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您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黄金千两。”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以争夺自己已经很多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是忠臣;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算会类推事理。”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改变了为楚国造云梯的决定。
如果你要证实某件事,而面对的人又不好得罪,那么你就不要直接地去批评,而是要委婉含蓄地,在他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去进行。要想教人,先得做到不让对方感觉你是在教他。对方不懂的事,你也得设法让对方觉得他只是忘了,并非完全不懂。
相反地,如果你一知道对方犯错,就毫不留情地一语道破,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善言可息怒,良言胜重礼
清代大才子刘墉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因此,刘墉在乾隆面前说话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刘墉正光着膀子在军机处办公。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刘墉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刘墉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刘墉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刘墉。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刘墉在桌子底下早待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淋漓。刘墉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刘墉压低了嗓门,喊道:“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刘墉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得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喊道:“刘墉,出来吧。”
刘墉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刘墉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刘墉人称大清一大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喊道:“大胆的刘墉,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刘墉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生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做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非常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鼓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刘墉你果然是个才子。”
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有失言或者出丑的时候,谁也不想说错话、办错事,但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该怎么办呢?
从刘墉身上你应该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这就要靠你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够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那么,将错就错也就不为错了。
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其关键在于这个“错”必须是不能承认的,而且要能自圆其说,把错的说成对的,以错带错,另辟蹊径,是把话说好的最高明手法之一。
暗示别人要有策略
有一次,一个朋友家里来了客人,坐在客厅里一直聊,无意离去。
这位朋友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屡次暗示客人,但是那位客人却是个“执迷不悟”的人。这位朋友无奈之中心生一计,对他说:“我家的菊花开得正旺,我们到园子里去看看?”
客人欣然而起,于是朋友陪他到花园里观赏菊花。看完后,朋友趁机说:“还去坐坐吗?”
客人看看天色,恍然大悟地说:“不了,不了,我该回家了,要不就错过末班车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位朋友直接声明自己有其他事情要做,岂不伤了感情?
会说话的人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委婉含蓄无疑是他们的一大“招数”。他们用委婉含蓄的话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令朋友、听者太过难堪。
还有一例,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不知不觉已谈到深夜,教授接着其中一位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
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一位不知情的客人,若令你不走不可,欲走又不得,也不便明言时,是很尴尬的。这时,你不妨采取一些巧妙的暗示。诸如看看钟表,或者随意地问他忙否,然后再告诉他你最近都很忙。
一般,稍微敏感点的客人,通过察言观色,肯定就会起身告辞,但若是“执迷不悟”的客人,于此“无动于衷”,我们就可以巧妙地转移一下地点,像上述那位朋友的“调虎离山”之计还是很适用的,这样既维护了彼此的情感,又不至于让自己的事情拖延,实在两全其美。
而上述那位教授打发人的技巧,就与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沟通。试想,如果直言“改日再谈”,虽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但却易置对方于尴尬的处境,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蔼的形象。
在现代交际中,当需要批评或提醒他人而又不便直接向他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侧面暗示法。从侧面提出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可以用此来达到启示、提醒、劝阻、教育他人的目的。侧面暗示要注意在话说出口之前,先开动脑筋,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地想一想,寻找出可以使人得到启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最好的,以便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餐馆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女服务员说:“你要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的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女服务员来到那位顾客的桌旁,很有礼貌地问:“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话音一落,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
女服务员没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体统之处,却拐弯抹角地问两件与餐馆毫不相干的事——刮胡子和理发,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女服务员问错了,而实际上还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提醒这位顾客,既使顾客意识到自己失礼之处,又做到了礼貌待客,不伤害他人的面子。女服务员采用的正是侧面暗示的技巧。
当然,对那些很熟悉的朋友,你可以直接地告诉他,他肯定也会谅解。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南唐时期,税收苛严,百姓不堪重负。很多大臣劝谏烈祖减轻赋税都没有结果,时逢京师又遇大旱,民不聊生。
一天,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雨,为什么唯独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一听立即抓住这个机会进谏,但又不能直言,便诙谐地说:“因为雨怕收税,所以不敢人京城。”
烈祖天生睿智,知其话中暗含之意,大笑一阵后,即颁布圣旨减轻税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大臣申渐高借助一句委婉的暗示便使烈祖减轻税收,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说话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巧妙攻击对方的心灵,使他洞察到你的言外之意,对方便会欣然同意你的请求。这样说话,于人于己有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如果你既不会说委婉的话又听不懂别人拐弯抹角的言辞,你便会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钞票。
何老太太经过菜市场时看到有人正在卖龙虾,一斤半重的一只只要20元钱,但是8只绑成一串,一次至少得买一串。因此,何老太太站在摊位前凝望良久,举棋不定。
这时,有位年轻的妇人挤了过来对何老太太说:“老太太,是不是也想买龙虾?可是8只太多了,我们俩合着买好不好?”何老太太想了想,开心地答应了,两人各出80元,一起买了8只大龙虾。
年轻的妇人把龙虾分成两袋,一袋5只,另一袋3只,然后说:“老太太,我家只有两个人,所以我拿3只就好了,你比我多拿两只,再付给我40元好吗?”老太太心想,今儿个晚上儿子全家都会回来,大伙儿打打牙祭也好,于是就答应多拿两只,另外又多付了40元给那位年轻的妇人。
回到家里,何老太太连忙把她的“战利品”展示给老公看,并且把经过向何老先生叙述了一番,老先生听了大声喊道:“老太婆,被人骗啦!”
她是什么时候被骗的呢?
原来,何老太太只买了5只龙虾,却付了120元钱,而那位妇人告诉她说“比我多拿两只”。事实上,妇人只是将自己的其中一只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多了一只,妇人少了一只,这么一加一减,不就差了两只吗?
说话没有“心眼”,你便会伤了别人的心;而听话没有“心眼”,不懂得拐弯抹角听话,你便会上了人家的当而不自知。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凡事都要多个“心眼”,切不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听的同时也要在心里想一想,否则就会吃大亏、上大当。
不愠不火,恰到好处
什么是不愠不火?其本意就是对人对事既不焦躁也不发火,而能用不媚俗,不夸大的诙谐话语,恰到好处地将事一针见血地点明,这就是不愠不火的说话方式。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钺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可宪宗犹被蒙在鼓里。
当时有一位名叫阿丑的太监,其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很富正义感,深得宪宗喜爱,他身为皇家红戏子,经常在宫里演戏。
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了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另一戏子扮“路人”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那人大喊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喊道:“圣上驾到!”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比我还糊涂呢!”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大喊一声:“汪太监到!”这下非同小可,阿丑这回面露惊惶“噗”地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话,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了他。
后来宪宗又要看戏,阿丑却演起了武术。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回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配角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
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钺是也!”
宪宗虽然觉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奏劾汪直的时候,宪宗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了边疆,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