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国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样一则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在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区鱼谷洞再次出现了“泉水喷鱼”的奇异景象。那么,泉水怎么会喷鱼呢?这喷鱼的景象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些被喷出来的鱼又都是来自哪里呢?所有的这些谜团都等待着人们去破解。
经调查,原来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区的“泉水喷鱼”现象早已有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个风景区曾经让人叫绝的“泉水喷鱼”现象却突然消失了,让人们感到十分遗憾。随着这种情况的消失,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个奇特的景观。不料,时隔多年之后这一奇异的景观又再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泉水喷鱼”的奇观呢?
“泉水喷鱼”的景象曾在鱼谷洞发生过。鱼谷洞位于野三坡风景区的北部,属于永久性的独眼巨泉,也是我国几大怪泉之一,已被列入世界奇闻。此处泉眼涌出的是天然矿泉水,流量在每秒钟0.3立方米以上,水温13.5度,而且泉水清冽甘甜。那么它的水源来自哪里呢?相关研究人员透露,泉水源自鱼谷洞内的地下暗河。据当地人介绍,在此处泉水没有中断喷鱼现象的年份里,每年春季的“谷雨”节气前后,都会有“泉水喷鱼”的景观出现,并且喷鱼的数量少则几十斤,多则能喷出上百斤。尤其是在清明和谷雨交接的一段时间里,喷出的鱼量更是特别的多,很多当地居民都会闻讯赶来一睹这神奇的一刻。同时,这一奇特的现象也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探究考察,但始终都没有解开其成因之谜。
最近,专家们经细致的考察与分析,认定这种从泉水中喷出的鱼是一种“多鳞铲颌鱼”。“多鳞铲颌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有量极少。它们多生活在长江上游、淮河、渭河以及海河流域。而野三坡风景区内的河流恰恰是海河的上游主要支流,但是为何在这里的泉水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喷出我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到目前专家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
【18】美人鱼之谜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阅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在这部童话中,他叙述了一个小人鱼公主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从此,美丽、聪明、善良、痴情的美人鱼公主便进入了无数读者的心中。20世纪初,丹麦著名雕塑家爱德华?艾里克森为这个小美人鱼精心塑了一座美丽的铜像,如今这座雕像就安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内的格宁海滨公园的海堤旁,伴随大海不息的涛声,供人们缅怀、瞻仰……那么,美人鱼究竟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仅仅是在人们的幻想中、远古的传说中和美好的童话故事里呢?
流传于世的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有很多,例如新几内亚的纳卡拉族的土人,他们在举行葬礼时会打鼓,当地人们盛传如果打鼓师在这之后,因为一些原因自杀的话就会变成海中的美人鱼,之后他们的精灵就不会散去。当然,这个传说已无从考证,但时至今日,关于美人鱼的故事却依然存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也流传着一个关于美人鱼的古老传说:一艘古威尼斯商船从东方装载了满船的珍奇瑰宝起程归国,途中不幸遇到暴风骤雨,风急浪险,水手们眼望海路茫茫,心情十分悲伤沮丧。一天夜里,突然皓月当空,海面变得异常平静,水手们都为这难得的良好环境而欢呼雀跃,突然有人发现,从不远处的海面钻出一个容貌姣好、身姿绰约的美人,怀中抱着一个婴儿,恬静地给孩子喂着乳汁。水手们凝神望去,不觉思念起家乡翘首企盼的亲人,顿时,归心似箭的人们感到力量倍增,于是大家共同齐心协力,战胜航行中的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平安地回到了故乡威尼斯。自此,意大利人就把美人鱼看成美好希望的化身。而有关美人鱼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有关目睹人鱼的报道也曾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挪威华西尼亚大学的人类学者莱尔?华格纳博士证实,新几内亚有几十个土人曾目睹人鱼出现,并描述说这类动物头和上身与女人一样,有很长的头发,肌肤十分光滑,下半身却长得很像海豚。不止如此,在英国的甘贝莱岛,人们曾发现一具身长大约120厘米的奇怪尸体,重约40公斤,有两手两脚,手有5只手指,两只大眼,口中有锐利的牙齿,身体表面的皮肤呈粉红色。因尸体已开始腐烂,无法进一步化验,结果不了了之。但是当地人盛传,这就是美人鱼。
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透露,在索契城外里海岸边施工的一队建筑工人曾经意外发现一个古墓,墓中不但藏有无数珍宝,还惊现一具3000年前的美人鱼木乃伊。这一令人吃惊的生物看上去像一个美丽的公主,皮肤黝黑,下面有一条长长的鱼尾巴,体长173厘米,科学家们认为她死时已有百岁高龄,并为这位“高龄女士”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卡特琳娜。
那么,美丽、善良的美人鱼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真的存在,她会在某一天出现让我们一睹芳容,并成为我们的朋友吗?无论这一天是近是远,留给人们的都将是美好的期待。
【19】企鹅为什么不迷路
说到南极,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会是冰天雪地、萧萧寒风。在那里,冰层的平均厚度约2000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的“冰库”,根本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那些步态蹒跚、身穿燕尾服的企鹅,却凭借强健的身体,千万年来在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被形象地称做高傲的“南极绅士”,并成为了南极的象征。
企鹅身体强健,善于吃苦且攻击性强,这些习性使它们能在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每年冬季,南极的企鹅就去出海,在冰丛附近捕鱼过活。到了春回大地的时候,它们便长途跋涉几百公里,重返故乡的岩岸群居筑巢繁殖地,总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在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在找不到地面目标的地区,企鹅又是怎样迁徙的呢?它们在无特殊地形标志的情况下,怎么能横越陌生的大地而找到通向故乡之路呢?
多少年来,为了揭开这个谜,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一批美国科学家在库罗萨亚岬的南极企鹅繁殖地捕捉到5只成年企鹅,并在给它们身上做了特殊的标志后,分别带到远离筑巢地近2000公里左右的五个不同地方。令人惊奇的是,这5只企鹅全部面向南方前行,10个月后,这几只企鹅靠步行、滑行以及退化了的翅膀当浆划行而横贯毫无标志的大陆,又回到了自己的筑巢地。这样的情况让人们无不称奇。
美国动物学家埃姆林和柏尼,用一系列的实验记录了企鹅神奇的航行本领。他们在远离企鹅故乡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分别将一只只企鹅放入洞穴中,盖上盖子。洞穴周围的地面是平坦的,没有任何特征和标志。他们分别从三个观测塔来观察它们。最初,企鹅走出洞穴后不知所措地在地面徘徊着,不一会便将头转向同一方向——南方。这更加增添了人们的好奇。我们人类和一般的鸟类都是依靠外在或自身体内的指南针辨别方向,而为什么企鹅是“一路向南”呢?另外,美国的一些动物科学家还发现,企鹅“一路向南”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艳阳高照的时候,当暴风雪来临或乌云遮住太阳的情况下,企鹅就会迷失方向,它体内的“指南针”就会失灵。由此人们得出结论:企鹅之所以在皑皑白雪覆盖的南极不会迷路是以太阳为参照的,如此推测,人们认定在企鹅体内必须具备能辨别太阳位置的体内生物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具备可调节的功能。看来企鹅辨别方向同周围外界的情景毫不相干。但是,这一“体内装置”到底是什么呢?人们至今还不清楚。
为什么企鹅会一路向南而不选择其他方向?它们根据怎样一种信息,能在茫茫雪海中校正路线,准确返回故乡?这些问题,当前科学界还无法作出详细的解释。
【20】候鸟迁徙之谜
“大雁南飞冬日来”,每当冬天即将来临之时,成群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整整齐齐地向南方飞去;“大雁北飞天净暖”,大雁在南方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乍暖还寒之时,他们又会沿着原路,准确无误地飞回故居。这种随季节的不同而迁徙、变换它们栖息地的鸟叫候鸟。全世界的鸟类有9000多种,候鸟有4000多种,占了近一半,大雁、燕子等都是候鸟。这些候鸟都是了不起的“飞行员”,因为它们不需要卫星定位就能准确地掌握飞行时间和飞行路线。最奇特的是,有的候鸟在第二年返回家乡时,能准确找到它们往年住过的“老房子”,并继续在这座“房子”里生儿育女世代延续下去。是什么力量促使候鸟们进行如此漫长的跋涉,准确无误地往返南北方而不迷路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就像我们人类在野外探险一样,会沿途观察地形并做上标记,然后在往返途中依靠各种熟悉的目标而确定路线。但是有的学者提出,经过一个冬天的冰雪覆盖,这些候鸟是如何找到原有的记号呢?难倒这些记号不会被破坏吗?显然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有部分科学家试图将动物长途跋涉的行动解释为动物的第六感觉,候鸟们也是如此,凭借自己的第六感往返于南北之间。但是,就是人类的第六感也不是时时都能出现的,鸟类为什么会有如此准确的第六感呢?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候鸟体内可能有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太阳移位的生物钟,能利用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星星进行定向。可是在阴天或是没有星星的夜晚,有些候鸟依然可以正常飞行,这无疑对于这种观点是一种否定。
现在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别旅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当史前进入第四季冰川期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是极其寒冷的,这就给鸟儿觅食带来了困难,为了寻找食物,鸟儿不得不进行周期性的长途旅行。这样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各种迁徙的习性就被记录在它们的遗传密码上,然后一代一代遗传给子孙后代。那么,这种遗传能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定向识途的知识又是怎样编入遗传密码的呢?这又是摆在遗传学家面前的难题。于是有的科学家又提出了地球磁场定向说,认为有的候鸟体内有一块自然中常见的磁性物质,这块磁性物质可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在地球磁场的帮助下,候鸟就能够准确地飞行。但是,又不是所有的鸟身上都有磁性物质。
在候鸟的体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解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