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8500000032

第32章 歌德抒情诗咀华(11)

形同晓星,纤茎微曲,

蕊头镶着红红的边儿,

燃烧着一腔的爱慕。

早早开放的水仙花

在园中已成行成排。

好心的人儿也许知晓,

它们列队等待谁来。

羊群离开了草地,

唯乘下一片青绿。

可很快会百花盛开,

眼前又天堂般美丽。

撩开轻雾般的纱幕,

希望已展露端倪:

云破日出艳阳天,

我俩又得遂心意。

孔雀虽说叫声刺耳,

却还有辉煌的毛羽,

因此我不讨厌它的啼叫,

印度鹅可不能同日而语,

它们样子丑叫声也难听,

叫我简直没法容忍。

迎着落日的万道金光,

炫耀你****的辉煌吧,

勇敢地送去你的秋波,

展开你斑烂的尾屏吧。

在蓝天如盖的小园中,

在繁花似锦的绿野里,

何处能见到一对情侣,

它就视之为绝世珍奇。[193]

杜鹃一如夜莺,

欲把春光留住,

怎奈夏已催春离去,

用遍野的荨麻蓟草。

就连我的那株树

如今也枝繁叶茂,

我不能含情脉脉

再把美人儿偷瞩。

彩瓦、窗棂、廊柱

都已被浓荫遮住;

可无论向何处窥望,

仍见我东方乐土。[194]

你美丽胜过最美的白昼,

有谁还能责备我

不能将她忘怀,更何况

在这宜人的野外。

同是在一座花园中,

她向我走来,给我眷爱;

一切还历历在目,萦绕

于心,我只为她而存在。

暮色徐徐下沉,

景物俱已远遁。

长庚星最早升起,

光辉柔美晶莹!

万象摇曳无定,

夜雾冉冉上升,

一池静谧湖水,

映出深沉黑影。

此时在那东方,

该有朗朗月光。

秀发也似柳丝,

嬉欢在清溪上。

柳荫随风摆动,

月影轻盈跳荡。

透过人的眼帘,

凉意沁人心田。[195]

已过了蔷薇开放的季节,

始知道珍爱蔷薇的蓓蕾;

枝头还怒放着迟花一朵,

弥补这花的世界的欠缺。

世人公认你美艳绝伦,

把你奉为花国的女皇;

众口一词,不容抗辩,

一个造化神奇的表现!

可是你并非虚有其表,

你融汇了外观和信念。

然而不倦的探索定会找到

“何以”与“如何”的

法则和答案。

十一

我害怕那无谓的空谈,

喋喋不休,实在讨厌,

须知世事如烟,转瞬即逝,

哪怕一切刚刚还在眼前;

我因而堕入了

灰线织成的忧愁之网。——

“放心吧!世界还有

常存的法则永恒不变,

循着它,蔷薇与百合

开花繁衍。

十二

我沉溺于古时的梦想,

与花相亲,代替娇娘,

与树倾谈,代替贤哲;

倘使这还不值得称赏,

那就召来众多的僮仆,

让他们静静侍立一旁,

在绿野里将我等侍候,

捧来画笔、丹青和酒浆。

十三

为何破坏我宁静之乐?

还是请让我自斟自酌;

与人交游可以获得教益,

孤身独处一样诗兴蓬勃。

十四

“好!在我们匆匆离去之前,

请问还有何金玉良言?”——

克制你对远方和未来的渴慕,

于此时此地发挥你的才干。

读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我想可以将它受中国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十分明显的是在艺术形式上,所有十四首诗都那简短严整,而且多为八句一首、四句一阕;使用的语言也都异常精炼、简约,极其耐人咀嚼和寻味。这些,使人想起我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想起律诗和绝句。在此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歌德是有意识地模仿他阅读和翻译过的《百美新咏》中的那些诗的格律。读过《浮士德》和《西东合集》的读者都知道,歌德这位大诗人是十分乐于和善于向别的民族的文学学习的。在《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歌德的同一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其次,同样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格调恬淡、明朗、清新。“没有飞腾动荡的诗兴”;感情的抒发含蓄、委婉,常常采用比兴的手法,寄情于风、月、花、鸟,“没有强烈的****”。这些诗的情调、意境,使人想起歌德在读《好逑传》后所想象的中国风情,[196]想起《花笺记》和《玉娇梨》里的不少描写,其中的好几首(如第1首和第6首)真分辨不出写的是小说中的场面,还是诗人自身的经历、感受。至于第8首“暮色徐徐下沉……”,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是最富中国味儿的一首。尤其是它的下半阕,更像一幅传统中国绘画的水墨晚景图,疏淡清雅,寓静于动,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做到了融合一致,相互印照。

在思想和情趣方面,组诗的中国因素也是不少的:第1、第12首的“陶情诗酒”、“寄兴林泉;第10、第11、第13和14等几首中,也隐隐闪烁着中国的智慧——歌德相信世间存在永恒的法则即“道”,主张现世的有为哲学。尽管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说他这是受了早年读过的孔孟经典以及杜哈德(Du Halde)的《中国详志》等书籍的影响,但却至少可以讲,歌德的思想与中国的精神有许多契合与共鸣。

最后,歌德还特意使用了一些中国词语,如Mandarin(满大人)和Schaale(碗、盏)等等,让诗中出现了不少中国特有的或从中国传去的事物,如孔雀、垂柳之类,也加强了组诗的中国色彩。

当然,综观全诗,中国因素和德国因素是自然而紧密地融溶在一起的。正因此,歌德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才不失为德语古典诗歌的佳作,才被视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美好象征。

“智慧的最后结论”

——关于歌德晚年的抒情诗

当一个人走近生命的尽头,眼看着自己垂垂老去之时,他除了抓紧时间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奋力地劳作,还会经常地、情不自禁地对往事进行总结和回忆。普通人如此,大诗人兼哲人歌德亦然。在玛丽温泉经历了最后一次失恋的痛苦之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老了,于是对人生的享乐完全断念,开始了一个老人的寂寥生活。从此,代替他青年和壮年时代的朋友、情人和妻子,能给他安慰的就只剩下工作和对往事的追怀。

与常人不同的只是,这两者在诗人歌德往往结合在一起,前面分析过的不少诗,《致维特》也好,《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的某些章节也好,都系感怀故人旧事之作。这儿再介绍一首题为《在夜半》的诗,它虽然早在1818年便已写成,却格外为诗人自己所喜爱,并交给友人泽尔特谱了曲。后来,歌德经常吟诵它,吟诵时总是充满了感慨——

当我还是个小小的男孩,

夜里不情愿走过教堂的花园,

去到父亲做牧师的房子,

看满天的星儿美丽地眨着眼;

在夜半。

当我在人生之路上走完一程,

又身不由己地奔向爱人,

看群星与北斗在头顶上争辉,

我来而复去,幸福销魂;

在夜半。

到头来是明亮而姣洁的满月

照进了我这幽暗的心灵,

我于是回顾往昔,瞻望前程,

联翩思絮萦绕在我胸襟;

在夜半。

这首诗以虚拟的主人公在同一时辰即夜半月下的不同经验和心境,来概括了人的一生,即幼年、中青年和老年,而实际表现的却是正在进入老境的歌德自身的情感。他也和常人一样——或者说尤有过之——,在那夜深入静、月照窗棂而难以入梦之时,便会回首往昔,瞻望前程,禁不住生出人生短暂、逝者难追的叹息,因而心情幽暗。能给他以安慰的,唯有皎洁的明月而已。这首富于民歌风的小诗的表现手法,类似歌德年轻时写的那首《野玫瑰》,而意境情调却令人想起我国唐宋时代的一些月夜诗。后面这点,即诗人都易于对月伤怀,望月忆旧,大概也表明人类尽管有种族之分,散居世界各地,其感情和心理反映却大同小异。

在歌德晚年的抒情诗中,写月夜和晚景的不在少数;这于老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似乎也十分自然。下面我们再读一首《给升起的满月》——

你就要离开我了吗?

适才还与我如此亲近!

浓云遮暗了你的身影,

如今你已完全消隐。

你该感到我多么忧伤,

探头望我,像颗小星!

向我表明还有爱我者,

那远在天边的心上人。

升起吧,明亮而又皎洁!

循着你的轨道吐放光辉!

我的心儿哟痛苦地狂跳,

这夜啊,令人幸福陶醉。

这首诗写成于1828年8月25日,当时歌德即将年满七十九岁。面对着天空中时现时隐的满月,老诗人不禁回忆起十三年前他在海德堡与自己钟爱的女子玛丽安娜·韦勒美尔幸福相聚和痛苦分别的情景。[197]他俩相约在别后每当月圆之时,都要“相互问候”,与我国诗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一个意思。在《西东合集》有一首《月圆之夜》,抒写了“苏莱卡”玛丽安娜思念“哈台姆”歌德的情怀。眼下这首《给上升的满月》,反过来倾述着“哈台姆”对“苏莱卡”的倾慕和惦念。纵使她已经远在天边,音信杳然,但只要想到这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儿的存在,诗人心中的忧伤便减轻了几分,于痛苦狂跳之中又感到幸福陶醉。一个多情善感而年近迟暮的人,他在回忆美好的往事时心情不正是这么复杂而矛盾的么?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把月比拟作人,以月起兴,由月及人。歌德望着升起在天边的月亮,就想起了远在天边的心上人,想起了他俩的誓言。可以说,这亲近过他又离了他但仍依依不舍地探头望他的圆月,就是那多才多情的美丽的玛丽安娜·韦勒美尔的化身。这首诗虽然很短,语言也明白质朴,写的更是人之常情,但却十分耐人寻味。之所以如此,固然主要归功于藏在诗后的“哈台姆”与“苏莱卡”的动人故事,然而表现手法的高超,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诗人歌德一生多恋,但恋爱并不构成他生活的全部,他还有另外的理想和追求。同样,在晚年的抒情诗中,他也不仅仅追忆爱的幸福和痛苦,还全面地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生活,对人生作深邃的哲理思考。

为此,他在辞世之前三年的1829年年初,便写下了他的《遗嘱》——

任何存在都不会化作乌有!

万有中活动着永恒的精神,

你要于存在中把握住幸运!

存在永恒不灭:须知法则

能将生命的宝藏维护贮存,

宇宙因而装点得美丽喜人。

真理早已被世人发现,

它联合了高贵的心灵;

快掌握那古老的真理!

为它,要感谢那位智者,

他给太阳的姊妹指出轨道,

让它们永远围绕太阳运行。

如今你又立刻反躬自省:

于身内会发现一个中心,

对此没有贤者存在怀疑。

任何法则都不会消遁:

独立的良知一如太阳,

给道德的白昼带来光明。

然后要信赖你的感官,

只要理智能保持清醒,

就不会惑于假意虚情。

你将兴致蓬勃,目明神清,

沉着而又机智地,在世界

欣欣向荣的沃野上行进。

有节制地享受富足与幸福,

让理性时时刻刻伴你同行,

生命它就会真正乐享生命。

于是逝去的将长久存在,

未来的预先已生机充盈,

一瞬间也会变成为永恒。

要是你终于获得了成功,

一种感觉将贯注你全身:

唯有带来收获才算真实——

你要如此检验一切世情,

世事只遵循自己的规律,

你要亲近那少数的精英。

古往今来,哲学家和诗人

都静静地,随心所欲地,

创造自己心爱的作品,

你同样获得最高的恩赐:

作高贵的人们的先知,

乃是最值得企慕的使命。

开宗明义,这首诗肯定了存在的永恒的性和法则(规律)的重要性,表明了诗人在宇宙观和认识论方面的基本立场。接着他又以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为例,说明真理之可以被发现、认识和掌握。依此推之,在人身体内也存在一个作为中心的太阳,那就是独立不倚的良知;人的思想、行事和道德生活,都要围绕良知的太阳运行,才不会失去光明。

再往后,在诗的第四、第五节,更进一步地阐明了理智和理性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揭示了它们使人目明神清,使生命真正充实和化一瞬为永恒的神奇力量。但是,检验世情或者说真理的依据却并非理性,而是“收获”,也即实践的成败。

到此为止,《遗嘱》可以说很好地发挥了歌德的哲学思想,那就是一种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富于辩证精神的唯物主义。他既肯定存在永恒,又肯定法则(精神)长存;既重视理性,又重视“收获”(实践)。在19世纪初期,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前,歌德的哲学思想应该说相当先进。因此,在诗的最后一节他作为哲学家和诗人满怀着自豪,以“最高贵的人们的先知”自居,我们也不能不心悦诚服地表示同意。

与上述最后这点相联系,诗中也反映了歌德思想上的一个弱点,那就是轻视民众。他长期生活在魏玛的贵族圈中,渐渐地从狂飙突进时期的亲近“自然的人”——例如儿童和纯朴的农民——,蜕变为了“亲近那少数的精英”。因此,他不是乐于作广大人民群众的先知,而只是“作高贵的人们的先知”。歌德世界观的这个弱点,在他后半生相当明显,不只表现在待人接物中,也表现在不少作品里,《遗嘱》仅是其中之一。

《遗嘱》是歌德写的最后一首诗,确实可以看作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看作他对后世所做的交待。与他早期乃至中后期的抒情诗包括哲理诗相比,它富于严肃而深沉的思考,却缺少激荡的诗情,有比较明显的理念化和说教性。诗中有那么多的“你要……”、“你要……”,读起来,我们仿佛就看见以“先知”自命的白发苍苍的老诗人站在高高的奥林帕斯山上,对世人进行着指点和规劝。

尽管提前留下了“遗嘱”,老诗人并未坐等升天之日的到来。他一如既往地,或者说更加潜心地在完成自己“主要的事业”,即创作《浮士德》的第二部。《遗嘱》是他的最后一首诗,但并不标志着他诗歌之泉的枯竭:《浮士德》不只本身就是一部诗剧,而且其中无数的片断、独白与合唱,事实上都可以看作为优秀的抒情诗。作为例子,先读一首著名的《守塔人之歌》——

生来为了观看,

了望是我使命,

矢志驻守高塔,

世界令我欣幸。

我遥望那远方,

我俯瞰这近景,

上有月亮星辰,

同类推荐
  •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本书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练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书中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在跨越三千多年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继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使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精粹的众多专家、学者为之叹服。《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密切结合现代人的实际需要,根据笔者的理解,逐一分析和诠释了《易经》六十四卦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理解《易经》,你将拥有如下高贵的品质:谦恭、热忱、宽恕、公正、稳健、坚定、进取、温雅、欢欣、真诚、深思、创造。
  • 形而上学俱乐部:美国思想的故事(译文纪实)

    形而上学俱乐部:美国思想的故事(译文纪实)

    思想是一种怀疑,而不是意识形态。第86届普利策奖最佳历史类图书,从内战的阴霾到平权运动和冷战,以思想的历史照见未来。美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其政府形态却没有遭遇变革。内战期间,美国没有抛弃宪法,没有暂停选举,也没有发生政变。但从其他几乎所有方面来看,美国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战争本身没有让美国变得现代,但战争标志着现代美国的诞生。对于亲历内战的那一代人来说,战争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思想的失败。创痛深沉的内战使战前的信仰和期望轰然崩塌。在战后的新世界,这些信仰显得极为过时。内战扫除了南方的奴隶制文明,随之也几乎完全扫除了北方的知识分子文化。美国花了几乎半个世纪才发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国人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情形。这场上下求索就是本书的主题。
  • 得到:极简老子

    得到:极简老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老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老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老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七大章,以“学习老子的超常智慧”开篇,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人际关系五大方面切入,以“道:世界和我之间的路”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00条《老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热门推荐
  • 巅峰

    巅峰

    真实而全面地记叙了新中国几代登山运动员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攀登数座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挑战人类登山奇迹的感人故事和艰辛历程。时光如梭,虽然这些故事已成为历史,但那些聚焦在登山队员身上关于勇气、团结、力量、纯真、善良、美好、友爱、胸怀、梦想的感人故事,和其中闪耀着的人类因追求真善美而不屈不饶的思想光芒,却是需要我们永远传承、发扬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当下,更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历史,是一部心灵的成长史;一群人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不屈前进的奋斗史。《巅峰》描写的,正是一部群体挑战生命极限、回归真实自然、演绎人间大爱、集合理想信念的心灵史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只愿在今生

    只愿在今生

    一个如冰冷的陶瓷娃娃,精雕玉琢却冷血无比;一个如温柔的月光女神,怜愍世间万物的外表下也是一颗凡事莫管的心;一个如坠落凡间的天使,调皮可爱却又邪恶为尊。这三个性格各异的小丫头,且看她们如何闯荡罪恶的人间。
  • 记战日末

    记战日末

    人类肆无忌惮的行径引起神的反感,决定惩戒人类,但为了确保人类不被彻底灭绝,从全球选出了十二个人类(六男六女)作为最后最后的保证,赋予了十二人十二个种魔兽职业的能力,用来防身和拯救人类。
  • 围栏里最凶猛的羊

    围栏里最凶猛的羊

    血液顺着余夕手中握住的旌朔缓慢滴落。身前这个对他有莫大知遇之恩的男人生命在正在消逝。男人一把别过余夕呆滞的脑袋,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祝君武运昌隆。”任何决策都有失败的几率,如果你不想承担风险。只能栖居井底,成为围栏中羊。
  • 谁的青春不值得

    谁的青春不值得

    高考前夕为了应试美术考试而学画画成功瘦身的外貌协会资深会员郝甜,在大学入学第一天遇上风一样的少年陈孛。从没谈过恋爱的她被他高大的身材帅气的五官吸引。他们如何相识、相恋、一起度过了大学时光?毕业后的异地恋三年是修成正果还是分道扬镳?一起来看!
  • 异世逍遥之盗亦有道

    异世逍遥之盗亦有道

    千落落草为寇成了强盗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做个逍遥的强盗也不错。不过,盗亦有道,即使是强盗也要做个有节操的强盗。修炼英雄联盟英雄技能作为武技,炼制生命药水作为药剂,制作饮血、三项等装备既然如此,不如我们的山寨就叫做德玛西亚吧。让我们高呼:德玛西亚万岁!
  • 鸭脖可辣了

    鸭脖可辣了

    “元瑶!他岑星到底哪里比我好了?!”“林北!也不看看你是什么东西!你又凭什么和小星比?!”“阿北,我到底是哪比不上元瑶了,你就那么喜欢她吗?”“殷松松…你就这么想往林北身上贴?”“旺哥哥…你不要总是在意殷松松好吗?你就看我一眼好吗…?”“童希汐!你干嘛那么贱啊?!”“岚哥,你还没放下童希汐吗?”“染染,放手吧,你该有自己的幸福。”这几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请欣赏老干妈拌黄豆
  • 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境追凶:诡雾

    绝境追凶:诡雾

    一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全新演绎,欲望中注定会发生的绝杀。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几个人,竟然和多年前的一起事件紧密相连,诅咒和凶杀同时现身,古朴幽静的庄园里,谁在墙角蠢蠢欲动?是贪欲还是仇恨,是诡计还是恶灵?被迷雾笼罩的海岛,被尘封的往事,解除封印的恶魔会以怎样的方式复仇?打开本书,从阅读开始,你就已经陷入一个巨大的阴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