登陆注册
57457400000003

第3章 小故事大道理(2)

勇敢的母亲

一个年轻的母亲下楼去买菜,把5岁的孩子独自留在15层的家里。当她买菜回来,路过自家楼下时,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正从楼上坠落。那件鲜亮的黄色小上衣让她触目惊心。母亲一下子明白,那是她的孩子!母亲飞一般地冲向那个迅速下落的小小身影,这时,奇迹发生了,目击者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扑倒在地上,稳稳地接住了孩子!孩子得救了。

为此事,日本研究者曾做过数次试验,请几名短跑运动员再现当时的情况,但无一人能够成功接住落体。

大道理

一位平凡的母亲,却创造了即使是专业的运动员也不能创造的奇迹。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林肯的故事

这是林肯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讲述的自己幼年的一个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地里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把农场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天,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在农场劳动。母亲说,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将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大道理

成功5%靠决策,95%靠行动。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潜能开发专家安东尼·罗宾说:“因为我恐惧,所以我必须立刻行动——朝着想要的方向奔跑!”可见,事情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不可能,只要行动就有可能,只要行动便能得到。

倒空你的杯子

很多年前,有一个文士自认为多才,有无上智慧。每当他听有人说某某禅师如何如何,常常都是一脸的不屑之色。因为他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一群和尚,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后来,听人说的多了,他就决定去拜访一下禅师。

他决定去拜访著名的南隐禅师。听说文士来拜访,南隐禅师就准备了上好的茶叶招待他。

二人客套完毕,面对面坐了下来。文士首先说话,请教禅法。南隐禅师却说道:“敝寺零乱,无以相敬,略备了点茶叶,还请先生先品评一下吧。”说着就起身倒茶水。不一会儿,茶杯里的水已经满了,南隐禅师却一点停的意思都没有。文士就大声说:“茶杯都已经满了,请不要倒了!”

这时,南隐禅师停下来,然后指着文士说道:“你就像这个茶杯一样,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装满了自己的成见。你要谈禅,就得首先将自己的杯子倒空,去除心中的成见和杂七杂八的想法。否则,我如何向你说禅?”

文士听后惭愧不已。

大道理

人有了成见,就有了所执,就不那么灵通和透彻了。成见其实是一种常见的事情,我们要想接受新的事物和公正地看待一些事情,就要去除自己的成见。

洛依德和女工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女工熟练灵巧的双手和秀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洛依德相信,整个巴黎都认识他,但这位姑娘却丝毫不表示惊慌和兴奋。

他禁不住问那位姑娘:“您喜欢看电影吗?”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姑娘头也没回地答道。

“您可以开走了,先生。”她手脚麻利,不大一会儿就修好了车。

洛依德却有点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我还有工作。”姑娘非常认真。

洛依德坚持:“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姑娘问道。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洛依德有点沾沾自喜。

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姑娘说道:“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了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姑娘耐着性子回答。

“您不认识我?”洛依德笑着问她。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洛依德有点不解。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

“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大道理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谬误中产生的喜悦。既然如此,就不要骄傲自大或者妄自菲薄了,因为,这两种态度都是对自己的生活与价值的忽视。

不找借口的莱瑞·杜瑞松

《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莱瑞·杜瑞松在第一次奉命去外地服役的时候,有一天被连长派到营部去,交待给他7件任务:去见一些人、请示上级一些事,还有些东西要申请,包括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杜瑞松决心把7件任务都完成,虽然他对怎么去做并没有把握。

果然事情并不顺利,问题就出在醋酸盐上。他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他能从仅有的存货中拨出一点。杜瑞松一直缠着他,到最后不知道被杜瑞松说服了,相信醋酸盐确实有重要用途,还是眼看没有其他办法摆脱杜瑞松,中士终于给了他一些醋酸盐。

杜瑞松去向连长复命时,连长并没有多说话,但是很显然他有些意外,因为要在短时间里完成7件任务确实非常不容易。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杜瑞松不能完成任务,也是可以找到借口的。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去找借口,他心里根本就没有过失败的念头。

大道理

有多少人正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切记:不要让借口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莱瑞·杜瑞松升为了上校。

守财奴的悔悟

有一个守财奴,他一生吝啬节俭,积攒了100万元。

有一天死神突然降临,要夺去他的生命。守财奴这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好好享受过人生,他对死神说:“我把我财富的三分之一给你,你卖给我一年活着的时间吧。”

死神冷冷地对他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守财奴以为死神嫌钱少:“那我把50万给你。”

死神的口气不容商量:“不行。”

守财奴急了:“那我把全部财产都给你好了!”他甚至是在恳求了。

死神依旧说不行,守财奴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那请给我一分钟的时间吧,我要写份遗嘱。”

守财奴用颤抖的双手艰难地写下一行字:“请记住,你所有的财富买不到一天时间。”

大道理

金钱可以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真正富有的人是用时间衡量价值所在,而不是用金钱衡量,当你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时间也有价格时,你将变得更富有。

利特的习惯

利特在年轻的时候,有一回曾把车停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利特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利特并不在场。当利特前往取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你。”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

当利特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农夫和妻子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

许多年过去了,利特决定再次拜访那对夫妇的农舍。

但利特已经不记得具体的地址了,于是他停下车,向路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路人笑着对他说:“我们这个州有1/3的地方类似这样,先生,除非你能说出具体名称。”

“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的,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老妇人听利特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正当利特不知所措时,一对陌生夫妇走了过来:“对不起,先生,打搅你一下。”原来他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了汽车而苦恼。

利特请他们上了自己的车去城里把一个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这对夫妇感激地对利特说:“你真好。”

利特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就把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此刻,那位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

大道理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付出就会有回报,即便暂时没有回报,也不要放在心上,否则就是小肚鸡肠,还会自寻烦恼。

梦窗的开悟

少年人总是容易固执和自大,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见解。梦窗国师在少年时就是这样。他千里迢迢来到京都拜一山禅师为师,参学禅法真谛。

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只是没有把握真正深湛的禅法,就去问一山禅师:“弟子这么长时间一事未明,请师父为我指出。”话还没说完,一山禅师就严肃地答道:“我宗根本不立文字,亦无一法传人。”梦窗当然不这样想,就再三恳求道:“请师父慈悲方便。”一山禅师不客气地说:“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这样进行了几次,一山禅师总是那样说。梦窗心中气恼,认为这禅师恐怕也没什么修行,就辞别一山禅师下山去了。

不久,他来到了佛国禅师处。当他问佛国禅师同样的问题时,遭到的是更加无情的斥责。他心灰意冷了,决心不到自己悟得大道之时,终生不见禅师。

他回到家乡,住在山脚下的一个茅庵中。他希望能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禅的真谛。一天晚上,他坐在柏树下,因为心中了无牵挂,一时竟与境合一,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清风吹来,颇有凉意,就回屋睡觉了。在床上,他误以为无墙之处是墙壁,靠过去时一下子从床上摔了下来。在摔下来的瞬间,梦窗不觉失笑道: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障碍物;

一夜暗中扬碌转,等闲击碎虚空骨。

他终于顿悟了。

大道理

禅有时并不在刻意的追求中,而只是在若无用心处,等闲正是禅的一大特色。而刻意求得的、向外求得的都不是真正的悟。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大道理吗?

庭前柏树子

寺院中种柏树,目的是让和尚们感觉有一种威严之象,可以在其中参悟到生命或者世间的大道永恒。一到秋天时,柏树子落的时候,住持的禅师就要在佛堂的前面看着这生命的结果和高高的柏树,参禅解悟。

一天,一个学僧想知道师父这么多天参悟到了什么,就问:“请问师父,什么是佛法中的大义?”

“庭前柏树子。”禅师指了指柏树的方向。几粒柏树子正在下落。

但是学僧对禅师的回答很不满意。他又说:“请师父不要用物体来比喻,我不懂的。”

“我并没有用物体来比喻呀。”然后,师徒二人就各自默默地坐在蒲团上参悟着自己心中的想法。

微微的风声传到他们的耳中,柏树子仍然在无声地下落。在这个静寂的世界中,一切都在生长,但却是无声的。

良久,学僧又问:“师父,什么是佛法中的大义?”禅师不慌不忙的答道:“庭前柏树子。”学僧蓦然大悟。

大道理

宇宙是美妙的,生命的气象是微妙的。一粒小小的柏树子在禅师的参悟中,就具有了宇宙的真理,就涵盖了生命的气象。

白人女士的遭遇

在一架由纽约起飞的班机上,一个中年白人女士被安排坐在一个黑人旁边。她对身边的黑人怒目而视,黑人则用微笑回应了她的不友善。

空服员过来时,白人女士要求给她调换位置。

空服员问道:“请问有什么问题吗?”

白人女士瞪着旁边的黑人埋怨道:“你们把我安排坐在这里,我受不了坐在这种令人倒霉的人旁边,请再给我找个位置!”

几分钟后,空服员回来了:“女士,很抱歉,经济舱已经满了,不过头等舱还有一个空位。”

不等白人女士说话,空服员接着说:“在这种情况下将乘客提升到头等舱,的确是我们从未遇到的情况,但是我已经获得机长的特别许可。”空服员继续说道,“机长考虑到这个特殊的情况,他认为要一名乘客和这么令人讨厌的人同座,真是太不合情理了。”

白人女士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没等她说话,空服员转向那名黑人:“因此,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头等舱的位子了,请您移驾过去。”

周围的乘客鼓起掌来,那名黑人在一片掌声中挥着手走向了头等舱。

大道理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不管与什么人相处,都要善待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要时刻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构成了不好的影响。

云水随缘

法眼文益在庆辉禅师处参禅,始终不能悟道,甚至连入门之道都找不到,于是,他就拜别师父去四处云游。

云游途中,忽然下起了雨。他就在附近的一个小寺院中避雨。这个寺院的方丈出行去了,只剩下几个僧人和一个知客僧。知客僧问法眼文益:“法师往何处去呀?”

法眼文益答道:“我也不知道,只是四处走走而已。”

知客僧就说:“你这么四处云游,有什么收获吗?”

“云水随缘。”

知客僧羡慕地说:“云水随缘。你真的是逍遥自在啊!”法眼文益一下子也豁然开朗,原来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求道,寻找成佛的解脱还不如自己现在逍遥自在。

大道理

随缘,正是人生适意的表现,是人生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在山山水水间不停地体悟求索,其实就是陷入了一种执著,这样反而丢失了真正的自我。

肯原谅人的乔治·罗拉

乔治·罗拉在二战期间逃到瑞典,当时他很需要找份工作,他能说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他希望能够找一家进出口公司谋一份秘书工作。但由于战乱,绝大多数公司都回信告诉他,不需要这一类人才,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唯有一家公司给乔治·罗拉的回信中写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误。”

当乔治·罗拉看到这封信时,气得也写了一封回信,目的是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当他要装入信封里时他就停下来对自己说:“我怎么知道人家说的不对呢?我虽然学习过瑞典文,可并不精通,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必须再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也并不是他的错啊,所以我倒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里感谢他一番。”

大道理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绝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一时的冲动可能会造成令你后悔终生的结果,用超然大度的心去原谅别人的过错,得到的会是幸福与快乐。

想到这儿,乔治·罗拉撕掉了他已经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表示感谢的信。

过了几天,乔治·罗拉又收到了那个人的回信,他邀请罗拉去他们那里看看。罗拉去了,而且得到了一份向往以久的工作。

乔治·罗拉由此发现,“原谅伤害自己的人也会避免自己受到更深的伤害,或许还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助你走上成功。”

百丈怀海

百丈在继承了师父的道统后,制定了“百丈清规”,强调禅师一定要劳作,自己养活自己。他还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且他也一直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去做,甚至在94岁高龄时,仍然坚持劳作。

弟子们都不忍心,却不敢劝老师,因为以前有弟子劝他时都被他狠狠地斥责和痛打了一顿,他们只好将老师的工具藏起来。

第二天,他们若无其事地干活的时候,发现老师果然没有来,很是高兴。可是,要吃饭的时候,百丈怀海突然说:“我没有什么德行,又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说着竟离开了,饭也没有吃。

已经两天了,弟子劝说也没用,他还是不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就将他的工具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面前。百丈能干活了,就不再绝食。从此,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就成了禅的原则。

大道理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劳作是生命应有之义务,生命也会因为劳动而变得更有意义。

龙潭崇信的饼

龙潭崇信出家前以卖饼为生。有一年,他来到了一个小镇,他想找一个地方安身,就耐心地各处求告,但没人愿意提供。

道悟知道了这事后,就把寺庙旁的小屋借给他住。他为了表示感激,就每天给道悟送十个饼。但奇怪的是,道悟每次收下他的饼之后,都要剩下一个还给龙潭崇信。

时间久了,龙潭崇信忍不住就想问一下。这天,他拿着道悟留下来的饼,站在道悟的面前,准备问清楚。道悟说道:“这个饼是我送给你的,希望你子孙昌盛。”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

龙潭崇信更加不解地问:“这饼明明是我送给您的,为什么您又送还给我呢?”

“是你送来的,又还给你。这有什么不对的吗?”龙潭崇信一震,觉得多年来心中隐隐约约要寻找的东西,今天好像摸到了一点边。原来,这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就在自己的心中呀。

大道理

禅能让人在一瞬间就领悟多年纠缠在心中的东西,它能让人找到自己的心灵。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守着自己的本心,不要让自己的心迷失了。

人生三昧

云门文偃要在佛殿上说法,四下里一片静悄悄。云门文偃说:“我应该说吗?我什么都不应该说。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不要陷入其中,不要刻意地去印证自己心中所想。”

“人生本来无事,所谓的世间纷杂,所谓的众生皆苦只是一些人的庸人自扰,只是在逃避人生。我们只要敢于承担,自觉地活着,勇敢地面对世界,我们就会没有烦恼,就可以明白人生的真谛。”

他继续说:“千万不要刻意地寻言追句,陷入文字的迷障。文字怎么会有人生的真谛?诸祖诸法皆无言语,否则何必要以心印心呢?……”

黄昏渐渐来临了,大家依然在师父那安详的语调中安静地体味着世界和人生。突然,云门禅师问道:“祖师说:秘藏就在自己心中。他只带一只灯笼进了佛殿,如何把三个庙门都放上?”

大家都不说话。最后云门禅师说:“三乘就是一乘,万法只是一法,不要执著,不要钻牛角尖。”又过了良久,有一个弟子忽然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人生三昧?”

云门文偃和蔼地说:“人生的真谛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钵里饭、桶中水是人生三昧;笑中泪、哀中乐同样是人生三昧。”

大道理

人生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千般思量,万般谋划。不要执著于别人的说教,不要执著于自己所谓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心中自会一片空明,就会有真实的人生,洒脱的人生。

生死在身

云门文偃剃度受戒十数载了,仍然不见佛法大道,还经常会被“人生是什么”的问题问倒。“生命何来?”“死后向何处去?”这些问题一直都重重地压在他的心中,折磨着他。他看见世界的万物生灭,却怎么也参不透自己的生命是怎么回事。

最后,他决定四处云游拜访大德高僧,去求教人生真谛。很多年后,他来到了睦州。他要去参谒著名的睦州禅师。

当时,睦州禅师正在参禅,一看见云门文偃来了,就关上了自己寺院的门。云门文偃尽管很奇怪,还是去敲门。睦州禅师在门里面问道:“谁呀?”

“嘉兴空王寺来的文偃和尚。”

“干什么的?”

“我还没有悟见自性,不能明白人生的真相。请求睦州禅师指示精义。”

门忽然开了,云门文偃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睦州禅师一把抓住胸口。只听见睦州大声地说:“说!快说!”云门文偃不知要说什么,只是觉得有点痛又不好意思喊,就只有沉默。看他没有什么话说,睦州禅师就一下子将他推倒在地,马上把门关上了。

云门文偃不甘心就再敲门,里边再没有声响。他就在寺院的门外露宿了一夜,第二天,继续敲门,还是和第一天一样。就这样,他连敲了三天门。

第三天,他下定决心,只要睦州禅师一打开门,就赶紧挤进去。果然,门又开了,还没等睦州禅师抓住他,就一脚挤进了院门。但睦州禅师并不让他进去,而是在文偃迟疑的瞬间,一把将他推了出去,狠狠地关上门。

云门文偃那只挤进门的脚还没来得及抽出,就被夹在门缝中。在疼痛难忍的一刹那,云门文偃忍不住的喊出了一声。他心中一下子亮堂起来,终于明白了人生在何处,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生死在身呀。

大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不知道生命的真谛,就是因为人们正活在人生之中。其实,人生并不在执著的追求中,而是在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心灵感受。

空谷足音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地主,他对禅有一种深深的崇拜。他在生活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缠身,不能过上自在的生活,他就去寻找禅师,以求得生活快乐无忧的秘诀。

他听说附近高山中住着一个著名的禅师,就入山拜访。山上静寂得要命,除了有时会有一丝风声从山谷口传来外,就只有自己的脚步声了。他听着自己的足音,寻找着禅师的住处。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禅师,向禅师说明了来意后,问道:“大师,我想习禅,如何才能入门呢?”

禅师就问:“你来的时候可听到自己的足音了?”

大道理

“空谷足音”,其中不但蕴藏了一番诗意,还是一种禅家的境界。因为在不自觉间能叩响自然的声响,何尝不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本常?

“听到了。”

“那么,你就从这听到的足音进入禅门之径吧。”禅师微笑着对他说。

无相何在

在金陵的崇孝寺,住持法师正在讲经,经书名“圆觉”。这时,寺院中的一个小和尚走上前来,深深拜了一礼,说:“请问师父,这经书何以称‘圆觉’呢?”

住持一听觉得这弟子智慧过人,就笑着说:“圆,即圆融有漏,将一切烦恼都消弭包容了;觉,即觉尽无余,天下人都受到感化,得到解脱。有限的烦恼圆融了,无尽的众生觉悟了,故谓之‘圆觉’。”

小和尚又说:“如果超脱人间境界,无有一切烦恼挂碍,空无空有,还有什么好圆觉的呢?”这小和尚就是太阳警幻,他的提问一时传为佳话。

不久,太阳警幻就离开金陵,四处云游,再求佛法进境。然而,他心有所求,总是不能开悟,总是觉得人间和生命是有相的,不能达到空有空无的无相。这一天,他来到四川的梁山寺,住持缘观禅师正在讲法,说的就是“无相”的事情。

于是,他就走向前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无相道场?”

缘观禅师沉默了一下,然后指了指墙上的观世音菩萨像,说道:“这副挂像是吴道子亲笔手法,和尚以为如何?”

太阳警幻凝神细看,就在他要开口说出自己心中所想时,缘观禅师突然打断了他,大声说道:“这些都是有相,究竟什么才是无相?快说!”

太阳警幻一下子醒悟过来了,此前种种执著全都放下了,心中的烦恼一下子就被这震人心魄的无相卷走了。蓦然,他想起了一句偈子:无去无来亦无住,了却本来自性空。

大道理

大多时候,人们明明知道如何能解决问题,去除烦恼,但是就因为放不下,才无法解脱。这就需要一种顿悟的时机,悟到了也就解脱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贡便问孔子说:“为什么仁人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它高大巍峨,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这是因为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出产了许多对人们有益的东西,可它自己并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没有厚此薄彼。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霖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这就是仁人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啊。”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大道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像山一样稳健和沉稳,智者如水一样灵活而充满灵气,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孔子回答说:“水,它普有一切生命的物体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就像人的德行。假如人们开掘堤坝使其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它跌赴万丈深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惧,就像人勇敢无所畏惧。它柔弱,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就像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多言多败

孔子前往周室,去参观周朝的祖庙,看见祖庙的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人,它的口部被封了三层,背后面有铭文说:

“这是古代一位慎于言语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多了话,必然有闪失;不要多事,多事必然有灾祸。平安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不要以为没有妨碍,祸患将随之增长;不要以为没有危险,祸害将随之增大;不要以为没有危害,祸害将随之到来;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天灾正在那里等待着对你的惩罚。小的火苗不扑灭,烈焰冲天便无可奈何,小的水流不堵塞,奔流成河便一筹莫展。长长的细线不截断,就将织成罗网,茂盛的树苗不砍除,就将变成巨木。如果出言不慎,就会埋下祸根。强横的人不会正常死亡,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敌手,盗贼怨恨主人,民众憎恶权贵。君子知道天下不可以一手遮盖,所以就对人退让一点,谦卑一点,使人亲慕自己。持一种谦卑、退让的态度,就不会有人能与自己争衡。人们趋向那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心智迷乱,我独思想坚定。把智慧深藏心底,不与人争技艺短长,这样做,即使我地位高贵,也不会受到危害。江河之所以成为江河,是因为它卑下。上天没有特别厚爱的人,但是他一定佑助善者。小心啊!小心啊!”

看完以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这铭文。这些话虽然鄙俗,但是切中了事情的要害。俗话说:‘格外小心和谨慎,就像如同身临深渊边缘,如同脚踩薄冰一样。’如果能够照这样立身处世,怎么会因为嘴巴而遭到灾祸呢!”

大道理

言谈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不可不谨慎,因为很多祸事和变乱的发生,都是由多言多语造成的。

不能杀人之剑

从前,魏国人黑卵杀了来丹的父亲。来丹发誓要亲手用剑杀死黑卵。

一天,他的朋友问他:“你准备怎么报仇?”

来丹流着眼泪,说:“希望你能帮我出主意。”

朋友说:“我听说卫国人孔周家里有三把宝剑,是他的先祖从商王那里得来的。那宝剑威力无比,一个小孩拿着就可以吓退三军,你为什么不借来报仇呢?”

于是来丹到了卫国,拜见孔周,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

孔周说:“我有三把宝剑,随便你选择哪一把。但它们都不能杀死人,你先听听它们的特点吧。”

来丹点点头。

孔周说:“第一把剑名叫含光。人看不到它的形状,挥动的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划过物体,不会留下痕迹,也无法觉察到。”

来丹问:“第二把剑呢?”

孔周说:“第二把剑名叫承影。在清晨即将天亮的时候,黄昏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对着北面仔细观察它,可以看到影子若隐若现,但无法分辨它的形状。剑锋划过,发出轻微的声音,并不感到疼痛。”

来丹说:“敢问第三把剑?”

孔周说:“第三把剑叫宵练,白天只见影子不见光芒,夜晚只见光芒不见影子。它十分锋利,划过物体,伤口立刻复合,虽然感到疼痛,但看不到血光。这三把宝剑,你准备选哪一把?”

来丹说:“即使它们杀不死人,我还是请求用第三把剑。”

孔周说:“剑虽然杀不死人,但可摧心。心若死了,身体还有什么用呢?你要记住,皮肤刀枪不入并不厉害,真正高妙的人,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外物不侵,你即使用这三把宝剑,也无法伤害他们丝毫。”

大道理

只有做到外物不侵入内心,喜怒哀乐无法干扰自己,才能让自己真正刀枪不入,不受任何伤害。

医生与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军医,手段非常高明,治好了不少伤兵。但是,在那样战乱的时代,战争就没有停止过。于是,这医生不断地将伤兵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又不断有新的伤兵送来。每天,他都会筋疲力尽,很晚才能睡。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士兵会被治愈数次,最后还是要死在战场上。

最后,他崩溃了。他想:这个人要是命中注定要早死,我也是没有办法,何必要我来医治他们呢;如果我的医治有意义的话,他们为什么还要在战场上死去呢?

他想不明白军医的价值何在,于是,就找了一个理由,向军队辞去了职务。但是,就在离开的时候,来了一个新的军医。他就想自己不做,还有别人做,于是就急切的想知道做军医的价值。

后来这个医生就去拜访一个禅师,并跟着他参禅、修行,希望能解脱心中的烦恼。他每天随侍在禅师的身旁,日子久了,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凡物自有其理,各有其用,我们不用刻意求什么意义。这样就会心中轻松,过得开心快乐了。

于是,医生又辞别了禅师,准备再次到军队行医。禅师问医生:“你为什么又回去了?”

“因为我是个医生呀!”他回答。

大道理

凡事、凡物自有其理,各有其用,人们不用刻意求什么意义。这样就会心中轻松,过得开心快乐了。

享受成功的过程

有一个人,他从小到大都是一名失败者,失败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他感到上天的不公平,于是,他决定去询问上帝成功是什么。

这个人翻山越岭,来到河边,见到一位老翁,就走过去问:“老人家,成功是什么?”那位老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钓到鱼,那就是成功。”

这位年轻人继续他的旅途,他渡过了河,来到了森林中,遇见一个正在赶路的中年男人,就问他:“成功是什么?”那个中年男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获野兽,那就是成功。”

他听了,就继续赶路。这个人穿过了森林,也穿过了沙漠,来到沙漠边缘,找到了上帝,问:“成功是什么?”上帝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经验,成功是汗水。年轻人,不要执著于成功,而应享受成功的过程。”年轻人听了,顿时明白了,就辞别上帝,回家去了。

大道理

风雨过后,未必会见到彩虹;但在彩虹之前,必先经历风雨。成功很简单,只要你肯付出努力,还能勇于享受失败带来的挫折,就一定会成功。

人言罪我

从前,列子十分贫穷。他家里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因此他面黄肌瘦,身体瘦弱不堪。他的妻子儿女也跟着受苦。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一直拒绝出来做官。

一天,郑国宰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听说列子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苦不堪,恐怕是因为您不喜欢人才吧?”

子阳听了,立即命令手下给列子送去粮食。

送粮食的使者到了列子家里,说明了来意,并转达了宰相的问候,希望列子收下粮食。

列子出来后,再三拜谢,但坚决不收下粮食,然后送走了使者。

他的妻子十分恼怒,捶着胸、顿着脚说:“我听说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现在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宰相给你送粮食过来,你却坚决不收下。这难道不是苦命的表现吗?”

列子笑了笑,说:“宰相送粮食给我,是因为他接受了别人的劝说,并不是他本来就想要送粮食给我。今天他可以接受别人的劝说,给我送粮食;明天也就有可能听从别人的劝说,加罪到我的头上。这就是我不接受他送的粮食的原因啊!”

后来,郑国的百姓不堪忍受子阳残酷的统治,起来叛乱而杀死了子阳。很多接受子阳假意恩惠的人都受到牵累,列子却安然无恙。

大道理

列子说:“有道之士,要能见微知著,察知事物的原由,方能全身免祸。连善恶都分辨不清,又怎么能领悟高深的道呢?”

应事无方

从前,鲁国一个姓施的人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爱好学问的,去了齐国,齐王让他做了太子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楚王让他做了将军。他们的俸禄足够让家中富裕,爵位也足够让他们的亲戚感到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所学的也和施氏两个儿子相同,但十分贫穷。他们非常羡慕施氏的富有,前往他家请教。施氏两个儿子把情况告诉他们,他们十分高兴,一个前往秦国,一个前往卫国。但他们不仅未得到富贵,反而一个受到宫刑,一个遭受刖刑。

孟氏父子十分愤怒,以为施氏两个儿子欺骗他们,前往施家责备施氏两个儿子。

施氏两个儿子听了,说:“凡是顺应时势的就昌盛,与时势相背的就灭亡。你们所学的与我们相同,但遭遇却和我们相反,是与时势相背的缘故,并不是你们的行为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道理,也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先前所用的,今天或许已经废弃;今天所废弃的,明天或许又会用到。用与不用,并无一定的道理。抓住机会、迎合时势,应付事情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属于智谋的范畴。智谋不足,即使像孔子这样博学、姜太公这样用兵如神的人,也会穷困,何况你们呢?”

孟氏父子愤怒的神色立刻不见了,说:“你们不要说了,我们已经明白啦!”

大道理

顺时者昌,逆时者亡。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道理,也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只有抓住机会、迎合时势,不断改变自己的方法,才可无往而不利。

谦逊戒盈

孔子去周室宗庙参观的时候,看见一个非常奇巧的器皿。孔子便询问守护宗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护宗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君主座位右边,让君主自警的一种器皿。”

孔子说:“真是幸运啊!我能看见这个器皿。”

看到老师感叹的神情,学生们都大惑不解,孔子就回头对弟子们说:“往里面注水。”他的弟子就舀来水,开始往里面灌,灌到一半之后,器皿还能保持端正。但是灌满了之后,器皿便倒了,里面滴水无存。

孔子便喟然叹息说:“唉,这就是盈满的人的下场吧!”

子贡在旁边问道:“老师,给我讲讲盈满的道理吧。”

孔子说:“太多了它就减少。”

子贡又问:“那么什么是太多了就减少呢?”

夫子回答说:“物品繁盛到了极点就会衰亡,高兴到了极点就会有悲伤的事情发生,太阳到了中午的时候就会往下移,月亮圆了之后就会开始缺损。因此,头脑聪明的,要用示笨的方法来保持;功盖天下,要用退让来保持;勇力出众,要用怯惧来保持;富有四海,要用谦逊来保持。这就是所谓的自退自损的办法。”

大道理

“满招损,谦受益”,谦逊不仅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重视,还能促进自身的充实与完善,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追随着孔子,想拜孔子为师。鲁国有个叫叔山无趾的人,他因为违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只脚,他遇见孔子以后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后面,要见孔子并想拜孔子为师。

他见到孔子以后,孔子说:“你做事不谨慎,已经因为犯罪而被砍掉了一只脚,即使你现在找到了我也补救不了,有什么用呢?”

叔山无趾回答说:“我只是因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会失去脚。现在我找到你,是因为还有比脚更为尊贵的东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没有不覆盖的地方,万物都被地所承载,我本来把夫子当成天地,没有想到夫子您是这样的态度!”

孔子听后,非常惭愧地对叔山无趾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坐下来呢?请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讲出来,我会非常认真地听。”

但是叔山无趾没有理会孔子就走了。

大道理

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学问水平决定的。要提高自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就要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

孔子就对弟子们说:“我今天竟然犯了这样大的过错,怎么能够根据别人以前的善恶来判断别人呢?像叔山无趾这样因为过错而断了一只脚的人,都还努力求学以弥补以前的错误,何况是没有过错的人呢!我们一定要记住啊。即使只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他们中间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把他们的缺点当作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啊。”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知道弟子们因为在陈蔡受困的事情很丧气,于是孔子就把他的门人召集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情,孔子说:“《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却在旷野上奔逐是不对的’,难道是我的主张错了,不然为什么处于这种境地呢?”

子路率先回答说:“想来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仁爱不够睿智,所以人家才不相信我们,不放我们过去。”

孔子说:“如果真的是这个原因的话,伯夷叔齐怎么会在首阳山饿死呢?王子比干又怎么会被挖心呢?”

子贡接着说:“可能是因为老师的主张太伟大了,因此天不能够容纳老师的道理。老师是不是应该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主张?”

孔子反驳说:“好的农民能种庄稼,却不能保证庄稼丰收;好的工匠能巧夺天工,却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满意;君子能修其道,但是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容纳。端木赐,你的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子贡非常惭愧地退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颜回站起来说:“夫子的主张是因为太伟大了,所以才不被天下容纳啊。尽管如此,夫子仍应该宣传它、推行它,人们不容纳又有何妨呢?不容纳才证明您是一位不苟且求容的君子啊!没有什么思想主张是我们的羞耻,我们的思想主张很好却不被采用,这是统治国家的人的羞耻。夫子的主张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证明夫子是一位不苟且求容的君子啊!”

孔子听了以后欣然笑着说:“确实是这样的。你说的对极了,颜回!我也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能够实行,但我怎能因此而放弃我的主张呢!”

大道理

只要认为应该去做的,就尽心竭力去做,毫不懈怠,在挫折失败面前,以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即使失败了也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即便不成功此生也无憾事了!

忠恕之道

孔子在讲课的时候,忽然意味深长地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参回答说:“是的。”

子游又接着问孔子说:“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呢?”

孔子回答说:“如果要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吧!”

孔子的其他门人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但是孔子说完以后,并没有解释而是站起身来就走了。孔子走了以后,别的学生都围住曾参子游,问他们夫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曾参回答说:“老师意思是说他的学说,其实就是忠恕罢了。”

曾参又接着举了自己的例子解释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竭心尽力就是忠啊。”

子游说:“推己及人就是恕啊,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要实现的愿望,也要帮助别人达到。”

大道理

与人交往要以诚待人,为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而不能随便敷衍塞责,同时还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别人。这样做的收获也肯定会出乎意料的。

以德修身

孔子说:“现在的人可以分为四类:庸人、士、君子、贤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请问怎样的可以叫做庸人呢?”

孔子说:“所谓的庸人是,嘴里不能说好话,心里不知道忧虑,不知道选择贤人善士寄托自身并借以除去忧难,行动不知道该做什么,七情六欲支配着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庸人了。”

鲁哀公说:“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士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的士是指,他虽然不能全部知道做事的方法,但是还能够有所遵循;虽然不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但是肯定有所处置。所以他不追求知识的渊博,而追求知识的正确;不追求语言的冗杂,而追求所说的话正确;不追求行为的杂多,而追求所做的正确。所以他所掌握的知识,所说出的话,所做的事,就像生命和肌肤一样是不可更改的。因此富贵不能增加他,贫困也不能减损他,这就是士。”

鲁哀公又问:“那么怎样才算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说:“说话忠诚守信,但是内心并不以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品德;做事讲究仁义,但是并不以此为骄傲;思虑明通,但是言辞上并不争强好胜;所以他舒舒缓缓的就像别人可以赶得上,这就是君子。”

鲁哀公说:“夫子说得对极了!您能告诉我怎样便可以是贤人呢?”

孔子回答说:“贤人是说,他做事合乎规矩,但又不违犯他的本性;言论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但是又不会因此而损伤到他自身;富有天下却并不蓄积财物,财物施舍给天下,但并不担心自己受贫。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贤人了。”

大道理

以德修身,以德养性,通过道德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会达到君子和贤人的境界。

天堂和地狱

从前有位僧侣,最有兴趣的讲道题目是“天堂与地狱”。他的弟子每日也就只能听到这些内容了,对这样的话题大家都感到很厌倦。有一天,这位僧侣又开始这样的讲道,座下弟子都听得昏昏沉沉。这时,其中一位皈依者就站了起来,说:“你每天都在讲这些内容,看来你已经很明白了,那么你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说谎!”

这位僧侣不但没有回答,而且还保持缄默。这时座下其他的听教者也希望他能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的沉默使得那位皈依者更为生气,他站起来,大踏步地走向这位僧侣,大叫着:“告诉我,快点,我每天都听这样的内容,却不知道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最好今天让我明白,否则我就揍你一顿!”

只听这位僧侣回答说:“地狱就在你身边,而且带着你的愤怒。”那位皈依者了解到真相之后冷静下来,开始笑了起来。然后,他问道:“那么,天堂在哪里?”僧侣回答说:“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

大道理

天堂和地狱之别,在于我们如何生活。平凡而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希望的天堂中的生活;同样,如果人的心灵深处埋藏有天堂之花的种子,那么即使在地狱的最深处,也将会有天堂之花绽放。

去恶勿疑

晏子出使鲁国的时候,齐景公召集国人为自己兴建楼台,到了寒冬也不停止,因为天气冷而冻坏了的人到处都是,但是景公并不知道,于是国人就眼巴巴地盼着晏子回来,希望他回来以后可以把这种情况传达给景公。

过了一段时间,晏子终于回来了,他报告完了出使的事情之后,景公就设宴招待他,慰劳晏子出使的辛苦。

晏子趁机说:“如果君主允许的话,我给大王唱首歌吧。”

景公允许以后,他便开始唱了起来:“冰冷的水浸着我的肌肤,我能怎么办呢?我们的国君摧残我的身体,我能怎么办呢?”晏子唱完歌以后,因为怜悯而流下了泪水。

景公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过来劝他说:“大夫为什么事情而叹息流泪呢?该不是为了我修建楼台的事情吧?不要伤心了,我这就中止它。”

晏子替百姓向国君拜了又拜,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感激。

晏子从景公那里出来以后,即刻前往建筑楼台的地方,并不是告诉人们君王要中止建筑楼台的事情,而是手拿朴杖抽打那些不干活的人,并说:“我们这些小百姓都有房子躲避干燥湿冷,君主只是建一个楼台,你们就这么推脱,赶紧尽快完成!”

国人都对晏子怨恨起来,还说晏子助纣为虐,但是晏子知道这么做是为了让景公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不以为意。果然晏子从筑楼台的地方返回以后,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府邸,景公就已经发布命令催促停工了。于是晏子又飞快地驾车回去向人们传达这个好消息。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感叹说:“看见君主犯了错误,入见君主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地给君主指出,出来的时候却并不宣传自己的仁德,合乎此道的,大概就是晏子了吧。”

大道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知错不改,或者没有勇气改正错误,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只会错上加错。

同类推荐
  • 尼采与形而上学

    尼采与形而上学

    本书是哲学家周国平对尼采思想的系统研究。作者围绕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梳理了尼采哲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积极虚无主义、透视主义、哲学研究的语言意识、强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等等。不同于《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对尼采的诗意解读,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用优美晓畅的语言,注解了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尼采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借此我们看到,在西方哲学由传统形而上学向现代哲学转向中,尼采哲学的重要意义。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阴符经》要旨探究

    《阴符经》要旨探究

    《阴符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哲学经典,是仅次于《道德经》的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传说是上古时期黄帝所作。最早出现于唐代李荃的记载。全书仅仅有447字,却义理深奥,晦涩难懂。古今研讨此书的代不乏人,莫衷一是。但以之为修身之本、悟道之源,讲述的是天人合一、清静阴阳之道,却是研讨者的共识。本书作者在研究古今《阴符经》集注和述评作品的基础上,从学术研究入手,逐句阐释,每一句分别由原文、注释、白话和要旨探究四个部分构成,阐述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我说参同契(上册)

    我说参同契(上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热门推荐
  • 鬼魂淡散

    鬼魂淡散

    关于在学校探险解密的,剩下的我就不透露了。...............................................
  • 孽庭

    孽庭

    我所期望的家庭,那个美好、幸福,和温暖的家庭,在这一日,这个空间,彻底的粉碎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北疆王

    北疆王

    北地王爷的私生子,在乱世之中,看他如何成为乱世枭雄。世俗之中,却固守真爱。林昊于洛彬来说,他只是做到:我宁可付天下人,唯独不付卿一人。
  • 暮川谣

    暮川谣

    她,修行千年,一朝倾注转世成人。他,为使佳人一笑,以命相搏。千年情深缘浅,日夜思念。......他说,万顷忘川水成冰,等我归来。她说,千里雪山化桃林,为你而舞。
  • 部分感同身受之桃子

    部分感同身受之桃子

    作者个人生活琐事与趣事。根据作者生活经历,来描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镜之边际

    镜之边际

    这一切都是重复发生的,而一切之后真的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暗中观察?在这个有着数不清的超能力者的世界中,谁是真正的对弈者,而谁又是棋子?谁又是真正的赢家?在战争、阴谋、死亡的洗礼后,一切的开端似乎终于明晰起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