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11300000016

第16章 为考证辩诬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有的学者专门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有的学者也能从事两门学科的探讨,或者三门学科都兼容并包。据我所知道的,当时好像没有什么人对这种三分法说三道四,或者对其中一门加以挑剔。大家好像都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到了20世纪20年代,情况却有了变化。胡适大力提倡考据工作,引起了纷纷的议论与责难。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每次对胡适进行所谓批判,都有人主张,胡适之所以提倡考据是为了引导青年钻入故纸堆中,脱离当前的斗争,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天下翕然从之,从来没有什么人提出异议。我对于这种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胡适不赞成共产主义,这是事实,是谁也否认不掉的。但是,为了反对共产主义,就提倡考据,天下能有这种笨伯吗?有什么理由说,搞考据的人就一定反对共产主义呢?有什么理由说,搞考据的人就一定没有时间和兴致来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呢?事实也并不是这样。有一些老革命家曾长年从事考据工作。可见考据工作与共产主义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说法,我也深为怀疑。有不少人说,清代乾嘉时代考据之风大盛,与清代统治者大力倡导有关。而从事考据工作的学者们,也想通过这种工作来避免文字狱之类的灾难。我个人觉得,这种逻辑非常滑稽。如果统治者真想搞文字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难道考据就能成为躲开文字狱的避风港吗?

然而,以上两种说法却流行开来,而且占了垄断的地位,于是沸沸扬扬,波及全国,揭批判之大旗,震挞伐之天声,考据工作好像真成了革命之大敌。一些革命者,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性,一有机会,总要刺上几枪。一直到今天,流风未息,大有谈考据而色变之慨了。

我个人觉得,对考据工作既用不着大捧特捧,也用不着大张挞伐。

这种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平常而又非做不可的。稍微搞点科学研究工作的人,特别是搞与古代典籍有关的研究工作的,都有一种经验:首先要积累资料,这种积累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也不外是这一层意思。但是,资料光多还不行,它还必须正确可靠,而不正确不可靠的资料却比比皆是。如果对资料不加鉴别,一视同仁,则从不正确不可靠的资料中得出来的结论绝对不会正确可靠,这一点连小孩子都会知道的,检验资料可靠不可靠的手段颇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考证。因此,考据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在提倡假、大、空的时代中是用不着考据的。反正是“以论带史”,或者“以论代史”。

“论”已经有了,只需寻求证据加以肯定,加以阐释,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至于资料可不可靠,那是无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论”。如果发现资料与“论”不相符合,那就丢车保帅,把资料丢弃,或者加以歪曲,只要帅能保得住,就猗欤休哉,天下太平了。我从来不反对“论”,“论”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论”必须真正反映客观规律,而这种真正反映客观规律的“论”只能从正确可靠的资料中才能抽绎出来,考据工作正是保证资料的正确与可靠所不能缺少的。

现在还有一种反对所谓烦琐考证的论调。我并不赞成搞烦琐考据。

但是,我必须指出一点来:搞不搞烦琐考证,要视需要而定,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而口诛笔伐。搞过考据工作的恐怕都有一种经验:考据往往难免烦琐,大而化之搞考据,是决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只要烦琐没有超过需要的范围,我看是应该允许的。

总之,我只是想说:对于考据工作和所谓烦琐考证,要平心静气地进行分析,既不必大声疾呼加以提倡,也不必义形于色横加指责。那种过分夸大考据工作作用的论调,如“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一个行星”等等,也为我所不取。

1987年

同类推荐
  •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古代军事思想、自然与文化遗产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古代军事思想、自然与文化遗产

    本书分为古代军事思想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综述、先秦军事形势的变化及兵家群体的出现、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老北京古牌楼与牌坊

    老北京古牌楼与牌坊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庆典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庆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漫谈中国文化

    漫谈中国文化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二〇〇七年应几方敦请举行三次演讲之记录,内容包括: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国学与中国文化,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问题。本书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等中国古代典籍的财货观切入,分析讲述近一个世纪的金融、企业及管理体制的演进,化古为今,视野广阔。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〇八年十二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热门推荐
  • 异瞳者:时光

    异瞳者:时光

    碧瞳的少年,神秘的黑猫,一只化作少女的碧落,被血与尘沙洗炼的纹羽佩。千年之后,他在时光里遥望,原来,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九天之下,灵兽至尊,一笑问沧海妖精祸世,碧落化女,指尖摹容颜寂灭碧眸,万兽无疆,之身度时光血没逆羽,遗忘最初,风华逝流沙或许......有些东西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遗忘。
  • 幸运神戒指

    幸运神戒指

    赵轩淘宝得到一枚戒指,一切从这里开始,赌石,捡漏,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 迷阁奇谈

    迷阁奇谈

    若不是苦尽,哪来的甘甜;若不是历尽沧桑,哪来的云淡风轻;若不是跋山涉水,哪来的柳暗花明;若不是行到水穷处,哪来的坐看云起时。涟辰国……有一间迷阁,开在这繁华的都城临祁当中!坊间皆传闻,迷阁可以让将死之人,起死回生!阁中珍宝无数,但这珍宝不对外出售!阁主只等有缘人上门,才会把珍宝赠予有缘之人!温酒一斗,小巷清幽。谁说杯尽千愁,谁说离别之后。香蘼双袖,庭花俯首。谁说移步生莲,谁说只为君奏。华发三轴,擦过谁手。谁说红妆十里,谁说锦衣难绣。熬过四昼,白了青头。谁说红袖添香,谁说伴你长久。添杯五盅,何人续酒。谁说名满天下,谁说缓歌悠悠。轮走六道,世态炎凉。谁说携手天涯,谁说相濡白首。风流七种,朱颜辞镜。谁说一生一世,谁说无惧春秋。玲珑八透,墨干笔收。谁说权名利义,谁说帷幄运筹。皇图九州,战乱不休。谁说血染江山,谁说天下我收。相约十世,转身回头。谁说那时年幼,谁说初心已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山村

    小山村

    村子四周都是山,翻过了这座山是另外一座。远处看起来,一座远似一座,远一点山色就淡一点,最后面一座就只剩淡淡的灰蓝色。每个晴天,太阳会从灰蓝色的山头一跃而起。伴随着太阳一跃而起的还有从山里长大的一群青年,他们离不开这土地,对这里眷念情深,将以这儿为起点跃向更广阔的天地。
  • 懵懂时光之青涩岁月

    懵懂时光之青涩岁月

    青春就像深秋时节那依旧挂在梧桐枝头,不愿落下的那片树叶,经历过盛夏的繁华,也在最好的时光展现了自己最美的那道风采,固执地想要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综归会随着时光悄然过去,但是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道风采,也不辜负随之付出的这段懵懂时光。
  • 我的老婆来自英雄联盟

    我的老婆来自英雄联盟

    琴女,女枪,九尾妖狐,阿卡丽,雷欧娜……一个都不能少。末世法则:无人权,无道德,无法律,最重要的,别他吗谈感情。末世当中,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末世之中,我不想当英雄,却不想失去自己最后的人性。丧尸遍野,动物异变,法律崩塌,道德沦丧,兽性的血腥,善与恶的抉择!要想生存,唯有搏命!且看我如何带着一群女英雄,在这末日当中求生!乌鸦出品,人品保证,此书绝对纯洁……真的,不信你揍我!
  • 美女总裁的透视仙医

    美女总裁的透视仙医

    【万人追更,火热都市】隐身透视,美女如云。现代医仙,纵横花都。退役兵王叶飞偶得上古医仙传承,从此碾压一切二代,打爆所有不服者,铸就一曲妖孽传说。叶飞的目标只有一个:“成为最强的男人,开最赚钱的公司,睡最美的女人……”
  • 战少宠妻无节制

    战少宠妻无节制

    传言他又老又丑还是个会吃人的变态,单身数十年,无人敢嫁!她被家人送去当他的妻子,结果被帝国恶魔宠上天!有人骗她,他单手碾死对方;有人欺她,他一脚踩死对方;一路带她虐渣打脸,将她宠得无法无天。只要是她看中的东西,他会倾尽所有给她!“老公,这个模特好帅!好想拐他回家宠着!”某男脸色阴沉,拎着她的衣领便是回了家:“我只宠你一人,你也只能独宠我一人!”
  • 艳绝惊鸿

    艳绝惊鸿

    一曲华丽的舞跳起,坠着的珍珠随着身体的摇摆而起舞金色的衣衫在巨大的红烛下妖冶生花,面纱下画着精致妆容的无无笑了,她看到了世人对她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