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72500000006

第6章 曹雪芹喝粥

——古人言:“肉食者鄙。”这一句话,细细琢磨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文学,要都是风花雪月,没有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恐怕也是够呛的。

读敦诚、敦敏兄弟的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我们知道曹雪芹是一位喝粥的作家,经常食粥的文人,多属清寒之辈,处于生活贫穷线上,当无大错。成了“食粥族”文人的曹雪芹,由于窘迫,苦,没落,孤寒,只能在京郊黄叶村,守着一檠油灯,握着一支秃笔,对于人世的沧桑、时事的艰窘、仕途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独特的体会。若是他一直过着“钟鸣鼎食”“锦衣纨绔”的王侯公子般的奢华生活,未必会写出《红楼梦》来。

敦诚的诗,自然有诗人的夸张成分,是不必太当真的。曹雪芹那时的确生计艰难,但尚可以到小铺去赊二两酒,看来,也还不到只能以粥果腹,舍此别无其他的地步。因为,按常理,即使再薄的酒,也比再稠的甚至坚硬的粥,多费上几文。何况中国人喝酒,最起码还要一碟花生米吧,连斯文扫地的孔乙己,还以茴香豆下酒呢!

由于喝粥的结果,这些文人,多半喝出一个淡泊的精神世界,或坚贞自守,或安贫乐道,或充实自信,或知足不争,但在他们的笔下,却总是程度不同地要发出对社会、对民众、对国家、对世界的真实反响。有的,哪怕为之付出生命,也要说出大多数人想说的话,这就是喝粥文人与大多数喝粥普通人的心灵感应了。

古人言:“肉食者鄙。”这一句话,细细琢磨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文学,要都是风花雪月,没有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恐怕也是够呛的。

食粥一事,是中国旧时文人笔下时常涉及的,因而,有关粥的文字甚多。清代的袁枚,是位研究饮食的文人,他在《随园食谱》里,对粥下了一个很经典的定义: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宋代费衮《梁溪漫志》里,有一篇《张文潜粥记》,讲得更为透彻。

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宋代陆游有一首《食粥诗》,更将粥与长生法联系起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说明粥的作用,除物质外,尚有精神上的妙不可言之处。其实,这也是陆游的自勉罢了。因为在中国,凡贫困家庭,大都离不开粥。粥总是和粮食匮乏联系着的,从这首诗里,看到清寒文人于困顿中的超脱、于窘迫中的豁达,他们笔下的粥,就不仅仅果腹了。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进行创作的。

一位忠实于艺术的作家,能够在贫病交加,“饔食有时不继”的困境中,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去世前为止,实在让后人敬佩。仔细琢磨,粥固然使他营养不良,造成英年早逝的不幸悲剧,是乃粥之罪也。但又不能不归功于粥,要没有这点卡路里,也许我们今天,连那八十回也看不到的。于是觉得粥对于文化又有很大的贡献,一句话,稀粥,不简单。

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飨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诸如此类,使我以为茫茫寰宇之中,大概只有中国人是喝粥的民族。

后来才知道其谬不然,世人皆有食粥的习惯。不仅中国人喝,日本、泰国、朝鲜、越南也喝。不仅东方民族由于种植稻米的缘故,吃饭喝粥,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西方人食物成分,虽以肉、乳为主,但也好像并不反对喝一点稀稀溜溜的类似中国叫做粥的东西。

看起来,全世界都在喝粥。

有一回,我在英国,去哈代的故乡参观,在那个叫多切斯特的英格兰小镇上停留过,住在一家很古色古香的小客店里,虽然一共也没有几个房间,但却是三星级的饭店。餐厅只有一张长台,颇具家庭风味。由于这类客店,通常免费提供自助早餐,我注意到就餐者很愿意拿个汤盆,去装上些像享氏营养麦圈之类的面食,冲上牛奶泡着,然后就着别的什么喝下去。

这也许就是西方人的粥了。如果这是一种民族饮食习惯的话,那么,可以设想,写出苔丝的这位大作家,一定也喝过这种粥的。我还到《简·爱》的作者故乡那间小教堂去参观过。就想起勃朗特在寄宿学校一早起来就着干硬的面包,所喝的那一木勺既可能是汤,也可能是粥的流质食品。看来,似乎并不怎么令人有大快朵颐的感觉。

但他们都写出了不朽之作。

不过,以我私心忖度,胃弱的人,一早起来,弄这么一碗凉玩意儿塞进肚子里去,大概好受不了。

从此,我相信,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其他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的功效出发,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出发,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表现出他对于中国食文化的精通。譬如如何制作茄鲞,如何挖空心思做莲叶羹,此时,吃什么或许无所谓的,要的是这股劲了。但曹雪芹在津津有味地写这些吃食的时候,他的胃里,装的可是粥,回忆起自己“饫甘餍肥”的岁月,可以想象他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的心情下撰写《红楼梦》的滋味。这也就是吃饱了的打嗝文学,和只有粥喝的饿肚子文学的区别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飘飘欲仙,四大皆空,肚子饿得咕咕叫,还要写出飘逸性灵的文字来,大概要有点难度了。

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所以鲁迅先生曾经感叹他的家乡绍兴,是那样的善于腌制咸菜,凡地里长的东西,无不可以通过晒干、加盐、发霉、窖存的办法储藏起来。著名的霉干菜,后来成了风味佳肴,出口到外国去,几乎是中华一绝。他认为这种腌菜现象,是绍兴人多少世纪以来饿怕了的结果,是总结了苦痛生活的经验结晶,是绝对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我想,腌菜业所以发达,也是和中国人比较能喝粥分不开的,是和鲁迅先生所说的饥饿长智慧的判断有关联的。所谓糠菜半年粮,干稀搭配,忙时吃什么,闲时吃什么,也是从把肚子填满的这个大前提出发的。

道理很简单,无非就是粥比饭所需米量要少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灾荒年景,米甚至还要少些。虽然粥和饭成分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假如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那就令人反胃了。

最可怕者,还有一等小说,吃下去以后,又返上来,自己重复自己,像食草类动物的反刍,老百姓的话叫做“倒嚼”,那就更不像话了。这种看起来类似粥糜的东西,实际是呕吐物,近些年来,读者也忍不住抗议的,为此还有个说法,叫做左手抄右手。有时碰上这种伪劣产品,除了掩鼻而过,还有什么法子。更奇怪的,干这类事的诸公,自我感觉好得不能再好,也令人讶异至极。

所以,敦诚这两句描绘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生活状况的诗,就益发使人对这位巨匠崇敬了。

粥即是粥,饭即是饭,这和中国人好讲名分的传统精神是分不开的。皇帝死了叫“驾崩”,老百姓死了可以叫“翘辫子”、叫“伸腿”,文雅一点的,叫“寿终正寝”。若是在讣告里擅自写上“崩”或者“薨”,对不起,那可是胆大妄为,就要犯僭越之罪了。同样的道理,自封大作家,不等于是大作家,那要读者承认。自吹写了二三十部经典作品,著作等身,并不等于就真是文曲星下凡了,一切都要等待时间证实。更何况其中还有类似“倒嚼”的货色,自吃自拉,自拉自吃,有许多不够卫生之处呢!

是什么?就是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雷同就是雷同,重复就是重复,若是把雷同看成创造,把重复自己看成是推陈出新,而且还大声吆喝,沿街叫卖,那么,此人如果不是脸皮增加了厚度,便是脑子里的哪一部分短路了。所以,粥永远是粥,穷人只有喝粥的命,燕窝粥例外。但即使变化了的粥,加小米的,加红豆、绿豆的,上海人加莲子、薏仁的,湖南人加红苕的,广东人加进松花蛋和淡菜的、鱼生的……所有这些粥品,只要水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米,不少于三倍以上或者四倍以上者,那就是粥而不是饭了。

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分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在文学范畴里,若是言之无物,水分太多,这种现象,大概可称之为“小说的粥化”了。

时人颇不以为然的某些人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小说,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就是由于他愈来愈兑进太多的水,而米粒愈来愈少之故。若减去那些大家看腻了变换不出新花样的老套子,减去陈词滥调,减去大家都能猜想到的结局,实在没什么干货了。

让读者喝这样光灌大肚的粥,实在是差劲的。其实做文章,还得按照煮干饭的办法行事才对,哪怕少一点,也不要拼命往锅里掺水。

《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成语。其实,这对作家来讲,倒是至理名言。

水多米少,必然是因为消耗者众,而入不敷出才造成的。若按“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句农谚推断,一个辛勤的人,倘能“汗滴禾下土”的话,饿饭是不至于的。到了要靠水分来填充肚皮的空隙,不是老天爷不开面,旱、涝、蝗、雹、台风、霜冻、病虫害,频频袭来,弄得民不聊生,便是非自然的原因了。

而小说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

消费者协会也没有保护读者权益的义务,你们谁上了这些作家的伪劣产品的当,也只有活该了。

最早想出煮粥这个主意的人,肯定不是由于干饭不太好制作,烧不好要煳要焦,怕丢丑,才改饭为粥;也不会是因为医生关照过,要做病号饭,才做软食的。人们刚从茹毛饮血的阶段过来,胃还足够结实,不至于非喝粥不可。终于要往锅里哗哗地添水,必然因为米少了而嘴多了的缘故,才生出这种权宜之计的。其实,倒是有群众观点。而作家非要写“粥化”的小说,那可就是居心不良了。

观察一下中国古代的炊具,那容量之大、盛水之多,就可以判断是为煮粥而制,不是用来做干饭的。有一种叫做“鼎”的青铜器,其大者,是很吓人的,煮进一头牛是不成问题的。但除了祭祀时需要牺牲,才会出现在鼎里煮全猪、全羊或是全牛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大多数情况下,仍是以煮粥为主,大概是不会错的。再看看半坡、殷墟出土的器皿,到现在农村中还在使用的锅碗瓢盆,无一不是为盛粥之用而设计制作,以大取胜。捧着一大海碗粥,从村东头,喝到村西头,不也有“葛天氏之民”的快乐吗?

若是从小说这个角度出发,那些洋洋洒洒,不可收煞,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长篇巨制,要是水分多了的话,大而无当,也未必足取。《儒林外史》里,那个郭孝子将路上买的两个梨送给海月禅林的方丈,老和尚“便叫火工道人抬两只缸在丹墀里,一口缸内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几担水,拿杠子把梨捣碎了,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喝一碗水”。如果遇上这样的小说,真不如一头栽进缸里淹死算了。

喝粥应该不是最坏的事,至少还有得喝,总比什么也没有要强。所以,这也是那些“粥化”的文学作品,至今不衰,还有市场的原因了。

曹雪芹虽然喝粥,但他不写“粥化”的小说。这位伟大的作家,最后潦倒在西山脚下,居然靠粥写出了《红楼梦》,不能不说是粥的功劳。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牛吃下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一样,他喝的是粥,但写出了经得住千古咀嚼的干饭。而且不是一般的干饭,应该说是十分十分地有质量、耐推敲,成了一部千秋万代也说不尽的红楼。相反,有的人,吃的是干饭,写出的却是照见人影的稀粥,就不能不让人十分十分地泄气了。

一句话,喝粥可以,但小说的“粥化”,则是要不得的。

同类推荐
  • 桑克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桑克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中国新诗自“五四”发轫,至今已近百年历史。本书全部收录了诗人桑克的代表作品,力求系统地收录桑克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书前附有诗人生活照片二帧,书后附有“诗人简历”,以说明诗人生活与写作之基本情状。
  •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唐宋作家与文学研究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曾巩文学思想研究》,中编为《五窦及其诗歌研究》,下编为《苏辙散文理论及其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曾巩的文学思想、苏辙散文理论的渊源等。
  •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精品选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雨巷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均有体现。他不作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而是采取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向、隐逸、自由联想和语言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进而曲折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感受,颇具内涵之美。
  • 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

    王尔德记叙的是生命里的美丽与哀愁——平凡生活里的爱,精神世界中的美,以及这两者的毁灭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突出了神性的救赎与归宿。王尔德不再重复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一百年的陈词滥调,也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好愿望,只用一种淡然超脱的口吻来讲述悲剧,借助人物交错的视角与眼光让读者听见渔人长长的叹息,夜莺最后命若游丝的歌声,小矮人哀哀的哭泣和他的心破裂的声音。他以不完美的童话反复叩问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矛盾与悖论、影射现实社会的困顿与复杂,以曲折的方式展现他对艺术、爱情及人生完美而纯粹的追求。
  • 爱上一座城:初心如故,总会相逢

    爱上一座城:初心如故,总会相逢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印记,无论是出生的家乡,还是为了工作奋斗的城市,抑或是想要安度一生的土地。《爱上一座城:初心如故,总会相逢》主要收录了作者对南京、扬州、苏州、保定、开封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全文线索自北向南,记录了二十四座城市的足迹。于诗中读历史,于历史中品味如今的城市记忆。
热门推荐
  • 那天早上她微笑着向我打招呼

    那天早上她微笑着向我打招呼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住在城堡里的恩菲。
  • 仙神乱

    仙神乱

    成仙还是成魔,这是一个选择。那些耻我骂我羞辱我的人,我就化做他们的魔,杀遍天地间的反抗者。那些爱我怜我保护我的人,我要化身他们的仙,张开双臂为他们遮风挡雨。成仙还是成魔,是别人逼我选择
  • 三生只为与你相遇

    三生只为与你相遇

    第一世“我堂堂孙家大小姐,还配不上你?”阴差阳错,他被她所救,便被某女死缠烂打,死也不松手;第二世“兄弟,我真心觉得我实在是配不上您”某男却说:“当初是谁死缠烂打,要我娶她的?”然而某只小白兔却听的一头雾水……第三世“三世只为遇见你,不要再离开我”……
  • 邪女至尊

    邪女至尊

    一句等一下、让她在婚礼上穿越;父母受人追杀、生出自己移花接木;婴儿成为十八岁少女、引出一段风华;世界变成伪网游、不怕有着母亲前世记忆作为外挂阴谋成伦、爱恨情仇这是一个苦逼女主在伪网游的世界里,成为霸主收下众多美男的故事
  • 寒冰刀圣

    寒冰刀圣

    沧澜大陆,宗门无数,地理辽阔,妖兽众多!而主角确是一个天刀门的一个小小外门弟子,并且是不能修炼的废物!但他在一次外出中在一个神秘的山洞里看到了一个盒子,盒子装的五样绝世宝物——寒冰刀、寒冰吞噬决、寒冰戒、寒冰刀法,寒冰九闪。看主角是如何手持寒冰刀,修炼寒冰吞噬决,与寒冰刀法与寒冰九闪。,手佩寒冰戒,打败一个又一个与主角作对的人,最终问鼎大陆!
  • 云雀与少年

    云雀与少年

    二十世纪初,在伦敦的一幢简陋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兄妹——彼得和克拉蕊。母亲早逝,父亲又总是埋首工作,兄妹俩只能在旧书堆和星空图册中自娱自乐。每一年,克拉蕊都极度渴望着夏天,期待着出发去康沃尔度假的旅程,那里有紫色的荒野,有光芒闪烁的大海,但最美好的部分,是可以见到亲爱的堂哥鲁伯特。时光飞逝,那些充满魔力的夏天渐渐变成了遥远的回忆。她拼命想去留住那些美好,却发现成长的秘密就是要学会面对失去……
  • 恶魔高校之结野未

    恶魔高校之结野未

    没落的结野世家出来的唯一驱魔师,就读于驹王学园的主角,带来一连串热血与战斗的故事。
  • 梦幻西游之戮天传

    梦幻西游之戮天传

    我叫觉明,是长寿村边方寸山脚下的小道士,我最初的理想是挣千百八两银子,娶个媳妇……但是我单纯的理想随着葡萄师傅失踪而夭折了,身为方寸山最后的传人,我被迫赶往长安,途径建邺,深入龙宫。跑傲来,赶北俱,上天门下地门,进蓬莱,进小雷音寺,甚至连墨家村禁地也被我逛了个遍,一路斩妖除魔,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家财万贯的龙太子,满脑子肌肉的虎头怪,唧唧歪歪的逍遥生是我的知心好友,武功高强、俏美可人的飞燕女,成熟妩媚、御姐风情的狐美人,清纯甜美、精灵古怪巫蛮儿是我的红颜知己。随着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陈年的辛秘逐渐浮出了水面,茫茫的三界大地,我们几人能否飞升渡劫,寻找到最后一丝生的契机?
  • 众神与人间地狱

    众神与人间地狱

    大千世界百杂碎,芸芸众生口难调。一剑未出鞘,剑气已横秋。世间有剑客,行侠仗义踏不平。他,不是剑客,却有一把剑,不行侠不仗义,从未踏过不平事。只是见到不公义的事情,出剑或是不出剑,都是要争个道理。剑可降妖除魔,剑可吃神吞佛,剑可翻天覆地,剑可诉说一切。剑在神手中,俯视众生。剑在妖手中,立族众魔。剑在鬼手中,亡魂众怪。剑在人手中,威慑众神。
  • 凤凰错!嫡女惊华

    凤凰错!嫡女惊华

    一次出门,偶然凑了个热闹,救了个人。“敢问公子贵姓?”“在下姓夜。”“不知夜公子家住何处?有无妻室?”“……”“看在小女救了公子一命的份上,公子以身相许可好?”某男看着眼睛放光的某女“女人,是你先赖上我的,你逃不掉了。”***“什么?公子你是摄政王?”“对啊。”“啊,我突然想起我还有事,先走了。”“苏小姐不用在下以身相许了么?”“啊?不用了,我开玩笑的。”“可是本王从不开玩笑。要不?本王以身相许以报救命之恩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