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41200000002

第2章 旧时风霜

周承绪关上了窗子,亲自执笔写完了请安的折子,派人送去通政司。接着坐在书桌边,思绪又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曾经。

十岁那年家道中落,被父母寄养于故友汪海端家。汪海端早年丧妻,只留下一女,之后也没有再娶。他的庄园产业很大,在当地是个十足十的富裕之家。

汪海端的女儿汪文静与周承绪从小一齐长大,算得上青梅竹马。两家因为是故交,自然来往的就多了一些。连带着周承绪与汪文静二人的接触也很多。在两家孩子七八岁时,两家一齐给两个孩子请了教书先生,周承绪也被汪海端收为了义子。

周承绪与汪文静因为自小相识的缘故,关系总比平常人要近一些,但也就仅此而已。周承绪却在那时情窦初开后,生出了不该生的念想——喜欢上了汪文静。之所以说是生出了不该生的念想,原因很简单:因为汪文静自始至终也只拿周承绪当作朋友一样。之所以说是“当作朋友一样”,那是从后来的事情来看,他们连朋友都不是。

转眼过了些年头,周承绪的父母和汪海端便有意让二人结亲。汪老爷想着周承绪能入赘的把握大一些,二人有了孩子后,孩子自然也就随了孩子母家的姓,将来好继承汪家的产业。同时为了让女儿将来能稳得住自家产业,汪文静在十几岁的时候,汪老爷就有意让她出来历练,去打理家中的部分产业,同时让周承绪在后面帮趁。

周承绪那个时候也没注意到这些,他觉得只要跟在汪文静的后面就幸福的紧。而关于孩子这方面,将来只要是属于两个人自己的孩子就好。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他并不想理会。为了让自己能配得上汪文静,他日夜苦读,中了个举人的功名。

殊不知,汪老爷这背后的盘算却有自己的那套利益合计。一来,周家和汪家也算知根知底。二来,周家也没落了,让女儿和门当户对的人家结亲,对方家和自家平齐,只怕也不好拿捏,更不会入赘,女儿将来受了欺负只怕也不好办。而周家也已没落,总是好拿捏一些。同时,周承绪是汪海端的义子,又被寄养在汪家,可以说那些年靠汪家过活,一切都要靠汪家提携照顾。周承绪对汪文静倒也百依百顺,汪老爷也能看得出,他是真心喜欢汪文静,他的品性也让自己放心。而周承绪的父母,当时想的自是能凭介着这层关系借助汪家的一臂之力,好让家里的家业重振,以便东山再起。

而汪老爷也不怕周家父母不同意入赘,就算周家父母的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导致入赘不成,那也不怕。毕竟在西恒,就算是不入赘,将夫妻双方的孩子过继到妻子的家族名下也很常见,这反倒成了促进姻亲之家关系的一种常用的手段之一,弱势的夫家就更是不得不如此。在这方面,汪海端可以说是十拿九稳。

汪老爷为了自己的女儿考虑了很多,他既希望自己将汪家的家业保住,又希望自己的女儿获得幸福。所以,他给女儿找了一个弱势的夫家,同时经常让女儿处事历练,以便将来有能力护得住家业。待到将来女儿的孩子长大,女儿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以安心把家业交给随自己家族姓氏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这些都铺垫好,如果铺垫好了,以后的余生也就无憾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的突然转变令很多人都猝不及防。汪文静喜欢的并不是周承绪,这便是最大的变数。真正让汪文静喜欢的,是另一个富商家的儿子刘焕。汪文静那时铁了心,一定要和他结亲。汪文静认为,无论是从才干还是家世来讲,刘焕比周承绪都更要适合做自己的夫君。

周承绪明白,自己当时只要使上些法子,就绝对有把握和汪文静结亲。毕竟在西恒,婚姻大事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那样子又有什么用呢?汪文静的心思并不在他这边。对于他来说,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强留在自己身边又有什么好?这样,只能让汪文静更恨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煎熬。更何况,他也不是死皮赖脸的人。他一向认为,得不到的情和物倒不如顺其自然,该放下时便放下,让其随风而去。

那时,因为结亲这件事情,汪文静对他已经很嫌弃了。特别是在汪文静刺激般的告知了他汪老爷的深意后,他就更不希望陷入到别人的谋算里,成为一颗棋子。那样子,以后无论遇到何事,他都会永远处于被动,甚至任人宰割。直到今日他都会认为:会处于那样的境地怨不得别人,只能归结为他自己太弱小。

而不得不提的是:周父周母和汪老爷双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对各自背后打算的深意自然都是知晓的。

后来适逢听闻先皇要开恩科,没参加会试的举人恰好在可参加的其范围内。好在周承绪这些年的功课没落下,自身也符合参加恩科的条件。因此,便决定试一试这条恩科之路,只要这条路闯了出来,便是为自己谋了另一条旅途。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计划向汪家借了五十两银子做自己进京参加恩科及其他花销的本金。而汪老爷听说后,还算念旧情,以周承绪这些年没少帮汪文静打理产业为由,结算了一百两银子的“工钱”给周承绪。

周承绪在费尽心思说通了父母后,便义无反顾的离开家乡,走上了恩科这条路。而汪文静那边,则利用了自己父亲的心软,逼真的演了“绝食昏倒”这一出戏。这婚约自然而然也就终止了。

最终,周承绪恩科得中,被外放为县令,又历任通判、同知。以后的紧急时刻,他又成为了五品北甲军督粮官、四品文守备(西恒军中守备分文武)。后因有功,被北甲军副将军看重,向朝廷表奏其功绩,朝廷因此提拔他为宣慰使司副使。一年多后,因周承绪治事勤勉、为人清廉、襄赞军务有功,朝廷便升其为宣抚使。之后,在林边国兵临城下的紧急时刻,周承绪又成为了监军,几年内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鏖战。这以后,他又在边关历任参军副将、代行总兵事、总兵,奉命领边军守边,应对林边国和其他部族对边关的缠扰。待边关局势稍平稳,他又受命离开边镇去平叛、剿匪。待得事毕,他被调离军中,先后被任命为布政使、按察使,几年后又升任巡抚,和元三十三年又升任了北安三省的总督。

回头来看,周承绪的仕途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历练,因治事勤勉、表现尚佳或立有功绩,从而使得其步步高升。而这每一步下来,周承绪都走得很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周承绪当年执意立了一份“借银”一百两的字据,按了手印,并签了名。为官几年,凭着立功的赏赐还清了汪家的欠款后,汪家派人将欠条字据送了回来,而这张字据,周承绪一直都保留着。

想到这里,周承绪又站起身子,心里思索起那个曾经的面庞。听说她这些年生活的尚可,汪家的产业都开到安梁城来了。那个盐商公子的家里据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衰落了,所以和汪文静的婚事也搁置了下来。这些年因为受汪家的帮衬,转行做了其他的生意,有了些起色。但至今,汪文静也并没有和刘焕成亲。汪文静自己从汪家宗族过继了一儿一女,这些年一边照顾父亲,抚育儿女,一边打理家族产业。反正,她的一切如今也都与自己无关了!

而自己这边,为官多年,每年养廉银的其中一部分送回家里,也足够赡养父母了。自己的弟弟现在在老家也买了十几亩的田地,耕种的倒也是有模有样。家里面安稳就好,其他的便也不用再多做他想。

这些旧时的往事,对于周承绪来说,就像是一道淡淡的疮疤,不深不浅的放在了那里。

吃过午饭后,周承绪得知了宫里传来消息,说是让自己今明两天先歇歇脚,然后再进宫觐见皇上。这倒也好,休整两日,理理思绪,想想怎么能更稳妥的召对,把一些话跟事情与皇上说明白,并且想想有些事情皇上要是问起来怎么才能更好的回奏,这才是正理。

此时在宫中,临政殿中的隆观天子仍在批复奏疏。作为西恒国的当家人,这朱笔一下,哪怕是一个字,都决定了太多人、事、物的走向与命运。在隆观天子这里,有些奏疏或奏折让司正监按他的旨意代为批红便可,但有很多折子或奏疏呈报的大事,必须由他亲自朱笔御批。

何正清就在殿内御座的左下手站着,这个位置离皇上的御座和殿门口都不算太远。杨公公在皇上回到殿内后,就受命去了内务厂。算了算,明后两天不是自己在皇上身边当值的日子,是杨公公当值。但自己也休息不了,作为司正监的秉笔太监加内务厂的副手,可有的忙的!

隆观天子浏览了中书省已经票拟好的几个奏疏,也算符合他的心意。不得不说,中书省的几位阁老果然老成持重,处理事情也算稳重。对于国事来说,他们的很多票拟是非常得当和稳妥的。多数时候,对于隆观天子这位上级的圣意指示都能够做到顺应。与此同时,对于国事、对于下属官员,也都足够妥帖。可谓两全其美!

想到这里,隆观天子吩咐何正清:“这些奏疏就按中书省的票拟去办吧,叫司正监按票拟的去批红。你再去告诉中书省的阁老们,吩咐有司衙门按批红的旨意落实好,朕会好好盯着的!”

何正清应声退下,隆观天子喝了口茶,又拿出一份奏疏,翻开,细细的看着,直到看见奏疏中的“李钏”这两个字,坐着的隆观天子一下就挺直了身子,眯着眼睛将奏疏继续看了下去,这个监察御史在奏疏的全文中通篇指责李钏不配为巡抚,在地方上狂妄自大,得罪同僚,目无王法,包括办事操切,推行摊丁入亩的方法太过粗糙,导致士绅叫苦不迭等等。甚至指责李钏,顶撞朝廷派去监督摊丁入亩试行的钦差大臣。

隆观天子看到这里哂笑了一下,李钏是什么人,他还是很清楚的。这个御史的连篇指责可以说太过笼统,没有多少具体的事例实证,典型的风闻言事!而且说什么士绅叫苦不迭,那更是模棱两可的事情。这些士绅但凡觉得自己吃了亏,哪有不叫苦的时候?

甚至一旦感觉吃了亏,那些在试行摊丁入亩的省份有很大影响力的士绅也不是不会使些手段,通过有些同样是士绅家族出身的御史言官或别的与其有关联的官员们参奏、扳倒朝中那些不利于士绅甚至打压士绅的人。而摊丁入亩这件事在部分省份的试行,本就让这些士绅们认为于己不利,叫叫苦也是意料中事。即便在外人看来,摊丁入亩的试行无非就是让他们这些田地多的人多交些税赋,而这些税赋对家大业大的他们来说是负担得起的。所以,不管试行摊丁入亩的那些朝廷命官们是用软还是用硬去推行,在他们眼里都是自己的绊脚石。

甚至在去年,有些大士绅写信给自己在朝中为官的亲戚和同乡上奏疏请求暂缓摊丁入亩。有的士绅还通过中间好几层关系说情到了中书省,请求暂停摊丁入亩。这种公然影响中枢决策的事情,让隆观天子差点忍耐不住,动了杀机!好在中书省的阁老们,还是识大体的!

所以对于隆观天子来说,那些试行摊丁入亩省份的士绅见自己的利益受了损,哀嚎几句,甚至动用关系参奏相关官员,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很多事情,清水浊水搅在了一起,杂乱无章,盘根错节。让人雾里看花,摸不清,道不明。

想到这,隆观天子有了自己的考量,将奏疏放在了一边,不去理会。这个奏疏暂时就不去批复,留中不发吧!

而下一道奏疏,还是参奏李钏的!与上一道奏疏不同的是,参奏的人不是普通的七品监察御史,而是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上面参奏李钏:私自加征与截流火耗。然后奏疏中还附上了几张夹片,隆观天子摊开来看,都是所谓证人的证言。上面还按了很多鲜红的手印。

隆观天子心中一沉,才明白这其中事情的不妙。怪不得中书省的几位阁老没有将此奏疏票拟,反而呈上来让自己亲览。隆观天子想明白此处后,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往下翻看了一些其他的奏疏,竟然都是参奏李钏的。这些人在朝堂、在士绅士子中、在民间,不是身居高职,就是颇有影响力。此时,他面色的凝重,又增添了几分。

果然是不小的一阵风,全都对着李钏,对着宁边三省来了。前一阵子的传言风声,竟然坐实了。

这李钏有着连周承绪都不知道的底细,那就是他是禁卫司出身。而当年之所以将李钏安排到宁康省,一来是因为他当时的任务完成了,二来是因为他完成了任务后,安梁已不适合他再待下去了。当时暗中除去了朝中的威胁刘氏兄弟后,朝中要求严查“凶案”的声音高涨,而宁康省作为宁边三省之一,巡抚的位子“恰巧”有了空缺,而这个位子隆观天子是不能叫一个不知根底的人去署理的。

所以,内务厂和禁卫司使了些力气,将李钏换了个底细和身份,派去了宁康。同时把朝中能实心用事的周朝安从西恒北安总督的位子上平移到了宁边三省,任宁边总督。

先帝在世时,隆观天子在元宗诸子当中并无继位优势。先帝的大皇子和二皇子是当时朝中热议的储位人选,隆观天子做为第第五子甚为不起眼,而且多次在宫内被人刁难。他是依靠着自身的恭谨与孝敬,才慢慢的获得了元宗的好感,进入了元宗的视线。

当时,大皇子与二皇子争斗正酣,二人同样都文武双全、礼贤下士,才华横溢。不同的是,大皇子不生性拘小节,二皇子平日较为严肃、不苟言笑。二人的身边都围绕着一群能人志士。大皇子平叛剿匪立过功,二皇子和林边国在边关有守有攻的打过几场漂亮仗,和白洛族的对垒也没输过。镇守边关那几年,立下的功劳并不小。

当时,十五岁的隆观天子面对此种情况,小心翼翼,暗地经营,同周边值得拉拢的人搞好关系,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在宫廷中的敌人以保护自己。私下里,他又反复的通读着《天昌国·明帝本纪》的抄本,笨拙得学习着西边的天昌国那曾经身为四皇子的明帝所采取的“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做法,再结合实际情况,以让自己做到韬晦藏拙。做到这些的确不易,但对于一个生母早亡,自小在险恶的宫廷环境中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少年来说,也算是很容易了,不是吗?

当外界都对他没有警惕之心的时候,他又主动与曾经害死自己母亲的刘皇后搞好关系,以缓解自己在宫廷中的被动。做到这一点,必须得演技足够好,装作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被她所害。而且还要以及其恭谨谦卑的姿态对其表达自己的孝敬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准时机做好孝敬之事。同时,言语和行动中又得恰到好处且不肉麻的让众人都感觉自己奉其有如生身之母。

而这样做除了是为了做给父皇看,在宫廷中减少被动。更是因为刘皇后的家族在朝中风光,是名门之家。长兄、二兄与元宗更是挚交,也是助元宗登位的从龙功臣。所以与刘皇后及其背后的家族暂时交好,对己有利。即便他们无法成为助力,也减少了让他们因起忌惮之心而除掉自己的概率。但那时的隆观天子一面以谦卑取信于他们,另一方面对他们暗中的严加防范却从未减少过。毕竟,不能保证他们有朝一日因为某些原因会不会对自己挥起屠刀。那样,反而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就这样,游走于各方之间,获得自己了的经营空间。然后,以纵情山水、饮酒作诗,以文会友、比武打猎和投壶蹴鞠赛马等享乐消遣的活动为幌子,暗中借机聚集并豢养了一批有志之士、结交了一些大臣。甚至因其出手阔绰,一些有能力的市井江湖之徒也为其所用。慢慢的在他周围,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一股不大不小的势力。

之后,大皇子过于急迫想要起兵谋反,被元宗知道后派人暗杀。二皇子亦因争权太过被流放,没过几年病逝。与此同时,虽然三皇子、四皇子吸取了教训,整以日饮酒赋诗、沉迷美色做伪装。但暗地里,二人的斗争却逐渐进入白热化,还是引起了元宗的忌惮。四皇子更是暗中使了些手段,让刘皇后把自己过继了去。而元宗虽然允准了此事,却也同时降了四皇子的爵位。

后来,二人及其下属倒台的原因便是在军饷、国库存银、朝廷税收上动了手脚,被隆观天子暗中引导几位刚正不阿的御史去调查并捅到了朝堂上。元宗知晓后,大怒。先后将二人软禁,贬为庶民。二人的追随者,也树倒猢狲散,被流放被杀者不计其数。

接着,剩下的六皇子、七皇子,与自己同病相怜,生母要么也是被刘皇后所害,要么因受尽了刘皇后的苛责而致残。加之与自己性情相投,年龄相近,而他们自身也毫无优势,稍稍暗中拉拢,便站在了自己这一边。而隆观天子对元宗的孝敬也是日甚一日。

元宗一生有七个儿子,从四皇子开始,皇子的年龄便断了层。直到四十余岁,才有了隆观天子和六皇子、七皇子。至此,隆观天子再无任何形成争储障碍的兄弟们。

在隆观天子将近四年的苦心经营下,他在元宗的眼里形成了:虽“稍有放纵之举”,但在大方向上“从未越矩,且能遗君父之忧,于长辈老者孝敬恭谨”的好印象。

西恒自立朝以来,一向受“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思维影响颇深。到了后来,元宗环顾了自己剩下的三个儿子,虽然他们都已不是幼童,但元宗的潜意识里偏向认为年龄越稍长一些,就越成熟一些。所以在前几个儿子不争气被自己废掉的情况下,也只能选这个第五子了。且这个第五子行事稳健,自小的经历使得他过早的成熟,以至于他在险恶的宫廷里能老成处世,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又能博得宫中多人的好感。加之其又尊重、孝敬自己与刘皇后及其他的皇室长辈,对于外臣也很是礼遇,各方面的功夫可谓做的是面面俱到。

所以,元宗认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经得起朝堂的风吹雨打。即便他有时太过玩乐,但相信在继位之后,大臣们只要尽力匡扶,一定能够改掉这样的毛病。

认定了第五子要继承储位后,元宗在驾崩前的一年就提前命内务厂和禁卫司对他暗中保护。而隆观天子自己暗中培养的卫士和豢养的能人志士,也早在几年之前就被他提前安插入御林军、禁卫司以及朝中的一些关键衙门等地方,可谓是无孔不入。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留在了他身边护卫他。

和元三十七年,元宗驾崩当晚,他手持元宗的遗诏,在安梁城外的锐箭、玄川两大营和御林军的朱雀、玄武左右亲卫军的支持下,在内务厂和禁卫司的护卫下,继承了西恒国的大统。几位中书省老成持重的阁老,在当晚安也安抚了群臣。并着手开始操办起了先皇的丧事以及筹备新君的继位大典。

这一切的一切令隆观天子现今回想起来,仍不禁的倒吸一口冷气。这继位过程的艰难,当真是如履薄冰。当初为什么要争夺帝位呢?现在想来,一来是为了复仇,二来是为了争一个活路。

李钏在争储的前后,为隆观天子出力颇多。他有着内务厂和禁卫司的双重身份,隆观天子登基后,他组织了一批人,先后谋划并行动,为隆观天子斩除贪官污吏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同时,在清除朝中威胁方面,他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就包括了暗中毒杀刘昌安、刘昌明兄弟俩。

而如今,李钏忽然被多人弹劾,很明显,不排除朝中有人借与林边国战事的重要时刻借机生事。这其中,除了李钏外放为官后得罪的那批人,肯定还有以往那些旧时的人。其中,如今刘太后的那批人尤为需要注意。

而如今对着李钏来的那批人,是否知道李钏的过往呢?想到这里,隆观天子眼中寒光一闪,摆了摆手,一位四十有余,在临政殿不起眼的角落站立多时的太监——何彦,走到隆观天子近前躬身应声道:“万岁……”

:“去叫禁卫司查一查,突然有这么些人弹劾李钏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他们搞清楚最近对着李钏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告诉内务厂杨公公那边,继续对边境使些力气。另外,安梁城内,有些敌国的奸细和暗桩赶紧好好清理。”隆观天子靠在御座上吩咐,显得极为严肃。

:“奴,明白。”何彦躬着身子行了一礼,便退了出去。

看着临政殿内部的陈设,又看了看自己御座的扶手,隆观天子忽然重叹几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毕竟,谁的旧时故事,不是带了些风霜呢?

同类推荐
  • 三国之速推天下

    三国之速推天下

    穿越到乱世汉末,成为乱世军阀李傕,本以为可以重来一次却被告知只能活两年!!只能活两年有什么用啊,身边还多了一个奇怪的巫师。没关系主公,你拿下一个州续命五年,拿下三分之一的天下续命七年,拿下整个天下就有十年的寿命!!那还是要死好不好,有没有不死的办法啊?那就只能征服全世界了……有难度,别怕,你有外挂,三国之后的人物都可以来帮你!不会又是制衡爆表文吧,技能一堆,全是对手?不会,绝对良心!没有爆表,没有技能、没有召唤点,每七天就可以召唤一次,你什么都不用做,速推就好了!
  • 新编历史小丛书:郭守敬

    新编历史小丛书:郭守敬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制造与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本书讨论其历史背景、家学渊源,论述其重视科学实践,重视数学的运用,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追求综合效益的实现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善于继承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对国内外的影响进行评价。
  • 大明奸雄

    大明奸雄

    一个历史学家穿越到明朝,一个操握东厂和锦衣卫的假太监,他玩弄阴谋手段,杀人不眨眼,但此举只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明之势日进衰微,他要做一个卑鄙小人,还要做一个幕后英雄,他野心勃勃,南海各个番邦属国居心叵测犯我大明,要侵蚀大明疆土。且看假太监壮我中华雄伟,打击瓦剌蛮军,打走荷兰人,重创倭寇支援新罗,扫平交趾(今越南)小贼!
  • 三国之无限抽奖系统

    三国之无限抽奖系统

    抽奖系统在手,天下我有。文臣武将,必不可少!神兵利器,应有尽有。什么,还有神级属性丹,可以增加宿主的属性,让废材变成霸王之勇。此书迫不得已已完结,新书《三国之开局签到送李元霸》已发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落鹜飞

    落鹜飞

    南宋后期,一个男人骑上战马,马蹄踏破江南。四面边声连角起,辛弃疾大口饮酒,高呼快哉!四川战场,京湖战场,两淮战场,这是义理之战、忠奸之战、民族之战………“命运选牌和派牌,而我们则负责出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黑炭团看向蒙古铁马心中懊恼不已,权臣贾似道手落棋子面不改色。一代闲君赵君参悟大道羽化成仙,英武度宗一日谢恩三十人…面朝扎赉特神山,忽必烈祈求长生天赐予他力量;伯颜将手中的旗子插入沙盘上的临安;周国公主图穷匕见;宋末三杰桃园结义………“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摇动,不是无聊,便是痛苦”……一只孤鹜拍打翅膀,飞向另一片天空。雨水冲刷掉身上的污泥。原来,它是一只天鹅!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岁月如风往事如叶

    岁月如风往事如叶

    风吹散了脚印,落叶飞向远方。往事如落叶随风,褪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问冥

    问冥

    人这一生,总要守护一些东西,纵是被千夫所指、纵是受九天神罚!孤儿楚白,与天争、与地争。与人斗、与鬼斗。怒目九天、脚踏苍穹。问冥冥天地:大道无公?还是人心天诛……
  • 守护甜心:黑猫少年的女孩

    守护甜心:黑猫少年的女孩

    结着婚的亚梦与正要偷偷吻边里唯世的日奈森亚梦突然对调了。穿着婚纱睁眼震惊的看着眼前的人。亚梦:!!!唯世。几斗,几斗呢?边里唯世:亚梦?你怎么穿成这样,是什么表演吗?亚梦:啊?!我正在结婚啊日奈森亚梦睁眼发现自己在几斗的怀里。日奈森亚梦:几斗。你,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不对啊,唯世呢。几斗:唯世?亚梦你刚才发生了什么衣服都换了。日奈森亚梦:没有啊,我从早上一直是这件啊。几斗:我们在结婚啊。日奈森亚梦:啊?!结,结婚?!
  • 狐狸的尾巴短不了

    狐狸的尾巴短不了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山林间的白狐狸,因为一次奇遇而变成人类,并在大陆上开始冒险的故事。女主虽然曾经身为动物,但却在成为人类之后的冒险旅途中逐渐发现了人世界的好与坏,善与恶,同时邂逅了表面平常但身份背后却非常惊人的男主角,并帮助男主完成了他的愿望,在这期间,女主一直对朋友们隐瞒着自己曾经是狐狸这一秘密……
  • 偷心傲龙

    偷心傲龙

    你说你很厉害?敢不敢让我打一拳,你别躲,你再躲,小爷生气了,吃我一记暴雨梨花针。你说你老婆很多?小蝶,我的那几个老婆呢?出来跟他比比,什么?怎么这时候去度蜜月。你说你长的很帅?问问全世界谁不知道我唐影尘不戴面具出门会发生什么,我的粉丝都能把你揍得生活不能自理。
  • 九天神魔引

    九天神魔引

    风雨中州,干戈将至!酌清酒,舞长剑,对月长歌!执星玄,秉日月,快意情仇!天下四方,碧落黄泉,可愿随我九天征伐?!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创世神女异世游

    创世神女异世游

    “作为本文女主我实在很无语,”我一边扶额一边扯住两只‘好奇宝宝’,“本人死党两只,原为创世神女,可随意变化身份,现正带两只死党成(lv)神(you)。”【本文无男主,作者更新可能有点慢,请等待】
  • 兴风作浪的大爷

    兴风作浪的大爷

    27岁前、碌碌无为、51岁始、兴风作浪、我、周宏、人生信条:碌碌无为不如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