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93600000005

第5章 手舞的现实生活依据

手语是聋人的重要交际工具,作为一种语言,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聋人的各种交际中。对聋人来说,虽然失去了口语交流的能力,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交际工具——手语。手语,对于聋人的生存与生活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它与舞蹈身体动作相联系,更非偶然。“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作为媒介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号称艺术之母”,从资华筠在《话说中国舞蹈》一文开篇中对“舞蹈”的阐述可见,舞蹈除了具有自娱的功能之外,还是传达信息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意义下,表达是以话语、文字等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对于舞蹈而言,其表达的媒介就是舞者的身体。正是为了可以传达更多“有效的肢体语言信息”,舞蹈编导需要用心思考——动作本身该如何更加丰富、更加准确,并且在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前提下完成其内心想法或感受的表达。聋人,则是在表达的各种需求下,不断发展及丰富其手语的动作内容,“作为本能的个体生存空间领地的欲求,人的手语首先是对其社会关系的同类发出的友善、真诚和渴望的信息”,就表达而言,聋人的手语与舞蹈的动作虽然存在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中国聋人手语的规范工作,1987年5月,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上,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在《中国手语》的统一规范上,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专家一直在做着努力,《中国手语》是经过许多专家细致考量筛选而成的,共收录词汇3330条,本书将以《中国手语》中所列举的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展开分析研究,重点是手部动作本身及其传达的语义所实现的表达、沟通等作用。如果我们试着将中国手语的手部动作做一个理性的梳理,不难发现手语本身就可以成为丰富舞蹈语汇的一个资源。

一、手语表达的主要方式

对于手语而言,各个国家、地区有各自不同的习惯,如美国手语与中国手语,两者的形成依据分别是26个字母及汉语拼音,因此在为聋人设定手语时也就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是没有语言能力的群体设立聋人手语时,各国家和地区又会出现许多相同之处。在中国,手语的学习与使用有相对的统一性,可是地域差异所带来习惯上的差异,仍旧无法改变;就好像我们说话一样,北京话与上海话同是汉语但地方口音仍旧显出两者实有差异。汉语的官方语言我们是用普通话来进行统一的,在聋人的手语中也是一样,虽各地方都有各自的习惯,但由《中国手语》来实现从教育到使用的统一性。

国手语》来实现从教育到使用的统一性。

在聋人和外界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动作,如表达吃饭的意思,他们会模仿平日里我们进餐时的动作。左手五指张开手心向上,模仿手持饭碗,右手呈现自然掌形,做向嘴里扒饭的动作。还有一些是象形的动作表达,如“龙”,双手握拳伸出食指,在脸前鼻子下方位置同时画两道下弧线来模仿龙的胡须,这些都是聋人手语中的表达。有时我们会遇到同一个意思的不同手语打法,如“苹果”,这个词的表达有两套不同的手部动作。方法一为右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在身体前方自左到右划一条平行线,表示“苹”,完成这个动作后,双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共同合成一个圆,表示“果”。方法二为右手五指张开,五指略弯曲似手中拿着一个圆形的物体,将右手放置贴到身体的方位做蹭来蹭去的动作,而后右手手形不变放到嘴边,做吃的动作。像“苹果”这样可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词语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有不同表达方法的手语的形成,上述“苹果”表达方法的方法一,是有语言能力的人就发音习惯而设定的“苹果”的手语打法,而方法二则是先天聋人自然形成的手语习惯。

聋人为了用手语与他人沟通,有许多手部动作并非是《中国手语》教材中所收录的动作,这一部分的手语我们无法去做量化的统计,因此暂不考虑。这里是以《中国手语》中30个基本手形为例展开探讨,这30个基本手形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一个手形打一个拼音字母。在与手语特教老师交流意见时,有的特教老师建议不要用汉语拼音的30个基本手形,原因简单,因为先天性失聪的人很难学习这种汉语拼音的中国手语,他们对拼音的发音完全没有概念,是很难记得住这30个基本手形的,如果先天失聪的人学习《中国手语》教材,会比一些后天失聪的人慢很多。先天失聪的人更容易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并以模仿日常动作为方法将自己的表达转化成手语与大家交流。这实际上也是多年来中国手语的两种“语言”方式,在此书中不做哪种方法更为合理的判断,就研究中国手语当中的手形而言,这30个基本手形在手语交流中已被统一并收录到教材中,更具代表性。以下是《中国手语》中汉语手指字母图,也是中国手语交流过程中的30个基本手形。

在这30个基本手形中有许多是“象形手势”,如:C、J、K、L、O、P、V、W。这8个字母的手形动作很容易看出是模仿字母本身,以拼音字母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在这30个基本手形的基础上可以生成无数个语义性手部动作,换句话说,我们以口语方式可以表达的在聋人世界的手语中都可以表达。以具体手语动作来看,例如“经验”,用手语是这样表达的: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J”的指式,第二步一手伸食指点太阳穴部。“经验”这个词当中结合了中国手语表达的两种方式,它并不需要逐字以拼音的方式完成,第一个字“经”使用了30个基本手形中的“J”,可是下面的动作并没有使用“Y”这个手形,而是食指放在太阳穴部位,第二个动作的语义表达带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为抽象概念中“经验”这个词来源于人的大脑,第二个动作指向性很明确,食指指向太阳穴位置时,我们会联想到这个手语的表达一定会和头部或脑部有关,快速锁定了所传达内容的范围后,再与第一个使用“J”手形的动作连起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手语的意思。再来看“资格”,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Z”的指式;第二步,双手五指分开,手背向外,交叉搭成格子,并向两侧斜下方微移。“资格”与“经验”的手语动作数量一样,都是以两个动作完成一个词的语义性表达,并且第一个字都用了30个基本手形当中的动作,在第二个动作上产生变化利用生活经验来完成表达。在《中国手语》的教材中并不是每一个词的构成都是上述两个词的构成方式,也有许多是以拼音手形以外的方式完成手语表达的。我们来看“威信”,第一步,双手伸出大拇指,在胸前向上提起;第二步,一手掌贴于耳部,头向前微倾。在“威信”这个词的手语表达上没有用到汉语拼音30个基本手形中的任何一个基本手形,这类词的表达更接近于先天性失聪人士的习惯,他们不从拼音习惯出发,而是直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打出他们想说的话。再例如“水平”,第一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向一侧做波纹状移动;第二步,双手伸平,掌心向下,由中间向两侧平移一下。这个手语的打法也没有用到30个基本手形,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模仿来完成这个词义的表达。这样模仿式的手语很多,如“劳动”这一词也不是用30个拼音手形动作完成的,而是双手握拳,先以左拳捶右臂,再以右拳捶左臂。以这样的动作代表抽象的劳动,表达有节律的劳动动作。

在以这30个基本手形为基础的《中国手语》中,有无数个带有语义的手势动作。与舞蹈中的手部舞蹈形态相比,这些为聋人达到交流目的而设的手语或许没有太多审美上的要求,但其功能是无可取代的。舞蹈表演中常常会有表达的需要,就舞蹈的起源来看,它产生于语言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为了表达自己首先选择用肢体当作媒介,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图时最初的选择是肢体语言,只是随着人类文字语言的出现,因其能够表达的语义范围比肢体语言要宽泛的多,而逐步代替了原始的交流方式。但肢体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能力是始终存在的,所以舞蹈具有传达语义的肢体语言功能,在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中,手舞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语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聋人为了与他人交流与沟通,他们本能地选择了手语并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手舞与手语可以说是有相通之处的。在舞蹈当中,有一些手舞表达的含义和聋人的手语是一样的。如中国京剧基本手形中的“立拇指”,动作是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合拢半握拳。这个手形形容人、事、物是最好的,表现出向对方夸赞之意。聋人的手语当中也有这个手形,并且表达的意思相同。梨园戏当中的“末指手”,动作是末指伸直,尽量向外翘,拇指与其他三指作虚握拳状,用于表示卑贱、低微。这个手形的含义同意于中国手语聋人的表达。上述两个例子虽然一个源于京剧,一个来自梨园戏,但中国古典舞受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影响深厚,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也偶尔会出现这两个手形,并且意思用途大致相同。在舞蹈中也有一些手舞中的典型性手形是手语中没有的,例如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女子最常用的兰花指(京剧中旦角的基本手形),这个手形在聋人千变万化的手部动作中是没有的。再来看杨丽萍的《雀之灵》当中所提炼出的孔雀头形象的手形,在《中国手语》中并不代表孔雀。聋人手语中“孔雀”的打法是:第一种为一手伸拇指、食指,指尖相碰,手背贴于嘴部;第二种为双手交叉互叠,掌心向外,指尖朝上,向两边作扇形张开,仿孔雀开屏状。在手部动作的表达上,手舞与手语有相同,有不同;手舞当中除了表达意思的手部动作外也会有无语义的纯舞蹈部分,这点与手语是完全不同的,手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产生语义表达的动作,而手舞当中则要依语境而定。

二、手语中的名词和动词

在学习研究《中国手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聋人朋友,通过与他们交流可以发现,对于手语,他们与具备口语表达能力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手语对于聋人来说是一种交流方式,而在聋人看来手语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关于手语中是否存在名词、动词的概念,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对于他们来说,手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每日生活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研究者来说,如何将这些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梳理和总结也是我们要做的。在《中国手语》的教材当中并没有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来分类手语词汇,本书将对手语中名词、动词做一个粗浅的梳理。

在聋人交流中,名词类的“词汇”手势是非常多的,也是很丰富的。我们用语言可以说出的名词,在手语的动作符号世界里同样存在。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聋人都可以用手语打出来。比如面包、面条、鞋子、袜子、旗袍、裙子、桌子、椅子、耳环、项链、戒指、口红……这样的手语中的名词可以列出上百个,它们在手语中都有具体的手势动作。如“旗袍”,一手打手指字母“Q”的指式,由领口向下移至腰部,如旗袍的外形。“连衣裙”,双手拇指、食指张开,从胸部两侧向下移至腰部两侧,同时五指张开,并往下移动,表示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裤子”,双手拇指、食指相捏,在腿部向上提,如穿裤子状。可以看出,这几个名词的动作手语是以模仿生活中动作为主的。“裤子”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以生活中“穿裤子”这个动作为原型的。以模仿生活中动作成为手语中名词的词汇特别多,也是因为聋人无法听到声音,对“名词”本身的理解就会与我们大不相同,而他们会对动作带来的形象式的概念容易记忆。再看“围巾”,与“裤子”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裤子”是模仿穿裤子的动作,“围巾”是模仿围围巾的动作。具体动作是,左手掌心按于胸部,右手绕颈部转一圈。“手套”:第一步,右手掌拍一下左手背;第二步,左手直立,掌心向内,右手成“匡”形,套入左手掌。同上述的裤子、围巾两个名词一样,手套在手语表达中是模仿生活中戴手套的动作。另一个词“旗袍”是用了拼音30个基本手形的“Q”开始手势的动作,而后由领口打着“Q”的手形以女性上身的“S”曲线移至腰部。这样一个动作虽然不是生活中的动作,但旗袍是突出女性线条美感的一类服装,“S”曲线的手势线路呈现出了生活中“旗袍”所具备的特点。还有一类词汇在手语表达中十分有趣,它的表达不是模仿生活中如何使用它,而是如何制造它。我们来看“粽子”:左手拇指、食指、小指,指尖朝右,中指、无名指弯曲,成棱锥形状;右手拇指、食指相捏,围绕左手转几下,模仿捆粽子的动作。“粽子”这个手语中的名词是源于生活中制作粽子的动作。“元宵”:第一步,双手掌心相贴,模仿揉元宵的动作;第二步,一手拇指、食指捏成小圆形,连续打两下。再如“油条”:第一步,一手伸拇指、小指,拇指尖朝下转一圈,如持油壶倒油状;第二步,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相捏,指尖相对,边向两边拉开,边扭转,然后向下一甩,如炸油条动作。手语中“粽子”、“元宵”、“油条”这三个名词,都不是按照我们逐字表达这种语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顺序进行的。聋人手语中表达的思维逻辑,与我们语言当中的思维逻辑是不太一致的,手语靠形象“说话”。在聋人的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实在是太多太多,在聋人的世界里,也许他们并没有名词的概念,只是本能的模仿式表达,而我们在将其归纳总结时,发现无法去给聋人使用的手语作出明确的分类,只能说在词汇的名称上按照我们的语法来对聋人的手语进行归类。

下面我们看一下手语中的动词,看动词部分在手语中是如何产生语义性表达的。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动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汇组成部分。聋人手语中动词的表达依然是以模仿为主要方式方法的。我们在论述手语中名词的内容时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手语中的名词是无法与动作分开的,如“裤子”,这个名词在手语中的表达是模仿穿裤子的动作;“粽子”是模仿包粽子的动作,以这种方式表达的名词在手语中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占大部分。逐字来表达的也可以看得到,比如我们上述的“旗袍”一词。关于手语中的动词部分,聋人们表达时比较容易让大家看得懂,有许多模仿生活中动作所形成的动词,十分形象。在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动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在与他人交流时也是频繁提及的,聋人与我们相同,这些动词在手语的表达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生活中我们会常用到吃、喝、穿、搬、抱、背、拔、丢、翻、飞等等,在手语中“吃”是一个模仿吃饭动作的动词,具体动作是一手伸食指、中指,由外向嘴边拨动。这其中的一个细节:一手伸食指、中指,这是模仿筷子,因为中国人吃饭是用筷子的,所以在《中国手语》中的“吃”是带有典型中国符号的一个动词。“喝”,一手五指虚握,如拿杯子状,然后移向嘴边如喝水状。这个动词也是完全模仿生活中动作而来的。“穿”,双手五指相捏,模仿穿上衣的动作。“搬”,双手五指成“筐”形,间距约20厘米,然后同时由下向上移动,如搬物状。“抱”,双手侧立五指微张开,从两侧向中间合拢,如拥抱状。“背”,双手虚握,一上一下,置于胸前,上身向前微倾,如背东西。某些动词的手语表达甚至是我们不用去专门学习,就可读懂的。类似于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把许多自己看到过的动作加入表达过程中来一样。如“飞”,双手侧伸,小臂抬起,掌心向下,扇动几下。这个“飞”的动作是在模仿鸟儿的翅膀,这样的动词孩子都可以读懂,因为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孩子作出这样的手部动作模仿飞翔;“看”,一手食指、中指分开,指尖朝前,从眼部向前移动一下;“哭”,一手食指、中指微曲,指尖指向眼部,然后向下滑动几下,如泪水流下,面露悲伤的表情。我们在做手语中动词的“看”和“哭”时,不同于“吃”、“喝”、“穿”这一类动词的手语打法,“看”、“哭”并不是模仿生活中的实际动作,而是以手部外形形态所具备的表达功能来做明确的语义性表达。“看”,食指和中指分开朝前,这个手部的动作代表着眼睛的动作、方向等具体的动作信息,再换句话说就是,手部食指和中指在此时代替了两只眼睛,手部动作是“看”这个抽象动作形象的具化表达。“哭”也是这样,手部食指和中指微曲,在眼部向下滑动,模仿泪水流下。这个动作并不是在生活中哭时我们会做的日常化动作,而是通过手部动作所模仿典型性符号特征的一种语义性表达。食指和中指这时又指代了眼泪的流下,由眼泪流下这个动作来传达“哭”这个动词。我们将“飞”、“看”、“哭”、“跳”这四个手语中的动词作为此类词汇的代表,与六岁至十四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互动测试,也就是把“飞”、“看”、“哭”、“跳”这四个手语动作作出来,让他们模仿并猜出意思,其结果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都会第一时间说出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这说明人与人的沟通除了口语语言,手语是一个极为便利的方式,而在手语中,动词因其“模仿”的特性尤为容易被我们看懂,即使是生活经验及阅历尚浅的儿童,也可以不费力的辨别这些手语动作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

上述论述中举了几个手语中动词的例子,手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在名词的表达中,手部动作有许多是由动词性的手语组成的,比如“粽子”、“元宵”、“油条”,在动词的表达中我们又隐约发现“名词”在其中。如“哭”,食指和中指微曲,由眼部向下滑动几下来指代“眼泪”,那么“哭”这个动词的手语动作是明显带有“眼泪”这个名词作为手部动作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哭”这个手语的意思。“飞”这个动词中我们也看到一个“翅膀”的名词,双手侧伸,小臂抬起,掌心向下,扇动。这个手语动作是在模仿鸟儿的翅膀,模仿翅膀的同时“扇动”表示出“飞”这个动词的意思,但是我们还是在“飞”这个动词中清晰地看到了“翅膀”这个名词。手语中的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和动词,但在细致分析手语的手势动作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此外,在细致观察手语中名词、动词的手势动作时,可以发现表达拼音的30个基本手形在动词的表达中很少用到,这也就不难看出一个规律,在手语的表达过程中,是以模仿日常生活动作为主的,且不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是如此。

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已经初步的看到了手语的特性,虽与语言相同,都是表达、交流的方式,但是在语法的概念上手语与语言是不同的,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用学习语言的语法方式进入,包括在上述文章中谈到的手语中的“名词”与“动词”,但要明确的是,当具体到手语中时,他们又是相互包含的。

三、诸句式的手语表达

手语,通过手部动作和身体局部的配合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在使用手语表达的过程中,与语言方式相同,聋人也会将词汇连接成句子,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手语交流的聋人也是借由语句、语段与他人沟通。《中国手语》教材中的的诸句表达,与聋人实际日常生活中诸句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用句子“说话”时,有许多字或词都会省略掉,也就是说,聋人在打手语的过程中与用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是很不同的。一句完整的话并不一定会按照逐字的顺序来说,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特有的思维习惯来表达。比如说,“苹果好吃”,口语表达时是按照文字顺序来的,“苹—果—好—吃”。而聋人在用手语表达时手势动作是,五指微曲,似握一个果子,在上衣角蹭几下,放到嘴边模仿咬一口的动作,而后微笑伸出大拇指做称赞的手势。这是聋人生活中习惯的“苹果好吃”的手语打法。教材中规范的手语动作是,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双手聚在胸前水平线向两边分开,划一个平行线表示“苹”,而后双手五指微曲合拢呈圆形表示“果”,伸出大拇指其他四指弯曲握拳表示“好”,五指微曲似拿果子状放置嘴边模仿吃的动作意思为“吃”。上述中两种“苹果好吃”的打法,第一种是聋人日常会用的,第二种是手语教材中规范使用的。对于聋人来说他们更习惯第一种手语的打法,并且这种打法也更易理解。考虑到手部动作比口语说话速度慢,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在表达交流时手语比口语慢,但事实上手语表达的速度比起口语语速毫不逊色,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比口语语速快。在诸句的手语表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手势动作,他们在打手语动作的过程中,不会以我们习惯的语言表达的思维来安排手语动作的节奏,也就是说,他们在表述的过程中,没有文字语言表达的语速性质的节奏,而是在他们习惯的手语表达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点十分值得舞蹈工作者注意并且研究。手语中词汇动作的符号性与舞蹈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并且手语在单独打词汇的过程中也会透出手部动作的美感,如“心”形的手势动作就极具语言表述性与动作审美性。但在诸句表达时,除了“语速”快之外,连续的手语表述会失去逐个词汇手势动作的美感,因为手语是一个以功能性为主的聋人交流途径,可能就使得在手部动作的使用上形成了手语的特色,是与舞蹈动作很不同的一种运动方式。

我们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第一句来看聋人怎样运动手臂,以手部动作的方式来表述一句完整的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手语》是按照词汇来打的。“起来”为双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手由胯部位置向上抬起。“不愿”:第一步,一手五指并拢,举起至肩部位置,掌心向外,左右摇摆;第二步,一手拇指、食指微曲,指尖朝下腭处点一下,同时头微点一下。“做”的动作为双手握拳右手在上,左手握拳不动,右手向下碰至左拳。“奴隶”的动作为左臂屈肘,右手五指贴在左臂肘部摸几下。助词“的”动作为做“D”的手形。“人们”:第一步,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第二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动词“把”:第一步,一手五指并拢举至肩的高度,掌心向外;第二步,收回至胸口位置,五指弯曲握拳。“我们”:第一步,一手食指指自己;第二步,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助词“的”同上做“D”手形。“血肉”:第一步,一手打手指字母“H”的手形,摸一下嘴唇;第二步,左手斜伸,指尖朝下,右手沿左手背向指尖方向下移,标示血液流动;第三部,一手五指并拢,另一只手大拇指、食指捏手掌部分用来表示“肉”。“筑成”的动作为双手五指成“[]”形,交替上叠,如砌砖动作。“我们”动作为一手食指指自己,而后一手横伸,掌心向下,在胸前顺时针平行转半圈。“新”的动作为左手横伸,掌心向下,然后右手伸出拇指,从左手手背上向外划动。“的”同上打“D”的字母手形。“长城”:第一步,双手食指直立,指面相对,从中间向两侧拉开;第二步,双手食指直立,指面相对,边弯动边由中间向两侧勾画城墙形状。

通过这两句歌词,可以看到两句话中只用了两个拼音基本手形:“的”,用了“D”手形。还有“血肉”,用了“H”手形。这个比例足以证明,30个拼音字母的基本手形在手语日常表述中所出现的几率并不大,在上述一段中,可以看到模仿方式出现的手语动作是会常常使用的。“筑成”、“长城”,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日常动作也会直接被用于手语,如“起来”、“不愿”这样的手语动作,在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动作原形。手语在诸句表述的过程中很有手部动作特点,在于连续罗列手部动作会形成持续性的动作,在真正的聋人打手语时不会按语言习惯按字或词的语言节奏来表述,通常他们会把词汇连起来“说”,速度很快,那种熟练的手语动作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一种手部运动方式。

手语因为它特殊的功能性,让它本身具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第一,手部动作带有语汇性(动作都有特指具体意思);第二,手部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不拘泥于太固定的手形,因此产生多变的手部运动特点。基于这两个特点,手语中手部动作语义性传达可以成为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生活依据,中国古典舞的手舞动作实际上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聋人的表达就已经开始,这种非语言的手部动作表达,正是构成中国古典舞手舞内在逻辑思维的核心规律。因此,手语是人类艺术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手舞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依据。

同类推荐
  • 探索未知丛书-音乐之声(一)

    探索未知丛书-音乐之声(一)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清代精神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清代精神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本书选取的各篇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框架与理论、要素与实践、个案与思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
  •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为范曾先生的艺术讲演录,不仅剖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囊括了他对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的慧见卓识及独特实践心得。
  • 说影

    说影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唯一影评集,导演张艺谋作序推荐。本书是作者对80年代以来中国多位重量级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的评论和访谈录的集结,同时也是对中国20年电影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在解玺璋的文字中,在他所描述的电影画面中,我们再一次回望,跟30年来中国的电影之路交错,重逢,跟20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的生命相遇、叠加。
热门推荐
  • 邪王绝宠:腹黑王爷冷王妃

    邪王绝宠:腹黑王爷冷王妃

    她是末世华夏大陆的暗夜组织的第一杀手墨琉璃,也是医学界的传奇一一星夜!却因渣男背叛,失足坠崖。她是镇北候唯一的嫡孙女一一莫琉璃!虽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却父母双逝,天生废柴!由于哥哥和爷爷远赴边疆,被狠心庶姐毒打致死!当她变成了她,当昔日的废柴变成华夏第一杀手。看莫琉璃如何翻云覆雨,笑傲天下!吾本是天之骄子!岂容尔等放肆!只是。。。。。。。谁能告诉她这个她随手救的男人为何总缠着她!
  • 遥望的仙灵

    遥望的仙灵

    遥望过去,寻仙却是不见踪影,登仙后再寻仙,却只剩下自己,仙途是凡人的路,却是自己的归途。
  • 不朽霸业

    不朽霸业

    圣灵大陆百族争霸,妖孽辈出拥有无尽神秘传承和虚无缥缈的秘境传说!还有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远古遗迹……一个在别人眼中毫无修炼天赋的少年踏上了那未知的热血征途!试问天下霸业谁与争锋?唯我不朽……
  • 用心去聆听

    用心去聆听

    我们身边的世界,身边的人的心声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 肆意沉溺

    肆意沉溺

    我允许你在我的世界放肆,毕生为限。20岁那年的颜嘉因为母亲去世回国,在酒吧见到了季家的祖宗季韫。她还是和没出国时一样叫他季韫,连名带姓,可在那一瞬间季韫觉得他是她的。后来在夜场,有人问季韫“你和她什么关系,那么护着。”季韫把酒杯在桌子上一磕说“那是我祖宗。”又美又A作天作地的小姐姐X腹黑心机小哥哥。(女主一开始不知道男主喜欢她,也对男主没有男女之情。男主喜欢女主很多年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女配养树计划

    快穿女配养树计划

    要想生活过得去,人生必须有点绿。爱护绿色才能拥有好的眼镜。巫炘(xin)一个世界没有颜色的小可怜,被无良系统188号拐骗去养树治眼。从此,巫炘就走上了一条阻止反派黑化的不归路。
  • 你的背面有影子

    你的背面有影子

    老实人勇泉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啥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能过年的时候给两个女儿扯几尺花布做身衣服,当然眼下还最希望的是治好小女儿的病。就算这样的愿望都还没有实现时,却被生产队里的人因为水管被偷让人冤枉当成了贼……女儿兰素一生经历了保守年代的洗礼和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冲击,穷其一生努力想改变自己的运命!
  • 极诣

    极诣

    来自异次元的侵略者坎坷的身世正义?黑暗?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而黑暗又是代表着什么在所谓的正义和黑暗之间又是一番怎样的真相
  • 全才医仙

    全才医仙

    他,鬼门之后,人称阎王……他,旷世奇才,人呼男神…………他说,我没有吹牛皮,只是想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