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不会数数的熊
可是他们怎么来确定熊数的呢?我没有叫过他们,也没有对他们安排过,也没有给他们确定二十个树枝(让他们拿树枝是用于测量熊数用的,一个熊走过去,便拿下一根树枝,王跃早就折了二十根树枝,用以记数。),就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再问吧。
嗯,现在问也可以,王跃于是开始问没有出去的那群熊:“你们知道他们是如何确定熊数的吗?”而众熊听不懂,于是王跃则展示了又吼又叫又打手势又手舞足蹈这一套,众熊终于搞明白了,纷纷表示不知道。
王跃又过去垒洞口,又让众熊去垒,众熊一愣,前一世的王跃的肌肉记忆还没有被遗忘,一说他们又想起来了。众熊开始垒,垒到一个小时,垒了一层,王跃就让他们休息去了,则独留王跃在洞口里面想着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见鬼了,他们既然不会数数,就没有可能数的那么清楚啊。光五个熊他们就数不清,别说二十个熊,伤脑筋啊。
终于等到他们回来,王跃在他们都赶到后,聚拢了夜晚外出的熊,把二十个熊都集中起来,让他们放下食物之后。王跃问道,伴随着手舞足蹈,手势:“你们是如何确定熊数的,你们是如何确定每组的熊数的?”
众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示不明白。王跃又手舞足蹈了一遍。众熊依然表示不明白。王跃又想说一遍,在王跃的左手边站着的那个熊吼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我看不懂你的表达方式。什么是数数,什么是熊数呢?”
哦,王跃一想通这件事情,连连拍头,心里暗说:你说什么数数呢?别的熊都不懂。
于是王跃则吩咐他们按照夜晚走路的时候排队。他们迅速排好了队。王跃又问:“你们是如何做成这样的呢?”
他们笑哈哈起来,一个熊手舞足蹈的说:“我们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上一次首领让我们那样做的,我们就按照他最后一次出去时安排的数量,我们也记不住别的数量,而排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数数,也不知道什么是熊数。”
“嗯。”王跃手舞足蹈的说:“你们已经死了四个熊了,那你们怎么保证补充死了的呢?”
众熊一愣,这时一个熊吼道:“我们怎么死了四个呢?我们才死了一个熊啊。”
嗯,王跃细细看着他们,确认他们是换了一个熊。是从前一世的王跃中得出的结论。这是兽潮开始的第一次夜晚外出捡拾肉骨头和果子,而在王跃的记忆中,最后一次记忆中,是他们,不过是一个替了王跃,一个替了死掉的熊罢了。
王跃手舞足蹈的问道:“你们是如何确定的呢?”
一个出来的熊吼道:“我们就按照前一个首领安排,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夜晚外出就干什么,我们牢牢记住他的安排。不仅是按照他安排的路线走,而且是按照他安排熊的熊口走。”
王跃终于想明白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了,他则哈哈一笑,手舞足蹈的说道:“你们很好,继续努力。”于是王跃就开始烤肉砸骨头。
他终日烤肉、砸骨头、摘野果,顺便还扒着山洞的缺口去看看种植的那两亩田地生长如何了。没到生长的时间,一点都没有生根发芽,然后王跃也就死心了。
而王跃则灵机一动,就反应过来,要想在兽潮来临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粮食蔬菜,可以积攒也可以栽种一部分能在兽潮期间收获的粮食蔬菜。
那就必须王跃去做,别的熊还没有分清粮食和杂草,也没有分清蔬菜与杂草,不可能有用。
而王跃则不可能单独一个熊干,按照上次的经验,光脱壳就得用到石碾子,而石碾子就得精心打磨。
而王跃不可能也不会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做,可是不去做又有什么办法呢?
要不要直接把草穗运到山洞里来,他们饿的时候再让他们知道我种的作物可以补充体力呢,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们剥出颗粒来,反正他们白天也没事,即使兽潮期间的晚上出去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的熊都没有事做,唯一的事是去垒山洞,但是垒山洞还需要几天,多垒几天就垒好了,剩下的时间就在睡觉,我教他们剥野草的种子,顺便把剥的野草种子吃了,就不给还没有夜晚外出的熊了,必须夜晚外出从可以吃肉吃砸骨头,我真是天才啊。
王跃想的美滋滋的,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快也要在下一次兽潮开始,这一次兽潮不行了。
兽潮一开始的时候,王跃除了让他们第一次独自安排外,剩下的一系列的夜晚外出都会安排,让他们走东西南北路,还安排他们的熊数,轮流安排,不让一个熊不夜晚外出。
而对于兽潮期间夜晚外出,他们也做的比较纯熟了。不会出现死活不同意这种情况,并且他们在王跃的教导下,听指令听习惯了,不存在什么听不懂指令的现象发生了。
对于听指令这件事,作者说话要说,不是智商提高了,可以听懂指令了,只是从王跃穿越过去,调教了十多年,条件反射形成了。而他们接受了比他们智商更高的王跃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兽潮期间,小型猛兽一共杀死了两个熊,还是老的跟不上别的熊的步伐的,一个熊被小型猛兽抓死之后,又被熊一股脑的打死了。另一个没有打死,众熊都躲了起来。
没有打死的,躲了起来的领头的熊是那个在前一世的王跃死了之后,被这一世的王跃夺回首领的地位的用武力而不用智力取胜的熊。
王跃知道后,采取用饥饿的方法处理,不给他们四个熊进食,只会给那四个熊喝水,饿了三天。要知道那是在兽潮期间饿三天,不是平常的时候饿三天,兽潮期间本来就饿的前心贴后背的,饿上三天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