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49300000002

第2章 要饭的

村子里隔三岔五就有要饭的来,也不知道是哪个村的,叫什么名字,家里有没有儿女老人,冷了热了住在哪儿,病了有没有人照顾,死了呢,会不会有人知道。总之他们和乡下的流浪狗一样,只要还愿意每日在周围的村子里游荡,就不至于饿死冻死。随便谁家还不给一碗汤喝,不给一个白面馍吃?即便是大雪覆盖的冬夜,在麦秸垛里掏挖出一个洞来,也能避一晚风寒吧?

所以家门口来一个要饭的,高一声低一声地求人给点儿吃的,从来不会有谁觉得稀奇。而我们小孩子,放了学,看到要饭的站在自家门口,会觉得像亲戚或者熟人登了门,朝着院子大喊:“娘,要饭的来了!”如果爹娘不吱声,我便自己跑到碗柜旁边,看看早晨有没有吃剩下的“玉米呱嗒”。如果有,我会立刻端出去给要饭的。如果没有呢,我翻箱倒柜也要找出半个煎饼或者白面饼来,好像找不出点儿吃的,空着手打发要饭的走,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在乡下做要饭的,并不怎么难堪或被人欺负。“乞丐”或者“叫花子”这样的称呼,是城里人才会叫的,乡下人只管他们叫“要饭的”,这比“讨饭的”听起来似乎更文雅一些,甚至那“要”字里,还带着点儿理直气壮,是非要不可,不给也要。而“讨”字听起来就惨兮兮的,是可怜巴巴地伸出手去,求人给一点儿吃的,而且边哀哀地恳求人家行行好,还要边看人家脸色。

乡下要饭的因此活得舒坦自在,我几乎也想做个要饭的,提了打狗棒,肩膀上挂个褡裢,或者直接背一个面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要饭吃。而且还能吃百家饭,即便是天天吃煎饼吧,每家的煎饼也一定是不重样的,张家的煎饼里会夹点咸盐芝麻,李家的吃起来更酥香掉渣,赵家的散发着清香的野菜味,孙家的一口咬下去,还有碎花生扑簌簌地落了一地呢。汤水呢,也是各式各样的,咸的、香的、麻的、辣的,想想都美得很,更不用说喝了。

大约要饭的也觉得自己的这份职业特别有趣,所以看到顺眼的小孩子,还会将那些完好无损的煎饼啊、馍馍啊、饼子啊,拿出来分一块。于是我们便跟着这个要饭的,一起吃了一回百家饭。想到那褡裢里的好吃的,是来自另外一个村庄,或许那村庄需要翻越很多座大山,穿越很多条江河,我们便觉得这要饭的充满了浪漫的异域气息。啊,他简直是童话里略带忧郁沧桑的流浪王子!

要饭的是最会看人眼色的。他们在行经过很多个村庄之后,比村子里的男人女人都更淡然。有时候他们站在大门口,喊了许多声“有人吗”,房间里都没有传出任何的声响。他们当然知道人隐匿在某个角落里,悄无声息地窥视着窗外。要饭的在明处,人在暗处,两个人相互较着劲,谁也不肯先退缩。要饭的执意要讨到一点儿粮食,他知道人在躲避着他,希望他快快走开,甭指望从这户人家讨到一口吃食。可是他也执拗地坚持着,既不恼怒,也不装可怜,他不卑不亢地站在门檐下,用手不紧不慢地叩着朱红色的铁门,并一声声地重复着“有人吗”。他这样喊着,连邻居家的女人都探出头来,也不说话,只带着些同情,看他一眼。要饭的当然知道那视线里暗含的意思,是让他再坚持一会,主人或许忽然就心软,施舍他一张香酥的油饼。小孩子们也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瞅瞅这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胡子拉碴的老头,又好奇地将手伸到他的褡裢里,偷偷捏出半个烧饼来。要饭的也不生气,那一刻他好像成了一个演员,因为有观众捧场,乞讨声里,便陡然多了一分自信。

终于,那躲在窗户后面窥视的女人懒洋洋推开了房门。女人的头发蓬松着,脸上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样,好像之前她一直在专心午休,完全没听到要饭的在乞讨。女人倚在堂屋门口,朝着院门口嘟囔:“烦不烦,一声声喊什么啊,没看到人都在睡觉吗?”

要饭的并不跟女人急,照例笑着,伸出手去:“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团团围住的小孩子们则一脸的迫切,想知道要饭的叫了这么久,女人到底会拿出什么吃食来打发他。邻居家的女人呢,也探头探脑地看过来,专瞅着隔壁婆娘的施舍标准,以便到时候自己不至于给得太少而输了颜面。

被这样视线围攻着的女人,终于不好意思再硬撑下去,回身去堂屋里拿出一块早晨吃剩的煮地瓜来。那本就不大的地瓜,还被掰去了一半,掰开的新鲜口子上,有一道不知怎么抹上去的锅灰,似笑非笑地冲着众人。

女人也不正眼看要饭的,她几乎是将地瓜丢给了那只有些污渍的手。要饭的并未因这样的怠慢而生出不悦,他们永远都是一副被磨炼出来的好脾气,谦卑地弯腰笑着,说一声“谢谢”,而后将地瓜放到褡裢前面的袋子里。那地瓜在一块块带着棱角的烧饼、煎饼、馒头、白饼中间,颠来倒去,左冲右突,最终找到一个稳妥的角落,安静下来。

要饭的坚持了约莫二十分钟,得了这一块地瓜,于是心满意足地拨开我们这些围观的孩子,转向相邻的一家。有了这样“漫长”的较量,邻居家一直窥视着的女人也便有了施舍的标准。于是但凡比那半块地瓜多出一截的随便什么吃食,都足够将这一场乞讨体面地应付过去。邻家女人将一搪瓷缸的地瓜干倒进要饭的袋子里的时候,很有一股子土财主广施钱财给受灾民众的豪迈感,好像她送出去的地瓜干,被倒进了传说中的聚宝盆,会源源不断地生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瓜干。要饭的进过千家万家的门,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脸,被人唾弃过,也遭人厚待过,所以尽管这邻家的女人比之前的慷慨,他却并没有生出多一分的感激来,照例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谢谢”,而后拄了打狗棒,伴着胸前搪瓷缸子与衣服纽扣轻微碰撞的声响,继续下一次的乞讨。

大约是要饭的没有来处,也不知去向,或者,他们对于村子里的人没有太大的价值,既不关系到我们的颜面,也不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利益损失,所以很少会有女人八卦一个要饭的的来龙去脉。当街闲扯的女人们,会将村里某个姑爷八辈子前的事都弄得水落石出,把谁家新媳妇陪送的嫁妆究竟值多少钱,打探个分毫不差。但是对于要饭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壮年还是老人,瘸子还是独眼,她们一概没有兴趣。而我们小孩子跟女人们恰好相反,我们一点也不关心谁家娶新媳妇欠了一屁股债,谁家女儿赖在娘家不走,快要将哥嫂吃穷了,我们只对那来去无踪的神秘的要饭人,充满无穷的探知的欲望。

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譬如要饭的年轻的时候也是要饭的吗?如果他一辈子都要饭,那得走过多少个村庄了啊?他走过的那些村庄,跟我们的村庄有什么区别?也有大片大片的桃树、杏树、梨树、枣树吗?春天的时候,他去要饭,一定会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走着走着,额头还冒出了汗珠,他的历经了一个冬天风寒的棉袄,亮堂堂地敞开着;后来他就干脆脱掉了,系在腰里,或者搭在肩头,于是这让他看上去更加洒脱,或许,他还会因此快乐地哼起歌来呢。冬天的时候,他也不怕吧,谁会在风雪之夜难为一个要饭的?况且要饭的总是能让村里人觉出自己是幸福的,于是随意扯下一小片幸福给要饭的,那幸福不是少了,反而更加浓郁起来。要饭的有没有想过成一个家,像每一个正常人一样,娶个女人做老婆,再生一堆孩子?啊,还有,他究竟是从哪个村庄里来的,与他同属一个村庄的人,知道他每日游荡在不同的村子里吗?过年的时候,从未见过一个要饭的,那么他们都藏到哪儿去了呢?当要饭的老了,走不动了,会不会有人接替他,走街串巷地继续讨饭?如果某一天,要饭的快死了,他们是不是像一只猫,避开熟悉的村庄,躲到无人的荒野上,安静地咽下最后一口气,并任由无人收拾的尸体腐烂进泥土里去?

我们小孩子有太多的问题,想要问大人,可是大人并不搭理我们。于是我们只能跟在每一个要饭的屁股后面,像他们的跟班或者喽啰,并尽职尽责地将这一卑微的身份坚持到最后一家。有时候要饭的走着走着,身后跟着的小孩子会越来越少,但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始终保持了热情的。到底是对村外世界好奇呢,还是那些要饭的因走过了上百个村庄,而流露出的万事不惧的气质,引诱了他们呢,也说不清楚;总之我也曾经是那孤独的一两个孩子,怀着被要饭的带走他乡的浪漫想象,跟在他的身后,走啊走,一直走到他要离开我们村庄,去往别的什么地方了,那人忽然回头,真诚地看我一眼。而我,却被这样的注视给吓住了,一扭头,朝家的方向狂奔。

我从未跟踪一个要饭的走出过自己的村庄。所以我也和村里的女人们一样,永远不知道一个要饭的究竟有怎样神秘的过去,和虚无缥缈的未来。

可是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个要饭的老头,忽然间出现在了我们家的火炉旁边,而且还烤着旺旺的炉火取暖,好像他生来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或者是跟我们有密切来往的亲戚。他一点也不觉得跟我们有什么隔膜,以至于他那样熟络地跟父母说着闲话,我竟然生了气,搬了马扎,坐在灯光照不到的角落,远远地瞪视着这个陌生的来客。

母亲最先发现大门口站着一个要饭的。那时,天已经蒙蒙黑了,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在夜幕笼罩了整个村庄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停歇下来的意思,好像那雪根本不关心有多少人挨饿受冻,或者艰难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它们只顾着下,而且一阵紧似一阵地下。所以那老头出现在迎门墙边的时候,几乎成了一个雪人。母亲出去倒没了酽的剩茶水,一推门,见那老头窸窸窣窣地倚墙站着,吓了一跳,马上缩回身来,紧张地问父亲:“迎门墙那里站的是谁?”我和姐姐慌得要躲到里屋去,可是一想,里屋也黑黢黢的,无处可藏,所以到底还是胆战心惊地站在母亲身后,像看鬼片一样,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则努力瞪大了,去看那大雪地里到底是谁。父亲胆大一些,或者他也只是装胆大吧,所以便隔着房门,用袖子擦擦玻璃上的霜花,透过那清晰的一小片地方,看向黑咕隆咚的天井。

在父亲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手电筒,去照一照那是否是个活物时,那雪人竟然又向前移动了几步,站在了我们家的大水瓮旁。水瓮里的水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并落满了雪,那雪看上去便不像是落在了瓮里,而是长在了里面。那雪人究竟想做什么呢,难道他要砸开冰取水喝吗?就在他似乎还想继续移动的时候,手电筒射出的一束强光,让那他忍不住抬起胳膊,挡住了眼睛。他胸前挂着的搪瓷缸子,随即发出一声轻微的响声。那响声在静寂的雪夜里格外地清晰,像一块冰裂开的脆响,或一片树叶飘落在河面上溅起的水声。就是这样的一点响动,让父亲确凿地下了结论:这是一个要饭的!

其实不用那要饭的开口,全家人都知道,他在这大雪天里无处可去,恰好看见我们家被炉火映得暖意融融的窗户,那窗户上还有梧桐树疏朗的影子,随了跳跃的火光欢快地起舞。要饭的大约被这雀跃的影子给吸引住了,于是从门口走到了迎门墙边,又从迎门墙边挪到了水瓮一侧。如果不是母亲及时发现,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的他,一定会继续向前挪移,一直走到堂屋门口的吧?不过也或许,作为一个要饭的,他会以随随便便闯入人家天井为耻,他们一向只是倚在大门口,并毫不逾越这样的界限的。

不管怎样,要饭的老头坐到了我们家温暖的房间里,而且用他的搪瓷缸子喝着滚烫的热茶。那茶还是母亲新沏的,就像要饭的是我们远方的一个亲戚,许久没有音信,却突然间想念我们,于是便千里迢迢地在这雪夜里奔来,就为了跟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叙一叙家常,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安静地烤一烤奔波中冻僵的双手,听一听火炉里煤炭燃烧时发出的轻微的响声。

我知道母亲的热情里带着几分村里女人们都会有的好奇。她很巧妙地打探着要饭的个人生活,譬如他从哪个村子里来;他离家已经多久;他有没有老婆孩子;他走街串巷地要饭,会不会想起他们;每天晚上他睡在哪儿;最多的时候他能讨到多少的粮食。尽管母亲这样八卦,但她的语气里,却带着深切的同情,以至于这样的时刻,连父亲也不再当众训斥母亲多嘴,任由她细细碎碎地将要饭的内心隐秘,像一团毛线一样,一点一点地从他的心里向外牵引。而我则惊奇地从那蓬松的越扯越多的毛线团里,发现要饭的原来跟我们村子里任何一个庸常的男人一样有家有口,只不过,他的父母早已去世,而他的老婆,则因为他穷,早早地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改嫁他人。因为没有什么人可以牵挂,他就这样要了很多年的饭,走过不计其数的村庄。他将那些讨来的粮食卖掉换成钞票,而不能卖掉的那些饼啊、馍啊、粥啊,就自己吃掉,或者带回去给村子里的人吃。可是谁会吃一个要饭的讨来的东西呢?我努力地想,除非……除非他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要饭的!啊,想到这一点,我又重新觉得要饭的身上有了遥远的神秘的光芒。那光芒是我不能够抵达的远方。远方在哪里呢?就在要饭的离开的那个村庄,那里的每一个人,都过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会种地,或者,他们那里根本就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除了山,还是山。那山上是荒芜的,连一株草都不长,于是整个村庄的男人们,便纷纷地背了褡裢,离开家人,外出要饭。

我因为这样的想象,忽然间对低头呼噜呼噜吃着面条的要饭的老头,产生了好感。就连他荒草一样芜杂的胡子,都被红通通的炉火给涂抹上了一层暖暖的橘红色,就像神话故事里的白胡子老人。啊,我真希望他再说一些什么,关于他们村子里其他要饭的男人们,或者过年的时候,他们怎样从四面八方赶回贫穷的山村,彼此热烈地交换着十里八乡要饭的经历。只是那些历经的风霜雪雨,见识过的成千上万的男人女人,经过的无数个不同模样的庭院,也足以将他们跟每一个从未离开过村庄的男人们区分开来。

于是那一个夜晚,我将马扎搬到要饭的对面,以比母亲还要好奇的视线,注视着这个一脸刀刻般沧桑的老人,我甚至因为他进了我们的家门,与我们同吃过一个碗里的菜,吃过一个锅里的面条,而觉得有在小伙伴面前骄傲的资本。我想等到天明,这个故事一定会发酵的,我怀揣着这样一个巨大的秘密,走到学校里去,会连老师也给吓住的吧?

可是,要饭的终究没有等到天明,就从我们家的偏房里爬起来,消失掉了。我早起上学,蹑手蹑脚地经过偏房门口,而后推开半掩的房门,看到母亲专门放置的一盆炭火早已经熄灭。铺开的草苫子上,有要饭的躺过的痕迹。可是,也只有这么一点儿痕迹了,就连他离去的脚印,都被天地间飘飞的更大的一场雪,给完全覆盖了。

要饭的究竟去了哪里呢,没有人告诉我。

所有行经过村庄的要饭的,都没有来处,也了无去向。

同类推荐
  • 批评的体温

    批评的体温

    正任何一种批评都代表着批评者的态度。《批评的体温》透出了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热情。该书是活跃于文坛的"80后"批评家杨荣昌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于《文艺争鸣》、《创作与评论》、《民族文学》等刊物上的40多篇评论,既有宏观的思潮扫描和整体性的作家研究,又有细致的文本解读。
  • 惊涛骇浪

    惊涛骇浪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左手指月

    左手指月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平淡的生活有了诗意,人生就多了安详与宁静。归有光曾在自己的项脊轩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精神之富足远胜于物质之丰多,有了诗意的人生,身居陋巷,他感到的也是静雅之美。作为一个从教者,能从教育的实践中发现诗意,这样的教育人生应该是幸福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也应该是真正的教育。
  • 思想钝刀

    思想钝刀

    这是一部思想文化类散文随笔集,全书包括《每代人,都有十年好时光》《如果你真的花痴》《偶像的早晨》和《书架上的自我》四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对当代生活和文化热点的客观看法,以及个人阅读心得等内容。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积极态度。
  •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跨越时空的长廊,思索生命的意义;走进岁月的角落,寻找快乐的源泉。一滴水里有一个海洋,任生命之舟在波光里尽情荡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缔造心灵的海洋;一朵花里有一个春天,任青春之花在春天里肆意绽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营造时光的春天。让广大读者在优美的文章中释放,在醉人的书香中感悟,通过文章点拨和自身领会,感悟人生百态,点亮生命的希望!
热门推荐
  • 我做梦就能突破

    我做梦就能突破

    变动的历史,玄幻的时代。生命随时可能会失去。看着自己0.01的基因值,暗骂上天不公。却发现自己上一世的能力“梦”完全觉醒了。于是许天靠着“梦”的强大能力,解决了虫族背后的阴谋。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刚开始......
  • 剑破青云

    剑破青云

    一觉醒来洛凡便发现自己似乎穿越了......不过没关系,天才无论在何处都会是天才,王者无论何时都会是王者!前世隐于黑暗,笑看风云。今生便决定向那世人展现自身的绝世锋芒!以我手中之剑,破那青云之路!(ps:希望大家支持,恋蜜拜谢~)
  • 你的霸道影后已上线

    你的霸道影后已上线

    一场车祸让影后言颜,魂穿到十八线小模特身上,看着自己身死入殓,还得背负上粉丝的怨念,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中挣扎。父赌母随,留下一屁股烂债,被高利贷逼得无处可躲,被全网黑,喊着滚出娱乐圈。这都无所谓,她这钢化膜似的玻璃心承受得起。无家可归买惨博取同情租得“儿子”一亩三分地,然而,谁可以告诉她被儿子表白该如何拒绝。靠着她高质量的演员修养一次次洗白,然而各路粉丝还是不买账,各种黑料叭叭叭……“咦这结婚证上的人儿是是心机颜吗?”“噢卖瓜,隔壁长得怎么跟男神陆渊遥那么像?”……脱粉脱粉。颜梧心力交瘁地开直播解释着,“那个别脱粉,咱和陆渊遥半点关系也没有,这照片就是合成。”“快来吃瓜,陆男神官宣了,我去男神怎么眼瞎了?”
  • 四体常用歇后语3000条

    四体常用歇后语3000条

    本书共选编了中华歇后语3200条,以宋、楷、行、隶四种字体,按照汉语拼音音序编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魔校草的火爆甜心

    恶魔校草的火爆甜心

    她本是一只清纯可爱的小萝莉,却拥有让亿万少女嫉妒的魔鬼身材。她说,呜呜,大师兄,你骗人,喝牛奶根本不会长高!然后就哭的一塌糊涂……独孤南哪里知道别人喝牛奶是长个,她喝牛奶就是长胸。俗话说,胸不巨,何以聚人心。当她第一次来到夜圣衣学院就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轰动。……别看她模样,娇小可欺,脾气可是百分百的火爆。……卧槽,居然敢把宝宝的冰淇淋弄到地上,你死定了……说完,某校草裆部就挨了一脚,哎呦我去,画面太血腥,众人石化……反正,校草气急败坏的留下一句狠话:XXX,你,死,定,了!
  • 到天涯的尽头找你

    到天涯的尽头找你

    [花雨授权]锐气新人王角绿大人优雅登场!她的纤细她的玲珑她的忧伤,全部化为蚊子,Sorry!是文字!在炎夏给你青春的梦想镀上一层金黄!原来幸福一直都在我转身之处,晃司,你别再放开我的手了,你要一直记得找回我。
  • 从民国世界开始的诡秘旅途

    从民国世界开始的诡秘旅途

    某一天,赵何打开了妹妹的手机,就此踏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以民国为起点,行术士之路。
  • 女人赢在28岁之前

    女人赢在28岁之前

    针对28岁前女性独有的特征,从社会现实出发.立足于规划女人一生幸福的宏伟蓝图。全书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赢在28岁以前”的理由与内涵,紧扣女性成功的主旨,从不同侧面详尽地为女性展现成功的要素。此书,它将为你拨去心中的疑团,点亮智慧之灯,指引你打开隐秘的成功之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 世间美好同赠予你

    世间美好同赠予你

    我还喜欢你,只是无话可说,更不知道该跟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