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8200000037

第37章 附录:巴利语三藏提要(6)

83.《大天林经》(Makhādeva、sutta)。佛陀向阿难讲述自己前生曾为弥底罗国的大天王(Makhādeva),在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后,弃世出家,以求得到天国的快乐。此后,子子孙孙都遵循大天王的成规,一旦发现生出第一根白发,便出家入大天林修行,得以转生梵天界。但是,传到尼弥王的儿子竭那迦王时,他没有这样做,这个传统便中断了。佛陀告诉阿难,他过去创立的那个成规,只是转生梵天界,并不能达到涅槃。只有他现在创立的八正道,才能达到涅槃。因此,佛陀希望阿难不要像竭那迦王那样,让涅槃之道失传。

84.《摩陀罗经》(Madhura、sutta)。大迦旃延向摩陀罗国王阿文堤波多(Avantiputta)说明,无论哪个种姓,只要拥有财富,都会受人侍奉;只要作恶,都会堕入地狱;只要出家,都会受人尊敬,因此,四种姓平等,不能说婆罗门是最高种姓。

85.《菩提王子经》(Bodhirājakumāra、sutta)。佛陀告诉菩提王子,凭苦行不能获得幸福。佛陀讲述了自己出家得道的经验。菩提王子询问出家得道需要多长时间,佛陀为他讲述五精勤支。

86.《鸯掘摩经》(Agulimāla、sutta)。强盗鸯掘摩持刀追杀佛陀,而佛陀施展神通,鸯掘摩追赶不上。于是,鸯掘摩皈依佛陀。波斯匿王派兵捉拿强盗鸯掘摩,发现他在佛陀的僧团中,便赞叹佛陀调伏凶贼的能力。鸯掘摩改邪归正,精勤修行。有人向他投掷石头、土块或棍棒,以致他头破血流,衣破钵毁。但佛陀告诉他这是现世业报,必须忍受。最后,鸯掘摩修成阿罗汉。

87.《爱生经》(Piyajātika、sutta)。佛陀劝导一位失去爱子而悲泣的居士,要控制感官和心,一切痛苦和悲哀产生于爱。佛陀也向波斯匿王的王后派来的婆罗门那利鸯伽讲述这个道理。

88.《鞞诃提经》(Bāhitaka、sutta)。阿难向波斯匿王讲述为智者责难和不为智者责难的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波斯匿王听后十分高兴,把鞞诃提衣施舍给阿难。

89.《法庄严经》(Dhamma、cetiya、sutta)。波斯匿王拜访佛陀,盛赞佛法僧。他说在国王、沙门、婆罗门、家主的生活中总是存在冲突和争吵,而比丘们生活在平静和谐之中。波斯匿王还讲到自己和佛陀都是憍萨罗国的刹帝利,年龄都是八十岁。

90.《普棘刺林经》(Kaaktthala、sutta)。佛陀为波斯匿王解答问题,佛陀否认全知全见,肯定四种姓平等,认为邪恶的梵天仍会再生人间,而仁慈的梵天不会再生人间。

(五)婆罗门品(Brāhmana、vagga)

91.《梵摩经》(Brahmayu、sutta)。婆罗门梵摩得知佛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亲自前往大天林拜见佛陀。佛陀用神通显示了两个不为常人所见的广长舌相和阴马藏相。然后,又向梵摩解释“牟尼”、“佛陀”的含义以及四圣谛。最后,梵摩皈依佛法僧,成为优婆塞。

92.《赛勒经》(Sela、sutta)。婆罗门赛勒看到佛陀身上有三十二大人相后,皈依佛法僧。此经与《小尼迦耶》中的《经集》第三品第三章《赛勒经》相同。

93.《阿摄和经》(Assalāyana、sutta)。婆罗门青年阿摄和询问佛陀对婆罗门种姓高贵论的看法。佛陀询问阿摄和,刹帝利和婆罗门用好木钻取的火和旃陀罗等用糟木钻取的火有何区别?阿摄和说没有区别。佛陀以此说明一切种姓皆平等。佛陀还说到当时在瑜那和甘蒲阇(Yona-Kamboja)等地并无四种种姓,而只有贵族和奴仆两种种姓。

94.《瞿哆牟伽经》(Ghoamukha、sutta)。优陀那(Udena)长老向婆罗门瞿哆牟伽讲述世上有四种人:一、折磨自己,二、折磨他人,三、折磨自己和他人,四、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他人,无欲清净,幸福快乐。

95.《商伽经》(Caki、sutta)。佛陀指出婆罗门自称掌握绝对真理是徒然的。婆罗门传承的真理犹如一队前后互相牵拉的盲人。佛陀讲述应该如何信奉和获得真理。

96.《郁瘦歌逻经》(Esukāri、sutta)。郁瘦歌逻婆罗门认为出身是区别人的唯一标准,所以,婆罗门受四种姓侍奉,刹帝利受三种姓侍奉,吠舍受两种姓侍奉,首陀罗受一种姓侍奉。而佛陀认为任何种姓的人都能行善,这是真正的侍奉;任何种姓的人都能求法,这是真正的财富。

97.《陀然经》(Dhānajāni、sutta)。舍利弗劝导婆罗门陀然不要放逸,借口供养家庭而作恶,要依法行善,以免堕入地狱。后来,陀然病重。他按照舍利弗的教导,修习四梵住(慈、悲、喜、舍),死后得以再生梵天界。

98.《婆塞特经》(Vāsaha、sutta)。佛陀讲述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婆罗门并不是由出身决定,而是由品行决定。本经与《小尼迦耶》中的《经集》第三品第九章《婆塞特经》相同。

99.《须婆经》(Subha、sutta)。佛陀向婆罗门青年须婆说法,指出修习四梵住(慈、悲、喜、舍),能再生梵天界,与梵天共住。

100.《伤歌逻经》(Sangārava、sutta)。女婆罗门陀那奢尼(Dhānajānī)赞叹佛陀。婆罗门青年伤歌逻指责陀那奢尼,作为婆罗门不应该称颂削发的出家人。后来,伤歌逻见到佛陀,听了佛陀说法后,也皈依佛陀。

《后分五十经编》(Uparipaāsam)

(一)天臂品(Devadaha、vagga)

101.《天臂经》(Devadaha、sutta)。佛陀批驳尼乾子(耆那教徒)的“依苦行灭一切苦”的观点。尼乾子认为人的任何经验——苦、乐、不苦不乐,都源自前生之业。所以,通过苦行,排除旧业,不作新业,就能灭除一切苦。

102.《五三经》(Pacattaya、sutta)。佛陀讲述沙门婆罗门关于未来的各种观点:一、死后我(灵魂)有想,二、死后我无想,三、死后我非有想非无想,四、死后断灭,五、现世涅槃。前三类又能统称为“死后有我”。这样,五类又可说成三类。因此,经名为《五三经》。而佛陀是超越这些观点的。

103.《如何经》(Kimti、sutta)。佛陀教导众比丘要努力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和睦相处,不要争吵。如果出现分歧,要妥善处理。

104.《舍弥村经》(Sāmagāma、sutta)。尼乾陀若提子去世后,弟子们分成两派,互相争论。阿难将这消息告诉佛陀,担心佛陀去世后,僧团也会发生分裂。佛陀便讲述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和六调停法。

105.《善星经》(Sunakkhatta、sutta)。离车族善星询问有关比丘自认所证的问题。佛陀解释说,有的比丘注重世俗利益,有的比丘摆脱世俗束缚,有的比丘注重禅定,有的比丘注重涅槃。佛陀又以譬喻说明,医生拔出毒箭后,病人还只能缓慢行动,直至伤口痊愈。贪欲是箭,六根是伤口,无知是毒,念处是医生的诊视,正智是医生的手术刀,如来是医生。

106.《不动利益经》(Aajasappāya、sutta)。佛陀讲述依不动利益行道,铲除由欲望产生的种种障碍,达到心的宁静和不动,然后超越无所有处想和非想非非想,达到无取著的涅槃和无取著的心解脱。

107.《算数家目犍连经》(Gaakamoggallāna、sutta)。佛陀讲述比丘修行也像世间诸事和婆罗门修行那样是循序渐进的。比丘修行的顺序为:一、持戒,二、守护六根,三、饮食有节,四、保持警觉,五、持念正知,六、独坐修行,七、排除五盖,八、修习四禅。佛陀说他已经指明通向涅槃之道,但能否达到涅槃,全靠比丘自己。

108.《瞿默目犍连经》(Gopakamoggallāna、sutta)。阿难讲述佛陀去世后,没有一个比丘具足佛陀的品质和教诲,僧团没有推举出众比丘皈依的对象,而是以法为师,依法治教。佛法是比丘行为的准则,也是僧团和睦的依据。阿难列举了十种可喜法:受持学戒、广学多闻、少欲知足、精通四禅、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

109.《满月大经》(Mahāpaama、sutta)。佛陀解释五取蕴和有身见,指出通过认识诸蕴无我而达到解脱。

110.《满月小经》(Cūapaama、sutta)。佛陀讲述怎样依据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识别恶人和善人。

(二)不断品(Anupada、vagga)

111.《不断经》(Anupada、sutta)。佛陀称赞舍利弗学问渊博,智慧深邃,能观“不断的法观”,依次完成戒定慧,达到解脱。佛陀说舍利弗是法的继承人,能继续转动无上****。

112.《六净经》(Chabbisodhana、sutta)。佛陀讲述对自称获得解脱的人既不要赞颂,也不要指责,而是要提出问题,进行考察,断定真伪。考察的问题包括四说、五取蕴、六界、十二处、去我见以及出家动机和修道过程。

113.《善士经》(Sappurisa、sutta)。佛陀讲述以自己的出身、名声、利养、多闻、持律、说法、头陀(苦行)和禅定为荣耀,自赞毁他,不是善士法。

114.《应习不应习经》(Sevitabba-asevitabb、sutta)。佛陀提出在身、口和意等方面应该修习和不应该修习的行为。舍利弗予以详细解释,得到佛陀赞许。

115.《多界经》(Bahudhātuka、sutta)。佛陀讲述智者没有恐惧、麻烦和不幸。而作为智者,必须精通十八界、三界、二界、六内外处、十二缘起和处非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116.《仙吞山经》(Isigili、sutta)。仙吞山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之一。佛陀讲述过去曾有五百辟支佛在此山居住,达到涅槃,并列举了一些辟支佛的名字。

117.《大四十经》(Mahā、cattarīsakā、sutta)。佛陀讲述正定以正见为前提。正定有十法,即八正道、正智和正解脱。前七正道是正定的方法,正智和正解脱是正定的结果。

118.《入出息念经》(nāpanasati、sutta)。佛陀讲述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四念处,进而达到七觉支和明解脱。

119.《身行念经》(Kāyagatāsati、sutta)。佛陀讲述身念处的修习法和功德。身念处的修习法主要是对身体作不净观。

120.《行生经》(Samkhāruppatti、sutta)。佛陀讲述比丘具足信、戒、闻、施和慧,便能依随自己的意愿,来世转生刹帝利或婆罗门,或再生天国,或达到涅槃。

(三)空品(Suata、vagga)

121.《空小经》(Cūasuata、sutta)。佛陀讲述人的烦恼是由想引起,要消除烦恼,便应消除各种想,诸如村庄想、人想、树林想、地想、四无色处想(无限空想、无限意识想、一无所有想、非想非非想)和六处身想等。如能将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化为空无,便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122.《空大经》(Mahāsuata、sutta)。佛陀讲述比丘应该乐于独住远离之处,潜心空无,进入四禅,身口意纯洁,摒弃五欲。比丘追随导师,并不是为了听取对经文的解释,而是为了求得正觉和涅槃。

123.《未曾有法经》(Acchariyabhutadhamma、sutta)。阿难讲述佛陀由兜率天进入母胎而降生人间的种种奇迹。佛陀诞生后,双脚站立,面朝北方,行走七步,环视各方,说道:“我是世上最杰出者,我是世上最优秀者,我是世上最年长者。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不会再有转生。”

124.《薄拘罗经》(Bakkula、sutta)。薄拘罗告诉朋友阿支罗迦叶(Acelakassapa)自己在八十年的比丘生涯中,没有犯过任何过错,始终过着纯洁的生活。阿支罗迦叶听后,也出家修行。

125.《调御地经》(Dantabhūmi、sutta)。佛陀讲述沉迷于欲乐的人无法修行,正如沉迷于树林的野象无法调御。驯象师首先要把野象带离树林,然后才能用各种方法驯服它。同样,对人的调伏也应该首先让他出家,摒弃在家生活的欲念,然后,才能循序渐进,精勤修行。

126.《浮弥经》(Bhūmija、sutta)。佛陀讲述要获得修行的功果,首先要有正见。缺乏正见,犹如榨沙取油,挤牛角取乳,凝水取酪,钻湿木取火。

127.《阿那律经》(Anuruddha、sutta)。阿那律向木匠般遮甘伽解释大心解脱和无量心解脱。大心解脱是以大心充满一树、两树乃至整个大地。无量心解脱是以慈心充满一方、两方乃至整个世界。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册。收录星云大师1994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一句话”、“人生的马拉松”、“有承担才有进步”、“新气象”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西藏佛教

    西藏佛教

    本书第八章噶举派和第十四章西藏佛教文化由牛宏编写,第九章格鲁派由牛宏、才让共同编写,其余各章由才让编写完成,最后由才让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和统稿。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发展的历史又错综复杂,本书只是概略性的介绍,旨在希望有助于读者掌握和学习藏传佛教的一般知识,能起到一点对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作用,并希望有助于民族间的文化沟通。由于编者学识有限,在编写的体例结构到叙事方式多有不如意处,恳请读者谅解。我们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使我们将来能再作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热门推荐
  • 重生空间0a

    重生空间0a

    她,是国家女战神,同另一个人一样是国家的传奇。所有人听到她的名字,先是崇敬,再是羡慕。可谁又知,她也不过是个爱而不得的可怜人。他,是国家另一位战神,同一个女生站在最顶尖的位置上。她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人,也是一个,替代品!一世追求,爱而不得,面对他在两人间做出的选择,心如死灰。似是上天垂怜,她得以重活,这一世,她定要活的潇洒自在……可欠下的债,却似乎还不完了。
  • 剑御九天

    剑御九天

    一剑横天,怒斩百万雄敌,桀骜独行,俯仰天地九霄,是为绝代剑神。天生血魂不详之体的云清寒,于偶然之中解开上古神剑封印,获得奇异力量,踏上剑道征途。寻母复仇,追求力量极限,解封千年封印,挑战九天神魔……世人皆以血魂之体为魔体,尽天下而屠灭之。千夫所指,万人皆恶,我皆冷然以对,拔剑啸天,叱咤于九天六道之中,俯看人间。魔门秘辛,五域绝地,千年封印,上古遗族,九天惊变,剑道极峰……无数秘辛,千古谜团,让我们一起跟随主角的脚步,去一一揭开。(新书期间,求各种支持,读者交流群:190280901)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洲队的日常

    中洲队的日常

    中洲队...不是曾经打破过主神禁锢,领悟了悲伤的那支队伍吗...是啊...他们应该早就已经淡出这片空间了吧...但我最近从别的队伍听说....他们又一次归来的传闻...不会吧.........脚踢冰封王座,拳打猎人协会,抢过火种偷过龙珠,连熊孩子听到都会哭泣的极恶中洲队......中洲队长:喂喂......你再这么乱写,走夜路要小心点喽。作者:我错了。(跪拜状)
  • 北使录

    北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世狂医:妖孽长公主

    倾世狂医:妖孽长公主

    她是二十一世纪黑道最出名的暗夜魔女,她有世界最强大的四人团队。一身医术妙手回春,一身毒术世人畏惧。莫名其妙的穿越让她变成另一个世界最娴熟,最温柔,最美丽的公主。公主也就不说了,在外人眼中,她是那么的完美,可事实上,也就只有那么几个后宫女人知道,那个最完美的公主她也就是一个傻子。迷离的身世之谜,看她如何一步步走上强者之道,如何拯救天下苍生,称霸天下。而他,神界最有天赋的上神,最纯净的灵魂。却因为她,被家族遗弃,被神界遗弃。只有她对她始终不离不弃。【男强女强一对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的爱不值一提

    我们的爱不值一提

    以另一种方式拥抱恋人,漂泊的心,热烈的爱,在梦境中撕杀的灵魂
  • 天道无疆

    天道无疆

    杨峰,曾经武道巅峰受到万人敬仰,而后来发现天道有缺,不能修行,被万人嘲讽。从此背井离乡,发誓走出自己的路。如今他再度归来,定要将天骄踩在脚下,什么仙帝神王,全部给我当小弟,什么神兽圣兽,全部给我当宠物,我,杨峰,要刺破苍穹,踏碎九霄,行者无距,天道无疆。
  • 混沌器灵

    混沌器灵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灵合,则万物开泰启智。人灵合,必海纳百川得道。少年叶空,得混沌神灵相助,吞天地万物凝魂,踏九霄云燕为骑,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回头望,万里坎坷,终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