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7800000005

第5章 语感与语感的培养(2)

“直觉同化”较好地解决了语感“直接性”与“深刻性”,“被动接受性”和“能动加工性”的矛盾;揭示了整个语感过程是以对言语对象的感性感知为起点,进而到思维的理性把握,最后又将理性内容附着于感知、情感、态度等感性内容之上,发展成为“理性在感性中的沉淀,理性溶解于其中的感性”,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是,“直觉同化”中的“同化”一词仍存在可商榷之处,笔者主张用建构主义中的“建构”一词予以取代。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建构”的概念既秉承“同化”的精髓,又有所发展:一是,“同化”依靠的是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建构”依据的经验背景不仅仅是认知成分,还有诸如情感、态度、体验等更广泛的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二是,“同化”与“顺应”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可“建构”不仅看到了个体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一面,也强调了个体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经验进行选择、重构的一面,即“建构”是同化与顺应的统一;三是,“同化”只能解释理解方面的语感过程,“建构”往往与“生成”相联系,既可以指向理解也可以指向表达。由此可见,在“同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构”更能恰当地揭示语感的心理本质,语感应该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建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语感图式只具有个人性,既然言语主体是在一定情境中,也就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建构语感图式的,语感图式当然也就具有社会性。

通过上述对前人定义的借鉴、分析、筛选、综合,语感可以定义为: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对言语对象进行直觉建构的言语能力。它主要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直觉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积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四大特征。

2.1.3语感的心理机制

关于语感的心理机制,在近二十年中,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语感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很多假说,主要有语感中介说、内化外化说、转换生成说、内外驱力说、语感图式说、同化-顺应说及程序性知识学习说。

无论哪种理论都承认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言语知识、言语活动,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情感的激发以及联想的介入,甚至这四种理论的某些论述已经触及到了语感形成机制的实质。但由于语感问题错综复杂,使得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例如,“同化-顺应说”解释了语感理解的一面,却无法解释语感表达的那一面;“语感图式说”适合解释语感知、情、意全方位把握的一面,但不能解释语感敏捷性的一面;“程序性知识学习说”解释了语感的敏捷性,但其语感结构却被局限在认知领域;四种理论中,唯有“内外驱力说”明确将外部语境也作为语感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如何阐释语感的心理机制问题是一个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这部分,笔者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立足于“语感是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对言语对象进行直觉建构的言语能力”这一本质,拟对语感的心理机制进行客观全面地描述,以期为语感教学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1.语感的心理表征

要阐明语感的心理机制,首先要确定语感适当的心理表征。目前,研究者较多借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概念来作为语感的心理表征,并在其基础上阐述它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王尚文先生在借用“图式”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感图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语感图式是一个包括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单元的,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形式结构、情境结构、意向结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组成。形式结构与客观的言语形式相对应,分为语音结构形式和语义结构形式两个系统,主要为语音图式、词汇图式和句法图式,它将言语对象A转化为语表意义A',并对A的言语形式作出正误的判断;情境结构由与听(说)者关系的知识系统和有关所听(说)对象的知识系统组成,主要是各种观念、经验和体验,它把A'转换为听觉主体所领悟的A的真正含义a,并对A的言语内容作出真伪、是非的判断;意向结构是人对言语对象作出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应,将a变为+a或-a。

虽然王尚文先生的“语感图式”较好地解释了语感的心理表征,但是还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第一个问题,“语感图式”是先天的吗?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图式是先天遗传的,这种说法主观色彩太浓、神秘感太强,缺乏说服力。在这方面,李海林先生肯定生物遗传的重要作用,但更强调“社会遗传”条件,更强调言语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语感图式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显得较为客观。

第二个问题,“语感图式”是结构性的吗?

“图式”是认知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用来表征认知结构的,它强调的是一种结构性的知识。然而,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在这个网络中没有唯一的中心,只有无数的知识点,已形成的网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成的网络不时会被新加入的知识点打破,重新构成更为复杂的网络,亦是说它强调的是一种非结构性的知识体系。一般而言,语感的心理表征应该也是这样非结构性的。人如其面,uc2性各不相同,语感也如人一样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语感素质不可能一样,虽然语感具有社会性,但不存在可作为标准的终极语感图式。再者,就个人而言,言语主体言语活动将持续他的一生,不断的言语活动会直接导致言语主体语感结构的偶然转变,甚至是必然的转变。这些不断的言语活动,这些偶然或必然转变,使得每个人的语感结构都会在原有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作为语感心理表征的“语感图式”应该修改为,是一种非线形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开放的网状结构。

第三个问题,语感的心理表征仅仅是“图式”吗?

认知心理学家眼中的“图式”仅仅包括客体和事件,它主要是用来表征静态的陈述性知识。

用图式来表征语感,能够部分地解释言语主体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可是它却很难解释这样的语感现象:为什么有的人一拿到文章就能读得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而有的人却咬字不准,结结巴巴?为什么有的人出口就成章、落笔即成文,而有的人说话、写文章却颠三倒四、不知所云?可见,“是什么”和“为什么”这类陈述性知识还不是语感的全部,语感还涉及一些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这些“怎么听”、“怎么说”、“怎么写”、“怎么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上一般是用“如果-那么”的“产生式”来表征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产生式”在语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图式”,且有时“产生式”的作用还超过“图式”。因而,可以再次修改语感心理状态的表征:是一个开放的,“图式”和“产生式”的复合体。

根据这个语感心理表征的新表述,笔者尝试对王尚文先生的语感图式进行调整和细化。笔者认为,表征语感心理状态的,这个开放的、“图式”和“产生式”的复合体,其结构是一个由纵横两个方向构成的三个层次的开放网络结构系统,姑且简称之为语感心理结构。受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的启发,现尝试将语感的心理结构用网络结构模型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横向来看,它是一个布满相互交错网线的形式结构,每个交叉点就是节点(知识单元),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言语知识。从纵向来看,形式结构背后又附着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情境结构,主要是各种观念、经验和体验;第二层次为意向结构,主要是人对言语对象作出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形式结构中的每个节点与其背后附着的情境结构节点、意向结构节点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它在形式结构层次上,通过交错的网线与其他节点及其背后的情境结构节点、意向结构节点相联系;形式结构上每个节点后的情境结构节点、意向结构节点,并不单独与形式结构另外节点后的情境结构节点、意向结构节点发生联系,所以情境结构与意向结构用虚线表示。

2.语感的心理机制

在厘清了语感的心理表征后,再来看看语感形成与运作的心理机制。

前面已经说过,语感是一种自主建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单一的同化或者顺应,而是同化与顺应的统一。一方面,言语主体以原有的语感心理结构为基础,对当前言语对象进行自主建构,超越外部言语对象本身而获得自己的理解。具体来说,言语主体原有语感心理结构中的形式结构,先将言语对象A转化为语表意义A';与此同时,形式结构后的情境结构、意向结构也被调动了起来,或用自己观念、经验、体验建构出言语对象A的言外之意、言外之象、言外之景、言外之境a,或再对a作出肯定或否定、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反应,将a变为+a或-a。另一方面,言语主体在建构意义的同时,又依据外在的言语对象、根据情境对原有语感心理结构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以克服语感心理结构和言语对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使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感知、理解、把握具有客观性,同时也使自身的语感心理结构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在表达时,则反其道而行之。言语主体语感心理结构中的意向结构,与具体情境交互作用,产生表达意向。然后依据情境结构、形式结构中的知识经验进行建构,生成相关的言语。在生成言语的同时,言语主体又依据自己的语感心理结构对言语进行监控、调节、校正。

自主建构能够解释语感的深刻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对言语对象的自主建构都是语感。语感在深刻性之外还具有直接性,即语感是一种直觉建构。那语感是怎么做到直觉性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将目光先投向语感的心理表征。语感的心理表征是一个开放的图式与产生式的复合体。从此表征可知,语感的直觉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就图式而言,主要是网络结构系统的灵活性;就产生式而言,主要为自动化的程度。

先讲网络结构系统的灵活性。Prenzel与Mandl区分了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心理外延两个概念。他们认为,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逻辑外延)就越大,但是只有当逻辑外延变成心理上的应用范围时(心理外延),潜在的应用范围才有用。知识的心理外延如果含有的因素越多、越精确,即心理外延越大,那么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那么心理外延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在Prenzel和Mandl看来,情境决定性地影响着知识的心理外延。情境越丰富、越不同,知识的心理外延就越大,知识也就越容易在新的情境中迁移与应用。根据Prenzel与Mandl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言语主体自身的语感心理结构(即由纵横两个方向构成的三个层次的开放网络结构系统)也可以被看成一种心理外延。如果言语主体在情境中运用其语感建构意义,那么其语感心理结构中的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间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且这样的次数越多,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同时,情境越丰富、越多样,语感心理结构中的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也就越丰富、越深刻。长此以往,当言语主体再进行直觉建构时,意义、景象、韵味、情感、态度和语音、词汇、句法等知识经验就能在纵横两个方向迅速迁移,整个语感心理结构达到了相当的灵活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言语活动当下,言语主体立刻在语表-语里,形式-内容,字音-字形,词汇-语法间产生联系,并且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也会主动自觉地在刹那间联翩而至。

再讲自动化程度。产生式是由条件(“如果”)和动作(“那么”)组成的指令。条件部分规定要执行一系列特定的行动必须满足或必须存在的条件,动作部分则规定了在符合这些条件时候要执行或激活的内外部行为。

以读准“爽朗”一词和理解一段话语为例,其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分别为:

A如果词语是一个双音节词语

且两个上声相连

那么前一个上声念成阳平

B1如果我的目标是理解话语的大意

且有一段话语

那么确定这段话语的结构,即确定是否是总分(总)或(总)分总结构

B2如果我的目标是理解话语的大意

且有一段话语

且该话语是总分结构

那么就寻找这段话语的总起句

B3如果我的目标是理解话语的大意

且有一段话语

且该话语是总分结构

且已找到这段话语的总起句

那么这句总起句就概括了这段话语的大意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一个人的二战

    一个人的二战

    文青少年被逼吞下游戏卡,重生民国东北,眼前的世界多了一种模式,英雄模式。山岗之上,一眼看去,黑压压的老毛子,小鬼子,好多的怪,老毛子血厚经验多,小鬼子血薄好收拾,打哪一个,好难选择,算了,反正都是打,一起打好了。
  • 我能提取万物

    我能提取万物

    陈秀出生在小家族,天生体弱多病,无法成为武者,偶然间得到万物提取系统,踏上修仙路。陈秀:提取百年古树。系统:获得回春丹。陈秀:提取王大师。系统:获得《形意拳》陈秀:提取玄铁重剑。系统:获得精炼玄铁匕首。……无聊建个企鹅群:1037406707
  • 那个女孩有点妖

    那个女孩有点妖

    为什么出现在我身边的女孩都这么“妖”?为什么她们都缠着自己不放?备受折磨的汤宇经常这么问自己,可是这个问题只怕没有答案。
  • 晴天,因为有你

    晴天,因为有你

    儿时青梅竹马的邂逅,再回首,已过十四个秋,愿你心里还有专属于我的小小角落。
  • 我家娇妻会种田

    我家娇妻会种田

    她被家族放弃牺牲,身死魂穿到架空朝代成为宦官人家的女儿,却悲哀的发现原主也是被牺牲的那个,她代替原主乖乖听从原主母亲的安排替嫁到乡下。却没想到自家夫君家也不安生,穷是其次,一个个都是自私自利的极品家人,她设计分家,还发现自己的神秘空间一点一点的变化,不止有许多现代的果树,粮食,还有一汪神泉以及一个围绕着很多阵法的屋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浮云待月

    浮云待月

    我只想等待等待你的到来。。。就算岁月已化作尘埃
  • 绝世兵王在都市

    绝世兵王在都市

    风骚兵王强势回归,本想回家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可是他却并不知道,当他从回国的那场劫机事件之后就接二连三的遇上了各种麻烦,最让周臣不爽的是,这些事情还都和一些美丽的小妞有关。管么?当然要管,这些小妞可全都是老子的啊!
  • 修恋之为你成魔

    修恋之为你成魔

    被认定再有天赋也只能止步的凡人少年,却是需要特殊条件才能觉醒血脉的消失体质;钟爱爱情传说的他踏上修途也终于迎来自己的仙侠之恋,却不知美好的爱情只存在于传说中;在这个神魔无爱的修真世界,如何一边修炼,一边修恋,成就属于自己的修真与爱情传说。
  • 我的世界时间停止了

    我的世界时间停止了

    苏寒,一名恐怖片演员,从某天起,突然间发现自己拥有一个专属的时间停止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时间是停止的,可以方便他锻炼演技,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接下来他发现,这个时间停止的世界是一个中间枢纽,可以让他前往许多世界。(无限流轻松向小说,有兴趣的进来看看。)
  • 极限进化十万年

    极限进化十万年

    在某一个时代,或者说某一个历史断层之后,人类进入了疯狂发展的极限进化。这场远超于所有人想象的变化,带来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