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43400000026

第26章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特征的比较(8)

单排、双排以及四排列柱,它们的柱截面的粗细、柱间距的宽窄,都会影响到室内空间的分隔。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根据柱子的柱径(D),归纳出五种主要的柱间距:“密柱式”的柱边间距,为1.5D;“窄柱式”近似于密柱式,根据R.P.普拉姆,这种柱间距为1.52D;“正柱式”的柱间距,为2D;“宽柱式”的柱间距,为3D;“离柱式”的柱间距最宽,为4D。此外,维特鲁威还进一步提出了“柱间优美的柱子”,是2.25D。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柱间距一般为20英尺左右(约6.10m)。晚期哥特式和早期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主教堂,为把它建成一座大教堂,采用了把一般哥特式教堂的尖券按比例放大的办法,其结果将柱间距扩大到62英尺左右(约18.9m)。到了19世纪哥特复兴时期,西方人又沿袭了传统的哥特式做法,把柱间距缩至3m 左右。

2)固定的室内空间分隔

内墙、列柱两种隔断形式,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空间分隔方式。用内墙分隔空间,是一种“实隔”方式,室内空间被完全隔开,只以门相互连通。如上所述,墙壁上所开之门,主要有一道门、两道门和数道门。从它们在墙壁上的大小看,门所占有的面积远小于墙面的面积,况且墙壁上的装饰也显得特别重要,以上有许多实例都可以说明,装饰在某些时候甚至比门更为重要。此外,门本身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门框和门扇组成,属于实隔;另一种是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属于虚隔。在西方建筑中,前者的使用较多,而后者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来说,门厅与楼梯厅、大厅之间常用门框加以限定,不设门扇,而其他房间基本上是既设门框也设门扇,如凡尔赛宫的镜廊,与路易十四寝宫之间,使用带门扇的暗门,与战争厅和和平厅之间,只用门框,室内空间既有隔绝也有连通。

用列柱分隔空间,则是一种“虚隔”方式,它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形成了空间之间的连通。这种分隔方式在西方宗教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柱间距不同,所以空间的开敞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上文所述,希腊、罗马神庙的柱间距很窄,哥特式教堂的柱间距适中,佛罗伦萨主教堂的柱间距变得很宽,而哥特复兴式教堂的柱间距又变得较窄,如果我们撇开各种柱间距的尺度问题暂且不谈,就空间的开敞程度而言,显然,当柱间距很宽时,空间的开敞程度较高,而当柱间距很窄时,空间的开敞程度则较低。

以内墙为主的实隔方式和以列柱为主的虚隔方式,都是从水平方向上分隔空间。在西方建筑中也有一种是从竖直方向上分隔空间的方式,即“夹层”。这种做法是在较大的室内空间中,利用柱子在两侧或四周建有上下层的夹层。早在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做法,由列柱划分出来的侧廊之上,常建有夹层。早期基督教建筑继承了这种做法,到罗马风时期,夹层又演变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中厅封闭,称为“盲拱廊”;另一种是面向中厅敞开,称为“楼廊”。哥特式时期,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侧廊的窗户、中厅侧墙的高侧窗,遂把盲拱廊降低,楼廊缩小,最后干脆取消了楼廊。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消失,凡尔赛宫的礼拜堂即是一个代表实例,堂内四周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大厅由连拱廊将中厅和侧廊分隔开来,此处是供大臣贵族们用的,上层由科林斯式柱廊环绕着整个楼廊,此处是专供王室成员用的。夹层的封闭与开敞,和上下层的列柱大小、数量、柱间距有关。古罗马巴西利卡的侧廊,下层空间的高度一般大于上层空间的高度,这种做法也体现在中世纪教堂中,特别是哥特式教堂夹层的高度不断降低,以至于被完全取消。从这一演变过程看,中世纪教堂的夹层,上层空间较封闭,而下层空间较开敞。但凡尔赛宫礼拜堂的夹层恰好相反,上层空间较开敞,而下层空间较封闭。

西方建筑在室内空间的分隔上,主要有实隔、虚隔、夹层等方式。虚隔、夹层方式主要用于教堂建筑中,造成教堂空间的开敞与流通,而实隔方式广泛用于宫殿、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造成绝大多数建筑空间的封闭与隔绝。因此相对而言,西方建筑室内空间之间是封闭、隔绝的,也是相对静止的空间。这种空间状态,直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流动空间”产生以后才被彻底抛弃。

第五节主从与序列

在中西建筑中,除少数建筑是单一空间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由数个、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单一空间组合而成的复合空间,为了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常需要采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为达此目的,都使用了“轴线”这一手段来组织空间,然而,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主从”与“序列”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

一、中国建筑:主从分明的室内空间组织

1)轴线与方向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似乎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纵观中国建筑与城市,这条轴线又是明确存在的。梁思成先生在1942-1944年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说:“平面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在1951年撰写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又说:“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从“中线”到“中轴线”,梁先生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布局的重要特征。

中国建筑布局强调中轴线,而且这条中轴线是带有方向的,即南北向中轴线。建筑在这条轴线上延伸,广泛用于廊院式、合院式布局的建筑中,即使在自由式布局的园林中,也有一些建筑的布局使用了这种南北轴线。不但如此,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建筑实践中,还形成了一种“以北为尊”、“坐北面南”的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其宫殿的正门在主体殿堂之南稍偏东位置,与主殿尚未形成轴线关系,但周代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已把大门、前堂、后室、院落都布置在轴线上,左右两侧厢房对称布置,形成了明确的中轴线之例。这种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一直延续了下来,到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建筑都表现出这种布局特征,如北京故宫的前后三大殿,北京太庙的正殿、寝殿、祧殿,明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北京四合院的正房等,无不如此。而在这些建筑中,由于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这样,它们的室内空间也存在着中轴线,也具有坐北面南的特征,如皇帝宝座、祖先牌位、佛像坛座、家长座位都是如此,居于室内中央或中央偏北地方。

那么,室内空间除上述南北轴线、坐北面南的布置外,是否还有其他轴线及方向的布置呢?从有关史料看,在周代以前曾经有过“以西为尊”的观念,以及“东西轴线”、“坐西面东”的布置。由古代文献可知,当时宫室有“东西阶”制,即宫室堂前设有“东阶”、“西阶”,东阶供主人或臣属用,西阶供客人或尊长用,西阶地位比东阶高。周代宗庙已实行“昭穆之制”,天子之庙等级最高,排序也极为严格,始祖之庙居中,西边而面东,以下各世按“左昭右穆”排列,二、四、六世等为“昭”,列于北边而面南,三、五、七世等为“穆”,列于南边而面北。古人在席上座次也有讲究。《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坐不中席。”也就是说一人独坐时,以“中”为尊,既为人子,即使独坐也不能坐在席的中央,而要靠边坐。《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这是说席上客位在室的西边而面东,主位在室的东边而面西。有资料显示,秦汉时期室内布置中的坐西面东十分突出,在《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中有大量记载。如《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载:“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这里是说项羽、项伯坐在西边最尊的位置,而刘邦仅坐南面,表明项羽的自大和对客人的不敬。此期也有不少实物资料,表明古人对室内西面的强调。如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的主体建筑,据考古发掘,在东墙、北墙开有门,南墙已毁,估计也开有门,而西墙未开门,为实墙,按秦人尊西的习俗,推测秦王宝座应该是置于西墙之下,与东面入口相对。秦汉有许多墓葬也采用了坐西朝东布局,如秦始皇陵园、西汉帝陵等,至于地下墓室也有实物,如河南密县东汉画像石墓等。杨宽先生指出:“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这种城市朝向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建筑朝向的变化。

从此以后,以坐西面东布置建筑的习惯,在汉族建筑中明显减少,至宋代逐渐衰微,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建筑中,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如辽代山西大同华严寺、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北京故宫的坤宁宫和“南三所”的室内布置。

由此可见,“以西为尊”观念早已有之,至迟在周代就已流行,到汉代尤为突出,在室内布置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汉代以后,由于“以北为尊”观念的发展,使“以西为尊”观念发生了改变,室内布置在轴线及方向上,存在着以南北轴线为主、东西轴线为辅,以坐北面南为主、坐西面东为次的格局。

2)主从分明的室内空间组织

论及空间组织,常使人联想到空间布局中的“序列”。的确,“在优秀建筑中,结构的序列、功能的序列和审美上的序列统统都必须是紧凑而有机的。建筑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这种组织序列的方法去进行他的设计。”在中国建筑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空间序列,它是由院落式布局来实现的,由一系列形状和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

那么,在中国建筑室内空间的组织上,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空间序列呢?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作为地面建筑缩影的陵墓,其墓室就具有这种空间序列,如前文所述的汉代沂南画像石墓、唐代永泰公主墓、北宋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墓、明代十三陵定陵等,它们的墓室或地宫,无不是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前后室和左右室,空间序列层层递进,其形制迥然是对地面院落式建筑的模仿。至于地面建筑,严格地讲,由于单体建筑规模不大,平面较简单,功能也不复杂,要在这样的室内空间中,实现外部空间的序列,似乎既很困难,也没这个必要。然而,中国建筑在室内空间的组织上,仍有自己的追求,创造了一种有“主”有“从”、“主从分明”的空间关系,形成了一种以“中心空间”为主、“边缘空间”为次的空间组织。

为深入阐明此问题,下面以单一空间、二元空间和多元空间的组织为例,结合现存建筑进行探讨。

单一空间组织:在现存建筑中,有一些重要建筑采用了单一空间,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北京太庙的正殿、明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永乐宫的三清殿等。虽然太和殿有左右夹室,属于多元空间,但由于正殿空间既巨大又完整,给人一种单一空间的意象。在以上建筑的室内,除佛光寺大殿采用东西轴线、坐东面西方向外,都采用了南北轴线、坐北面南方向。殿内沿中轴线布置皇帝宝座、祖先牌位、孔子牌位、佛像坛座、神像坛座等,它们都位居中央偏北地方,由于功能和性质不同,布置形式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情形:一种是皇帝宝座,仅供一帝之用。第二种是佛像坛座、神像坛座,坛座之上一般供奉多尊佛像、神像,也有的坛座仅供奉一尊菩萨像,这是唐末以后追求供奉巨大佛像的结果。第三种是祖先牌位、孔子牌位,在牌位布置上与以上两种情形不同,如北京太庙的寝殿,殿内9间分9室,每室各设牌位;北京天坛的皇穹宇,殿内中央供奉昊天上帝牌位,两侧供奉清代前8位皇帝牌位;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殿内中央供奉孔子像及牌位,两侧配奉颜回等十二哲像。空间组织的逻辑关系:北部是主要空间,南部是次要空间;北部明间是主要空间,东西次间、梢间是次要空间;西次间、梢间比东次间、梢间更为重要。

二元空间组织:在现存建筑中,二元空间并不多见,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如苏州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等。该建筑沿南北轴线布局,面阔5间,进深4间,带周围廊。馆内中间脊柱落地,在脊柱之间,明间用太师壁,左右两次间用圆光罩,两梢间为截间纱隔,将整个空间分隔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空间,空间之间既有隔绝,也有流通,形成了一个环状路线,并与室外空间相连通。南部空间与北部空间的明间分别以太师壁作屏障,沿轴线在太师壁前设几案,案前对称布置一组坐椅,梢间也布置有坐椅。南部空间与北部空间的梁架、窗形、铺地、家具和陈设都不相同,北部梁架为“扁作”,线条直挺,雕刻繁复,南部梁架为“圆作”,敦实浑厚,朴素大方。北部太师壁上方,悬挂“林泉耆硕之馆”的匾额,提示了北部空间的地位要高于南部空间。空间组织的逻辑关系:北部是主要空间,南部是次要空间;北部、南部的明间是主要空间,梢间是次要空间,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次间则是交通空间。

同类推荐
  • 土楼秘境

    土楼秘境

    这是土楼建筑史,这是风情民俗画,这是忧患沉思录。土楼,是闽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土楼,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 建筑背后的故事

    建筑背后的故事

    很早之前有这样一个想法,用那些为世人瞩目的中华经典背后的故事与传奇,让国人来了解中华的历史、解析中华的文化。其实,无论是书法国画、奇珍异宝、园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寻常的内涵。这个了解、解析的过程,暂且让我们将它命名为——“另类考古”。“另类考古”的过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为世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它这般漫长的诡譎、突兀的辉煌与瞠目的神奇。况且,历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让自己的哑谜被人不经意地揭穿。这样一来,每一个经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满谜思的同时,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当然,“另类考古”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考古的历史”或是“历史的考古”,但它所讲述的故事无不与历史的前进与人类的进步和创造力有关,所以它的内容注定是充满挑战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进入历史文化的深处,了解文化背后的传奇,是此书的最终目的。史实与传奇合二而一,厚重与灵异经纬交错,诱惑你的阅读,牵引你的想象。告别枯燥繁杂的专业考试,走入丰富多彩的考古之旅。第三只眼看历史,发掘湮没已久的惊人真相。带你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世界,为你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谜团。
  •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

    本书系统梳理慈溪近现代名人故居,围绕党政军界名人宅第、工商界名人宅第、名人宅第、文化界名人宅第、学术界名人宅等5类宅第展开,介绍相关名人事迹,并配以丰富的图文,可读性较强,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慈溪的历史人文底蕴,从而加强对慈溪的形象宣传。
  •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分析了建筑与景观形态整合的缘起,进而在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上对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建筑与景观的整合形态进行了分析解读,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景观形象、空间和结构三个层面的形态构架,结合大量建筑实例,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本书可供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
  • 山西老宅院

    山西老宅院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山西老宅院的崛起、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宅院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及风俗民情和时代特征。山西老宅院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本书让我们对大院文化有了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热门推荐
  • 寻找密码

    寻找密码

    我们来玩个游戏,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游戏!当我们走进这个局里,现实与虚幻的重叠,是否你能够找出结束它的密码?当然,我们赌的不仅仅只是智慧……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 星球秘源

    星球秘源

    一行人来到米国的阿拉玛丛林,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丛林里却暗藏玄机,无底深洞、紫色水晶、异变丧尸……一个天大的秘密即将揭开……
  • 前传走火入魔

    前传走火入魔

    古时三神带领神兵天将联合攻打魔神裕隆,苦战多年,横尸遍野。终于将魔神封印,不料,三神封印的只是魔神的肉体,可魔神的魔气{魔神妖鬼都有气,分别是魔气、神气、妖气、鬼气。气就是魔神妖鬼的法力与理智的结合,如魂一般,可附体。}却逃脱....魔神为了报仇,便用全身的功力将天击破,附在天上,看着大地的毁灭...天空出现漏洞,血灵涂炭。大地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野兽频繁出没,民不聊生。后来,天神女娲收集五彩石补天。就在女娲补天之时,不小心让魔气逃脱。玉帝得知,派天兵捉回。
  •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之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自卑与超越》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 爱恋那些年

    爱恋那些年

    那一年,她喜欢上了班里的转学生,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他在篮球场上疾跑,对她来说,即使是他的一个微笑,也是甜蜜的。如果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你,我一定会拥抱你,挽留你;如果可以,我想亲口跟你说我喜欢你。如果可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超神学院之永夜双子

    超神学院之永夜双子

    总是把握不好尺度被河蟹,写不下去了。本书已死。
  • 我真不是好心人

    我真不是好心人

    李平重生于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大不一样,灵气复苏,妖兽树植变异,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 现实的沉默

    现实的沉默

    写的自己的生活,现实的残酷与黑暗,人心的善良与冷漠,
  • 首富从收破烂开始

    首富从收破烂开始

    白磊获得【收破烂系统】,只要骑着破三轮收破烂,就能得到各种奖励。“恭喜宿主收到破玩具车一辆,奖励9000万的兰博基尼毒药一辆。”“恭喜宿主收到房屋模型一套,奖励云顶山别墅一套。”“恭喜宿主收到字画一套,奖励2000万和兰亭集序真迹一幅。”“恭喜宿主收到企鹅玩偶一个,奖励藤讯集团10%的股份。”……记者:先生你好,采访一下,假如你的银行卡里有1000万,你怎么花?白磊:什么?我卡里只剩1000万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