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00700000002

第2章 原生家庭:没有什么是宿命

高贵的林家

时光微凉,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风吹拂,翻开了一幅绝美画卷。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段午后时光,就这样打开了一个人的一生。她风华绝代,她才貌双全,她素然优雅,她多情也无情……

无论她一生犯过多少错,爱过多少人,又经历多少沉浮,她永远是那个自强不息,不肯放弃成长的女子。

世人对她似乎有些误解,认为她是一个用情不专,只会弄诗谈文的女子。事实上,她为了做学问,吃过不少苦;为了探索中华古代建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她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建筑学家,胡适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成就与才华,哪个男子能不爱慕?她的聪慧与美貌,谁能不动心?她的境遇与苦难,谁又能不为之动容?花开花落,一年四季,然而只有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天。

这位女子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离不开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的确,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身边必然聚集无数倾慕者。他们风流倜傥,有才华、有思想、有学问,在这些男子面前,想必任何一位女子都做不到心如止水吧?她纵然有智慧的头脑,终究是人,是人,就有逃不开的情劫。不过,她到底是聪慧的,在情感面前,她没有越界一分,一生忠于自己的家庭。

也正因如此,她才成了绝世女子,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一生,在薄薄的纸张上被记录下来,组合成了一本沉甸甸的书籍。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平淡与跌宕,终究是厚重的。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在杭州出生了。祖父林孝恂喜得孙女,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诗经·大雅》里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希望她可以拥有美好的品德。

徽音改名为徽因是1935年的事,那时她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有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家名叫林微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两人作品时常常搞混,为此,林徽因为自己改了名字。

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

徽因出生之前,林氏家族是福建一带的名门望族,因后代不思进取而致家道中落,沦为布衣。家族的衰败,让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奋起读书,渴望恢复家族荣誉。1889年他考取进士,在翰林院做编修的工作。原本,他靠着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理应报效国家,为国为民担起大任。可是,为官之道并非满腔热忱就能成就。他因家境寒微,在京为官又需左右逢源,于是有了外放的想法。一次,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他借此机会故意写错一个字,暗示上级官员自己的外放想法。之后,他顺利离京,来到浙江一带,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

他虽是晚清旧朝官员,为人却很开明,注重中外兼修,重视子女教育,而且不分男女。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者。

林孝恂有两男五女共七个孩子,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家里的长子。林长民继承了林孝恂的高贵品格和爱读书的热情,和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一起读国学,学习新学,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又得到了新学的启蒙。

父亲林长民一共娶了三房妻子,原配叶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之后他又娶了何雪媛,她便是林徽因的母亲。雪媛为林长民生了两女一子,但两个孩子接连夭折,只有长女林徽因长大成人。

何雪媛出身商贾小家,从小娇生惯养,不善女工和持家,又没读过多少书,和林长民没有共同语言,甚为不合。没多久,林长民又娶了第三房妻子——程桂林。

林长民与程桂林感情极好,婚后共生下一女四子。她虽然也无多少学识,但年轻貌美、性情温和,深得林长民宠爱。林长民和程氏之间的恩爱,刺激到了何雪媛,使她性情更加暴烈,与林徽因的关系也变得僵硬,给林徽因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对于林徽因来说,童年的记忆是痛苦的,这也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选择。1937年4月18日,她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小说《绣绣》,直接道出了她的心声。

小说写的是一个叫绣绣的女孩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娶了新的妻子,又生了孩子。绣绣的童年挣扎在父母无穷无尽的争吵中。这个家庭没有爱,没有温情,只有亲人之间的仇恨与矛盾,绣绣最终因病死去。

小说的最后,林徽因以“我”的口吻写道:“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两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的各种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的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也有点恨着他们,但是蒂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多年后,林徽因在爱情中做出选择时,也是这种纠结的心态。她明明爱,却不得不放下,选择更爱的家庭。她不似陆小曼,敢爱敢恨,即使被枪逼着头,也要选择自己的爱情。她是冷静的,做出的是思索之后更为成熟的选择。

儿时的林徽因,不能对人生做出太多选择。她除了选择承受家庭的矛盾外,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林徽因4岁时,祖父让她跟着三个表姐一起读书,由大姑母教学。这时的她,是开心的,快乐的。她年龄最小,却最为用功,每次叫她背书,她总能滔滔不绝,她口齿伶俐清晰,大姑母常常夸赞她聪颖灵秀。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林家即使无法恢复往日辉煌,骨子里到底是高贵的。他们重视子女教育,注重中外兼学,眼光放得长远……这种宝贵的精神,成就了日后的林徽因。许多父母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真正的起跑线,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是贵族学校,而是父母的教养与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开路者,路不对,什么都错了。人生也是如此,自己选择的路,眼光更要放得长远,一时之利不贪也罢。身体是灵魂的装饰品,唯有灵魂的自由度才能拓宽人生的道路,因此,你不必过于奔命,需让灵魂上路,至于得失,随缘就是最好的结果。

基因里的不服输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渴望荣华富贵,平安如意。可在纷扰的世间,没有谁一生是平坦的。面对苦难与矛盾,有些人选择就此沉沦,有些人选择勇敢面对,还有些人冷眼观察,变成了哲学家……

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如意,上苍给了她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爱她的父亲,还给了她一个不争气的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14岁时嫁给了林长民,成了他的二夫人。她生下林徽因后,又诞下小女儿麟趾。林长民没有旧式观念,儿子女儿一样对待,对她们喜爱有加。都说母凭子贵,可是何雪媛却没有因为两个女儿,得到林长民的厚待与宠爱。

何雪媛31岁那年,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整日沉浸在悲痛中的她,没多久迎来了更加残酷的现实——林长民再娶了,一个叫程桂林的女子嫁进了这个家。从此,林徽因和母亲过着被林长民冷落的生活。

程桂林进门后,为林长民接连生下几个子女,更深得他的喜爱了。此后,林长民更喜欢待在前面的大院里,对后院的徽因和何雪媛不闻不问。

前面大院里整日一片其乐融融的笑声,让徽因和何雪媛很不是滋味。纵然林长民依然喜爱徽因,但在徽因的心里,这个父亲似乎被人“夺走”了。

林长民从外面买回来的玩具、新奇的物件,都放到了前院。弟弟妹妹们整日欢声笑语,玩得不亦乐乎。林徽因很喜欢前院堂屋里的自鸣钟,这钟上有个小门,小门里有一只小鸟,到了整点,小鸟就会从门里跳出来点着头叫,几点钟就会叫几声。她喜欢前院,喜欢那些新奇的物件,她玩得忘乎所以。

每次林徽因从前院开开心心地回来,总会被母亲无情地数落。何雪媛抱怨自己命苦,抱怨林长民不疼爱自己,她边抱怨边哭,有时还会哭死去的小女儿,若不是小女儿夭折,怕是不会沦落到今天这番境地。

前院后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让小小的徽因在心里多了一些思考。她爱自己的母亲,但她无法认同母亲的抱怨与悲痛。在她看来,抱怨是没用的,父亲更喜欢温柔体贴、博学多识的女子。与其整日哀怨,不如多读一本书,多写一行字,与父亲找到共同语言。

林徽因爱父亲,但也怪他对母亲过于冷漠。她努力表现自己,试图得到父亲越来越多的爱,好让父亲多看母亲一眼,但一个人的命运,终究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帮不了她。

林徽因也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却在处理这些情感时,不得不考虑母亲的感受,生怕伤了她的心。

这一切在徽因心里,留下了深刻痛苦的记忆,对她日后的性格形成影响深远。当她面临爱情的抉择时,她不似张幼仪,听从命运的安排;也不似陆小曼,勇往直前,不考虑后果;更不似张爱玲,把头低到尘埃里……

她是现实的,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发光发热,用才华,用学识,照亮身边的人。

家庭对于她的伤害,儿子梁从诫在忆念母亲的文章里曾写道:“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伤害过她。”

半封建家庭的扭曲,没有扭曲徽因的心灵。她把这些伤害化作动力,变得更爱读书了。林长民注重家里孩子的教育,为孩子请来了国学大家林琴南,还邀请了外籍家教教孩子们英语、日语。

林徽因对读书有渴望,整日围在家教身边,问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她的问题,有时有答案,有时外教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总是弄得啼笑皆非。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为她的国学和英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林徽因5岁了,这一年她离开了杭州的陆官巷,随着祖父母去了杭州蔡官巷的一处宅院。那里黛瓦白墙,院子里种了海棠和枇杷,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居所。

在林徽因儿时的启蒙教育中,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就是她的姑母——林泽民。

林泽民是清朝末年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那时,林长民忙于政事,整日不在家,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到了林泽民的身上。她虽然已出嫁,但经常回娘家,与孩子们在一起。

林徽因抓住这些机会,下课后的时间也不放过,经常和姑姑再学一会儿。就这样,她在一本本书籍中汲取着知识,不懂就问,懂了就实践,逐渐把想法变成了笔下的文字。

都说林徽因长得像祖父林孝恂,其实她的性格更像祖父。当年,林孝恂为了恢复家族荣誉,刻苦读书,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林徽因的不服输,不得不说,更多的是对抗父亲的不公。若不是她刻苦用功,日后也不会被林长民捧为掌上明珠,成为他的骄傲,有机会四处远游。

后来林徽因也明白,并非父亲薄情,而是他与母亲之间没有交集。一个不被欣赏的人,多数得不到另一些人的爱。人生苦果,多数自己酿下,要么忍苦饮下,隐忍着难以下咽的苦涩;要么奋力抗争,从苦果中挣脱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种不服输,努力成长蜕变的态度,影响了林徽因一生。她深知,夫妻之间的厌倦,并无对错,只是其中一方不思进取,无端生出许多人间悲剧。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对再婚的妻子林洙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才华过人,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徐志摩为她写诗,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陪伴了她一生的爱人梁思成也说做她的丈夫不容易。这样一个高贵的女子,世间哪个男子能跟得上她的脚步?

关肇邺在《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写道:“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梁林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冈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没有谁的才情是从娘胎里带来,更没有谁的学术不努力就长到脑子里……

当你孤独行走在人生路上,不要因为寂寥,用娱乐典当时间过活。我们应该丰满自己,像蝶,似鹰,抑或如莲修行,做那不抱怨不悲叹的女子。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成功不过是别人评价你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这世上,有人看重过程,有人看重结果,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将不服输的劲头保持下去,带着它上路,走过山重水复,笑看起落人间。

诗意人生崭露头角

画家陈丹青在国外游历时,看到过一张凡·高早期的作品。那是一幅浑小子站在海边的小画,那画寥寥几笔,连细节都没有,却让陈丹青连连称赞,五体投地。多年后,画家李小东在陈丹青家里看到了这幅小画,他几乎把眼睛贴到了画上,看完后无比佩服地说了一句:画得太牛了。

在艺术家的眼里,艺术是天生的,即使是练习作品,也让独有的天分展露无遗。然而,每个人一出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实的打磨,这天分生生泯灭了。林徽因出生在重视学问的家庭里,她的诗意天分不仅没有被泯灭,反而得到了家人朋友的肯定,这让她日后在文学界发光发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910年,林长民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在家乡福建创办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担任该学堂的校长。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将学堂交与别人打理,开始了革命宣传的工作。这段时间,他一直奔走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

这一年,林徽因的祖母游氏因病去世,祖父身体欠佳,而母亲又不懂文字,弟妹年纪尚小,姑母经常回婆家,家里的情况只好由徽因向父亲写信报告。

林徽因6岁时,不巧感染上了水痘,按福建老家的叫法,叫作出“水珠”。得了这种病,其他孩子大多会哭闹不止,但林徽因的脸上却整日挂着笑容。在她看来,这脸上的水痘晶莹剔透,又得了“水珠”这样的好名字,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对它讨厌起来。

往常的时候,徽因会与前院的弟弟妹妹们一起读书,但她生了水痘,姑母怕她感染其他孩子,只好把她关在后院。那时,她期盼有人来看她,她不喜欢这样的“囚禁”,苦恼与期盼的心事不知与谁诉说。

越是孤独、寂寞的时刻,人们往往越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小徽因躺在床上无事可做,总想拿起笔写上几个字,可是姑母明令禁止她下床,怕她碰破了水痘留下疤痕。她望着屋内桌子上映着的金色光辉,愣愣地出神。她在幻想,想着自己假如能坐在桌前写字、读书、赏花,该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啊。

想着想着,她又笑了,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独了。一个人的时光,有什么不好?她有阳光为伴,有窗外的鸟儿为伴,有案头的花为伴,这便够了。

多年以后林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小欢喜,她脑子里的幻想,都是一幅幅诗意的画卷。什么叫作诗意?就是某个黄昏,你看到那太阳的光辉,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就是诗意。这种诗意的感觉人人有,只是有些人把它记录了下来,就成了诗人。

所以,不要怀疑你自己的感受,没有谁比你更懂你。林徽因也是如此,她肯定自己,无论何时都相信这不可名状的美是诗意。

后来,林徽因因病在山中静养,大部分时间只留她一人,她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诗歌和小说。

她喜欢穿一袭白睡袍,焚一炷香,在案头上放几枝花,在窗明几净的窗前低眉写作。她看到风雅至极的自己,便与丈夫梁思成感慨地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故意气她:“我看了就没有晕倒。”

其实,梁思成对自己的朋友说过:“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林徽因不怕别人的否定,她一直肯定自己,无论儿时,还是后来。也正是这样的肯定,才让她的诗意化作笔下的文字,成了一篇又一篇动人的诗篇。

在林徽因8岁时,父亲林长民长居北京,而全家则由杭州搬到了上海,他们一家住在虹口区金益里。在上海,徽因与表姐妹们一起在爱国小学读书,并读到了二年级。

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承担起了照顾祖父的责任。她的懂事、冰雪聪明,得到了老师的喜爱。那段时间,她有空了就读家里的藏书,欣赏家中收藏的字画,度过了一段惬意又平静的岁月。

1916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12岁的林徽因跟随全家从上海迁居到了北京。在北京,她和表姐们就读的是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这是一所贵族学校,老师全是外籍的,授课全部使用英文,并且学校还有严格的校规,学生平时必须住校,周末才能回家。

这所学校,校服是根据每位女孩的身材量身定做的。周末回家后,徽因和表姐们一起去了照相馆,为这段寄读的岁月留下纪念。

学校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是快乐的,她们凑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表姐们知道徽因并不快乐,她总是盼望着回家,担心着家中的母亲。可是,每次回家后,她又会感觉到家庭的压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沮丧。

母亲在家中不讨喜,徽因又没办法守在她身边,为此母亲常常一个人偷偷落泪。北京,与南方的城市截然不同,这是一座霸气的城市,无论女子如何诉说自己的心事,在这座城市里似乎都注定被淹没。

这份对于母亲的牵挂,对于家庭的无奈,她一直批判着,同时又自我化解着。她总是能一眼看透表象背后深刻的道理,这为她日后写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小小的年纪里,就这样观察着,思索着,渴望着长大,渴望着有一天能守在母亲身边。

1920年,林徽因16岁了,这些年她一直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表面上看,时光变换了女孩们的身体和音容笑貌,可是林徽因自己知道,她增长最多的是知识,当然她的举止与谈吐也日渐优雅。

这位美丽聪慧又热情的女孩,无论在同学中,还是在家里都是优秀的,出挑的。与她相反,林长民这些年却总是在仕途和抱负中屡屡受挫,不过,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这一年,林长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机会。他是“国际联盟中国协会”的会员,他以会员身份被政府派去欧洲访问考察。他觉得这是一次提升见识的重大机会,思来想去,唯独徽因深得他的喜爱,于是,林长民决定偕女同行。

北京的早春时节,阳光明媚,却又春寒料峭,徽因收到了远方父亲的来信,信中写道:“……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能与能力……”

徽因捧着父亲的信读了又读,生怕这些字转瞬即逝,生怕自己从梦中醒来。待她确定这不是梦时,她激动地将信件贴在胸前,口里开始欣喜地念叨:欧洲——到欧洲去。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她的心里,仿佛有一万朵鲜花倏然绽放。

这次考察为时一年半,徽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谁,也不知道这一去对她的一生将影响深远,她更不知道,她的诗意再不是脑袋里的不可名状,她要将这不可名状的感觉写成文字,变成诗歌,被欣赏的人广为传唱。

林徽因的童年,与许多人都不一样——她有一个高贵的家庭,享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成就了她的不凡;但她与许多人的童年又没什么不同,都不过是“普通”家庭,也享受了不错的教育。但却极少有人能成为林徽因,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她享受的是“探讨”式教育,而我们享受的是“命令”式教育。

在大人眼中,孩子是不懂事的、没有思想的,一切只能听从大人的意见。而孩子的诗意想法,在大人看来,也不过是幼稚的幻想,都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当我们不再诗意,无论来多少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只不过是场景的切换,而不是见识与成长,更不是不可名状的收获。

有些人可能觉得,“诗意”并不重要,人最终要归于现实。可是这些人并不明白,没有诗意,永远没有创意,更不会创造出事业上的非凡成就。

在这个讲究创意的时代,诗意是比现实更现实的社会能力。

踏遍万水千山

无论何时,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都是一样重要。只有当一个人看尽世间繁华,才会懂得取舍,懂得人生灵魂安放何处。人不该守一座城终老,而应该踏遍万水千山,去见识更多的风景。即使某一天决定择一城终老,到底是不一样了,归来的自己,是为灵魂找到了一所归处。

林徽因跟随父亲远游欧洲,是一次丰富阅历的机会,同时也找到了她心灵上最大的归宿——建筑。1920年初夏,林徽因和父亲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终于来到了欧洲。按照出访计划,父亲带着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这样的旅程,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处处文化名胜,一间间博物馆,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他们都一一走过。欧洲与中国到底是不一样的,异国的风土人情常常让徽因感到惊讶。林长民让徽因多多关注工厂、报馆,因为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有着借鉴学习的意义。但林徽因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她更喜欢这里的建筑,它们神秘而气派,像一幅幅色泽古黯,散发着高贵气息的画作。

游览之外,林长民并没有忘记此番前来欧洲的目的,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地有关人士见面,不时还要应邀去各地演讲,接待慕名前来拜访他的留学生和华人社团成员。

父亲无暇顾及徽因时,她便一人等在伦敦的寓所里。1920年9月,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圣玛利学院)学习,总算能打发一个人的时光。不过,更多的时候,林徽因还是一个人。她常常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著作,许多名作家的诗歌、小说、剧本等,她都一一阅读。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培养了她较好的英文功底,如今这些原著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劲。当林长民有客人来寓所时,她立刻变身为女主人,参与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用英文与各界文化名流交流,这为她后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革新了她的世界观。

林徽因所住的寓所,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闲来无事的时候,林徽因经常与她一同出去写作、作画。异国他乡,每一寸土地都能带给她新鲜的感受。她一边看女房东作画,一边听她讲关于建筑的艺术。徽因这才知道,原来建筑不是盖房子,更不是简单地搭建生存的庇护之所,有些建筑还承载了艺术表达。

她回忆起年幼时家中收藏的字画,那画里有雄奇的山川,坚挺的松柏,简约的房舍和茅草屋……如今看来,全都是艺术的完美呈现。

原来,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一块石头都是不平凡的,它们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林徽因的建筑之情,就这样植入了她的生命里。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建筑,林徽因走遍了英国的大街小巷,游览那里的各式建筑,并记录下来它们的色彩、形状,回家之后再翻阅书籍,了解建筑的历史与由来。林徽因对建筑十分痴迷,觉得通过建筑打开了她看世界的又一扇大门。

林长民虽然希望林徽因关心国家大事,将注意力放到改良中国社会上,但看到林徽因痴迷于建筑,并没有对她过多干涉,而是鼓励她多去做,甚至给她必要的帮助,带她拜访建筑业的大家,休闲时也会带她多多游览建筑。

在林长民的帮助下,林徽因关于建筑的大门正式打开了,她迅速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在建筑上有所建树。

在外人看来,林徽因在欧洲那段时间是忙碌的、充实的。但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忙碌过后的她,也会感到寂寞。16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女不做梦呢?

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讲述了这段寂寞的时光:“……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一面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的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想象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人生有许多事,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可能徽因的念力被宇宙接收,她很快迎来了那个爱她且浪漫的男子。

1920年10月,依旧是个雾气蒙蒙的下雨天,一位叫徐志摩的男子走入了徽因那个顶大的寓所。不过,这位年轻男子是来拜访林长民的。

徽因像往常一样招待这位男子,为父亲和客人准备点心茶水,对这位叫徐志摩的男子并没有放在心上。她只知道,徐志摩刚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转学到伦敦,与一位叫张奚若的留学生一同前来。

父亲与这两位年轻人寒暄、交谈,他们谈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经过一番谈论,林长民对徐志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随着林长民和徐志摩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和徐志摩也渐渐熟悉起来。林长民经常在徐志摩面前提到他的爱女林徽因,徐志摩早就对她产生了好奇心。当他们深入接触后,徐志摩渐渐爱上了这位清雅秀丽、不谙世事的小姑娘。

徐志摩对林长民说,这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朋友。林长民听完十分骄傲地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被林长民一夸赞,徐志摩对林徽因更好奇了。他走进她的世界后,发现她读书很多,思维很跳跃,总能说出明澈清新的见识,甚至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表达,甚至超出了她这个年龄应有的悟性。

身居异国他乡,林长民常常不在家,徐志摩没事的时候,就去找林徽因聊天。徐志摩的出现,填补了她生活上的无聊和空虚。他便是那个给她讲故事、爱她、同她玩、浪漫的男子。

不仅如此,他还陪着她游览建筑,听她讲述自己对于建筑方面的看法。他被她迷住了,她的北京话略带一点儿福建口音,不时还会掺杂几句英文,听她讲话,对于徐志摩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

当徐志摩发现徽因有着诗意般的心境时,他开始聊自己擅长的诗歌、文学,让她勇于表达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灵性。

不久后,徐志摩所有的创造热情被徽因激发了,他开始赞美生活的美好,赞美徽因的美丽,她渐渐在他眼神中看到异样的情感。那情感,不是友谊,而是眼神里带着不可名状的点点秋波,是爱吗?

这一年,林徽因16岁,徐志摩23岁,对于一个年轻有才华又风流倜傥的男子来说,正是大好年纪啊。只是命运有时候总是爱跟人开玩笑,徐志摩年纪虽然不大,却早已有了家室,并且是一个2岁孩子的父亲。

与其说林徽因踏遍了欧洲的万水千山,不如说她还踏遍了心中的万水千山。感情的事,是“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深情,是“争教两处销魂”的水深火热,更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美好幻想。

她只有16岁,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都说建筑是艺术,在徐志摩这所“建筑”面前,她所有的想法与理论都不管用了。

相识是缘,相知是分,他们两个人凑到一起,似乎注定是一场缘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在一刹那便爱上了,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以为这是缘分,但经过水深火热的纠缠与纠葛之后才知道,原来真正的缘分并不会带给人生太多起落。它就像一场春风,带来的是温暖,一路带领着你走向婚姻,迈向幸福的最后圣地。

伊能静在《生生世世》中写:可是后来你才发现,这世界上真的有命运和缘分在你的小指上绑着红线,牵引着另一端,只是这条线太长太纠结,所以让你们花了好多时间,才终于找到彼此,确定彼此,而光阴一转竟已是月月年年。

所有的爱情,似乎都要踏遍万水千山才能找到对的人,但是不要怕,那个与你相守一生的人,也同样经历了人生几多风雨。你们在人群中,只需一个眼神,也便懂了这一路的疲惫,你冲他微微一笑,轻轻跟他说:“还好你也在这里。”

这便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情话了。

同类推荐
  •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这是一部关于慈禧太后成长、发迹、独裁、误国历史,同时展现晚清世相的传记作品。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采用虚实结合、真野并存的笔法,全景展现了慈禧太后的家世、入宫、受封、政变、垂帘、辞世等历史,同时生动刻画了咸丰、慈安、同治、奕、光绪、隆裕、袁世凯、李莲英等人物形象。她精于心计,骗取东太后慈安的信任,夺权上位;她嗜权如命,在位四十八年,三次垂帘听政,总揽大清军政大权;她善用权术,牵制议政王奕,让文武全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方势均力敌;她一生严守大清国运气脉,安抚各派利益,既倡导洋务、实施新政,又支持保守、全力排外。同时,她穷奢极欲,耽于逸乐,甲午战争期间,为了“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避战求和。时值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慈禧治下的大清朝,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作者以如椽史笔,恣意挥洒,细致地刻画了影响晚清历史进程的那些人与事、情与景,道尽历史的波诡云谲、人性的良善好恶。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叶辛文学回忆录

    叶辛文学回忆录

    《叶辛文学回忆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叶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主要分为文学记忆、文学思考、文学创作谈三大部分,体裁涵盖回忆性的随笔散文、创作谈、访谈、序跋等。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叱咤风云的军事家(4)》本书分为岳飞、萨拉丁、成吉思汗等部分。
  • 牛顿

    牛顿

    牛顿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他讨论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学数理专业中教授的内容。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仙从聊斋开始

    修仙从聊斋开始

    迢迢仙路无知己,阴间地狱为谁开。若问世间谁主宰,十殿阎罗染血来。世上若有恶鬼,阎罗就是人心共八卷:神·缘起、战·封印、欲·众生、恋·红尘、痴·缘灭、忆·浮生、成·合抱、凭·轻盈。
  • 天兽臻境

    天兽臻境

    主角想要一只战斗野兽,可惜次战野兽都价比等体积白银,烧高香获得祖宗百八十代好处的时候到了!修战墓亦或蘑菇森林等待探索。少爷:怀疑本少?阿葆!葆福闻言一整神色道:在这个被众诸王瓜分成十四份的修极大陆中,尊贵而英明神武、绝世无双二少爷就是那十四分之一,修崖堡……主宰之一!!!大陆形势:十三国加一小地方,主角便是在那小地方。修为划分:修者,修士(开局),修卫,修侍,修战。等等。夹缝中,低调做人还是低调做事?世道纷扰,喝水可能被毒死,斗智亦或者斗勇?且看主角运筹。类型:玄幻,战争,阴谋,阳谋,打斗,升级,悬疑,言情。看发挥了!剧情合理的话外星人发现新大陆也可。
  • 史上最假天道

    史上最假天道

    她在一个黑白的地方游荡,只是为了等一个人,结束一段感情,她只是别人创造出来的傀儡,没有血液,没有体温,没有感情,别人称她为镜中仙,但在她看来,她自己仅仅是一只为了完成使命的鬼罢了,活着仅仅只有那一个价值……
  • 六界直播间

    六界直播间

    ‘有一个主播,她有一点嚣张(嚣张不是一点点),还有一点神秘…’有这么一个直播间,它跨越六界(人、鬼、魔、妖、仙、神),专门为女性服务,当然,少不了某些‘变性’的男性混进去。亓汐是一个主播,一个神秘且来路不明的主播,她嚣张爱吃零食,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拆CP,励志向所有女性传递单身的好处。平时偶尔下个副本(穿个书)或者接个任务,帮某个被渣男伤害的小姐姐报仇。(本书三观不正!女强,男主还不知道在哪搁着)
  • 特种兵穿越:凤动九天

    特种兵穿越:凤动九天

    千年前,他们在漫天桃花的飞舞中相遇;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见定终身;可到头来,他,却杀了她。一世情劫,二世悲,三世苦恋。千年后,一如当年,他在漫天桃花中又遇到了她;这一次,他对她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三见死缠烂打,开始了他苦逼的追妻之路。
  • 嗨!我的暖男学长

    嗨!我的暖男学长

    接近中考做好事帮了个正太脸帅比。啊?还受伤了!抱歉了,我不是圣母,送你去医院太麻烦,怎么可能不顺点利息呢。沐轻安甩了甩头发,反正不认识,虐你没压力。不过,高二那个男神,你确定自己是那个正太脸?
  • 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

    本书是作家李东华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孤独自闭的农村少年孙齐遭遇热情天真的“公主”林思思,内心深处自我防备的坚冰被纯真的友情渐渐融化,也许看似不公的命运有太多苦难,但最深的黑夜里,只要仍能仰望星空,闪亮的日子终将到来。全书情节生动流畅,语言清新优美,主题积极向上,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好爸爸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做为家庭顶梁术的爸爸,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泥沙、踢踢球、爬爬山、放放风筝……这些小事既锻炼了孩子的体力,让孩子体验到爸爸的慈爱,又能培养孩子的男性性格特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比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更为宝贵。
  • 嫡女,谋嫁天下

    嫡女,谋嫁天下

    因为他,她的父亲官职被贬,哥哥被迫娶了不爱的女子为妻,而她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从一个千金小姐沦为深宫婢女。她牢记此仇,发誓一定要找到他作奸犯科的证据,让他人头落地!当然,若能诛个九族更好。谁知他却说,你吃饭的钱是我贪来的,你裁衣的钱是我贪来的,你头上戴的首饰也是我贪来的,你坐的凳子睡的床,这府邸上上下下统统是我辛辛苦苦拼命贪污攒来的。还有,我一定在诛九族之前把你娶进门。这奸臣!【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