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63700000001

第1章 司马迁的传略

中国之有文字的历史记录,早在殷周时代。甲骨上的刻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都是历史记录。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起,百家争鸣,其所著述,亦多称引远古的传说神话,以自实其说。《尚书》、《国语》、《战国策》之类的著作,且已接近于有系统的历史记录。以后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卿大夫的世系所出。更后又有《楚汉春秋》,记楚、汉之间的史实。但这些著作,或纪年为录,或分国为史,或仅记世系,或截录断片,皆系支离断烂的著作,并未构成一个整然的历史系统;而且写著的方法,亦无一定的成规。至于诸子的著作,则不过借史料以为其立论之根据或例证而已,更无所谓体例。所以我说汉以前,写著历史尚不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写著历史之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所谓历史学,在中国,是创始于天才的史学大师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1])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武帝后元年间,尚在人间。例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书征和者二,后元者一;《惠景间侯者年表》中,书征和者一,后元者三。按后元为武帝最后的年号。后元共二年,其第二年为公元前88年。据此,则司马迁至少活到公元前88年,其年寿60岁左右。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世家的家庭。据他自己在《史记·自序》中考证,他的始祖是传说中“颛顼”时代的“重黎氏”。“重黎氏”自颛顼历唐、虞、夏、商之世,皆“世序天地”。到周宣王时,“重黎氏”才失其“天地之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在周代“世典周史”。司马氏出于“重黎氏”的说法,不可信,这大概是司马迁的推想,而其动念,则以“重黎氏”在传说中为“星历”之官。司马氏为“文史”之官,在中国古代“文史”与“星历”不分,故有是说。

《自序》中又说当周惠王、襄王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以后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的直系祖先,就是在秦的一支,其徙秦的始祖,即司马错,这大概是可靠的。

《自序》中又历述司马错的子孙,以至于他自己。他说错孙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史官。他不但记忆许多历史掌故,而且精通天文、历算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自序》中说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谈正撰次旧闻,准备写一部史记,不幸于元封元年,因为汉武帝举行祭泰山的大典,即所谓封禅(封为山顶之祭,禅为山麓之祭),没有带他同去,他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于是气愤而死。

司马迁生当西汉隆盛的时代。这时,汉武帝正在胜利地经略边疆的伟业。东至今日之朝鲜,南至今日浙、闽、粤、桂以至安南,西南至今日之黔、滇,西至今日之新疆乃至中亚,都已经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只有对北方的匈奴,还没有完全胜利,因此战争在西北仍然继续进行。司马迁亲眼看到当时中国的人民,暴骨沙漠;亲眼看见当时四裔诸民族,稽颡汉庭。汉武帝的历史创造,当然也就开拓了司马迁的历史心胸,他可以看到他以前的人看不到的历史活剧,听到他以前的人听不到的外来传说。

司马迁又生在一个史官的家庭,据他在《自序》中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所以他便有优先的机会,去接近中国古典的历史文献。《自序》中说:“年十岁则诵古文。”

在司马迁的当时,西汉政府正在高唱“崇儒术,黜百家”的口号,执行文化思想的统制政策;但司马迁却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无所不看。他对于诸子百家,甚至当时尊为正统的儒家学说,都有批判;唯独对于道家的学说,则赞美尽致。他在《史记·自序》中引其父《论六家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思想,颇受道家的影响。所以后来班固批评他,说他“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其思想“颇缪于圣人”,“此其所蔽也”[2]。

司马迁在少年时就喜欢游历。他不是无目的漫游,而是为了纵观山川形势,参察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自序》中说他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又在《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中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司马迁曾作过汉武帝的郎中,并曾一度“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元封元年,回京复命。适武帝已赴山东,祭泰山;他的父亲,又病在洛阳,“发愤且卒”,因往见父于河、洛之间。《自序》中云其父执其手而泣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常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俱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接受了父亲的遗命。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其父卒三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被任为太史令,时年三十八岁。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一面整理其父遗稿,即所谓“先人所次旧闻”;另一面,又博览皇家图书馆的古书,即所谓“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编列纲领,树立规模,经过了五年之久,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才开始《史记》的写著,时迁年四十二岁。

又五年(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而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关于李陵之祸,据《汉书·李陵传》载,李陵系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李广利率大军击匈奴,武帝派李陵运送辎重。李陵不愿,求自领一军出居延,以击匈奴。武帝壮之,乃与以步兵五千。李陵即率步兵五千,深入沙漠,至浚稽山,单于以骑兵八万围之。李陵备战,终以矢尽道穷,援兵不至,降匈奴。这个消息,传到朝廷,文武百官,都谴责李陵。司马迁以李陵提步兵五千,与匈奴骑兵八万,连战十余日,纵横沙漠,所杀过当。“虽古名将不过也。”而且看李陵的意思,“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适逢武帝以李陵事召问他,他就本着他的意思替李陵说话。他说他的动机,是“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但武帝误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把李陵投降的责任,推到统帅李广利的身上,替李陵游说。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弟,与武帝有连皮带肉的关系,怎样能说他一个不字呢?所以司马迁就犯了诬上之罪,应处腐刑。在武帝时,本来有“出资者赎罪”的办法;但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结果下了蚕室,处了腐刑。实际上司马迁遭李陵之祸,真是盖天的冤枉。他在《报益州刺史任安书》中曾说到此事,其中有云: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由此看来,司马迁之为李陵辩护,并非受李陵之托,为之游说;而是因为他与李陵“俱居门下”,看出李陵的为人,“有国士之风”。同时又看见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逢迎皇帝,打击“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的国士,所以慨然犯武帝之盛怒,主持公道。这完全是司马迁正义感的表现。司马迁的这种正义感,是他致祸之由,也是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基本条件。

司马迁处腐刑后,汉武帝知道他并没有犯罪,所以又任为中书令,而且信任备至。这从任安要他推贤进士可以看得出来。但司马迁自遭腐刑以后,却认为奇耻大辱,他的精神受了很大的摧残。以至“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中书令在武帝时,本来是以宦官充任,他主要的任务,就是传达皇帝的诏令于三公九卿。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曰:“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又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司马迁何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就是因为他的《史记》“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他知道他的“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3]。假令他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又说:“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自是以后,司马迁乃“自托于无能之辞”,退而著史,以终其生。《自序》中曰: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由此而知司马迁之著史,也是因为他“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而其所著《史记》,也是他“发愤之所为作也”。虽然,司马迁却并不是乱发牢骚,而是抱持着一种庄严的态度,把写著历史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他在《自序》中说: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由此看来,司马迁之写著历史,盖志在《春秋》。所以他在《自序》中又托为壶遂之问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然后答曰:

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余读司马迁书,想见其为人,而悲其遭遇,不觉慨然而叹曰:

从来贤圣废黜,何其如此相同也。身逢乱世者,固无论矣,以司马迁生当盛汉之隆,亦不能免于无妄之灾。是何贤圣之不容于奸佞也。世无分治乱,时无分古今。司马迁“少负不羁之才”,长有四方之志,亦尝“侧身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亦尝“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何尝不思竭其材力,以效命于国家。但言之不用,道之不行,而且无罪而遭酷刑。结果,在西汉帝国大远征的大时代中,望着千军万马咆哮而过,而自己却闭门著史,垂空文以自见,述往事,思来者,安得而不愤!虽然,司马迁诚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汉武帝英而不明,只知用自己的皇亲国戚如卫青、霍去病之流,只知用豪富的商人如东郭咸阳、孔仅之流,只知用歌功颂德的文人,如司马相如之流。像他那样既富于正义感而思想又“颇缪于圣人”的学者,决不能得志于专制独裁的皇帝之前,其不死于非刑已可谓幸事;又能留下其著作,更为大幸。到今日,司马迁已死去两千多年,他的名字,和汉武帝的名字,同样响亮。是知事业文章,各有千秋;又知权力之可得而摧残者,人之肉体;至于精神,则可以从血泊中,放出其光采。司马迁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4]如司马迁者,诚为中国史上俶傥非常的人 物。

同类推荐
  • 大国秘史

    大国秘史

    大国崛起,这是一个喧嚣已久的话题。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拉开了世界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崛起,夺得了海上的控制权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这些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荷兰如何从一个与海搏斗的“低地之国”迅速崛起,在17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如何崛起为全球最富有、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现代法国是如何诞生的?美国又是如何从仅有200余年历史的国家崛起为今天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本书将为您一一生动解读。
  • 重振皇朝

    重振皇朝

    ★想要体验在国战时的热血激情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感受万花丛中遨游的快感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享受万人膜拜的快意心情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体会绝处逢生时那种喜悦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见证科技给你带来的快捷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看到铁血军史的那一翻页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目睹科技修真结合的魅力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想要欣赏斗气碰撞的美丽景象吗?那就来看《重振皇朝》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我用系统虐三国

    我用系统虐三国

    重生三国时期,带着商城系统勇闯那群星璀璨,枭雄遍地的时代,心怀一统霸业,远征蛮荒之地,纵横五湖四海之豪情,成就一番霸业。历史爽文纯属虚构,请勿结合历史,爽就完了。
  • 明末清初那些事儿

    明末清初那些事儿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主要体现在宗室乱政、奸臣弄权和宦官专政三个方面,这些势力集团,是中国历代为世人所痛恨的腐朽势力。他们僭越弄权,互相利用,残害忠良,这些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政权的分崩离析和内部的朋党林立,也是以后党派攻汗,农民起义乃至王朝覆灭的根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从明朝的灭亡到清朝的崛起和兴盛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正是新的王朝建立。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朝历代概莫能外。此书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事,衷心希望它的出版能让你更多、更准确地看清明末清初间君臣以及义军的诸多举动背后隐藏的玄机。
  • 我真的穿越历史了

    我真的穿越历史了

    假如生活,胡龙了你,败吱声,败扎乎,败整景,败嘟囔,败苦丧子个脸,败癔楞吧唧滴,你就搁那漫坡地里趴住,也败起,一直往前,像毛毛虫一样,骨拥……骨拥……一直骨拥,总有一天,你会变成……,美丽的………,扑楞蛾子!
热门推荐
  • 川岛芳子大揭秘

    川岛芳子大揭秘

    川岛芳子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涉及到对晚清民国时代以致近现代社会历史,乃至中日关系史的发展变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别具妖冶魅力的“男装丽人”——典型的东方魔女。川岛芳子的跌宕起伏人生历程,可谓命运多舛,历尽沧桑,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惊仙纪

    惊仙纪

    前世,苏青被神秘遮天大手镇杀。而后,他重生回到了四十九年前,“天变”刚要发生的时候。此时,天道复出、法则凝聚、灵脉滋生,正是末法时代即将结束,修炼盛世即将开始的时期。末法之末,盛世之初,了结因果,寻求隐秘。先知先觉的他,将会在这个黄金盛世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逍遥天灵

    逍遥天灵

    所谓逍遥,不是自身的强悍与洒脱,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漫步天地间。而是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生活的美满,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且看主角黎天如何在天灵大陆上扫除一切强敌,守护好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为了你们,即使与天下为敌又何妨”——黎天。本书重在写亲情,爱情与友情。亲情的深重,爱情的高尚,友情的真挚都在这里一一体现。这写的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作者我内心向往的人生。小沐我期待你的加入。
  • 沙扬娜拉我还爱你

    沙扬娜拉我还爱你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见,我的女孩。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 蔚蓝色童话..more

    蔚蓝色童话..more

    千年的等待只可以在梦里看得见,我的梦沉睡后又幻灭。在前世我凝望着她的眼眸,在今生我紧握着你的手。我在天上与人间浮游,寻找童话里的天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契诃夫

    契诃夫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一重要问题。在契诃夫创作的剧作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一起来翻阅《契诃夫》吧!
  • 素心轻尘

    素心轻尘

    女主安若素是一位亡国公主,国破家亡后,决意修仙,不问世事,奈何老天跟她过不去,给她送来了一位徒弟,把她平静的生活搅得一团乱,还丢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