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动笔写下“后记”两个字的时候,心情很不平静。因为,能够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对我这个整天坐班、工作繁忙的人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
严格说,我着手写这本书,前后经历了整整八年!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以写作来充实;我也是一个喜欢沉思默想的人,书本上的、现实中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种种,都会引起我的思考。加之多年来徘徊廊署、沉于下僚,我对官场中的人和事,多了几分感悟。
于是,当我看到自己的老师韦先生写的关于张居正的皇皇学术巨著后,反复研读,爱不释手。一次,退休后移居家乡的韦先生自穗来京,与我们几个学生相聚。席间,年过七旬的韦先生感慨道:“历史方面的论文、专著,就只能写给圈子里的人看,与那些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通俗读物相比,社会影响实在有限。你们谁要是能够把历史写成小说,最好不过。”同时他还表示,他已经下决心,自己以后不再写论文和学术专著,而要改写有关明代的历史小说(最近,果然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历史小说)。
听了韦先生的话,我有了写历史小说的冲动。我大学本科是历史学学士,研究生是学的政治学(大法学范围,授法学硕士学位),而且少年时代就喜欢文学,现在又在机关也就是广义的官场工作,思考和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么写历史尤其是官场的历史小说,显然还是有优势的。
唯一的不足是,工作太繁忙,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写作。
但是,我还是下了决心,哪怕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安慰,给自己一个交代,也要干!
记得非常清楚,2001年的“五·一”长假,家人约好外出的,我请了假,一个人在家里,开始了以张居正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人治》的写作。在以后的六年间,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一切的兴趣点,也集中在了这上面。几易其稿,定稿后还有45万字之多。收集的书籍资料,也堆满了书架。
可是,在写了《人治》的前半部以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想表达的,还是不能充分表达。而且因为工作过于繁忙,实在已经难以按照以前的写法,继续写《人治》的下半部了。当时,我欲罢不甘、欲写不能,尴尬而痛苦。
恰在这个时候,朋友帮我开了一个博客,让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零零碎碎的时间,在博客上写点东西,而且还是挖掘的过去积累的资源,感觉很轻松,效果也不错。这样一来,一是不需要大块时间,想到什么写什么,真可谓得心应手;二是读者似乎更有兴趣,不少人留言说认为我的文风有百家讲坛的风格。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人治》虽然没有按照原计划写完,但是仍然可以独立成书,不影响阅读效果,加之这本书可以与之相衔接,相互参照,总算有了个交代。
我非常敬仰和感谢老师韦庆远先生,他的研究成果给我提供了丰沛的营养。韦先生所著《张居正和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七十多万字,厚厚的精装书,我看了无数遍,已经翻烂。
为了写作,自己付出了心血、代价,经历了辛苦、挫折;但是,所谓乐在其中,从写作过程中,我也获得了慰藉,体验了欢乐,于愿足矣!夫复何求?!
2009年夏·北京大慧寺
编者注:
文中多处提到的“专家韦先生”,指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韦庆远先生。韦庆远(1928~2009.5),广东顺德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档案史稿》《明代黄册制度》 《档案论史文编》《明清史新析》《明清史续析》《隆庆皇帝大传》《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澳门史论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