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78700000056

第56章 发展低碳经济 走出政策困境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政治家讨论的话题,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普通公众越来越切身地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认同气候变化是人类正在面临的一场灾难这个事实。

尽管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很多学术争论,但在国际政治论坛和各国政府政策制定者那里,所要考虑的是:我们该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也是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三者交织在一起。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又必须以不损害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前提。显然,环境保护和气候改善是能源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保障能源安全也成为一国环境和气候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把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概括为: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方案》提供的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且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认识是清醒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并正在和平崛起的征途上稳步前进。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国内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中国的能源战略必须要同时应对两大挑战:一是维持国内稳定,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这就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安全的能源供应,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还必须消除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环境破坏、经济发展真实成本(主要体现在外部成本上)的提高、人民生活福利下降(包括医疗成本的上升、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等矛盾。二是在国际社会上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再重复西方工业化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必须走一条低碳经济道路,既保证能源供应,又减少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①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初是源于发达国家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担忧。自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②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已经被各国视为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少在21世纪的100年时间内,无论是富国(发达国家)还是穷国(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低碳经济都是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低碳经济也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是区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发展的新思路;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中国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内涵上来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从规模上来看,按汇率计算,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为 6%左右;按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GDP已占到全世界 GDP 的15%。按照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的预计,2009年年底,中国GDP的规模就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胡鞍钢教授的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超过日本。从增长速度来看,从1980 年开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为9 。8%,2006 年和2007 年经济增长都超过了11%。即使在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还达到9%,总量突破30万亿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的《2009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显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基本情况下为8 。4%,乐观情况下为8 。9%,悲观情况下为7%。相比之下,2009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从2008年分别增长1 。2%、1 。1%和0 。4%,转为分别下降1%、0 。7%和0 。3%。可以预料,2009年中国经济仍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不仅是从战略的高度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也增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和气候政策和谈判上的主动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是:节约为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多元化发展是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要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据悉,新能源振兴规划正在制定当中,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表示,要力争在2010年前后使中国的风电装机突破2 000万千瓦,争取到2020年使中国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6%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0—2000年,中国总节能量的七成是靠产业结构调整的,三成是靠技术进步的。但是,“十一五”规划的前两年,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也没有实现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的目标。不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源供需形势变得相对缓和,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从目前现状来看,中国的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有了较大变化。2009 年一季度,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了 3 。5%、5 。3%和7 。4%,而2008年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是11 。5%,即第二产业比2008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了6。2个百分点,而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2 。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2008年同期是42 。7%,2009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4 。3%。而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由2008年同期的46%下降到2009年的44 。1%。在高耗能产业当中,石油加工和炼焦业是负增长,2009 年一季度是 -5 。4%,像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增长幅度都很小,只有0。3%。① 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费,尤其是对电力消费的大幅下降。因此,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提高第三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比重,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是全球“能源巨人”。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约为26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为27 。9亿吨,原油为1 。9 亿吨,天然气为 760 亿立方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27 。4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7 。4亿吨,原油消费量为3 。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为807亿立方米。中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维护世界能源格局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最近几年,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石油价格的上升改变了消费国和产油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传统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瓦解,但新的秩序还没有形成。中东地区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自不稳定地区的石油供应越多意味着中国需要付出越多的安全成本。此外,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接触会增加中美之间的猜忌和敌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会使得安全问题包括能源安全变得更加迫切,有可能演变成“自我实现的诅咒”。

从能源消费的增长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处于能源消费的缓慢增长期;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穷和落后,正致力于加快发展,其能源消费的增长正在加快。据统计,1996—2006年,欧美26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0 。62%,而同期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4 。36%。据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 2007》中的预测,从2006—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总量将以年均1 。2%~1 。6%的速度增长,其中74%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增量就占全球能源增量的45%。要在经济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对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单位 G D P能耗为0 。91(吨标准油/千美元,2000年价格),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 。32(吨标准油/千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是0 。21和0 。11(吨标准油/千美元)。通常来讲,发达国家由于工业技术较为成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经济结构和体系较为完善,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间有限,而发展中国家则有较大的改善潜力。

中国从1993年开始重新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十五”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进口石油量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值)分别为31%、32 。8%、39 。3%、47 。5%和43 。9%① ,目前已经超过50%。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比率将达到82%。在油价高企的时代,能源安全问题存在相当的风险。由于产油国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俄罗斯和委内瑞拉是这两大地区之外的重要能源供应国。这些地区要么存在潜在政治不稳定因素,要么是反美国家,或者是惯常用能源作为外交武器的国家。因此,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增强了中国对产油国的依赖,相应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压缩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空间。

为缓解这一风险,中国已经开始实施一些项目,如节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国内石油的供应以及寻找和发展可替代能源。2004年6月30日,我国提出未来20年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后,一系列提高我国各行业、各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得到广泛实施,如制定能效标准、能源效率标识、建筑节能条例等。能源效率的提高会直接减少对能源的消费,尤其是减少对进口高度依赖的能源的消费,从根本上降低能源的不安全性。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

在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中国面临的环境生态压力也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 年中国环境负担占 GDP 的比例大约为 2 。68%~5 。78%;①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的3 。05%。

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70%需要由煤炭来满足。1965—2007年,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重曾一度达到77%。虽然煤炭所占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又出现较大反弹,煤炭消费量直线上升。近年来,油气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煤炭消费的较快增长。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08年的数据,煤炭连续5年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煤炭产量达到12 。9亿吨油当量,比2006年增长了7 。0%,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1 。1%;消费量达到13 。1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7 。9%。尽管这是从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幅,但依然占全球煤炭消费增量的2/3以上,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41 。3%,占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的70%。

煤炭的使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成本。煤炭在开采、加工、运输以及燃烧过程中,会排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生态以及人体自身的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带来大量的环境外部成本。煤的开采造成的外部成本包括水及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对含水层的影响、对水文平衡的破坏等。煤的加工和处理所排放的废水造成水体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煤的运输也会产生外部成本,包括粉尘的遗落。煤炭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粉尘、氧化氮、二氧化碳以及汞带来的空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哮喘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一些研究表明,考虑煤炭带来的环境外部成本和现有管制导致的价格扭曲,仅2007年,我国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造成的外部成本高达18 264亿元,相当于当年 GD P的7。4%。① 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氮等都是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2005 年,二氧化硫排放造成大约6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② 2001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表明,在1970—2004年,全球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从2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提高到了490亿吨,增加了70 。73%。在过去的100年中(1906—2005 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 。74℃,而在接下来的约100年间(到2100年),将继续上升1 。8~4℃。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指出,大部分观测到的近50年来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增加(9 0%的可能性)。全球气候的变化将会给人类生态、经济和社会带来灾难,为此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中来。1992 年起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府间合作和谈判的起点和基础;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定量确定了工业化国家三排放温室气体的限额;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召开,重点讨论制定新的国际气候条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温室气体第二排放大国,在《京都议定书》中不承诺具体的减排目标,但不等于可以免除任何义务。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包括国际气候谈判,为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义务,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从长远来看,如果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旨在稳定温室气体含量的努力才能获得成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特别是减排决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决策,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决策;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内战略决策,而是一个涉及全人类的国际战略决策。① 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所作的选择举足轻重。中国1%的决策失误就有可能造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100%的失败。②

尽管现有的低碳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中国很快进入低碳社会,并且,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困难,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带给中国的挑战更大,如果不下定决心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在未来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等东亚新兴国家生产链条的改弦更张。新的生产链条将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重要的是,不再以无节制地加剧能源消耗为代价,并且有望摆脱对化石能源的根本性依赖。那么,生产的扩张必然会被置于可控的能耗限度之内,不会出现当前巨变中表现出的生产的过度现象,即便出现生产的大规模扩张,也不会带来巨量能源消耗所导致的价格高涨。换言之,低碳经济的能源利用模式切断了边际上的成本扩张与生产扩张同步的固有联系。

避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锁定效应

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由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所以,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

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为应对金融危机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元的直接经济刺激方案。当前的危机尽管给中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国内产业也得到了一个重组的机会。同时,国家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也给国内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上的可能性。

国内产业能否抓住此次机会,大力投资新兴产业,转向低碳发展,则急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导向性政策。否则,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能会促使企业在下一轮经济复苏中继续选择劳动密集、高耗能、高排放的技术和产业结构。而且,由此也会带来所谓的“锁定效应”。

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新变化

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行动。国际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经济新的潮流性变化。

目前,全球正处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活跃期,中国需要及早安排部署,以保持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世界前列。目前,很多低碳技术处于研究开发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变化很快,比如不同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路线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很大资金。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上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但如果中国不能跟上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一旦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中国再想追赶就难了。中国又会重复其他产业引进、低成本竞争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同类推荐
  • 保险推销员必读手册

    保险推销员必读手册

    《保险推销员必读手册》是保险推销员的成长枕边书。美国的克里曼特·斯通16岁开始推销保险,36岁就成为了百万富翁,此外还有贝格、日本的原一平、齐藤竹之助……世界保险市场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级保险巨子和数不胜数的大富翁,他们是万人瞩目的英雄。相信自己:只要跨进了推销保险这扇门,你就不再是一个“俗人”。
  •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本书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张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起薪状况;通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起薪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本书详细探索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表现,全书共分十三章,内容包括:对称经济与对称哲学、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对称经济学与对称辨证法等。
  • 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最见怪不怪的生活案例和最意想不到的趣味解读,为你揭开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济学秘密和潜规则。
  • 客源国(地区)概况

    客源国(地区)概况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编写的,主要介绍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基本格局与前景,及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和港澳台客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共选取了41个我国的主要客源国或潜在客源国,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客源地区。主要讲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发展、政治状况、文化传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等。本书突出高职高专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有机地融合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等要素,以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热门推荐
  • 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

    落狱峰的陨灭,凉染山的重生,一朝穿越,冰下重生,睁眼,风华再现。身子与灵魂都还是自己的,可这身份为何在这陌生的大陆如此扑朔迷离?于是,某人为了解开自己身份之谜开始了漫漫人生路......一路过关斩将收神兽炼等级,他日益强大起来,可是...他什么时候招惹了这么多桃花??!——————————————————————QAQ苦逼的作者慢慢的码字中......简介无能orz......
  • 希望永恒

    希望永恒

    如果可以,我希望永远也不要醒来。在这无比混沌,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界......这是身为超兵的雷翼踏上这片大陆的第二年。两年前雷翼三人通过纳格菲蒂尔空间魔法阵逃至于此,他与一位伙伴失散,还有一位伙伴生命垂危,每况日下,徘徊在死亡边缘。内心备受煎熬夹杂着愤怒,不甘,悲伤,惭愧,后悔与仇恨......终于,他在这块未知的大陆上踏出了第一步,他决定在这神秘的新世界中寻觅,寻觅希望。等待他的是......?
  • TF之星空下的约定

    TF之星空下的约定

    无意间的相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了爱的旅程。一路风风雨雨,但却因为他们彼此的信仰,从始至终,不改变。
  • 人类的未来:海洋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人类的未来:海洋科学知识3(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 一白狐尔

    一白狐尔

    一个喜欢文学和音乐的人因为猝死桌前,一不留神踏上了穿越的贼船,没有办法,因为想要笑着活下去,所以他只能努力修行,虽然有点异样,这么说呢?你见过一身浩然正气的狐狸吗?
  • 墓影随行

    墓影随行

    女大学生白凌,因为一次意外,卷入一场阴谋当中,生活不再安稳,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追寻答案当中。年少无知的她遇到三个好男人,可是却唯独对一个人情有独钟,为他付出一切,却没想到,最初的相爱只是阴谋一场,所有的付出,最终只换来一句冷酷无情的“你不配”。当她绝望万分地离开后,他后悔莫及地去寻找,去弥补,可是最终,谁也不会是当初的自己了。爱情到底有什么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PS:这其实是一篇以冒险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里面不乏惊险刺激的情节,还有很多恐怖元素,里面的爱情纠葛虽然有虐,但是绝对虐得温馨,结局大欢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汉人衣冢

    汉人衣冢

    辉煌的三国之后,似乎汉人的气运已被用尽!我们的兄弟被杀戮,被奴役!我们的姐妹被当做会说话的“两脚羊”,放入鼎中煮食!汉人的天空一片阴霾,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有的只是深深的寒冬,彻骨的绝望!!
  • 敦煌变文选

    敦煌变文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