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600000037

第37章 种植业

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是小麦和水稻,杂粮有糜子、谷子、高粱和大豆。如今以小麦和水稻为主,杂粮以玉米为主。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种类纳家户村与永宁县的粮食作物种类基本一致,历年主要是小麦和水稻,杂粮主要是玉米。20世纪70年代前,杂粮还有糜子、谷子、高粱和大豆,以后这些杂粮大多已被淘汰。

小麦。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麦大致上更新了四次品种,即第一代当家品种是碧玉麦。在民国时期,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有五爪龙、大青芒、白秃子、毛火麦、白火麦、山麦和红秃子等,这些地方老品种耐瘠薄,抗逆性较强,耐干旱,但锈病和黑穗病严重,茎秆高而软,不耐肥、易倒伏、产量低。1953年,开始推广碧玉麦。

第二代主要是1963年推广引进阿勃代替碧玉麦。阿勃小麦品种喜肥水、秆壮、抗倒伏,比碧玉麦增产10%~15%。但低产田产量不稳,成熟后易落粒,品质不如碧玉麦。在此阶段,搭配品种有碧玉麦和华东5号等品种。

第三代是推广斗地1号、2号。是宁夏农作物研究所小麦专家赵仲修等人经过杂交培育的。它继承了碧玉麦、阿勃两品种的主要优点,穗大、粒重、抗条锈、抗倒伏,高产质佳,比阿勃增产10%~15%。

第四代是推广宁春4号,代替斗地1号、2号。该品种生长整齐、穗大粒多,比斗地1号增产16.7%。

水稻。水稻的品种较多。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当地水稻品种主要是白皮稻,该品种籽粒大,千粒重高,耐灌淹,苗期生长快,易保苗,生长期100天左右;耐寒性、耐盐碱性较强,在新垦荒地上常被用作改土治碱的“先锋作物”。但不抗稻瘟病,易倒伏,易落粒,产量低,亩产仅150公斤左右。第一代,1957年开始推广京祖107、国光等品种,这些品种抗稻瘟病比地方品种增产12%~15%,亩产200公斤左右。但因缺少配套技术和机械设备,难以脱粒,故到1959年后改种其他品种。

第二代,1962年~1970年,主要推广12号、10号公交稻。耐肥、抗倒伏、中抗稻瘟病,但空秕率较高,一般亩产300公斤左右。

第三代,1971年~1981年,主要推广京引39号水稻。生育期150天左右,抗病力强,耐肥,抗倒伏,产量高。加之1970年以后从福建引入“卷秧”育苗法,采取适时早育早栽,使晚熟的京引39号增产性能得以发挥,使水稻单产提高到350公斤以上。

第四代,1982年开始推广杂交粳稻秋岭A-C57.穗大,每粒实粒数90多粒,比京引39号多30粒以上。株矮,抗倒伏,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中抗。其间,京引39号仍占相当面积。

玉米。民国时期,零星种植当地土种玉米,植株矮,棒子小,产量低。1956年从陕西、河北、甘肃引入白马牙、金黄后、农大4号品种,株高、秆粗、棒大,单种亩产350公斤~400公斤。20世纪60年代引进北京农大7号,单种试验亩产比金黄后增产20%以上;70年代末期推广中杂44号和宁单6号等新品种,麦田套种亩产235公斤左右。1980年以后大量推广麦田套种玉米新技术,着力推广宁单4号和中国农科院中单2号。中单2号品种,棒子轴心细,侧根发达、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于宁单4号,套种平均亩产250公斤左右。

高粱。王太堡“大头高粱”在宁夏享有盛名。该品种秆粗、头大、产量高,种在高肥地亩产可达500公斤。1960年以后引进推广辽宁熊岳253高粱,秆矮,适应性较好,同等地力田块比地方品种增产17%。1970年,开始推广杂交高粱晋杂5号、忻杂52号,亩产500公斤以上,适合密植、耐盐碱。1980年以后,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只有零星种植。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经过土地改革,大部分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资本主义”,把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开展科技承包,科技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丰产计划,粮食连年丰收。

1993年以前,粮食作物面积基本上比较稳定,1994年后有所减少,1996年比1993年减少7.4%。表明粮食效益连年下降后,农民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土地转向多种经营。小麦与水稻一直是本村粮食生产的重点,播种面积最高时曾达到82%,最低为66%,基本保持在72%左右。杂粮播种面积经过了一个由高到低又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一方面验证了土地条件越差,杂粮比重越高的科学道理。随着土地质量的改善,单一的粮食种植有利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致使1987年的杂粮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18.24%。另一方面则又说明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特别是作物套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土地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1996年抽样调查对象的套种、复种指数已达50.8%,尤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麦田套种指数高达92.3%。专门用土地种植杂粮的面积也在逐步减少,杂粮品种也已由10余种减少到现在的玉米和大豆。水稻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播种面积越来越大。1980年,全村小麦播种面积1932亩,水稻面积2065亩,杂粮1764亩。2000年后,水稻面积逐年减少,小麦面积增加,小麦面积1360亩,占播种面积的36.82%;水稻面积1125亩,占30.45%;杂粮面积1209亩,占32.73%。2009年,全村小麦播种面积800亩,占40.38%;水稻面积130亩,占6.56%;杂粮1051亩,占53.05%。

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年粮食总产量是1962年的6.4倍,是1972年的2倍,是1984年的1.4倍。从1962年至1996年,粮食总产量年递增率为5.6%。2009年,粮食总产量147.2万公斤。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1996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该村历史上最高的一年,是1962年的6.3倍,1972年的2.4倍,1984年的1.4倍。1962年~1996年,粮食单产量年递增率为5.5%。2009年,粮食单产413公斤。

小麦亩产量变化起伏明显高于水稻,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水稻。原因在于:一方面小麦是传统粮食作物,土地挖潜难度较大,加上旱作套种技术的推广,尽管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但无疑影响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水稻由于采用了弓棚育秧、插秧等新技术及优良品种的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小麦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播种期的二月雨,灌浆期的干热风,收获期的连阴雨等,都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

随着粮食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均占有量也在逐步提高。1976年是历史上人均占有量的最低年份,比1962年低107.2公斤;1996年为最高年份,比永宁县1127.1公斤少336.58公斤,但比全区农村平均水平499.1公斤高291.42公斤。1996年是1962年人均占有量的1.5倍,是1972年的1.4倍,是1984年的1.3倍。从1962年到1996年,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年递增率为1.2%。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同时,粮食商品率也在逐步提高,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90年代的45%左右。1996年粮食商品率为47.3%,比全区水平的46.3%稍高。2009年,人均有粮384.3公斤。

粮食生产投入主要有籽种、化肥、农药、机耕、灌溉水费等各项生产投入费用,劳动力不折价。

实物投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即人畜粪尿、炕土、墙土农家肥及绿肥、堆肥和秸秆还田。一般在播种前作基肥,每亩用量在15车~20车(小胶车)。1980年该村在小麦地每亩施土肥28车。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家肥的施用量呈下降趋势,在调查中粗略统计大约每亩只有10车左右,有的农户根本就不施农家肥。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基本上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其又与大的农业生产环境紧密相连。1990年,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但卖粮难与卖农副产品难困扰着广大农户,因而第二年农民对粮食的投入迅速下降,为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最低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大环境的不断改善,现又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农民开始轻视农家肥的情况下,这种趋势将有扩大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潜在的危胁。

农民越来越重视科学种田,多种农业生产技术被农民所接受。由于大面积推广地膜玉米和塑料大棚,以及开始推广小弓棚育秧,农用薄膜的使用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同时,农民对农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既能够减轻农民作业负担,又能起到增产实效的除草剂、灭害灵等用量较大。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是油料作物胡麻、糖料作物甜菜及蔬菜和瓜类。曾于1962年前后种植过棉花、白麻、甜菜和胡麻,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作物主要以甜菜为主;90年代初期,甜菜的种植量减小;90年代后期,因宁夏糖厂倒闭,不再种植甜菜。

新中国成立前,永宁县的农民很少种菜,但回族群众却因其传统习惯,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一般农户只要有3亩农田,便有1亩菜田。1952年,蔬菜作物占经济作物的68.55%。土地改革后,由于集体经济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0年~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蔬菜种植面积又有所恢复,占经济作物的26.48%。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把蔬菜的商品化生产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致使蔬菜生产跌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起,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和自主经营权的扩大,使蔬菜生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全大队种植蔬菜740亩,占耕地面积的14%。据1984年抽样调查显示,当时户均蔬菜面积1.24亩,以此推算,1984年该村蔬菜种植面积在900亩左右。到1996年底,全村共有菜地面积1620亩,塑料大棚1230间。2006年,全村蔬菜面积650亩,其中温棚1000间。

蔬菜种植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蔬菜,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1984年抽样调查,蔬菜每亩纯收入465元,为粮食作物亩均收入的5.6倍,1996年亩均纯收入1654元,也是粮食作物纯收入的近5倍。2009年,共生产蔬菜260吨,平均每亩纯收入4800元。纳家户的辣子以皮厚、色红、漂汤著称,故有“纳家户是辣子户”之说。村民纳艳芹、王国振、纳志永三家每年各种植蔬菜10亩,还有纳海河、纳银凤也种植蔬菜6亩~8亩不等,年均收入大都在4万~10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2009年都被银川市评为“百千万文明家庭”。

三、果园

果树种植业久负盛名,品种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杏、桃、核桃等。1952年全村共有果园94亩。到1957年达到了540亩。但人民公社化后,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批果园遭到砍伐。到1962年仅剩95亩。最后一次大规模砍伐果园发生在1976年,即将果园规划为新的居民点,几十亩果园遭到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民经营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种植果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1990年达到388亩,是1952年的4.1倍,1978年的7.3倍,但与1957年的规模差距较大。1994年以后,由于征地修路,以及重新划分宅基地等因素,果园面积又有所减少。1996年,全村329亩果园中,个人果园234亩,为集体的2.5倍。村民纳桂珍一家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葡萄5亩,年均收入10万元左右。她还带动周围群众种植葡萄,传授种植技术,2009年被银川市评为“百千万文明家庭”。2009年,全村共有果园40亩,每年生产果类42吨。

四、种植业结构

经济作物面积变化在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园的比重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有着此长彼缩的规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及回族群众的传统习惯,经济作物所占份额相对较大。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既可以自己食用,又可以用其获得的收入弥补家用。在六七十年代,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经济作物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经济作物所占份额逐步减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效益逐步为农民所重视,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步上升。到1996年底达到16.04%,2009年底有24.3亩。

蔬菜与粮食收益比较通过1984年与1996年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粮食作物与蔬菜的亩均收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粮食作物亩产净收入由1984年的94元提高到1996年的523元,比1984年增长了4.6倍;蔬菜亩均净收入由1984年的365元,提高到1996年的1654元,增长了3.5倍。蔬菜亩均收入比粮食作物收入高出许多,两次调查均在5倍左右。2009年,粮食作物每亩净收入1000元,比1996年增加510元;蔬菜每亩净收入2400元,比1996年增加1300元。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重1978年以前,粮食作物面积和收入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经济作物则正好与粮食作物相反,呈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在商品经济与市场机制的影响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占耕地面积与收入的比重正好与1978年以前相反。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粮食反而减少。

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主要是因政策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总的说来,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种植业内部的各种关系逐步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在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农作物技艺

轮作20世纪70年代后,进行耕地制度改革,由两段制向小麦的三段制、四段制过渡(即小麦连续种两年或三年,改种一年水稻的轮作)。三段轮作的优越性:能提高低温,据测定水旱田的地表温差为2.58℃,地面下0厘米~5厘米的土层旱田比稻田高5.08℃;可以改变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节省灌溉用水,每亩小麦比水稻节水在1600立方米以上,减少整地灭茬耗费的劳动力,倒茬地比麦茬地耗费劳动力多1/3左右;增加复种套种,充分利用光、热、水、劳动力和资金,实现单位面积多种多收。

常年轮作。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的地块,小麦连作2茬~3茬,然后种一年经济作物、瓜菜、三年或四年为一个轮作周期。

稻旱轮作。在低洼地段,盐碱较大,实行稻麦两年轮作,即一年稻一年旱,麦田间种大豆。小麦收后复种糜子,群众习惯称为这种轮作为“二段制”。这种轮作方式对消灭杂草、降低土壤盐分、减轻病虫害、调节肥料和劳动力余缺都有好处,也适合纳家户灌区的水系、土壤条件,因此至今它还是主要的一种轮作倒茬方式。

间套复种小麦地间套大豆是当地传统方式,在纳家户村的三队、五队、六队、七队麦田套种大豆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仍为间套种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小麦亩产在325公斤~350公斤,黄豆亩产在75公斤~125公斤,1978年个别生产队进行麦稻两熟试验,两作合计亩产1000公斤,2000年后,小麦、玉米套种,小麦亩产30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两项合计700公斤。

麦后复种绿肥,实现单位面积上的一年三收,绿肥一般亩产在1000公斤~1250公斤,其经济效益较之复种糜子增加20%。1990年,麦后复种萝卜、白菜、大葱、亩产都在2500公斤~3000公斤。

施肥农作物肥料主要是农家肥,即人畜粪尿、坑土、墙土等,辅之以绿肥、堆肥和秸秆还田,农家肥一般在播种前施作基肥。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种绿肥作稻田基肥,如芸芥、苜蓿等。种好一亩绿肥,其肥效相当于5000公斤优质农家肥,投资少,成本低,腐烂快,立见成效,1961年~1967年,各队每年种植的绿肥面积在2500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的绿肥占50%左右。1970年以后,由于晚熟品种的推广,种绿肥赶不上农时需要,推广秋季秸秆腐肥,秸秆还田取而代之。

1952年,开始施用化肥,主要用于瓜菜作物。195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施用硫酸铵、硝酸铵,每公斤化肥可增产小麦3公斤左右。60年代大面积推广施用尿素、碳酸铵和氨水。1959年~1964年,每亩耕地施用量11公斤~17公斤,1971年以后,推广高效颗粒复合肥,如磷酸二铵等,施用化肥量增加,每亩施肥量在30公斤~90公斤。1976年,每亩耕地施用量95公斤。1985年改进施肥方法,保氮增磷、氮磷混合作种肥,提倡氮素化肥要施入9厘米~15厘米深的土壤中,碳铵顺犁沟溜施,小麦一般每亩40公斤~50公斤,尿素10公斤~15公斤,水稻每亩施基肥碳铵40公斤~50公斤,尿素20公斤~30公斤,中上等地力田块采用分次追肥方法,使农作物后期不贪青,不晚肥。小麦在不同时期施用化肥不同,其效果差异很大。但在同等地力田块以不同方法亩施等量磷酸二铵7.5公斤,其结果为施作基肥的亩产335.2公斤,施作种肥亩产367.4公斤,施作追肥的亩产301.3公斤,以施种肥效果最好,施基肥次之,追肥最差。

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量,在不同生长期也是不同的。植株的氮磷钾含量为蘖期氮磷含量高,拔节期钾含量高。对氮、钾的吸收量,拔节至孕穗期最高,该期茎叶、穗同步增长,需肥最多,拔节前追肥,作用最大。对磷的吸收,乳期前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开花至乳期达到高峰。孕穗前,植株中的氮磷比为4.3:1~4.7:1,孕穗至开花期,磷的比重增高,氮磷比1:1,故孕穗前后增施磷肥,有增产效果。从分蘖到拔节,对钾的吸收比重最高,该阶段的磷钾比为1:7.3.

2001年,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测土配方,实行根据土壤中含量的肥力元素进行施肥,其效果明显,对土壤进行氮磷钾比例施肥,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同时提高了土壤的养分,缓解重氮,轻磷钾的施肥方法。

除草农田杂草种类较多,对农作物生产及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稗草、三棱草、鸭舌草、黑菇子、野茨菇、野燕麦、野豌豆、灰条、芦草、东川菜、小旋花、兔丝子等。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科技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农田杂草全凭人工锄草,旱田用锄、铲费工费事,劳动强度大,工效极低。水稻杂草全靠手拔,杂草占稻田苗的二成至三成,严重者草苗各半,遇到地多劳少,夏收农忙,加之拔草者手、腿、脚受稻田水浸泡,易得皮肤病,奇痒难忍,部分稻田只有作罢。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纳家户开始推广化学药剂除草。1965年,开始推广使用敌稗乳油水田除草,尔后使用二钾四氯除茨菇秧和三棱草,其除草率达90%左右。1975年,推广除草醚,杀除稻田稗草,示范施用24-DJ酯除旱田灰条等双子叶杂草,杀草率亦在90%以上。1979年试验推广杀草丹除稻田稗草,占当年全大队水稻面积的83%,个别生产队推广面积达90%以上。1984年开始示范推广“五二朴”,杀除稻田鸭舌草,1985年~1990年推广使用高效杀草丹,1995年~2005年推广使用“仲丁灵”、稻杰等高效农药,使全村使用药剂除草占小麦、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

病虫害防治经常流行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黑穗病、锈病、吸浆虫和水稻稻瘟病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有小麦全蚀病、赤霉病、黄矮病和水稻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以及危害其他作物的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等病虫害,村级组织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方针,及时预测预报,积极发动群众进行防治。1981年,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后,各级组织建立了统一防治措施,实行社会化服务,在防治小麦蚜虫,全蚀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都采取了群防群治,病源体得到有效控制。

小麦黑穗病。民国31年和1952年,纳家户普遍发生小麦黑穗病,影响收成在五成以上,此后在防治黑穗病中推广春播之初换种并用温汤浸种等措施进行防治,但防治面积不大。

小麦吸浆虫。1952年,全县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3000亩,1953年发展到8000亩,1954年高达4.05万亩,其中一区的五乡(纳家户乡)最为严重,小麦吸浆虫很快蔓延到纳家户各生产队,最高密度451头/R2,经人工土壤施药和飞机喷洒“六六六”粉进行联防后,到1958年密度平均降至8.8头/R2,吸浆虫基本得到控制,但到1984年和1991年个别生产队农户的小麦田块又出现吸浆虫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到位,很快得到防治。

小麦蚜虫。从1980年开始发生,且面积逐年扩大,采取喷洒“六六六”粉和乐果进行防治,使蚜虫很快得到控制。1990年开始,每年小麦灌浆成熟时正值蚜虫大面积发生季节,农户对蚜虫防治重视,每年防治两次。

稻瘟病。多发生在6月底至7月底的水稻拔节抽穗期。采用赛力散、石灰粉喷洒2次~3次,每亩用药1公斤~15公斤,可控制病情。70年代推广抗稻瘟病的京引39号水稻品种,稻瘟病很少发生,80年代初由于品种混杂、退化,稻瘟病重新抬头,据县农机推广中心调查研究,此病与施氮素化肥过量和密植有直接关系,1981年、1989年、1992年在纳家户部分村民小组的发病面积494亩、503亩、208亩,在种植水稻的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水稻白叶枯病。1978年在望远公社新银大队首次发现水稻的白叶枯病,经查证是稻种矮半2号传播的。1981年,此病在全县再度流行,涉及到纳家户4个生产队,发病面积121亩。1982年,在全村发病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37.6%。由于群众认识到位,县、乡、农技人员科学指导,用10%的叶桔净,每亩用药0.2公斤~0.25公斤,兑水喷雾有一定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1982年首次发现,当年在全村各生产队都不同程度的发现。由于防治到位,据试验推算,挽回水稻损失39.1万公斤。

六、农作机具

农具步犁,旧式步犁除犁铧,犁面铁制外,其他部分为木制用于耕地,1952年开始示范推广铁制新步犁。1953年,有新式步犁71部,其中7寸步犁17部,6寸步犁14部,5寸步犁40部,1961年,全大队每队平均有新式步犁8部~10部,其中双轮双铧犁39部。

耙,木制框架钉上铁尖,呈刷状,由役畜牵引进行碎土作业。

耱,由耱杆、耱鱼和灌木条编制而成,用以耱地保墒。

木耧,分为三条腿和一条腿两种,除耧铧铁制外,其他部分均为木制,用以播种。

镰刀,用于收割。

耕种机械拖拉机。分大中型和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两类。1980年前,朝阳大队农业机械总动力1394千瓦,其中大队经营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拖拉机13台,全大队机耕面积2463亩,占总耕地面积57%。1985年,全村个体农机户54个,联户4个,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7混合台,小型拖拉机227台,有大中型机引农具41部,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934千瓦,机耕面积为49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5%。

2009年,全村有大中型拖拉机8台,小型拖拉机(手扶)326台,100%的耕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播种机械1954年示范推广6行、12行马拉播种机,1958年有机引播种机,1961年全村有畜力和机引播种机14部,播种面积2410亩,1985年有播种机27台,机播面积3074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7%。1980年前,播种机是用畜力牵引。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不断采用新技术,对播种机进行机械改革,改革的播种机实行种肥和种子混合播入土中,为入土后的作物苗类增加土壤肥力和养分,在农作前期尝试中收到一定效果。

植保机械1956年开始推广人力喷雾器,到1961年共有人力喷雾(粉)器24部,1978年开始使用机械动力喷雾器,到1983年有机械喷雾器2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人力喷雾器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防病防虫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人力喷雾机发展迅速,全村每个家庭农户均有一部,基本实现了农作物植保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收获机械20世纪60年代初生产队试用人力脚踏打稻机。1963年,纳家户生产大队首次购进一台拖拉机为动力的1100型大型脱粒机,1965年全大队通电后,机械动力脱粒机迅速发展,1970年有11台,1978年有19台,1985年有24台,全村麦稻脱粒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2年以来,全村收割机的型号有嘉祥、蓬莱格、4GW-1.4型卧式收割机,每天每台可收割20亩~30亩小麦。2009年底全村有收割机2台。

粮油加工机械1962年开始使用。当时使用的是一些小型爪式粉碎机,只能对粮食进行一些简单的粗加工,60年代末70年代初,磨面机、粉碎机、榨油机相继投入使用。

碾米机,有卧式、立式两种,卧式以碾稻为主,也可以碾小米及其他杂粮。立式以碾小米为主,也能碾大米。2009年底全村共有大型碾米机2台,小型4台,以立式为主,基本满足谷物加工的需要。

粉碎机,1968年开始使用,是粮食加工最早使用的机械之一。它分为挂式和锤式两种,挂式粉碎机应用较普遍,主要用于玉米、高粱、农作物秸秆等粗粮加工及饲料加工,粉碎机生产效率高,运用不同细度的筛底可加工出各种粗细饲料,至2009年全村拥有粉碎机90台。

磨面机,1969年开始使用,是粉碎机之后发展较早的粮食加工机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磨面(指磨小麦)利用石磨进行加工,70年代磨面机有较大发展,平均每个生产队有一台磨面机,其型号有NF-66型对辊磨、FME-278型锥型钢磨两种。锥型钢磨加工小麦,效率为50公斤~100公斤/小时,且面粉质量较好。对辊磨是一种较先进的磨面机,大型磨面机厂均采用,1988年小型磨面机逐步淘汰,一些先进的大中型面粉加工机械占有了市场,其加工的面粉质优,出面率高而受农民的欢迎。

榨油机,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至80年代基本代替了木伏榨。主要有螺旋、液压两种榨油机,工作效率高,出油率高,多运用于胡麻、菜籽、葵花籽榨油。液压榨油机需配磨碎机,其加工程序复杂,榨油原理与木榨相同,主要用于胡麻榨油,深受用户欢迎,2009年全村拥有榨油机5台。

农业运输机械农业运输机械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拖拉机、农用汽车、农用三轮车等。

1972年以前,拖拉机主要从事田间的耕耙作业,到1972年大队成立拖拉机站时,拖拉机主要是从事农田间运送肥料、农作物运输、农业生产资料及农副产品的运输。1978年,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村队拖拉机不断增多,拖拉机不仅从事农田作业和农业运输,而且从事经营性运输,弥补了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铁路运力不足、农闲时拖拉机闲置等缺陷,活跃了城乡市场,搞活了经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生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个人购买农机搞运输。不少车辆承包给个人,使拖拉机经营运输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由于拖拉机从事经营运输业,经济收入较高,使大批农户投资购置拖拉机和农用汽车,拖拉机迅速增加,到2009年,全村有大中型拖拉机9台,四轮(手扶)拖拉机45台,农用汽车16辆,农用三轮车12辆。

2008年以后纳家户农民享受农机补贴项目中标产品购进各种农业机械22台,获得补贴17.4万元。

同类推荐
  • 国富论

    国富论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
  • 货币的逻辑

    货币的逻辑

    货币,从无到有,从实物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从一般等价物到金融投资再到掠夺大众财富和垄断控制的工具,不是在“进化”而是在“变异”。你以为你听懂了,往往都是错的。危机时,无数真假专家都在“告诉你”,如果你不懂货币,他们告诉你了,你能分辨吗?这是一些常识: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一切都在急速变化,你必须不断地学习。这是一部简史:货币的“变异史”,关系我们的现在,决定我们的将来。这是一本辅导:读“货币战争”,看“金融危机”,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进阶读本。这是一种眼光:以货币为放大镜,看懂世界格局和中国经济。
  • 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

    知识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知识市场经济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美是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利益的和谐在主体意识中的整体直觉,是真和善在主体直觉中的统一。客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然美,主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美,人的美是二者的统一。美女就是人的美。
  •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本书中,以上问题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 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经济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以一副通俗亲切的面孔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人开始用经济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本书从出行经济学到职场经济学,从人脉经济学到投资经济学,从婚姻到房价,从新闻到国家政策……现代人行走于社会中可能涉及的经济生活皆被囊括其中,以简明的道理、易懂的语言细细阐释。
热门推荐
  • 道士的都市奇遇

    道士的都市奇遇

    萧凌羽师门突遭巨变,为了师门的未来,他逃离修真界来到了人界,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学校,在学校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他最后竟然成为了,学生梦寐以求的K.Oone看他如何在拳皇争霸赛中,拔得头筹,破坏秘密进行的全球大战。最后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party.time吧!
  • 茅山小道士2

    茅山小道士2

    茅山道观的三大天师真传弟子茅小胜,在解决了一桩桩谜案后,侠名远播。但江湖中仍旧纷争重重,江湖上兴起的五毒教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企图唤醒沉睡的十灵石,以此争霸天下。茅小胜在征得三大天师的同意后,离开茅山。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十灵石之旅,同时也在无意中邂逅了圣医族圣女白巧灵,寻找灵石的旅程是何等艰难,在十灵石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 牛掰小农民

    牛掰小农民

    陆小川因为爷爷的去世伤心欲绝,也因此放弃了去大城市生活的念头,决定留在老家种地,做一个小农民,可他却无意间开启了爷爷留下的一枚戒指,然后在家种地的同时开始了他的修炼之路,别人修武他修真,他的平静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且看他如何以一个小农民的身份笑傲都市……!
  • 神魔馆

    神魔馆

    这是一本在不现实中讲述真实的小故事结合体。
  • 魂归彼岸,情落忘川

    魂归彼岸,情落忘川

    彼岸花开,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永不见。
  • 武古记

    武古记

    隔世少年,百年积怨,身负使命,频遭迫害,新仇旧恨,不共戴天。
  • 网游之领域神话

    网游之领域神话

    成人世界,总有规划,生而为人,则有梦想。背负莫须有的骂名,与家庭背道而弛,偶然进入游戏,开启神话人生。
  • 玄渊境

    玄渊境

    玄渊238年,第六代玄渊王驾崩,诸侯裂地割据,玄渊界分五境,劫尤王划瑞河分南都劫尤,北魁王拥裴山得北境霸汶,岚衍王族发生内战,岚衍诚与岚衍诺以荡云关为界划西宫灿磐和东府泉央,玄渊王忠臣拥护九岁的七代玄渊王据守玄渊城。至玄渊242年,五境分立之势完全形成,各地储蓄战备,统一之战一触即发。
  • 时间之门的救赎

    时间之门的救赎

    拥有逆流时空血统的女孩慕晨曦从小就不招人待见,唯一的好友都因她死于一场车祸。悲痛欲绝的她选择了用三分之一的生命倒流时空,回到过去,不料却回到了十一年前。这一次,她不但发现了好友多年深藏于心底的秘密,还解开了母亲逝世的真相以及父亲多年来为何冷落她们母女的原由。一切冰冷之下藏匿的温暖不为人知。为了救回好友与母亲,慕晨曦究竟是向神明献上自己的生命,还是就此放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