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58900000014

第14章 酝酿(3)

我们同维经斯基见面的谈话会是在图书馆举行的,会上,他首先介绍了十月革命。他还带来一些书刊,如《国际》《震撼世界十日记》[2]等。后者是美国记者介绍十月革命的英文书。他为了便利不懂俄文的人也能看,所带的书,除俄文版外,还有英文、德文版本。维经斯基在会上还详细介绍了苏俄的各项政策、法令,如土地法令,工业、矿山、银行等收归国有的政策,工厂实行工人监督与管理,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制度,列宁提出的电气化的宏伟规划等。他还讲到苏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种种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不得不临时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余粮征集制,等等。这次谈话内容相当广泛。当时我们很想了解十月革命,了解革命后的俄国,他谈的这些情况,使我们耳目一新,大家非常感兴趣。这就使我们对苏维埃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

维经斯基这个人工作很细致。他来了之后,除了开座谈会,介绍苏俄情况,了解中国情况之外,还找人个别谈话。通过个别谈话,可以了解座谈会上不易得到的情况。他是一个有知识,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恰如其分。他的英文、德文很好,能用英语直接与同学谈话。他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问题颇有研究。关于五四运动,他问得很详细;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相互勾结的情况看得也清楚;对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以前我国的历史也很熟。他同李大钊先生谈得很融洽,对李大钊先生评价很高。他在座谈会上曾暗示说,你们在座的同学参加了五四运动,又在研究马克思学说,你们都是当前中国革命需要的人才。他勉励在座的人,要好好学习,要了解苏俄十月革命,正因为如此,中国应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我们认为他谈的这些话,很符合我们的心愿。我个人体会,通过他的谈话,使我们对十月革命,对苏维埃制度,对世界革命都有信心了……

维经斯基对李大钊所讲的最后一句话“中国应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是最为重要的话。这使李大钊不禁记起一个多月前坐在那辆奔往天津的骡车上,他和陈独秀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那次低声长谈。维经斯基的见解,与“北李南陈”的心愿不谋而合!

“维经斯基先生,你要了解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可不去上海访问陈独秀先生。他是《新青年》杂志创始人、主编。”李大钊说道。

“李先生,我也早已听说陈独秀先生的大名,不知您能否代为介绍?”维经斯基赶紧说道。

“行,行。我写一封亲笔信给他,你带在身边。他看了信,就会愿意接受你的采访。”由于维经斯基一直是以记者的身份跟李大钊接触,所以李大钊这么说道。

李大钊拿起毛笔,当即挥就一封信,交给了维经斯基。

李大钊的这封信如今已无从寻觅,据当时李大钊的学生张国焘后来回忆:“李大钊先生介绍维经斯基、杨明斋去会晤陈独秀先生,似乎并不知道他们的秘密使命。因为李大钊先生和维经斯基后来都没有说过他们之间有过什么初步的商谈。大概李真的以为维经斯基是一位新闻记者。维氏与陈独秀先生在初步接触时,尚隐藏着他的真实身份。似乎也可以推知李当时的介绍信只是泛泛的。”张国焘也未亲眼见过那封介绍信,只是“推知”而已。他的回忆,仅供参考罢了。

带着“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性”这一重要而秘密的使命,维经斯基决定前往上海。他的妻子库兹涅佐娃、翻译杨明斋以及那位从海参崴赶来的萨赫扬诺娃与他同行,共赴上海。

马马耶夫夫妇仍留住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继续跟李大钊保持联系。

那位来自哈尔滨的斯托扬诺维奇也去了上海。1920年秋经北京的黄凌霜介绍,前往广州,住在东山,以“远东共和国电讯社记者”的身份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报道。

就在维经斯基一行离开北京不久,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的另一领导人维廉斯基·西比利亚可夫抵达北京。他和斯托扬诺维奇一样,也以“远东共和国”的名义在中国活动。“远东共和国”是在1920年4月6日宣告成立的,所辖区域包括苏俄整个远东地区,首都设在赤塔。它在形式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实际上是由俄共(布)领导。列宁建立远东共和国,为的是在远东建立一个缓冲国,便于同协约国打交道。1922年冬,当红军把日军全部赶出远东之后,远东共和国并入了苏俄。维廉斯基是以“远东共和国外交使团秘书”的身份在北京进行活动的。

维廉斯基曾召集北京的俄共(布)党员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并在会上很明确地指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已经具备客观条件。”[3]

此后,维廉斯基在中国工作多年,出任苏俄驻北京的帕依克斯使团顾问。

俄共(布)及共产国际从不同途径派出各种身份的人物来华活动,表明了他们对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关切。

[1]张国焘:《我的回忆》,《“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汇编》(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即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长篇报告文学。

[3]《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第7期。又见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

三益里的四支笔投奔陈独秀

且说陈独秀在阴历除夕——2月19日——下了那艘挂着“洋”旗的船,躲开警察的追捕,终于来到熙熙攘攘的上海,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这一回悄然潜入,上海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光临。他叫了一辆黄包车,下榻于并不醒目的惠中旅舍。

虽然连日奔波受了风寒,有点不适,但他还是稍事休息便朝五马路(今广东路)踱去。

在五马路棋盘街西首,坐北朝南,原本有一座两开间的中德药店。一年前,这里改换门庭,挂上了“亚东图书馆”五个正楷大字,装上了四扇玻璃门。门口一块小招牌上写着:“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西边的玻璃大橱窗里,陈列着《新青年》样本,还有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杨昌济著《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梁漱溟著《新编印度哲学概论》等书。

陈独秀见到这些书,不由得感到分外亲切。推门进去,店堂里正坐着那回跟他同往北京、同住中西旅馆的汪孟邹。见到陈独秀突然出现在面前,汪孟邹惊叫一声:“仲甫兄!”

陈独秀朝他摇了摇手,汪孟邹会意,马上带他上楼,细细叙谈。

汪孟邹和陈独秀是密友,都是安徽人。早在1897年汪孟邹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求学以前,两人便已密切交往,后来汪孟邹成为有名的出版商,并与陈独秀结为莫逆之交。

1913年,汪孟邹听从陈独秀的主意,到上海开办书店——也就是亚东图书馆。

老年汪孟邹先生

起初,亚东图书馆坐落在四马路的小弄堂惠福里。陈独秀认为缩在弄堂里,干不成大事,于是,汪孟邹鼓起勇气,盘下中德药店的房子,总算上了大马路。

亚东图书馆成了陈独秀在上海的一个据点。这家书店“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便全然由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关系。

这一回,已经被免除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在亚东图书馆楼上跟汪孟邹说出了自己出逃北京以后的计划:到广州去!

在陈独秀看来:“广东人民性质活泼勇健,其受腐败空气熏陶,或不如北京之盛。以吾人现在之是想,改造广州社会,或轻易于北京,故吾人此行,殊抱无穷希望也。”[1]邀请陈独秀去广州的是章士钊和汪精卫,他们希望陈独秀能到那里去和他们一起筹建西南大学。因此,这次陈独秀只是途经上海,小住数日罢了。

在惠中旅舍住了几天,北京警方似乎并没有派人追捕,陈独秀就搬到亚东图书馆来住。楼上有四间房,陈独秀和汪孟邹相邻而居,有时聊天,有时看书,陈独秀不再像旅馆里那么寂寞。

就在陈独秀托汪孟邹购买赴穗船票之际,忽于3月5日接章士钊从广州打来电报,说是因广州政潮突起,不宜办学,校址还是设在上海为宜,他和汪精卫不日来沪面商。

阴差阳错,原本只是路过上海的陈独秀,也就在沪滞留了。

亚东图书馆人来人往,非长住之地,何况陈独秀仓皇离京,家眷尚在箭杆胡同居住,不知那在屋前蹲守的警察如何对待他的家眷。陈独秀希望在上海找一处安静的住所,接来家眷同住,而且把《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

汪孟邹给陈独秀出了个好主意:柏文蔚在上海的公馆正空着——他被委任为“鄂西靖国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招讨使”,携眷上任——何不住到柏公馆去?

柏文蔚,当年的安徽都督,陈独秀是他的秘书长——“武有柏,文有陈”。陈独秀如今要住进柏文蔚的公馆,柏家当然一口应承。

柏公馆在何处?那便是本书序章中写及的周佛海之妻找到的第一个目标——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那里是法租界。

这是一幢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楼上成了陈独秀的卧室。那儿,原本是柏文蔚用的一张考究的大铜床,一只红木柜,一张大书桌,现在都由陈独秀使用。楼下的客堂间,也就成了陈独秀的会客室。

邵力子

陈独秀是一位富有“磁力”的人物。在北京,他在箭杆胡同的家常常高朋满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都是那里的常客。

眼下,本来颇为冷落的柏公馆,由于陈独秀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常常坐着自己专用的黄包车来的,是《民国日报》经理兼总编、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

《觉悟》副刊在当时颇有影响,与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号称全国“三大副刊”。《觉悟》副刊登过陈独秀的文章,邵力子跟他算是“文友”。

邵力子的家,离环龙路不太远——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5号(今西门路泰和坊)。“三益里”由王姓三人出资建造,“三人得益”,故名“三益里”。邵力子是个大忙人,所以包了一辆黄包车,总是来去匆匆,往往在陈独秀那里小坐片刻,便要离去。他的杂务实在太多,不光是那张《民国日报》要耗去他大部分精力,而且他常常要到各学校发表演说。他甚至还担任“上海河南路商界联合会会长”之职,要参加上海市河南路商界联合会总会的工作。他是上海著名的国民党党员,然而,却倾向激进,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曾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发表《主义与时代》一文,声称:社会主义已在人们心目中有很大影响,“这决非单为好奇新的心理所促成,实在是时代潮流中已有需要这个主义的征兆”。

也正因为他热烈赞颂社会主义,便跟陈独秀有着共同的语言,也就不时光临渔阳里2号。

来自三益里的“高朋”,不光是邵力子,还有他家斜对门的三位“大秀才”。

邵寓斜对门的三益里17号,住着李氏兄弟。这“二李”的大名,在本书序章中已经提及——李书城、李汉俊。后来,中国共产党“一大”便是在李氏兄弟寓中召开。不过,此时李氏兄弟尚未迁往贝勒路,而是住在三益里一处三楼三底的宽敞的石库门房子。

在笔者访问李书城家属时,其遗孀薛文淑如此回忆:

在三益里居住时,书城与外界往来甚少,整天在家看书,不大出门,来访的人也不多。汉俊则与他相反,每天都很忙。他住在旁边楼下,我住在中间楼上,常常能见到朋友们找他。

经常来的多是与他年龄相仿、穿长袍的先生,也有一两位比他年长,还有两位剪短发、穿裙子的青年女性给我印象较深,但除了邵力子之外,其他来客我都不知道姓名。

我是刚从家乡[2]到上海的,对外界一无所知,更不知道革命之类的事。但是我觉得汉俊的这些朋友很异常,他们在一起经常发生争论,有时像是在吵架,我以为一定是闹翻了,可是第二天这些人还是照常来,从表情上看不出有什么不愉快。

李书城与其家人

他们常深更半夜才出门,总是弄得声响很大。我对这些人的情况感到奇怪,曾对书城提出,但书城说“汉俊他们的事,你就不要去管”,可见他对汉俊的事是了解的。

书城早年投身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但他对以后袁世凯篡位、国民党的退让及军阀混战的状况深感失望,而将希望寄托在他弟弟身上。早年因家境穷困,汉俊从小就受到书城照料,并随他去日本读书。汉俊以优异成绩在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毕业后,因国内根本没有搞建设的条件,便从事革命活动,这些都是书城予以支持和鼓励的。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很刚直,脾气都不好,但他们之间却很友爱和睦。书城母亲的规矩很多,她特别喜欢清静,对别人走路的要求是“轻手轻脚”,说话的要求是“轻言细语”。我们全家一日三餐都是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大家都遵照母亲“食不言,睡不语”的规定,能够例外轻声说话的只有书城兄弟,他们总像在讨论什么似的,一般都是汉俊先说什么,然后书城点头表示同意。汉俊对他哥哥也十分尊敬……

李书城家属赠给笔者一幅珍贵的照片——当年李家在三益里的合影。这张照片虽然残缺,但李氏兄弟都在画面之中。兄弟俩长得很像,个子相仿,都戴一副金丝眼镜,但李书城留着八字胡,看上去比李汉俊老成得多——虽然他只比弟弟大9岁。

李氏兄弟乃湖北潜江人。父亲李金山是潜江县私塾教师,育有三男四女,长子李书麟早逝,次子李书城便俨如长子,照料弟妹。1902年,12岁的李汉俊在李书城的挚友吴禄贞帮助下东渡日本。李汉俊极为聪颖,一口日语讲得如同“正宗”日本人一般。他还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尤其是德语,非常流利。

李汉俊最初喜欢数学,后来拜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帝国大学经济部教授河上肇为师,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当时,日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甚多,而他懂德文又使他可以直接阅读马克思原版著作。这样,李汉俊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者之一。

这帧历史照片,摄于当年的“李公馆”。李公馆的主人是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后右一),李书城的弟弟李汉俊(后右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李汉俊衣着很随便,看上去像个乡下人。在上海,他曾去一家豪华宾馆看望一位德国教授,看门的印度人以为他是“瘪三”不许入内。不料,他以英语向看门者说明来意,使那位印度人吃了一惊,只得让他入内。过了一会儿,德国教授送他出门,一路上以德语谈笑风生,那位印度人方知自己“以衣取人”,看“扁”了来者,赶紧向他道歉。

李氏两兄弟之中,李书城不去环龙路渔阳里,而李汉俊则成了陈独秀客堂间里的常客。

李汉俊还带来另两位“大秀才”拜访陈独秀,他们便是戴季陶和沈玄庐。

戴、沈、李乃《星期评论》编辑部的“三驾马车”。那时候时兴“评论”,在北京影响甚广的是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创刊于1918年12月22日。上海这“三驾马车”效仿《每周评论》,在1919年6月8日创办了《星期评论》。此后一个多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7月14日问世。在这些“评论”之中,《星期评论》的发行量最大,达十几万份。

同类推荐
  • 亚太安全析论

    亚太安全析论

    《亚太安全析论》内容包括国际战争与和平理论概述、亚太安全形势与战略、亚太安全机制、亚太军备控制、领土争端与亚太安全等七章。
  • 做新时代最好的党员

    做新时代最好的党员

    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以实际行动做新时代最好的党员?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作者的切身体会,从“知”与“行”的角度,指导党员修好共产党员的“心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自觉经受党性磨炼,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

    《刘诗白选集》收录了刘诗白教授70多年来从事经济学研究的著述、论文、书法作品,包括未出版的哲学、经济学手稿,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权理论、所有制问题、经济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等问题的见解和研究。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改革的深化,起了有益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本选集以刘诗白先生经济学的研究为主体,突出其杰出的学术贡献,展现一代学者在中国关键历史时刻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创新性判断和前瞻性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一代学人的治学风范。
  •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于小事,安全问题大于天。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保障,更决定着大到事业、小到每件事情的成败!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对于集体,还是对于个人,安全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事关安全的“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才可能最大程序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只有真正认识到“安全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认真实践,所有的工作才能有保障地得以实现。
  • 未竟的变革(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未竟的变革(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极端化的左派或者右派的声音,都只能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经济改革行进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听到了林林总总的经济学家的声音,现在,是到了该认真倾听政治学家声音的时候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新生代崛起

    新生代崛起

    黄铁本可以上清华却因故落榜,几经周折来到普通的C大,黄铁斗志昂扬却发现大学教育已病入膏肓,遭遇连续打击后,黄铁想辍学却辍学不成,黄铁不想白来,于是动了重塑中国大学教育的心。后来黄铁创办了乐学社和未来大学,好不容易将他们发展起来,却遭到了传统大学和持旧观念家长们联合起来的暴风雨般打压···
  • 霍尔特人

    霍尔特人

    (真的不是中土世界!!!敲黑板) 命运之歌,回想之时,身在何方,然被凝结。那里卡覆灭,世界带来悄然盛歌;多事深秋,独自撑起难言明的幻影。亲手毁灭敌人,才知同时毁灭自己。一切拉开帷幕,难以接受的凯旋,仍旧继续。坚毅与挣扎并存,若是破碎,便当成魔。霍尔特人,其实早已名存实亡。
  • 兽界情缘

    兽界情缘

    玄幻大陆星辰为界,异魂因缘而起,穿空园前世之愿。(无太多热血剧情,大多以抒情为主,属于玄幻温情类。
  • 影视诸天不太平

    影视诸天不太平

    体验百味人生。这是一个为了活的明白走遍诸天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来自远古的传说

    来自远古的传说

    一位智商高达200的孤儿天才因坠机被掉落在了大泽时期的地球,一看哇,原来她被穿越到了远始时期,要生活,咋办?求生呗!总得生活下去不是吗?感谢老天没有让她死在那场事故中,再一看,啊,不对这是始前,再一看不对这不是始前,看看这眼前这九条虎尾,人头,虎身的家伙,哦居然还可以站立行走。她这是到了哪里了?不过驯养它还不错,超超超级的保镖!能横行在这个地方,末了发现不对,他居然~居然变异了,能和她沟通了!只是这解封之路咋那么多的奇特异常生物跟着她。原来她来这里就是打怪升级的吗?然后再那收服这些特异生物的?还好她乐在其中。不过就是过程太曲折了些,死了又死了,活了又活了,她可是被折腾得太惨无人生了,宇宙中那个暗黑东东,麻烦打个商量。......
  • 盛宠之医女风华

    盛宠之医女风华

    《锦史》记载:太祖圣穆皇后程氏懿德懿容,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贵而不恃,谦而益光,扶帝于危厄,助帝于繁难,十载琴瑟相随,弗离朝夕,更兼巾帼,武安邦国,文定天下,毋让须眉……程锦素手挑页,眉头一扬,然,以鼻嗤之。野史记载:太祖皇后程氏女,药王谷之后,身无懿范,更无女德,实则妲己之属,褒姒之流,帝之红颜劫难,手染江山,剑指天下,制乱,三国争之而杀戮起;引战,王侯欲之而太平裂……实不适母仪天下。程锦怒:一派胡言,我21世纪卓尔不群惊才艳艳的女法医女博士,药王谷传人,将门之后,我娘名满天下,我爹威名昭昭,有钱有权、有容有貌、有德有才,能安邦国,可定天下,创繁荣,复盛世……唉,古人诚不知我也……旁边某人抽掉炸毛女人手中再版民间小书,随意丢入秋波湖水之中,声音温柔如醉人秋酿,似是为发怒的小猫安抚顺毛,“卿卿莫气,回头我将那写书之人全砍了,将这些废纸全禁了!”程锦一则白眼瞪过去,“……下辈子换个皇后再做暴君!”“……”【其实这是一个自称惊才艳艳女博士兼女法医与一个真正智冠天下美绝人寰的禁欲闷骚男人在彼此征服中相爱并且征战天下的故事】————【那些情深如许】————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如今却从未如此真切地思虑起将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而我只为你折腰。==========便纵相思化骨,生死两茫,天地相易,此心不变,除非黄沙白骨,我守她安乐无忧。
  • 泥胎

    泥胎

    长篇小说《泥胎》故事概况:围绕几个曾亲身经历过日本兵侵害侥幸活下来的山里人,以及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那个艰难而特殊的岁月里,所演绎出来的一段惊世骇俗传奇。主要人物:山女——中条山战役失败后从红石崖跳下黄河大难不死的一名新兵,为了守誓,像平常女子一样嫁人生子,养活了六个儿女,临死之前又绝然解除婚约,要死后与抗战时壮烈的连长合葬一起。黄二杆——敢拿扁担跟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拼过刺刀的山里汉子,因恨而憋疯,活着时就一个念想,要让跟他一起同鬼子拼刺刀惨死的七位好汉都睡上棺材,重新安葬一回,心愿没了,以其极端死法离开人世。柳条——遭日本兵祸害,毅然加入队伍报仇,并心甘情愿给团长做了贴身勤务兵,二十多年后,背着旧军阀小老婆的骂名,被红卫兵抄家游街,家破人亡,逼走他乡,不知去向。水清——缠着一双小脚的富家女子,十七岁时叫恶人陷害,让日本兵抓进兵营强迫做了随军慰安妇,受了整整四年生不如死炼狱般的苦难,孤独活在世俗重压之下,几次点火要烧死自己。山根——抗战时特务连最小的勤务兵,红石崖上死里逃生后,一直默默守在远离人烟的山崖下为连长和战死的战友们修墓看坟。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成家,是个没有生产队,没有户口的黑户。合天意——从岩板街布铺的少掌柜到公私合营后的供销社营业员,一辈子循规守矩的老好人,大情义面前去冲破世俗,做出了惊人之举。合天明——在学校因反抗日本人强迫学习日文,翻墙偷跑被日本兵抓住用皮带抽瞎了双眼,解放后凭着学会的山野小调,为四邻八村过红白喜事的乡亲们唱曲打镲,半乞半讨为生。周盖黑——堂堂一团之长,在中条山跟日本军队打了三年防御战,战役失败后生死关头,抛下了红石崖上伤兵部下,南渡黄河逃离战场,隐姓埋名。后被家乡政府押回受审,判处无期徒刑。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保外就医的他叫红卫兵抬出黑屋晒太阳,活活斗死。车轱辘——年轻时有名的赖皮混混,一次化装混进岩板街日本兵营想白睡日本娘们,阴差阳错打晕了个日本军官,抢了把指挥刀出来,并凭此战后了功臣,当上了公家人,一步步爬上供销社大头头位置,最后因欺男霸女成性,死于非命。本文共三十六章,约四十万字近百个人物。
  • 我想咸鱼

    我想咸鱼

    后期内容不定,有无男主布不定,咸不咸鱼不定,更新时间不定,因为是新书。没错,我就是一条咸鱼,剧情啥的我都还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