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19900000065

第65章 两害相权取其较轻

李陵败降的消息传到汉朝宫廷,不久以前还夸李陵多么多么厉害的大臣们,见到战事突变,立刻换了张嘴脸来咒骂李陵,说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李陵本来就不是个好人。

惟有司马迁在思考,他想,李陵只不过带了五千步兵,就敢深入汉匈多次作战的戎马之地,足踏匈奴王庭之所在,所冒的危险好比把自己当诱饵送入虎口,但他遇到强敌,仍不退缩,敢于向其挑战,和多他好几倍的大军连战十几天,杀敌的数目远超过他本身的能力范围。匈奴被他杀得连救护伤亡也来不及,以致举全国之力来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战到箭已射完,路也不通了,可是救兵还是没来。从这点来看,李陵并没有辜负汉家,而是汉家辜负了李陵。

再者,司马迁平时观察李陵的为人,就知道他事亲至孝,与人交往讲究信实,遇财物时在取舍之间都合乎正义,对人有礼貌而且恭俭谦让。常想奋不顾身,以赴皇家之急,与匈奴单于较量是他平日就有的抱负。真没想到他这个英雄,却落到兵败被俘的下场。司马迁认为,这种悲剧应该由汉家负责任。

司马迁那颗赤热的心肠,实在按捺不住想为李陵说几句公平话。可是太史令官职不高,满朝文武中,哪有他发言的余地?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李陵的罪状。但朝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开口。于是,武帝用点名的方法要臣僚开口,他首先问丞相公孙贺说:“葛绎侯,说说你的意见吧!”这公孙贺的夫人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有这重关系,他做将军虽无大功,却两次封侯,并由太仆而升任丞相。此刻武帝问到他,他支支吾吾地说道:“主上圣明,主上认为该判何罪是绝不会错的……”武帝早料到这个尸位素餐的俗吏讲不出什么意见,便把目光转向执金吾杜周。杜周是个出名的酷吏,善于揣摩武帝的心思。此刻他见武帝看他,便立即俯伏奏道:“臣以为李陵辜负天恩,刚愎自用,丧师辱国,不能赦罪,其家属也应当连坐。”这几句话正是武帝愿听的。

这两个带了头,其他公卿大臣们,像大鸿胪商丘成、光禄勋韩说等官僚,也就依样画葫芦,都说李陵应重重治罪。本来司马迁是用不着说话的,但武帝既欣赏其文才,又担心这位史臣将来如何落笔,故而特地问到了他。司马迁眼见这批官僚,前两天还盛赞李陵,今天又痛骂李陵,不给他留条退路,早就愤愤不平了。现在武帝主动地问他的意见,他逮住机会,决定为李陵说几句好话,也算是仗义执言,说道:“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死的敌人数量比自己的军队人数还多。在救兵迟迟不到,弓矢都用完了,粮食也没有了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的匈奴之多,立下的赫赫功劳,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待司马迁说完,群臣噤若寒蝉,只见汉武帝龙颜大怒,斥道:“你的语言含讥带讽,似乎在暗示大将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是吗?李陵叛国投敌,罪不容饶,你和李陵是什么关系,竟要袒护他?”皇上将司马迁的话无限上纲上线,和李广利联系起来,就麻烦了。要知道李广利可是汉武帝当时最宠爱的女人的哥哥,岂能容得外人说他的坏话,即使暗示他无能也不行,攻击李广利就是攻击皇上。因此,司马迁一通大实话,反而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汉武帝当即以攻击污蔑咒骂皇上为罪名,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这次对匈奴的战争,皇上的计划是以李广利为主力,李陵的任务不过是战略上帮他牵制匈奴兵力的助攻而已。但是仗打下来的结果,李广利领军从酒泉出发,和匈奴右贤王在天山(在今新疆吐鲁番或哈密一带)大战,据说斩虏万余级,成绩虽有,可是回来的路上却被匈奴包围,好几天断粮断水,死伤甚多,后来还是靠英勇善战的赵充国带领百余人组成的敢死队英勇突围,李广利才率领大军跟着逃出来,不致于全军覆灭,而当初以三万骑出战,回来时已损失了三分之二,总而言之,无战绩可言。

反观李陵,深入敌境,与且鞮侯单于相遇,以区区五千步兵,斩敌无数,几乎牵动匈奴全国,战果显然在李广利之上。

但武帝在军队配备及有关的部署方面,始终是厚此薄彼,即偏重李广利,而轻视李陵的。这是武帝绝不容许任何人触碰的“隐痛”,也是他心虚的地方,可是正义的司马迁,偏偏去碰了它,无意间去“刺伤”了它。本来,司马迁准备好充分的说词,想把事实的可能真相说清楚,同时用规劝的言辞排解武帝心中的郁闷,谁知他刚一开口表示同情李陵,并推崇其战果,就使“心虚”的武帝为之震怒。

武帝愤怒地认为他是以称颂李陵来讽刺李广利,所以不让他继续陈述意见就交付狱官审理。

司马迁下狱是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的事情,而李陵败降匈奴是在前一年的冬天。

司马迁蒙冤入狱不算,又落到了当时有名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对司马迁是严刑逼供。司马迁虽然瘦,可也是关中的硬汉子,又有文人气节,哪里肯为了少受些皮肉之苦而认罪。于是一直困于牢中,等待皇上开恩释放。

但武帝这方面也有转机,这位皇帝还是有头脑的,他经过一段时间冷静以后,深刻自我反省,醒悟到李陵之所以战败军没,是因为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的缘故,他也想起当初是自己的安排有错误,致使老练奸诈的路博德能够上书愚弄他。于是,他派遣特使,带上一些当时较难得到的物品,去慰劳李陵军队中最后逃回边塞的四百余名士兵。

不过,司马迁的“罪愆”并未因而消失,他仍待在黑暗的牢狱中等待判决。很不幸,在第二年又有一个天大的误会发生,使司马迁和李陵的悲剧急转直下。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春,武帝再次发动天下壮士,分道北征。如前所述,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骑兵六万,步兵七万,从朔方出发,担任正面主攻的任务;强弩都尉路博德,率万余人为后援;游击将军韩说,率领步兵三万人从五原出发,攻击匈奴。又命令公孙敖将军,领骑兵万余人,步兵三万人从雁门出发,寻找匈奴作战。各将奉命后,在金殿向皇帝辞行,皇帝将公孙敖唤到一边,向他耳语道:“李陵败降匈奴,听说他有回国的志向,不知是真的吗?你如果能利用此次机会,深入匈奴大本营,迎接李陵还朝,你也算不虚此行了。”公孙敖表示一定遵命办到。

由此可见,武帝此时对李陵已完全谅解,而这段时间,司马迁之所以迟迟没有定罪,与武帝这种心情或许也有关系。这个迎接李陵还朝的行动如果成功,可能也会对司马迁的被判决产生良好的影响。

汉朝三路兵马陆续出塞,随即有匈奴侦骑,飞报且鞮侯单于,单于将老弱辎重都转移到北边,自己带着精壮骑兵十万,屯驻南边,等李广利的兵马到了,双方交战数次,互有杀伤。李广利没有占到半点便宜,他担心军队疲乏和军粮断绝,便带着人马向边塞撤退,匈奴兵却随后追来,恰好路博德带领的后援兵赶到接应,匈奴兵方才退去。李广利也不愿和路博德联兵再进攻,就一同南归。游击将军韩说,到了塞外,没有遇到匈奴兵,也随即折回。

公孙敖将军一到塞外,就遇到了强大的左贤王军队,战不多久,汉军损兵折将,匈奴占了上风,形势不利,公孙敖慌忙退兵。主将自思自想,回朝后没有什么好的战果可汇报的,恐怕受处分,不如捏造谎言,回奏武帝。只说从捕得的俘虏口中得知,李陵在匈奴国大受宠幸,正为匈奴加紧练兵对付汉帝国,所以为臣不敢深入,只好回军。他在武帝面前,把自己“无所得”而回,归因于李陵这个自己人的资敌行为。

这个假情报实在足够令武帝头昏眼花,他又在暴怒之下抄了李陵的家。李陵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的亲戚都被抓了起来。武帝命人先在他们脸上刺字,割掉他们的鼻子,再切掉两脚的指头。在一片呼天抢地的惨叫声中,李陵的亲人被执刑的人用棍子活活打死。这还不够,又把他们的头一个个砍下来,挂在旗杆上,把尸体剁成肉酱丢到市集,任凭百姓拿去饲养猫狗。当时的人类离野蛮状态不远,帝王都嗜血好杀。只有孔子、孟子等人类的良心才劝人少杀、止杀。

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后,又想到司马迁还在牢里,没有定罪,马上把酷吏杜周找来,命令他立刻判司马迁死刑。于是,可怜的司马迁被判“诬罔”之罪,即“无中生有的欺骗皇帝的罪过”,按照汉朝法律,犯诬罔罪的应当处死。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司马迁本来期望能无罪释放呢!一听到被判死刑的消息,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太史公书》还未定稿,只是一堆混乱的竹简,就这样死了,如何有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他也想到死刑的可怕,他曾在长安的东市看到处死犯人的场面,汉景帝时,大臣晁错是在那儿被处死的,汉武帝时,权倾朝野的豪杰灌夫一家在那儿被斩首,魏武侯窦婴也在那儿被处死,这种处死人的方法名叫“弃市”。司马迁亲眼看见,窦婴被斩首前,百姓们纷纷用石头瓦块投向窦婴,窦婴无处躲藏,只能任其投掷,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后,才被砍头。窦婴可不是一般的人,吴楚七国之乱时,他担任大将军,守卫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的军队。七国之乱平定以后,他因功封为魏其侯。汉景帝末年,他每次上朝时,诸列侯没有谁敢和他分庭抗礼。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他还出任宰相。如此显贵的人物,结局尚且如此。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伏法受诛,就像九头牛丢了一根毫毛,整个社会不会因此而少掉什么。社会继续运转下去,可是你却永远不存在了。

司马迁在思索,如果这次能避免死亡,在有生之年,还可做很多事情,特别是完成这部已经写了一半的《史记》。于是他寻找一条免死而出狱的道路。

当司马迁在监狱中寻找一条免死的出路的时候,李陵案件的事实真相又进一步被弄明白。公元前96年,武帝改元太始,取与民更始的意思。恰好这年匈奴的且鞮侯单于死了,其子狐鹿姑单于(公元前96年—前85年在位)继立,派使者到汉朝报丧,汉朝也派使者前往吊唁。李陵闻知家属被戮,痛苦而困惑地询问一位汉使者说:“我为汉家率步兵五千,横行于匈奴,因无援而败,我有哪点地方负于汉家?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使者就把原委告诉他,李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又被误会了,他哪里有为匈奴练兵的事啊!那个为匈奴练兵的不是他,是另一个汉朝的降将李绪。一字之差,使他遭受了人间最大的惨祸!他愤怒地派人把李绪杀了,但因当时李绪在匈奴国的地位在李陵之上,单于的母亲大阏氏闻李绪被杀,就想杀李陵,幸赖单于把他藏在北方,等到大阏氏死了之后才又回来。单于对李陵甚为礼遇,把女儿嫁给他,立为右校王,居在外,有大事才召回参议。从此,李陵断了归汉之心,胡服胡语,永为异域之人。他恨汉家斩了他满门,他恨“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这个真相很快传回汉帝国,已经六十岁的武帝显然发现自己又错了。

也许武帝真有赦免司马迁的意图,早在公元前97年,他就下令公布一条法令:“令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

五十万钱究竟是多少?当时行的是五铢钱,五十万个五铢钱,约合黄金五斤的价值。拿出五十万钱就可免死,是给司马迁一条生路。可是,他父亲当太史令三十年,他自己到入狱时也担任了十年太史令,两袖清风,并没有积下什么财富。转向朋友求援的结果,竟是“往日交游的朋友没有一人愿意救他”,“左邻右舍和亲戚来往的人中没有一个替他说话”,谁敢为一个因触怒皇帝而被判刑的罪犯出钱出力?谁又敢保证帮了他的忙以后,会不会惹祸上身?

这条法令看似一线生机,实际上对司马迁已失去作用。所以此时的司马迁要避免死亡,只有另一条生路——受腐刑以免死。这条法令最早见于五十年前,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46年),武帝时仍然沿用。

两害相权取其较轻,他选择受腐刑以免死。

腐刑就是男人去势的宫刑,因为男人去势后,无法再生育,有如腐木不再生果实,所以称为腐刑。谈到腐刑就会使人想起宦官。其实司马迁以前的古代,受腐刑及作宦官的,与普通士人比起来,并没有如后世那样地受歧视。在秦朝的时候,宦官赵高,为郎中令,而且担任秦二世的老师。因此,容易与宦官连成一体的受腐刑,固然难免遭到讥笑,但还不致如我们后世所想的那么坏。

大概在天汉四年与太始元年(公元前97—前96年)之间,司马迁下到了蚕室——接受这种刑法的人,畏风怕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

受刑后的司马迁,一天之内,要承受许多次精神痛苦的折磨,在家独坐,则魂不守舍,六神无主,似乎自己已经不在尘世,出门走走,则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恍恍惚惚,不可终日。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只因为多说了几句话就“遇遭此祸”,他那些乡亲们都耻笑他,说他污辱了祖先!他自己也愧对死去的父母,觉得没有面目再去父母的丘墓前祭拜,每念至此,就痛苦得汗流浃背,粘住衣服!这种痛苦的心情,直到五六年后,在他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才尽情倾吐。

受了腐刑之后,司马迁已不再适宜担任太史令,因为那是与管理宗庙有关的官,身体“残缺”的人不宜任职。而武帝这边,李陵案已经过去,他心里明白李陵到最后是被他几次误会所逼反,这事件已没有必要再追究下去。如果他除了身为皇帝并且还具有普通人的良知的话,他会连带地对司马迁感到一丝歉疚,何况司马迁的才能,他早就了解,因此,他又把司马迁从狱中调到自己身边工作。

司马迁被任命的新职务是中书令,中书令官秩千石,比太史令的俸禄可能要高些。中书令原来叫尚书令,武帝晚年喜欢在后宫遥控政府,于是,掌管“出纳王命”(管理大臣所呈奏书,称为收文;又发出皇帝签字判行的命令,称为发文)工作的尚书令,就有机会在中间掌控权力,等于是皇帝的秘书长。尚书令本来由士人担任,可能从司马迁开始,就由宦官担任了。司马迁实际上已经是宦官,但后世实在不忍将他归入后来那些腐败无耻的宦官之中,故不明言。

自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执笔写《史记》以来,到李陵案发生而下狱时,这项工作已进行了七年。在狱中的两三年期间,据说他也没有停止写作,但他的心情已全然改观,并延续到写完为止。李陵案的余响在《史记》中,往往可以闻见,其所受的创伤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反映。

同类推荐
  • 状元全录

    状元全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 大宋小郎中

    大宋小郎中

    太医院藏书阁一介小书童,神医华陀失传医典《青囊经》。乱世之末,大宋之初。水酒萝卜麦麸饭,桂枝陈皮麻沸散。毛驴铜铃行医路,斗笠蓑衣走江山。无意朝堂为良相,心系疾苦做良医。
  • 假如这不是宋朝

    假如这不是宋朝

    所谓“假如”,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假设。中国的古代史无比辉煌,在这期间,拥有着无数能够将辉煌延续到现在的机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本书讲述的即是历史给予宋朝的机会,以及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一幅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宋之繁华。大宋一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运用白银战略成功将辽、女真、西夏、蒙古等玩弄于股掌之中;此时的西方,当十字军见识了阿拉伯文明才知道什么叫先进时,我们四大发明的成果早已广泛应用。如果宋朝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话,或许真的能用白银主宰世界。
  • 新三国战记

    新三国战记

    魂穿三国,成了关羽的三儿子关索。本以为傍上了一个牛掰老爹,时来运转成了官二代,却没想到一头撞进了魏蜀吴三国联手的大阴谋中。曹操:关羽不死,孤心不安!孙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一头猛虎,战神!诸葛亮:关羽嚣张跋扈,傲慢无礼,更兼政见不合,每每与某为难,针锋相对,当除之!刘备:云长不死,孤如何称帝!......
  • 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热门推荐
  • 大周之庶女妖妃

    大周之庶女妖妃

    小医生苏雪烟穿越平行世界,成为小官庶女。好在身上带着一只妖,还是蟠桃园里的蟠桃树,具备种种异能,在这个古代女子身份低下,庶女无人权的社会努力奋斗。望父成龙,扶持大哥二哥上进,督促夫君奋进。小人物靠着金手指的奋斗生涯!买庄子,种田,引进高产作物,促进古代商业发展,苏雪烟觉得,在靠男人的情况外,给自己赚一个诰命,也是活命的办法!
  • 永徽

    永徽

    穿越成李治,父亲竟是大唐最负盛名的太宗皇帝,且看少年李治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末世基地系统之我是初中生

    末世基地系统之我是初中生

    七年级的我如何在末世存活下来。
  • 桃运管家

    桃运管家

    偷渡回国的苏秦,欲追寻师姐下落,却无意间卷入了莫小夭的骗局,开罪了四品红火,展开争斗,借钱家力摆平四品红火,却得罪了红火龙城花棍马威,苏秦利用嗅术突破内功二层,最终拿下了马威,师姐的去向呼之欲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好性格成就一生

    好性格成就一生

    成长的花瓣在天空中轻盈地飞舞,装扮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曾跌倒?可曾失意与彷徨?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方法,会让你获得启发,为你的人生锦上添花,使你收获生活的真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噬星记

    噬星记

    每一个人都对应着每一颗星辰,只有少数的人可以窃取星辰上的能量,从而觉醒能力成为天选者。阴谋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阴谋,拥有改变世界能力的天选者们究竟如何选择,是为权利的厮杀,还是守护亲人的拼搏,在世界诸国利益的交织下,又当如何选择?
  • 大宋小事

    大宋小事

    北宋仁宗时期,西夏进犯。十五年前收养西夏后代的杨国公受人陷害,遭遇灭门之灾。杨国公唯一的女儿杨安澈幸存下来。在为家族洗冤的过程中,杨安澈也在不断磨砺自己逐步成长。与杨安澈青梅竹马的将军之子苏介,“后来居上”的贺王爷赵贺朗,为了家族身不由己的沈杭,还有文一岚,仇湘湘,杨江遇……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张网里,交织着爱恨悲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