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46400000003

第3章 词采

小序

【原文】

曲与诗余①,同是一种文字。古今刻本中,诗余能佳而曲不能尽佳音,诗余可选而曲不可选也。诗余最短,每篇不过数十字,作者虽多,入选者不多,弃短取长,是以但见其美。曲文最长,每折必须数曲,每部必须数十折,非八斗长才,不能始终如一。微疵偶见者有之,瑕瑜并陈者有之,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演者观者既存此曲,只得取其所长,恕其所短,首尾并录。无一部而删去数折,止存数折,一出而抹去数曲,止存数曲之理。此戏曲不能尽佳,有为数折可取而挈带全篇,一曲可取而挈带全折,使瓦缶与金石齐鸣者②,职是故也。

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使全部传奇之曲,得似诗余选本如《花间》《草堂》诸集,首首有可珍之句,句句有可宝之字,则不愧填词之名,无论必传,即传之千万年,亦非徼幸而得者矣。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琵琶》则如汉高用兵,胜败不一,其得一胜而王者,命也,非战之力也。《荆》《刘》《拜》《杀》之传,则全赖音律。文章一道,置之不论可矣。

【注释】

①诗余:词,也被称为长短句。

②瓦缶(fǒu)与金石齐鸣者:劣与优共存。瓦缶,指的是劣质的乐器。金石,指的是名贵的乐器。

【译文】

戏曲与词,都是文字的一种表达。从古至今的刻本之中,词写得好的,戏曲却不尽如人意;词有选择性,而戏曲却无法选择。词最短,每篇也不过几十个字,作者虽然很多,能够入选却不多,舍弃差的而选取好的,因此人们只看到了这首词精彩的部分。戏曲的篇幅最长,每折中必然有几首曲子,每部之中必然要有几十折,不是才高八斗,无法做到从头到尾都写得精彩绝伦。偶尔有些小毛病是被允许的,长处与短处各占一半,前面写得十分紧凑,后面却写得很松散,也有没有办法只能写一个差的结局了事的人。既然这部戏已经存在了,演员、观众就只能取它的长处,而原谅它的短处,将开头与结尾全都收录进去。没有将一部戏删去好几折,只留下其中几折,或者将一出戏去掉几首词曲,只留下几首词曲的道理。这是由于戏曲并不能做到每部都写得好,有其中几折写得好而带动全篇的,有一首词曲写得好而带动一折的,让好坏参半,便是这样的原因。

我认为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应当像画家画肖像,闺中的女子刺绣一般,就算只是一笔出了差池,都可能导致整个人物的神情不相似;偶尔遗漏了一针,绣的花鸟都可能变形。如果全部戏曲的曲词都是词的选本,就像是《花间集》《草堂诗余》这些集子那样,每一首都有精彩的句子,每一首都有用得上的好字,如此便无愧填词的名声了。如此的戏曲不要说必然会流传,即便是流传千百万年,也不是简简单单靠运气而做得到的。我从古代戏曲之中,挑选了整体上写得十分紧凑,只有一些小缺点但是优点多多的,只有《西厢记》这一部。《琵琶记》写得就像是汉高祖用兵,其成败的说法不一,他得到了一次胜利便成了帝王,是运气好,而并非是擅长指挥用兵。《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所以可以流传,靠的则是音律,至于曲词,则可以搁置一旁不用讨论了。

贵显浅

【原文】

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

无论其他,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澹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①,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其余“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等语,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至如末幅“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与“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寻梦》曲云:“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梦魂前。”“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此等曲,则去元人不远矣。而予最赏心者,不专在《惊梦》《寻梦》二折,谓其心花笔蕊,散见于前后各折之中。《诊崇》曲云:“看你春归何处归②,春睡何曾睡,气丝儿,怎度的长天日。”“梦去知他实实谁,病来只送得个虚虚的你。做行云,先渴倒在巫阳会③。”“又不是困人天气,中酒心期,魆魆的常如醉。”“承尊觑,何时何日,来看这女颜回④?”《忆女》曲云:“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你怎撇得下万里无儿白发亲。”“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玩真》曲云:“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此等曲,则纯乎元人,置之“百种”前后,几不能辨,以其意深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也。

若论填词家宜用之书,则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无一不当熟读,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下至孩童所习《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至于形之笔端,落于纸上,则宜洗濯殆尽。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觅古人。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元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而元曲之最佳者,不单在《西厢》《琵琶》二剧,而在《元人百种》之中。“百种”亦不能尽佳,十有一二可列高、王之上,其不致家弦户诵,出与二剧争雄者,以其是杂剧而非全本,多北曲而少南音,又止可被诸管弦,不便奏之场上。今时所重,皆在彼而不在此,即欲不为纨扇之捐,其可得乎?

【注释】

①起兴:作诗的一种手法。

②看你:在冰丝馆重刻的《还魂记》之中,写为“看他”。

③巫阳会: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说楚怀王在梦境中与巫山高唐神女相会。

④女颜回:杜丽娘对塾师陈最良自称为女弟子。颜回,孔子的弟子。

【译文】

戏文的文字风格与诗歌、散文的文字风格不仅不相同,还截然相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诗歌、散文的语言风格以典雅为重,以粗俗为轻,应当写得委婉含蓄,忌讳将什么事情都直白地讲述出来。词曲则不是这样,剧中人物的语言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街头巷尾的交谈而来的,因此所写的事情都讲述得十分直白。只要是有让人费解的地方,或者粗看之下没能看出其中的深意,经过思考之后才了解的,便均不能称为绝妙的好词,不用询问就知道这是现在的人所写出的曲子,而并非元代的曲子。元代人不是不读书,但是他们所写的戏曲,绝对不带有一丝书卷气,这是由于他们有书但是不用,而不是需要用的时候手中没有书;后人所写的戏曲中,满纸都是书本上的话。元代人并非不懂得深入用心,而他们所写的曲词都让人觉得很浅显,这是由于他们善于深入浅出,并不是在用语言的浅显来掩盖自己思想的浅显,而后人的曲词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较为深奥难懂。

不讲别的,就拿汤显祖的《牡丹亭》来说,世人将它与元朝人所创作的戏曲相提并论,这种评价是十分恰当的。如果询问它最精华的部分是哪里,人们的回答通常是《惊梦》《寻梦》两折。我认为这两折虽然精彩,不过依然是现在的曲子,而非元曲。《惊梦》中的第一句就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用一缕游丝来挑动了人物的情丝,开始的一句话就花费了如此苦心,可以说是费尽心思进行谋划啊。不过看这部戏的人,一百人之中能够有一两个清楚里面的深意吗?如果认为汤显祖写出这部戏的本意并非如此,不过是用眼前的事物来抒发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如此看到一点迹象不如直接道明,哪里用得着兜个大圈子,从晴天说到春天,从春天与晴天的天空悟出春天就像是一缕丝线。如果这样写本就有着深刻的用心,恐怕想要找到能够读懂这种深刻用心的人十分困难啊。找到明白的人既然并不容易,又何必要在台上演唱,让口味高雅的人与粗俗的人一起观赏呢?剩下的像“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以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等语句,每个字都颇费苦心,但是每个字又都写得含糊不清。如此的奇言妙语,只能当成是文字来看,而无法当成传奇来观赏。至于像末篇中的“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与“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寻梦》中“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梦魂前……是这答儿压黄金钏扁”这种曲词,就距离元代不远了。而我最为欣赏的,并非集中在《惊梦》《寻梦》这两折戏,我认为剧中精彩的地方零散地分布在前后的各折之中。《诊柴》曲中有:“看你春归何处归,春睡何处睡?气丝儿怎度得长天日。”“梦去知他实实谁?病来只送得个虚虚的你。做行云,先渴倒在巫阳会……又不是困人天气,中酒心期,魆魆的常如醉”“承尊觑,何时何日,来看这女颜回?”《忆女》曲云:“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你怎撇得下万里无儿白发亲。”

“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玩真》曲云:“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这种类型的曲文,则达成了元代人的成就,将它放在《元人百种》前后,也几乎无法分辨真伪,这是由于这些曲文含义深刻但是语言却浅显易懂,没有一点儿书卷气。

如果要说戏曲创作者要学习的书本,且不说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和古文应当熟读,就算是道家、佛家、三教九流,各个行业的书籍,甚至是小孩子要学习的《千字文》《百家姓》,都应当利用上。对于行诸笔端,将其写在纸上,就应当将这些书籍上的东西全部排除在外。就算偶尔有用到成语的地方,如果涉及过去的事情,信手拈来便是最高的境界了,自然流露,看上去像是古人模仿我,而并非是我在模仿古人。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多买一些元朝人所著的戏曲作品,细细品读,自然能够浸润其中,颇受感染。元曲中写得最好的,并非全都集中在《西厢记》《琵琶记》这两部戏曲之中,在《元人百种》里面也有。《元人百种》里面的作品并非全部都写得很好,不过十部作品里面会有一两部超过高明、王实甫的。

这些作品之所以没有做到尽人皆知,演出来跟《西厢记》《琵琶记》这两部戏曲一较高下,是由于它们是杂剧而非全本剧,大部分是北方的曲子而并非是南方的曲子,又只能配乐来演唱,不方便放在台上表演。当今时代所崇尚的均是后者而非前者,这些作品即便想要不被人们像冬天舍弃扇子一样搁置一旁,又如何能做到呢?

重机趣

【原文】

“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场者逐段记忆,稍不留心,则看到第二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要作何勾当。是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何必以此自苦,而复苦百千万亿之人哉?故填词之中,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所谓无断续痕者,非止一出接一出,一人顶一人,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即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此言机之不可少也。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当以板腐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如王阳明之讲道学①,则得词中三昧矣。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讯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嘻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行矣。予又谓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做杀不佳。人问:性之有无,何从辩识?予曰:不难,观其说话行文,即知之矣。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不则另寻别计,不当以有用精神,费之无益之地。噫,“性中带来”一语,事事皆然,不独填词一节。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强而后能者,毕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斋饭吃,不能成佛作祖也。

【注释】

①王阳明:明朝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他所创建的阳明学派对明清之际早期的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译文】

“机趣”这两个字是作词之人所不能缺少的。“机”是传奇的精髓,“趣”是传奇的风格。如果没有了这两样,那么传奇便会像泥人土马一般,虽然有形体却没有神韵生机。由于作者便是逐句将作品拼凑起来的,观众也只能逐段去记忆,稍有分神便会听了下曲忘了上曲,看了第二折却不知晓第三折要讲什么。演员劳心劳力,观众眼睛发酸耳朵发腻。何必自己写作时受苦,写完之后又让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受苦呢?因此在写词的过程中,不要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也不要出现道学气。所说的不能有断续痕迹,并不只是要一出紧接着一出演,一个紧挨着一个上台,而且还要能让全剧上下贯通,血脉相通,就算在感情、事件毫无关联的情况下,也要有像连环细笋一样的伏笔埋在里面,让观众看到后面想起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就像是莲藕在还没有被切开的时候就长出了暗丝,而蚕丝在缠绕成形之后方才看出茧的精妙。这也就是说,“机”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的没有道学气,指的是不仅在描写风流韵事的时候应当戒除迂腐刻板,在写忠孝节义、诉说悲苦哀伤的时候,也应当将圣贤之道藏于狂放张扬中表现出来,将哀伤藏在嬉笑中表现出来,就像是王阳明在讲道学的时候一样,如此才算是掌握了填词的诀窍。王阳明在登坛讲学的时候曾经多次反复对“良知”这两个字进行了辨析,一个愚钝的人向他询问说:“请问‘良知’这个东西,到底是白的,还是黑的?”王阳明说:“也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只是带着一点红,便是良知了。”用这样的方法填词,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没有一句一字是不带着机趣而写的。我还认为,填词的契机在于作者的性情,如果性情之中没有机趣的种子,那么不管怎样都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有人询问说:“性情中有没有机趣,又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呢?”我说:不难,看他说话写文章,就能够知道了。如果这个人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必然有一两句是超脱的,写文章也不会过于死板,一篇文章之中会出现一两段空灵的文字,如此这个人便是可以填词的人了。如果不是这样,还是去寻求其他的生计为妙,不要将有用的精力浪费在没有任何益处的地方。唉,“性中带来”这句话放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不只是填词这一件事。只要是诗文书画,饮酒下棋,以及各种工匠技艺,没有一项是不需要这种天赋的。努力学习之后掌握的,毕竟都是半路出家,只能混口斋饭吃,无法修炼成佛。

戒浮泛

【原文】

词贵显浅之说,前已道之详矣。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元曲多犯此病,乃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无论生为衣冠仕宦①,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②。即使生为仆从,旦作梅香③,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以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元人不察,多混用之。观《幽闺记》之陀满兴福,乃小生脚色,初屈后伸之人也。其《避兵》曲云:“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枪。”此花面口吻,非小生曲也。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又有极粗极俗之语,止更一二字,或增减一二字,便成绝新绝雅之文者。神而明之,只在一熟。当存其说,以俟其人。

填词义理无穷,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谓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景书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由外得,二者难易之分,判如霄壤。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景乃众人之景,写春夏尽是春夏,止分别于秋冬。善填词者,当为所难,勿趋其易。批点传奇者,每遇游山玩水、赏月观花等曲,见其止书所见,不及中情者,有十分佳处,只好算得五分,以风云月露之词,工者尽多,不从此剧始也。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如前所云《琵琶·赏月》四曲,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牛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牛氏乎?夫妻二人之语,犹不可挪移混用,况他人乎?人谓此等妙曲,工者有几,强人以所不能,是塞填词之路也。予曰:不然。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入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百工居肆,欲其专也;众楚群咻④,喻其散也。舍情言景,不过图其省力,殊不知眼前景物繁多,当从何处说起。咏花既愁遗鸟,赋月又想兼风。若使逐件铺张,则虑事多曲少;欲以数言包括,又防事短情长。展转推敲,已费心思几许,何如只就本人生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自出。如发科发甲之人,窗下作文,每日止能一篇二篇,场中遂至七篇。窗下之一篇二篇未必尽好,而场中之七篇,反能尽发所长,而夺千人之帜者,以其念不旁分,舍本题之外,并无别题可做,只得走此一条路也。吾欲填词家舍景言情,非责人以难,正欲其舍难就易耳。

【注释】

①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这里代指士大夫、官绅。

②舂(chōng)容:舒缓不迫,从容畅达。

③梅香:戏剧中丫鬟的名称,这里泛指丫鬟。

④众楚群咻(xiū):指众多外来因素的干扰。

【译文】

词贵浅显的道理,前面已经说得很详尽了。不过如果一味地追求浅显却不知分辨,那么戏曲将会变得日益粗俗,想要写出文人应当写出的文章却无法办到。元曲经常犯这个毛病,这是过度矫正隐晦难懂的毛病而造成的。过于粗俗的语言,不是不能填词,但是应当从角色的角度出发。如果是花脸说话,就只怕粗俗不够,而一旦涉及生角、旦角的曲文,则需要仔细斟酌,小心用词。不管生角演的是官员还是显贵,旦角演的是小姐还是夫人,其语言都应当包含有典雅隽永的风度,就算生角饰演的是仆人,旦角演的是丫鬟,对他们的语言也应当多加选择,不能像净角、丑角那样的口气。这是由于生旦应当有生旦的样子,净丑应当有净丑的腔调。元朝人对此并不会多加审查,经常会将其弄混。《幽闺记》中的陀满兴福是一个小生的角色,在最初的时候居于人下,之后才扬眉吐气。其中的《避兵》一曲里他说:“遥观巡捕卒,都是棒和枪。”这用的是花脸的口吻,而不是小生应有的曲调。同样都是日常用语,有的应当放在这里,有的则应当用在那里。还有一些粗俗的语言,只需要改动一两个字,或者增减一两个字,就会变得极其新鲜绝雅。神来之笔,只在于熟练。我只是将这种观点提出来,等待其他人来验证。

填词的道理有很多,说什么人就应当像什么人,谈什么事情就应当跟这种事情契合,文章中的头绪最为繁琐的就应当是填词了。我认为填词的总纲,跳不过“情景”二字。写景就是写自己所看到的,写情就应当是写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感情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景物则是从外界获取的,写景与写情的难易程度,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情是一个人的情感,说张三就应当像张三,很难跟李四相混淆;景却是大家眼中的景色,写春夏就都是春夏,只要跟冬秋有所分别就可以了。善于填词的人,应当知难而上,而不要追求容易写的。评点戏剧的人,每次看到写游山玩水、赏月观花的曲文,看他只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却不提及人物的感情,就算是有十分好,也觉得只能给五分,这是因为善于写风云雨露之词的人太多了,并不是从这部剧开始的。善于咏物的人,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能够做到触景生情。例如前面提到的《琵琶·赏月》四曲,同样是一个月亮,牛氏心中有牛氏的月亮,伯喈心中有伯喈的月亮。虽然看上去说的是月亮,但是实际上说的是人的心理。牛氏口中的月亮能够挪一句放到伯喈的身上吗?夫妻两个人所说的话,尚不能互相混淆,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有人说,这样精妙的曲文有几个人能够写出来呢,强求人是做不到的,这是在阻塞填词的道路啊。我说:“并非如此。”写文章这件事贵在专一。专一就能够生巧,不专一就会变得愚钝;专一就能够让技术娴熟,不专一则难以起到效果。“百工居肆”指的是专一才能够将事情办成;“众楚群咻”指的是因为散漫而带来的干扰。将情感舍弃只讲景物,无非是在贪图省事罢了,却不知道眼前的景物繁多,应当从哪里开始讲起。咏花的时候不想将飞鸟遗漏,赞美月亮的时候又想兼顾和风。如果每个景观都描写,则又开始担心事多曲少。想要用几句话来概括,又要防止事情太少而感情太多。想来想去反复推敲,已经费尽心思,还不如只从本人的角度出发,自然有想做的事情,自然有想要表达的情感,全神贯注之后,自然就有了绝妙的文笔。就像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自家窗下写文章,每天只能写一两篇,而到上了考场则能写出七篇来。自己在家中,一两篇文章也未必能够写好,而考场中的七篇文章却总能够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成绩超过众人而名列前茅。这是由于他能够心思专一,除了这些题目之外,没有其他题目可写,只能走这一条路。我期望填词人能够舍弃写简单的景物而学会抒发感情,这并不是在强人所难,而是想要让他舍弃难的而做容易的。

忌填塞

【原文】

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而总此三病与致病之由之故,则在一语。一语维何?曰:从未经人道破。一经道破,则俗语云“说破不值半文钱”,再犯此病者鲜矣。古来填词之家,未尝不引古事,未尝不用人名,未尝不书现成之句,而所引所用与所书者,则有别焉;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使文章之设,亦为与读书人、不读书人及妇人小儿同看,则古来圣贤所作之经传,亦只浅而不深,如今世之为小说矣。人曰:文人之作传奇与著书无别,假此以见其才也,浅则才于何见?予曰: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五才子书”①“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盖愤天下之小视其道,不知为古今来绝大文章,故作此等惊人语以标其目。噫,知言哉!

【注释】

①金圣叹: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译文】

填塞的弊病有三种:过多引用典故,重复使用人名,直接引用现成的语句。这些毛病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有三点原因:借助典故来显示自己博闻广识与高雅,借助脂粉来彰显风姿容貌,以及采用现成的句子可以免去思考。对这三种弊病以及导致弊病的缘由进行总结,只需要一句话就能道破。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从来没有被人说破。一旦被人说破,就会像俗语中所说的:“说破不值半文钱。”如此一来,再犯这种弊病的人就变少了。自古以来的填词者,并非不引用古代的事情,也并非不使用人名,也不是不去引用那些现成的句子,不过其引用和我说的毛病是有所区别的。古代戏曲家引用典故并非不选择那些艰涩难懂的,选取人名也并非不搜隐僻的,成句采用的也是市井中日常的语言,即便有时偶尔会涉及史书,也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挂在嘴边的名句,虽然是从诗书中摘取的,实际上跟街头巷尾的谈资没有什么差别。总之,传奇跟文章是截然不同的,文章是专门写给读书人看的,因此不要怪罪其晦涩难懂,戏文则要做到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都能看,同时还要让不读书的人以及妇女儿童都能看,因此贵在浅显而不是贵在深奥。假若文章也要跟读书人、不读书的人及妇女儿童一起浏览,如此从古至今圣贤们所写的经传也只能浅显而不能深奥,就像如今所写的小说一般。有人说:文人写传奇与写文章是没有分别的,都是想要借此彰显自己的才华,如果写得浅显,又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彰显出来呢?我回答说:能够在浅显之中将才华展示出来的,才算是写文章的高手。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世人都当成戏文或者小说来看,金圣叹特意将其称为“五才子书”“六才子书”,用意何为?就是由于对天下人小看了填词与小说之道感到愤怒,不知道它们其实是从古至今绝佳的文章,因此用这样惊人的话语来警醒人们。唉,真是明智之言啊!

同类推荐
  • 流苏与娜拉

    流苏与娜拉

    一个是流苏,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她抓住了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努力做太太;一个是娜拉,她重重地摔响夫家的门,踏着高跟鞋走到广阔天地里,开创新生活。她们是民国女性的典型代表,一个安稳,一个飞扬。全书以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女人为出发点,纵观民国,随意点染,说尽民国女性的爱恨嗔痴、恩怨情仇。一篇篇短文,像一块块碎锦,傲然夺目,全部拼贴起来,真可谓是迤逦多彩的民国女性百态图。
  • 汉韵胡风巴里坤

    汉韵胡风巴里坤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新疆地域的汉文化,它的美无处不在,让读者清晰明了的了解到汉文化的魅力。
  •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本套书包括《国学之子学精粹》、《国学之史学精粹》、《国学之蒙学精粹》、《国学之经学精粹》、《国学之集学精粹》、《国学之常识精选与趣典》、《庄子(杂篇一)》、《庄子(杂篇二)》、《庄子(外篇一)》、《庄子(外篇三)》、《庄子(外篇二)》、《庄子(内篇)》等,共21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称《商子》,现存24篇。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 中国式谱文化

    中国式谱文化

    摆谱,从表面看是一个泛泛的话题,既不敏感,与社会热点也并无多少交集,但是深挖其内涵不难发现,它是每个人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逃避的行为,是隐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来自勇者的符文学

    来自勇者的符文学

    打工党李森,意外穿越到剑与魔法的世界,却发现作为法爷的自己,MP只有10!?好在主神保佑,让他获得符文学的能力。只见李森爆吼一声,轮起了符文之书。“忍不了,今天我就是要莽穿!”勇者的符文之书充斥着奥数能量,在空中划出一个圆弧轨迹,带着魔法尾焰飞射而出。
  • 红颜纪

    红颜纪

    她,完颜霁,为了许给他的十世爱情,一次复一次赴约而来,在那地的极深处,一点一点筑起血肉身躯,一个百年的等待,一个全新的她来到世间,为赴那永生永世的约爱情。他,林远烟,这是个令她着迷的男子,一个将门之后,为天下苍生不顾生死,为了心中的他,她甘愿在他的身边做一切只为他好的所有事,包括自己的身躯和生命。这一次,她,齐颜儿,生来异象,身边种种皆是用心安排,事事顺心,手边现成的发小可以顺便欺负,学堂里的姜夫子vs教习女工的鲜于纤纱,这两位在她的人生中都有极大的影响。一朝离家,原因,凭什么发小邢行星有资格参加科举,就凭她明明比邢行星更有学识,哼,出去看看。天上掉下一个齐小图,奶萌萌的喊着一身男装的齐颜儿“爸爸”!身侧跟着一位娇滴滴的如花美眷,娇怯怯的喊着一身男装的齐颜儿“相公”!等等!这都是他的安排,这是故意的,没安好心的,是:……他,林毓霖,固若金汤林漠北林将军之子,七皇子萧白荻发小,武能携剑黄沙立战马,文能雨疏云朗诵铅华。几番历经劫难,几番共同面对。下定决心说出自己女扮男装的事实,为了与他走在一起。天意总要捉弄,天上掉下一个状元的名头,正砸在齐颜儿的头上,这一定不是齐颜儿想要的。·····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 踏天笑

    踏天笑

    北漂青年无意间来到不知名大陆,被大陆上超越认知的能力惊呆了!面对无尽的陌生,林宵能成功活下来吗?能回到属于自己自己的世界吗我写成小说就是活下来了嘛!怎么活下来还要容我慢慢道来,他的大陆趣事,冒险!阴谋!战斗!我都会尽力讲给大家!看林宵怎样踏上苍天仰天笑,新手写作,希望大家支持鼓励谢谢大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伏妖

    异世伏妖

    一个不得志的小白领,被迫去了异世界走一遭。在另一个世界,人类不再是主宰,妖族、凶兽才是世界的强者。他该怎样生存下去?
  • 魔王之女魔界女王

    魔王之女魔界女王

    她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14岁,性格活泼开朗、十分温柔、和蔼可亲,除非你惹到她了不然她一定不会发火的。但可能就是因为她过于普通所以她的身世才让人吃惊吧!她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共生——樱之梦幻!鼎鼎有名的大魔王樱之桐人就是她的父亲,她的母亲是天间圣女——亚丝娜。她从小就在孤儿院的夫妇陪伴下成长,由于魔界的险恶,她的父母决定将她送往人间,送走时一并给了她自己一半的魔力。就当她和养父母生活的正幸福的时,有一件事情永远改变了她的生活……读者群门牌号:203046738
  • 市长秘书

    市长秘书

    小说讲述了张国昌从改革精英蜕变成腐败分子的罪恶过程;讲述了在政治旋涡中挣扎出来的雷默,在辉煌过后所经历的世态炎凉的悲苦;讲述了新腐败分子在五十步笑百步之后重蹈覆辙的悲剧。当雷默再一次目睹了好友迟小牧被卷入腐败旋涡而惨遭杀害之后,他躲在女人怀抱中的一丝温暖也惊得烟消云散。情人丑儿的死,终于促使雷默去神山圣水寻找灵魂能够永生的心灵庄园。小说文笔洒脱灵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复杂逼真,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布局独特大气,结构推陈出新,读起来酣畅淋漓,挖骨剔髓,剥茧抽丝,好似一部灵魂的交响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和艺术震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关于匆忘的那缕暖色阳光

    关于匆忘的那缕暖色阳光

    对不起,不能追随你的梦想因为,你的梦想是她而我的梦想,是你那个笑若阳光,眼淀星辰的少年,我们回忆里再见关于匆忘的那缕暖色阳光,将永远让我向往并于心中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