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01400000003

第3章 宋人关于杜诗的讨论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宋代出现的杜诗“伪苏注”的情况,我们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说了这个“伪苏注”是怎么作伪的,为什么称它为伪注。这个“伪”字有两重含义。第一,它假托注者的名字,本来不是苏东坡做的,是无名氏做的,但是它假托东坡的名字。这是一重作伪。第二,就是它所注的所谓出处,这个典故,本身是伪造出来的,原来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成语。这是第二重作伪。“伪苏注”一出现,当时就有一些比较有见识的人看出它是假的,因为这个作伪者的水平不是很高明。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作伪者高明一些的话,就不那么容易被识破了。

我们来看看最初它是怎么被识破的,请大家看讲义上的例子。我以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为证。《沧浪诗话》已经批评“伪苏注”是伪的,其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一句杜诗叫“楚岫千峰翠”(“岫”就是山峰了,“岫”实际上应该是有洞穴的山,但是后来大家都把它当作山峰来用),楚地有很多的山峰,一片碧绿,所以说“楚岫千峰翠”。那么“伪苏注”是怎么注的呢?“伪苏注”说这句杜诗的出处是景差的诗。大家知道景差是谁吗?景差是先秦的辞赋家,跟着屈原、宋玉写赋的一位辞赋作家。“伪苏注”说景差有一首诗叫《兰台春望》,里面有这样两句:“千峰楚岫翠,万木郢城阴。”大家看,所谓景差这句“千峰楚岫翠”,到了杜诗中间变成了“楚岫千峰翠”,是把前面四个字倒了一下顺序,“伪苏注”就认为这是杜诗袭用前人的句子,再加一些改造。严羽讥笑“伪苏注”的作者,说他这就露出了马脚,有漏洞。他说五言诗到东汉才开始有,怎么景差就写了五言诗呢?实际上严羽还没有指出来,这两句所谓景差的五言诗,假如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平仄格律的话,它的上句是平平仄仄仄,下句是仄仄仄平平,除了上句第三字外,两句诗的平仄完全合律,就是五言律诗的写法。我们知道五言律诗起源于南朝,最终成熟于唐代的沈、宋时期,先秦的景差怎么可能就写了两句平仄完全合律的五言律诗来,这是违背文学史常识的,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严羽就说,幸亏有这样的漏洞,我们一眼就看穿了,知道它是伪造的,是一个没有常识的人伪造的。这里再稍微补充一下,严羽没有指出来,这句“楚岫千峰翠”实际上也不是杜甫的诗,而是附录在杜甫诗集中的一位跟杜甫唱和的诗人的诗句,这个人就是韦迢。韦迢是杜甫晚年流落湖南时与杜甫有唱和关系的一位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给他,他又写了一首诗回答杜甫,两个人唱和。因为是唱和,所以这首诗就一直附在杜甫的诗集中。同样的情况还有严武的诗,严武的诗都是依靠附在杜甫集中才流传到后代的。因为韦迢的诗附在杜甫的诗集中流传下来,做“伪苏注”的人也没有注意,所以也把它注了一下,并伪造了一个出处,而这个出处正好给严沧浪抓住了。“伪苏注”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假如我们对“伪苏注”的思考到此为止的话,那么,我们的思考并不十分全面。对于一种文学史现象,对于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我们研究它、论述它,并不是说把它的面目搞清楚就算完事了。当然一篇论文可以这样写,你说“伪苏注”是什么,怎么作伪的,也可以。但是作为一个问题的探讨,它并没有结束。我们还要追问一下:为什么是这样?“伪苏注”为什么在宋代出现?而它为什么又附在杜甫身上?它不是注李白,不是注王维,而是注杜甫,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伪苏注”的文学史意义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我们稍微再展开一下。

首先,“伪苏注”的出现是跟宋代人对杜诗的认识分不开的,虽然它本身是一个伪的东西,是学术史上一个弄虚作假的恶作剧,但它的产生是与宋代对杜诗的一个普遍的看法分不开的。这个看法是什么呢?宋人认为,杜甫的学识非常广博,杜甫自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读了很多书,读得非常熟,所以他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他所掌握的那些前代典籍、前代文化的知识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本来是不错的,杜诗确实是有这个特点,但是宋朝人把这方面的认识推向了极端。推向极端以后,就出现了下面这样的论点。

请大家看讲义,我们先看一条北宋孙觉的话。孙觉这个人不太有名,但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女婿,叫黄庭坚。孙觉是黄庭坚的第一位岳父,黄庭坚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死后,又娶了一个。孙觉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他认为,杜诗中间只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字单独拿出来,当然一般能组成一个词或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只要你把这样一个语言单位取出来,那么它一定是有出处的,这两个字一定能够在前代典籍中找到它的来源,而不是杜甫杜撰出来的。这是孙觉的话。孙觉本人没有著作留下来,我把这句话的出处打在讲义上了,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去找一找。它是出自林希逸的《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这本书记录了孙觉的话。

孙觉的这句话后来不断有人复述,比较有名的就是南宋的王楙,他在其《野客丛书》中重复了这个观点,认为杜诗中每两个字都是有出处的。孙觉提出这个观点以后,他的女婿黄庭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而提出杜诗每一个字都有出处,不一定非要两个字连在一起。黄庭坚在写给他的外甥洪驹父的书信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就是自己要创造一种说法、一个句子是非常难的,杜甫写诗,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他们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在前代的典籍中找到出处,都是有来历的,不是自己杜撰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出来呢?黄庭坚后面又解释说:“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我们现在看来,好像杜诗中有的字并没有来历,黄庭坚说这不是没有来历,而是我们读书太少了,看不出它的来历。实际上它是有来历的,你继续找,孜孜不倦地找下去,迟早能够找出来,只是现在还没有找到罢了。这下好了,杜诗不是“无两字无来处”,而是“无一字无来处”了。

孙觉在当时的影响不是太大,可黄庭坚是当时诗坛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提出这个观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马上就影响到杜诗的注释者,那些为杜诗做注的注家,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于是人们就认为,当你为杜诗做解的时候,你一定要为每个字找到它的来历,没找到的话,你就注得不够全面。我们看看李复的话,李复在一封书信中说:“杜读书多,不曾尽见其所读之书,则不能尽注。”杜甫读了很多很多书,假如你没有读过杜甫那么多书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完整地为杜诗做注解,因为有些句子的来历你不知道。我想,这样一种观念,对杜诗的这样一种看法,会极大地影响宋人为杜诗做的注解。

为杜诗做注解的学者就态度而言可以分成这么两类。一类是认真的,是诚实的,他们在为杜诗做注解的时候,发现没有来历,就承认“我读书太少了,现在还没有找到”。还有一类,不那么诚实,在注杜诗时看到有的没有来历,他想一定有来历,但是一时找不到,怎么办呢?干脆伪造一个。用伪造出处的办法证明杜诗每一字都有来历,或是每两字都有来历。这是产生“伪苏注”的一种学术气氛。当然做“伪苏注”的这个人品质不好,他在杜诗学、在学术史中给我们制造了很多麻烦,他在那里捣乱,但是“伪苏注”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整个学术界对杜诗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杜诗每一字都是有出处的,有来历的,你一定要找出来。

还有第二方面的原因,这也与黄庭坚有关系。我们先介绍一下黄庭坚的一个观点,黄庭坚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八个字。关于这八个字,我在《黄庭坚“夺胎换骨”辨》的文章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它的影响如何,它在山谷本人的写作中有什么体现等,我都作过分析。我要稍微说一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第5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我一直记得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字,这是第一篇。有人说:“你起点很高啊,第一篇就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面。”事实不是这样的。我把这个经过给同学们说一下,因为在座的恐怕大多是博士生,博士生都有一个发表论文的问题,都为要发表论文而烦恼。我1982年开始读博士,跟程千帆先生,因为我的硕士老师也是他,所以程先生就说:“你的硕士论文中关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那一部分还有一点新意,你把它抽出来,改成一篇单篇论文,试着投投稿。”那时候还没有博士生一定要发表论文的规定,不发表论文也可以。我把那部分抽出来,改成一篇论文,先投到南京的《江海学刊》。过了几个月,编辑答复了,说“可以考虑用,但太长了,你这篇文章一万四千字,我们最多只能用七千字,你把它砍掉一半”。我倒不是舍不得我自己的文章,我的文章又不是字字珠玑,可以砍。但问题是这篇文章是以大量的材料来说话的,砍掉七千字,理由就不充分了,证据就不够了,观点就说不清楚了。虽然是第一次发表文章,对我有诱惑力,但我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舍不得砍掉那一半,所以我说我情愿不发表了。我把文章抽回来了,程先生说那再换一家吧。第二家换到山东大学的《文史哲》,文章在《文史哲》也躺了几个月,编辑回信了,说你这篇文章没什么新意,我们不能采用。本来我也就算了,因为那时还没到发表文章的程度,自己也觉得基础还没有打好,怎么就要发表呢?不像现在大家急于发表,那时候学校也没有规定嘛。结果程先生不乐意了,程先生说:“我觉得写得蛮好的,怎么他们说没有新意呢?”他让我干脆投一家好的刊物。我把它投到《中国社会科学》去,结果三个月就发表了。我讲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当大家投稿的时候,稿子发表了,你不要太高兴,稿子被退回来了,你也不要沮丧,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把编辑部的意见看作最高标准,发了就是好文章,不发就是不好的文章。刊物的档次也没什么道理。我这篇文章《江海学刊》发不出来,《文史哲》发不出来,《中国社会科学》发出来了。按照现在的分类,什么一流刊物,什么核心期刊,分了好几个等级,有什么道理?没有。所以大家投稿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保持信心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其他人的意见。

现在我们回过来说黄庭坚的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跟“伪苏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黄庭坚提出这个理论,也是以韩愈、杜甫为根据的,他认为杜、韩这样的人写诗写文是有来历的,而杜、韩对于他们的前人的作品,那些好的句子,好的构思,拿过来为我所用,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于是,黄庭坚给他们的做法起了一个名字,凡是在具体的字句方面学习前人的,比如一个词、一个句子,这种做法叫“点铁成金”;凡是在整首诗的构思、结构、立意上模仿前人而加以变化的,这叫“夺胎换骨”。

宋人经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使用,因为两句话说的都是怎样对前人的好作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黄庭坚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非常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入门的好办法,即模仿前人。当然,黄庭坚进一步要求自成一家,“夺胎换骨”只是初步的。宋代诗人开始写诗的时候,唐诗已经存在了,唐诗是他们面临的文学遗产。一方面,唐诗为宋人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参考,可以模仿。另一方面,唐诗对宋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唐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题材都开拓了,所有的风格也都创造出来了,不管在哪个方面,只要联想到唐诗,总会找到这方面的名篇。这叫宋人还怎么写诗?宋朝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唐朝区别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东西,没有出现汽车、火车,还是原来的生活状态,基本的喜怒哀乐是一样的,整个的文化背景也差不多,那宋人还怎么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以后的人不要再写诗了。当然他说的是五、七言的诗歌了,你写新诗、白话诗当然可以,唐朝人没写过,但是五、七言诗唐朝人写完了,你没法写。所以黄庭坚这个理论对宋人来说是很有用的,他们正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写,写来写去都绕不开唐诗,黄庭坚就教他们:你就对唐诗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它进行“点铁成金”,对它进行“夺胎换骨”。黄庭坚还给他们打气: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样做,古人也这样做,杜甫这样做,韩愈也这样做。黄庭坚提出这个理论以后,宋代的学者、诗论家果然举出很多前人的例子,探讨杜甫是怎么做的,韩愈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前代的那些文献怎么进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可以说,这种思考深入人心。所以体现在杜诗的注解中,这些注家也就带着这种观念来思考:一句杜诗写得很好,它有没有来源?它是独创的,还是对前代人的诗进行“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请往下看讲义,《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四有一组《秦州杂诗》,这是杜甫在秦州写的一组五言律诗,共20首,其中有一句是“归山独鸟迟”,就是有一只鸟,很晚才飞回到山里面,而其他鸟早就回去了,这只鸟落到最后了。讲义上斜线后面就是“伪苏注”的说法,“伪苏注”是这样为杜诗做注的,说杜甫以前的诗就有这样的句子,一句叫“夕鸟背山迟”,一句叫“归林孤鸟迟”。这两句到底是谁的诗,我们现在也查不到,多半是这个“伪苏注”的作者自己胡编出来的,说古代就有这样的句子了,这个句子跟杜诗差不多的,意思也比较接近。下面终于举出一个人的名字了,这个人叫何敬祖。“伪苏注”说何敬祖还有一句诗“倦鸟山林迟”,接着就表扬杜甫,说“工部或得换骨法”。你看杜甫以前就有三句这样的写法了,都是写傍晚时候一只鸟回到山里面,一句是“夕鸟背山迟”,一句是“归林孤鸟迟”,何敬祖又有“倦鸟山林迟”,显然杜甫是对这三句古诗加以“夺胎换骨”,加以“点铁成金”,从而造出“归山独鸟迟”一句。

何敬祖有名有姓,就是西晋诗人何劭。在现在的总集中,我查了一下,《晋诗》卷四中一共有他四首诗,还有两句是残句,不成章的,但都没有这一句。当然从逻辑上讲,可能是亡佚了,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可能根本就没有,所谓“倦鸟山林迟”,句法都不太通顺,造得很拙劣。清代仇兆鳌的杜诗注《杜诗详注》,是注得最详细的,仇兆鳌又找出一句何逊的诗,叫“独鸟赴行槎”,这一句是有的,现在保存在何逊的集子中。因为仇兆鳌是从不造假的,他要有根据才说。但是我们看这一句,它跟杜诗差得比较多,只有“独鸟”两个字是相同的,它跟山毫无关系,不是回到山里去。所以“伪苏注”说的这三个句子,何敬祖的也好,两位无名氏的也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凭什么说杜甫是根据这三个句子进行“夺胎换骨”,造出一句“归山独鸟迟”呢?我想,我们现在比较合乎逻辑的判断是:实际上这三个句子都是“伪苏注”的作者根据这句杜诗伪造出来的。他先是看到了这句杜诗“归山独鸟迟”,然后给它改几个字,变成了这三句,然后倒过来栽赃给杜甫,说杜甫是根据它们来改写的。这是一种逆向的“点铁成金”,因为他的手段不很高明嘛,所以他这个“点铁成金”事实上变成了“点金成铁”,把一句很好的杜诗改得反而不好了。

这一类的例子在现存的“伪苏注”中比较多,当然数量远远比不上第一类“伪造典故”那么多。所以当我把3000条“伪苏注”全部排查一遍之后,我就很有信心地下了一个断语:“伪苏注”就是这样作伪的,它基本的作伪手法就是这样的,它确实是整个杜诗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学术中包含着伪学术,它不是学术水平高低的问题,它是一个作伪的问题,是一个伪造的文本。所以我想这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它同时体现了宋代杜诗学界的一些风尚。确实有这样的风气,有这样的普遍认识,然后才推向极端,产生了这样一个比较古怪的伪文本。“伪苏注”我们就谈到这里,同学们对其中的细节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我那篇文章,那篇文章比较长,里面有非常多的材料,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们把“伪苏注”排除以后,下面回到一般意义上的宋注上来。上次我引了一句吉川幸次郎的话,吉川说我们读杜诗的时候,不但要读清人的注本,还必须非常重视宋注本。这句话确实对,但还不够全面。我们今天想全面地了解一下杜诗学史,想全面地评价一下宋朝人在杜诗学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还不能仅仅看那些流传下来的杜诗注本。这不是说要注意那些已经亡佚了的宋代的杜诗注本,亡佚了的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了,而是说我们还应该注意注本以外的那些诗话、那些笔记,乃至一般的文章,如书信、序跋等。因为在那些材料中也包含着关于杜诗的大量的议论,其中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对杜诗文本的校勘和对字义的注释。而那些成果、那些意见没有被吸收到杜诗的注本中来,大量的散佚在注本之外。这对我们了解宋代的杜诗学史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宋人是怎样做的,他们做得怎么样。

先看一个王洙的例子。请大家看讲义,有一首杜诗叫作《草阁》,《草阁》里面有一句叫作“草阁临无地”。有一本书叫《王氏谈录》,《王氏谈录》是专门记载王洙的言行的一本书,作者是王洙的儿子,名叫王钦臣。《王氏谈录》记载王洙校杜诗的时候说:“校书之例,他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俱当存之。……”就是当我们进行校勘的时候,如果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的文本又不同,文字有差别,但是文意都能讲通,这个时候你应该保存异文,你不能说我认为这个版本的句子好,那个版本的异文不好,我就把它舍掉了,不记录下来。不行,你不能轻易地这样做,你一定要把异文都保存下来。下面就是杜诗的例子了,说“公自校杜甫诗,有‘草阁临无地’之句,他本又为‘荒芜’之‘芜’”。就是“无”这个字,其他一个本子变成了有草字头的,“荒芜”的“芜”,王洙就“两存之”,把这两个文本都保留下来,一个作为正文,一个作为异文,保留在校记中间。我们做校勘的时候,应该把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放在正文中,次重要的一个作为异文放在校记中,王洙把两种都保留下来。过了几天,有人“谓‘无地’字以为无义”,也就是有人对王洙说:这个“无地”的“无”,没有草字头的“无”是没有意义的,不通顺。王洙就笑了:“《文选》云:‘飞阁下临于无地’,岂为无义乎?”就是《文选》中间有这样的例子,“飞阁下临于无地”,“无地”两个字古人就有这样的搭配,怎么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呢?它是有来历的,可以这样用。

我看到这一类材料的时候,觉得好像面前就出现了一个王洙。王洙也是一个“读书破万卷”的人,他博闻强记,范仲淹称他“文词精赡,学术博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他曾修《崇文总目》《国朝会要》《集韵》《祖宗故事》等书,现存最早的杜集《杜工部诗集》二十卷就是他编纂的。所以在讨论杜诗的时候,有人说这个“无地”无义,他就笑,笑你这个人没有学问,《文选》读得不熟,《文选》里面明明有这样的句子“飞阁下临于无地”,你怎么说“无地”是不对的呢?有来历的,肯定是对的。我们现在去查一下《文选》,实际上仇兆鳌已经查出来了,不是我查出来的,《杜诗详注》卷十七注就引了《文选》中这篇很有名的文章《头陀寺碑》。《头陀寺碑》是一篇很难读的很有名的文章,《头陀寺碑》描写寺庙里有一个非常高的建筑,说:“飞阁逶迤,下临无地。”他这个“无地”就是说这个阁建得非常高,高悬在半空中,下面连地都看不到,这就是‘无地’。当然我们不妨补一条材料。下面我补的,王勃《滕王阁序》,这个大家更熟悉一些,《滕王阁序》中间也是这样写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也在杜甫以前,当然我们做注应该引更早一点的。《头陀寺碑》是南朝人写的,时代更早,事实上王勃也是沿袭《头陀寺碑》的。因此王洙认为“无地”这两个字是可以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说王洙在校勘杜诗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他对于不同的异文,不是根据一己之见轻易地把异文舍弃掉了,抛弃了,不是这样,他是很仔细地把它记录下来,而且尽量追究它的出处,看它原来有没有根据。正是由于王洙的这种态度,“无地”就保存下来了,如果按照那个客人的意见,恐怕就把“无地”去掉了,只留下带草字头的“芜地”,实际上这反而降低了杜诗的艺术水准,因为没有草字头的那个“无地”更好。这是第一个例子。

请大家往下看,第二个例子是《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是杜诗中非常有名的一组诗,是他从秦州流浪到成都,路过同谷时写的。同谷是现在甘肃省的成县,在宝成铁路上,这个地方我曾路过,但是火车不停,站太小,仅仅从车窗里张望了一下,这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冬天赴成都途中在那里呆了一个月,他到同谷去本是因为同谷的一个地方官答应会帮助他,但是到同谷之后,他并没有得到帮助,所以就陷入困境了,全家老小没有饭吃。这一组诗中写到了这样一个细节:“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这两句的前面两句是:“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拿着一把长柄的铁铲子,到山里去挖野生植物的块茎以充饥,没想到雪下得很厚,挖不到。于是“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什么也没挖到,空着双手回来了,一家老小倚在墙壁上呻吟,没有食物吃,很饿。“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是这首诗的第二联,是说黄独没有苗,雪又下得很大,根本挖不到;因为雪很深,我只得把短短的袍子挽起来,连腿也挡不住,言下之意是非常寒冷。我们来解释一下“黄独”。黄独是一种野生植物,它有块茎,块茎的皮是黄颜色的,同时一株只长一个块茎,所以叫“黄独”。古人取名还是很精确的:它是黄颜色的,又不像山芋那样长了很多块茎,它只有一个块茎。《本草》记载说,这种植物一到冬天,枝叶都枯萎了,地面上不留下任何东西,无影无踪,你很难找到它。杜甫写得非常准确,“黄独无苗”,再加上“山雪盛”,雪又下得很大,所以诗人漫山遍野地找也找不到。黄独本来是穷人冬天用来充饥的,它有块茎嘛,可以吃的,所以杜甫当时本来想挖黄独来充饥,可惜没有挖到。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杜诗注释学上的问题,因为黄独这个东西,为杜诗做注的那些学者都没有吃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过得比较优裕,不需要挖这个野生植物的块茎去充饥,他们都没吃过,甚至没听说过,看到“黄独”两字就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他们比较熟悉的是另外一种植物黄精。黄精是药草,据说吃了以后可以长生的,所以宋代士大夫对黄精比较熟悉。因此宋代杜诗注家看到“黄独”时就怀疑了,说这是不是写错了,本来是“黄精”,错写成“黄独”了。请大家往下看讲义。为什么有的杜诗版本是“黄精无苗山雪盛”呢?黄山谷说:“往时儒者不解黄独义。”以前的人不晓得黄独是什么,就把它“改为黄精,学者承之”。这样反复地传下来就成了黄精了。黄山谷的意思就是杜甫本来写的就是黄独,黄独能充饥,黄精也有一个小的块茎,它是入药的,但它的淀粉含量很少,不能充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专门有记黄精的,认为它可以治百病,还有长生的功效。但有人不同意黄山谷的说法,并提出跟黄山谷相反的说法。

宋人非常喜欢讨论杜诗,对于杜诗一句话怎么理解,写得好不好,经常互相争论,争得很厉害,我们今天看到的宋人笔记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记载。上次说过一个“怕老杜诗”的例子,我再补充一个例子。南宋时的都城是临安,有一次,两个士大夫在一个酒店里讨论杜诗。讨论到热闹之处,我想可能是他们觉得杜诗写得太好了,讨论到精妙之处,就说这个句子怎么写得这么好,这一个字怎么下得这么精确,杜甫写得这么好让我们还怎么写诗。有一个人突然拍桌子说:“杜少陵可杀!”应该把杜甫杀掉,太可恶了,因为他写得太好了,怎么这么好的诗都给他一个人写光了。这话被旁边另外一个人听到了,就跑去告诉别人,说不得了了,那两个人,而且都是有名有姓的官员呢,他们大白天的在那里商量杀人。旁人问他们要杀谁呀,这人说要杀杜少陵。(笑)也就是说,宋人讨论杜诗时非常热烈,很多人反复地讨论,对杜诗中的一个名物典故都反复地争论。学术本来就是在争论中得到推进的,越是争论,越可以把我们的理解推进一层。

对于这个黄独的讨论,我这里举几种典型的观点,其实还有别的。在黄庭坚以后,王得臣在他的《麈史》中说:“《药录》云:‘黄精止饥。’”他说他看到的一本药书上说黄精也可以充饥,但“杜以穷冬采此,无所获”。杜甫在冬天去找,但是没有找到,“必迁就黄独耶”?这个文本完全可以作“黄精”,黄精也可以充饥的,为什么一定要是黄独呢?黄庭坚认为应是“黄独”,王得臣认为应是“黄精”,两个文本都有人拥护,这两个人就在那里争。我下面举了几个附和他们的有名的人,张耒、惠洪是听从黄庭坚的;严有翼说是“黄精”,他是赞成王得臣的。还有一些没有名气的人也在那里争,他们的意见不是甲就是乙,都在争。

争到后来,王观国就出来说话了。王观国在他的《学林》中提出一个总结性的意见,他首先举杜甫的两首诗。第一首是杜甫的《太平寺泉眼》,他说这首诗里有两个句子:“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这里明显是写一个仙人,一个追求长生之道的仙人,这个仙人一直是吃黄精的。仙人吃了黄精以后,身上长出羽毛,就会飞了——道家都这样说的。第二首是杜甫的《丈人山》,《丈人山》里有两句:“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吃了黄精以后能够返老还童,本来老了以后头发都变白了。“冰雪容”就是他的颜面就像冰雪一样的白晳细腻,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可惜这不是真的,否则大家现在不用染发了,吃黄精就行了,黄精现在也有的嘛。王观国举的两首杜诗都用的是“黄精”,他下面就分析了,说:“此子美所用黄精字也。”就是说,杜甫真正用“黄精”的是这两首诗。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首诗写的都不是为了充饥,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修仙,为了求长生。杜甫写黄精是着眼于黄精的药物作用,而不是它的充饥的作用,所以他说:“后之浅见者遂改黄独为黄精。”王观国认为: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黄独无苗山雪盛”这一句中应该是“黄独”,仅仅是因为杜甫在其他诗中写到过黄精,这些注家又不知道黄独是什么东西,所以就把它改成“黄精”了。

应该说,经过王得臣、黄庭坚、王观国以及附和于他们的张耒、惠洪、严有翼等人的反复讨论,杜甫这一首诗中写的到底是“黄独”还是“黄精”,基本上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这首诗中写的应该是“黄独”,杜甫在同谷的时候,冒着漫天大雪拿着铲子到田野去挖的东西不是黄精,而是用来充饥的黄独。这个文本就可以确定下来,所以这个研究成果就被后人尤其是清代的杜诗注家采用了。

下面我引了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话。“公诗有别用黄精者”,杜甫在其他诗里有写到黄精的地方;“皆托为引年而发”,杜甫写到黄精都是写长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若此歌则专为救饥而言”,这首《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专门是写它的充饥功能的;“当主黄独为是”,这里应该是黄独而不是黄精。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虽然仅仅是一个字的异文,这首诗里到底是“黄独”还是“黄精”,但要想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比较接近杜诗原貌的一个答案,也是很不容易的。幸亏有宋人在那里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反复的争论,才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要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基础就来做注解的话,是很难在这些地方把它注解得很准确的。这是宋人的一个功劳。

上面说的也许是从事实而来的,那么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是从文义之优劣来的,就是这一种文本跟那一种文本,在艺术方面到底哪一种更好。请大家往下看《阆水歌》。阆水在现在四川的阆中,就是嘉陵江流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三面临江(嘉陵江),所以叫阆中。杜甫曾在那里避乱,他到成都的时候,成都地方军阀叛乱,他就逃到阆州去,呆了一年,在那里写了好几首诗。其中的《阆水歌》有这样两句:“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数杜诗版本的文字都是这样子,但是宋人曾经讨论过这一问题,讲义上引了南宋楼钥的一个材料,这个材料保存在楼钥的文集中。楼钥在一封书信中指出,四川有一个人叫黄裳,黄裳认为这句杜诗“一本作山水者是”,很明显,这个“山水”就是指第一句的“江水”而言。第一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嘉陵江水何所似”,可黄裳指出来另外一个版本作“嘉陵山水何所似”,不是“江水”而是“山水”。他下面就解释其理由是什么:“盖嘉陵江至阆州西北,折而趋南”,嘉陵江流到阆州的西北面,拐了一个弯往南边流;“横流而东,复折而北”,往南边流过一段之后又折过来向东流,然后又折回来向北流,流了一个曲尺形的东西,阆州城就在这个曲尺形的中间;所以“州城三面皆水”,阆州城的三面都是水。那么杜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黄裳认为写的是山水,他又解释说:“山如石黛”,“石黛”就是一种深青色,古代妇女用来画眉毛的,深青色才能画眉毛,如果是浅色的话,画的效果就不好,所以用深青色;“水如碧玉”,水像翡翠,碧绿的。嘉陵江流经这里,景色非常美,岸边的山是深青色的,水是碧绿色的。所以杜诗就说“嘉陵山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第二句中的“石黛”是指山,“碧玉”是指水,黄裳认为“真绝唱也”。

楼钥的这篇文章被清代仇兆鳌注意到了,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了楼钥的话,但是仇注的正文仍然作“嘉陵江色何所似”,它不是问“嘉陵江水何所似”,而是问嘉陵江的颜色像什么。他把“嘉陵山水”当作异文了。仇兆鳌解释说:水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黛色,一种是碧色,就是说水又深青又碧绿,很可爱。问题是一条河在流的时候,假如它没有经过一条支流或一个湖泊,不像长江流过鄱阳湖那个湖口,那个地方我看到过的,长江在鄱阳湖湖口流过的地方,半边清,半边浑,大概流了几十里江水还是两种颜色,那么这条河不可能有两种颜色。嘉陵江在阆州就是一条江在流,并没有湖泊,也没有支流,它不可能有两种颜色。假如按仇兆鳌这样解,那么这句杜诗中写的嘉陵江的水到底是什么颜色?而且最后三个字“相因依”又是什么意思?“相因依”是互相依托,互相依靠,一条江水它就是一种颜色,它跟谁“相因依”?所以,只有说这两句诗是既写嘉陵江又写嘉陵江两岸的山,山是深青色,水是碧绿色,然后颜色很美的山与水互相依托,山靠着水,水靠着山,才叫“石黛碧玉相因依”。像宋人提出的这样一个意见,虽然在事实方面我们不太清楚——我没有去过阆州,我想即使去实地考察,现在也许有变化了,嘉陵江也许变浑浊了,我们就没法说了——但按逻辑猜想的话,嘉陵江水的颜色不应该是深青色,不应该像石黛,石黛是青得发黑嘛,江水怎么会青得发黑呢?那时候江边上又没有化工厂,没有污染,它应该是绿色的,应该是像碧玉的。所以按事实推理,这句诗应该作“嘉陵山水”比较好。再说,抛开这个事实不论,我们仅仅看它的艺术水准,把它解作“嘉陵山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山色和水色相互依托,这种文本在艺术上要比其他的文本好得多,所以,我们说宋人的讨论经常为我们在艺术上评析杜诗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而且提供了细读文本的经验。

我们刚才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了宋人在注本以外的关于杜诗的一些讨论意见。它们分别涉及杜诗中的一些异文、一些名物训诂以及对杜诗文句的理解。下面再补充一点,请大家再往下看,关于杜诗中的某一些韵脚,就是他一句诗中最后押韵的那个字的一些意见。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百忧集行》。《百忧集行》这首诗是杜甫50岁的那年写的,如果说杜甫诗中有的作品编年有点问题的话,那么这首诗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的诗歌正文中就说他今年50岁了。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一共三段。它开始说“忆年十五心尚孩”,说15岁的时候心还像一个孩子一样;“健如黄犊走复来”,好像一头小黄牛一样,非常健壮,奔来跑去;“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庭前的枣树梨树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以后,我一天要爬一千次树,爬到树上去摘果子吃。可见杜甫青少年时代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似的人,一天爬树一千次嘛。(笑)接下来他写“即今倏忽已五十”,突然我已经50岁了,回忆15岁的时候,一下子35年过去了。我读杜诗,40岁那年读的一首感慨最深,是“四十明朝过”。杜甫在40岁那年的除夕写道:过了明天我就41岁了。另外,最有感慨的就是这一首,我50岁那年读它,哎呀,感慨万千。接下来就没有了,因为杜甫没有活到60岁,我到60岁就读不到类似的杜诗了。这首诗最后一段是写他家人的生活,说“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回到家里,依然是四壁空空,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妻子跟我互相看看,脸色都差不多,都是面黄肌瘦。最后两句写他的孩子:“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我的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啊,根本不知道父子之间的礼节,到了吃饭的时候没有饭吃就大发雷霆,还在那里高声呼叫:我要吃饭,要吃饭!儿女们如果知道父子之礼的话,最多只会说:父亲大人啊,我们是不是该开饭了?(笑)但这个男孩不这样说,他就在那里大怒而且叫喊,讨饭吃,所以是“痴儿”。这个痴儿到底是宗文还是宗武,我们没办法考出来,反正是杜甫的儿子。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白,当然没有其他问题了,问题就在这个韵脚,最后这个字,“叫怒索饭啼门东”的“东”字是什么意思?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门西,不是门南,不是门北,偏偏是门东?这小孩饿了为什么跑到东边去叫,而不到西边去叫呢?这是为什么?我刚才说了,这首诗共三段,转了三次韵,最后一段是押“东韵”的,就是平声韵的第一部,“一东”的韵。“东韵”里面当然有“东”字了,就是东方的“东”。难道杜甫是为了凑韵脚才用这个“东”字的吗?因为南、西、北都不在这个韵部里边,只有一个“东”字,所以诗人就把门外边说成是“门东”。是不是这样子的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看下面一首。下面一首是《义鹘行》,是写一种叫“鹘”的猛禽。这是一首五言古风,比较长,大致是写:杜甫在水边听一位老樵夫讲故事:有一对老鹰,在树上做了一个巢,在里面生了几个小鹰,突然一条大蛇爬到树上去了,非常凶的一条白蛇,爬到树顶上,把这对老鹰的几只小鸟全都吃掉了。小鹰的母亲很愤怒,但是打不过白蛇,没有办法。小鹰的父亲回来后就到远处去请救兵,过一会儿回来了,跟着一起飞来的是一只鹘,是另外一种猛禽,非常大,非常矫健。这只鹘从半空中像雷电一样地扑过来,一下子就把那条白蛇给击毙了,哈哈,一掌就把白蛇的肚子打裂了,帮这个老鹰报了仇。

这首诗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杜甫称它为“义鹘”,很讲义气的,像侠客一样的一只猛禽。杜甫的这首童话诗的最后两句我引在这里:“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我姑且就写一首《义鹘行》来表彰这只鸟,用来激励人间的壮士。激励壮士为什么要说“肝”?我们说激励人是激励人心,当然心肝经常连用,但这里为什么单用“肝”字呢?现在我们说愤怒,一般都讲“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这里为什么偏偏是“用激壮士肝”?我们查一下这首诗的韵部。这首诗是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有的韵可以通押。这首诗押了哪两个韵呢?一个是上平十四寒的“寒韵”,还有一个是下平一先的“先韵”。这两个韵的韵脚现在读起来比较接近,古代写近体诗一定要分开用的,但是写古体诗可以合用,杜甫这首诗就是合用的。“肝”字就在这个“寒韵”中间。那么问题就来了,杜甫这里也是为了凑韵吗?他说“用激壮士肝”,这个“肝”字也是为了凑韵吗?因为我现在用的是“寒韵”,“寒韵”中能用来指人体内脏的只有一个“肝”,所以就用“肝”吗?难道杜甫是这样写诗的吗?韵脚是凑的吗?

对上面两个杜诗押韵的例子,宋人有所解释,他们说杜甫没有凑韵。请看讲义。南宋人无名氏在《漫叟诗话》中对这两首诗作出了解释。他说:“说者谓庖厨之门在东。”不是无名氏自己说的,是另一个无名氏说的,说为什么杜甫的这个孩子要吃饭就在门东边哭呢,因为古代的厨房门是向东开的。古人讲阴阳五行,建房子的时候很重视方位,比如厨房里的灶一定要在西南角。古人有这个讲究,所以古人的厨房门是朝东开的。要饭吃嘛,当然要到厨房里去了,在卧室里哪来的饭吃?他到厨房里去要,所以他在门东边哭。这个“东”不是凑韵,是有道理的,是指厨房的门。对“用激壮士肝”的这个“肝”字,他又说:“肝主怒。”按照中医的理论,五脏六腑分别跟各种情绪有关系,肝这个器官呢,专门跟“怒”联系在一起,伤了肝就特别容易发怒,我们现在也说“肝火旺盛”。你这个人为什么容易生气呢?中医讲你肝火太旺。所以,杜甫说“用激壮士肝”,写了这个诗来激励人间的壮士,让他们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这样一来,无名氏就得出结论说:“非偶就韵也。”不是为了凑韵,不是因为第一首诗要押“东韵”所以用“东”字,第二首诗要押“寒韵”所以用“肝”字,不是的,它是有意义的,必须要用这两个字。因此,这两句诗的韵脚本来是难以理解的,通过这个无名氏的说法,就得到了一个比较妥当的解释。对于这个解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了两次,分别在卷六和卷十,因为确实只有这种解释,想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释。可见,宋人的这个意见已被清代的注家完全吸收了。可惜这个《漫叟诗话》不知道是谁写的,它里面说的这个“说者”也不知道是谁,但肯定是宋人。

这个例子说明,对于杜诗中一些非常细节性的东西,一些韵脚的问题,宋人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所以我的意见是,当我们关注吉川幸次郎的那句话,当我们重视杜诗的宋注本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大批遗漏在注本之外的资料。如果你要比较全面地考察一下杜诗学史,考察一下宋人在杜诗的校勘、注释上所做的贡献的话,千万不能忽视注本以外的材料。这些材料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准的。可惜的是,这些材料有的没有被后代的注本吸收,被忽视了。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所收录的碑记和匾额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和编写中国回族通史、回族伊斯兰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资料。然而,分布于全国而未收录进《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回族碑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省、市、自治区古籍办和热心人士继续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为在21世纪初推出《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续编而共同努力。
  •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本书介绍了中医和针灸按摩的相关内容,包括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针灸的起源、按摩治病原理、按摩有什么具体注意事项等。
  •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辞旧迎新:除夕(文化之美)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谓最为重要的节日,似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它都十分了解,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春节,了解除夕吗?你熟知除夕的历史来源吗?除夕之夜压岁钱放鞭炮又是出于何时何种典故?南方北方及个少数民族在除夕之夜所备食物又有何差异?本书就对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除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析。
热门推荐
  • 破虚剑

    破虚剑

    五千年前,一代帝王亚罗大帝凭绝世武力统一大陆,但是亚罗大帝死后大陆就分裂了,数千年来没有统一过!现代青年舒哲意外穿越到这个时代!为了复仇开始了强者之路,一把破虚剑纵横天下!********************欢迎阅读!
  • 神歌行

    神歌行

    灰袍老道爱骑青牛,到处做那坑蒙拐骗的勾当,白衣剑仙腰间系着葫芦,趁着同门不注意,偷偷的喝着酒,魔窟又有大魔妖物出逃,祸乱天地,叫嚣着灭世的话语,这个世界,修仙,修神,修的是自身。
  • 金牌特工:邪王的盛宠王妃

    金牌特工:邪王的盛宠王妃

    一朝穿越,在现代被称为女修罗的萧凤岚穿越到了金吟大陆的萧府的大小姐身上。废物?我说你们是瞎了还是瞎了,睁大你的铝合金的大眼,看看这叫废物?花痴?大叔(大婶),姐的审美可比你们这些古人高出好多好吗!容颜丑陋?拜托,你们应该去眼科看看了,要不然一会瞎了就不好啦!不过,还好还好,有宠着自己的爷爷和老哥们,但是,这个有婚约的渣太子是怎么一回事啊!一张休书休了你。本来,姐在金吟大陆潇洒的好好的,可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男人是谁啊!“喂!喂!我们不熟!”某女叫到......这是一个从高冷邪王到腹黑无耻男的故事,某男表示:脸皮不厚如何把妻追到手?群号码:600963041
  • 权卿江山

    权卿江山

    一场上辈人的恩怨,默默控制着他们的人生!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九州的明天究竟在何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成为这个世界生者的定律,且看他们如何携手共创九洲新局面他是天下第一谋士,名满天下,民间流传,他冷酷无情,玩弄人于股掌之间,人送雅号“无情公子”她是慕容世族少主,自幼便和哥哥一起,担负家族的责任。事事严厉要求自己,努力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直到遇见了她(他),他才明白被原来在这宫闱也有一丝温情(她才明白,原来爱一个人,是这样美好,可以为他抛弃一切)那日,她拿剑指着他“落轩,你是个野心家,你玩弄了所以有人,你究竟有没有心,如今你成功了,你满意了,”大步离开只留下他和一抹背影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识到。他真真正正伤了她的心。“清涵,你可知道,自从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的心就一直在你身上,我从未想过算计你”可是这句话至始至终也没有说出口
  • 大唐风云一生

    大唐风云一生

    人世险恶,规矩太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官不能辨我来辨,法不能判我来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惑世帝尊妃常腹黑

    惑世帝尊妃常腹黑

    她,千里忧尘,前世,已不堪回首。今生,生杀予夺,翻云覆雨,且看她手段如何。尔虞我诈,风起云涌,五行纷争,六国战乱。她创七殿。纷乱天下,压五行,平六国,纵横七界。一曲一舞九龙长吟。今生今世,她不想再爱了。
  • 连肖

    连肖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又复满快乐的情节。中学生燕子莹,在成长中经历了许多故事……
  • 飞空的爱

    飞空的爱

    虽不为常人之心,但只为常人所想,虽不畏众神抵挡,但也为一人心痛。
  • 五小姐楠沐之天选少女

    五小姐楠沐之天选少女

    女主楠木身后究竟隐藏这怎样的秘密,她能否完成自己的使命。男女主的爱恨情仇能否得到解决...欢迎收看长篇小说五小姐楠沐—天选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