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903900000029

第29章 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之二

以下接着分析“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二十六人的影射关系。由于这二十六人的名字大部分都是一字表述,尤其是中间自“文”开始,到“朱”的十二人,作者没有明确地写出他们的名字,这就存在多种可能性。因而,这一部分文字是“正邪两赋”的难点,但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所在。下面就让我们来结合史料,分析其中所隐藏的奥妙。

在做具体分析之前,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他用

“大仁者,修治天下”和“大恶者,挠乱天下”把二十六人分成了两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是“应运而生”的大仁者,而“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

则是“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但是,问题出现了,这两组人员的数目竟然差了六个?是中国古代的“大恶者”太少了吗?作者当然是有特殊的安排。这种安排需要我们分析完所有的影射关系才能够彻底明白。

1.尧,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又名唐尧,姓尹祁,名放勋。

“尧”字的本义是高。《说文》中这样解释:“尧,高也。”《白虎通号》也有“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除了高的含义,“尧”字还有富饶的意思,《风俗通皇霸》中说:“尧者,高也,饶也。”

2.舜,虞舜姓姚,名重华。

舜字的本义是一种蔓草。《说文》中称:“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

在这里,尧和舜显然是在暗喻黛玉。对于这一结论,有些朋友又要惊

呼“牵强”了,但是,当你看完我的分析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仅“舜”字的本意是一种草,“尧”字也是一个草名,这种异草相传当初生于尧的厨房,能自己摇动生风,防止食物变质。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呢?这明显是在暗喻黛玉——绛珠仙草的身份。

其次,“尧”和“舜”字都有美的含义。《论衡须颂》中称:“尧亦美谥也。”“舜”字则可假借为“蕣”。意为“木槿”。《诗郑风有女同车》中有语: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相貌美丽。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析出了“俊”字就是寓黛玉,《红楼梦》中的众女子,作者以对黛玉的美貌描写最为看重。在这里,显然是以“尧”和“舜”来比喻黛玉的绝艳无双。

然后是人物故事的隐喻。传说中,尧的母亲——庆都,是一滴鲜血孕育成的。尧出生时,他的祖母也刚好去世。他父亲帝喾为母亲的去世哭成了泪人儿,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这些故事无疑是在隐喻黛玉:母亲去世、哭成了泪人儿、住在娘家……另外,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他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他的寒微和不幸正是影射了黛玉寄人篱下的遭遇。传说中与尧发生情缘的鹿仙女生得“肌肤若冰雪,体态娇艳,俨然绰约处子”,正合《红楼梦》第三回中中关于黛玉的肖像描写:“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但最后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割断尘缘,形成了无奈的姻缘,正合了宝玉与黛玉的感情悲剧。

当然,最有力的证明还是关于娥皇、女英的传说。相传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关于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历代文人都有佳句歌咏。娥皇与女英正是黛玉的影子,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别号潇湘妃子、还泪情结等,《红楼梦》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源于这个传说。

3.禹,夏禹姓姒,名文命。《帝王世纪》说他字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4.汤,商汤姓子,名履。是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禹把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形成“夏”朝,而商汤是打败了夏,后来商朝迁都到殷,也就是殷商的来历了。现代人在河南发现商朝遗址,也就是熟知的“殷墟”。

根据尧舜禹汤以及黛玉和宝钗的并列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禹和汤是寓宝钗。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正合了《红楼梦》第四回关于宝钗薛

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描写。禹与汤同是历来备受颂扬的

圣王,但又有独特之处。人们对禹和汤,除崇敬仰慕之外,又有亲切之感、感激之情。后人赞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龟乎”,意思是如果没有大禹治水,这块地方恐怕只有鱼,不会有人了,他们深得民众的拥护。尤这一点,与曹雪芹对宝钗的刻画完全吻合。宝钗的判词中称她是有“停机德”的女子,第五回开头有一段文字:“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描写了宝钗的品德。第三十二回又有湘云语:“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作者也在文字中不时地透漏出对宝钗人品的赞赏之情。

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在前八十回中写出了宝钗遭遇的挫折:未被选入

宫中,飞黄腾达的梦想未能实现。感情上则遭到宝玉的冷落,无法得到真

爱。这一点也和禹、汤极其相似。汉贾谊《论积贮疏》中有“禹、汤被之

矣”,这里“被”是遭受的意思。传说夏禹曾经遭到九年水灾,商汤曾经遭

到七年旱灾。这样的悲惨情境,正好隐射宝钗的薄命。

作者还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情节中,以嫁祸黛玉的“随意之举”,写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世故、圆滑。这一点在禹和汤上也影射的十分明显,《韩非子饰邪篇》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刻画出了禹的另一面——那就是高超的心机。而这些事对于汤来说则更是小儿科了。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 11 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就建立了商朝。能够成就霸业,足见汤的心机更在禹之上。

5.文,是指周文王,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异议。据《风俗通》记载:“周文王支庶,以谥为氏。”周文王姬姓,名昌。是商末周族领袖,曾被商囚于羑里。统治期间,国势强盛。

6.武,指周武王,姬姓,名发,是周文王姬昌的次子。中国周朝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 11 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影寓元春。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十六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中,只有“尧、舜、禹、汤、文、武”是国君,能够同元春的身份相匹配。而经过前面的分析,“尧、舜、禹、汤”是寓黛玉和宝钗。因此,文、武是寓元春。追本溯源,周文王和周武王是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子孙,家世背景十分光彩。出身的高贵,正合了元春的豪门背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的处事能力和杰出的个人魅力,因此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也是他们获得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元春的“正文”,此回关于她个性描写的文字很多,关键之处就是“自幼亦系贾母教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

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展现了她出身贵族、胸怀大志以及远见才华,这些都是与文、武王所共有的品质。周文王是在大功垂成之际,不幸死去。而周武王也是在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在天下未宁的形势下病死在镐京。可以说,二人的命运正是元春的写照,虽然宏伟壮丽却又令人扼腕叹惜。

7.周,(见 8)。

8.召。由于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的身份很容易确认。二人同

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名旦。因

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从周公和召公同周文王与周武王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看(父兄),他二

人的影射对象只能是探春、迎春和惜春。而后两人显然都是不问政治的大

家闺秀,那周公和召公只能是影寓探春了。周公和召公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武庚之乱时,他二人“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武庚、管叔、蔡叔)。其中的“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正是这个影射关系的最好证明。“内弭父兄”暗合了探春第二十七回为宝玉做鞋,四十六回劝贾母(“探春有心的人”)等情节。“外抚诸侯”则明显是暗喻她日后的远嫁和番。平定三监的战争结束后,周公留守成周,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的局面,周公旦受封在陕左,召公奭受封在陕右。他们二人都是理政的好手,“成康之治”的形成,他们的功劳绝对不可忽视。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都有建树,而召公奭在治国方面也大有成就。

这一点正与探春的理家才干相吻合,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作者借“凤姐身

体不适”之机,给了探春展现才华的机会,“兴利除宿弊”正是她的好戏。

庚辰本二十二回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通过这条脂批,我们可以了解到,探春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而且她是作者和脂砚斋都十分敬佩、看重的人物。

9.孔,是孔子,这一点更不会有争议。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10.孟,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进行完以上的分析,大家就会发现,前四位金钗的排列顺序竟然与

《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按照这一顺序,下一位出场的人物将是湘云。她和孔孟又有什么影射关系呢?

孔子和孟子是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们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其品格相关,也正是湘云的写照。红楼人物中,读者最喜欢的首推史湘云。她虽然容貌比不上黛玉,才华比不上宝钗,但是却有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一影射关系的最好证明是孔子和孟子的出身。孔子和孟子的祖先都很富有,但孔子三岁时其父叔就死了,孔母只好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非常艰难。孔子 17 岁时,已经成为父母双亡的人了。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 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这些情形与湘云完全吻合,湘云判词中有“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显然,湘云自幼父母双亡,虽寄人篱下生活在“绮罗丛”中,却“谁知娇养”,可见她的生活并不幸福。而她最后的结局是“湘江水逝”,“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颠沛流离于市井,正合了孔孟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活。孔子 63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符合孟子的生活。孟子周游列国,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许多国家。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11.董。(见 12)

12.韩。到这里争议开始出现,大部分人认为董是指董仲舒、韩是指韩愈(韩文公),但也有人认为董是董狐、韩是韩非子,甚至有人说韩是指韩信。这里的争论其实很容易解决,根据史料上记载人物的出生年代,我们可以确定那十位“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作者是严格地按历史年代的排列顺序进行编排的。所以,可以确定十六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同样是按年代顺序选出。又因为“孔、孟”是儒家的始祖,而“周、程、张、朱”也存在并列关系,他们都是北宋的著名儒家学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董、韩的身份也与儒学有关,生活年代要晚于战国孟子(约前 372 —前 289),早于北宋四儒(如周敦颐 1017 —1073)。虽然韩非子的生活年代符合条件(约前 280 —前 233),却无法找出比他更早的“董”来,所以“韩”不是指韩非子。而董狐和韩信与儒学无关,也可以排除。我们可以确定,董、韩就是指董仲舒和韩愈。虽然董仲舒和韩愈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大约 800 年),但是在史料上,却经常将二人并称。恒斋的《语录约编序》中记载:“秦灰既烈,圣道中沦,虽董、韩、孙、石之才,而莫能振其绪。”其中的董、韩当然是指崇尚儒学的董仲舒和韩愈。诸如此类的并称还有很多,都是儒学的言论。最有力的证明是古代禁书之一——明朝李贽所著的《藏书》中有文字:“澄(元代吴澄)尝著《尊德性道问学斋记》,曰:‘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为人,以此德性也。汉唐千余年间,儒者各务所长,奋迅驰骛,而不自知其缺。董、韩二子依稀数语近之,而原本竟昧昧也。宋初,如胡如孙,首明圣经,以立师教。一时号为有体有用之学,卓行异材之士,多出其门。然稽其所极,度越董、韩者,则于德性犹未知所以用力。逮周、程、张、邵兴,

始与孟氏为一。’”很明显,曹雪芹写作“正邪两赋”的思路正是源于以上

的文字,其中的“汉唐”二字说明了董、韩的年代,足以证明董、韩就是董仲舒和韩愈。从这段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出,“董、韩”是与“周、程、张、邵”等人一脉相承的人物,而且最终,“与孟氏为一”(源于孔、孟)。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他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思想上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根据排列顺序,董、韩是影射妙玉。《红楼梦》第十八回(据蒙本分回)写妙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而韩愈正是出生于官宦之家。写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而韩愈 3 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后家道中落,兄亡,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董仲舒有着不错的出身,但同韩愈一样,日子并不好过。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复苏的春天。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董仲舒的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射了妙玉的孤苦和寂寞。

从个性方面,妙玉的古怪和孤僻,在董仲舒和韩愈身上都有体现。韩愈的诗文,有光怪陆离、雄奇纵恣的艺术特色,但也有累赘堆砌、晦涩呆钝、僻词怪字满纸的缺点。他为后人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董仲舒则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 5 年(公元前 130 年)董仲舒在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后来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大夫,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从今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作者用董仲舒和韩愈来影射妙玉,究竟有何用意呢?我认为从根本上还是为了突出她的高贵身份。因为董氏和韩氏都是晋国大族出身。根据

《国语》记载,文公初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韩国自不必说,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后来为晋国所并。可见董、韩二字分量不轻,是影射国君的文字,暗喻了妙玉的高贵出身。

13.周,是周敦颐。

14.程,是指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颢、程颐。这一点非常清楚,争议较少。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周、程很明显是在寓迎春,这也符合《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这一点正与迎春的默默无闻相契合。周敦颐性情朴实,从小信古好义,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在学术上,他的弟子二程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这一点也符合曹雪芹对迎春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这样的文字:“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忽见平儿如此说,乃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

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众人听了,都好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迎春是十二钗中最朴实的人,她温存善良、与世无争。“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就是她的个性写照。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据说,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恐怕,曹雪芹把迎春的住所设计成开满莲花的“紫菱洲”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吧。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这些事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作者不会没有耳闻,“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正好可以理解成排行第二的迎春!对于迎春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蒙本第七十三回回末的总批就说明了一切:“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迎春的生活原型与脂砚斋和曹雪芹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15.张是指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

(现在河南开封),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关学和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16.朱,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按照顺序,张、朱寓惜春。张、朱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自官僚家庭,正好和惜春的出身相吻合。张载少年时很喜欢读书,范仲淹建议他读《中庸》以及其他儒学典籍。而朱熹幼时也同样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

“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这种少年成才、幼小知事的情况恰好用来影射惜春,在《红楼梦》中,惜春虽然年幼却已经略通世事(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还是个丹青妙手。

张载曾经大量地阅读佛教和道教的书,朱熹也热衷于道学,并对佛学也有浓厚兴趣。正合惜春后来的出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

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至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而朱熹的仕途更不顺利,不仅其父因反对秦桧而被逐出朝廷,在庆元三年,朱熹也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这些事件影射了贾府之败。

17.蚩尤,是传说东方九黎族(属东夷集团)的首领。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

18.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天文训》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下一个出场的是凤姐了。但是,不要忘记,贾宝玉也是被作者列为“大恶者,挠乱天下”之流的人物。很明显,既然他是《红楼梦》故事的制造者,风流孽缘的创造者,那么他就应当是五名“大恶者”之首,蚩尤和共工也就只能是影射他了。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当时又没有可以用于记载事件的文字,因此,关于蚩尤和共工的的传说有太多的版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的神话色彩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宝玉的天界身份是神瑛侍者,这一特点是凤姐、巧姐、李纨所不具备的,而秦可卿虽有天界身份却与蚩尤和共工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蚩尤和共工是影射宝玉。在《红楼梦》全书的开头,作者就交代了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的出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我们知道,女娲补天是发生在共工触不周山之后。这就表明了共工和顽石之间存在“破”和“补”的矛盾关系,为共工和宝玉之间的影射关系埋设了伏笔。

从性格方面来看,《红楼梦》第三回有宝玉的判词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正和蚩尤、共工的鲁莽性格相符。从字面上讲,蚩字有痴的意思,《释名》中说:“蚩,痴也。”正合宝玉的情痴。而据传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而共工既然能够碰倒不周山,也是硬如钢铁。他二人之体魄正合宝玉的真实身份——顽石。而共工传说中是水神,正合了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使绛珠草“久延岁月”的情节。

19.桀,又名癸、履癸,是发的儿子。发病死后继位,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国君之一。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桀在征伐有施氏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昼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是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夏桀的处境十分孤立。商汤趁机发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

20.纣,姓成,名受,帝乙的第三个儿子,武力超群,非常聪明,口才好,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对内重刑厚敛,对外黩武好战。他沉湎酒色,滥施专制淫威,同时又刚愎自用。纣的所作所为引起百姓的普遍怨恨和不满,导致内外矛盾加剧。为了维护其统治,纣大动兵戈,又设置种种酷刑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桀和纣是寓凤姐。我们可以看到,桀和纣多角度、多方面地影射了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单从字面上讲,桀字就有多种含义影寓凤姐:(1)鸡栖的木桩。《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影寓凤姐冰山雌凤的身份。(2)通“杰”。特出,高出的意思。形容了不起的人才。《吕氏春秋功名》:

“人主贤则豪桀归之。”——影寓凤姐的才干。(3)凶悍、横暴、倔强。如:桀鹜不驯、桀犬吠尧。《汉书邹阳传》“桀之犬可使吠尧”,后以“桀犬吠尧”比喻走狗一心为它的主子效劳,也比喻各为其主。——影寓凤姐的泼辣性格和对贾府的忠诚。

从史料上来看,二人的共同特点是,残忍,荒淫无度,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正合了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他对待情敌和下人是极其残忍的。

如第六十一回就有这样的文字:“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但是,桀和纣绝非无能之辈,桀文武双全,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口才极好。二人都是极有天赋和能力之人,这一点也与凤姐相同。从结局上来看,桀和纣的下场正好影射了凤姐的命运:起初风光无限,最后却凄苦无比。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而纣王是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杀。影寓了凤姐的“哭向金陵事更哀”,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人生悲剧。关于桀和纣的功过,历代颇有争议。虽然是贬毁居多,但也有人替他们打抱不平。所以,对这样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帝王,他们的一生功过是应该给以正确评说的。在位时,虽曾作过不少坏事,但应该肯定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点与王熙凤也完全相同,褒贬皆有。但是我想,在曹雪芹心目中,对她更多的应该是敬佩之情。

21.始皇,就是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

嬴,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 岁即王位,22 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 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 246 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 238 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22.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汉成帝时前 22 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

按照《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秦始皇和王莽的映射对象轮到

了巧姐。如果不是发现了人物影射关系的排列规律,我们很难想象得到

这样两位超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能够影寓巧姐。这一方面显示出了曹雪芹

的精妙笔法,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历史上看,秦始

皇、王莽同桀、纣一样,都是非常有争议的帝王,由于桀、纣是影射巧姐的母亲——王熙凤,这就使得影射关系的轴心得以延续。由于曹雪芹是推崇儒家的,他把众多的儒家学者奉为修治天下的“大仁者”。而在历史上,秦始皇和王莽却都曾做过在曹雪芹眼里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事情,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钳制了儒家思想,严重地摧残了儒家文化。王莽则曾经推行新政,违反了历史规律,最后失败。王莽在本质上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因此,二人的政治表现,就被崇尚儒术的曹雪芹认为是荒唐、幼稚的闹剧。正好影射了巧姐的年幼。

另外,秦始皇和王莽的生平都有非常隐秘的千古疑案。据传,嬴政是

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而王莽毒死汉平帝,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开

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也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最明显的是秦始皇死时的遗诏事件,至今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胡亥的即位和扶苏之死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关于这一事件,最普遍的说法是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怕扶苏回来继承帝位,便毁掉秦始皇遗诏,又伪造了一分假遗诏,让胡亥即位。由于秦始皇死在半路,李斯怕扶苏公子知道秦始皇已死,天下有变,便将消息隐瞒,秘不发丧,下令兼程回咸阳,并将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车中,隐瞒到回到咸阳。我认为,这一事件就是对巧姐在贾府被查抄时,“私掖偷行”,逃出囚笼的灵感来源。

如果还需要说明的话,那我可以再举一个重要的证据:王莽的伯父叫

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王莽对他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

莽。王凤恐怕就是巧姐母亲——王熙凤名字的由来!汉哀帝继位后,王莽失去政治依托,退位隐居新野。而汉哀帝驾崩后,正是掌管传国玉玺的王

政君(汉元帝皇后、王莽之姑)帮助王莽任了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从此踏上了辉煌之路。

23.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4.桓温,字符子(有作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先后任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其人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交好,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曹操和桓温是隐寓李纨,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史书上评价曹操:“遇事审慎,临危不乱,胸襟博大,乐观宏达,多有决绝之举。”但同时又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又有多疑和奸诈的另一面。桓温更是如此,何充认为“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事实上桓温就是有奇才,但亦有野心。在掌控大权之后,桓温早就想篡夺皇位。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融合,这一点是和《红楼梦》中的李纨相同的。前八十回,李纨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但判词中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早已说明了一切。第四回作者对她的描写是:“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以预见,其中的“槁木死灰、无见无闻”,将与后三十回的“枉与他人作笑谈”,形成多大的反差!但这正是作者设计好了的强大对比,以便突出李纨在贾兰中举后,也即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后,奸雄的另一面。

其实,这种安排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有所表露。第四十五回,李纨笑

说凤姐:“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下面又有一大段话:“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

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庚辰本这段话中间有双行夹批:“心直口拙之人急了,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毕肖!”在这里,脂砚斋显然错误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试想,这么一大段讥讽意味浓烈的话岂是“心直口拙之人”,能够说出来的?如果曹雪芹是要体现李纨的所谓“心直口拙”,那他不能把这段话写得字字藏刀,锋芒毕露呀。其中的“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显示了她对凤姐地位的嫉妒,而“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就是隐藏的伏笔,暗寓了后来凤姐势败,被平儿取代的下场。在作者的描写中,凤姐对李纨的讥讽根本没有察觉,可见李纨的心机虽然不露,却是胜过了“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凤姐!苏轼称曹操:“平**伪,死见真性”,我想亦可以用来形容李纨。

在其他方面,这一影射关系也有体现。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

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他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

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而桓温未满周岁时,名臣温峤见到他说: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叫作桓温。果然,桓温年青而有为,十八岁就报了父仇。曹操和桓温幼年的才气,正是影寓李纨的儿子贾兰。曹操幼时虽聪明,但所受的儒家教育体系并不全面,其中大部分甚至还属于自学――这主要是因为没有那种学习环境,曹操自己也曾承认:自己从小“未闻过庭语,亦无三徙教”,正合李纨幼时其父“不十分令其读书”的情节。从命运上来看,曹操和桓温都是壮志未成身先死,曹操死时大业未完,桓温死时也没能实现他先加九锡,再渐移晋室的野心,正合了李纨的薄命。

曹操表面上很开朗,其实身处乱世、诸多烦恼,这一点,从他的诗文中就能看出来。钟嵘在《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也正是李纨的生活写照。第五十回的芦雪庵联诗中李纨的诗句是“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充分地表现了她内心的无助和孤独。曹操有一首诗——《龟虽寿》可以作为李纨的咏词: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5.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他在30 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 岁那年步入军旅,不到 4 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十四年他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26.秦桧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

秦桧死后,他儿子被逐,其家被抄。宋孝宗时,为岳飞平反,掘秦桧墓,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后来,人们为岳飞修庙宇,并铸秦桧夫妇铁像跪于岳飞墓前,以示惩罚。

最后的影射当然是秦可卿了。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

住在突厥族里。这样的出身恰好可以用来影寓秦可卿。另一个最好的证

明就是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偷情。安禄山极尽所能讨好杨玉环,杨玉环也想

有一个依靠。因此杨玉环极力保持与安禄山的关系,玄宗不在时两人偷偷

幽会,作者以此来影射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关于杨玉环的死,史书上最

普遍的记载是,杨玉环以白绫一束挂在驿馆院中的梨树枝上,自缢而亡,一道幽魂渺渺无迹。正合了《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对秦可卿死亡方式的描写——“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陈鸿《长恨歌传》就有记载:“唐玄宗知她难免一死,但不忍见,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那么秦桧呢?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奸相,被世人所唾骂,怎能用来形容

秦可卿呢?但是我想,曹雪芹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特殊用意。一方面,他

对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行为是非常不满的。甲戌本第十三回末有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也就是说,曹雪芹对秦可卿的评价是“淫”,而且写了很多对她的批评文字,后来听从了脂砚斋的建议,都删了。另一方面,我觉得史书对秦桧的评价也有过分之处。也许,在曹雪芹眼里秦桧并没有那么坏。

单从字面上讲,“秦”字就影射了秦可卿的姓。而“桧”字意为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建筑材料。亦称“刺柏”。可以说秦桧的字面意义还是与秦可卿相符的。2006 年 12 月,在南京出土了秦桧的遗嘱,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岳飞、秦桧已分别

成为正义和邪恶的一种象征。所以只能说,秦桧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这一点和《广陵怀古》中所形容的秦可卿(“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完全相同。

到这里,所有的隐射关系都已经分析完毕。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眼里,妙玉的“僻”和宝钗的“忍”,仅仅是她们性格的缺陷,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们也属于仁人而不是恶人。但是,他却把宝玉、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五人归为了恶人。宝玉是红楼梦悲剧的始作俑者;凤姐的恶行较多,重点在于残害贾瑞和尤二姐;李纨的“如冰水好空相妒”和秦可卿的“淫”也被作者所厌恶;巧姐呢?我想在后三十回会有她的恶行出现,有人称她最后沦为娼妓,并不是没有可能。她的“乖”字之恶就于她的随波逐流、不反抗、不斗争。

总结起来,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中,贾宝玉就是分界点,他是“仁”与“恶”的节点。尤其是对于“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以宝玉为节点,前面是湘云、元春、黛玉、惜春、探春、迎春,后面是秦可卿、妙玉、李纨、凤姐、巧姐和宝钗。按照之前文章所分析出来的清、明、灵、秀、聪、俊和残、忍、乖、僻、邪、谬与人物的对应关系,正好是聪、清、俊、秀、灵、明——宝玉——邪、僻、谬、残、乖、忍。作者的思路真是泾渭分明、细致入微呀!

同类推荐
  • 我的亲生父亲财产

    我的亲生父亲财产

    女主只是一个小小的会计,突然天降横祸,历尽艰辛终于逃脱。下定决心创业改变命运,她一步一个脚印的跑客户,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打,为了帮助客户回款甚至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正当她生意顺风顺水节节高升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原来她只是一个计划外的产物,刚生下来就被重男轻女的父亲抛弃。她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苦不堪言,历尽人间悲苦,这些都拜生而不养的亲生父亲所赐.........
  • 我的城池

    我的城池

    当患上绝症的少年,因为替换了莫名而来的心脏,拥有了远超常人的身体素质,卷入激烈的黑帮斗争中,是一步步走上至高,还是不变初心......我建立一个属于我的城池守护我所想守护的东西,干戈必犯,即便我鲜血淋漓。
  • 太卑微了

    太卑微了

    一个平凡的自认为心地善良实际软弱的学生的人生的一小阶段他很幽默,幽默他人,也幽默自己。
  • 李寨百年

    李寨百年

    三位优秀的教育者培养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然而这个世界迎接这位天才的并不是鲜花、掌声与赞美,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 从2018往后的那两年

    从2018往后的那两年

    2018到2019陪着母亲抗癌的两年,在医院与患者、患者家人碰触的小故事
热门推荐
  • 凄迷彼岸花

    凄迷彼岸花

    儿时相识的美好,是对还是错?那个看似柔弱的她进入他的心,那个看似坚强的他落入她的眼底,是本该的分开,还是老天刻意的戏弄?多年后的相恋又该何去何从?同是身不由已的他们该如何去面对如此不堪的命运?是屈服还是挣扎?
  • 众星仰望

    众星仰望

    传说在宇宙开创之初,天地之间一片混沌和虚无,古老而浩瀚的混沌之中诞生了许多古怪而强大的生命体,每一位都是手摘星辰,缔造世界的大能,拥有众生都无法匹敌的无上存在,我们将这种存在与传说之中的究极生命体称呼为“神”。为了追逐神的脚步,万族的各位巅峰人物共同参悟和创造了一条属于他们的封神路,此路名为修仙,修仙一路凶险万分,自古咸有几人登上顶峰去追逐诸神荣耀,所谓一步不成身死道消,遂成遗憾。万族之间常年争夺不断,其中远古妖族脱颖而出,成功第一个建立大一统的种族,他们天生拥有其他种族所不及的修行根基,天生都被气运加身,无疾无病,以强横的姿态奴役了各族长达百万年,从而建立一个个庞大的修仙文明。强盛的帝国终究也有衰弱的一天,曾经恐怖如厮的妖族修仙者已经失去往日威势,政权也步步被万族蚕食,已经全然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气势。修道文明九百九万年九十九年的最后一天,以人族领袖“圣天”为首脑的万族联盟大举进攻破以修仙问道而著名的修仙圣地玉京。武道文明初,修仙文明领袖妖族天帝帝上也被万族联盟的铁矛永远的钉死在王座之上。
  • 与你的青春故事

    与你的青春故事

    唯一值得高兴的是,我们都还是彼此印象中最好的自己
  • 重生女帝:王爷轻宠

    重生女帝:王爷轻宠

    (这是一个女强、重生、幻情的小说)华夏大陆排名第一的杀手、医毒兼修的莫言竟然重生在九州大陆的一个废柴身上,从此废柴变天才,一路开挂,手虐渣渣。某帝妖孽“爱妃快来~床已暖好”看着躺在床上的妖孽莫言捂了把脸,传说中禁欲的冰山王爷呢?谁取的这个封号,保证不打死他“呵呵呵呵!你是谁?我们认识吗?”“小东西,你敢忘了我,让我好好帮你回忆回忆!”“帝渊宸!你离老娘远点!”莫言惨叫出声
  • 独尊武步

    独尊武步

    乾坤浮沉,一念随心。行道之路,本就是夺天逆命之举,何来惧之!
  • 李芳上学记

    李芳上学记

    讲的是李芳上学的趣事,和他的死对头张图在学校的事
  • 魔改建筑师

    魔改建筑师

    玩了一天游戏,改了三个月游戏数据的顾良,在完成最后一个建筑后累挂了。等他再次醒来,自己出现在一个末日般的异世界中……
  • 跌落天堂:回忆那么伤

    跌落天堂:回忆那么伤

    她始终相信,有些事在第一个瞬间就已经注定。莫岚,一个乐观阳光,怀揣梦想的美丽女孩儿,却在追梦的路上无意中跌进了他的世界,那是一个由回忆编织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的世间。莫岚不知道,自己带给他的是觉醒还是再沉沦,而自己到底是他回忆中天使的替身,还是天使本身。面对这段迷茫的感情,面对这个迷失的人,她的坚强和宽容到底能不能浸润,迷失在梦境中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每天要看的快乐心理学

    每天要看的快乐心理学

    本书选取了生活中一些饱含乐趣的问题和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解释、分析,让读者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这样感受,这样表达,这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