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商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常常借名人来扬名树威,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一个机灵的小伙子看到一位出版商积压在仓库里的一大堆书,正苦于找不到销路。他翻了翻书,觉得书的内容很好,于是,他对出版商承诺自己可以帮助他把书卖出去。
出版商正为这批滞销书大伤脑筋,便一口答应:如果书卖出去,他只收回书的成本,其余的都归小伙子。
于是小伙子想方设法求见州长,送去这本书,并一再要求州长下一句评语。
日理万机的州长懒得和他罗嗦,随便说了一句,想打发小伙子尽快离开:“这本书值得一读,我留下来细看吧!”
小伙子如获至宝,到处兜售此书,并附上宣传语:州长认为值得一读的书。很快书就销售一空。
不久,小伙子又带上两本好看却不好卖的书去纠缠州长。州长拿起其中一本,在扉页上写下“最没有价值的书”,以此奚落小伙子。
可是小伙子却丝毫不以为然,仍然笑嘻嘻地递上第三本书。州长看着他诡异的表情,于是什么都没有说,把书放在了一边。
可不久小伙子很快又大赚了一笔钱。州长好奇地派人去打听,原来这两本书出售时分别是打着“州长认为最没有价值的书”和州长难以下评语的书进行宣传的!
世界上有不少产品不知默默无闻地存在了多少年,偶然一次经名人推崇、使用便身价倍增,名扬海内外。这些产品的功能,在名人使用以前已经存在,并非是名人使用时霎时提高的。为什么同一产品在这前后身价就大不一样呢?这就是成功运用“名人效应”,借名人作了广告、宣传,树起了威信,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在普通人的思维中,有这样一种心理习惯,名人推崇、赞赏的东西,也一定是名贵的,质量、性能也一定过硬,无需再去怀疑、等待、考验。同时社会上也存在一种模仿名人的风气。
名人用什么,我也用什么;名人穿什么,我也穿什么。名人用过的东西,不但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青睐,而且很可能在社会上引起购买热。所以,在当今商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常常借名人来扬名立牌,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更为普遍。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吸引顾客,引起抢购,常常不惜代价花钱雇用名人、明星使用自己的产品,借名人出名。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美国的礼维公司就是使用这一方法的老手。
德国阿迪达斯公司每生产一种新产品,都要请世界体坛明星穿着它参加比赛。为了让明星心甘情愿地使用它的产品,还付给明星数目可观的报酬。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阿迪达斯把刚发明的短跑运动鞋,送给夺标有望的美国黑人欧文斯使用。结果,欧文斯一连夺取了四枚金牌,阿迪达斯的鞋也因此名声大振,畅销世界各地。
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上,在24支参赛队中,有13支队身穿阿迪达斯球衣,8支队穿阿迪达斯足球鞋。决赛时,场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员(包括裁判员和巡边员)都穿有阿迪达斯的产品,就连决赛用的足球也是阿迪达斯公司制造的。阿迪达斯公司,因这次比赛大出风头,在世界体坛广为人知,它的产品成了世界体坛时髦的抢手货。
阿迪达斯不但拿产品馈赠体坛明星,还拿出现金馈赠给各界人士。仅1985年一年,该公司馈赠的现金和产品总额就达3000万美元。它还在该公司总部别出心裁地设了一座世界上惟一的运动鞋博物馆,专门陈列体坛明星、能手穿过的阿迪达斯运动鞋。其中,有欧文斯穿过的针鞋,拳王阿里穿过的高统拳击鞋。当许多著名运动员来博物馆参观时,公司免费给予招待。
名人为阿迪达斯带来了更大的名气。
美国礼维公司曾成功地利用电影明星宣传该公司生产的牛仔裤。公司宣告,谁设计的牛仔裤能打人电影圈,穿在好莱坞明星身上,谁就是成功的设计师。公司将广告费主要花在电影明星身上,请影星穿着礼维公司的牛仔裤演电影、电视。美国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安都曾多次穿牛仔裤演出,掀起了阵阵“牛仔裤热”。美国礼维公司的牛仔裤因此在美国走俏。
“名人效应”如果能有效地采用,确实是一条捷径。德国阿迪达斯公司的足球鞋、运动衣如不是让明星在比赛场上使用,世界上能有多少人知道世上有一种阿迪达斯足球鞋、运动衣,又能有多少人去购买呢?如果恰到火候地使用“名人效应”,就能为企业、个人带来说不尽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