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2300000043

第43章 纵横有术利为先·哪一派最无耻 (2)

孟尝君到达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贵国)借兵去援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敢来借兵,是为了忠于大王。”赵王说:“可以听听(您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强,魏国军队并不比赵国弱。然而,赵国的国土不会年年有战争危机,赵国民众不会年年因战争而死亡;魏国的国土却年年有战争危机,民众年年因战争而死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魏国在西面作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若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与秦国宣誓结盟,这等于赵国与强大的秦国交界了,那么,赵国的国土就会年年有战争危机,民众就会年年死于战祸。这就是我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了,为魏国起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北上去见燕王,说:“从前,公子常邀约魏、燕两国国君交好。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援救魏国。”燕王说:“我们有两年收成都不好,现在又要行数千里去援助魏国,那怎么办?”田文说:“要行数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是贵国的万幸。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可以看得见敌军。虽然他也想行数千里去援助别人,可能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出兵。田文又说:“我把有利的计策献给大王,大王若不采纳忠心的计策,那我就走了。只怕天下会发生巨大事变。”赵王说:“可以听听您说的‘巨大事变’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尚未等到战胜,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毁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就已经被占据了。燕国如果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膝称臣,割地求和,把魏国的一半割给秦国。秦兵必然撤退。秦国撤离魏国后,魏王再出动韩、魏两国的全部军队,还借来秦国军队,再联合赵军,用四国的军队进攻燕国,那时大王又有什么好处?是行数千里去援助别人有利,还是一出燕国南门就看得见敌军有利?兵临城下时,您的路也就近了,输送也方便了,这时大王有什么好处?”燕王听后说:“您走吧,我听您的就是了。”便为魏国起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随田文而去。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两国军队又多又快。”秦王十分害怕,就向魏国割地媾和。于是魏国遣回了燕、赵两国军队,并加封田文。

其实,孟尝君说服赵、燕两国救援魏国,别无其他妙诀,仅是用利害关系来打动赵国国君和燕国国君。对于这种利害关系,各国国君也并非完全看不到,只是形不成舆论的力量,不能使国君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这种形势罢了。再加上国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所以不愿出兵援魏。孟尝君作为一舌辩之士,说以利害,再起到串连各国的作用,借兵之举也就成功了。

在马陵之战中,齐国的军师孙膑大败了魏国的大将庞涓,使得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复仇。魏王愤恨不已,日夜念叨复仇,要动员全国之兵,进攻齐国。惠施为魏王出了一个嫁祸于齐国的主意,齐国有人虽然识破了这一计策,但没有说服齐君,因而大受其祸。在这之前,无论是魏国的惠施还是齐国的张丑,对当时的形势都有透彻的分析,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齐国手中,但因齐君不辨是非,结果惨遭失败。由此可见,只有谋臣而无明主也无济于事。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如下:

齐、魏两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大胜魏国,杀了魏国太子申,消灭了魏国十万大军。魏王召见惠施,告诉他说:“齐国是我们仇敌,我恨它至死不忘。魏国虽小,我还是经常想出动全部兵力去攻打它,怎么样?”惠施回答说:“不行。我听说,实行王道的国君懂得法度,实行霸道的国君知道谋略。刚才大王对我说的,远离了法度和谋略。大王原本是先与赵国结了怨仇,后来又与齐国打仗。结果,如今打了败仗,国家没有能力守备,大王还要动员全部兵力攻打齐国,这不是我所谓的‘法度’和‘谋略’。大王若想报齐国之仇,不如换下国君的服装,卑躬屈膝地去朝见齐王,楚国必定因此而恼怒齐国的强暴和狂妄。大王再派人往来于两国,挑起他们的争斗,这样,楚国必定会讨伐齐国。以休养生息的楚军去攻伐已经疲惫的齐军,齐国必定被楚国战胜。这是大王借楚国之兵摧毁齐国。”魏王说:“好。”于是派人通知齐国,说魏王愿意臣服,朝拜齐王。

田婴答应了魏国的要求。齐臣张丑说:“不行。假如当初齐国没有打败魏国,齐国得到魏国的朝礼,与魏国和好,去攻打楚国,是可以获得大胜的。但现在我们战胜了魏国,消灭他们十万大军,杀了魏太子申,使万乘大国魏国臣服,这就等于降低了秦、楚两国的地位。这样,齐国就给自己定了个‘暴戾’之名。况且,楚君的为人,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若不听我的话,最终为害齐国的,必是楚国。”田婴不听,于是接纳了魏王,并与他一块多次朝拜齐王。

赵国很恼怒这件事。楚王大怒,亲自领兵攻打齐国。赵国起兵响应,结果,在徐州大败齐军。

惠施的移祸江东之计并不是多么高明,但他利用了人性中的一个弱点:贪欲。齐王因为贪图魏国的财物和强国的虚名才接受了魏国臣服的建议。暗设的移祸之计成功的原因很多,像惠施这样明设的移祸之计多能得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使臣的舌辩之才尤为重要,这些外交使臣全凭一张嘴,并不一定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做后盾,这一点,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讲,作为外交使节,古代比现代更注意个人的品德才能和学问声望,而现代则往往是经济和政治势力的较量,所以说,古人外交的成功与否有很多个人偶然的因素。

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打仗,齐、韩、魏三国也掺和进去,形势虽然复杂,但敌友关系还是很明确的。然而,齐国人派出了使者,不知这使者说了些什么,楚国竟然睁着眼上了大当。史书上虽未详细记载使者的话,其精彩是可想而知的,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

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军在监田交战,大败楚军。韩、魏两国得知楚国处境困难,便投机向南进攻楚国,直打到邓邑。楚国领兵败回。接着,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打楚国,又害怕秦国救援。有人对齐国相薛公田文说:“您可派使者对楚国讲:‘现在齐、韩、魏三国之兵准备撤离楚国。楚国如能响应我们,共同攻伐秦国。即使秦国的蓝田,都可以攻取,更何况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来怀疑秦国未必派兵援助自己,现在齐、韩、魏三国的意见到后,楚国必定积极响应,与我们三国商议出兵秦国。秦国知道了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救援楚国。这时,齐、韩、魏三国再迅速出击楚国,楚国必定向秦国紧急求救,而秦国就更加不敢出兵。这样我们就离间了秦国与楚国的关系而集中力量攻打楚国,这样用兵,必然获胜。”薛公说:“好!”于是便派高级使者出使楚国。楚国果然积极响应。于是韩、齐、魏三国联合猛攻楚国,楚国果然赶紧向秦国告急,秦国不敢出兵。结果三国大获全胜。

【评议】

春秋战国时期实在是一个极有意思的时期。从统一的周朝分出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又分出了许多小诸侯国。当无土可分之时,大家又开始兼并了。先是兼并成十几个诸侯国,后来干脆把周天子撤掉,兼并成了齐、秦、楚、韩、赵、魏、燕七国。在这七国之中,秦、楚、齐的力量最强,最后都被秦国吞并,定于一尊。从东周到秦统一,经历了五百多年分而复合的痛苦过程。这一时期,既是一个战乱时期,又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国文化的一切源头,都可从这一时期找到。因而,熟悉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就说产生在这一时期的《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书吧,别的不讲,仅外交这一点儿,就可列于世界经典。但令人不解的是,学中文、历史的人对这三部书很熟悉,学公关外交的人对此反而十分陌生。这实在是一大误会。如果真能活学活用其中的谋略,对公关外交工作,肯定是有极大益处的。

上面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以上三部书,从这些例子来看,背义趋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我们无意评价这种风尚,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趋利”的方式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利”似乎要比“义”重要。那么,“义”和“利”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信条究竟是否真实而又合理呢?

然而,他们对现实的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关键之处并不在纵横家的学问上,而在于纵横家的直接现实效用。“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确是对纵横家实际作用的准确描述。对于纵横家积极的历史作用,当时的人们就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战国策》曾经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合纵运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语,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这一评价,可以说是够高的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一语不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是指当时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尽管这样,纵横家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有自己的学说,甚至是各个学派中的显学。《左传》中就记载了许多“行人”的优秀外交辞令,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已经有人在有意识地使用动以利害、巧辞服人的说服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外交大势已经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对付秦国,或是各诸侯国分别同秦国建立外交关系(连横)以求自保。为了适应合纵和连横的两种策略,一些士人为了在其中谋求个人的利益,便“仰禄而失道”,学习外交官“行人”的说服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奔走于各国之间。于是,“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这样一来,纵横家就应运而生了。

纵横家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它是“无耻之尤”,还是功劳巨大,我们都应对它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同类推荐
  • 民国血滴子

    民国血滴子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王朝被推翻,雍正在位时期创立的间谍与杀手组织血滴子,他们该何去何从?而在此时,身为现代人的黄景天也被牵扯其中,互相纠缠,他们之前又该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穿越之纵横水浒

    穿越之纵横水浒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记得:浔阳楼题反诗的宋江、拳打镇关西的鲁达、景阳冈打虎武松、胆小如鼠的白胜、嗜血好色的王英。不管后人如何评说,历史往事早已湮灭。前半段,热血激荡心胸,石碣镇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相聚、三打祝家庄、夜攻曾头市,现在读来,仍旧激荡心胸。后半段泪水涟漪,恨宋徽宗软弱无力,恨高俅、童贯等奸臣当政、更恨宋江接受招安,毁了众兄弟性命。但,不诏安,后路可有?一个现代特种兵在战场上,精神穿越至宋代,重新带领众英雄扬我国威,壮哉我华夏文明!
  • 幼林琼华

    幼林琼华

    本文是通过一册千字文的刊行,演绎出一群蒙学少年的成长。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诠释少年英气憾天恸地的豪情。
  • 我儿不是唐僧

    我儿不是唐僧

    陈骏穿越了,来到一个似是而非的大唐,成了一名从海州入长安赶考的士子。名字依旧是陈骏,表字光蕊。穿越成‘唐僧亲爹’已经让陈骏惊掉下巴,但这个世界显然比他想象的更复杂,众多宇宙秩序势力早已悄悄拜访,并且一直在影响着这颗星球。罗士信手执龙魂枪,一人镇守一城。杜如晦长袖轻挥,能拨云见日。就连陈骏自己也不正常,体内自带星球,一拳打出能得到星球力量加持,举鼎、拔柳如同喝水一样轻松。“看到这个沙包一样大的拳头没有,在小爷的星球BGM里,管你什么高等秩序,惹事的都得跪着唱征服。”
  • 我要做门阀

    我要做门阀

    西汉中期,民生聊困,国势日衰。无数士大夫名士,纷纷高呼:张生不出,奈天下何!?于是,谚曰:张与刘,共天下。本书扣扣群:73927047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元史演义3

    元史演义3

    本书讲述元朝的兴衰历史,自铁木真开国,至元顺帝出逃终,再现了蒙古人的豪迈和这个帝国盛极而衰终至瓦解的历史宿命。我国历代都是汉族相传,其间或有少数民族入寇中原,五胡契丹女真虽威焰熏天,但终不能统一中国。蒙古源流原本为唐朝时候的室韦分部,向居中国北方,打猎为生,自成部落。初服金邦统领,至铁木真出世遂统蒙古各部,养成势力。蒙古铁骑遂西征欧罗巴未几南下灭金侵宋。南宋覆灭,荡荡中原竞被那蒙古大汗囊括以去,做了八十九年的中国皇帝!但蒙人性情暴虐,待民苛刻,天下疲惫,激起无数民变,最后朱元璋硬是把元朝天下生生夺去。
  • 醉墨一剑白江山

    醉墨一剑白江山

    纨绔太子自武当回来后日渐觉醒 人间剑神游历天下,证道江湖剑仙可开天门以仙人飞升之气运换凡人还魂荆南悲壮踏白骁骑破北楚还有游侠成将军以此剑破北楚以此身护荆南还有青衫剑舞六百里江山一白最是风流少年公子鲜衣怒马广陵城……
  • 超级透视狂婿

    超级透视狂婿

    一本神奇古书,让平凡少年杨浩意外觉醒透视功能。被女友甩掉后的杨浩决定奋起逆袭,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妖孽人生……
  • 江月

    江月

    在你有生以来,与你有关的故事,都是悲剧夜幕下,巨大的瞳孔看着我,寒光照亮了浮萍花和树都老了,而我还在这里
  • 踏入宫门无人惜

    踏入宫门无人惜

    “入宫,即意味着从此就要提心吊胆的度过一生”。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在你踏入宫门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另一个秦墨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奥利维亚希望

    奥利维亚希望

    一个拥有魔法与科技的世界上,存在着崇尚科学的人类与崇尚魔法的魔族。人魔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胜利究竟会是哪一方?
  • 魄宇大陆

    魄宇大陆

    魄宇大陆由人类,精灵,矮人,灵兽共存。万年前,魔种降临大陆,带来致命的瘟疫,血腥的战争。大陆生灵涂炭!四族联合,共同对抗魔种。就在这个时刻,光明之子出现了,没人知道他是谁,相传他是精灵女王与人类王子的结晶,但谁也不确定。他强大,光明,令人信服,矮人为他倾全族之力塑造神器羽息。魔种在光明之子和羽息手下败退,魔种王不死不灭,被光明之子封印在了南方极点绝峰。他也因此力竭而死,四族顶级强者谨遵他的意志,终身镇守绝峰封印。人类在大陆建立帝国,精灵在西方隐秘森林隐居,矮人带着羽息进入东部巨型山脉建立部落,灵兽则分布在大陆四处各地。魔种带来的噩梦似乎已经结束了。就这样,万年过去了。大陆一片祥和。突然,大陆的某个地方,有人发现了……在万年前就已经绝迹的魔种。呵呵故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