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12300000018

第18章 西子湖狂想

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原则,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第二不能向亲友借,影响大家一辈子的生活。我们是愿赌服输,输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大不了重新来过!

一、从山顶到山谷

如果说北京的日子让马云看到了山顶,那么重回杭州的马云则是主动跌到了山谷。唯一没变的,还是马云那种疯子似的狂想。第一次创业创建“中国黄页”时,马云提出的口号是“打造中国的雅虎”;而此次阿里巴巴尚未创建之前,马云的“梦之队”就喊出了“要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公司”的誓言……

1.我有一个梦想

1963年8月28日,闻名于世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内容是围绕黑人种族平等权利展开。虽然年仅39岁便死于枪弹之下,但马丁·路德·金的这篇演讲的作用却被誉为“远远超过了一个梦”。

决定重回杭州的马云和自己的团队也同样藏有一个梦,尽管他们的这个梦看起来并不像马丁·路德·金的梦那么伟大。

也有文章认为,马云离开北京的时候实际上还没有想过要做阿里巴巴。那时候,他只是觉得中小型企业一定有前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一定会很好。这似乎符合马云离京前对自己追随者所说的话。

尽管如此,马云选择重回杭州却有着今天看来颇为正确而又简单的理由:杭州位于中小企业最多的江浙地带;杭州又远离北京、深圳这些喧闹的IT中心,人力资源相对便宜。显然,此时的马云可称得上是“三无”人员:没有计划,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然而,马云却拥有着一般创业者想都不敢想的“忠诚团队”。

第一个回杭州打前站的,是马云教过的学生。由于没有经费,不可能去租写字楼,而看着马云贡献出来的未来办公之地,打前站的阿里巴巴创建者也不禁敲起了心鼓。

马云贡献出来的办公场地就是他位于湖畔花园的家。房子从外面看起来还算漂亮,但内部却惨不忍睹,几乎是家徒四壁。

然而,马云的团队终久经得起考验,打前站的人立马就行动了起来。很快,线路布好了,二手办公用品也买回来了,最后还铺上了塑料地毯。短短几天过后,原本空空荡荡的两层毛坯房俨然有了办公室的模样。

1999年1月15日,马云带着自己的团队悄然回到杭州。当18个人陆续回到湖畔花园的时候,看着买来的廉价桌子和电脑,听着打前站者讲述曾经发生过的讨价还价的故事,心酸地笑了。据说,如今阿里巴巴保持的小气的传统,便是这个时候留下来的。

一个月后,马云在家里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伊始,马云照例进行了全程录像,他坚信这对于自己来说是“重大事件”。

会议中,被后人称为“十八罗汉”的人或站或坐,大多神情肃穆。

马云则站在一张桌子后,用他那极富煸动性的语言和形态发表着演讲。他讲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还列举了当时占据前沿的新浪走势,然后他激情四射地对所有人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要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马云甚至还具体地提出了三个目标:

“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听完马云的三个目标,有鼓掌的,也有小声嘀咕的。

“黑暗之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马云继续激励着自己的创业团队。

也就是在这次全体会议上,马云和他的伙伴们都把各自口袋里的钱掏了出来,筹集了50万元。然后,马云让每个人都签了“股票证书”。这被业内人士称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用股权来控制未来的公司”。据说,当时马云还让所有人忘了这张证书,因为如果脑子里老是记着这些东西,事业不会成功,人也不会开心。

据披露,马云当时要求:“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可能性极大。”他还同时表示,“需要时,我可以把这个房子卖掉。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出来继续战斗!”

如今回过头去看,马云不仅没给自己留下退路,也似乎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没有了退路。

马云还用“约法三章”的形式宣布:在座的人不要想着靠资历任高职,只能做个“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得另请高明。

“那天,我就像一个疯子般地讲话。我当时说,把你们的钱放到桌子上来。最后,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那就是我们的第一笔资金。”此时,马云看起来更像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业游民”。

然而,马云的内心却已经坚定下来,一个真正的梦想正在加速酝酿。

2.解救中小企业

“所以我现在最欣赏两句话,一句是丘吉尔先生对遭受重创的英国公众讲的话:‘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另一句就是,‘满怀信心地上路,远胜过到达目的地’。”

这是成功后的马云说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实践的。

为什么要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马云的B2B模式又得意于哪里呢?

除了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外经贸部的工作实践给了马云更直观的宏观经济感知外,有两个细节必须提及。

一是离京前马云和团队登长城有感。这一次登长城,是马云决定离开外经贸部前对自己北京团队的一次感情反馈。站在古老的长城上,那些“某某到此一游”的砖刻给了马云奇怪的灵感。他对自己身边的人说,如果再创建公司的话,第一步就是从BBS(公共宣传板)开始。果然,后来在创办阿里巴巴网站的时候,马云坚持实践着自己的这一长城灵感。

知情人后来披露说,马云坚持采用BBS,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方便的互动性,能够让交流的双方实现良好的沟通。但是,这种方式却带给了工作人员巨大的工作量,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马云也遇到了极强的阻力。有一次,甚至因为团队成员的抵触,马云彻底发怒了。他在电话中大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另一个细节便是源于1999年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凭着主创中国核心部委网站及中国商品交易第一网站的独特经历,马云于1999年初受到了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的邀请。在会上,由于欧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差距,真正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寥寥,更多的是金发碧眼、高鼻子的欧美人。鉴于参会人员的这种构成,大会上所谈的话题主要围绕欧美式的电子商务,如当时的eBay、亚马逊等。

轮到马云发言的时候,他没有片刻犹豫,流利的英语功底以及看似突兀的观点,令会场瞬时停滞一般寂静。“亚洲电子商务步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是美国模式,亚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喜欢高调的马云有过很多次狂言,但正如业内人士评价,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马云自己也认为“绝不是一个冲动的人”。显然,这一次令会场震惊的发言背后,马云依然似乎胸有成竹,他已经认定“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独特的“亚洲模式”呢?

马云在会场上的发言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他提出了问题,却又保留了自己的想法。后来有分析说,这正是马云马上要着手去做的事情,他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也有人认为,由于互联网属于高科技行业,而马云只是教师出身,投资者并不会轻易相信他对行业的发展预测。

与其他的互联网精英相比,马云从小就生活在普通人群中,既没有国内名校的教育背景,更没有张朝阳那样的海外留学经历。所以,有分析认为,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一路走来,深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境,这些经历使得马云的决定和已有的电子商务完全不同——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

而马云自己也曾说过,大企业不仅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还有巨额广告费,所以小企业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群体。“当时要创办阿里巴巴时,就是想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把买和卖的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在网上进行公布。”他认为,众多的中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被大贸易公司控制,只要这些中小公司上了阿里巴巴的网,商品就可以被输出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的马云,不管有没有别人所说的“江湖气”,也不管有没有分析所称的“又一次展现了幼时解救世界的大侠情结”,他内心早已坚定的,便是“要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

几年后的2005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马云应邀演讲。演讲中,他依然重申了阿里巴巴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未来的三年到五年,我们仍然会围绕电子商务发展我们的公司,我觉得我们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中心。十年的创业告诉我,我们永远不能追求时尚,不能因为什么东西起来了就去跟风。

3.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任何事情都怕做专了,对于马云这样聪明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一向高调的马云此时却多了些低调和沉默,因为阿里巴巴尚在筹建中。也有一些评论认为,此时的马云正处在山谷里。

然而,深刻体悟到互联网以小博大特点的马云,在内心深处似乎已经勾勒出了新企业未来应有的轮廓。就在参加完新加坡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之后,马云即紧锣密鼓地为未来的阿里巴巴布局了。

互联网行业既是新兴行业,也是高新技术行业,所以做网站是个技术活。但马云却是“电脑盲”和“网络盲”。就像他自己曾多次说过的一样:“我是个电脑盲,到现在为止也只会做两件事,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

然而,马云也有着自己的理论。他告诉自己的工程师们,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为技术服务,再好的技术如果不管用,也应该扔了。

在此可以讲讲两个有趣的细节。

一是在刚刚开始创建阿里巴巴网站的时候,马云坚持做了一年左右的质量管理员。据知情人说,任何程序马云都要先试试看,如果发现不会用,就赶紧扔了。在他看来,“80%的人跟我一样蠢,我希望是不看说明书,不看任何东西,上手就会用。”

业内有分析称,一个不懂互联网的人来测试网站的易用性,恐怕只有马云才能有此创意。而这或许就是阿里巴巴网站从开始就受到普通企业家欢迎的原因。

同样也是在马云的坚持下,最初的阿里巴巴是BBS式的,所有的信息都要进行分类整合,包括英文和中文的。而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不同的是,马云还坚持要对信息的真假进行核实。这的确是个辛苦的差事。

当时这些辛苦的差事落到了四位女士的身上,这其中便有马云的妻子张英、以及现在阿里巴巴的核心成员之一彭蕾8。一位知情者说,当时她们把这种工作称为“挑毛线”,每当做到头昏脑胀的时候,大家就会歇一歇,打牌放松。

除了这些细微之处用心外,初创时马云心中最牵挂的,便是新公司叫什么名了。

两次的创业经历,在外经贸部高调而独特的工作实践,以及长时间来的缜密思考,使得创建具有全球性特色的企业已然成形于马云内心。据此,新企业的名号自然也需要具备“全球性”。为此,马云和团队成员先后想到了bargain.com,ok.com,open.com,但都觉得不理想。

据知情人讲述,长时间思考名称未果的马云,一次在美国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里面的“阿里巴巴”能使人联想到财富,而网络本身就是财富。

马云眼睛一亮,这一名号很容易被人记住,拼写又很简单,何不就用故事里的“阿里巴巴”呢?

于是,马云就叫来餐厅的服务员,询问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当得到服务员的肯定答复后,不放心的马云又继续反复地询问了多人,最终他确定这个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就这样,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名称诞生了——阿里巴巴。

令马云没有想到的是,“阿里巴巴”域名已经被一个加拿大人购买了。

伟大的创业者都会在内心深处保持着某种理想情结。想到自己长时间以来的反复验证,已经认准了“阿里巴巴”名称的马云,决定展示一下大手笔。他多方联络,以1万美元重金从那个加拿大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而此时,他和自己整个团队的创业资金也只有区区50万元人民币而已。

在买下了“阿里巴巴”域名后,理想又精明的马云还将alimama.com、alibaby.com等域名一一注册了下来。面对别人的疑问,马云自有自己的理解:“阿里巴巴、阿里妈妈、阿里贝贝本来就应该是一家。”

只是,业内不少人则认为,马云想得很远。

1999年3月,在整个团队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中国的杭州,在杭州马云的家里,一个名叫“阿里巴巴”的网站被正式推出。

有知情人后来披露说,为了这个网站,马云的家里最多一次挤着35个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6个小时,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不厌其烦地修改创意和构思。如果有人困了,就席地而卧,以至于邻居们都觉得这群人很是奇怪。

“我被许多人骂过,有人骂我是骗子,有人骂我是疯子。现在有人称我为企业家。我觉得都无所谓。我向来不在乎别人怎么评论我。那时候非常疯狂,非常执著。我常常对年轻人说,如果要创业,你一定要有为它献出一切的准备。哪怕别人都反对你,都嘲笑你,都认为你是错的。”

马云这样激励着自己,也不断地鼓动着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

在此期间,马云和自己的团队商定,阿里巴巴总部就定在中国香港。“因为我们希望办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公司,让全世界骄傲的公司。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作为贸易网站,公司总部设在香港是最合适的。”马云如此解释自己的决定。

而在以硅谷精神来创立事业之际,马云那句绝妙的话至今为人们传颂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多数的人死在明天晚上。我们要永不放弃,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二、阿里不是游戏

“过去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任何事情的发展没有商业在背后支撑,很难持久。而资讯科技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游戏,因为如果只是游戏,总有一天游戏会结束。而资讯科技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它将改变商业的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然,马云赋予了新生的阿里巴巴浓厚的革命者使命……

1.阿里巴巴的使命

在马云率领自己的团队回到杭州重新创业之际,正值全球互联网第一个高潮来临之时。雅虎、亚马逊等先行者已纷纷上市,纳斯达克的相关板块股票一路上扬。用当时媒体舆论的话说,杨致远等人一夜暴富,孙正义等投资客获利几十倍,就连众多的网络股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同样一路高歌。众多网站如雨后春笋,多路资本纷纷投入,呈现出竞相“烧钱”的态势。这其中,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中国网络公司不但势头强劲,上市的激情也空前高涨。

与此相对应地,后来有着“中国互联网之父”美誉的马云,此时却两手空空,无声无息。然而,正如前文中分析的那样,马云此时的低调并不妨碍他内心的细密勾画,只是这一次他主动选择了低调而已。

所以,当“十八罗汉”齐聚湖畔花园,马云和盘托出网站模式的时候,尽管有着激烈的争论,但谁也没有停下。

马云这一次和盘托出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面对团队里多人的质疑,马云坚定地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此时,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源自美国的三大模式都能找到,其中绝大多数网站都是门户网站。而经历过长时间思考后的马云已经认定,亚洲独特的电子商务不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这就是马云在新加坡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上口出狂言的独创模式。

所以,当马云确立了阿里巴巴就是为中小企业免费登记信息,“以后也将永远免费”的模式后,媒体曾评价称“不是商人的做法”。马云也没有避讳,他的回应就是“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

谈及那时的决定,马云不止一次地说:“在网络经济时代,有时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比没有决定更好。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的时候,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箱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

凭借着外经贸部独特工作的实践,马云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尤其是对企业外贸活动的分析更具有科学性。正是在此科学研判的指引下,马云为阿里巴巴的第一个构思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面对面贸易。

业内有人称此为“马云的逆向思维方式”。也许正是这一独特的马氏思维模式,使得阿里巴巴不仅渡过了互联网行业的跌荡起伏,而且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当几个月过去后,低调筹备建设的www.alibaba.com终于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时间不长,这个网站的独特效用就得到了认可。

一家湖北机械设备公司刚成为阿里巴巴免费会员时,其产品尚未实现出口,平均每天可以获得1~2条买家询问和反馈信息。然而到年底时,这家公司却在阿里巴巴提供的平台上成交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如今,当这家公司已成为阿里巴巴的“高级中国供应商”,其产品更是实现了100%出口希望的时候,公司领导真诚地表示,“电子商务可谓是功不可没,而阿里巴巴平台更给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

就这样,阿里巴巴开始了口耳相传,到1999年6月的时候,会员竟达到了两三万人,在商业圈中已声名鹊起。但是,马云心里也清楚,阿里巴巴已经没钱了,它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阿里巴巴建立真正的利润支撑点。

于是,“中国供应商”专区随即形成,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在阿里巴巴以会员形式向全球发布。

“我们最早的策略是阿里巴巴迅速进入全球市场,利用国际资本,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培养中国电子商务市场。”2001年,马云如是说。

而在若干年后,一位当年的创业者无比深情地回忆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云就是一个教父,但他不是邪教的教父,也不是一个施用迷魂大法的巫师。他是一个伟大理想的布道者,是一个辉煌梦想的鼓吹者。”

2.闭门造车的阿里人

关于“闭门造车”,是马云自己说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的时候,马云和自己的团队如同消失了一样过了半年。

刚创建时的阿里巴巴,偏安杭州一隅,出奇的安静,它的状态与当时整个互联网的热闹行情宛若两重天地。

如同前文中说的那样,1999年期间的互联网行业,仿佛进入了井喷状态。有一份基于全国主要电视台和报纸媒体广告的监测数据显示,仅1999年—2000年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广告投入超过了1.5亿元。这其中,新浪网、中华网、8848等网站的投放额竞相攀高。而除此之外,各大中城市的户外广告载体,也大多被中国人、搜狐、e龙网、易趣等网站占据着。这种态势,使得当时的媒体一致惊呼:互联网进入烧钱阶段。

相信那时候的马云完全了解此种态势,但早在决定重回杭州创业的时候,他已和自己的团队约定,6个月内要训练出一支一流的船员队伍并造出一艘战舰,这就是未来的“阿里巴巴”。而在此舰出港前,马云决心必须把所有问题解决掉,不能等到舰船出港后。

就此,马云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不允许员工和亲戚朋友讲任何阿里巴巴的事,不是想保密,而是因为那时候我和他们讲:我们要做80年的企业,要做世界上最大的网站。如果你把这个和父母讲,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下个月的工资在哪儿还不知道呢。”

今天再听马云的话,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有了一份调侃的意味。然而,却也注解了那个时候的马云,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踏实。

只是,当阿里巴巴正式推出来后,“半年不宣传”的马云没有逃过媒体异常灵敏的嗅觉。尤其是当阿里巴巴开始在市场上一传十、十传百的时候,媒体对它及其背后的马云已充满了窥视的欲望。这里面包括海外的媒体。

“当时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被炒得很热,但实际的东西没有什么,我们避开中国的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打入海外市场。我们根本没有被认为是中国公司,很多美国人用了半天还搞不清楚,这是中国公司做的。”

那段时间的马云满世界跑,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仅欧美多个国家,就连亚太地区的多个国家都已经把阿里巴巴看作未来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首选的站点。

马云认为自己的时机掌握得不错,然后引来了美国著名的媒体——《商业周刊》。

说起商业周刊寻找阿里巴巴,还有着一段曲折的过程。它们开始并不知道阿里巴巴就在中国杭州,是通过中国外交部,再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最后才得知马云的阿里巴巴就在杭州。

当商业周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惊异,便是不可思议。

“他们打开我家门一看,吓了一跳——这就是阿里巴巴公司,将近二十几个人就睡在那里,干啊干啊。”商业周刊的记者一时无法相信,那个在海外已经很有名气、有几万商人在使用的阿里巴巴网站,就是从这个房子里、由这些“疯子”一样的人做出来的。

然而,马云却觉得自己“这一步棋走得很对”。

紧接着,早期英文版的《南华早报》也继续跟进,众媒体蜂拥而至。不想宣传的马云,竟意外地获得了那些尽其所能去宣传的网站原本想要的传媒效果。

一时间,马云和阿里巴巴名声四起,不仅是在国内,就连欧美市场也声名日隆。由此带来的,便是暴增的点击率和加入的会员数量。

此情此景,令一些评论者无比感慨:马云不花一分一毫,竟赚够了国内外媒体的争相报道。而那些为了增加人气,不惜花费巨资铺天盖地地进行广告宣传的网站,却不得不委屈地一次次秀场。

有业内人士后来分析认为,马云当时之所以能赢得那样的宣传效应,或多或少与他早年创立中国黄页时与各路媒体、记者们打交道的经历有关。

而在笔者看来,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上述成功,简直就是马云逆向思维的又一次成功应用。

3.不靠控股来管理

毫无疑问的是,马云在舆论领域的逆向思维运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吸引实实在在的客户;二是吸引期待中的风险投资。用业内一些人士的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亮相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B2B网站之一,阿里巴巴的崛起只用了半年时间。

但是,马云心里也非常清楚,在中国开垦电子商务市场处女地,市场与资本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唯有做到控制市场、占有资本,阿里巴巴才能集聚能量、扩充气场,“享受”蒸蒸日上的未来。

只是,初创时的阿里巴巴不仅工作环境简陋,员工们的待遇到不能再降的程度,这些掌握着高新技术的年轻人凭什么要追随在马云身边?马云又是凭什么得到他们的拥戴呢?

阿里巴巴初创时,大家的作息时间是早9点到晚9点,每天12个小时。但却经常加班,每天要干16个小时甚至更多。所以,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工作状态,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疯狂”。没人计较投入产出,没人计较个人时间,甚至没人感到苦,反而觉得那段日子很开心很幸福。

一位创业元老曾这样回忆那段日子:湖畔花园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穷开心。那时候大家都没钱,所以最大的娱乐就是坐在地上听马云讲故事。那时候马云给大家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比如当时互联网的局势,比如阿里巴巴将在今后的五年内有怎样的发展,尽兴之时马云还会手舞足蹈……

而另一位知情人更是补充说,那时候大家无条件地跟着马云发疯,哪怕天下人都以为马云是个疯子,他们也觉得跟着这个疯子往前走心安理得。

即便是在开始阶段马云先后拒绝了多家投资公司之后,团队里的伙伴们仍然没有抱怨,他们还是乐呵呵地跟着马云一起穷开心。多年后,这些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元老的人,依旧会动情地说,只是觉得自己当年在用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做着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大家无条件地相信马云终会给团队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事实上,那时候的阿里巴巴也不像个公司,更像个家庭。马云也不像老板,更像老师;大家不像员工,更像兄弟姐妹。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创业之初的马云甚至一直称自己是丐帮帮主。

创业之初的阿里巴巴,虽然工作场地狭小,办公环境条件差,但正是马云创造的充满自由的办公氛围,使马云和他的团队成员之间,积累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为后来的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而了解内情的人都明白,马云由以前的创业经历所悟出的独特管理理念,从一开始也已经植入进了阿里巴巴的每一个细胞之中,这便是“不控股”的公司管理理念。

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新创的阿里巴巴,马云认为,中国有太多企业就是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最终陷入利益之争,影响了公司发展。马云自己似乎也有着这方面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一度成为马云心中的痛。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也不想自己一个人去控制别人,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这样,其他股东和员工才更有信心和干劲。”是的,这从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第一天开始的集资过程即可看得十分清楚。

当马云放弃自筹50万启动资金,而非要18个人各自倾其所有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创立就带有了深远的意义。首先,这种集资决定了阿里巴巴是合伙人性质的股份制公司,如同马云所说,“我们很健康,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我们不是东方家族企业。”其次,马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阿里巴巴放在了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上。就像马云认为的那样,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员工从那时候就显露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是每个平凡的人又都相信自己会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他们要不惜一切地为着这个不平凡的事业而努力。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阿里巴巴创建之初的马云,其实已经在自我意识中具备了现代企业家所需要的开拓思想,他或许在无意中让自己与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等人,一路并行了。

马云虽不谋求股份的优势去控制他人,可他也不希望外来者控股阿里巴巴。而马云的内心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是——阿里巴巴的经营团队控股。如今,有不少评论将痴迷武侠小说的马云此种坚持称为“侠义文化”,这种“侠义文化”进而构成了阿里巴巴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后来的阿里巴巴一再选择融资,其股份被逐步稀释,但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还是处于控股地位。直至后来的“雅巴联姻”,雅虎虽一度挟4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怎奈意志无比坚韧的马云,还是通过精心谋划,带领自己的团队于2012年中重获控制权。

马云曾表示,自己会感恩资本,因为没有资本可能阿里巴巴发展不会那么顺利;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资本,还有他或他的资本。可是如果没有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没有阿里巴巴员工的点点滴滴,没有对未来的把握和社会的感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所以,能改变马云的力量只有用户和自己的团队。

“影响我的一定是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影响我的一定是我的团队,我的同事告诉我这个东西错了,我会很认真地停下来听;股东说(做)错了,你说得清楚一点,我再听听,最后是我自己决定。”马云说。

也许正因为胸有成竹吧,若干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马云才敢说:“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它里面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看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看他们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而对于试图竞争的对手们,马云至今都依然带着得意的口吻表示:“我们可以输掉一个产品,一个项目,但不会输掉一个团队!”

三、怪侠初亮剑

马云曾说,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所以,马云不讲关系,他相信做生意不能凭关系,要一点点做起来。然而,刚刚诞生的阿里巴巴,却无意中因为一则“AK-47”的惊天事件,瞬间成为各路媒界的焦点。其后,更令同行业者和马云自己没想到的,是中国那句古话再次被应验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1.阿里的“AK-47”事件

从创建时起,阿里巴巴就推出了中英文两个网站。耗费了团队大量心血的两个网站,开始时的信息量是零,会员也是零。如何尽快证明这个网站是有价值的,是能够为客户们带来财富的,也就成为马云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知情人回忆说,那时阿里巴巴的两个网站每天只有十来条信息,一段时间后变成二十来条,而突破100条信息的用时是“好多天”。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的员工们对每一条信息依然进行着认真的人工检测核实,确认基本可信后才把它放在网上。

终于,几个月过去了,阿里巴巴网站上一天的信息量达到了数百条。此时,阿里巴巴的员工们开始对这些多起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了。

按照阿里巴巴网站的设计,一启动就实行会员制,全世界的商人从一开始就可以在上面免费发布信息,也可以在网站上免费查找贸易伙伴。但是,刚开始时的会员增长很慢,有时甚至让人失望。后来,还是得益于马云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积累,大量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的会员纷纷前来加入,改变了阿里巴巴会员增长较慢的态势。

在此期间,坚信BBS模式的马云还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开辟了一个以商会友的论坛,他动员自己的员工往上发帖,半年后竟烘起了不少人气,几年后发展成为“中国商人第一网络媒体”。于是,业内有人称马云开辟的这一论坛为真正的BBS。

直到前文提及的美国《商业周刊》的曝光,马云团队寒酸真相被揭开的同时,却也意外地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信息量和会员量的疯狂增长,还有那些青睐的投资者们。

那么,《商业周刊》当初是怎么盯上了尚且无名的阿里巴巴呢?这里存在着一个“福祸相倚”的故事。

1999年7月,随着免费信息量和会员的增加,一条消息不仅让马云和整个阿里团队震惊,更是在媒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关于这条消息的内容,就是有人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可以买到AK-47步枪。

尽管马云早在创立之时就订下了相关规矩和制度,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的消息必须经过核实确定,否则坚决不予发布,但听到此消息后,马云和阿里团队还是不敢懈怠,赶紧小心查找。好在最终结果表明,此消息并不属实。

然而,此一事件在媒界掀起的风浪已经无法避免了,最先盯上的便是向来以新闻敏感著称的美国《商业周刊》。随后,便出现了本章前文中描述的那一幕。

据马云后来的回忆,“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规矩,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工编辑,这个规矩从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我相信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一报道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它很少乱讲话。”

如今,我们已不能轻易地再找到《商业周刊》对此事件的报道。但谁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是,当时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确实很多,这些在给初生的阿里巴巴带来不小冲击的同时,却也引来了很多投资者。

要想完整地评判一件事情,应该从正反两个角度。实际上,“AK-47”这条消息也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事实:此时的阿里巴巴网站流量已经在商业网站中达到了某种层级。如1999年底的相关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的网站流量已经达到了8万人次/天。

对于马云本人来说,这一次的意外受惊,倒也让自己和阿里创业团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蕴涵的伟大哲理。

2.再穷也要挑肥拣瘦

再想故意低调已经不可能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在舆论界也得以“横空出世”。天赐的借势时机马云是不会错过的,不管是对于阿里巴巴业务量的增长,还是对于阿里巴巴十分渴求的风险投资。

事实上,此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到了得向外人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的窘境了,马云当初的50万元启动资金正面临着即将耗尽的现实考验。钱,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马云和阿里巴巴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得不马上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种情景,迫使马云去见一些投资者。而精明的风险投资商们也都明白,此时的阿里巴巴不仅不赚钱,反而还缺钱。于是,双方的心理博弈也就悄悄地开始了。

对于马云来说,他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梦想,所以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有时甚至到了挑剔的程度。正是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看起来急切需要资金的马云,即使囊中羞涩,还是一度拒绝了38家投资商的相约。

这里不妨截取一段已是阿里核心层之一的彭蕾当年的访谈内容,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当年马云对投资方的挑剔心理。

一次,马云接到了一个电话,便叫上了主管账务的彭蕾一起去。此时是1999年7月,离阿里巴巴正式创立不到半年。

走在路上彭蕾才知道,马云和她是要去见一个从上海过来的投资方代表。由于走得很随意,她和马云几乎未做什么准备。

对方当时过来的一共有3个人,住在杭州的世贸饭店,对阿里巴巴的基本情况也做了相应的了解。据说这些投资人代表手里有着自己的权限,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多少。

也许是双方都已经实质性地了解了对方,所以马云和他们的谈判显得很直接。只是谈判的场景如今看起来显得并不那么正规。据说当时双方谈判的场地就在投资方代表所住的普通标准间里,彭蕾和对方的一个人坐在单人沙发上,马云坐在一张床上,对方中的另两位一个坐在床上,一个坐在写字桌前的凳子上。而即便是坐在床上,马云也还是喜欢起身走来走去,用彭蕾的话说,他几乎也没怎么好好坐下过。

当投资方代表给出一个价,并表示这个金额要占到阿里巴巴多少股份后,只要马云同意,双方的合作就可以马上定下来。只是,马云依然坚持强调阿里巴巴的独特价值,所以他并不太满意对方提出的股份比例。

就在双方有些僵持的时候,马云对投资方代表说要出去走走。从饭店下来的马云一开始默不作声,过了很久他突然问彭蕾:“你觉得怎么样?”

了解马云的彭蕾当然明白他并不是真正咨询自己意见,但想到阿里巴巴已经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彭蕾还是忍不住说,“账上没钱了。”据她自己后来回忆,她打心底里特别想马云让步把钱拿回来。

再次回到饭店后,马云跟对方说:“我们认为阿里巴巴的总价值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你们的看法与我们差距太大,所以无法合作。”谈判就这样结束了。

彭蕾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她随马云下电梯时,投资方也有一个人同行。电梯轿厢里对方还特别遗憾地说:“你们错过了一个机会。”

说起那时原本急需资金、却又如此挑剔的原因,马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阿里巴巴带来这些。

难怪后来有舆论如此评价道:这正如马云做人的禀性——但求最好。而创业初期的苛刻,也为阿里巴巴后来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某种必然。

3.收获天使投资

关于投资者和企业家的关系,马云曾对所有的创业者说过一句颇为经典的话: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

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阿里巴巴选择投资者一事上进行审视,相信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马云对待阿里巴巴和风险投资者的要求都一样地挑剔和严格。对于一个追求长期成长的真正投资者来说,钱当然可以给,但似乎也更愿意投给那些讲究原则的企业家们。

而当马云连续拒绝风险投资方的时候,也正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大规模运动的时候。因为此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态势,大批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受到吸引。这其中,尤以著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软银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商,以火一样的热情对中国的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展开了投钱运动。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新浪就一举获得了华登1600万美元的投资;张朝阳率领下的搜狐也先后获得600万美元和3000多万美元的两笔投资。这些投资,为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进军纳斯达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三大门户网站相比,阿里巴巴此时尚显幼小,马云更是急需进钱,按常理不该如此。但马云还是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内心深处的那个原则。或许正因为这种坚持,使得马云在以后的资本场上可以得意无比了。

那么,马云希望的投资伙伴到底应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一定是愿意与阿里巴巴共同成长的;其次,一定是能够欣赏马云的创业原则,能够让他信任的。如同马云自己所宣言的那样,“我们要的是婚姻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和策略结合起来的人,不会今天买进,明天卖出。”

马云的这一坚持,在今天看来似乎颇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很多的创业型企业家来说。

1999年中期的马云,既没有被中国互联网市场火热的投资场面冲昏头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挑剔性坚持。在连续拒绝了38家投资者的同时,他带着风险投资经理人出身的蔡崇信四处奔波,继续为阿里巴巴寻找着意想中的资本东家。

这一年的8月,时任高盛公司香港区投资经理的林小姐与蔡崇信偶然相遇。而在此之前,还在哈佛读书的蔡崇信就在飞机上与林小姐结识了,并一直保持着联系。谈话中,蔡崇信意外得知,一向对传统产业感兴趣的高盛基金也看好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并有意进行投资。于是,两人立即展开了对接,高盛则迅速派人对阿里巴巴进行实地考察。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其总部设在纽约,在东京、伦敦和香港特区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不过,由于高盛基金从未在高科技产业有过投资经历,而阿里巴巴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能否获得投资,马云和蔡崇信的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把握。

据蔡崇信回忆,当时阿里巴巴挑选投资人的谈判空间比较小。虽然互联网一片火热,但阿里巴巴寒酸的财务状况却也是个大问题,与高盛基金进行讨价还价的余地并不大。“当时高盛的要求比我们正在谈的那家投资人的要求来得苛刻,但马云和我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要高盛的钱。因为一方面它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对我们未来在美国开拓市场有些帮助;另外高盛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

分析比较之后,马云和蔡崇信两人商量了10多分钟,最终做出了决定。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不仅得以成为阿里巴巴首个“天使投资”,也在国际互联网行业掀起了一阵风浪。

事后,权威的业内人士也分析认为,马云接受苛刻条件与高盛合作,更多的是看中了“高盛呼风唤雨的能力,还有它极强的市场号召力”。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马云的这一选择使得它在国际资本层面上实现了惊人一跳。

后来,有评论说,第一次融得这么大一笔资本的马云,似乎更懂得如何花钱了,因为他和他的团队过惯了苦日子。而在马云自己看来,融资的目的不是学习花钱,而是要学习怎样花钱来做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曾经没有钱,所以才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

自此,心藏神奇梦想的马云,彻底开动了他那灵光的脑袋,挺立起了阿里巴巴这杆独特的互联网旗帜,率领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团队开始横冲直闯了。如同他自己所说:“国际互联网人没吃过的苦,我们都吃过了,他们尝到的甜头,我们还一点没尝到。”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本书从诺贝尔的儿时开始写起,生动地讲述了诺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充满了非凡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位发明家和企业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伟大的人格。
  • 霸业之基:管仲

    霸业之基:管仲

    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宰相),尊称“仲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 慈禧传

    慈禧传

    慈禧太后17岁入宫,27岁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废掉辅政八大臣,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时代。在之后的48年里,她三次垂帘听政,扶助同治、光绪两代幼帝成长,实际控制着晚清的朝政大权。本书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与整理,再现了慈禧的一生。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故事,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意义”。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林书豪的疯狂表现所带来的“linsanity”。林书豪的崛起当代最好的励志故事,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特质,从他的身上发现值得自己效仿的闪光点,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热门推荐
  • 爱上了你我不后悔

    爱上了你我不后悔

    顶顶大名的笑话真实身份竟然是破产户的女儿,老爸跑路别墅被收走,还意外的被一个相貌“可怕”的神秘少年纠缠,不管了,哪怕沦落到住阁楼,她也只想一个人安静打工找老爸,可谁想到她被迫收留的神秘少年竟一夜变成绝世美少男
  • 遇见时光消逝

    遇见时光消逝

    当时间不知跑哪去了的时候,我们依然在这里人海茫茫,遇到彼此,便是一种幸运。在这世界里有着属于我们的故事,美的与不美的都将是我们青春纪念册里最宝贵的留影。一生的时间,我们还能在一起多久呢?
  • 至尊凰妃太妖娆

    至尊凰妃太妖娆

    22世纪最神秘最强大的杀手一朝穿越竟沦为天璇皇朝人人可欺的废物呵,她堂堂代号“十殿下”可不承认斗白莲,惩庶妹,宅斗?小意思听说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两种技能,那不好意思她炼药,炼器双修。又听说灵兽要强者才能契约,那不好意思她无意中就契约了一头上古洪荒神兽。你见过哪个“废材”这么美丽动人,倾国倾城?还有一群美男追着她等她负责?
  • 《枪魔》

    《枪魔》

    他,旷世奇才,他,枪之贵族,枪因他而成为无敌的传说,他因枪而成魔!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星战前夜:联盟崛起

    星战前夜:联盟崛起

    整个已知界,别人分成五卫。他们分别是原卫、大卫、小卫、蓝卫与黄卫。在小卫。无尽岁月以来。曾有着关于神门天卷的传说。正是那场旷古的超神战。将整个小卫分成了十二界。也诞生了自上古世纪以来就传承下来的太古十族。故事发生在仙族被灭两万年后。诸天十二界众多大势的弃婴们,共同组建了一个庞然大物。那是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那里,曾是失落的超神战遗址。那里,已经被无数的神境强者所遗忘。直至有一天,人们震惊的意识到,一个可以与太古九族并肩而行的力量,轰然爆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蝶梦翩跹

    蝶梦翩跹

    纷争江湖乱世佳人江湖愿四处笙箫太平却转眼即逝成也江湖败也江湖世道不遂世人愿风流总被风逝去一个少年成为一代大侠的故事……
  • 快穿之戏精宿主想恋爱

    快穿之戏精宿主想恋爱

    夜潇空间局十大管理之首夜人(夜潇手下)称其为潇主因其它位面管理者管理不当,使空间混乱系统崩溃,潇主则亲自带统前往万千世界修复空间系统。途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男人。“哦?有意思…呵呵…”(戏精本精)寒凌一个漂流在无尽空间不知道多久了的神,失去记忆后,被迫与空间乱流中的一个辣鸡系统(无)进行了绑定。不知,他与她能否相遇?相遇后又会发生怎样的离奇故事。(性格多变)偶尔沙雕连载中……不要着急哦^ω^勿转,不喜勿喷,谢谢鸭
  • 百魅生之锦瑟思华年

    百魅生之锦瑟思华年

    一朝穿越,她来到一个新的大陆,名曰“瑟年”。她前世乃二十五世纪魅影阁唯一传人。精通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