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00900000002

第2章 文学篇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最初诗和歌不分,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诗歌。我国诗歌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情感。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达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首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比《荷马史诗》早大约1500多年。它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特别是同早期苏美尔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吉尔伽美什和阿伽》等有直接的联系。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初属于口头创作,后来经过诗人们的不断加工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史诗共3000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12块泥板上;一些研究者认为第十二块泥板是后人加上去的。吉尔伽美什的名字被保存在苏美尔最古老的国王名录里,可见史诗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吉尔伽美什》通过比较原始的但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斗争的某种情景,颂扬了为民建立功勋的思想和英雄行为,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其中为民造福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作用。史诗的基调原为歌颂英雄,但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宗教祭司的窜改和加工,它在很大程度上却变成探索人生奥秘的宗教哲理诗了;而探索的结果又导致了命中注定、死生无常的消极悲观的结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歌颂英雄的主题。

关于史诗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在乌卢克城的残酷统治,以及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奇都结成友谊之后,一同出走为人民造福,成为被人民爱戴的英雄;第三部分描写吉尔伽美什为探索“死和生命”问题而进行的长途远游;第四部分(第十二块泥板)记述吉尔伽美什同恩奇都幽灵的谈话。

《吉尔伽美什》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面貌,表现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生活和斗争,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它继承了苏美尔文学的优秀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史诗的故事情节发展比较自由灵活,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纳入了一些远古神话传说。如伊斯塔尔女神被救,向吉尔伽美什求爱遭到拒绝的故事,关于大洪水的故事等等。其中大洪水的故事具有很大的意义,构成了以后《旧约》中大洪水故事“诺亚方舟救渡”的基础。

史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既写人,又写神,善于把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把人赋予神的特性,把神赋予人的感情。在描写上,如芬巴巴的神秘的杉树林,吉尔伽美什长途跋涉中的不平凡见闻和经历,战胜威力强大的“天牛”的场面,等等,都给人以新奇之感。

史诗中还采取了联想、反复、排比、象征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比较生动形象地歌颂了英雄人物,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行为和精神面貌。如多次通过梦境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预示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哭泣的场面来渲染感伤的气氛等,都增强了艺术感人的力量。

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篇幅最长的史诗,仅史诗部分就150万行。它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6世纪之间,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格萨尔王传》的内容大概是:在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服妖魔的同时也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格萨尔王传》源于社会生活,又有着极为丰厚的藏族古代文学精华,特别是古代民间文学的坚实基础。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之前,藏族的文学品类,特别是民间文学品类,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已经齐全,且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因此,《格萨尔王传》无论是在作品主体创作、作品素材、表现手法等方面,还是在思想内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从以前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素材均在史诗中有所表现。在语言修辞上,它引用了数不胜数的藏族谚语,全书所容纳谚语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格萨尔王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丰富的原始社会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最伟大的史诗

《荷马史诗》被西方文学界称为最伟大的史诗,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学地位。《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集体口头创作的,后由盲人荷马加工整理,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荷马生于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

《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痛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而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古希腊时根据《荷马史诗》所绘的图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10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很多人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而皮涅罗普就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英雄史诗之所以能够长期而广泛地流传,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娱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鼓舞人们的斗志、引导人们缅怀祖先的英雄业绩,继承和发扬祖先的荣光,并像英雄的祖先那样去进行生存斗争。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都竞相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尊为自己的祖先,甚至连荷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争夺和崇拜的对象。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在于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像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第一部“文人史诗”

《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前70~前19)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全诗12卷,洋洋万行,凝聚着作家晚年的十载心血。

作者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曼图亚附近。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后,曾去罗马和南意大利,攻读哲学及数学、医学,后来回乡,一面务农,一面从事诗歌创作。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对作品要求极高,苦吟十年方完成初稿,未及修改就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友人将诗稿焚毁,幸而屋大维非常重视这部史诗,命令照原样发表,罗马最伟大的史诗这才得以流传。

《埃涅阿斯纪》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传说,它叙述了特洛亚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拉丁姆地区,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是一部罗马帝国的“史记”。

《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因此后人往往称它为罗马的“荷马史诗”。但是,它又不是《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罗马民族的史诗。最为可贵的是,维吉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运用比喻贴切优美。比喻往往采用大自然中的现象,切合人物性格或情节,如把杀死特洛伊老王的皮洛斯比作在蜕皮的毒蛇,出现在阳光里,新鲜、年轻,但闪动着三叉舌。《埃涅阿斯纪》故事性强、语言典雅,是欧洲第一部杰出的由一个文人独立创作出来的史诗,而且从《埃涅阿斯纪》开始,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所谓责任与爱情的冲突的主题。

另外,这部史诗的风格不像《荷马史诗》那样活泼明快,而是严肃、哀婉、朦胧的。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狄多和图尔努斯之死、主人公和长嫂的告别、在地府遇到了亡魂等情节。他爱用幻景、梦境、预言、暗示、讽喻等手法,也着重人物心理的刻画。

最早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又称《太史公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并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写古今通史的夙愿。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经过十多年创作,终于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00余字。

在本书中司马迁本着实录的精神,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做出批评。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为了使人物形象突出,司马迁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典型事例,显示出人物的主要特点;注意选择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彼此映衬中展示鲜明的个性;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史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于历史舞台的人物形象,雕塑感极强,使人几乎有一种可以用手指触摸的感觉。另外,在叙事上,《史记》波澜起伏,情节曲折,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同时,《史记》的语言气势磅礴,精炼流畅,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对其史学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对其文学价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最早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

《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赫西俄德(公元前8~前7世纪)是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工作和时日》和《神谱》。《工作与时日》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赫西俄德头像

《工作与时日》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曲,包括1~10行,是献给缪斯,赞颂缪斯万能的;第二部分包括11~382行,这部分劝导人们要勤奋工作;第三部分包括383~694行,这部分告诉人们,要避免匮乏和窘困的境况,在农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中要勤奋劳动而又谨慎小心;第四部分包括695~764行,充满各种各样的格言,大都是关于家庭内的日常生活活动,教人注意不要有亵渎神灵的行为,对人要注意谨慎;第五部分包括765~828行,教人注意每个月里的一些日子,注意这些日子对于农业生产和其他活动吉利还是不吉利,是当地农民关于吉日凶日的宗教观念甚至迷信信条的汇集,是第四部分不可渎神思想的发挥。

长诗取名《工作与时日》根据的是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全诗的主旨在第四部分,即公正与勤劳的美德。第三部分是第四部分勤劳生产主题的具体化和发挥。至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似乎与主题无关,是五花八门格言的堆砌,且是杂乱无章的堆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批评家们常常指出长诗主题分散或无中心主题的缺点。细读这首诗,我们不得不承认文章的布局、文字的组织都不够严密,尤其是教谕格言,看上去好像是随感随记的,甚至连简单的整理分类工作都没做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全诗整体上看,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的,这个主题就是人类如何可以生活得幸福或快乐。

长诗在艺术形式上尽管远不是完美的,但由于它是文明之初的第一个个人的作品,因此我们不能低估它在西方文学、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如果说《荷马史诗》是浪漫主义的,那么《工作与时日》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诗人叙述的事情是现实的,要解决的矛盾是现实的,说的道理是现实的,格言也是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浪漫主义和史诗创作已趋衰落的当时,《工作与时日》一定处处给人以清新感。因此人们才称它是“一支光荣的歌”,把它的作者和荷马相提并论。其次,《工作与时日》虽然使用的是史诗风格的语言,但它已突破了史诗的局限,已经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训谕诗,有叙述有教导,以教导为主。教导中广泛使用各种祈使语式,叙述中有的像抒情诗、田园诗,有的就是一篇寓言。因此可以说,诗中包含着后来几世纪文学的各种胚芽。

最早比较系统叙述神系的诗

《神谱》是由赫西俄德写成的诗,描述希腊神话中众神的起源,讲述从地神盖亚诞生一直到奥林匹亚诸神统治世界这段时间的历史,内容大部分是神之间的争斗和权利的更替。

《神谱》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曲,原诗1~115行,述说缪斯的诞生,缪斯九神的名字,她们的性情品格特点;104~115行内容是作者祈求缪斯述说诸神的诞生,转入正题。第二部分116~1020行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从头开始”述说宇宙诸神和奥林波斯诸神的诞生,即他们之间的亲缘世系,描绘他们的形象性情等等。第三部分是尾声,原诗1021~1022行,这里话题转向另一方面,预示另一诗篇的创作,另一批半人半神的英雄的产生。他们是一群凡间淑女和男神相爱所生的子女,是一些部落或氏族的祖先。《神谱》以奥林波斯神系为归宿,把诸神纳入了一个单一的世系。这样就完成了希腊神话的统一。

《神谱》对古代希腊人的宗教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公元前8~前7世纪,希腊流行三种宗教,即奥林波斯崇拜、俄尔甫斯教派和厄琉息斯秘仪。后两者以德墨特尔和狄俄尼索斯为主要崇拜对象,奥林波斯教的崇拜对象则主要是宙斯、阿波罗和雅典娜。《神谱》不但继承荷马史诗传统,树立宙斯对天上和人间的统治地位,而且还把宇宙诸神和外来的神都降到他的臣仆的地位,同时把人间的贵族巴西琉斯和宙斯拉上关系,把他们说成是宙斯的学生,歌颂他们的公正和智慧。这符合初期阶级社会贵族人物的口味,在他们的提倡下,对奥林波斯诸神的崇拜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神谱》对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比对宗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古希腊自然哲学一开始便以寻求世界的本原为其主课题,这和《神谱》中追述诸神的起源有着明显的联系。

最早运用十四行诗体裁的诗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人文主义的奠基者,早期资产阶级的艺术和道德观的建立与他是分不开的。他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以及薄伽丘并称文艺复兴前三杰。

《歌集》相传为彼特拉克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劳拉后陆续写下的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劳拉死后为表达哀思所写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劳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劳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在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

彼特拉克不仅创作人文主义诗歌、史作,而且广泛搜集古典著作,考察古代遗址,开复希腊罗马文化风气之先。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发生了影响。

最早描写革命领袖的长诗

《列宁》为苏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为哀悼列宁逝世而创作,发表于1924年。它塑造了列宁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列宁的伟大与不朽,表达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对列宁的崇敬和怀念。

在创作长诗《列宁》之前,马雅可夫斯基曾写过不少献给革命导师列宁的诗《符拉基米尔·伊里奇》(1920)、《我们不相信》(1923)、《共青团之歌》(1924)等,正确表现了领袖和人民的关系以及领袖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列宁逝世后,诗人在总结自己和同代作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列宁的著作和同代人的回忆录,经过半年的紧张创作,终于完成了这部杰出的新作。

长诗《列宁》包括序诗和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叙述二百多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和国际革命运动史,指出工人阶级及其斗争诞生了列宁,说明列宁主义在世界革命运动中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列宁主义的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第二部分描写列宁和党所领导的人民的革命斗争,指出列宁的历史作用。着重描写列宁如何体现了历史的意志,引导人民走向胜利。长诗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活动,突出革命领袖、革命导师的原则性和历史预见性。第三部分描写革命领袖逝世后,全世界劳动人民和苏联人民一起哀悼列宁的逝世,化悲痛为力量,更紧密地团结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表达继承列宁遗志的决心,从而显示出列宁主义及其事业的不朽。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领袖的逝世乃是“百年不遇的不幸”。

《列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的立场,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列宁、人民、党这三条线索,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列宁的光辉形象。长诗对列宁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作了艺术概括,通过火焰般的诗句和战鼓般的节奏,热烈歌颂列宁和列宁主义,歌颂列宁缔造的党,歌颂革命群众运动,歌颂革命领袖和劳动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成为无产阶级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在《列宁》这首长诗里,作者还把列宁、革命、党、社会主义祖国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艺术形象,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长诗运用了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既具体生动,又极富哲理。

最早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为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伊索所编,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后来流传的《伊索寓言》。作者伊索,是弗里吉亚人,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一个丑陋无比、智慧无穷的寓言大师。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因得罪当时的教会,被推下悬崖而死。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现存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寓言主体以拟人化的动物、普通人以及神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的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伊索寓言》中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最早的长河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第一本长河小说,“长河小说”即多卷集长篇小说。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在文学方面有极高价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造诣的哲学书,罗兰把自己对人生、音乐、死亡、爱情、朋友、民族等等这些命题的理解整个地贯穿在这本书中,读者几乎可以从书的每句话中读出真实世界的痕迹。一种境界非常宽广豪迈的思想和情感延伸到书中的每个角落,不管是在约翰春风得意时,还是被排斥落败时。你不仅在心中目睹约翰·克利斯朵夫——个伟大的音乐家的长成,也能感受到作者罗曼·罗兰精神的自由和宽广。

有人这样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有些作品一直标榜着影响两代人,让人变得更坚强。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但阅读时总觉得有一层隔阂,不能真正进入主人公的人生与心境,《约翰·克利斯朵夫》则不同。克利斯朵夫也是个普通人,有着数不清的缺点,他并非出身大户人家,没受过高等家育,而且性格暴躁易怒,没有耐心,骄傲自负,多疑猜忌,除了拥有当时社会还无法认同的音乐天赋,没有别的特长;除了一颗赤子的纯真心灵,找不到多少优点。偏偏命运之神爱捉弄所谓天才,一辈子灾难如影随形。童年便丧父,在单亲家庭成长,少小便犯事匆匆流亡国外,受尽欺凌与白眼。也因为他是这样的普通,所以总能从他身上找到一些与自己相似的身影。那个童年里跟小伙伴打破头也不哼半声的约翰,被父母责罚不吃饭躲在阁楼想自杀的约翰,终于一夜长大开始懂事的约翰,孤身一人在异乡闯荡,一文不名的约翰,挨过饿受过冻仍不吃嗟来之食的约翰……那个头撞南墙,碰得头破血流仍然拥有坚强眼神勇敢向前的青年,仿佛正是我们自己。”看着克利斯朵夫的欢乐和痛苦,仿佛在品尝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怎能不引起我们内心最深的触动,而从他身上获得勇气与力量呢?

最早的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时代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973~1015)所著,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同时也是东方文学的一座高峰。有种说法是中国的红楼梦就是受《源氏物语》影响和参考才被创作出来的。一般认为《源氏物语》成书1001~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被评为全球五大文学伟人之一。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擅长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读者读《源氏物语》时,很容易感到是在读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的原因之一。

《源氏物语》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和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国宝”。全书共54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4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400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贵族、宫妃、侍女及平民百姓。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妃、侍女的种种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纠葛事件。从体裁看,该书颇似我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上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巧妙地隐伏在迷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我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那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皇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此书也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另外,《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在这以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最早的推理小说

《包公案》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是最早的推理小说。《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是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全书共十卷,为明代安遥时所编著。

《包公案》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作者通过包公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种种案件,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阐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惩治犯法的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断案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每篇都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全书始终贯穿包公那刚正不阿的形象。《包公案》中的故事与其他公案小说基本一致,主要源自于民间流传的故事,特别是民间的“话本”。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表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

《包公案》的题材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成篇的。历史上实有包拯此人,是当时的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时,曾当过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在开封府尹上任,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

《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包公传》中也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另外,作品中极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显然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这是不足取的。

最早的科幻小说

《弗兰肯斯坦》的全名《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英国诗人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她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疯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希望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利用人的骨骼和动物的器官造出了一个智慧生命——巨人。除长相狰狞、体形巨大之外,巨人与普通人相差无几,他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由于这巨人十分丑陋,人从生命开始就被弗兰肯斯坦抛弃。于是他到处流浪,起初他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由于其无比丑陋的外貌,人们把他看成怪物,没人愿意与他交朋友,在盛怒之下,巨人决定报复给了他生命又将他抛弃的弗兰肯斯坦。他先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却嫁祸于他人。后来,作为不再报复的条件,他请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出一个配偶。在遭到拒绝后,他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朋友,然后又在弗兰肯斯坦的新婚之夜杀死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怪物巨人,但他却心力交瘁死在复仇的路上,而怪物巨人也因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自杀身亡。

《弗兰肯斯坦》有如下特征:

一、《弗兰肯斯坦》是一部以哥特式传统创作的感伤主义文学作品。哥特式小说流行于18世纪,内容多为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对中世纪生活的向往,因其情节多发生在荒凉阴暗的哥特式古堡(流行于18世纪英国的一种建筑形式,类似教堂)里而得名;故事充满悬念,以毁灭为结局。感伤主义则指工业革命后、法国大革命前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作家以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主要是歌颂善良、同情、忘我无私以及合乎自然,但其塑造的人物有些迂腐和天真。

二、人物发展有着极为清晰的轨迹。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后却发展为一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魔鬼,但即便如此却仍保有一定的良知;而弗兰肯斯坦本人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后来逐渐变得内疚,最后终于勇于承担责任,与怪物进行决斗。

三、采用了书信体和记叙体相穿插的形式,因而使形式不致过于单调。书信体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四、主题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科学技术引进人类社会的一种忧虑。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都感到应接不暇,怪物在某种意义上正代表着正在发展和渗透进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忧虑的心情充分表现于作品,阴郁的情调贯穿于全书,并投射入文字当中。比如作品中的四次暴风雨,正是预示着变革的来临。读罢整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有一种非常紧张、躁动的心情。

“弗兰肯斯坦”一词后来用以指代“顽固的人”或“人形怪物”,以及“脱离控制的创造物”等。《弗兰肯斯坦》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现在很多幻想类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个怪物的翻版。

改编成影剧最多的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柯南·道尔所著,仅1975年共拍过电影130部,改编成戏剧20余部。阿瑟·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是英国小说家,因成功地塑造了侦探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又译夏洛克·福尔摩斯,)而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曾写过多部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科幻、悬疑、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戏剧、诗歌等。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共有4部长篇及56个短篇: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完成于1886年,隔年与其他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作为一个小说家,柯南·道尔认识到他的主人公必须有一个陪衬人物出现。就这样,《血字的研究》便以华生医生的回忆形式来进行描写,为今后许多侧面的评论埋下伏笔。

柯南·道尔受邀继续写关于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1890年《四签名》问世,后来柯南·道尔连续写了6个短篇故事:《波宫秘史》《红发会》《身份案》《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五个橘核》及《歪唇男人》。柯南·道尔写第二批6篇故事,在1892年汇编成《冒险史》。与此同时,1892年以《银色马》为首的12个故事陆续发表,1894年汇集成《回忆录》出版。柯南·道尔决心停止写作这类故事,因此在《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坠入深渊身亡。1902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成功唤起了读者和出版者对福尔摩斯的希望;1903年,柯南·道尔在《空屋》中安排福尔摩斯归来,并完成12个短篇,1905年结集成《归来记》。《恐怖谷》是他第四部长篇,于1915年完成;1917年结集的《最后致意》收录8个短篇。1927年发表的《新探案》是他晚年最后一部作品,共12个短篇,此后柯南·道尔“安排”福尔摩斯到“英国南部乡间隐居,专心研究养蜂事业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可谓是开辟了侦探小说历史“黄金时代”的不朽经典,一百多年来被译成57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历史上最受读者推崇,绝对不能错过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更是被推理迷们称为推理小说中的《圣经》,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福尔摩斯打遍天下无敌手,影响力早已越过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因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一本老少咸宜的奇妙书籍。百余年来,全世界的推理小说迷不知有多少。虽然没有经过正式统计,但是说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启蒙的读者占了绝大多数,应该不会有人怀疑。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曾说:“和柯南·道尔所写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相比,没有任何侦探小说曾享有那么大的声誉。”柯南·道尔被称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成为世界最畅销书作家之一。

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献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也是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献。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其文体是一种非常绝妙的韵体文,具有独特优美的风格。

《古兰经》是阿拉伯语文中首先加以记载的典籍,换言之,在《古兰经》之前,阿拉伯人并没有什么书籍,故研究阿拉伯文学史的人,必须研究《古兰经》,因为公历第六世纪和第七世纪初期,阿拉伯人的理性生活和文艺生活,都表现在《古兰经》里;在那个时期中,典雅的文章、各种的旨趣和文体,都是以《古兰经》为先导的。《古兰经》独具一种新奇美妙的文体,既不是依照韵律的,又不是以若干押韵的短节来表达一个意义的,也不是没有节奏和韵脚的散文。《古兰经》每章分为若干节,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各节互相衔接;每节终了,刚好是读者在气势上和情感上需要停顿之处。阿拉伯人是以诗歌和词章著称于世的,他们听了《古兰经》,觉得非常美妙,同时,也觉得非常新奇,因为他们所认识的各种文体中没有这样的一种文体,所以他们不得不说《古兰经》是诗歌,或是咒语,或是卜辞。这三种东西,在当日是最能迷惑人的,足证《古兰经》在他们心中曾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献,在阿拉伯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的内容直接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于阿拉伯半岛并对后来阿拉伯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故又是研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半岛社会情况极重要的历史文献。阿拉伯语《古兰经》是带韵的散文,语言凝炼,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其语言辞藻和表达形式,至今仍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该经中的某些命题和典故,一直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学的创作题材。

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化,这对散居于许多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曾经产生过巨大作用。《古兰经》的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中世纪以来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也曾以《古兰经》的有关内容为思想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在中世纪,围绕《古兰经》,形成了经注学、古兰学、诵经学等专门学科。《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一个最高的地位,1300年以来,《古兰经》是阿拉伯语文的典范。

总之,《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著,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文学界所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文学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无法超越的。

最早的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著作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现存的《诗学》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第1~5章,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包括第6~22章,这部分讨论了悲剧,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包括第23~24章,讨论的是史诗;第四部分是第25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摹仿是把艺术和技艺制作区别开来的基础,也是学术分类和界定个别艺术的本质的基础。人在摹仿中既可满足其求知欲,又可获得审美的愉悦,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摹仿的天性。

《诗学》讨论的核心是悲剧。亚里士多德首先对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情节、性格、思想、台词、扮相和音乐,其中情节和性格是最为重要的。就情节安排而言,诗人应当遵循事件发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应当使情节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就性格描绘而言,应当恰当、逼真、前后一致。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当是一些并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恶不赦之辈,他们应当是好人,但又有一些缺陷和过失,由此而给自己招致了灾祸,这样悲剧才能激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使我们的情感得以净化。

《诗学》是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最早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著作

《拉辛和莎士比亚》是司汤达(1783~1842)的文论集,是最早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著作。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去世时还不到60岁,但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散文和游记。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1823年与1825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1823年的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为创作能使1823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笑》《浪漫主义》;1825年的第二部分是直接对法国复辟时期旧制度旧思想的官方代表法兰西学院古典派攻击浪漫主义的反击。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司汤达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为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附后还增收了司汤达《旅人札记》(选)《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以及关于司汤达一部未完成小说《吕西安·勒万》的序言、第一部和第二部引言、一封致于勒·高及耶夫人的信和一份为该书所写的遗嘱。

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实质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时代的重要问题,他反复强调时代的变化,总是将艺术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虑,他早已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与艺术要求。在谈到喜剧问题时,司汤达强有力地指出:“尽管证券交易所和政治赋予我一种深刻的严肃性,尽管怀有党派的仇恨,倘若是要让我笑,仍然必须在我面前以一种愉快有趣的方式使某些满怀热情的人在走向幸福的道路上失足受骗才行。”这就是司汤达所强调的资产阶级“现代人”。头上戴着庞大假发的法国侯爵对戏剧艺术绝对提不出这样的要求;即是当时浪漫派诗人如拉马丁、雨果等也未必讲得出这样锋利的语言。《拉辛与莎士比亚》另一个主调是:“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因此感动了他们同时代的人”。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来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由此开其端。

另外,作品在艺术上一系列原则性的意见,特别是向莎士比亚学习的问题,在法国文学史上似乎可以说第一次如此鲜明地提出来,并做出比较详尽的说明,特别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许多经验之谈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

第一部真实描写世界大战的巨著

《火线》为法国亨利·巴比塞(1873~1935)所著,是第一部真实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著。亨利·巴比塞是巴黎公社开创的无产阶级文学在20世纪的优秀代表之一,192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他早期的创作受象征主义影响,带有悲观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写了两部著名的反战小说:《火线》和《光明》。

《火线》的副标题是“一个步兵班的日记”。它不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而是对一个步兵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经历的记录性写照。这个班的士兵全来自社会底层,有矿工、佃农、船夫、车夫、店员等。他们身不由己地被战争飓风卷入同一个队列,受尽战争的磨难,大多数人惨死在战场。通过对这群士兵在寒冷泥泞的战壕,血肉横飞的战场和惨不忍睹的战地医院的遭遇和命运的生动描绘,真实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景象和罪恶本质,并把战场惨象和世外桃源般的后方都市作了对比。

严酷的现实逼迫穷苦士兵思考:为什么那些有钱的大人物煽动战争狂热,“直哄骗到我们流血为止”?为什么穷人都被赶上战场,“而那些最有势力的人却逃跑成功了”?为什么我们在前方受罪,有人却在后方享福,而且“老是他们这些人享福”?在思考中他们逐渐醒悟:原来“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分歧,比种族之间的分歧更深,这就是在同一国度的人群之间有不劳而获的一群和劳苦终日的一群”,“劳苦终日的一群充当了战争的材料”,“从今以后再也不应该有战争了”。德国兵并不是法国兵的敌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些用种种方式剥削和压迫人的人。如果战争要继续,那也不是为了某一个国家,而是为了“人类的进步”。

在巴比塞写《火线》的时候,西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那些作家不是站在大资产阶级立场美化帝国主义战争,就是站在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立场一味渲染战争恐怖。巴比塞与这些作家判然不同,他深刻地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并且得出了只有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根除战争的正确结论。这与列宁当时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思想恰相吻合。《火线》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巴比塞被认为是法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卓越代表。

同类推荐
  • 青鸟小鹿斑比小熊维尼丛林故事

    青鸟小鹿斑比小熊维尼丛林故事

    世界四大丛林童话《青鸟》最富于浪漫色彩和象征主义色彩的儿童文学的代表,集知识、智慧、情感和想象于一身的童话梦幻据。《小鹿斑比》一部深刻的“成长启示录”,一部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平等交流的温馨童话。《小熊维尼》一部最贴近儿童心灵的世界级名著,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迪斯尼买下版权改编成卡通影片风靡世界。迄今已经八十多岁的小熊维尼依旧可爱。《丛林故事》独树一帜的世界动物文学经典,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和最受欢迎的儿童名著。
  • 最热最热的76个自然知识:我们喝的水有几十亿岁了

    最热最热的76个自然知识:我们喝的水有几十亿岁了

    如果你是一个爱学习且具有旺盛好奇心的孩子,那么在大米编著的这本《我们喝的水有几十亿岁了》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有趣问题,你都将找到满意的答案。如果你是一个缺乏好奇心的孩子,那么也请你快快翻开这本书吧!因为在书中,你一定会被这个奇妙的世界而吸引,你的童年一定会因此书而多一份快乐。
  • 求求你当肇事者

    求求你当肇事者

    《求求你当肇事者》简介:书中八十余篇小小说选材新颖,构思奇巧,文笔生动,人物立体感强。情感真、发掘深、不造作。这些作品关注着社会现实,作者饱蘸时代浓墨,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家庭,从官场到情场,采撷生活中朵朵闪光的火花,饱含深情地进行讴歌,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境地。这些作品以朴实风趣幽默的风格见长,乡土味十足,能以原生态的日常生活语言让人物更接近生活、贴近读者,读来富有亲切感。在小小说文体形式上,作者也有创新的探索,它所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绝不是其他形式的小小说所能比拟的,还因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联,从而呈现出宽阔背景下的真实感。
  • 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本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儿童文学作品集,以“可读性强”“文笔优美”的选稿标准,精选了曹文轩、梅子涵、毛芦芦、李娟等国内知名一线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体裁涵盖小说、童话和散文等,借助经典篇章、璀璨字句和优美文笔,充实广大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生活,借助阅读的力量,帮助他们发现世界、体验人生、汲取思想与文化,提高文学修养。
  • 动物故事枕边书Ⅰ:打开孩子眼界的128个动物进化故事

    动物故事枕边书Ⅰ:打开孩子眼界的128个动物进化故事

    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动物的历史也要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得多。经过了地质、资源、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演变,动物不断进化,种类日益繁多,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大家庭。动物的进化诠释着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一天理,随着一些动物种类的消失,另一些动物种类诞生了。动物灭绝的进程在人类出现以前是比较缓慢的,这种灭绝一是出于抵御天敌出现,二是大自然各种恶劣条件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是恐龙的诞生和灭绝。
热门推荐
  • 十二星之紫铭大帝

    十二星之紫铭大帝

    天冲,焚天,八微,紫铭,光幽,阳枢,白炙,浮灰,羽飞,神缺,易泉,越渊此为十二星府,星府之命者,生途多磨难。十二星府之紫铭星转世伴随着遍野尸骨、无尽地狱降生,开始了逆天改命的修仙路。
  • 古言集锦一二三

    古言集锦一二三

    这是一个短篇集锦,一个古风言情集锦,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集锦,篇幅极短,大概每篇1-x章不等,共含x个故事。这里预计包括但不限于重生、复仇、穿越、换亲等等著名的“狗血”情节,保证每篇的男女主双洁,甜虐得当。故事不分先后,情节皆属脑洞,诸君且看且珍惜。
  • 超神帝君之魔法大陆

    超神帝君之魔法大陆

    自然科学,为我所用;宇宙魔法,唯我独尊!少年超神的传奇历程,尽在此卷揭晓。
  • 浩瀚领域

    浩瀚领域

    我,杨翎。从走进新校园,分进0103号宿舍的那一刻起,漫画般的生活,就开始了。八个人一个宿舍,这没什么,好在房间够大;撞见室友JQ,这也没什么,毕竟不关我事……直到那天,一个很不一样的他,苏郁,来到了这个奇葩的宿舍,一切开始慢慢变得不一样……
  • 英雄诸世纪

    英雄诸世纪

    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鲜血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星际争霸,舍我其谁!征服宇宙,指日可待!御姐,熟女,萝莉,人妻……你想要的统统都有!泣求收藏推荐打赏鲜花月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拓进取的大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开拓进取的大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本书介绍了42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包括推动18世纪化学革命的拉瓦锡、给元素王国立法的门捷列夫、发现大气压力的托里拆利、被命名为频率单位的科学家赫兹、星学之王第谷以及发现海王星的天文双杰等内容。
  • 都市奇幻侦探

    都市奇幻侦探

    别人笑我太疯癫活在人与妖之间我笑别人看不穿其实鬼也时常见做人做到我这个地步,累啊,捉人捉鬼又捉妖,当爷是神啊!
  • 我直播怼村民的日子

    我直播怼村民的日子

    路人甲:做个好人直播间?这是什么?我在哪?(懵逼)粉丝乙:主播请你自己先做个好人吧!(捂脸笑)如果不是有个系统强迫,邢易才不会开这么尬的一个直播间,但是既然开了,也就只能够在线怼怼那些讨厌的人了——讲真,乡村事不多,可是有些人真的很……
  • 药控天下

    药控天下

    一个21世纪的宅男;一款21世纪风靡全球的修仙网游;当宅男携带这网游里的炼药系统来到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