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5100000005

第5章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威廉·莎士比亚

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2首叙事长诗和其他诗歌。因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故事情节丰富多彩,人物性格鲜明、丰满、逼真,极富感染力,所以其作品相继被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每年在他生日的那天,都有许多国家上演他的剧本来纪念他。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誉为“世界四大诗人”。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琼斯赞他为“时代的灵魂”,德国大诗人海涅认为他是“英格兰的一个精神上的太阳”,杜勃罗留波夫指出他是当时“人类认识最高阶段最充分的代表”。他就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亚。

骄子诞生

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有一个早在16世纪就拥有2000左右人口的古老的小镇—斯特拉福,尽管笼罩着一种沉稳肃静的中世纪宗法式气氛,但因坐落在一条活跃的商业通道上,距伦敦不过百里之遥,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虽小却颇为繁荣的商业城镇,而且与英国中部历史名城伍斯特、沃里克、牛津等地的交通往来也十分便利,环境十分优美。斯特拉福位于艾汶河畔,传说饮用艾汶河水酿造的“斯特拉福酒”能使人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恐怕莎士比亚就是这种功效的最佳见证人。1564年,莎士比亚就出生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像很多地方一样,斯特拉福城镇也流传着各种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幼年的莎士比亚在平日游玩时就留心倾听周围人们的闲谈,他的父母也给他讲过许多逸闻趣事,那动人的情节、质朴的语言,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使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受到了很好的民间文学熏陶,而且对斯特拉福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学的熟悉,为莎士比亚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斯特拉福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在莎士比亚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场景和比喻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和他的乡间生活密切相关。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经营手套生意兼营农业,担任过当地的议员和镇长。1557年,约翰·莎士比亚娶玛丽·阿登为妻。他们在斯特拉福这个繁忙、拥挤而又不失优雅的小镇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店铺。但是从1577年起,约翰·莎士比亚官场失意,同时他的财政状况也逐渐陷入危机,家道开始中落。约翰·莎士比亚夫妇是典型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人,都想摆脱陈旧的农家生活模式,并且对宗教也不再盲目信仰。可以说,他们对宗教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也遗传给了威廉·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威廉·莎士比亚作为家中的长子,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和寄托,他后来凭自己的成就使莎士比亚这一姓氏跻身于士绅世家之列。威廉出生后在斯特拉福的圣三一教堂受洗礼和被命名。1564年7月,即威廉出世3个月后,从伦敦传来的鼠疫开始在斯特拉福蔓延肆虐,全城不到500家的2000左右人口中,这一年死去了六分之一,其中婴儿的死亡率尤其高,小小的威廉·莎士比亚承受住了这次瘟疫的侵袭和考验。这个乡间小镇上的男孩儿一天天长大,并注定在不远的将来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震撼世界。

厚积养晦

斯特拉福小镇不仅有繁华热闹的酒店、旅馆和手工工场,它还有一所年代久远的学校——文法学校。威廉·莎士比亚当时作为一名市政委员会成员的子弟在1570年免费进入斯特拉福的这所文法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中世纪,这所学校由带有宗教性的圣十字公会管理,主要课程是天主教教义问答和神学入门。16世纪教会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使学校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进行世俗教育的学校以取代教会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文法学校”,它注重普通的人文知识教育。斯特拉福文法学校的办学态度十分严谨,规定学龄前儿童自4岁起就得学习英文字母、阅读和书写。教这些东西的,有时是地方录事,有时是某一教会小职员。莎士比亚大概在5岁时进入文法学校附属的幼学班。在星期日或其他宗教节日里,小莎士比亚还必须跟大人一起到教堂听讲道、诵圣经、唱圣诗、作祈祷,这些在英国教会里已主要用英语进行。孩子们必须学会背诵《主教圣经》和《通用祈祷书》的重要段落,还要能进行教义问答。这是莎士比亚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为他日后驾轻就熟地运用母语奠定了基础。掌握了英语

的读写技能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入学了,通常7岁左右上学,14岁毕业。尽管莎士比亚的父母是一对慈爱的父母,但对于长子莎士比亚的教育十分重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沦为不幸的人,就必须对小莎士比亚严格管教。

文艺复兴时期,在英国普遍出现的文法学校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拉丁文的学习。而且国王还有一道专门的敕令,指示英国所有学校把柯列特和李利合编的《拉丁语法》一书作为学习拉丁文的统一教材。除拉丁文的文法外,学生还要学习会话、修辞、逻辑、演说、作诗等。莎士比亚的拉丁文基础知识无疑是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在具备了拉丁语基础后,他们要攻读由浅人深的拉丁诗文,包括《伊索寓言》,曼图安纳斯的诗以及普劳图斯、塞内加、泰伦斯、西塞罗、奥维德、维吉尔等罗马作家的作品选。其中普劳图斯、泰伦斯的喜剧和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对莎士比亚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奥维德是莎士比亚最喜爱的作家,他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尤其显著。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场面都证明他对《变形记》十分孰禾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引用了很多古罗马文学中的东西,这与他少年时代在拉丁文课上所学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喜剧《错误的喜剧》就是根据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兄弟》改编的。在文法学校里,学生不仅阅读古代作家的警句和箴言,还得把它们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或从英文译成拉丁文。惠特克在《莎士比亚之学以致用》一书中写道:“莎士比亚作品中拥有大量足以传抄引用的警句,这得力于他当年的翻译练习。他把拉丁文译成英文,或把英文译成拉丁文时绞尽脑汁,力求每一个练习都尽力措辞简洁明快,从而学会了用警句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莎士比亚的警句被人援引之广,只要翻一翻《牛津名言辞典》就清楚了。在这部辞典中,他一人就占了65页,每页两栏密密麻麻印满了字。莎士比亚的格言集中体现了他的睿智与惊人的才华。演说术练习是又一种对莎士比亚有着重大意义的学习。这种练习在高年级进行,教师向学生传授雄辩术的规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严密论证的习惯。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他塑造的主人公常常具备演说家的素质,或是洋洋洒洒的议论,或是辞藻华丽的抒情,或是透视心灵的独白。这些都说明作者本人对演说术的训练有素。

莎士比亚大概读到十五六岁就结业了,这就是莎士比亚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1580年前后,约翰·莎士比亚已穷困潦倒,威廉·莎士比亚被迫离开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莎士比亚作为长子,在辍学之后便跟父亲学手艺和干活儿,裁皮子、剪角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贴补家用并帮父亲还债。此时的莎士比亚正值求知欲高涨的年龄,却丧失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但文法学校的这段生活是他藏器待时、磨炼本领的重要环节。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知识是升天的羽翼。”可以说,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里所掌握的知识使他拥有了日后在文学天地任意翱翔的翅膀。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的学习生涯造就了其未来的成就!

只身闯天下

1582年11月28日,年仅18岁的威廉·莎士比亚与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安妮是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儿。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亚的长女苏珊娜降生,斯特拉福教堂为苏珊娜行了洗礼。过了两年,安妮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哈姆纳特和女儿朱迪思。

此后几年,即从1585年到1592年,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失踪的几年,因为这几年有关莎士比亚的经历记载不详,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这段时间莎士比亚到底在做什么。据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当过兵,当过水手,也当过记录员。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曾潜入一个当地乡绅马斯·路希爵士的禁苑猎鹿,出事后,被迫逃到伦敦。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只是后来人们的猜测,谁也无从去验证。不管人们如何去描述这段历史,残酷的现实摆在莎士比亚的面前。莎士比亚家族的祖孙三代共有11口人:父亲、母亲、莎士比亚、妻子安妮、大弟吉尔伯特、大妹约翰·娜、二弟理查、三弟爱德蒙以及莎士比亚的长女、长子和次女。人丁兴旺对于经济拮据的莎士比亚家来说并非幸事,由于人口多、开销大,再加上约翰·莎士比亚那段时间财运不济,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常常捉襟见肘。童年时代家庭的幸福生活时常出现在莎士比亚的脑海中,时时激励、鞭策着他重振家业,建功立业。

艰辛的生活并没有摧毁莎士比亚的信心,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16世纪正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统治的盛世,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精神是进取的、开放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安于现状,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莎士比亚正是在积极开拓的时代气氛中离开了故乡斯特拉福小镇。1586年的仲夏,伦敦女王戏班来到斯特拉福镇演出,莎士比亚说服戏班的主人收留了他。时年22岁富有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告别了父母,告别了艾汶河,告别了小镇,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向伦敦、走向未来、走向他心中向往的新生活。也许,伦敦正在等待这位注定将震撼世界舞台的戏剧大师的莅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摆在莎士比亚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环境险恶的谋生之道。当怀着一腔热血的莎士比亚走进伦敦的时候,迎接他的并非是笑脸、鲜花和掌声,而是肮脏的棚屋、鄙视的目光和冰冷的脸颊——市民视其为异类,政府把他看做流民。因为当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和对农村的渗透,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据说他起初是在剧院里打杂,从事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之类的工作,当时被看做是最下等的职业。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上钩了,莎士比亚尽心尽力地干这个工作,并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长期在剧院内外工作,使莎士比亚的人缘儿一天天好起来,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鬼魂、仆人等诸多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

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人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困境与歧视中清醒了,决然地选择了文学创作的人生之路。文艺复兴时期生气蓬勃的时代、卓异的氛围、众多的人才、戏剧性的生活,使莎士比亚找到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在当杂役、跑龙套、学习演技的同时坚持自学,并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可是他在偷偷地观察着百姓人生,他在暗暗地苦读古今名家名作,他在夜以继日地观察、思考、写作。莎士比亚逐渐由加工改写,变为可以自己创作。莎士比亚在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后,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一鸣惊人

27岁那年,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亨利六世》三部曲问世了!1592年3月3日,剧本上演,很受观众欢迎,消沉多日的英国伦敦玫瑰剧场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像炸开的油锅似的热闹。这样,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历史剧石破天惊,卖座率竟高达整个演出季节的顶峰。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亨利六世》的一鸣惊人,使年轻的莎士比亚终于发现了自己,看到了辉煌灿烂的前程,成功的喜悦鼓舞着才华横溢的莎士比亚奋力前行,他一鼓作气不停顿地开拓着人生之旅,开拓着英国文坛新的天地。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身居高位的年轻新贵南安普顿伯爵亨利·娄赛斯雷的眷顾,伯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16世纪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伯爵,也曾为伯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伯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而他创作的激情也宛如喷涌的源泉,一发而不可收。他在历史剧、悲剧、喜剧领域艰苦地探索着、耕耘着,并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继《亨利六世》三部曲一举成名之后,莎士比亚在1592年创作了《查理三世》,1595年完成《查理二世》,1597年至1598年创作了《亨利四世》上下部,1599年创作了《亨利五世》,这八部剧作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前四部为一组,后四部为一组。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集中精力创作历史剧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一时期正值英国明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兴盛。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增强了英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国势大振。这使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莎士比亚十分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当时的社会主题: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内战,要求国家和平统一,社会稳定发展。所以前四部曲记载了亨利六世即位、英法百年战争、杰克·凯德起义、红白玫瑰战争、查理三世被杀、都铎王朝统一国家等重大事件。而后四部曲写的是从查理二世到亨利五世的历史。这两组四部曲,描写了英国一百多年内忧外患、兵祸连连的历史。莎士比亚写历史剧的重要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宣扬爱国主义,反对封建割据。

在莎士比亚历史剧大受欢迎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多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年)、《驯悍记》(1593年)、《维洛那二绅士》(1594年)、《爱的徒劳》(1594年)、《仲夏夜之梦》(1596年)、《威尼斯商人》(1597年)、《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年)、《无事生非》(1599年)、《第十二夜》(1600年)。其中《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和《第十二夜》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这些剧本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寻常。作者以幽默、欢快的笔触和如诗如画的抒情,来揭示人们的感情冲突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者歌颂纯洁坚贞的爱情和患难不移的友谊,宣扬个性自由和幸福,剧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三个悲剧:《泰特斯·安德路尼克斯》(1599年)是写罗马流血内讧的故事,《裘力斯·恺撒》(1599年)是写罗马共和国反对派恺撒独裁政治而形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是一部描写爱情和封建压迫之间斗争的诗意浓郁的悲剧。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写一对青年男女分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庭,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受到阻挠,导致两人殉情。作者借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主义,但全剧的基调是赞美青春和爱情,沉浸在对幸福的向往的乐观气氛之中。结局是双方家族鉴于世俗观念造成的惨痛恶果而和解,给这一对情人塑了金像,人文主义原则获得胜利。虽然这是一出悲剧,但是却悲喜交织,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莎士比亚在南安普顿伯爵的帮助下,为他的家庭取得了家徽,成为了世袭贵族。1599年,年轻的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成为股东并兼演员。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年老后回家享用。

黄金时代

1601年至1603年间,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1603年詹姆士一世即位,继位后的詹姆士一世挥霍无度、倒行逆施,使人民的痛苦加剧,反抗迭起,社会开始动荡。幸运的是詹姆士一世对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很是关爱,把剧团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莎士比亚的思想渐渐成熟,思想力度和现实深度都大为增强,戏剧风格也明显成熟。他反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一批辉煌而又抑郁愤怒的悲剧,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其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剧中的浪漫主义光辉越来越弱,现实主义描写日益突出。其所写戏剧的主要内容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深处的冲突,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其悲剧被称做“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典范。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七部悲剧:《哈姆雷特》(1601年)、《奥赛罗》(1604年)、《李尔王》(1605年)、《麦克佩斯》(1605年)、《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1606年)、《科利奥兰纳斯》(1607年)、《雅典的泰门》(1607年)。其中《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控诉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其中《哈姆雷特》最具代表性,描写的是丹麦王子替父复仇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把一成不变的中古式复仇内容改编为一部深刻反映时代精神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复仇有了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哈姆雷特的形象由此成为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典型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英雄气概和善于思考的人文主义者,作者在他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剧中主要写哈姆雷特通过父亲的灵魂显现,得知叔父杀死父亲篡夺王位,骗娶了母亲,哈姆雷特决心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然而哈姆雷特寡不敌众,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而《奥赛罗》则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描写一个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麦克佩斯》则揭露权势和野心对人的毁灭性的腐蚀毒害作用。

同时,莎士比亚在1602年创作了对爱情和荣誉充满了怀疑的《特洛伊拉斯与克瑞西达》,在1603年创作了爱情在遭遇打击后,竟用意想不到的手段来实现的《终成眷属》,同年还创作了把爱情作为彼此交换条件的《一报还一报》,这些显然与作者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大有关系。

1608年至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王权专制加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连言论也已经受到官方压制,文坛呈现一派颓废景象,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距离更远了,对于人文主义美好理想能否实现也充满怀疑。于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以幻想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他1609年创作了《辛白林》,1610年创作了《冬天的故事》,1611年创作了《暴风雨》等。这些剧本的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灾难与不幸,后来得遇偶然契机转危为安,甚至因祸得福,都是以宽恕和谅解而告终。此时,莎士比亚也进入他的创作晚期,以后很少再进行创作。

巨星坠落

1612年,当双鬓花白时,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锦还乡,回到了日思夜盼的斯特拉福镇,回到了养育他成人的艾汶河的怀抱。

但是,再伟大、再幸运的人生,总是一个过程,毕竟会有终结。1616年莎士比亚在与来访的旧友忘情地聚会之后,因出汗而着凉,不治而终。这一天正是莎士比亚52岁的生日。也就是这一天,艾汶河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儿子,世界剧场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天才。他的墓在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现了如此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自王公贵族,下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剧中婆娑起舞,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是阴险狡诈、极端自私,麦克佩斯与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为理想、正义献身,奥赛罗与哈姆雷特各异。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环境中。

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戏剧结构大师,在表现方法上,他的剧本固然有悲喜剧之分,但在实际创作中又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从而展现出更丰富饱满的人物精神世界。崇高与卑下、可笑与可怕、英雄与丑角奇妙混合,时间、地点可以随便转移。他善于描写几条相互平行或交错的线索,情节有单线、双线、三线和多线,来促进生动复杂的情节发展;把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剧、悲剧等因素融会在一起,服从了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不受严格的传统体裁划分的限制,写作技巧上则表现出一种奇妙的戏剧紧迫感,逐渐加快的情节发展的节奏,往往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令观众惊叹不已。正如黑格尔所说:“不但在悲剧领域而且在喜剧领域,莎士比亚是光照一切人的大师。”

莎士比亚剧作在语言上有韵文,也有散文,把谚语、俗语、民歌都引进了戏剧舞台,词汇非常丰富,并使人物语言性格化。他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莎士比亚十分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辞藻。而他的戏剧语言形式则既以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构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材料。

虽然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他的成就已经被同行和世人所认可,但是莎士比亚生前并未享受过多的荣誉,在他死后的200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一直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重新发现了莎士比亚,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莎学。数百年来,莎士比亚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世界各国的人们对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百般珍爱。他的戏剧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常演不衰。莎士比亚以自己杰出的创造天赋和辉煌的创作成果向世人告知:他是文坛前无古人的伟大拓荒者!作为一代文豪、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19世纪时,法国大文豪雨果称赞莎士比亚是“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一体”,他的戏剧具有“美为真服务”的价值,并专门为他作了一首题为《莎士比亚》的诗:

迎着耻辱和嘲讽,莎士比亚跃出,

头带风暴,冲破云层,

幽晦的诗人写了一部作品,

那样艰涩,那样壮丽、恢弘,

光彩夺目,满是深渊、眩晕,

光焰射向山顶,在未闻的幽境,

那么阴沉、丰富,

三百年来,思想家迷蒙,

凝视他,惊愕,那是一切的归宿,

那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座山峰。

同类推荐
  • 公共关系学作业集

    公共关系学作业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公共关系学也日益成为新兴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方法,我们编写了这本作业集。本作业集是依据居延安主编的《公共关系学》第二版编写的。本作业集包括各章重点、难点、习题及参考答案,并附有模拟试题及答案。
  •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本书共12章,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变革、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的研发制度与运作机制等。
  • 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才子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才子们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
  • 让青少年学会自尊自爱的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自尊自爱的故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规范》相关内容编写的一部用来增强学生自尊自爱观念,适合在校青少年阅读的故事选集。
  • 语文新课标必读-格列佛游记

    语文新课标必读-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小说借船医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现实。1726年小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电影的伟大宝库之一”。
热门推荐
  • 魔种界

    魔种界

    平凡的人踏入不平凡的世界,别人的大学是书香苑,他的大学是修罗场。
  • 渔女皇妃

    渔女皇妃

    邹氏见这送海货的路子自家是沾染不上了,心有不甘,现下却也别无他法,眼珠子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心思又活泛了起来。“娘,这时辰不早了,我们先回屋吧!”邹氏说着,起身去扶方老太太。看到那婆媳两渐行渐远的身影,苏瑶总有种直觉,海货事件不会这么轻意完结!
  • 龙之为诀

    龙之为诀

    叶城捡到楚欣,人龙相识,相知,再到互相依靠的过程,一定是他们生命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即使最后栀子花落入泥土,谁能说她在枝头上俏立的样子不美呢?
  • 我的棋灵老师

    我的棋灵老师

    初衷只是想测一下能不能修行,谁能想到不仅可以气、法双修,还冒出个棋灵来,说我是什么天选之子,引经据典忽悠我,说什么“少年,人类的未来就靠你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之类的鬼话,我当然不会相信他。后来,我:“真香!”
  • QQ侃历史

    QQ侃历史

    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诗歌,不是剧本,不是传记,也不是报告文学,总之不是现有的任何文学体裁。叫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反正是用爆笑的语言讲述真实的历史,我自己取名“QQ体”。
  • 双阳谱

    双阳谱

    [花雨授权]一个朝阳、一个夕阳,本来各自默默潜行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想在小小的校园内有了交集。她自幼生长在单亲家庭,内心充满了自卑与怯懦;他在温馨与关爱中长大,从不相信世界上有对立的事物。他们是否能凝聚成一个太阳?
  • 精灵之我为黑暗

    精灵之我为黑暗

    偶然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见识到这里并不像动画一样美好,既然这样,为了生存,即使化身黑暗,我也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比任何人都好!(新人上路,请多指教)
  • 大正妖奇谈

    大正妖奇谈

    大正初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日本文化也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和洋结合的罗曼蒂克碰撞出的美丽泡沫,宛如梦幻般随风飞舞;在这炫目之下,在时代变化中跌宕起伏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立于这片土地的万千生灵。
  • 旋动在花蝶中的舞姿

    旋动在花蝶中的舞姿

    一个一生被厄运缠身的女孩,遇见小时候花园中的少年,曾经安慰过她的男孩,一直想取她性命的男子,谁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 弗雨九州

    弗雨九州

    弗雨九州,润化万物。恩沐八荒,泽佑苍生。南禺白梧,位极真神。众仙俯首,天地庇护。她是三界开立以来,第一位神魔体质的神君。虽一降世便受到君令诛杀,却因此幸得三界实力最高的帝尊为师。两千多年潜心修炼,终于位极神君,可堂堂正正立于九天众仙之前。然而她的生活也就此改变。三界浩浩,竟无一处可以容身。众生渺渺,竟无一人可以留恋。生无可恋,死无牵挂。那么,死又何妨。虚无之境,总该有她一席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