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73800000008

第8章 斯威夫特的箴言

“远见是一种艺术,能发现那些不能看见的事物。”

这是十八世纪初叶,一个名叫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的不得意的英国神职人员说的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未来的思虑,其实也就是远见。一个鼠目寸光、鸡零狗碎的作家,大概是写不出大作品的。倘无高瞻远瞩的气概,出乎眼前功利的考虑,迎合什么人的需要,也许能写出一些应景的、凑热闹的、纯粹为了邀好的作品。但历史却像一面无情的筛子,凡缺乏太久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很快会从筛孔里跌落下去。因为文学史本是一艘载重量有限的船只,它不可能无止境地把那些车载斗量的三等品、等外品都留存着的。

斯威夫特所说的这种作为一种艺术,能够发现那些看不见事物的“远见”,既是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外部观察,恐怕更是作家对于主观世界的内在认识。有的人,善于他见,而不善于自见,议人时喙长,道己时嘴短。因此,对待别人的事情还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番,对待自己的问题就难免懵懂,感情用事起来。于是,不免要纠缠于身边的是非,眼前的得失,瞬刻的长短,而莫衷一是,或陷入于狗屁不顶的褒贬扬抑,吃饱了撑的说三道四,纯系小儿科的喜怒哀乐,无聊透顶的争嘴斗气之中而无法自拔。

真是应该铭记牧师先生这句有关远见的箴言,犯不着把艺术生命消耗在无用功上,实在是不划算的。因为,斯威夫特还说过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为真理而发的火热心,十之九可能出自盛烈的火气,或强暴的野心,或满盈的骄傲。”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干正经事是多么迫切和只争朝夕了。

这大约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说的话,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之际,还挺有针对性的,正好说明这个斯威夫特的“远见”。他就是写过一部如今大家都知晓的《格列佛游记》的英国作家,这部小说1726年出版以后,受到英国人民的欢迎,两个多世纪以来,译成几十种语言,流传世界,深入人心。《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为“英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和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讽刺大师之一”。

而在稍后一些时期的东方,中国有位叫李汝珍(1763—1830)的穷酸文人,在书斋中忽发奇想,写出一部《镜花缘》,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富于幻想力的小说,不算过分。在人类文明史中,常常发现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不约而同的文学现象,遂产生所谓比较文学的研究,成为一门学科。两个地区,哪怕隔着大洋,一个在地球的这面,一个在地球的那面,即使在毫无沟通的古代社会里,也会在各自的文学传统中,找到令人惊奇的彼此呼应之处。虽然那时中国的茶输入英国,英国的钟表也成为皇朝的贡品,但英国人对于中国文学,或中国人对于英国文学,所知道的情况基本上是零状态。

《格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小人国,与《镜花缘》里的君子国、女儿国,两位作家的艺术构思,竟是如此吻合,真叫人拍案叫绝。而且这两个绝对隔膜的作家,所写出同属海外奇谈的作品,都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说明随着时代的进展,视野的扩大,人类已经不再满足视野所及的疆域,触角开始向海外延伸,也就是“远见”在作家的头脑里发生作用。于是,便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为文学史掀开新的一页。

那时候,世居北京郊区大兴县的李汝珍,断没有办法和那位住在都柏林的斯威夫特取得联系,从他那儿得到借鉴或者启示什么的。而且那时的中国文人,自恃天朝人氏,不屑与夷人打交道。不像时下某些出息不大的作家,一见洋人,马上立正,不敢稍息,脸上五官挪位,两肩胁起谄笑,面开莲花,拼命巴结,对外国人放的每一个屁,都如聆纶音地引为圣旨;然后转过脸来,像上海租界里的红头阿三一样,狐假虎威,用那些洋名词轰炸中国文坛,作假洋鬼子状。李汝珍一没本钱雇几个评论家给自己鼓吹,二没资本组织一帮加里森敢死队,为自己冲锋陷阵,荡平天下。所以,斯威夫特也就无法知悉中国的北京郊区,有他一位同道。不可能向他发邀请函,或者签发一张绿卡,请这位穷儒生到英伦三岛一逛,尝一尝烟火腿,喝一喝下午茶。然而,他们这种文学家的远见,在探索的领域里,却于无意中碰撞到了一个题目上。

但是,细细品玩,《格列佛游记》是毫无疑义的世界级作品,而《镜花缘》即使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也不可能与《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并肩比美,这其中颇有耐人思索和令人丧气的地方。

应该说,李汝珍是一位了不起的文人:第一,他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绝非那些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卖狗皮膏药和大力丸者可比,鲁迅称他“于学无所不窥”,我想我们当代作家能当此评价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他所洞悉的那些学问,有的已经失传,连他同时代人都未必了了,何况我们这些浅薄的后辈。第二,更令人赞叹的,是他能在那样一个闭塞禁锢,礼教束缚,文网罗织,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封建社会里,居然臆造出君子国、女儿国等等充满无比想像力的,对冬烘先生、道学之徒来说,纯系无稽之谈的神话故事,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启蒙意义的行为。值得钦佩的倒不是他善于幻想的能力,而是他的勇敢精神。对由盛世而走向衰微的满清政权来说,虚弱到已经禁受不住任何离经叛道的思想,恨不能将老百姓束缚得像僵蚕一样,除了官方规定的一种声音外,任何浮想联翩的文字,都被视为异类。不但非礼勿听,还要非礼勿想,既不许有错误的思想,也不许有正确的思想,要不然,就很难理解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如此被深信不疑。所以,李汝珍能跨出这一步,告诉他的读者,天外有天,世外有世,有皇帝力量达不到的所在,有誓不回头愿终老于域外的先行者……这种鼓吹开放,走向世界的精神,在闭关锁国时代,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但他终究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成长的知识分子,难免有其先天的不足,和依附于强力阶层的软弱。“知识分子”这个词汇是五四运动时期,从英文Intellectual翻译过来的,在古汉语中只有相类似的“士”这个单字。而一代一代的“士”,虽是中国文化血脉薪火相传的主力,但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于称之为“士”这些人,从来十分敏感。像烫手山芋一样,扔也不是,拿也不是。尤其忌畏那些启迪民智的作家与诗人,是须臾也不敢放松警惕的。皇帝通常采取的办法,倒也简单,和对待地里的萝卜白菜差不多,要是你按我的意思长,成为御用文人,给你吃香的喝辣的。要是你不按我的意思长,对不起,倘在地头边角,不怎么碍事,也许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是成势连片,形成气候,有可能给统治者带来麻烦时,好则薅掉枝叶,孬则连根铲掉。那些不大肯驯服的“士”,要是不想成为文字狱的对象,就必须懂得谨言慎行的必要性。

于是,我们也就知道李汝珍的脚步,到底能走得多远了!

大清王朝这块土壤,和提供给那个都柏林人的英国早期工业革命的社会基础不同,资产阶级革命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使斯威夫特拥有的思想自由度和对社会的批判权利,要比李汝珍不知大多少倍。这部《镜花缘》才跨出去不太坚实的一步,刚刚开始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甚至还没有拓展开来,那灵魂中的宪兵就站出来,叫他止步,很快就一脸正经地收兵了,又回到三纲五常的正统中来。首鼠两端,虎头蛇尾,写到最后,也就只有莫名其妙,而不知所云了。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责备他,也没有理由要求他和斯威夫特一样,不是他没有远见,而是不敢远见,这也是文网如磐下所有中国文人的悲剧。要命是第一位的,成为钦犯,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如果查一查梁山泊忠义堂前的那块碣石,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罡中间,称得上为“士”的好汉,在众英雄中是少数。因此,回想自己少不经事读《红楼梦》时,很难理解曹雪芹为什么老是念叨皇恩浩荡,老是表态不敢犯上作乱?而如今当我年逾花甲,也经历了一番人间沉浮以后,才悟到这正是旧时文人之可怜可悲之处,之所以具有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就因为怀着弄不好要杀头的恐惧呀!如果曹雪芹没有这种时代的局限,没有心理上的障碍,能够汪洋恣肆地写去,那么我们现在读到的,将不知是一部怎样辉煌的《红楼梦》。李汝珍的《镜花缘》虽然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空白,但非常遗憾的是,它的二等品的文学评价,是无法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相比拟。不是李汝珍的错,而是这块文学土壤太过于板结的缘故。

斯威夫特始终是一个具有锋芒的批判者,他把握住文学的这支最主要的武器,虽然“他是教会的圣职人员,但对宗教的伪善、横蛮、贪婪、腐败及其负面影响却攻击不遗余力。他也不放过政治圈内和社会里头人、事、物的不义与丑恶”。因此,他在非故事性的论著中,更有许多“下笔明快之外有时更不乏犀利”、“幽默讽刺意味相当浓厚”的文字。他说过他的《格列佛游记》在于:“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们消遣”,他主张文学家应像蜜蜂一样博采古今精华,制成蜜和蜡,为人类带来“甜蜜和光亮”,而不是一面自吃自吐,肮脏无益的蜘蛛网。所以,《格列佛游记》的生命力,至今不衰,一方面是他创造力的迸发,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赐予。

其实,李汝珍的内心世界,并不比斯威夫特差池到哪里去,但时代对于他的局限却远胜于斯威夫特。作为道光年间的一个皓首穷经的儒生,一个治黄衙门的小官,一个不能不循规蹈矩,甚至还要道貌岸然的中国人,即使这些微的突破,也是件艰难的事情。李汝珍在书中展开那一点点非正统的想像,敢于说出一句或者半句绝不是圣上提倡的话,也就难能可贵。譬如他主张男女平等;譬如他反对迷信;譬如他对八股文、科举制度的歧议;譬如他希望真诚,对假道学、伪君子,深恶痛绝等等,都是与大众径庭,甚至是犯忌的见解。平心而论,你我要是生在大清道光年代,说不定连个屁也不敢放的。这也是我们无法向曹雪芹,向施耐庵,向李汝珍,向所有前人要求更多的隐衷所在。

在文学领域里,能够具有远见卓识的作家,也许并不少,但是有勇气突破时代局限的作家,终究是不多的。而能够在压力和限制下写出极致的顶尖作家,那样的天才和大师,在一部文学史上也是数得过来的。因此,联想到时下一些动辄指责前人软弱、窝囊、怯懦、卑劣的“英雄好汉”们,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恐怕这是最起码的唯物史观了。

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事后张目,不算英雄。要不然,你单兵出列,做一个示范的样子,让大家瞅瞅。

不过,上帝给了风华正茂的人一张说大话的嘴,也就只好听他们信口雌黄了。稼轩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斯威夫特也说过:“如果从年轻之日开始,把自己对爱情、政治、宗教、学问等意见全部登记下来,到老年的时候,入眼的会是一大堆何等样的前后牴牾和自相矛盾。”然后,必定如他所说的那样:“智者用他一生的后半段治疗他前半期所养成的愚昧、偏执和错见。”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斯威夫特所说的这些,“远见是一种艺术,能发现那些不能看见的事物”,也还值得玩味。恐怕与毛主席诗云“风物长宜放眼量”,大致精神是相通的。若是从鼻子底下一亩三分地解放出来,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对物,都能够把目光放远一点,时代给我们多少,我们就充分用够多少,不斤斤计较于过去,不锱铢必算于现在,肯定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肯定会写出自己的极致。若鸡毛蒜皮,没完没了的话,恐怕就要陷入画地为牢的怪圈之中。但光阴似箭,时不我待,艺术生命不是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信用卡,一天到晚,如东坡先生所形容的那样,“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那才是对不起自己的极大浪费呢!

同类推荐
  • 魏晋风骨化沉香

    魏晋风骨化沉香

    文坛浊酒,一半被李白喝进诗里,另一半让魏晋文人就着寒食散干了,些许化作率性癫狂,余下的遁入愁肠。
  • 活着,就该尽点儿兴:蔡澜经典散文

    活着,就该尽点儿兴:蔡澜经典散文

    这是一部蔡澜先生写给所有人的生活美学之书。在书中,他谈酒,谈茶,谈花,谈猫,谈男人,谈女人,谈爱情,谈读书,谈旅行,谈美食,谈自己喜欢做的事,谈生活的意义……无所不谈。文字至真至纯,活泼有趣,短则数百字,长则千余字,看似散漫琐碎,实则深藏智慧与巧思,常有新见,深得明清小品文精髓,自成一派。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深切感觉到蔡澜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抒情诗选

    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抒情诗选

    本书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巴尔蒙特的诗歌精选。在诗歌创作中,巴尔蒙特不懈地追求音乐感,在诗句结构、音韵节奏、语言锤炼等方面锐意创新,从而为推动俄罗斯诗歌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巴尔蒙特的许多诗篇,抒发了两个世纪之交社会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良知,但是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只能发出孤独的哀叹。译者根据巴尔蒙特的诗歌主题编选这本诗选,共分为八辑。本书是“诗歌俄罗斯”系列的第四本。
  • 河山寂寥

    河山寂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河北南部的城市地理;山脉与河流;原始的村庄,疏散与聚拢;北河沿;垴顶山等。
热门推荐
  • 域途

    域途

    我要这地,予我驱使,铸我登天之梯;我要这天,俯首称臣,任我呼风唤雨。
  • 报喜逢春

    报喜逢春

    武报喜一指上天说道:“你看!那大日有名叫太阳,那清月有名叫上元,这可都是爹爹的师傅!漫天的星斗都是叔伯姨婶!你说我牛不牛!”小娃娃一指武报喜说道:“那爹爹为啥是个女的?”武报喜很无奈,想说却说不出来。三仙历的第一年,这一年大地开始旋转,有了第一个春天。
  • 军事知识大闯关(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军事知识大闯关(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迁: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色彩斑谰的现代生活;从古代社会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社会垄断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上世纪中叶的月球着陆,火箭升天。人类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
  • 穿越之修真传说

    穿越之修真传说

    一个现代宅男,灵魂穿越到了异界,当了一个废材野种,他开始反抗命运,找归地球家乡之路,这里有你没看过的功法,想不到的异能,走创新的修真路线,跟我一起感受主角的魅力吧。
  • 本姑娘乃齐天小胜

    本姑娘乃齐天小胜

    想来是上辈子得罪了佛祖,连穿越都没穿到个常人的世界里,那该死的菩萨,竟然让她穿到了唐僧取经归返的队伍中,这她都忍了,偏偏那该死的月老把她跟那毛脸雷公嘴的猴子绑在了一起。好吧,这她也认了,只是这该死的鬼地方一会一只狼,一会一个番薯,偶尔还会冒出个小强,竟然全是成精的,真个是精灵鬼怪无穷匮也……神仙啊!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无厘头穿越】(本事故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模仿,本书与历史无关……)(读者群:96829238)
  • 最强宿命灭世

    最强宿命灭世

    顺则凡,逆则仙。顺为奴,逆成主。众人:“张少轩,冷静点,世界还是很好的。”张少轩:“修仙,你们这是修仙吗?修仙本是逆天改命,逆天而行,你们顺从天意,这还是修仙吗?”众人:“我…我们……”张少轩:“既然如此,那我就做个坏人,毁灭这个世界吧!”
  • 西门豹

    西门豹

    公元前四零三年,即魏文侯二十二年,韩、魏、赵三家分晋,分别建立了韩国、魏国、赵国,这标志着历史从诸侯纷争的春秋进入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魏国北方中山国,姬姓,中山子姬窟好为残虐黎民,魏文侯派遣乐羊为元帅,西门豹为先锋,攻打中山。苦战四月终于攻取了中山国。西门豹在这次战斗中功勋卓著,乐羊委派他留守中山。西门豹刚正不阿,不奉承献媚,朝廷接连不断派员检查邺郡之各项事务,他们为西门豹罗织了大量罪名。三年届满之后,魏文侯欲收其印玺,削职为民。在丞相等人的坚持下,西门豹表示愿意再往他郡,三年之内,若不能治,情愿两罪俱罚。魏文侯派遣西门豹为邲郡守。西门豹赴邲郡上任以后,大兴土木,并利用工程建筑之便,大量收受回扣,贿赂朝廷权贵,对往来访查官员盛情款待,众检查官员回京后,皆盛赞西门豹政绩卓著,堪为天下典范。三年届满调任回京,魏文侯率领群臣亲自出殿迎接,加封西门豹为中大夫。
  • 斩仙屠魔

    斩仙屠魔

    一个疯癫的男子说他身怀异宝、旷古绝伦。一个破落的宗门分舵天水崖有个不飞升,便独上黄泉的臭规矩,规矩着一群女人。宗门的老祖宗有言:得一潭者可得佳人。于是有个大叔三闯黑水寒潭,无功而返。有一条蛇它想成龙,它有红眼病,有一个小灵鼠它是个贼。我们故事里有一个哑巴少年,长得很俊俏,他有个姐姐,他想娶他姐姐.....他的姐姐去了天水崖......他的师父对一条蛇说:你是蛇,他是龙!......第一次写小说,自我感觉弱弱的,不过还是会写下去,那怕没人看......
  • 唯我超脱

    唯我超脱

    浩瀚寰宇,分三千大世界,万族林立,均是修者至上,弱肉强食的世界。天道五十,大道衍化四十九,留一线生机。大炎黄世界的最强者超脱失败,却捕获那一线生机。主角秦破偶然得到那一线生机,使自己的命运消失在了命运之轮,且看秦破如何重新书写命运!走上那至高的超脱之路!
  • 我是一切的开始

    我是一切的开始

    我是这个世界的开始,这个世界因我而存在,我的乐趣就在于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