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8400000015

第15章 将相野史

悲剧人物韩信

西汉初年的大将韩信,是中国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其人生经历也充满着传奇和悲剧色彩。因为他的才能,使他从逃兵一跃而成率领百万之军的汉军统帅。他战必胜、攻必克,西汉王朝是他一手造就;同时也因为他的成功和才能,使他落了个血溅未央宫、屠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韩信,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一九六年,江苏淮阴人。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从此他成了一个流浪儿。他平时住人屋檐下,吃人的残羹剩汁,饱一餐饿一餐地熬煎时光。

韩信天性好游荡,不治产业,所以,到了二十岁时,还是一个流浪汉。有一次,因连续两天没吃饭了,韩信饿得晕倒在河边。眼看快要饿死了,这时,一群洗衣服的妇女来到了河边。她们见一年轻小伙子倒在河边,就笑嘻嘻地指指戳戳地说:“瞧,那里躺了个人。”

其中一个年岁稍大的走了过去,用脚踢了踢躺在地上的韩信,喝道:“大白天的躺在这里干什么?”韩信挪了挪身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太饿了,走不动了。”老太太就把自己的午餐送给韩信吃。也许那时洗衣服就是一整天,有带饭的习惯。

从此,老太太洗衣服时,总是多带一个人的饭。十多天过去了,韩信十分感激这个洗衣妇女,说:“我如有作为,定当报答你。”老太太一听,十分生气,说:“我是看你快饿死了,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要你报答干什么?一个活男人,自己都养不活,还谈什么报答别人?”说完,扭头就走,以后再也不来河边了。

韩信即使没有饭吃,到处流浪,却有一特点,喜读书,尤爱好兵法战策,常与人辩论不休,非胜不止。因此,有识之士叹日:“以子之才,提百万之军,拜将封侯,何足道哉!”他身材高大,又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把剑佩在身上,一天到晚像英雄一样在村里村外到处闲荡,因此,村里人都很讨厌他。

一天,本乡十几个富家子弟一看见韩信,就彼此商量:“我们今天要好好侮辱奚落这个家伙一番。”说毕,其中有一个站在路中央,叉开两腿,指着从前面走来的韩信说:“你经常以英雄白许,如果你今天把我刺死,你就是英雄,否则,你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四面瞧瞧,二话没说,就从那人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一见韩信钻裤裆,在场的人都拍手大笑。“好一个钻裤裆的英雄。”韩信一听,把头扭过来,对他们喝道:“我本来完全可以杀了你,但大丈夫不以小岔而丧远志,所以,留你一条命。”说完,傲然而去。

相传有一段时间,韩信所在的村子里出了一件骇人的怪事:村前的河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头像牛一样的怪物。每当这怪物出现时,天上就浓云密布、大雨倾盆,河中黑雾冲天,煞是吓人。

韩信也听说了此事,觉得挺新奇。一天下午,韩信在从外地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髯须飘飘的老叟。老叟交给他一个黄包裹,要他在第二天中午把这包裹交给河中的牛吃。老叟一再叮嘱:不准打开包裹,否则大祸临头,如事成之后,定有好处。

对于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老头的话,韩信惊讶不已,心想:是祸躲不过,躲过不是祸,就接过老者的黄包袱走回家去。快到村口时,平时在路边卖卦占卜的夏侯先生见是韩信,手里又拿了个黄包袱,就嘲笑他:“又到哪里游荡去了?”

因为是卖卜者,韩信想问个吉凶以求心安,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夏侯先生。老先生一听,闭目一想,然后又卜了一卦。他对韩信说:“你小子还有大造化,到时可不要忘了我这个大恩人。”说完,就在韩信的耳边嘀咕一阵。

当晚,韩信独自一人,扛着镐头来到野外,把他父母的遗骸挖出来,烧成灰,用一块青布包好。第二天中午他准时来到河边。这时,只见浓云密布,河水滔滔,一头像牛又不全像牛的怪物脑袋冒出水面。此怪一见韩信,就“嗖”的一下冲了过来,咬吃韩信手里的黄包袱。韩信一见,大怒:“畜生!青草不吃反吃黄草?”怪物一听,把黄包袱吐了出来,把青包袱咬住吞下肚去,游入河心不见了。

这时,大雨倾盆而下。须臾工夫,雨过天晴。就在水怪吃包裹的地方,长出了一个大土包,传说这是韩信天葬父母。以后有相者路过此地,前后左右一瞧,说:“这个坟如往前看,官不过侯,往后看,贵不可言。”野史稗闻,聊供谈资。

公元前二0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很快,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不仅被秦王朝消灭了的六国贵族纷纷复辟,就是像刘邦这样的泗水亭长也揭竿而起了。

韩信在当地口碑不好,所以,拉不起一支队伍,只好去投靠别人。开始,他去投靠项羽,得到了一个执戟郎中的小官,整天为项羽背武器,管管粮草,干一些琐碎事。为了往上爬,韩信也给项羽出过一些好主意,均未被项羽采纳。所以,韩信就觉得项羽这个人成不了气候,自己跟着这种人没出息,于是,就来了个溜之大吉。

他听说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有忠厚长者之称,就千里迢迢去了汉中的南郑,投靠了刘邦。半年过去了,也不见刘邦找他谈话,更不见提拔自己,于是,他又纠集十二个伙伴准备开溜,去投靠长沙王吴芮。

但他很不走运,十三个人全被抓回。按军律,逃兵当斩。一声令下,随着刽子手钢刀的咔嚓声,人头一个个地往下掉,十二个人一溜会工夫就杀完了。

杀完十二个人后,轮到韩信了。就在生与死的一刹那,只见他突然大喝一声:“汉王难道不要天下了吗?为何杀壮士?”这一喝不打紧,沛公一听,连忙止刑,走到韩信面前,盯住他说:“逃兵必斩,你为何不服?”韩信道:“项羽不能用人,我才来投汉王,难道汉王也和项羽一样吗?”沛公一听,连忙命人松绑,并送一杯酒压惊。与之交谈一会儿后,大惊道:“你果真是个人才,好险!同行十三人,只有你活下来,将来定会造化不小。”

沛公把韩信的事告诉了丞相萧何。萧何是刘邦的老搭档,见刘邦被困汉中,就到处为他笼络人才。听了沛公的汇报后,就找韩信谈话,谈完后,萧何长叹不止:“你是和氏之璧,随侯之珠,汉王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就劝刘邦重用韩信。刘邦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说:“他在项羽那里官居何职?”萧何说是郎中,刘邦就马上封韩信为郎中。萧何说:“郎中算什么官?韩信是留不住的。”刘邦道:“一个逃兵,有什么本事?不杀他就算高抬他了。”

果然,见刘邦只封自己为郎中,韩信大为不快,又开始逃跑。见韩信逃跑,萧何就把他追回来。过不久,韩信又跑,萧何又去追。一直到第三次,萧何答应一定在刘邦面前推荐他为大将,韩信才跟转回来。这就是历史掌故:萧何月下追韩信。

把韩信追回来后,萧何又去找刘邦,要他拜韩信为大将,并告诫刘邦:“如果你仅仅是当个汉王,用不着韩信;如要打败项羽,非韩信不可,你的那些兄弟都是三流角色。”见萧何反复推荐韩信,刘邦就说:“好吧!叫他进来,我封他为大将。”萧何连忙制止:“拜大将,是件严肃的事,要筑一拜将台,你还要沐浴薰香,备上祭祀之礼,当着三军将领的面,把帅印交给韩信,以示隆重。哪有像唤小孩子一样的?”刘邦一听,笑道:“难怪韩信想当大将,原来当大将那么隆重。”

于是,刘邦命人筑一拜将台,在拜将那天,刘邦自己又遵照萧何的劝告,薰香沐浴,身佩宝剑,把指挥三军的帅印郑重地交给韩信。那些随刘邦出生人死的老哥们,听说刘邦要拜大将,都睁着眼睛看,希望帅印落到自己手里,结果大失所望:指挥全军的帅印竟交给一个钻过裤裆的流浪汉、逃兵。

作为天生的军事统帅,韩信当之无愧。他出任汉军大将以后,刘邦的被动和受困局面立即改观。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敬韩信一杯酒,说:“萧丞相屡言将军之才,以将军之见,要平定天下,当如何行动?”韩信道:“大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刘邦点了点头。韩信又问:“大王估计一下,你的力量比项羽如何?”刘邦坦然而答:“不如。”韩信道:“这就对了,这叫知彼知己。项羽勇冠三军,但他分配不均,诸侯不服。他所用之人都是项氏兄弟,不用贤将。有功当封人,他又舍不得把印交给功臣。见士兵负伤,他也会掉眼泪,这是妇人之仁。这种人成不了大事。大王你虽喜骂人,但你人关中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大得人心。你又赏罚分明,举贤任能。虽暂时弱小,终必强大,定能取项羽而代之。”

接着,韩信又要刘邦以王侯之官封赏有功之臣。在军政大计上,他定下关中以为基地,再出燕代以为羽翼。这样先从战略上包围项羽,然后再合围而歼之。

刘邦一听,大喜:“将军果然大才。”就传令三军:必须服从大将军的命令,否则,严惩不贷,并封韩信有先斩后奏之权,要他放手去干。

当时的形势是,项羽从咸阳退回彭城时,大封诸侯王。他封刘邦为汉王,以南郑为都。为了堵死刘邦东出之路,还封三个秦军降将章邯、董蓊、司马欣为关中王,想把刘邦死死地封闭在关中。因此,刘邦要东出,第一目标就是首先消灭关中的三个对手。

纵观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用兵指挥艺术,主要有以下一些方略:

刘邦退回汉中后,张良建议,把长安到汉中的五百里栈道烧掉,以此迷惑项羽,表示自己无复东出之意。韩信一上任,又命将军周勃率五百人去修栈道。周勃埋怨人太少,韩信告诉他,只管修,别的不要问。章邯见汉军就派那么几百个人修栈道,而子午谷五百里的栈道,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就大笑韩信不会用兵,只会钻裤档,也就放松了警惕。

正当章邯得意之时,公元前二。四年,韩信率大军出陈仓道,绕过子午谷,突然出现在章邯的儿子章平坚守的郡城下。韩信采取攻一观一挟一的战术:先派兵封闭司马欣的东出之路;又派人威胁董蓊,警告他不要与汉军作对;然后全力攻章邯父子。章邯一灭,司马欣和董蓊就只好投降,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关中就为刘邦所有。

占领关中之后,刘邦命韩信率兵出临晋,擒魏豹。魏豹乃六国魏国的后代,项羽大封诸侯王时,封他为魏王。起初,魏豹拥汉反楚,后见刘邦东征项羽失败,又背汉向楚。为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出关第一个目标就是魏豹。他占据着今陕西东部、山西西北部一带的地方。

当韩信率军到达陕西与山西交界的临晋渡口时,见黄河对岸的魏军刀枪林立,军营整齐,连绵十几里,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韩信知道如果强渡,会造成很大伤亡。于是他派灌婴率军在临晋渡口多扎营帐,夜间多置火把并大声喧哗,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自己率主力偃旗息鼓、溯流而上三百里,到达夏阳后,从侧后向魏国腹地挺进。

此举无异神兵天降,在临晋渡口守卫的魏军见后方有敌,就撤军救援。而这时坚守在渡口对岸的灌婴见魏军后退,就挥军渡河,与韩信内外夹击魏军。魏军大溃,魏豹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背水一战,歼赵卒二十万

此时,刘邦正在荥阳、成皋一线抵御项羽的进攻,兵力十分吃紧。待攻魏战争一结束,刘邦就从韩信、那里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抽去守成皋,只让韩信带三万临时招募的新兵去山西代地歼敌。

赵王歇也是项羽封的诸侯王,属六国之后。他见韩信来攻,就找主将陈余商量对策。陈余说:“我有二十万大军,韩信只有三万新兵,怕他干什么?”并大言不惭地说:“这一次要好好杀一杀韩信这个钻裤裆的威风,正正堂堂打一仗。”但军师李左车并不乐观:“韩信拜将之后,定三秦,擒魏豹,足见此人极能用兵,不可小视。”并建议赵王:坚壁清野,不与韩信正面交锋,派兵袭击韩信的运输线,使之进不能,退不得。不出半个月,就可取韩信的人头。陈余一听,嘲笑李左车的意见是腐儒之论。李左车一听,愤怒而起,并拂袖而去。临走时他说:“我等着韩信取你们的人头。”

韩信听说李左车的意见被否定之后,大喜过望,就率军越过太行山的八大关隘之一的井径口,直抵赵军所在地,与赵军隔派水而阵。

察看地形之后,韩信就开始调兵遣将,部署方略:派将军傅苍率两千人距赵营十里埋伏;见赵军出营后,拔掉赵旗,换上汉旗。派将军灌婴、周勃各率两千人在距赵军前进之路的十里之处左右两翼埋伏;侍汉军吃紧时,从侧翼攻击赵军。韩信本人则率大军大张旗鼓地背靠汦水向赵军进攻,并告诉诸将:“晚上出发,消灭赵军后再吃早饭。”

第二天天刚微亮,韩信就率军擂鼓呐喊向赵军进攻。赵王歇和陈余见汉军背水列阵,想把汉军打下水去,就倾巢而出与汉军激战。待赵军一出,汉将傅苍就占领了赵军营地并换上汉旗。而周勃与灌婴就在汉军快要支持不住时,从两翼杀来。经此一击,赵军大乱后退。又见自己营地尽是汉军旗帜更是心惊不已。韩信见此,挥军反击,与周勃、灌婴、傅苍夹击赵军。赵军大溃,赵王被擒,陈余被斩,李左车失踪。

借得胜之威,不战而下燕之七十二城

平定赵地之后,韩信派人找到李左车,说:“陈余如听你之言,我的人头早没了。现赵地已定。我下一步该怎么办,请先生教我。”李左车就建议韩信借得胜之威,传檄幽燕,这样就可不战而胜。韩信听后,觉得有理,就派人给燕王臧茶去信,陈说利害,要他投降。燕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率军投降了韩信。这样,汉军就不费一刀一箭就得到了燕国七十二座城池。

真可谓风卷残云,北中国基本上归入汉军范围。然后,韩信又率军下齐地,在潍水以半渡而去之的战术大破楚将龙且的二十万大军。韩信的军事生涯也因之达到顶点。

项羽见韩信如此了得,就派韩信的老熟人武涉去做韩信的工作,要他独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韩信不听,说项羽只给他个郎中,而汉王却让他当大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不能背叛。

这时,齐地辩士蒯彻也劝韩信,要他鼎足而立。蒯彻反复给他分析形势,陈说利害,说他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并以历史上白起、文种的事例提醒他,还以看相算命来打动他。蒯彻说:“从你的前面看,位不过封侯,而且危而不久,如从你的后面看,贵不可言。”同时还告诫韩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以后会后悔的。可韩信亦不听,气得蒯彻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按理,韩信有如此大的功劳,刘邦应加他高官显爵。可恰恰相反,与韩信在一起的张耳,身无寸功,在平定赵地后,被封为赵王,而韩信只是左丞相。所以,在平定齐地后,韩信以齐人反复、不设王不足以镇慑为由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此时,刘邦正在成皋、荥阳一线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盼韩信来救,谁知他要当齐王,气得刘邦破口大骂。后经张良、陈平暗示,刘邦只好违心地封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二〇二年,韩信带兵与英布、彭越合围项羽于垓下,使项羽兵败乌江,自杀身亡。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汉胜楚败而告终。随着项羽的灭亡,韩信的生命也很快就要结束了。

公元前二〇六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史称汉高祖。随着夺取政权的工作告一段落,巩固政权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刘邦看来,对于他的新兴政权尤其是他死后的刘姓王朝最具威胁的、莫过于被他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有十大功劳的韩信。

称帝刚结束,刘邦为防韩信当齐王时间长了,根基扎稳了,对他不利,就把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因为韩信太能用兵了,所以封楚王不久,刘邦还觉得不放心,就想削掉韩信的楚王封号。

罢人家的官,总得要有个罪名。于是刘邦就暗中指使人上告韩信谋反,以伪游云梦之计,把韩信抓入长安,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起来。可时间一长,刘邦觉得韩信这样的人即使在京城,也是个隐患,就开始对韩信下手了。

汉高帝十一年,在代地的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平叛。临行时,他妻子吕后哭哭泣泣地说:“你远离京城,一旦祸起萧墙,怎么办?”刘邦想了一下说:“天下刚平定,谁会造反?如要出问题,定是韩信。此人功大才大,被削职闲居,牢骚很多。”并交待吕后,有事找萧何,因韩信是萧何请回来的,两人感情较好。

吕后是个心狠手毒的妇人,就在刘邦率军离京不久,她以汉军平叛大胜为借口,要朝臣人宫庆祝胜利,并要萧何去把韩信请来。萧何不敢不从,就去韩信家中请他人宫庆祝胜利。

见是萧何相请,闲居在家的韩信坦然不疑。就随萧何人宫。结果走入未央宫时,被早已埋伏的刀斧手抓了起来,并被押人未央宫的长乐钟室。在一个四周布满帷幔的暗室中,吕后命武士剥掉韩信的衣服,用削得锋利的竹签杀死。因据迷信说法,杀韩信这样的功臣,上不能见天,下不能见地,不能用刀,否则要遭天怒。随后,吕后又命人屠灭韩信三族。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呢?除了维护家天下的需要外,没有别的理由。作为韩信来说,一生有三得,使他功盖天下:一得于秦末农民起义为他施展军事才能提供了大舞台,一得于刘邦宽容的用人政策,三得于朋友的鼎力推荐与相助。所以,后人有一副对联,总结了韩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丞相萧何是韩信拜将的恩人,最后请韩信人宫亦是萧何。同时没有河边的洗衣漂妇,韩信会饿死,但最终又死于吕后之手。

所以,作为韩信来说,除了三得之外,还有三失:一失于在拜将时要刘邦以王侯之印封赏有功之臣。此种话,作为人主可以说,应该做,但作为臣子却不能说。使刘邦对韩信的信任程度大大减弱。二失于讨封齐王。当时韩信手握百万大军,雄踞北方,刘邦正在成皋吃紧。在这种时候要刘邦封他为齐王,明显是要挟,使刘邦证实了自己对韩信的想法,即韩信有野心,三失于被贬后恃功凌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恃功自傲,盛气凌人,使刘邦觉得这个韩信留不得。

有一次,刘邦与韩信在宫中闲聊品评朝中诸将的优劣,韩信都认为这些将军算不上一流水平。刘邦突问韩信:“你以为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只能带十万兵而已。”刘邦反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十分自负地回答:“多多益善。”意即越多越好。刘邦一听,笑道:“你认为自己如何厉害,怎么被我抓起来了呢?”韩信道:“陛下不能将兵,但能将将。所以,我为你所擒。”

此次谈话之后,刘邦的心病更重了:此人如此狂傲,一旦自己归天,孱弱的儿子刘盈是制不住他的。于是,韩信就死定了。

樊哙是韩信的老部下,每次上朝见到韩信,总是说:“臣拜见大王。”跪拜接送不止,而韩信总是不屑一顾,对人说:“大丈夫怎能与樊哙这种屠户为伍。”樊哙听后,恨得咬牙切齿。因此朝中大臣对韩信是既怕又恨。

因此,像韩信这种军事奇才,既有震主之威和不赏之功,又不想背汉独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惟一的全身保官之计就在于八个字:功成谦让,自善终身。

所以,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看过韩信父母的坟后,说:“韩信应该是有前途的,如不恃才傲物,而自损谦让,那他一定是汉朝的周公、吕尚。”但韩信没有这样做,应验了蒯彻的语:望前看,位不过侯,危而不久;望后看,贵不可言。

帝师张良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的一天,一队秦军护卫着秦皇车辇,戒备森严地行进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官道上。突然,从道旁闪出两名刺客,如虎人羊群,直逼黄罗伞盖的车辇,随着一声大喝,只见其中一人手持120斤重的铁椎用力向车辇砸去,随后两人便逃之夭夭。铁椎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失色,立即下令捉拿刺客。但是,刺客借着道旁草木的掩护,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秦始皇遇刺,这是第3次了。第1次是荆轲借献燕国地图的机会将匕首藏于图中,赶着“秦皇环柱而走”。第2次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他用药熏瞎自己的双眼,乔妆成说书人,趁给秦皇说书的时机来行刺。这第3次暗杀的主谋,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运筹帷幄的“帝王之师”——张良。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降下帷幕,刘邦即帝位,是为西汉高祖。五月,高祖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大臣们:“我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呢?”群臣议论纷纷,或赞刘邦胆略过人,或称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而项羽连一个谋臣范增都留不住,所以他才败在我的手下。”

司马迁曾以为张良是位魁梧奇伟、英气非凡的大丈夫,当他见到张良的画像时大为惊奇,——原来张良却是个貌似漂亮女子的文弱书生。司马迁为什么会有如此臆想呢?这恐怕和张良身居乱世,却不甘雌伏投身于戎马倥偬的生涯有关。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宰相。张平卒后二十年,即公元前230年,韩亡于秦,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丧失了唾手可得的显赫地位。他胸怀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复韩。

其实,韩亡后(韩成为秦的颍川郡),张良家境依然富绰,仅奴仆就有300多人。但年轻气盛的张良,却不满足于过眼烟云般的荣华富贵,独对秦始皇灭亡韩国怀恨在心。即使胞弟天亡,他也无心厚葬,而是悉散家财,四处访求刺客,因此才发生了博浪沙袭击秦始皇的事件。

行刺未遂,张良被悬榜通缉,不得不逃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躲藏起来。张良这个名字,就是为逃避追捕才改的。

下邳城北有一条沂水,沂水上有一座小桥。张良常常凭栏远眺,藉此打发时光。

一日,一位身着布衣,须发皆白,腰系绒绳的老者来到张良跟前,并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毫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来!”张良十分诧异,犹豫了一下,见他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便忍气下桥取来鞋子。老人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照办了。事毕,老人也不道谢,大笑一声,悄然离去。弹指之间,老人又出现在张良面前,赞许道:孺子可教也。并相约5天后在此会面。张良觉得这位老人不同寻常,连连应允。

5天后,天刚刚亮。张良前往赴约,想不到老人已在桥上等候多时了。他严厉责备张良说:“同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呢?”

再过了5天,张良在鸡叫头遍时就动身。走近桥头,张良大吃一惊:老人又比他早到了。

又一个5天后,寻找出路的迫切心情,促使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候老人。这次,张良总算赶在老人前面。老人高兴地取出一编竹简书,说:“读了这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你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13年后你会在济北(今山东西部)谷城山下看到一块黄石,那就是我。”老人说完,悠然自得地走了。

张良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一看,吃了一惊。原来,这是一部十分名贵的《太公兵法》。自此,张良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把它作为学习的经典。

10年后,陈胜、吴广首揭反秦的义旗,张良果然踏上了建功立业的道路。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

唐代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一诗中写道: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日非智勇。

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从这个故事看,有人授张良兵书,是可能的,但授书者成了人格化的神,则未免荒谬。很显然,这一故事纯属后人虚构,经民间传说而成神话。它试图说明,张良聪慧过人,是因为有“神授”的缘故。这从某种程度上,又反映出后人对张良的顶礼膜拜。

张良在下邳一住就是10年。他仗义行侠,结交广泛。楚国的项伯(项羽叔父)因为杀了人也逃到下邳,靠着张良的帮助,藏匿起来,他们遂成为莫逆之交。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张良闻鸡起舞,聚集了100多名少年前往呼应。第2年,陈胜被杀,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张良又投袂而起,归顺在途中偶然遇到的刘邦,两人心照神交,相见恨晚。在伐秦路上,风餐露宿,张良向刘邦谈论《太公兵法》,把六韬之略和盘托出,深受刘邦赞赏。但张良向别人讲起这些兵法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领悟的。张良因此对刘邦有知遇之感,他喟然兴叹:“沛公(刘邦)的智慧,大概是上天授的!”

这时,另一支反秦义军由楚国项梁率领,义军兵骁将勇,所向披靡。为了统一灭秦步伐,项梁召集各路将领,商议推翻秦朝的大事,刘邦带着张良也应召前往。项梁听从谋臣范增的主张,把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找来,立为楚怀王,建都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张良早就立志恢复韩国。于是乘机向项梁建议立韩国之后为王。他对项梁说:“您已经立了楚国的后代为王。韩国的后代横阳君韩成很贤德,应该立他为韩王。这样,就可以多树党羽,互相支援,共同起兵反秦。”于是,项梁封韩成为韩王,封张良为韩国司徒(位似丞相),并让张良与韩王成一起带领千余人向西攻打韩国故地。

项梁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便骄傲起来。秦将章邯乘其不备,大破楚军,项梁被杀。于是,楚怀王从盱眙撤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命项羽攻打章邯,由北路入关,同时命刘邦西进,直捣秦都咸阳。

刘邦从砀县出发,经成武(今山东曹州)、高阳(今河南杞县西)、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等地,攻占了颍川。张良随韩王成一起,赶来相会。刘邦在张良协助下,连下10余城,迅速平定了韩国地盘。刘邦请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禹县),自己与张良继续向西进军。

公元前206年6月,刘邦进军南阳郡。南阳郡守下令死保宛城。刘邦求胜心切,恐宛城久攻不下,延误时日,便想从宛城西边绕道而行,直扑关中。张良深谋远虑,看出了丢掉宛城的弊端。他对刘邦说:“如不把宛城攻下,就会陷入后有宛城,前有强兵,腹背受敌、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兵家之大忌。”刘邦彻悟,遂依张良之计,偃旗息鼓,调兵回师,又在天亮前把宛城团团围住,使南阳郡守不战而降。

南阳本是一个大郡,士民众,积蓄多。刘邦在此招兵买马,储草备粮,兵力很快壮大到两万余人。

9月,刘邦麾兵趋至蛲关。蛲关(今陕西商县西北)是南阳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刘邦兵临城下,便欲驱动2万士卒强行仰攻。张良认为,秦有重兵扼守,不可轻敌,与其强攻,不如智取。于是,他建议刘邦,一方面派出部分兵卒,在附近山头大张旗帜,作为疑兵,迷惑敌人;另一方面,准备对把守蛲关的秦将韩荣等人施以重赂,假装议和,趁其懈怠,奇袭蛲关。

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计策。第二天,便派遣谋士郦食其人城,拜见秦将韩荣。依张良嘱托,郦食其一开始即投石问路:“天下伐齐,并非沛公一人。若将军肯惜百姓生灵的痛苦,就开关向沛公投降,沛公亦将感激将军,保持禄位。”郦食其故意将“禄位”二字说得有板有眼。

韩荣听出了弦外之音,但仍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说:“本人食秦禄很久,这样做未免太不义了。可否给我3天时问,与诸将共议,或战或降,取决于大家。”

三天后,张良遣郦食其再见韩荣,说:“将军忠心耿耿,值得钦佩。今特奉上沛公亲拨黄金千两,表示对将军的崇敬。沛公已下令退兵,与将军议和。”

韩荣乃屠户子弟,贪图钱财,见利忘义,他对郦食其说:“既然如此,权且收下此礼。但我仍然希望大家讲和罢兵,免得生灵涂炭。”

郦食其回见沛公,备道详情。张良建议刘邦,派10余兵,装成百姓模样,各挑一担柴禾,中间藏着火炮,从小道绕至关后,放火烧山;再令大将樊哙高举旗帜,鼓噪前进,攻打崎关。

韩荣自受金以后,认为战事将歇,终日饮酒作乐,毫无戒备。忽见刘邦大军冲至关前,又见关后遍山起火,炮声不绝,遂夺路而逃。关内秦兵,群龙无首,乱成一团,降的降,死的死了。

拿下蛲关,刘邦兵叩咸阳。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到达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只做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便手捧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秦王朝统治彻底瓦解。

刘邦年轻时,曾在咸阳服过徭役,看到秦始皇车驾出巡,不无羡慕地说:“大丈夫应当这样!”

刘邦攻人咸阳,被浩浩荡荡的队伍簇拥着,面对箪食壶浆的百姓,怎能不飘飘欲仙!赶到关中一看,兰台椒房,琼楼玉字,金碧辉煌,令人眼花缭乱;后宫数千嫔妃,倾国倾城,仪态万方,更令他流连忘返,乐不可支。他跟众将说:“当初,楚怀王有约,先人关者为王。如今我先进关了,我就居此以安人心,你们看如何?”卖狗肉出身的大将樊哙虽是个粗人,但此时却粗中有细,劝谏刘邦说:“您是想得到天下,还是想当富翁呢?这些奢侈之物,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你要它何用?还是赶快回军霸上,不要留在宫中吧。”但是刘邦不听。张良复谏:“因为秦做了暴虐无道的事,您才来到这里。为天下铲除凶残的昏君,就应以朴素为号召。现在刚刚进入秦宫,就安于和秦王一样享乐,这就叫做‘以暴易暴’。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意见是对的。”刘邦一向依重张良,听了这番话后,立即还军霸上。

一心称霸天下的项羽,在平定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后,正准备率军入关,听说刘邦队伍已攻破咸阳,气得暴跳如雷。他统率40万大军(号称百万)进入函谷关,威风凛凛地屯驻鸿门(今临潼以东),与霸上(今长安以东)刘邦的军队遥遥相对。

恰在此时,刘邦手下有个名叫曹无伤的将领,为讨好项羽,派人告密说:“刘邦想做关中王,把天下占为己有。”项羽一听,有如火上浇油,准备袭击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亦顺水推舟进言道:“以前刘邦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这次人关后,他却不贪财宝,不近女色,可见他志向不小。应该尽快消灭他,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谁知项羽剑拔弩张要消灭刘邦的事,却惊动了左尹项伯。为报张良昔日救命之恩,项伯连夜骑上快马,直奔刘邦驻地。他找到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和范增的主张告诉了他,劝他赶快逃离刘邦,免得成为刘邦的陪葬品。

张良闻讯,心急如焚。但他头脑冷静,足智多谋,灵机一动,便对项伯说:“我奉怀王之命,送刘邦入关,现刘邦有危,我却偷偷走掉,这样做太不讲义气了,请容我向刘邦辞个行吧。”项伯只好应允。

张良把项伯透露的情况赶紧禀告刘邦。刘邦听后大吃一惊。张良问刘邦:“您估计,您的士卒能够挡住项羽的士兵吗?”刘邦默想了一会,说:“当然不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张良力劝刘邦拜会项伯。

项伯碍于情面,只好接受刘邦的求见。刘邦象款待久别的故友一样招待项伯。张良频频为项伯斟酒,并说刘邦有个女儿仍待字闺中,愿许配给项伯的侄子项东。项伯来不及细想,张良伸开双手把项伯的袍角与刘邦的袍角提起来系在一起,然后用剑一割,两人的袍子各落下一个角。按风俗,刘邦与项伯就这样成了亲家。在张良的暗示下,刘邦又对项伯说:“我入关以后,清查了人口,封存了府库,一丝一毫不敢自取,只等项羽到来。我之所以派兵守关,是防止其他盗贼的出入,日日夜夜盼望项羽的到来,哪敢谋反呢?还是请您把这些情况告诉项羽吧。”项伯信以为真,满口答应,并对刘邦说:“明天早晨,您务必去向项羽说明,表示歉意。”

项伯离营,被范增发现了。考虑到天机已被泄露,范增不得不放弃偷袭的计划。项伯回营后,把刘邦的话如实报告给项羽,并说:“刘邦先攻入关中,你不但不赏,反而要进攻人家,这是多么不义啊!你应该好好招待他。”

第2天清晨,刘邦依项伯之约率张良等人来到鸿门,向项羽陪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您纵横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没有想到我能首先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在这里与您重逢。现在竟有小人从中挑拨,使我们兄弟之间发生误会。”项羽脱口答道:“这都是你的麾下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哪能如此呢?”言毕,请刘邦赴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频频向项羽示意,要他下决心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依旧饮酒。

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又生一计。把大将项庄叫来,让他向刘邦敬酒,然后借舞剑助兴之机,杀死刘邦。张良看穿了范增的用意,并向项伯示意。项伯拔剑与项庄对舞,并用身体时时掩护“亲家”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由于张良遇事机警,鸿门宴仅仅成为一场虚惊。它使刘邦及其军队避免了一场残酷的血战,也为刘邦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对此,范增倒是一针见血、十分气愤地对项羽说:“将来和你争夺天下的必定是刘邦,我们就等着作他的俘虏吧!”

鸿门宴后,项羽率人屠了咸阳城,杀了子婴,又放火烧了阿房宫。“项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咸阳腥风阵阵,满目荒凉,变成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项羽又派人去见楚怀王,要求更改以前的盟约,被怀王拒绝。桀骜不驯的项羽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把怀王迁往江南,建都郴县(今湖南郴县)。表面上仍尊称他为“义帝”,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权力。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擅自分封18个诸侯王。为限制刘邦发展,借口巴、蜀也是汉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统领遥远的巴、蜀地区,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范增为彻底牵制刘邦,堵塞他东进的道路,又建议项羽三分关中,把秦朝降将章邯封为雍壬,统领咸阳以西地区,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以北);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今陕西北部),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

刘邦见项羽背信弃义,忍无可忍,想发兵攻打项羽。张良认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进攻,等于自投罗网,不如暂作退让,先巩固巴、蜀,养精蓄锐,再伺机起事。刘邦别无选择。长叹一声,答应了张良的请求。

张良把所受赏赐的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全部转赠给项伯。刘邦洞悉张良的意图。又给张良许多财宝。张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求取汉中之地。项羽居然应允。这样,汉中地区名义上划归了刘邦。

4月,各诸侯王分别回到各自的封地。张良原本是韩王成的臣下,且一心惦念韩王成,不能跟随刘邦到南郑,但又依依不舍。张良护送刘邦,一路上经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入蚀中(今安南,即子午谷),很快到达褒谷(在陕西褒城)。

褒谷又叫褒斜道,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谷深,悬崖陡峭,蜿蜒数百里,中间有褒水流过,历来是从陕入川的南北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因悬崖绝壁,元路可行,人们就在半山腰的石壁上凌空驾设栈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张良望着栈道,突发奇想,奏请汉王:“您走后可以把栈道烧掉。”汉王不解其意,张良不厌其烦解释道:

“留着它对汉家有三害,烧了它有三利。第一,烧了栈道对汉家来说,易聚不易散。——汉王到南郑去是为发展力量。但我们带去的这10万人,关东人多,到了南郑以后,万一水土不服,谁愿在那受罪呀?要留着这个栈道,用不了多久,这10万人就变成了一盘流沙;把它烧掉,大家知道回不去了,也就安心呆在南郑了。这就是烧了它的第一利,反之就是一害。”

“第二,烧了栈道,奸细不能往来,您在南郑收录巴、蜀两郡之民,养兵练将,聚草屯粮,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项羽不会知道。不然,您在南郑的作为都不能逃过项羽的耳目,这样,只要您力量有所壮大,项羽就会先发制人,进兵南郑或派兵把住要塞,您怎么可能卷土重来呢?这是烧了栈道对汉家的又一利,反之,不是又一害吗?”

刘邦认为,张良的分析切中要害,连连称是。张良接着说:“烧了栈道,项羽无西顾之忧了,您不再是项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这就在客观上麻痹了项羽,他自会放松对您的戒备。将来汉军养足了锐气,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不是烧了栈道对汉家的又一利,不烧栈道的又一害吗?”

刘邦依照张良的意愿,果然放火烧掉了栈道。

张良回到了韩国。由于他辅佐了刘邦,引起了项羽的忌恨,所以项羽不让韩王成到封国去,而是把他带到彭城。项羽到达彭城后,又把韩王成降为穰侯,不久就把他杀了。

8月,刘邦接受韩信的建议,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故道,从侧面出兵关中,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欣、翟王翳也先后归降,扫除了东进道路上的拦路虎。项羽听到三秦平定的消息,封郑昌为韩王,准备对付刘邦。张良唯恐项羽攻打刘邦,就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名不符实,所以他想得到关中。只要按当初的约定得到了关中,他决不敢再向东发展了。”

此时,由于项羽分封不公,田荣首先在齐国举兵反抗项羽;陈余没有被封为王,也对项羽不满,便跟田荣联合起来对付项羽。张良又把田荣、陈余联合反抗的事告诉了项羽,试图转移项羽对刘邦的注意力。项羽果然掉戈北土攻打田荣。

张良扶韩不成,乘乱西逃,复归刘邦,被封为成信侯。

刘邦恢复关中后,建都栎阳;田荣战败被杀,但田荣的儿子田广自立为齐王,继续对抗项羽。

项羽知道汉王刘邦已经向东推进,但一时又无可奈何,便决定先击败田广,平定齐地,然后再去攻打刘邦。这就给刘邦造成可乘之机。

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率领56万大军经过洛阳到达外黄(在今河南兰考东南)。原来跟田荣联合,反对项羽的彭越,这时也率领3万人归属刘邦。刘邦封他为魏相国,转战梁地,自己亲率大军直扑彭城。

项羽闻讯,急领3万精兵回师彭城。刘邦孤军深入,遭到项羽勇猛的反击,汉军伤亡20余万人,刘邦率数十名骑兵逃至下邑(今江苏砀山)。

彭城之战,不仅使刘邦的主力受到意想不到的惨重损失,而且连先前投降刘邦的诸侯也纷纷倒戈,又投靠了项羽。刘邦顿感前途黯淡,统一天下的希望似乎要破灭了,他单枪匹马困在下邑,牵挂原已攻获的关东地区,恐因时变亦被项羽夺去,遂对左右说,愿把关东地区让给能与他共建大业的人统领。

张良深谋远虑,向刘邦举荐了3人:一位是楚国的猛将九江王英布。他因受项羽指使坑杀秦降卒20万而声名狼藉,并由此对项羽产生怀疑和忌恨。项羽与田荣作战时,曾征调他支援,他谎称有病,只派数千人前往敷衍。彭城之战,项羽令他前来相助,他又按兵不动,可见,可以策动他反楚。一位是在梁地反抗楚军的彭越。他独掌万余兵马,但没有安身立命的地盘,对项羽心怀不满,亦可以派人联合。还有一位是韩信,在汉军中只有他能独当一面,可以委之重任。张良对这三人的力量、处境洞若观火,遂建议刘邦把关东地区许给这三人。刘邦转忧为喜,即派人分路游说九江王英布,联合彭越,调遣韩信。不久,一个内外联合、共同打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结成。后来,刘邦就是借助这三股力量,最终打败了项羽,夺回了天下。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收集余部,移军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萧何也从关中送来了补充的兵员、物资,汉军军威复振,把项羽阻拦在荥阳以东。

敖仓是秦代建立的天下著名的粮仓,它位于荥阳西北的敖山上。刘邦下令在荥阳和敖仓之间修筑甬道,以便安全取用敖仓的粮食。

为了削弱项羽,刘邦派韩信渡过黄河,进攻安邑(今山西省夏县)。9月,韩信活捉了魏王豹,从侧翼声援刘邦,孤立项羽。

12月,项羽调兵遣将进攻刘邦,把荥阳团团围住,又趁机堵塞了甬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以撑持局面。刘邦寝食不安,便把谋士郦食其找来商量对策。

郦食其此时年逾花甲,已没有了随刘邦下陈留、攻唬关时的机智。面对项羽围困孤城,便提出“分封六国后裔以削楚”的权宜之计:

“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在杞国封亡国国君的后代;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宋国封亡国国君的后代;秦始皇失德弃义,侵占诸侯国家,灭了六国,使六国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果真能再立六国的后代,全都授给他们国王的大印,这样各国国君和臣子百姓一定都对陛下感恩戴德,无不向往您的声望,仰慕您的仁义,甘作陛下的下属臣妾。德义一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称霸了,项羽也必将整肃衣裳前来朝谒汉王。”

刘邦听了,连声称善,下令赶制大印。

郦食其正准备到各地行封,恰好张良外出归来。汉王正在吃饭,他高兴地对张良说:“有人为我谋划了削弱楚军的计策。”就把郦食其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良。张良脱口而出:“如果陛下按郦食其的主意行事,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大惑不解,如坠五里雾中。张良随手执箸(筷子),比比划划地讲出一番道理来。

张良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亡君后代在杞国,是因为他能置桀于死地;如今陛下能置项羽于死地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封亡君后代在宋,是因为他有实力取下商纣王的首级,如今陛下能取项羽的头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二个原因。”

“周武王进入殷的都城,表彰殷时贤人商容,释放被拘禁的箕子,加高比干的坟墓;如今陛下能修建圣人的坟茔,表彰贤人,尊重智者的门第吗?”汉王说:“不能。”张良说:“这是不能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三个原因。”

张良进一步反问道:“先人发放钜桥的粮食,散发鹿台的钱财,用来赐给贫穷的老百姓,陛下如今能散发府库的粮食和财钱给老百姓吗?武王灭商以后,收起战车而用坐车,把武器搁置起来,并用虎皮覆盖,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现在陛下能停止武备,施行文治,不再用兵吗?武王把马放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不再打仗,如今陛下能放牧战马不再打仗吗?周武王曾经把牛放养在桃林的北面,表示不再运输和储积粮草,如今陛下能不再运输和储积粮草吗?这些是不能分封六国的另外四个原因。”

张良最后指出:“天下的游士离开他们的亲属,抛弃祖先的坟墓,远离他们的故人旧友,跟随陛下走南闯北,日夜盼望的只是能得到一小块封地。如今,陛下想再分封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为王,天下的游士就会各回其国,各事其主,和自己的亲友团聚,回到故里扫祭坟墓,陛下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不能分封六国的第八个原因。况且,如今楚强汉弱,六国即使勉强重建,也会受到压力而屈从楚国,反抗陛下,这难道不是惹火烧身吗?”

汉王听得目瞪口呆,辍食吐哺,痛骂郦生:“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便下令销毁所有的印章。

张良的分析,确实鞭辟入里。当初,陈胜起兵时,六国也都想推翻秦朝,反秦的目标是一致的。陈胜分封六国的后代,暂时还可以起到联络与党,孤立秦朝的作用,况且当时天下的土地并不归陈胜所有,所以陈胜把秦朝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既有美名又有实惠。但是,对刘邦来说就不同了。楚汉相争,胜负未卜,且呈楚强汉弱之势,六国诸侯并非全都反对项羽;如果刘邦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就等于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敌人。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况且,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并未站稳阵脚时,也曾分封诸侯,结果众叛亲离,兵戈迭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此乃前车之鉴。张良力拒分封,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有清醒的了解,显现出一个古代谋略家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韩信为将,豁然大度,善谋略,知己知彼,攻则必破,守则必固,每战皆胜,是楚、汉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中枢。

公元前203年11月,韩信奇计破齐后,派人送信给刘邦。信中说:“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又紧靠楚国,请封我为齐假王,以便镇服齐国。”刘邦读罢,火冒三丈,大骂道:“我被楚军围困,日夜盼望你来协助我,你倒要自立为王!”张良深知韩信的重要:如果他归顺刘邦,刘邦就会胜利;如果他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打败刘邦。于是,张良用脚尖踢踢刘邦,暗示他不要再说下去,并且俯在他耳边说:“现在形势对我们不利,哪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齐王,让他安心驻守齐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刘邦幡然彻悟,改口骂道:“大丈夫能平定诸侯,就可以立为真王,何必做假王呢?”于是,他立即派张良前往授印。张良不顾路途危险,穿越犬牙交错的战场,从荥阳直达齐都临淄(今山东中部),授印册封。韩信抚摸着朝思暮想的金印,不禁眉开眼笑。张良趁机劝说他发兵攻楚,韩信也满口允诺。

在荥阳战场上进退两难的项羽,自思无法抽调部队对付侧翼韩信大军,于是,利用与韩信“有故”的关系,派说客武涉诱劝韩信“反汉,与楚连和”。韩信义无反顾地回答:“我跟从项羽,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而汉王对我则言听计从,解衣推食,并封我为王,我不能辜负汉王!”武涉后脚出门,项羽谋士蒯彻前脚跨进韩府,唆使拥有重兵的韩信说:“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被韩信婉言拒绝了。

张良抚绥韩信,虽为权宜之计,但小小一个封印却为刘邦赢得了楚汉天平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筹码。由此可见,他的远见卓识确实高人一筹。

经过长期相持,楚汉战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刘邦。韩信在黄河中下游稳住了阵脚,从东北方威胁项羽;彭越等人又不断从南方骚扰楚军,使项羽四面受敌。

色厉内荏的项羽,顿生一计,要求与刘邦单独比武,刘邦单骑出阵与项羽对话。明枪易挡,暗箭难防,项羽趁其不备,放箭射中刘邦的胸部。刘邦怕影响军心,便摸着自己的脚趾说:“虏中吾趾”,然后从容退入军营,因伤重卧床。张良入帐请安,好言加以宽慰。

项羽见刘邦中箭,兴高采烈。试图乘刘邦病危,军心浮动之际铲平汉营。

张良看出了项羽的用心,力劝刘邦忍痛巡视军营。汉军将士见刘邦安然无恙,愁容顿释。项羽探听到刘邦仍在军中巡行,惆怅不已,终不敢贸然轻举妄动。

项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以送回被扣押的刘邦父亲和妻子为条件,谋求停战议和,企图获得喘息之机,以便东山再起。

公元前202年9月,刘、项签订了楚汉并存的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议和”。

鸿沟是战国时修凿的水利工程。它沟通了中原地区的黄、济、汝、淮、泗诸河,是当时重要的水利交通干线。鸿沟议和,是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它在客观上标志着项羽已彻底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

项羽率军佯装东归。

刘邦自反秦以来,转战数年,出生人死,鞍马劳累,几次幸免于难。楚汉议和后,他也向西撤兵。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张良听到刘邦与项羽签订“鸿沟和约”之后,力阻刘邦西撤。他认为,此时正是消灭项羽,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如果中途休战,就会前功尽弃。他对刘邦说:“现在,您已经占据了大半个江山,各路诸侯皆已归附,不如毕其功于一役,穷追猛打。否则,给项羽以喘息之机,就会养虎遗患。”刘邦觉得张良言之有理,又念项羽多次背信弃义,急令汉军跨越鸿沟,挥戈东向。

10月,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此前,刘邦已和韩信、彭越约定,在固陵会师,共剿项羽。可是,韩信、彭越迟迟不到。楚军趁刘邦孤军深入,又把汉军杀得大败。刘邦只得退守要塞,掘堑坚守。

韩、彭罢兵,急得刘邦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张良分析道:“韩信的老家在楚地,他还想扩大封地。至于彭越,魏王豹已死,且无后代,任魏相国的彭越也想称王。总之,在楚兵将破而韩信、彭越未有分地的情况下,他们不来固陵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张良提出了具体的分封方案:把陈州以东直到海边的土地(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北地区)都加封给韩信;而把睢阳以北直到谷城地区(今河南东部及山东西部)划给彭越。张良断言:如是而行,韩、彭二人必来会师,楚军定将被打败,否则,鹿死谁手,不得而知。

张良所言,可谓人木三分。刘邦欣然接受,遂传令册封。韩、彭受封后果然麾军直扑固陵。12月,汉军各路队伍把项羽围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南)。金鼓齐鸣,战马奔驰,在汉兵十面包围下,项羽已成瓮中之鳖。

常言道:“饿死的骆驼比马大。”项羽尽管被困垓下,但仍有8000楚兵保护他。他在山沟里扎下20里连营,仗着粮草殷实,一时间刘邦也真奈何不了他。

张良对刘邦说:“8000楚兵不消灭,项羽就完不了。但这些楚兵个个英勇善战,本事高强,又盘据险要地形。硬打强攻必然伤亡很大,应当用计退敌,才能保全有生力量。”刘邦按捺不住心里的高兴道:“用什么妙计呢?”张良说:“楚兵跟随项羽征杀,离乡日久。作战顺利时不易思念家乡,但身陷重围则容易思念亲人。现在他们连连失败,被困深山,前途未卜,已是走投无路。如能勾起他们思乡之情,定会军心涣散,不战而降。”

于是,便有了张良吹箫,汉军以楚声相和,一夜之间“唱”退了8000楚兵的传说。其实,张良破楚不仅仅只靠吹箫,有人说,还使用了别的“秘密武器”。

张良回到营中,本想用箫吹出楚调,让楚兵听到家乡的声音,勾起思乡的感情。可是转念一想:霸王军营20里,兵士们分散驻扎,自己这一支箫吹得再响,也传不到半里远。近处的听到了,但远处却无法听到,项羽的军队照样垮不了。张良又苦思冥想,终于有了主意。

他派士兵上山砍来茅竹,选取粗竹子劈成竹篾,再把竹篾弯弯捆捆,扎成鸟形,上面糊了薄纸,做成纸鹞。又派人选取细竹子截成小段,做成哨子,绑在纸鹞上。

晚上,月明星稀,空中刮着微风,张良开始用计了。他命令士兵们拿着线绳、纸鹞分散到四面山岗上去等候,自己则登上了山坡的风口,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用箫吹起了哀怨、低沉、凄凉的楚地小调。附近的士兵听了,好不伤心,先是叹息,后来忍不住落下眼泪,放出悲声。这个时候,四面山岗上的汉军一齐放起了纸鹞。纸鹞飘荡在项羽军营的上空,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来,纸鹞上的哨子呜呜作响,鹤唳鸿哀,凄凄惨惨,如泣如诉,所有的士兵都禁不住受到感染,哭声惊天动地。有的楚兵议论道:“整天打仗,有家难归;弄不好连个尸首也留不下。眼下大势已去,这仗还为谁打呀?死保霸王还有何用呢?干脆散了罢!”楚兵便把盔甲一甩,兵器一扔,做了刘邦的俘虏。

项羽还在帐中和虞姬喝着闷酒。虞姬到底是女人,心细,听到楚调、哭声,知道末日已到,把剑一举抹了脖子。霸王成了孤家寡人,翌日,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后来,人们喜欢放风筝,据说就是从汉朝张良那儿兴起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史称汉高祖,建立了汉朝。

汉王朝已立,但都城地址未定。有人建议都洛阳,言都洛阳者皆山东故人。可是,娄敬却劝高祖都关中,高祖觉得娄敬所言有理,却又拿不定主意,便问张良。

张良想到,夺取天下后,高祖在采用秦的郡县制的同时,部分地实行了周的分封制,各路异姓诸侯王割据一方,蠢蠢欲动,构成对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因此,尚在襁褓中的汉王朝还存在着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建都应首先考虑到怎样有利于控制异姓诸侯王。张良权衡一番后,向高祖力陈都洛阳之弊,都关中之利。他分析道:

“首先,从军事上讲,洛阳虽然四周有山河险阻,但地处中原,容易四面受敌。而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屏障,西有陇水、蜀水作为依靠,屏山带水,比洛阳地势更为险要。如扼守关中三方,独以一面控制诸侯,其势亦如高屋建瓴。因此,无论诸侯安定或变乱,关中都是能攻善守的战略要地。其次,从经济上讲,洛阳方圆数百里,地少田薄,而关中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富饶的巴蜀,北有丰茂的牧地。当诸侯有变时,可以凭借黄河、渭河两条交通大动脉,从关中顺流而下,输送军需到东方。更重要的是,从政治基础上讲,关中比洛阳优越。汉军兵入咸阳,秋毫无犯,深受关中之民的拥护。楚汉相争中,关中又成为汉军的可靠后方。总之,关中对西汉王朝来说,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采纳张良、娄敬的建议,毅然迁都关中。时已人夏,和风吹拂,垂柳摇曳。洛阳城内,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高祖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开往关中。

汉王朝初定,刘邦大封功臣。张良虽无疆场格斗之功,但有运筹帷幄之劳。因此,高祖让张良“自择齐3万户”为封邑。“大城名都”的人口只有秦时的五分之一,且齐地位于黄河下游,经济发展较早,素以富饶著称。因此,在凋敝、萧条的汉初,齐地3万户是极厚的食禄。与一些大臣争功的态度相反,张良却婉言谢绝了高祖的赏赐。他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时,跟陛下在留城(今江苏沛县西南)相遇,这是天意成全,把我交给陛下。所以把留地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要3万户?”高祖接受了他的请求,封张良为留侯。

当时,刘邦分封了20余名大臣。其他人日夜争功,使刘邦左右为难,无法再封。一天高祖看见将领们三三两两坐在沙地上交头接耳,就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难道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密谋造反呢!”高祖大吃一惊:“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什么又板叛呢?”张良告诉高祖:“自从您当了皇帝后,封的都是象萧何、曹参等亲近的人,惩罚的都是你平时仇恨的人。这些聚在一起的将军怕轮不到受封,——天下哪来那么多的土地封赏每一个有功的将士?——又怕皇帝计较他们以前的过失而被收拾,自然就聚集在一起谋反。”高祖发愁了,不知如何是好。

张良给高祖出了个主意,要他马上封一个大家都知道是皇上最痛恨的人,来安定人心。于是,高祖大摆酒宴,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原来,雍齿与高祖曾是旧交,但雍齿多次侮辱高祖,也曾背叛过高祖,但高祖念他功劳大而不忍心杀他。那些功臣在宴会上见雍齿被封了侯,都高高兴兴地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就更无所顾虑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这件事说,张良这样做,使高祖避免了“阿私之交”,使群臣消除了“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亦赋诗赞道:

汉业存亡俯仰中,

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

复道方图雍齿封。

汉朝建立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和激发,举止如妇人的张良又体弱多病,更加上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又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他索性“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杜门谢客,深居简出,采取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态度,专心修心养性,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谢张良建议起用“商山四皓”、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了劝告,仍就食了人间烟火。

以往史家,多以张良晚年消极引退,加以非议,殊不知,张良至死仍倾向国事,参与朝政。况且张良引退,不仅确有权宜利弊的深算,还有让权于后人的远虑。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197年,皇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的事件。高祖本来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以后吕后常留长安,而戚夫人则与高祖形影不离,深受宠爱。一方面戚夫人经常向高祖哭诉,请求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生的如意为太子。另一方面,高祖对太子刘盈也不大喜欢,经常说:“如意类我”;太子刘盈“仁弱”,“不类我”。于是,高祖便想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当时,许多大臣竭力谏争,高祖始终不肯改变主意。

吕后一筹莫展,只得让她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陛下的谋臣。现在陛下要废掉太子,您哪能放手不管呢?”张良推辞道:“以前陛下打天下的时候,经常处在困厄之中,所以才肯用我的计谋;现在天下安定,陛下从恩爱出发,想另立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就是有一百个张良也没有用处。”吕释之赖着不走,一定要张良出主意。张良实在推脱不过,就献计说:“这件事用口舌是争不成的。天下有四个老人,很受皇上尊重。但是,因为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他们宁愿藏匿深山,也不愿意当朝廷的臣子。皇上很器重这四个人,如果太子刘盈能不惜金玉财宝,用谦恭的言辞、用舒适的车子设法带领他们出入朝廷,有意让皇上看到,让他知道这四个人在辅佐太子,这样,对巩固太子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吕后依照张良的吩咐,派人把这四个老人迎来了。

公元前195年,高祖平定黥布叛乱后,病得更厉害了,愈发想更换太子。但在一次酒宴上,高祖却改变了主意。

酒宴刚开始,太子刘盈给高祖斟酒,四个老人跟在太子左右。这四人年龄都在80以上,须眉皓白,衣冠甚伟。高祖见了,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高祖不解地问道:“我请你们,你们不来,总是躲着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跟我儿子来往呢?四人齐声说: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经常骂不绝口,我们不愿受人污辱,所以才远远地躲起来。现在听说太子仁者,尊敬贤者,善待儒生,天下谁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自愿前来!”高祖说:麻烦你们始终如一地辅佐太子吧。

四人言毕离去。高祖目送他们,说:“太子羽翼已成。”在旁的戚夫人哭泣流涕。高祖随口唱道:“大鹏高高飞起,展翅飞跃千里。羽翼业已长成,四海飞来飞去。四海飞来飞去,尚能使用何计!虽有好箭利器,又能射向哪里?”……

这场皇室内部的争斗,尽管轰动朝野,几反几复,但是,由于张良的运筹帷幄,终于使吕后太子刘盈获胜,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从稳定西汉王朝的统治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久经战乱的汉初人民,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的太平盛世。

公元前189年,张良去世,埋葬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岗。

公元731年,唐玄宗为崇尚武功,特给吕尚立庙(即“武成王庙”),选“十哲”(历代十位著名军事家)配享,便以张良居首。

飞将军李广

西汉中期的著名战将李广,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他一生从军四十余年,经历大小战争上百次。匈奴畏之如虎,望名而靡,称他为“战神”。但是,他一生的运气很不佳,职不过将军、太守,禄不过两千石。是汉武帝有功不赏?不是,是李广打仗不行?亦不是,年过六十,还要被后起之秀唤去受审,李广愤懑已极,只好拔剑自杀,为中国军事史上增添了一段悲壮史话,连历史学家司马迁都替他惋惜:“李广如此,岂非命也哉!”

李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生于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死于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他在文帝后期投军,景帝时仕途正旺,武帝时则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峰和悲壮期。

李广的曾祖父是秦始皇著名的大将李信,曾随王翦大破燕国,并追燕太子丹于易水,斩其人头而还,威名赫赫。所以,作为将门之后的李广,从小就以习武、骑马、射箭为职业,并练就了一身惊人的武功和骑马、射箭的技术,为他以后在战场上领军杀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时代的李广,英气勃勃,意气昂扬,志在边塞。二十岁时,他以将门之后和武功入选为吏。后进入边塞抵御匈奴。从此,他一辈子就在与匈奴的厮杀中度过。他对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想真刀真枪地干出拜将封侯的不世之功。

有一次,他在长安遇到一个相者。李广来了兴趣,就向相者询问自己的前途。相者看了半天,说:“你是个好人,心地善良。”李广连忙打断他的话:“我不想谈这个,我想知道我以后能不能拜将封侯,光耀门庭。”相者道:“你呀!禄不过两千石,官不过太守、将军,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因为你山根不高且瘦,面槽乱而中断,这叫相上不有终,功业一场空。”李广一听,哈哈大笑,对相者说:“人生如有命,命在何处?我到时封个侯给你看看。”说完,扬长而去。

李广为人敦厚,话语不多,更不会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他忠于职守,爱兵如子。每次率兵与匈奴作战时,他总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屡有斩获。受赏时,又忘不了那些与自己出生人死的士兵,先人后己。士兵没有吃的,他总不独食,士卒没有扎好营帐,他总不独寝。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冬不当裘,夏不当盖,与众同也。在这方面,李广大概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

有一次,李广率兵与匈奴作战,回撤时,发现少了一个兵。李广立命副将率队等候,自己骑马回返,寻找那失踪的士兵。最后发现这个士兵受了伤躺在一条水沟边呻吟,李广连忙把这个士兵扶上马,而自己则持刀、当弓步行,最后终于跟上了大部队。此事在士卒中影响极大,大家都乐意与李广一起作战,从不畏难、后退,即使战死也无怨言。

还有一次,李广与几十个士兵去山中打猎。时值傍晚,天色朦胧,李广兴致未减,还想再猎一阵才回营房。这时,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只老虎蹲在那里。李广一见,连忙招呼士兵后退,自己搭箭开弓,“嗖”的一声一箭向那虎射去。过了一会儿,还不见动静,大伙连忙围成一圈,上前看虎是否已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李广错把石头当老虎了,而且那箭已射入石头里面,深达数寸。李广自己一看,也惊且疑,觉得自己的箭不可能射进石头。于是又向石头射了一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箭头碰到石头,只能溅出一点火星。

此事在军队中很快就传开了,而且越说越神,说李广是“神将”,连石头都可以射穿。而李广本人也觉得此事十分费解蹊跷,也许自己确非平庸之辈?从此他更加勤奋谨慎,杀敌更加勇敢。所以,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1年),三十多岁的李广就担任陇西太守(今甘肃东部),以抵御从河套地区南下的匈奴骑兵。以后,又相继担任上谷(河北怀来)、上郡(陕西北部)、代郡(河北蔚县)、云中(内蒙托克托)几个地方的太守,为阻止匈奴的进一步南侵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广自己也认为,此生拜将封侯应是稳操胜券了。

在李广当上郡太守时,汉景帝刘启久闻其勇武和精湛的骑射技术,就派自己身边的宦官来实地检验。有一次,宦官率几十个汉军骑兵出去巡视,在途中碰上了三个匈奴骑兵。宦官何时见过真刀真枪的流血场面?顿时两腿发软,回马便逃。这三个匈奴兵的箭术实在高超,一下子就射伤了十几个汉兵。

宦官在其他人的保护下好不容易回到营帐,并对李广诉说匈奴人如何厉害。李广沉思一下,说:“有这样的身手,定是匈奴的射雕人。”并命随从备马,自己率一百名骑兵去追赶这三个匈奴人。因匈奴兵放马慢行,很快就被李广追上。于是,李广连忙命自己的部队左右撒开,自己一马当先,朝匈奴兵大吼一声:“匈奴慢走,瞧本将军的箭法!”说完,一箭把一个匈奴兵射倒,另两个见李广威风凛凛,心有三分惧怕。就撒腿而逃。李广一见,喝道:“哪里跑!”又射倒一个,最后一个匈奴兵见不是对手,只好投降。

经审问,真是匈奴的射雕能手,而且是负有侦探任务,犬部队还在后头。果然过了不久,数千匈奴骑兵蜂拥而来。敌众我寡,李广所率之兵见了都非常害怕,想往回跑。李广道:“敌有数千,我只一百,而且双方相隔不过几里,能跑得掉吗?如果我们镇定自如,也许还能转危为安,顺利回到营寨。”说完,就命令部队继续向前走,到离匈奴军队只有二里远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他又命令士兵下马解开鞍子,把马放开,让其吃草,而人则随便躺在地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悠然样子。

匈奴兵一见,非常疑惑,以为李广等人是诱敌部队,就停留不进,并立即登上山头布置阵地。李广见自己虚虚实实的办法见效,就一马当先,在阵前驰骋,并对匈奴大喊:“瞧本将军的神箭!”这时,天空中碰巧有一只大雁飞过,李广在马上一边跑,一边搭箭开弓,把大雁射落。匈奴兵一见,更为疑惧。李广捡起大雁,对匈奴喊:“有本事的出来与本将军比试一下!”

这时,一个匈奴将领,想靠前去看个究竟。李广一见,朝匈奴兵疾驰而去。匈奴兵一见李广飞驰而来,就搭箭备刀,准备一战。但李广马快箭准,待匈奴兵欲射时,早已一箭飞到。匈奴将领应声落马,李广又上前砍下其人头,朝匈奴部队扬了扬,又立即飞奔回到自己的阵地上。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晚上,匈奴也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害怕中了汉军伏击,就引兵退去。从此,他们就为李广取了个非常响亮的绰号:“飞将军”。每次与汉军交锋,只要闻李广之名,就自动引兵退去。几千年来,“飞将军”就成了李广的代名词而流传于中国军事史。

景帝的宦官回去后向皇帝汇报,极赞李广之勇。说:“如遇大敌,李广可挡之。”于是景帝遣使慰劳,并赐御酒一坛以示奖励。

从李广投军到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几十年来,李广都是在边界上与匈奴进行着这样小规模的战斗。李广名气虽大,而且威猛,但最终战绩总是不大。所以,一直到汉武帝大规模用兵,李广还是个将军兼俸禄二千石的太守。

所以,李广也决心在未来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好好厮杀一番,立下大功,拜将封侯,显名后世。

作为一个将军,奋勇杀敌,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爱护部属,李广当之无愧。但是,做一个大将、帅才,使其独当一面,不知是李广才智不及还是命运不济,总是很不理想,有时甚至大败而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如此规模宏大的战争,需要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理所当然,身经百战、素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李广更是应选之列。这一年,李广已有五十七岁了,当他得到皇帝的诏令后,欣然从命,决心要在自己的晚年,为国家打几次出色的战役,以实现自己拜将封侯的人生宿愿。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大举入侵,大肆抢掠吏民和牛羊。匈奴前锋已达上谷(今河北怀来县),边境告急,狼烟四起。由于有了较长时间的准备,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反击匈奴,以消边患。于是就令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贺为轻骑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各将各率精骑万人,分路出击匈奴。

如单从军事指挥上加以检讨,汉武帝这样部署是严重失策的:数路大军出击,没有战场的统一指挥;自己坐镇长安遥控,如果一旦其中一路失利,其他各路则不能相救。各行其是的打法是不符合军事规律的。

如从另一方面看,也许是汉武帝想通过不任命战场总负责的做法,以检验各将军之才,然后从中挑选大将。因此,对于李广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自己的部队取得了胜利,他以后的前途将会无限美好。

可李广没把握好这次机遇。当他率军出雁门之后,正碰上匈奴左贤王的部队。左贤王听说是汉军飞将军率领的部队,就引兵后退。李广以为匈奴后退是胆怯,就率部猛追,结果陷入了左贤王的重围。李广知道上当,只好率军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尽失。李广本人也受伤为匈奴所擒,只因他在途中诈死,不为匈奴兵注意,才夺马逃归汉营。

几路大军出击,唯卫青获胜而还,其他几路均大败而归。论功行赏,卫青被封为关内侯,以后历任对匈奴作战的总指挥、大将军,而其他将军皆受罚。李广因丧师之罪,法当必斩,后经人出钱说情,被废为庶人。

作为一个将军,一下子削职为民,让其闲居,其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李广与能望气以知祸福的相士王朔一起饮宴。李广说:“我年轻时,相者谓我不能封侯,禄不过两千石,难道果真如此吗?”王朔说:“你面相是不好,但你的气好,头顶上福禄茂气缭绕,应该是能封侯的。不过将军你想一下,你平生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李广想了一下说:“我当陇西太守时,曾一次诱杀降羌八百人,至今悔之。”王朔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为什么不能封侯之所在。”

更使李广心绪不平的是:自己厮杀几十年,还是个太守之职。那些比他小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后生,位都在其上。如公孙敖,自己当将军时,他还是个兵,现在居然封了侯;他的堂弟李蔡,也已位至诸侯国丞相,封为列侯。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又以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骑兵三万从朔方击匈奴,结果大胜而返,斩首上万。因功,卫青被封为大将军,跟随卫青出征的其他将校如公孙贺、李朔、赵不虞等人都沾光封了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击败匈奴,下了大规模征兵的诏令。汉武帝征集了全国精锐骑兵十万,另加数十万的后勤运输部队。他把部队分两路向匈奴出击。一路由大将军卫青率领从定襄出塞,一路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从代郡出塞。然后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深入匈奴腹地,准备对匈奴进行一次一劳永逸的打击,以彻底解除边境之息。

李广在家闲居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已老,再不立功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向汉武帝请缨,要求上阵杀敌。汉武帝敬其威、服其壮,就命他率军属于卫青麾下,参加大军远征,并担任前将军。

但这一次,李广也没有否极泰来。出征前,卫青召集各路将领,交待事宜和具体任务。会上他强调说:各将军必须分路引进,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然后再向匈奴腹地挺进。但由于没有向导,李广迷了路,落在卫青的后面,没有按规定的时间与卫青会合。

卫青得知后,很是恼火,派人去李广军营,询问后到缘由。按汉军律,后到误战者必斩。但卫青慎重,没有贸然行事,只令李广指挥部的幕僚去大将军处听审,视其情况再向汉武帝汇报。李广知道后,很气愤,说:“迷路迟到的事罪责在我,我的部下没罪。要听审,我去好了。”说完,亲自骑马去大将军驻地听审。

在途中,李广百感交集:卫青乃牧猪之奴,虽有战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她姐姐卫子夫的关系,才爬到这么高的位置。自己从军几十年,身经百战,威震敌胆,最后还要受卫青这种后生的侮辱。李广越想越难受,在到达卫青驻地后,对人说:“我与匈奴进行了几十次的战斗,不想迷了一次路,就有了罪。我六十多岁了,还要去听审,受幕府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这真是命也。”说完,拔出剑来,往自己脖子上一抹,一代飞将军就这样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到他率领的部队,将士们无一人不下泪。而友邻的部队听到了这消息,也号啕大哭。大家都为李广抱不平,鸣冤叫屈。后来军中不时有人定时祭祀他,以纪念他为国家忠勇奋斗的一生和爱兵如子的品德。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时也,势也,运也。李广最终没有封侯。时乎?命乎?张骞神勇通西域。

汉朝所说的西域,是指现今新疆和中亚细亚一带。这一地区和现今甘肃省的大部分以及宁夏等地,当时都在匈奴的控制下。汉朝与西域,当时是分居在匈奴的东西两边,不能直接来往。匈奴一直是汉朝严重的边患。汉武帝即位后,一心想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获悉,西域有个叫大月氏的国家,同匈奴有灭国杀君之仇。大月氏本在敦煌、祁连间(今甘肃河西走廊),后来被匈奴冒顿单子攻破。冒顿单子的儿子老上单于把大月氏王杀了,拿他的头颅作成酒器(有说尿器),作为胜利的纪念。大月氏被迫迁移到大夏(今中亚细亚布哈尔之南)。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由双方出兵夹击匈奴,施行“以夷制夷”的策略。但大月氏远在西域,与中国一向无来往,彼此相距万余里,如何去联系呢?非派遣一个有大勇、大略的人前往不可。

一个非凡勇敢、健壮的人被选中了。这人就是张骞。张骞是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在朝中任“郎”的官职(汉制,郎是殿廷侍卫的意思,不在正规编制之内)。汉武帝见他长得仪表非凡,心中甚是喜欢,使委以专使,前往大月氏。当时张骞不足30岁(张骞约生于公元前166年,卒于公元前114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领了一百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远征。他的主要助手,是一名诸熟匈奴情况、名叫甘父的奴隶。张骞持“节”(一根七尺长的竹竿,挂着三把牦牛毛,表示皇帝使臣的身份),渡过黄河,悄悄进入河西,想通过河西匈奴地区,去西域寻找月氏国。不料,在河西西部沙漠里迷路,遭遇到大队匈奴骑兵,被俘。

张骞被带到单于处受审。因张骞所持汉节和致大月氏的玺书均已被匈奴兵卒搜去了,他无法隐瞒,便直言自己是汉朝派赴大月氏国的使者。张骞和他的部众全部被匈奴扣留。

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其实是在匈奴之西),汉何以得使?吾欲使越(指广东而言),汉肯听我乎?”为羁縻和软化张骞,单于选了一名胡女嫁给张骞为妻,目的不仅要留下他,而且要他投降,进而为匈奴筹划南下,以犯中国。

张骞手持汉节,忠心耿耿,被软禁了十年。随行的壮士几乎死散殆尽,只剩下二三十人。但张骞心如铁石,对国家所赋予的使命未曾忘记一日。日久年深,匈奴对他的监视也宽懈了。一日,乘匈奴不备,他率部分属员向西逃去。他们在茫茫沙漠中走了几十天,又迷了路。张骞以日月星辰判明了方位。饮食发生困难,幸赖甘父善射,猎得飞禽走兽来充饥解渴。历经百般艰辛,他们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西域大国之一的大宛(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一带)。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一地大物博、富庶繁荣的中国,见到中国人来访,非常高兴,殷切款待,敬如上宾。张骞表明来意后说道:“如果国王肯助我到月氏国,将来回汉朝后必重礼相谢。”大宛王很羡慕汉朝的稀珍财物,于是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国(今土库曼斯坦),由康居转至大月氏。

这时,大月氏太子即位,而且因大月氏已征服了大夏,有肥沃的土地,生活富裕,四境安宁,已无意再向匈奴轻起干戈,报复旧仇。张骞虽一再游说,费尽口舌,终不得要领。大月氏王,对汉使千万里迢迢来访,很为感激,但的确感到两国相距遥远,夹击匈奴之策万难实现。远隔万水千山,同汉朝结盟,只能是愿望而已。

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终于怀着失望的心情,颓然而返。

回程时,为免遭匈奴留难,也为探寻新的路线,张骞取道南山,想经羌中东来,避开匈奴。不幸,过羌中后,又为匈奴游骑所俘。张骞原以为此次必死无疑,但在匈奴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老单于病故,太子和他的弟弟为争王位发生内讧。张骞乘机携胡妻得以逃出。张骞出使时,同去壮工一百人,归来时只剩下了甘父二人。

汉武帝得到张骞生还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召见。

张骞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使,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朝。前后历时十三年。不管遇到何等艰难险阻,那代表他神圣使命的“节”,始终握在手中。汉武帝在长乐官接见张骞时,张骞把那几乎脱光了毛的“节”,双手捧献给武帝。武帝很受感动,拜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被封为奉使君,尊称为堂邑父,以酬其多年的辛劳。

张骞虽未完成同大月氏国结盟、以夷制夷的战略使命,但他把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启奏汉武帝后,使武帝对西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陈述了西域的情形:西域的范围很大,有三十多个国家,都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今伊犁河上游),南北有大山,中央有大河,那河东西长六千多里(今新疆之塔里木河)有东西两源。西源出葱岭,东源出于阗。于阗(今新疆于阗、和阗间)是西域一个小国,在南山之下。南山之上终年积雪,又叫做雪山。雪山地势很高,好像一座房顶。于阗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于阗以东的河水都向东流,流入一个大湖。湖水都是成的,叫做盐泽(今之罗布泊)。这盐泽中的水,春夏不增、冬秋不减。原来盐泽之东,有一条伏流,从地底下潜行。东南由积石山流出,那就是黄河的源泉。这儿是胡马羌人活动的地方。从陇西往西域,必须经过这胡羌之地。到西域的路有两条,沿大河南岸,南北山麓,可通莎车(今新疆莎车),这是南道。沿大河北岸,经北方之麓,一直通到疏勒(今新疆疏勒),再越过几层大山,就是大宛、康居,这是北道。

“臣从匈奴逃出,沿北道至大宛。大宛距长安一万两千余里,人口三十多万,地方富庶,人民多以耕种为生。那里的人好饮酒,富者往往藏酒万石,几十年也饮不完。那里有一种果实,累累如珍珠一般,甜蜜可口,叫做葡萄;又有一种草,青翠芬香,名叫苜蓿。平时,人食葡萄,马喂苜蓿。大宛的马,更是可爱,有一丈多高,二丈多长,浑身棕赤,如火练一般,一日可行千里。还有一个特点,那马每到日中出汗,汗下如血,故叫做汗血马……”

汉武帝听张骞所讲,不禁叹息道:这般好的地方,可惜路途遥远,又为匈奴、羌人所阻,不能交通。

张骞道:“臣此行,发现一条新路,可不穿过匈奴、羌中而直达西域。骞身履其境的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古。听说附近还有五六个大国。臣在大夏时,见到邛(今四川)的竹杖和蜀布(细麻布)。据大夏人讲,这些东西都是从身毒国(今印度)买得的。可见,身毒国距我蜀地一定不很远。如自蜀、经身毒国、大夏而到达西域,或许是通大宛的一条捷径哩!”

武帝听张骞讲西域、通西域的途径,大喜,拜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不到两年,被降为庶民。那时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由陇出击匈奴,派张骞和李广由右北平(今北京)分道出击。李广所部,被匈奴右贤王所率四万骑兵包围。李广虽杀匈奴兵三千,但汉兵伤亡四千人之多。幸赖张骞率兵及时赶到,使李广脱身,但张骞因行军迟缓而被判处死刑。幸亏他以前对国家有功,免死罪,但被削去“博望侯”封号,降为庶民。

张骞失去了博望侯的功名,心中难免怏快不快,很想有机会再出国一次,以求立功报国。恰在此时,武帝又召他入宫,垂问西域情形。张骞便向武帝讲述了西域的一个故事:

匈奴之西,大宛东北,有个国家叫乌孙。乌孙王名叫昆莫。昆莫的父亲难兜靡,原住在祁连山和敦煌之间,与大月氏毗邻。昆莫刚出世时,大月氏攻击乌孙,将难兜靡杀死,昆莫被弃在旷野里。后来被乌孙翎侯(乌孙官名)抱起,辗转逃到匈奴。匈奴王以昆莫被弃不死,是为神人,便收养了他。昆莫长大成人后,英武非凡,屡立战功。匈奴便拨给他~支军马,助他复国。昆莫号召国人为父复仇,一战将大月氏击败。大月氏因此才被赶到西方。由于乌孙故土已为匈奴占领,昆莫便在现在的地方重建国家,但每每眷念故土。

“自匈奴老王死后,乌孙和匈奴的感情日疏,常常发生冲突。这些西域小国,无不贪恋中国的玉帛和汉室女子。如果我们能遣使,赐以金帛,约为婚姻,那乌孙必来归附。这样,联乌孙以制匈奴,才是断匈奴右臂、一劳永逸之计。”

张骞的一席话打动了武帝,他起用张骞为中郎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带了三百随从、六百匹马、万头牛羊、千万金银,浩浩荡荡出使乌孙(今巴尔喀什湖、伊犁一带),打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因霍去病已开辟了河西走廊,汉朝同西域间已有直接通途。张骞此次出使,一路上未遇什么风险,顺利地到达乌孙国。

乌孙地处葱岭以北,是西域诸国中一个较强大的国家,习俗与匈奴相似。张骞去不逢时,他到达乌孙时,乌孙王昆莫已年老,国内诸子争王位,全国已分裂为三,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来接待远途而来的汉使。

张骞联乌孙以制匈奴的策略经交涉无结果,但他利用在乌孙停留的机会,派遣许多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去访问。

张骞此行,财力雄厚、人才众多。他安排的这番大规模外交行动,很有成效。各国都派使答聘,一时间齐集乌孙。随后,乌孙也派了使者数十人,携带骏马数十匹。随张骞来中国观光。

各国使者,久闻汉朝国势鼎盛,今日一见长安城中宫殿之宏伟、帝王之尊严、兵马之雄壮、民众之富强,无不惊心怵目。他们回朝报告时,把汉朝说得如天堂一般。从此,乌孙同汉朝的关系更前进了一步。

张骞是在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的,被拜为大行令(大行,即如今之大使),位列九卿,专门管理对外联络。不幸的是,张骞未能亲眼目睹他同西域各国联络的成果。因劳累过度,他回国后一年多就与世长辞了。

马革裹尸的马援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援发出的豪言壮语。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奋发努力。而马援的一生,也实践了自己的格言。他饮誉陇西,腾声三辅,建勋朔北,树功岭南,最后战死在疆场,为后世想要建功立业的男儿们树起了一块丰碑。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死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先祖乃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战将赵奢。因赵奢有功受封马服君,所以,他的后代就以马氏为姓。到汉武帝时,由邯郸迁关中,居于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封为重合侯。祖父马宾,汉宣帝时任持节郎官,号“使君”。父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援的长兄马况任河南太守,二兄马余为中垒校尉,三兄马员为增山太守。整个马氏家族应该说是有将门之风的官宦世族。

马援少年丧父,依长兄马况为生。因他素有大志,人又聪颖,几个哥哥都很喜欢他,就教他诗书。当时,与马援同时授学的还有同乡朱勃。朱勃的聪明在马援之上,举止大方,言辞娴雅,十二岁时便能背诵《诗经》、《尚书》。相比之下,马援稍逊,就焦躁不安,有点气馁。他大哥马况安慰他:“朱勃小器早熟而速成,智尽于此,终当向你求教,不要怕他。你是大器晚成。”后果然言中:朱勃终身只是一县令而已。

因家庭条件和各种关系,马援二十五岁入仕,在扶风郡任督邮,专门负责送递信件和纠察社会中官员的贪廉。在任仕时,马援目睹王莽新朝政治的黑暗和官僚的腐败,很是气愤,觉得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有一次,他奉命押送囚徒到司命府(纠察罪犯的机构),因对罪犯生哀怜之心和不平之念,马援把他们通通放了。可回去又交不了差,就只好亡命北地。后遇大赦,才归茂陵,以畜牧业为生。

马援的志向岂止是做个富家翁呢?他常对来他家的宾客说:“大丈夫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凡能积聚财产,贵在赈济世人,否则只能算个守财奴。”因他养牛马羊有方,竟然富豪无比,至有马牛羊数千头,谷物数千斛。但他把这些全部赠送给亲朋故旧。自己身穿羊裘皮裤,漫游陇、汉两地。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天下大乱。马援与其兄马员一同弃职,避居凉州。更始元年(23年),西州豪强隗嚣起兵反王莽,先后据有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带。隗嚣素有名气,又好经书,能礼贤下士,三辅士大夫避乱者多倾心归附。马援仰慕其名,便寄身隗嚣,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军机谋划,日见信任。但时间一长,马援觉得隗嚣好名誉而少断才,非成事之人。

更始三年(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于成都。两年后,刘秀在鄗(河北柏乡)南即帝位,是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十二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杀了更始帝。于是隗嚣在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这样就形成了四大割据政权在关中、蜀地和陇西一带对峙的局面。隗嚣为了生存,必须找同盟者,而且何去何从,亟待诀择。于是他于建武四年(28年)十月,派遣马援前往蜀地和洛阳,去观察公孙述和刘秀之所为,然后再作出选择。

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从小两人交情甚厚。此次到成都,马援满以为能与公孙述握手倾谈,欢如微时。哪知公孙述摆出盛气凌人的帝王架势,盛设仪仗,护卫森严,相见之后,说不上几句话,就把马援送回客馆。过了好几天,会百官于朝庙,行繁缛礼节,拟封马援为侯,官拜大将军。马援的随从一见,兴高采烈,都愿意留在蜀地为官。可马援反对,说:“天下久乱,雌雄未定,正是用人之际,公孙述不吐哺以迎国士,与图成败,反而修饰边幅,犹如木偶之形状。此种人如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成不了什么气候。不如专注东方。”于是就辞别公孙述到了洛阳。

建武四年冬(28年),马援到了洛阳,刘秀听说马援来了,就素装简从。立即在宣德殿接见马援,笑着说:“卿遨游二帝之间,今日相见,令人大惭。”就把马援安顿在客舍里。刘秀头裹白毛巾,身边无仆人,俭朴简约,与马援倾心交谈。马援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臣与公孙述本为同乡,少相友善,这次前往蜀中,他却盛列护卫相见。今日臣从远方而来,陛下安知不是刺客奸细?为何如此简易?”刘秀爽朗大笑,说:“卿非刺客,只是个说客。”

马援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对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刘秀对马援亦是谦逊恭谨,俭简坦诚,盛情款待。走时,马援对刘秀说:“天下反复未定,盗名窃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酷似高祖,今日才知帝王自有真伪。”归汉之心遂定。

到天水后,隗嚣问马援这次收获如何。马援说:“公孙述如同朽木。到洛阳时,曾被引见十余次,每与汉帝倾谈,白朝至暮,不知倦怠。汉帝才明谋深,决非常人可比。他开心见诚,无所隐蔽,豁达多大节,如与汉高祖相同。又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并劝隗嚣倾心事汉。隗嚣大喜,就派使者去洛阳为官,专意事汉,而马援趁机把家眷搬入洛阳,自己长驻洛阳不归天水。

此时的刘秀正要出兵东征关东的刘永,但担心蜀川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蹑其后。现见隗嚣归附自己,就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东方。

待刘秀平定东方之后,隗嚣又反悔归汉,想与西蜀联手,鼎足而立,当第二个西伯。但此时的刘秀当然不会允许隗嚣独立,结果两人翻脸。于是隗嚣派大将王元闭关守险,与东汉决裂。刘秀也于建武六年(30年)四月,派将耿弁、盖延等将领出兵陇西。

此时的马援在洛阳闲居,见状,向刘秀毛遂自荐,愿立功自效。刘秀大喜,就授马援精兵五千。马援往来结交隗嚣的部将高峻、任禹等人和陇西羌族豪酋,陈说祸福利害,离间隗嚣部众。同时,马援对刘秀陈述行军路径,说得具体详明。他在刘秀面前用大米堆成沙盘,象征河谷山川,然后逐一讲解、指明,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刘秀听后,高兴地说:“虏已在吾目中矣。”

后来形势的发展一如马援所料:汉军乘势深入,势如破竹,隗嚣部队一触即溃,十三员大将,十六县投降,降众达十万人。不久,隗嚣忧死,其子隗纯被部属挟持逃入西蜀,陇西即平,因功,马援被拜太中大夫。

建武十一年(35年),在陇西的先零羌反汉,兵端大起。光武帝刘秀考虑到马援久在西陲熟悉情况,就拜马援为陇西太守,专治西陲。临行,刘秀对马援说:“西域一事,专以委卿,无负朕望。”

作为汉朝大臣的马援重返故地后,得心应手地运用“剿”与“抚”两种策略,他对属下说:“赵充国屯西域,剿抚并用,得以久安;先羌性悍强,只抚不足立威,只剿不足立德。”

面对明火执杖的先零羌人,马援先发步骑三千前去迎战。羌人兵败临洮,汉军斩首数百级,俘获牛羊万余头,还收降据守要塞的羌众八千余人。

初战告捷之后,马援又与扬武将军马成合兵进击亹隘口,逐走依险屯聚掳掠的诸羌人。羌人退守允吾谷(甘肃皋兰)。马援熟知此处地理,便引军潜行小路,掩袭其营。羌人大惊,只得远走唐翼,谷中。马援尾随其后,一边在正面山安营,作出战斗姿态,一边遣数百骑绕出敌后,乘夜放火,鼓噪而进。羌人不知虚实,闻风溃散。马援乘势纵兵掩杀,斩首一千余级,收缴粮谷畜产而还。这一仗,为安定陇西地区打下了初步基础。

占据陇西容易,治理陇西困难。为此,马援上书刘秀,认为金城以西,羌人城郭完好、坚牢,可倚为据点守备。加之此处土地肥美,灌溉方便,可资农耕。假如不专心经营,使羌人占据湟水两岸,则为害不浅。马援还奏请分别设置长吏,为其修缮城郭,开垦水田,劝勉耕牧。对于马援所奏,刘秀一律钦准,从此羌人安居乐业。另外,马援还遣已归降的羌人首领杨封到塞外招抚氐、羌等族,使之返回此地谋生。凡是从外地回来的,马援都免除徭役、赋税。

建武十二年(36年),居住在武都的参狼羌作乱,杀死了汉置长官。马援闻变,亲自率兵四千前往镇压。汉军进至氐道县(甘肃武山县)时,羌众登山据守,马援采取久困断援之法,屯兵平地,仅夺羌众山前水草,却不与之战。日久,羌众穷困,投降者万余人。羌豪则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从此,陇右安定。

马援从政,有大将风度,宽以待下,知人善任,临危不惧,自己总大体而已。有一次,郡治狄道县(甘肃临洮)附近有人因仇械斗,致使吏民惊恐,误以为是羌人反叛,争相奔入城郭。狄道县长慌忙求见马援,请求关闭城门,发兵拒寇。当时,马援正与宾客饮酒。闻得此报,他悠然笑道:“羌人哪敢再来犯?各官吏归守官舍,照常理事。如有实在胆小之人,可趴到床下躲一躲。”很快,风波平息,众人皆服马援之胆略气度。

马援治陇多年,恩威并用。修缮城郭,选官治民,招徕流亡,辟田劝农,使陇西全郡对他心悦诚服,声誉远播三辅。马援死后,陇西民众还修庙祭祀他。

因功,马援于建武十六年(40年)应调入京,拜官虎贲中郎将(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由于他擅于兵书战策,常参与军机政谋。与刘秀谋划军事。刘秀很欣赏马援的谋略水平,说:“马援论兵,与朕暗合,真大将之才也。”

建武十七年(41年),卷县(河南原阳)人李广假托神道,聚集党徒,攻没皖城(安徽潜山),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先是刘秀遣张宗率兵数千前去讨伐,结果全军皆没。于是,刘秀命马援率军征讨。马援迅速击斩李广,皖地即平。

皖城战事一结束,远在南方的交趾(在今越南北部,郡治所在今河内)又起狼烟。那是建武十七年(41年)十二月的事;交趾女子征侧与其妹征贰举兵反汉,征侧自立为王。九真、日南(均在今越南东部)等部落起而响应,攻取岭外(五岭以南)六十余城。

刘秀见南方战乱未平,就派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扶乐侯刘隆、楼船将军段志等将领,领兵数万南下。大军行至合浦(广西合浦)时,舍骑就船,沿海西进,穿山开路一千余里。建武十八年春(42年),马援抵达浪泊,与征侧接战,大破其军,斩首数千,收降兵万余人。马援复乘胜追击至禁豁,数败越军。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于阵上斩杀征侧征贰,并传首洛阳。为了扫平匪患,马援率大小楼船二千余艘,战卒两万多人,征剿散逃于九真郡(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的征侧余众。结果斩获五千余人,交趾悉平。因为交趾多高山且峻,树木参天,瘴气弥漫,所以汉军有十分之五死于战斗,可见战事之惨烈。

因功,刘秀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这是东汉王朝立国后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将军。

建武二十三年(47年),居住于武陵山区(今湘西北一带)的五溪蛮人,在酋长单程等人的策动下反汉。刘秀命武威将军刘尚征讨,结果全军覆灭,主将战死。二十四年,刘秀又命中山太守马成率军进讨,亦难克敌,只好退保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待增援。

是时,正值马援北征初返,当他得知五溪蛮人反叛时,就向光武帝刘秀主动请缨,要去平叛。此时的马援已有六十二岁高龄,而且数度征战,体力未复,所以刘秀不允。马援见皇帝不同意他出征,就说:“陛下以为我老了吗?我还能披甲上马。”刘秀命他当场演试,马援据鞍登马,挥手一鞭,骏马腾空而起,绕场三周,而马援气不喘,脸不惊,顾盼神飞。刘秀一见,很佩服,说:“矍铄哉,是翁也。”意思是这个老头还可用,精神挺好。于是就命马援统帅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刘永诸人,率十郡之兵四万多人,进军五陵。

临行,马援与亲友同僚诀别。他对故友杜倍说:“我受国厚恩,可惜年岁大了,担心不能死于国事。今获准出征,甘心瞑目。大丈夫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哪能如小儿女子在家作忸怩之态?”说完,长啸一声,驰马而去。

孰知马援的临别诀言竟成了谶语。他这一去,再也没有生还。

大军行至下隽(湖南沅陵)时,有两条道路可以进兵:一条是经壶头山到武陵,此路近而水险;一条经充县(湖南大庸)达五溪,此路远而平。中郎将耿舒主张走充县平道,马援认为走充县旷日持久。不如从壶头山插入,扼其咽喉,而且可出其不意,同时又能使充县之敌不攻自破。将帅各抒己见,只好上书朝廷,请皇上裁决,不久,刘秀复旨:依马援决策。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二月,马援从下隽越险到达临乡(湖南常德西)。这时,正遇五溪蛮众攻打县城,马援挥军迎战,初战获胜,斩首二千多,迫使余众逃人林中。三月,马援军至壶头山。此山坡高路险,山下水流湍急。蛮众登高守隘,官军无法攻入,两军处于相持状态。两个月后,天气炎热,林中瘴疠交侵,士卒多染疾病。马援已过花甲,怎能抵得住如此险恶环境?亦病倒军中。见此,马援急令军士穿洞为屋,把营帐扎在阴凉处以避暑气。但他自己则时常带病巡逻,有时还以绳葛牵足悬体,凭险观察敌情。不久,马援病死军中。

常使敌人闻风而逃的一代名将终于倒在自然这个大敌的手上,而令人更为心寒的是马援死后的遭遇。

梁松之父梁统乃马援之旧交。梁松长大后,娶了光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为妻,成了朝中权势炙手可热的新贵。有一次,马援病了,时任虎贲中郎将的梁松前来问候,拜伏床下行礼。可马援不屑一顾,竞木作答,梁松大惭,伺机报复。马援诸子深感不安,对其父说:“梁松系帝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敬惮,大人为何竟不以礼相待?”马援道:“我本梁松之父的老友,他虽贵,岂能失长幼之序?我可答亦可不答。”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遭受诋毁正是因为这个小人梁松。

马援刚死,尸体还停留在五溪的山洞中。当时,作为朝廷特使的梁松正好到达了壶头,见马援病死军中。人死口灭,无法对证,就飞表弹劾马援贻误战机,并把马援在征交趾时装载回来的可以治病的一车薏苡种子诬说是一车黄金,并胁中郎将马武、于陵侯侯昱等人作出伪证。光武帝大怒,立命削夺马援的新息侯爵位。

马援的灵柩运回来后,妻子儿女心怀恐惧,只好在郊外草草埋葬。下葬时,一个宾客也没有。下葬后,马援妻子就以草索自缚,入朝请罪,想向光武帝讨个说法。刘秀把梁松的奏章给她看,马夫人才知致罪情由。于是就上表申辩,马援之友朱勃也上奏章替马援伸冤。刘秀看后,方知马援冤枉,同意归葬祖茔,但未收回夺爵成命。

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朝廷才为马援更行封树,起建祠堂。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才最终为马援平反,遣使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武侯”。几十年的冤案终于平白于天下,晚是晚了一点,可总算能告慰马援那在地下不瞑的英灵。

此事同时也说明,自古以来,只要功在国家,以勇烈仁德立名于世,最终都会在历史的长卷上熠熠发光,得到时代的认可和褒扬。

同类推荐
  • 大华天下

    大华天下

    古之谋者: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乱世之中,智计百出,倾尽所谋……他谋的是天下太平,谋的是边关战士一世安宁。本书以皇室斗争为背景,揭露了腥风血雨下的阴谋诡谲。宁清秋身为皇子,以天下苍生为信念,集智慧侠义于一身,势要还万民一个自由民主的天下!
  • 明末乱闯王

    明末乱闯王

    一个宅男意外穿越到水深火热,兵荒马乱的明朝末年,看他如何从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子开始筑墙修城,养民练兵,横扫天下乱流,守我中华长城。
  • 清朝八爷到现代

    清朝八爷到现代

    讲述清朝康熙的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八爷、八阿哥)在古代女主角死后,穿越现代,如何适应现代生活,面对与女主爱情及多角恋,八爷又该如何面对,在现代生活又该如何改变自己。经过种种波折之后能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否能收获自己爱情与女主在一起。
  • 大钦差

    大钦差

    2011年大一新生在军训场上的一次意外,猪角晕厥身死,灵魂穿越到了清朝康熙初年。睁开眼睛,发现躺在一个妓院里,而后又阴差阳错进了皇宫,结识了少年康熙,并义结金兰,成为了把兄弟。!委以重任,清朝第一大钦差!统兵打仗,整顿吏治,对外贸易,出使邦国,抵御外敌。。。。。。还不如说是康熙的救火队员!且看小说猪角如何玩转大清!!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故事!(大钦差书友扣扣群号:178428649,期待各位书友的加入)
  • 历史,你也懂的

    历史,你也懂的

    《历史,你也懂的》是《广州日报》颇受关注和好评的“国学版”近两年所刊文章的精选结集。全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素材,还原古代名人轶事的真实生活面貌;从财经管理、职场人事、情感心理等方面入手,探究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背面所隐藏的原汁原味,解读其间的意味深长。
热门推荐
  • 阿科随记

    阿科随记

    我本命不凡,却命运不忠,事与愿违,迫不得已,背负其恨,泪汗共粘衫,血冲去平淡。
  • 正值年少轻狂一下请原谅

    正值年少轻狂一下请原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生生涯,那个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有沙雕,有欢笑,有泪水。
  • 吞魔战记

    吞魔战记

    紫幽大陆,魔人四起,烽火连天不休。看落风如何斗魔平乱,尽在《吞魔战记》!
  • 青铜标志

    青铜标志

    一个王者带上了青铜的标志,和另一个王者相遇相识的事。“我很莱的什么也不会”“相信我别人说不行你不一定真的不行。"沈升信我,洛秋我信你,我等你回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女配夺爱计

    快穿女配夺爱计

    在这个世界上,女配的存在算什么?不过是衬托女主的存在罢了当一个莫名其妙的系统这样告诉夏云的时候,夏云表示,即使是宅女一枚,也绝不会当女主的陪衬!于是,陪衬成了赢家,于是,一场女配的夺爱计开始了夏云再次表示,她,才是被陪衬的存在!####系统小小云表示,明明是普通宅女一枚,怎么后来发展成那样了?夏云妖娆一笑,那当然,我,可是夏云啊(本文有男主,1v1,男主后期出现,女主成长型哦)
  • 浪迹玫瑰·颜夕2

    浪迹玫瑰·颜夕2

    你可以有多美?可以有多诱惑?自别离以后,稍一转念,仍会看到你的脸,刺痛魂魄。而我只能以不羁媚行,去到荒芜之境,众人难以承受之狂野。我就是那朵,永不妥协的浪迹玫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父母,请这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父母,请这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本书在揭示大多数孩子在情商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的同时,更给广大父母们提供了建议,帮助父母找到提高孩子情商的良方,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希望以后还能有你

    希望以后还能有你

    “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早恋’这种词语的出现,难道我在想要遇见的年纪遇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后悔的那个ta真的是错误的!!?脑子里满满的成绩才是你们想要的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