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94600000017

第17章 神马都是传统

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关于中国新文学发展与成就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其中,诸多问题都牵连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传统。套用一句流行句,真可谓“神马都是传统”。

“传统与中国新文学”本身是一个宏大的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和讨论的问题。传统,这个已经因为广泛使用而变得笼统模糊的概念需要我们多方面的追问:究竟什么可以被称作“传统”?或者说,能够博有“传统”之名的是否就是我们文学史上公认的进入遥远的古典时代的遗产?所有关于“反传统”的讨论是否就是理所当然的古今关系的讨论?关于“传统”,我们究竟可以有怎样丰富的界定?对于中国新文学而言,它的“问题框架”还可能有什么新的设计没有?

中国新文学诞生发展过程当中,与古典传统诸多纠缠不清的事实,引出了几乎一个世纪的热门话题。一方面,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前行不时利用各种“反传统”的旗帜,中国新文学的流派之间的观念之争常常在“西方还是传统”的模式中展开;另外一方面,讨论中国新文学的“传统”,这在今天人们的心目当中会引发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许多困难与问题,也总是被人们联系到“传统”中来加以分析,与传统的疏离让我们困惑与失落,以至常常怀疑这样的疏离,当现实文学发展的某些“弊端”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就是传统的“报复”?是我们自绝于传统的苦果?

就这样,“传统”不断被我们提及,我们总是将许多的希望与失望寄托在它的身上。

然而,所有对于“传统”林林总总的议论似乎并没有让中国新文学的许多问题获得顺理成章的解决。199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陆,当著名诗人郑敏提出“世纪末的回顾”之时,她提出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回到”了70多年前:

读破万卷书的胡适,学贯中西,却对自己的几千年的祖传文化精华如此弃之如粪土,这种心态的扭曲,真是值得深思。

其实,将近70年前,主张新诗应该有“民族色彩”的穆木天早就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指控:

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

将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问题归咎于背弃了古典传统,这样的判断在“世纪末”如此,在“世纪初”亦如此,当然并非专指胡适。例如闻一多也这样批评郭沫若的《女神》:

近代精神——即西方文化——不幸得很,是同我国的文化根本背道而驰的;所以一个人醉心于前者定不能对于后者有十分的同情与了解。《女神》底作者,这样看来,定不是对于我国文化真能了解,深表同情者。

问题并不在这些批评本身,而在于是它们思路的共同性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大半个世纪的批评似乎并没有让我们的新文学作家“警觉”起来,中国新文学依旧我行我素,在带着一大堆的问题和批评中与所谓的“传统”渐行渐远,被不断召唤的“传统”信仰事实上也没有发挥“拨乱反正”的功效。

那么,我们今天一再被提及的“传统”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以为,一再出现于中国新文学批评话语中的关键词——传统其实是相当暖昧的,它至少被人们置放在两大指向和多重价值的含义上加以征用,又由于批评者各自所认可的价值立场的差异性,许多由抽象的“传统”而引发的话题其实很难在一个同一的层面上进行,并最终通过大半个世纪的推演,让“问题”得以丰富地展开或者深化——一是中国新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的关系,一是中国新文学自身所形成的“传统”。这两种意义上的“传统”都关乎我们对于中国新文学本质的把握,影响着我们对于其未来发展的估价,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留意。

首先是与中国新文学形成历史对应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关于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关系,这在不同的时期曾经有过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心目中对于“传统”的定位。

传统等于保守,中国新文学的反传统等于最值得肯定的进步的实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基本判断。现在看来,这样的推理方式明显有它值得商榷之处,但1990年代以后,随着商榷之声的不断响起,新问题又出现了:传统等于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中国新文学的反传统等于臣服于西方文化霸权的自我失语?

当我们把自“五四”开启的新文学置于新/旧、进步/保守、革命/封建的尖锐对立中加以解读,自然就会格外凸显其中所包含的“反传统”色彩,在过去,不断“革命”、不断“进步”的我们大力激赏着这些所谓的“反传统”形象,甚至觉得胡适的“改良”还不够,陈独秀的“革命”更彻底,胡适的“放脚诗”太保守,而郭沫若的狂飙突进才真正“开一代诗风”。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同样的这些“反传统”形象,却又遭遇到了空前的质疑:“五四”文学家们的思维方式被贬为“非此即彼”荒谬逻辑,而他们反叛古典“传统”、模仿西方诗歌的选择更被宣判为“臣服于西方文化霸权”,是导致中国新诗的种种缺陷的根本原因!

我以为,对于这一“传统”难题的破解最好还是回到历史本身,让中国新文学历史的事实来说话。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不怀有任何偏见,心平气和地解读中国新文学,那么就不难发现其中大量存在的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这种联系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建立着。以现代新诗为例,我们发现,即便是“反传统”的中国新诗,也可以找出中国古典诗歌以宋诗为典型的“反传统”模式的潜在影响。我们曾经在一些著述中极力证明着这样的古今联系,然而,在今天看来,单方向地“证明”依然不利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真正深入,因为,任何证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自我“辩诬”的印象,它继续落入了接受/否定的简单思维,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对中国新文学“问题”本身的探究。实际上,关于中国新文学存在的合法性,我们既不需要以古典文学“传统”的存在来加以“证明”,也不能以这一“传统”的丧失来“证伪”,这就好像西方文学的艺术经验之于我们的关系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合法性只能由它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自我表达。这正如王富仁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经过中国近、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之后不是像经过传送带传送过来的一堆煤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他们也不是装配工,只是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部件装配成了一架新型的机器,零件全是固有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一种人的创造物,中国近、现、当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不能仅仅从它的来源上予以确定,因而只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无法对它自身的独立性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

我们提出中国新文学并没有脱离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这一现象并不是为了阐述中国古典文学模式的永恒魅力,而是借此说明中国新文学从未“臣服于西方文化霸权”这一事实。中国新文学,它依然是中国的作家在自己的生存空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的表达,在这样一个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古今文学的某些相似性恰恰是人生遭遇与心灵结构相似性的自然产物,中国现代作家就是在“自己的”空间中发言,说着在自己的人生世界里应该说的话,他们并没有因为与西方世界的交流而从此“进入”到了西方,或者说书写着西方文学的中国版本。即便是穆旦这样的诗人,无论他怎样在理性上表达对古代传统的拒绝,也无论我们寻觅了穆旦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多少相似性,也无法回避穆旦终究是阐发着“中国的”人生经验这一至关重要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不带偏见地承认这一现实,那么甚至也会发现,“反传统”的穆旦依然有着“传统”的痕迹。

然而,问题显然还有另外的一方面,也就是说,中国新文学的独立价值恰恰又在于它能够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单方向地证明古典诗文学“传统”在新文学中的存在无济于事,因为在根本的层面上,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并不依靠这些古典的因素来确定,它只能依靠它自己,依靠它“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性。或者换句话说,问题最后的指向并不在中国新诗是否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而在于它自己是否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动中开辟一个新的“传统”。

中国新文学的新的“传统”就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内容。

讨论中国新文学的新“传统”,这里自然就会涉及一个历来争议不休的话题:中国新文学究竟是否已经“成型”?如果它并不“成型”,对新的“传统”的讨论是否就成了问题呢?

已经有着90来年历史的中国新文学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古典文学的新的模式?比如它的白话,它的文学主题,它的叙事特点,它的审美追求,是否已经明显区别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而且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我们的直觉也许是众说纷纭。例如作为“诗之国”的诗歌传统是否获得了新的发展就一直充满争议。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史中,到处都可以听到类似“不成熟”“不成型”的批评不满之辞,例如,胡适1919年评价他的同代人说:“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弟兄外,大都是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7年后,新起的象征派诗人却认为:“中国人现在做诗,非常粗糙……”“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10年后,鲁迅对美国记者斯诺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现代新诗并不成功。”再过6年,诗人李广田也表示:“当人们论到五四以来的文艺发展情形时,又大都以为,在文学作品的各个部门中以新诗的成就最坏。”一直到1993年老诗人郑敏的“世界末回顾”:“为什么有几千年诗史的汉语文学在今天没有出现得到国际文学界公认的大作品,大诗人?”

那么,这是不是足以说明“不成型”的判断已经成为了对新诗的“共识”呢?好像问题又没有那么的简单。因为,任何一个独立的判断都有它自身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我们注意到,历来关于中国新诗“不成熟”“不成型”的批评往往同时又伴随着这些批评家对其他创作取向的强调,或者说,所谓的这些“不成熟”与“不威型”就是针对他们心目中的另外的诗歌取向而言的,在胡适那里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与古典诗词的差异,在象征派诗人那里是为了突出诗歌的形式追求,在鲁迅那里是为了呼唤“摩罗诗力”,在郑敏那里则是为了强调与古典诗歌的联系……其实他们各自的所谓“成熟”与“成型”也是千差万别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这与我们对整个中国新诗形态的考察有着很大的差别。当我们需要对整个中国新诗作出判断的时候,我们所依据的是整个中国诗歌历史的巨大背景,而如果结合这样的背景来加以分析,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中国新诗显然已经形成了区别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系列特征,例如追求创作主体的自由和独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凝结着诗人意志性感受的诗歌文本,自由的形式创造,“增多诗体”得以广泛地实现。在这方面,郭沫若甚至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好些人认为新诗没有建立出一种形式来,便是最无成绩的张本,我却不便同意。我要说一句诡辞:新诗没有建立出一种形式来,倒正是新诗的一个很大的成就。”“不定型正是诗歌的一种新型。”显然,在这位新诗开拓者的心目当中,“不成型”的中国新诗恰恰因此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姿态,而“自由”则赋予现代诗人以更大的创造空间,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宝贵的“传统”吗?与逐渐远去的中国古代诗歌比较,中国现代新诗的“传统”更具有流动性,也因此更具有了某种生长性,在不断的流动与不断的生长之中,中国新诗无论还有多少的“问题”与“缺陷”,但的确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与历史形态的差异,这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指出的那样:“在近二十年新文学运动里面,和散文比较,诗的运气显然不佳。直到如今,形式和内容还是一般少壮诗人的磨难。”“然而一个真正的事实是:唯其人人写诗,诗也越发难写了。初期写诗的人可以说是觉醒者的彷徨,其后不等一条可能的道路发现,便又别是一番天地。这真不可思议,也真蔚然大观了。通常以为新文学运动,诗的成效不如散文,但是就‘现代’一名词而观,散文怕要落后多了。”

同样情况对于现代小说也如此。已经有学者阐述过“诗骚”传统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家的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固有“传统”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自鲁迅等人开辟的现代白话小说又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模式,在现代的“为人生”的广阔领域里传达着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才可能具备的社会人生体验,无论我们怎么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对于新一代知识者的影响,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鲁迅式的“立人”已经从根本上与古典伦理说教拉开了距离,在一个更开阔也更有深度的层面上探索着人生的意义。

现代散文的丰富的主题与人性表现,也非中国古代的“散文”概念与小品文追求所能够概括。

现代话剧从来源到发展都与古典戏曲根本不同了,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古典戏曲对于现代话剧的影响,但问题也有相反的一面:恰恰是在现代话剧艺术的冲击下,中国古典的戏曲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两种“传统”的互动关系在这里相当值得注意。

中国新文学的这些新“传统”,分明还在为今天创作的发展提供种种的动力,当然,它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梳理和理解。

我们的这一课题就试图在多种文化的交互关系中发掘“传统”的真正内涵,并从理论上剖析这些“传统”存在的价值和影响,以期对我们当前的文学发展特别是理论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同类推荐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

    《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

    为什么说要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里的,当然从父,这个好理解,她是跟从父亲,总不能自己过生活,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既嫁从夫,听从先生的安排,这个有些人就起逆反了,为什么我得听他的?他得听我的才对。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为什么?客观的原因来讲,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女子机会要多,然不能说女子就没有机会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就是出生名门,她受到了教育。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它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追本溯源,知古鉴今,古代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知识结构,启迪多元思维,引发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价值的永远是其内在的文化魅力!本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精选大量图片和文字,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妙手回春术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妙手回春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热门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三国演义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三国演义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群星之闪耀

    群星之闪耀

    向最美逆行者以及白衣天使们,致敬!---------------(本文原名《人类群星之闪耀》(具体内容请看本书。。)
  • 快穿来自苦恼

    快穿来自苦恼

    “我希望他健全地活着。”都言青梅x竹马“让他成为最耀眼的星。”娱乐圈模特x影帝“至少,按他的生活轨道而活。”网配coserxcv“定要助他为王。”古言公主x世子......(求交流)本文又名#来自男配他姐的苦恼#,#论如何拆散男配与女主#,#来自炮灰的反击#,#女主她最近有点苦恼#,#男主的心你不要猜#,#虽然我渣#不黑原女主,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皇夺嫡:腹黑帝女

    九皇夺嫡:腹黑帝女

    她,华夏最年轻的上将,她,古武世家继承人,一次任务的失败,不幸陨落。重生在华月国九殿下的身上,这一世她只为自己活,任何人也无法阻挡她的脚步,欺我者,杀之;辱我者,屠之;叛我者,灭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孙子断绝。
  • 重生之综艺

    重生之综艺

    龙晖因为意外,来到平行世界,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 皇后凶猛之太子爱不羞

    皇后凶猛之太子爱不羞

    姬若初的一生,尊宠六宫,母仪天下。若非长女痴傻,她可谓全天下最完满之人。可惜天不遂人愿,在自己的儿子即将登基之际,一场无妄之灾竟将她和一双儿女拖入深渊,被自己的丈夫活活烧死在凤栖殿。而最让她想不到的是,最后为她母子三人收尸的,竟会是早已离世的他……*第一次见面,他将她拖入华丽大撵脱了个干净,美其名曰:证明她不是刺客。第二次见面,他大大咧咧的闯入她的寝殿自解衣袍,美其名曰:证明他不是刺客。第三次见面,事情更是离谱。他竟然抱着她当众跳入华清池,美其名曰:证明他们两个都不是刺客!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太子殿下,你到底闹—够—了—没有!”忍无可忍的姬若初一把揪住某人华丽的衣袍将他高高拎起,磨牙霍霍,狠不能当场将他撕碎。“呀呀呀!”被高高拎起的某人双手双脚乱晃乱摆,嘴中怪叫。那华丽的紫色衣袍随风飞扬,神秘而又魅惑。一如他那终年闪着或狡黠或痴傻笑容的诡魅双眸,“初初,本殿害怕怕,和初初娘子生不了小宝宝啦!”“你去死吧!”被某人疯言疯语给气疯的姬若初双手一丢,一把将某人给狠狠砸向不远处的池塘,转身就走。“咚——”随着一声巨响,水花飞溅。“太子殿下!”早已见怪不怪的众侍卫侍女被水花一溅,才想起各自的职责,连忙救人的救人,回屋寻找衣物的寻找衣物。一通折腾之后,侍卫好不容易将某人救上岸,却见一脚将侍卫踹飞,三不两下拨开额前的发,左右一看姬若初已走远,竟然立即号啕大哭:“来人呀,初初娘子谋杀亲夫了!本殿不依啦!”正走到回廊转角处的姬若初闻声被吓的一个踉跄,差点扭了脚:“晖太子!若非你父皇用计相逼,本宫就是死也不会再踏进你的太子府一步!所以本宫最后警告你一遍,不要随便乱叫本宫!”……简而言之,这是一位试图改变前世命运却在今世惹上装疯卖傻无良太子爷而不得不与之斗智斗勇的彪悍公主的故事。
  • 臣服吧我的王子殿下们

    臣服吧我的王子殿下们

    某天某月某日,一个宅腐少女竟私闯民宅,身为这座房子的主人,非常不满。“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的仆人了,安排我们的一切行程!”他修长的手指指着她,嘴角带着得逞的微笑。“哈?!什么!”某女已呆愣。不就是打破了他最珍贵的玻璃种项链嘛,不就是差点毁了他的清白么,不就是不小心撞翻了他的一桌美食吗,不就是踢坏了他家的紫渲檀木门么。。。。等等,事情好像严重了。。。
  • 七年情话

    七年情话

    有人说,宋白零是高贵冷艳、不可一世的;有人说,顾北沓是干净温柔、情深似海的。他遇见她,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他等了她7年,诉说了7年的情话。他们都是自私的人,但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他们相爱,然后,细水长流......
  •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下)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清代最优秀的长篇言情小说,诞生于清朝的“乾隆盛世”。流传二百多年来,其影响之深远、广泛,是我国任何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都难以与之相比的。《红楼梦》不但受到千千万万读者的珍爱,而且一直有许多学者潜心研究它,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甚至外国也出现了“红学家”。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