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82500000039

第39章 唐代雍州人与龙门清明寺造像

■张全有

据《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十道郡国·关内道》记载:唐代的雍州即京兆府,就是隋代的京兆郡,统领大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户县、周至、始平、武功、上宜、礼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万年、高陵二十二县。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雍州。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复隋旧名。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旧领县十八,户二十万七千六百五十,口九十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天宝领县二十三,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万七千一百。理京城之光德坊。去东京(东都洛阳)八百里。龙门清明寺洞窟(557号)位距隋唐东都洛阳城外郭城南正门定鼎门正对面的“天阙”龙门西山石窟区中段北侧,因窟口通道南壁下层东侧有清明寺比丘尼八正造像龛(得名,又名狮子洞、双狮洞、跪狮洞、塔洞等。这里从上元二年至载初元年(675~690年)较为集中地分布着雍州长安县、万年县、乾封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郑县籍人的开龛造像活动,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研究唐代移民问题的学者应有的重视。有关清明寺洞窟的著述,见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的《龙门石窟の研究》,关百益的《伊阙石刻图表》,中日合著的《龙门石窟》(一、二)等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稿对该洞窟所涉及的唐代雍州人造像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对这一现象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龙门清明寺洞窟的概况

清明寺洞窟由前庭后室组成。洞口坐西向东。窟前庭地面高出现路面136厘米。左上部为万佛洞(543号),由万佛洞地面至清明寺窟底394厘米,与万佛洞并列稍高为一立佛窟(566号)。向北偏高约157厘米为蔡大娘洞(555号),周围有若干北朝、唐代造像龛,清明寺前庭北壁向北至双窑(521.22号)窟外南壁的距离是792厘米。南侧上方220厘米为药师洞(563号),周围有北朝、唐代五个造像龛,前庭南壁向南至惠简洞(565号)相距330厘米。

前庭平面呈梯形,西壁宽317厘米,南壁长195厘米,北壁已残毁,壁基残长最长88.5厘米,东西进深最深180厘米。东侧最宽处330厘米。外侧断面为自然形成的“入”字形大豁口,立面上有用于向上攀登的两个脚窝,大小分别为长26厘米,高17厘米,深10厘米和长21厘米,高12厘米,深9厘米。斜面边长300厘米,另一边长100厘米。沿“入”字形向内23~73厘米,凿出高9~10厘米的不规则钝角形台级。地面呈斜坡状,东低西高。南壁壁面高2.90厘米,上宽140厘米;西壁窟底至顶部高323厘米,壁面上部最宽347厘米;北壁残高185厘米。因上部开龛造像,西壁向北扩展,凿成高85至99厘米的壁面,再转向东,形成北壁上部,厚约90厘米。北壁中部原厚度约80厘米,因蔡大娘洞窟外南壁下部开凿大龛进深达55厘米,使壁面崩塌,北壁高85厘米上方,形成长46厘米、宽24—33厘米的平台。顶部为平顶,前部崖面有崩塌,南北壁与顶相连呈弧形,南北宽273厘米,东西进深130厘米。门拱上方至顶高108厘米。

窟门呈圆拱形,高213厘米,宽140厘米,厚120厘米—130厘米。

后室(主室)平面呈马蹄形,窟高243厘米,南北宽233厘米,东西进深254厘米。整个平面南窄北宽,北面较南宽出14厘米。窟内平面正壁(西壁)中间凿出高10厘米的八角形基坛,左右两侧设高8厘米的圆形基坛。南北壁靠近窟门处设狮子座基台,北侧高20厘米,长48厘米,宽34厘米。南侧高20厘米,长50厘米,宽30厘米。

地面较平整,后室地面高出前庭地面31厘米,西面略高。四壁上部略收缩,顶部略呈拱形,南部较高。

窟内正壁造像布局为一坐佛二菩萨。正壁10厘米高的基坛上雕一坐佛,主尊通高175厘米,座高68厘米,宽89厘米,厚42—47厘米。主尊头面已残,仅存左耳垂、右耳及右下腭。饰高肉髻,颈有三道蚕节纹。胸前有三道斜裂纹(长20—25厘米)。头光内饰七瓣宽厚翘角曲卷双重莲瓣,莲瓣最宽19.5厘米,长16厘米。外饰圆环。身后为高173厘米,宽120厘米的浅浮雕舟形火焰纹背光。主尊肩宽50厘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祗支,束带打结。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屈举胸前(手残),施说法印。溜肩、挺胸、粗腰。袈裟下摆覆盖佛座上部,中间衣纹呈弧形,两侧呈三层折叠状下垂。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叠涩宽厚翘角曲卷覆莲座上,莲瓣宽20厘米,长11厘米,厚9.5厘米。20世纪30年代初本尊头部保存完好,面相方圆丰满,双耳垂肩,眉如弯月,双目微睁,鼻梁挺直,双唇微抿,面露微笑。

左侧菩萨,通高154厘米,座高33厘米。头部已残毁,存左耳下半部及右耳坠饰。头光内饰十瓣宽厚双层单尖莲瓣,莲瓣宽14厘米,高15厘米。外饰圆环,桃形浅浮雕火焰纹项光,高79厘米,宽70厘米。颈部刻三道蚕节纹。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裙裾覆盖脚面,腰束带打花结。饰坤带中部穿圆环垂于两腿间。左臂下垂,手握高21厘米长颈鼓腹净瓶置体侧。右臂屈举上扬,手持高9厘米的长梗莲蕾。双手细长柔软。披巾自双肩至腹膝间二道,绕腕部下垂至莲台上部。饰双重桃形项圈,高19厘米,宽26厘米。内层由中间分开向外曲卷,上托一朵莲花。外层呈宽带状,表面刻有七朵向内曲卷的心形纹饰,间隔五条三至四粒不等的圆形串珠坠饰,中间三粒串珠上下排列,余均为上层一粒、下层三粒横排。饰双重腕钏。圆肩、隆胸、鼓腹,体态丰满,跣足立于圆形束腰叠涩单尖瓣仰莲、宽厚圆莲瓣覆莲台上,仰莲瓣宽13.5厘米,高13厘米。覆莲瓣宽13厘米,长7厘米,厚6.5厘米。右足及台座右侧上下均残。

右侧菩萨,通高156厘米,座高34厘米,肩宽31厘米。头部已毁,仅存左耳坠。头光内饰八瓣宽厚双层单尖莲瓣,莲瓣宽、高均12厘米。外饰圆环,桃形浅浮雕火焰纹项光,高80厘米,宽72厘米。腹部有长32厘米,宽10厘米的不规则残块,已经后人修补。左臂屈举上扬,手持一朵长11厘米的长茎莲花置肩部。右臂下垂体侧,手抚一朵大莲花。该莲花位于台座右侧上部引出的缠枝粗莲茎40厘米处,莲茎向上继续延伸至37厘米为一莲蒂,分别长出三支9、11、18厘米的长梗莲蕾,初开、盛开的莲花于肩部。饰双重桃形项圈,高19厘米,宽20厘米。内层由中间分开向外曲卷,上托一朵莲花。外层宽带状,表面刻有四朵曲卷莲花(现存三朵),间隔五条二至三粒不等的圆形串珠坠饰,串珠上下排列。跣足站立于圆形束腰叠涩单尖瓣仰莲、宽厚翘角圆莲瓣覆莲台上,仰莲瓣高、宽均14厘米,覆莲瓣宽14厘米,长7厘米,高5.5厘米。足部保存完好,莲台下部南侧覆莲瓣有残损,余同左菩萨。

二菩萨胯部均向主尊一侧微摆。

南北壁雕有二蹲狮,均已被盗。北壁基坛上狮子残迹高58厘米,宽36厘米。南壁基坛上狮子残迹高57厘米,宽35厘米。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南壁狮子保存完好。狮子昂首侧向北方,双目圆睁,双耳竖起,前腿站立,爪着地,后腿蹲卧,躯体膘壮,威武有力。

窟顶雕刻一朵浅浮雕大莲花,东西长86厘米,南北宽82厘米。中间为圆形莲蓬,直径23厘米。莲蓬中间为一直径7厘米的莲蕊,周围有七个莲蕊直径6厘米。外由四层宽厚尖角莲瓣,大莲瓣后有复瓣交叉显露,内有八瓣,宽14厘米,长14.5厘米。外有大八瓣,宽24厘米,长17厘米。

清明寺窟前庭南壁雕有一圆拱龛,高242厘米,宽123厘米,深42厘米。龛内造五层方形密檐式佛塔一座,通高239厘米,塔刹高56厘米,塔身高149厘米。塔基高37厘米,宽61厘米,厚37厘米。塔基立面方形,第一层塔身高大,二层至五层塔身逐层缩短,每层由底部向上逐渐内收。塔檐为叠涩式。塔身正面造像龛编号为O59-1—O59-9.塔刹周围雕山花蕉叶,方形底座,座正中为圆形覆钵,覆钵上为一刹杆。

塔身正面第一层:O59-1圆拱龛,高29.5厘米,宽31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通高25厘米,座高10厘米,肩宽6厘米。头面左部大半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祗支。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屈举胸前(手略残),施说法印。袈裟下摆覆盖座上部下垂,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覆莲座上。左侧菩萨被盗,残迹高25厘米。右侧菩萨,通高20厘米,台高2厘米。头面左半残。束高发髻,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外束短围裙。饰桃形项圈。左臂下垂体侧。右臂斜举上扬。肩有披巾,身材苗条,跣足立于圆莲台上。

龛下题记,高12.5厘米,宽15.5厘米。“佛弟子李保妻杨/敬造浮图一所并/造阿弥陀像一铺/上为皇帝七代/师僧父母及先亡/见存遍及法界众/生同遵斯福。”

塔基正面东侧浮雕残迹十身供养人像(未完工),现仅存六身。东侧一身为女供养人,余为男供养人,面相模糊,服饰似交领宽袍大袖,呈侍立状。塔基西侧有残块。

二唐代雍州人开龛造像的考古调查

清明寺洞窟内的小龛造像分布,先前庭后主室,从外向内,从右向左,自上而下,按顺时针方向,用英文字母表示方位。现存小龛造像共181个,前庭南壁(O5),O51-O59,O59龛内佛塔上的造像龛编号为O59-k—O59-9;西壁(正壁)(OW),OW1-OW44;北壁(ON),ON1-ON4.窟口通道南壁(D5),D51-D526;窟口通道北壁(DN),DN1-DN40.后室(主室)南壁(5),51-521;西壁(正壁)(W),W1-W14;北壁(N),N1-N13;前壁(东壁)(E),E1-E2.造像龛长、宽、高,有一项超过30厘米,均注明龛深尺寸。

OW1方形宝盖龛,龛楣为宝盖,顶饰摩尼宝珠。龛高119厘米,宽90厘米,深25厘米。宝盖宽48厘米,高16.5厘米。龛内正面设坛,高15.5厘米,深14.5厘米,坛上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通高52.5厘米,座高19.5厘米,肩宽15厘米。头面右大半残。圆形头光,宽20厘米,高19厘米。内饰7个双重宽厚单尖莲瓣,宽5厘米,高5.5厘米。外饰桃形项光,宽28厘米,高27厘米。圆形身光,宽22厘米,高14厘米。圆形背光,宽34厘米,高26厘米。着袒右肩袈裟。左臂下垂,手置腿上,掌心向上。右臂下垂,肘以下残。宽肩、挺胸、收腹。结跏趺坐于粗高茎缠枝三重单尖瓣仰莲座上。座右有大残块。弟子均通高45厘米,台高13.5厘米,肩宽8厘米。圆形素面头光,宽13厘米,高12.5厘米。左侧弟子,头面左半残。颈刻三道竖筋。内着交领长衫,外敷宽袍大袖袈裟。双手合什。隆胸、粗腰,身躯较胖。右弟子,头面右多半残。双手拱于胸前持香炉,余同左弟子。菩萨均通高49.5厘米,台高11.5厘米,肩宽10厘米。饰素面桃形项光,宽17厘米,高19厘米。左侧菩萨,头面右大半残。耳部下垂圆珠饰物。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至足面,腰束三角巾。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垂体侧。右臂屈举胸前,手置胸部。饰桃形项圈、腕钏。隆胸、细腰、鼓腹。右菩萨,头面大半残。左臂屈于胸前,手托莲蕾。右臂下垂持巾。足及莲台前部多半残。余同左菩萨。二菩萨身躯向内摆,弟子、菩萨均跣立于由佛座莲蒂引出的长梗仰莲台上。

龛内下部坛基正中刻一香炉,高14厘米。香炉下为束腰覆钵,上呈圆桃形。左右两侧二蹲狮,高14厘米,宽13厘米。头面相向,昂首翘尾,内侧前爪跷起,肌肉发达,躯体膘壮。

龛外左侧题记,高35厘米,宽19.5厘米。上为圆形碑首,阴刻忍冬纹。“雍州人赵客师王安尚宗阿奴/师陈龙子智明谢安多/行感任文艺尹政立赵满师/赵神朱感德谢元意周燕/竹知延寿荣礼皇甫感先/法逵法度来伏景李思静谢/伏生赵思齐须达元普仁韩/元待张怀义上元二年敬造讫”。

OW3圆拱尖楣龛,高52.2厘米,宽47厘米,深9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通高40厘米,座高13.5厘米,肩宽11厘米。头面左大半残,饰肉髻。圆形头光,宽13厘米,高12厘米。内饰双重宽厚单尖莲瓣,外饰桃形项光,宽18厘米,高19厘米。圆形身光,宽17厘米,高12厘米。圆形背光宽24厘米,高18.5厘米。着袒右肩袈裟。宽肩、挺胸、收腹。左臂下垂,手置腿上,掌心向上。右臂下垂,手抚膝。结跏趺坐于粗茎三重单尖瓣仰莲座上。二菩萨均高34厘米,座高8厘米。饰桃形项光宽10厘米,高14厘米。左侧菩萨,头面残。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三角巾。隆胸、细腰、鼓腹。左臂下垂,提净瓶垂体侧。右臂斜举上扬,持莲蕾。右菩萨,左臂斜举上扬,持莲蕾。右臂下垂持巾。余同左菩萨。均饰桃形项圈、腕钏。体态高大丰满,跣足立于由佛座缠枝莲蒂引出的长梗圆莲台上。

龛内下部左右向外各凿出一方龛,高14.5厘米,宽6.5厘米。内均为一男性胡跪供养人像,高12厘米。头戴帽,面相长圆,五官清晰。着交领窄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体态较胖,呈供养状。

龛下方各存一题记。左侧题记,高16厘米,宽14.5厘米。“雍州乾封县/华林乡人张/胡师为七代/父母法界众/生合家大小”。

右侧题记,高16厘米,宽13.5厘米。“雍州长安县/通义乡人王/仕朗为七代/父母法界众/生合家大小”。

OW26方形浅龛,高6厘米,宽16厘米。内雕一菩萨一天王像。左侧为天王,高14.5厘米,夜叉高3.5厘米。头残,身腰以上残毁。左臂下垂,手置胯部。右臂斜举,手托三层宝塔。着战裙及膝,足穿长筒靴,足下一身侧卧夜叉。头向南,面朝前方,右手托腮部,左手置体侧,天王右足踏其头部,左足踏膝,重心在左腿,气势威武雄壮。右侧菩萨,残迹高12.5厘米,座高1.5厘米。身躯残毁,仅存左臂肘以上,手持莲蕾。肩有披巾,跣足立于素面圆莲台上。

龛上左侧题记,高9.5厘米,宽8厘米。“雍州县/段法智为父母/造菩萨一躯/(天)王一合家供养”。

D518圆拱龛,高61厘米,宽57厘米,深8厘米。内雕二菩萨。通高47厘米,台高5厘米,肩宽11厘米,菩萨头面有残损。束高发髻,面相丰满圆润,颈有三道蚕节纹。饰圆形头光,宽12厘米,高11厘米,桃形项光,宽16.5厘米,高18厘米。胸腹肌肉突起。左菩萨,袒上身,下着长裙,腰束三角巾,带下垂。隆胸,细腰,鼓腹。左臂下垂外伸翘起,手握巾。右臂斜举外扬,手托披巾。披巾自双肩下垂后绕腕部下飘身躯两侧。饰双重桃形项圈、腕钏。双足及莲台有大残块。右菩萨,圆形头光,宽10.5厘米,高11厘米,桃形项光,宽15.5厘米,高18.5厘米。面部鼻嘴有残损。弯眉大眼。左臂斜举上扬,手持麈尾,肘以下有残损。右臂下垂,手握净瓶垂体侧。袒上身,斜披络腋,披巾自双肩下飘。余同左菩萨。二菩萨体态丰满,身躯健美,呈5形。衣帛贴体,紧裹双腿,线条流畅,胯部均向内摆。跣足立于圆形宽瓣覆莲台上。

龛内左侧上方题记,高22厘米,宽6厘米。“清明寺比丘尼八正敬造/大唐仪凤三年三月九日成”。

DN8圆拱龛,高41厘米,宽45厘米,深6厘米。内雕一坐佛四身立菩萨。主尊通高31厘米,座高9.5厘米,肩宽10厘米。头残毁。饰桃形项光,宽14厘米,高16厘米。着通肩袈裟,胸前衣纹呈圆弧形。宽肩、挺胸、收腹,双手置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带茎三重单尖瓣仰莲座上。左内侧一身菩萨被盗。左外侧一身菩萨,通高30厘米,台高6厘米。头面右多半残。头束高发髻。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巾,带下垂。左臂下垂,手提净瓶置体侧。右臂斜举上扬,手托圆物。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垂,右足残。右侧内一身菩萨,通高28.5厘米,台高6厘米。头面多半残。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巾,带下垂。披巾自双肩下垂,绕腹膝二道。双手置腹前(右肘及双手有残损)。右外侧菩萨,通高29厘米,台高6.5厘米。头面左多半残。袒上身,内着交领衫,腰束带,下着长裙,裙褶稠密。披巾自双肩下垂,绕腹膝二道。左臂斜举上扬,右臂下垂体侧,披巾绕肘持巾下垂。菩萨均桃形项光,宽7~7.5厘米,高9~9.5厘米。隆胸,细腰,鼓腹。身躯高大苗条。胯部向内摆,跣足立于由佛座莲蒂引出的长梗双层单尖瓣仰莲台上。

龛外左侧下题记,高25厘米,宽10厘米。“上元二年三月十五日弟子王/仁恪敬造阿弥陀像一铺四/菩萨一为大女刘造一为恪女/造二菩萨普为七代父母及善/知识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

520圆拱龛,高32厘米,宽29厘米,深6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通高25厘米,肩宽7厘米,座高12厘米。头面大半残。着通肩袈裟,胸前衣纹呈V形,衣带搭于左肩上。双臂环于腹前,手托圆钵。宽肩、挺胸、粗腰、鼓腹。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高台座上。束腰以上及双腿残毁。菩萨通高22厘米,台高3厘米,束高发髻,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三角巾,裙衣紧裹下身。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至莲台。隆胸、粗腰,身躯较胖,胯部向内摆。左菩萨,头面多半残。右臂斜举上扬,持莲蕾。左臂下垂持巾。右菩萨,头残。左臂斜举上扬,持莲蕾。右臂下垂持巾。皆跣足立于圆莲台上。

龛下题记,高9厘米,宽14厘米。“雍州万年/县张元福/为患得恙/敬造阿弥陀/像一并二菩萨/载初元年/五月二日成”。

W8圆拱龛,高22厘米,宽26厘米,深5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通高20厘米,座高8厘米,肩宽6厘米。头面有残块,饰肉髻。着通肩袈裟,衣带搭于左肩上,胸前衣纹呈V形。宽肩、挺胸、收腹。左臂下垂,手置腹前,掌心向上。右臂下垂,手抚膝。袈裟下摆覆盖座前部,结跏趺坐于带茎圆莲座上。二菩萨通高17厘米,台高3厘米。左菩萨,头面多半残,束高发髻。袒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带下垂。左臂下垂,手提巾。右臂屈于胸前,肘以下残。隆胸、鼓腹,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飘至莲台。右菩萨,头面左大半残。左臂屈举胸前,手托莲蕾。右臂下垂提巾。余同左菩萨。菩萨均胯部微向内摆,跣足立于由佛座缠枝莲蒂引出的缠枝长梗圆莲台上。

龛下附壁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香炉,高6厘米,下为束腰覆钵,上呈桃形,上部有残损。两侧各有一身坐于宽厚圆莲瓣仰莲座上的化生童子,通高均6厘米。面部均有残损。左侧一身,隆胸、鼓腹,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斜举上扬,手托圆形物。右腿下垂,足着地。右侧一身,双腿盘于座上,左臂斜举上扬,手托圆形物。右臂下垂,手抚膝。下层两侧各雕一身胡跪供养人,通高均6厘米,面部残损不清。隆胸、鼓腹,身躯较胖,双臂环于胸前,手捧圆形物。

下层中间题记,高11厘米,宽13厘米。“雍州泾阳县众/善乡苏伏宝/为七世父母见存父母/合家大小及一切众/生造一佛二菩萨花(化)/生供养垂拱三/年二月十/六日成”。

W9圆拱龛,高36.5厘米,宽30厘米,深6.5厘米。龛内正壁坛基高9厘米,上雕二菩萨,通高23厘米,台高2厘米。左菩萨,头面及右腹以下大半残。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巾。隆胸、细腰。左臂下垂,手握净瓶。右臂斜举上扬,手持麈尾。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垂至莲台。右菩萨,面部残损不清。束高发髻,左臂斜举上扬,手托圆形物。右臂下垂,手提巾。左腹有残块。余同左菩萨。二菩萨均胯部向内摆动,躯体丰满,苗条秀美,衣纹线条流畅,跣足立于圆莲台座上。

坛基表面刻题记,高9厘米,宽30厘米。“大唐太州郑/县王思业为/太后皇帝一/切众生及七/世父母余为/亡女妙法造/药师像一区/并观音像一/区以思业患/得可故今成就愿/亡者托生/西方见存者/无诸灾鄣”。

W10圆拱龛,高19.5厘米,宽19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主尊通高16.5厘米,座高6厘米,肩宽5厘米。头面残,饰肉髻。着通肩式袈裟,衣带搭于左肩上,胸前衣纹呈V形。挺胸、细腰、收腹。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下垂,手置腿上,掌心向上。结跏趺坐于带茎仰莲座上。二菩萨,通高14.5厘米,台高2.5厘米。左菩萨,面右部半残。束高发髻,袒上身,隆胸、细腰、鼓腹。下着长裙,腰束三角巾,右臂斜举上扬,左臂下垂体侧。右菩萨,头面残。左臂斜举上扬,右臂下垂体侧,余同左菩萨。均胯部向内摆,跣足立于圆仰莲台上。

龛下题记,高6厘米,宽20厘米。“雍州/礼泉/王君/意为/父母/造弥/陀像/一铺/了讫”。

N7圆拱龛,高30厘米,宽24厘米,深5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坐佛通高26厘米,肩宽7厘米,座高9.5厘米。头面残损,饰肉髻。着通肩袈裟,衣带搭于左肩上。胸前衣纹呈V形。圆肩,隆胸,细腰。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屈举于胸前,掌心向外,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带茎仰莲座上,袈裟下摆覆盖莲座前部,座前衣纹呈圆弧形。菩萨通高23厘米,台高5.5厘米,头束高发髻,袒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带下垂。隆胸、细腰、鼓腹。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飘至莲台底部。左菩萨,头面右多半残。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垂体侧。右臂屈举胸前,手置胸部。右菩萨,头面多半残损。左臂屈举胸前,手置胸部。右臂下垂持巾。二菩萨胯部均向内摆,跣足立于由佛座缠枝莲蒂引出的长梗缠枝圆莲台上。

龛下附壁,上层中间刻香炉,残高6厘米,上部有残损,下为束腰覆钵,上呈桃形。两侧各有一半盘腿坐于圆座上的化生童子。通高均6厘米,头面均残损。隆胸、鼓腹。左侧一身左臂下垂,手抚膝。右臂斜举外扬,手托圆形物。右侧一身,左臂外伸,手托圆形物。右臂下垂,手抚膝。中层两侧为二身供养人,左侧为男供养人,高10.5厘米,头面右残。头大,着圆领窄袖长袍,隆胸,粗腰,鼓腹,双手托一圆物,呈胡跪状。右侧为女供养人,高11厘米,头面右残损。束高发髻,面部丰满,着双领下垂大衣,内有圆领短衫,下着长裙。双手托一圆形钵,余同男供养,二供养人均侧身相向。

下层题记,高10.5厘米,宽25厘米。“雍州三原县/古鼎乡高池里/弟子薛福妻什柱/男女为/亡父母/合家大小/愿平安/造一佛二菩萨/垂拱三年/二月十六日成”。

N8圆拱龛,高30厘米,宽24厘米,深4.5厘米。内雕一坐佛二菩萨。坐佛通高25厘米,肩宽7.5厘米,座高8.5厘米。头面左多半残,饰肉髻。着通肩袈裟,衣带搭于左肩上,胸前衣纹呈V形。挺胸,粗腰。左臂下垂,手置胸前,掌心向上。右臂下垂,手抚膝,手、肘部有残损。袈裟下摆覆盖莲座上部,座前衣纹呈圆弧形下垂,结跏趺坐于粗茎圆莲座上。菩萨通高21厘米,台高4厘米。束高发髻,袒上身,下着长裙,腰束巾,带下垂。隆胸,鼓腹。饰桃形项圈,腕钏,披巾自双肩下飘至莲台。左菩萨,头面右残损。左臂下垂,手提净瓶垂体侧。右臂屈举胸前,手持麈尾搭肩部。右菩萨,头面左多半残。左臂屈举胸前,手置胸部。右臂下垂体侧。二菩萨均胯部向内摆。跣足立于由佛座缠枝莲蒂引出的长梗缠枝圆莲台上。

龛下附壁,上层中间刻香炉,高5.5厘米。上部有残损,下为束腰覆钵,上呈桃形。两侧均有一身化生童子。通高均5.5厘米。左侧一身,面相方圆丰满,五官较大,隆胸,鼓腹,臀部着地,双腿盘坐。左臂下垂,手撑地。右臂平伸,手托圆形物。右侧一身,面相风化不清,右腿盘坐于圆座上,左腿下垂着地。左臂斜举上扬,手托圆形钵。右臂下垂,手抚膝。中层两侧为二身供养人,男左女右,侧身相向,呈胡跪状。男供养人高10厘米,头戴高帽,面部右侧有残损。着圆领长衫,胸腹隆起,双手托一圆物。右侧一身,高11厘米,头面左残。右肩及臂肘有残损。身穿短襦,腰束长裙,双手环于胸前,手托圆钵。

下层题记,高11厘米,宽20.5厘米。“雍州三原县/古鼎乡高池里/弟子戴婆周/修福妻赵慈善/男周元静普为/法界众生七世父/母见存父母合家/大小愿平安/垂拱三年二月十/六日造一佛二菩萨”。

N7、N8为一组双龛。

N9二龛(上下排列)圆拱龛,上龛高8厘米,宽7厘米,坐佛通高6.5厘米。下龛高10厘米,宽9厘米,坐佛通高7厘米。二龛内坐佛,头面均残损。饰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祗支。挺胸,收腹,双手隐于袖内,衣袖外翻,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圆形座上。

龛下题记,高10厘米,宽9厘米。“雍州泾阳县/乡申思/思造二佛/垂拱三年三月”。

三清明寺有关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清明寺洞窟及窟内雍州人开龛造像活动的考古调查和初步探讨,取得如下收获:

(一)清明寺洞窟的开凿、完工年代问题

清明寺是龙门有前庭后室结构的典型的中型洞窟,据洞内窟门通道北侧最早的上元二年(675)王仁恪造像龛题记,南侧的慧简洞、北侧双窑位置关系推测:清明寺洞窟晚于双窑而和慧简洞时间相近,约完工于咸亨年间(670—674年),其开凿应在麟德、总章年间(664—670年)。窟内造像一佛二菩萨二蹲狮,狮子的位置已由佛座前移到窟内左右壁上,造像布局更趋合理。造像题材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属于唐前期流行的西方净土宗造像。

(二)清明寺的性质及位置推断

龙门石窟的清明寺造像共有四处,清明寺洞窟窟口通道南壁的大唐仪凤三年(678年)三月九日成“清明寺比丘尼八正”造二身菩萨,万佛洞(543窟)内西壁(正壁)佛座南侧的“清明寺比丘尼八正”造一佛二菩萨,为高茎仰莲座台。万佛洞外南壁有永隆二年(681年)“清明寺比丘尼惠境”造阿弥陀像一铺。火烧洞(1519窟)内前壁南侧中层有“清明寺尼八政”造一善跏坐佛二菩萨,龛下附壁雕香炉、二狮子、二胡跪供养人,供养人应为“八政”和她的弟子。从这四龛造像可知:清明寺为唐代前期的一座尼寺。寺址虽无相关文献记载可考,但从清明寺比丘尼先后在龙门开龛造像活动可知,该寺院很有可能在唐东都洛阳城一带。从20世纪60年代西安唐都城遗址出土清明寺八正善业泥佛像,有“清明寺主,比丘尼八正”造像记,可以推断八正应为同一人,且为清明寺主。仪凤三年(678年)至永隆二年(681年)清明寺比丘尼八正、惠境在龙门开龛造像,八正身份为比丘尼,而非寺主,可推知西安八正善业泥佛像应晚于龙门造像。

(三)雍州人在龙门清明寺开龛造像活动的探讨

清明寺洞窟内造像功德主的历史地理分布,集中涉及雍州的长安县、万年县、乾封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郑县,造像龛还注明州、县、乡、里名称,为研究唐代地方行政组织结构和历史地理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长安县、三原县、礼泉县等建置至今存在。雍州人在龙门的造像活动与唐高宗、武则天长住东都洛阳,武则天在洛阳临朝称制和改“唐”为“周”有关,也与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的天然形胜和唐前期关中灾荒皇室往来东都洛阳“就食”不无关涉。据史载:天授二年(691年)秋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为唐朝有记载的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其实早在高宗中期至武则天称帝前,即上元二年至载初元年(675—690年)就有相当规模的关内移民居住洛阳,到龙门开龛造像标明原籍的州、县、乡、里名称。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佛、一菩萨一天王,造像题材为:阿弥陀佛、药师、观音等。如雍州人赵客思造像。清明寺窟外西壁上元二年(675年)雍州人赵客师等29人造方形宝盖龛,内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高茎仰莲座台,属以赵客思为首的雍州人团体造像。龙门赵客思洞(1038窟)窟门北侧上部显庆五年(660年)在赵客思龛内造阿弥陀佛像二菩萨二圣僧狮子香炉,可知赵客思在显庆五年(660年)就已来到唐东都洛阳,窟内正壁坛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即是功德主赵客思雕造的一铺阿弥陀佛像。再如雍州万年县张元福造像。雍州万年县张元福在龙门清明寺洞窟附近有三处造像:清明寺内南壁有载初元年(690年)五月二日雍州万年/县张元福为患得恙造阿弥陀/像一并二菩萨。蔡大娘洞(555窟)外正壁南侧有垂拱四年(688年)万年县张元福为患得造像一龛,仅存一提净瓶菩萨。蔡大娘洞外正壁北侧有天授二年(691年)三月卅日雍州万年县张元福为身患得恙造一坐佛二菩萨。张元福垂拱四年(688年)、载初元年(690年)五月二日、天授二年(691年)三月卅日,在清明寺一带为身患得恙造像三龛,造像题材为阿弥陀佛,祈福攘病,均得灵验,足见其家人信仰意志的坚定和西方净土信仰的流行。

清明寺洞窟为龙门典型的中型洞窟,窟内大像雕刻精美,南侧菩萨莲台引出的长茎莲花造型独特,为龙门石窟所罕见。窟内雍州人造像龛较为集中,内容丰富,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至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大批雍州移民在该窟开龛造像,这一现象乞能引起研究唐代移民问题的学者应有的重视。

同类推荐
  • 东汉之群雄逐鹿

    东汉之群雄逐鹿

    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更是历史上兵荒马乱时期,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然而这也是被演艺笼罩的历史。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武者的战场,还是智者的比拼。一切尽在东汉之群雄逐鹿。秦明一场船难重生东汉末年,原本只想为保护自己和家人就足够,可这是个乱世,是一个弱肉强食,兵荒马乱的时代,他想置之身外都难以脱身,袁绍找他麻烦,袁术想杀他,因为这是个乱世,各路诸侯只会为利益而战斗。更让人不会想到是秦明来到东汉末年,他成了诸葛亮的姐夫,成了陆逊亲戚,成了糜竺的妹夫,成了蔡邕和乔公女婿。
  • 三国之新汉

    三国之新汉

    讲述一个现代人刘德因为盗墓的关系而回到了东汉末年,不仅如此自身还成为了历史上的那个大汉刘皇叔,看他在古代是怎么样的生存呢,是一如既往还是默默无闻亦或者称霸天下,一切精彩尽在其中……
  • 穿越三国之临江仙

    穿越三国之临江仙

    当代大学生莫名其妙穿越到了三国时代后,在这个士族垄断的社会,他没有世家大族的出身,也没有开挂技能,只能依靠自己才智一步一步往上爬。晓畅军事、熟知历史的他,为了在乱世中不被人鱼肉,不惜投靠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权臣董卓,想要借助董卓的权势快速发展自己的势力。即便他能一遂所愿,终成一方军阀,但他的乱入,对于汉末的子民来说,究竟是多了一位治国能臣,还是乱世奸雄?接受过现代民主科学社会的通识教育的他,在面对每一个历史的关口时,又会作出何种选择?人人皆受欲望和感情的支配,在皇图霸业面前,他的恩怨情仇,究竟会是软肋,抑或是他谱写王道的动力源泉?
  • 混乱大帝

    混乱大帝

    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是否存在,何时产生,又将何时冥灭。但在我们的故事里,他是存在的,不为人所知。在这儿,女神们在申请的吟唱,狂战士在愤怒的狂啸。魔族鬼蜮的凄铭,圣女神殿的圣洁。人鱼精灵的泪水,龙战士的金色鲜血。英雄的晚唱,美人的呻吟。共同组成了另人悲既而血腥的画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但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平凡。生存还是死亡,一次次的结束,又一次次的上演。死的悲哀代理的生的快乐,颓壁残垣掩埋了辉煌一时的城市。如果说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露出了神秘的微笑,那么,改变历史的人就是这一抹笑容中最灿烂的一位。这一抹笑容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带到那个血腥飘摇的时代,在尸体与残骸堆积的年代。这一抹笑容传得很远、很远,却又很香、、很醇、、。
  • 天下富贵

    天下富贵

    大隋开皇末年,一个名叫袁天纲的道士踏入红尘历炼,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生涯。本人同时在起点发布当代背景的东方玄幻小说《神奇乐队》,请一同品读。
热门推荐
  • 秋蝉物语

    秋蝉物语

    安宁的小乡村近几年殡事连连,是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还是骇人听闻的连环案件?一个神秘的侦探团体,一群见钱眼开殡葬从业者,共同演绎一场扑朔迷离的乡村诡戏……
  • 叱咤擎天

    叱咤擎天

    身怀乾坤剑诀的宋天豪灵魂穿越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强者不是靠刻苦修炼上而成的,而是食用了一种名叫圣果的果实。食用圣果后,人类会立刻掌握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例如,食用火系圣果的人可以任意的操控火的力量,而食用了水系圣果的人,就可以任意的操控水的力量。在这样一个完全靠外力成为强者的世界,看宋天豪如何劈荆斩棘,靠着一颗强者之心一步步踏上巅峰之路。
  • 默默地留念:我的爱

    默默地留念:我的爱

    雨中的追逐,伤透了的心。重返校园,她又是用怎样一个性格面对世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她又该怎么样做?前方的路蜿蜒曲折,又有谁能带着她闯过,梦幻的青春,也是有眼泪的。只是一片想象,那一个梦中的我。终究不是未来。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姬谋决权谋之争

    姬谋决权谋之争

    血光明月,魔界大乱于此......一女子伫立于魔界的最高顶,俯视着动荡不已的魔界。她乌发飘扬于半空,青丝缕缕缠绕着,头簪金丝珠花,绾着金钗“血娆”,珠花上挂着一块血帕,在风中作出妖娆舞姿,此刻,她的眉宇间透露出丝丝的杀气,在眸中只能感受到阵阵寒气,毫无感情可言~丹唇轻启,白齿外露,绸边丝布的红裳半挂与如玉般的胳膊之上,好不妖媚,手踝处的金丝挂坠随风碰撞在了一起,奏响出的,似乎只有死亡的旋律,无感,无情......她悠悠的站起了身,一跃而下,抬眸看向朝她奔涌而来的魔物,不禁勾起唇角......“来吧~哼哼~”君莫于发空自悲,妻从家中望长月。曾受于过明暗理,今思青丝暮白发~
  • 墨上晴天

    墨上晴天

    北方有一座城,它是禁锢我的牢,但我却甘之如饴。
  • 二战史·内幕真相

    二战史·内幕真相

    法国战备不足,部队严重缺员。1940年5月10日,绥靖主义者、英国首相张伯伦面对德国的西线攻势束手无策,不得已只好于下午6点向国王递交了辞呈。半小时后,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被召到王宫授权组阁。5月13日,英国下院在怀特举行特别会议,要求对新政府进行信任投票。会上,年满65岁的丘吉尔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要求获得下院的赞同。他在下院向全体与会人员和英国保证:“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大家。”
  • 宠妻仙医:娘子不要跑

    宠妻仙医:娘子不要跑

    生性冷淡,只对奇药异草感兴趣的施药儿,难得破例救了一个身中奇毒,全身体无完肤的男人,并顺利的利用他的身体来做实验,试试新丹药!可是没想到这个男人不但不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反而骂她妖女,扬言要杀了她……真是好心没好报!他龙啸天乃是天下第一堡的堡主,却惨遭这卑鄙无耻的女人的玩弄和凌辱,不但搞大胸,还羞辱他下面最傲人的“长处。”?他发誓,就算穷碧落下黄泉,也绝对不会放过她。可是,当他千里迢迢地抓到她后,望着那美的清雅高洁,仿佛仙女下凡的绝俗丽颜,原本将对方那个碎尸万段的毒誓,霎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他甚至觉得能被那双芙蓉手摸过,是一种享受……
  • 超级豪门公子

    超级豪门公子

    对不起各位读者,因为某些原因本书停止更新。
  • 我的网恋对象敲可爱

    我的网恋对象敲可爱

    “原来你就是我的小鹿啊!”林子策在王者峡谷里遇见的瑶妹竟然是他们学校的高冷女学霸。一开始林子策只是想认识陆倾心,和她做朋友,可是在每天的闹腾中林子策开始喜欢上陆倾心。可是就在他和陆倾心越来越亲密的时候,陆倾心的发小过来了……他们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