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04100000011

第11章 艺术联想 (1)

快感升华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无言之美》

什么是美感?什么是快感?

简单回答,你可能会说:

如果喝一杯饮料时说:“真是太好喝,太解渴了! ”这就是快感;如果喝一杯饮料时说:“酸酸甜甜的,仿佛初恋的滋味。 ”这则是美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让人品尝到人间“美味”;艺术家罗丹的杰作《老妓女》“丑得如此精美”。不同的事物引起的感觉,人们都用“美”来状之,可见美感与快感之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所谓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而得到的快乐感,这种感觉是人与动物所共有转瞬即逝。人类性的美感则与精神活动相依存,在长时间内维持着美感的愉悦,甚至还历久弥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美妙的音乐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快感是一种简单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是感觉器官的舒适感,如饥饿后的饱餐,大热天走入阴凉地方。美感则是以生理的快感为基础,是感官、想象、情感、理智、意志等全身心共同活动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理活动,如面对蔚蓝的天空,能联想到纯洁的事物和广阔的世界,从而感到心旷神怡。

美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个人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文身,即在人的身上刺出各种图案,有的民族、有些人会感到很美,但在另一些民族中,就不一定感到美,甚至会感到可怕。再如原始社会的狩猎民族,喜欢用兽皮、兽角或兽爪打扮自己,甚至不顾疼痛把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或鼻子,认为这是美,而现代人就很难欣赏这种美。不同时代的人对体态和穿着美的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我国晋代服装的特点是宽衣博带,而唐代则紧衣窄袖;北魏人以身体瘦削、秀骨清相为美,而唐代却以身材丰满、肥腴富态为美。

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具体的心灵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如人们在心烦意乱时,面对秀丽的湖光山色会无动于衷,而在兴高采烈之时,即使单调的声音也会觉得悦耳动听。

人类的美感,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人体的机能基本相同,人的心灵也基本相通,同时,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也有共同之处,还有审美对象的客观性,这些决定了美感具有共同性。如唐朝的近体诗、贝多芬的交响乐、梵高的画,就赢得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的共同赞赏。自然美更可以产生共同的美感。

动物性快感是有限、消极和短暂易逝的生理感觉,人类性美感是自由、创造和持续常新的精神感觉。一句话,美感是一种自由的感受,这正是动物性快感与人类性美感之间的本质区别。

“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关系”历来是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自然不断被人类的劳动所征服,人类的社会意识也日益审美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丰富关系逐渐展开,自然对人来说,逐渐摆脱了以前那种狭隘的实用功利关系的束缚,而取得了远为广泛同时也远为曲折的生活意义而成为美的对象了。”“关于审美态度区别于非审美态度的心理特性,以往的西方美学主要是围绕审美鉴赏中的功利性欲望问题来展开讨论的,一种意见认为,审美非关功利性欲望,这是审美态度区别于非审美态度的根本标志。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审美活动中必然包含一定的功利性。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审美非功利性的第一位美学家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源于古希腊的这种审美非功利性的观点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经验论美学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审美非功利的这一美学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最自觉最系统的表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无利害关系”视为审美鉴定的“第一个契机”。康德认为,与一个对象的实在结合起来的快感(按:对象的实在指对象的内容,如梨子的实在指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的物质存在,对人来说它构成营养或毒素;对他们产生的快感则是触觉、味觉、嗅觉三方面的舒服感)谓之利害关系,而与一个对象的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纯粹的观照。

从康德的观点中可以直接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即能否以非功利性的态度去静观一个对象,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之一。人之所以是理性的生物,就在于它能扬弃动物性欲望和占有欲望而成为审美观照的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就曾极力地发展这一思想。

在德国古典美学之后出现的其他许多美学理论,如斯宾塞的游戏说、康拉德·朗格的幻觉说、叔本华的静观说、闵斯特堡的孤立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都是主张审美非功利的审美态度理论。

认为审美态度能用非功利性来界定,也为一些当代西方美学家所深信不疑,如美国当代美学家斯托尔尼茨。无论是克莱夫·贝尔的理论,克罗奇的理论或是主张“美的艺术”要和“巫术艺术”、“娱乐艺术”相区别的克林伍德的艺术理论,它们都是以“审美非功利性”为其核心的。哈罗德·奥斯本也认为,审美活动是自足的,我们只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而不在于未来的行动方面的利害关系。

与此相比,主张审美离不开功利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也是古已有之,而今仍然很有势力。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率先指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但由于这种思想萌芽是统一在美善相济,寓教于乐的理论之中的,因而不足以与当时的审美非功利性学说相抗衡。

真正向审美非功利性的静观理论提出有力挑战的还是到了近代以后的事情。尼采第一个站出来批判审美静观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绝不是一种景观的境界,而是生命力激情奔放的状态。他说:“美在什么地方?在我必须以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尼采对美的要求如同对人生的要求一样,即必须表现生命和力量。

在尼采之后,弗洛伊德可谓是最明确地阐明审美与生理欲望的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了。弗洛伊德认为,审美(包括创作和鉴赏)的深层心理动因在于主体的潜意识欲望(性欲),审美是这种欲望的象征性表现或替代性满足。他说:“美导源于性感的范围看来是完全确定的。对美的爱也就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抑制性的性感的典型例子,美和吸引力首先是要归因于性的对象的原因。”

诗人兼哲学家居约也从工艺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审美非功利性的命把审美态度视为一种平面的心理态度,或仅仅把审美态度归为人格心理,或仅仅把审美态度归为注意心理。

而朱光潜先生曾以血色鲜丽的姑娘为例,看到她,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可爱的,给你做妻子你还不讨厌她,你所谓“美”就只是指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如果你见了她不起性欲的冲动,只把她当做线纹匀称的形象看,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这就说明了审美态度的心理结构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其中在浅层的注意心理里,审美是不关欲望的。否则,欣赏态度就不可能转换。然而,在深层的人格心理中,审美是包含着一种经过理性过滤的欲望的。否则,审美鉴赏也不可能有动力。

审美态度的心理特性不能笼统地从无欲望或有欲望的角度来界定,而必须在对审美态度的各层心理结构做深入研究之后逐一界定。

当代现象学美学家R.英迦登指出:“审美经验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作为对某些感觉材料的反映的短暂的经验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复合过程,它的发展别具一格,包含了许多异质的要素。”本书认为,审美态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它的心理结构也是复合的,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心理层面:

第一,审美情境注意:审美情境注意是最表层的心理层面,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审美主体的心意活动对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任何一个事物,只有首先进入审美情境注意的心理阈,才构成现实的审美对象;同样道理,只有进入审美情境注意状态的主体,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审美情境注意促使现实的审美活动得以发生。

第二,审美心理时空:审美心理时空是第二个层面。审美的心理时空是不同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特殊时空表象,是美感活动的感性直观形式,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整合对象感性材料与主体心理要素的功能。

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妃子娇艳无比,正对镜梳妆,不禁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里,遂用梳子往后击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额头上。乾隆的母后见了,就说那个妃子调戏皇子,将她赐帛自尽。乾隆觉得对不住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

后来,乾隆登基,一天午后,到圆明园散步,起初的天气阴沉,吹过阵阵凉风,谁知不一会儿,云开见日,白花花的阳光照在身上,司盖的太监忘了携御盖,被乾隆当场大加申斥,忽然随从中有人说:“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便回头问:“谁在说话? ”那人忙跪倒磕头。乾隆见他唇红齿白,是一个美貌的少年,不觉心里一动,心想:这人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朕仿佛和他从前是十分亲热的,怎么一时想不起来了?这么一想气便消了小半,随即问:“你是——”那人说:“奴才名和珅,现充当銮仪卫差役,恭奉御舆。”“多大年纪? ”和珅说:“二十四岁。

”这时乾隆忽然想起来了,原来这和珅的面貌,和已死的妃子一模一样,丝毫不差。那个冤死的妃子死后到现在,恰恰二十四年。乾隆想起以前与马佳氏一番柔情蜜意的情形,不觉心中一酸,自己在椅子上跌坐下,唤和珅近身来,又让他把衣领解开来,见他颈子上果然有一点鲜红的痣。乾隆帝忍不住把和珅抱在怀里,掉下眼泪来,说道:“爱妃你怎么投了一个男身呢? ”和珅呆呆地说不出一句话。乾隆忽然觉出自己的失态,连忙定了心神说:“这御舆的差使,未免委屈,充你别的差使,可好么? ”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和珅连忙磕了九声响头,朗声说:“奴才谢主隆恩!”乾隆便令他跟在身后,和珅有问必答,句句称旨,引得龙心大悦,回到宫中,竟命他做了内务大臣。

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珅关爱有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他扳倒,死时居然也是白绫赐死,与那妃子一般无二,真是历史的巧合。

野史传说虽不足信,但是人的感情的这种寄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用朱光潜先生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乾隆皇帝之所以对和珅宠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对过去的那段情愫无法释怀,看到和珅,便好似又回到从前,不自主便联想到了青涩时期的那段情事。

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以上为联想的三种解释。

不管三种意思取其中的哪一种,都可以看出联想是由甲而引起人对乙的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带有很浓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

冰心在《去国·最后的安息》中写道:“她觉得翠儿是一个最可爱最可怜的人。同时她又联想到世界上无数的苦,便拿翠儿当作苦人的代表,去抚恤、安慰。”这和巴金在《真话集〈小街〉》中写的“我不是在这里评论影片,我只想谈谈自己看过《小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影片给我引起的一些联想”一样,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如:屎壳郎与耕作机。四川省有个开拖拉机的姚岩松,他意外地发现屎壳郎能滚动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却拉不动比那块轻得多的泥土。由此,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滚动土块的方法,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身动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机的动力犁放在后面呢?经过实验他设计出了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单履带行走的微型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

接近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如: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的很多地段都已被泥沙淤积起来,成了当时所谓的“葑田”。苏东坡多次巡视西湖,反复考虑如何加以疏浚,再现西湖美景。有一天,他想到,如果把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既便利来往的游客,又能增添西湖的景点和秀美风光,多好啊。苏公妙计,一举数得。

同类推荐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本书文章篇目包括《从苦恼到爱》、《歌颂神灵》、《人类与绳索》、《收获生活》、《阅读历史》、《基督与基督教》、《我们对艺术的感谢》、《勇气论》等。
  •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本书是面向理工科类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而专门撰写的哲学类教科书,是作者在开设“中国传统哲学”选修课近十年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八章,概要叙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释、道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一一进行梳理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梗概和脉络全面了解和把握,并体会其中的辩证智慧和人生智慧。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男人,一定要讲逻辑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男人更要讲逻辑、逻辑怎么个讲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理清话语中的概念、怎样的论据才可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严密的推论等。
  •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言,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韩非子所作。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热门推荐
  • 李宗仁在老河口

    李宗仁在老河口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长官部驻扎在湖北老河口长达6个年头。司令长官李宗仁在老河口生活期间,曾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故在老河口的群众之中,至今仍…
  • 天才异能女王

    天才异能女王

    (已坑,勿看)死亡对于徐萌来说并不恐怖,她已经习惯生活在黑暗之中,于她来说她存在的目的只有保护那群与她无关的人。她身上那些通过实验得到的异能,于她而言更是可有可无。重生后,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徐萌身边的那些人是真心关心她,而不是因为她能保护他们而关心她。徐萌渐渐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除了无尽的黑暗,还有亲人的关心。
  • 天行无疆

    天行无疆

    有人说,这是天行大陆最好的年代;也有人说,这是天行大陆最坏的年代。说是最好,那是因为天行大陆已经近百年没有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国界也变得模糊起来。说是最坏,也是因为天行大陆的官员开始奢华迷失,处处透露着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
  • 幻仙录

    幻仙录

    一部幻仙,道不尽的心酸泪苦,看一少年,踏上修途,从此不回头....
  • 倾听花开的声音

    倾听花开的声音

    人品是人的灵魂。看故事学做人,全书收录了99个中学生喜爱的道德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道理总结耐人寻味,趣味测试题丰富多彩。本书在内容上吸引中学生的同时,更加教会中学生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诚实守信,讲道德,树立新时代中学生的好形象。
  •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三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本书遵循“圆融做人,老练做事”的理念,将做人寓于做事中,通过平易通俗的语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阐述做人做事的实用策略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教给你一把开启事业与人生成功的钥匙,智慧做人,机敏做事,在人性丛林中占据主动,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在重重困境中扭转乾坤,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事业舞台越做越大。天下之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圆融做人,处处通达;老练做事,事事顺畅。两者都修炼到上乘工夫,并能完美结合,双管齐下,则攻守兼备,无懈可击,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如鱼得水,说话办事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进而开创高屋建瓴、无往不胜的成功人生。
  • 当沙雕遇上霸总

    当沙雕遇上霸总

    神经大条的沙雕少女VS闷骚腹黑的霸道总裁夏渺渺对陆夜南的各种恋爱攻势毫不感冒甚至有点想笑。陆夜南对夏渺渺的不理睬也是卯足了劲给夏渺渺所以她未曾得到的爱。两人之间的暧昧全靠男主不要脸。一场变故让夏渺渺接受了陆夜南,可是又被迫离开陆夜南……
  • 这真不是游戏

    这真不是游戏

    这只是一个游戏,却改变了两个世界,鲁伟也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