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4700000027

第27章 1940-1949年在废墟中歌唱(6)

这种状况首先表现在文坛。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和外国当代作品翻译出版,正如茅盾当年所说的“隐隐然成为一种运动”。当时的人们既能读到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又能读到小说方面的大量译著,狄更斯的《双城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随风而去》(飘)等等。

当时一批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也颇为热门,它融会较多文学与戏剧的活跃因子,如《夜店》、《表》、《欢天喜地》、《春残梦断》等文化品位高且十分卖座的影片,而那些早年在外国留学的“海归派”编剧和导演则功不可没。比起这些“混血儿”,血统纯正的好莱坞电影,随着抗战的结束也大量涌入,重新为包括电影人在内的广大观众提供了观赏的盛宴,更重要的是也为战后中国电影的再度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

“小别四年,我们不妨看看人家是怎样地在进步着。”这是当时新创电影刊物《世界影坛》发刊词中的一句。外国电影在中国恢复大规模放映,最直接地促进了电影公司不断恢复或迅速成立,甚至膨胀。报道外国影讯的电影刊物也大量出现,像《国际影讯》、《电影周报》、《好莱坞电影画报》等,出刊都非常迅速。而当时运人中国的外国电影除了少部分英、法、德、意等国影片外,主要是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和前苏联的影片。

好莱坞影片的上映自不必说,战后前苏联影片虽然在气势和数量上远不如美国,但却始终不断,而且随着时代需要发生着微妙的起伏。

当时放映的《列宁在1918》、《彼得大帝》、《森林之曲》、《碧血花》等影片满足了挑剔的观众对迥然不同于好菜坞电影的新奇渴望。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生动地说道:“美国电影适宜在一间雅致的小客厅放映,苏联电影就适宜在广场上开映,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人头。”这些看不到大腿、谋杀以及飘飘然爵士歌曲的“广场电影”,以实实在在的拳拳爱国之心,紧密地贴合着时代的脉搏。而这种鲜明的意识内容与风格,也为新中国电影提供了经典的蓝本。

时光荏苒,从字幕走向声音外国电影,尤其美国好莱坞电影,自“一战”以后不断运到中国,一度占据了中国的银幕。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影片占据了上海各大电影院,上海最高档的电影院几乎是以放映好莱坞电影为业的,到高档影院看新鲜面目的外国影片对于当时时髦的上海人来说,不仅是时尚,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一台投影仪和上千块玻璃片对于大多数不懂外语的中国观众,好莱坞影片依靠什么来吸引他们?一个是靠很精美的说明书,里面会有演员和剧情的介绍;另外一个就是中文字幕。

我那时候刚从学校里面出来,就去一家外国老板的电影院做翻译,当时薪金不算高但也不低。工作比较辛苦,每天四场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来一部新片后,我要很快译成中文,当时随片带来的还有英文台本,我主要也是做台词的翻译,并不是每句话都翻,找认为主要的话来翻。

我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随片放映时控制字幕。先把翻译过来的话写在一个窄长条的玻璃片上,然后编上号。什么用途呢?当时字幕不像现在是打在影片上的,而是在银幕旁边另外有一块白色小银幕,在放映室除放映机外另架设一台投影仪,我把编好号的字幕在投影仪上放出来,因为对影片已经很熟了,听原文然后更换玻璃片。一部影片大约一千句左右台词,所以玻璃片堆得很高,工作也很紧张。

“译意风”并不普遍就是用这样配字幕的方法,我翻译了当时好莱坞最卖座的经典影片,像大家熟知的《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出水芙蓉》、《红菱艳》等等。这些影片在美国本土放映没几天就能在上海看到,因为那时候上海是租界,非常开放,不受限制,所以好莱坞影片垄断着上海电影市场。

后来也推出过一种新型的译制方法,也就是“译意风”,记得当时“大光明”推出的广告语是:“贡献给:爱看外国片而不懂外国语者;向来只看国产片而现在想看外国片者;欲求完全明了外国,片剧情者。”尝试新鲜的观众不少,但是“译意风”并不是当时看外片的主流方式。一是设备要求比较高,需要影院投入大量资金;二是观众要交的钱比看字幕的要高一些。“译意风”只是作为“大光明”以及“国泰”等少数几家电影院的特色服务项目,并不普遍,外片依然是以字幕为主的。

“配音过程就像打仗”,上海沦陷后,电影业很不景气,英文片不允许放映了,我没事情干就转行到越剧班子做了8年的时间,也做编剧方面的工作。后来到上外国语大学进修过一年,还留校教过书,并掌握了俄语。但是教书总是不安心,还是想去搞电影。正好电影厂需要翻译,就回到老本行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下面原来叫做翻译片组,在1957年时分出来成为了现在的上海电影译制厂。

成立早些的还有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原“满映”改组后成立的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他们也有译制片组而且从解放前就开始做译制片的工作了。他们主要做前苏联影片及日本影片;我们做东欧片、前苏联片,也有法国片和美国片。50年代初的译制片已经都是译配片了,就是有中文配音的。因为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很多设备都是自己研制出来的,从翻译到录音再到剪辑,工作人员是非常辛苦的。夏天没有冷气,因为保证声音质量又不能吹电扇,就用大冰块降温,整个配音过程就像打仗,我们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的译制片道路。

1948年冷峻现实主义典范《万家灯火》

朴素平实的创作者沈浮

《万家灯火》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三部影片并称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主流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在80年代香港影评人举办的“中国十大电影”评选中,《万家灯火》荣获第三名;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中文电影一百强”之一。沈浮在“昆仑”创作了《万家灯火》和《希望在人间》,和同时期的许多电影艺术家一样,完成了从朴素自发的现实主义向自觉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转变,达到了他1949年以前创作的最高峰。

当“现实主义”遭遇“新现实主义”1948年,中国电影的旗舰“昆仑影业”继推出《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情节剧史诗电影后,稍有喘息地调转了一下航向,把摄影机从带有明显传奇色彩的人物转移到普通人的身上,努力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新意来,《万家灯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更被看做是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成熟和深化。与《万家灯火》同年。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完成的一部《偷自行车的人》,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新高潮。同样是在战后的废墟上,同样是一群受到物质和精神伤害的人民,意大利的电影人从纪录电影中汲取了养料.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口号。

“还我普通人”。回过头来看,其实这场电影运动是将创作视为一个“道德运动”。影片里的每一个画格都有它的作用,只有这样表现现实,电影才算尽到它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负责的态度,艺术家的良知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从而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进步意义的电影运动。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战争毁坏了意大利的电影工业,迫使电影人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在非常简陋的环境下采用简陋的方式创作,这一口号的提出也是当时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却意外地在世界电影美学发展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偷自行车的人》的最后一场戏,主人公由于偷别人的自行车被人捉住,在饱受辱骂和打击之下,影片的情绪也积累到高峰。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从背部拍摄的全景,男主人公和他的小儿子低着头,慢慢地融入到了下班的人群当中,向前木然地行走。而《万家灯火》的主人公胡智清也是因为拾到一个钱包却反被诬陷而遭到痛打送入医院。在影片的最后,全家团聚,工人小赵最后说出了点题的话:“这不是你的不对,也不是她的不对,是这个年头不对。”相比而言,前者是在“新现实主义”口号下沉静、内敛的思考和表述;后者是在现实主义积累深化过程中无法释怀的口号式宣泄。这是多么奇特的现象:虽然西方文化是“冲突文化”的典型,中国文化是“融合文化”的实例,中国电影的变革似乎是一种不以文化命脉的断裂为代价的渐进与沉稳。

进入50年代,“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始分化,有的坚持原来的创作方法,有的则另辟路径。这些伸出的枝丫延伸为一波又一波的电影运动,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现代主义”,到特吕弗、戈达尔的法国“新浪潮”。20世纪世界电影史后浪推前浪的翻滚着,而中国电影则在一如既往的“现实主义”传统中迷失了航向。

人生经历沈浮1905年生于天津一个码头工人家庭,从小家贫,做过小贩、苦力、号兵、照相馆学徒。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喜剧短片《大皮包》。

1933年,来到上海,进入联华公司。主要作品是《无愁君子》、《天作之合》、《狼山血记》和《冷月狼烟录》。

抗战爆发后,参加了西北影业公司,编导了大后方唯一一部正面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片《老百姓万岁》,但未及完成,公司即被撤销,转而从事话剧工作,导演了《雷雨》、《日出》、《原野》、《雾重庆》等话剧。

抗战胜利后,沈浮参加北平“中电”三厂。编导了影片《圣城记》和《追》。当“中电”内部创作氛围恶化,沈浮离开“中电”,转入进步电影制作基地昆仑公司,编导了《万家灯火》与《希望在人间》这两部杰作。

建国后,沈浮相继导演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曙光》(上下)等10余部影片。历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艺术委员会主任,是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上海影协主席。沈浮于1994年去世。

1948-1949年上海影人第三次南渡香港

在时代的底色上唱复调的歌

关锦鹏执导的《阮玲玉》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上海炸塌啦,香港发达了!,,这或许能说明几分战争背景下,香港与上海这两个中国最早的电影都市之间扯不清的密切关联。1949年之前,政治立场、创作理念皆有不同的上海电影人分别登陆香港,为经历了战时停顿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更为复杂的因素。而国语片和粤语片这两种影片在香港电影近百年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也是国内影人影响力量的曲折反映。

香港早期影人惯称50年代开始的、维持颇长一个时期的繁荣局面为“黄金时代”。从粤语片整个历史来说,50年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t·黄金时代”的发端应该从40年代末期的序曲开始。

香港与上海:电影双城相互映射关于香港电影的传奇其实就是一个小渔村的传奇。香港原是个渔村,以粤语、客家语、潮州语系为主,属于岭南文化的边缘文化。因为香港曾为英国租用,政治、文化环境就更显得特殊、微妙且复杂。中国的变法、革命、文化运动以及各种势力都一样不落地波及到香港,且影响甚深。而香港与上海扯不清的关联在当今最时髦的语汇中被赋予“映城”之说,也确实如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取道香港的内地电影人成分、动机都不尽相同,但也确实对香港电影产生很大影响;而内地(主要是上海)不断发展着的各种电影潮流,进步电影、人文电影或者商业电影在香港电影的发展中也能找到映射和反应。

香港影业的繁荣依然是以许许多多散落着的小制片公司在宽松的环境中肆意疯长为表象的,这些出品极少的制片公司或许在电影史的大舞台上不值得一提,甚至不少是轻易就消散掉的,但这些公司呈现出的不断置换与空前散落的状态,显得那么生生不息,这似乎已经预示了一种迎接电影商业大潮的信念。当然,在当时真正显示巨大热度与理想状态预期的,还是那些政治意识鲜明、张扬的香港“进步电影”的开展。

“进步影片”的成色是这样的:1948年左右,由于内地解放战争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中共领导下的进步电影人士争取到倾向于进步的资方的合作,于是先后成立了“大光明”、“南群”、“民生”以及“南国”等影业公司,作为拍摄进步电影的阵地。与“左翼影人”30年代在上海时的方式相似,在理论批评方面,先开辟影评的窗口,比如《文汇报》的《影剧周刊》、《大公报》的《影剧》等。

国语片方面有著名的“七人影评”,粤语片也有“粤语集评”等,以道劲坚实而激情澎湃的集体力量与明朗或不明朗的力量抗衡着。

作为一种方言电影。粤语片在香港拥有非常稳定和广大的观众群。

在30年代抗战时期,蔡楚生等一批电影人南下香港和当地电影人一起把粤语片推向高潮。香港沦陷期间,香港电影人拒绝与日本合作,“一片不产”也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战后电影重建,土生土长的粤语电影对拍摄的题材和口味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些生动而鲜活的市井故事或家庭题材并没有因为湮没在时代的变动里。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感恩故事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感恩故事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建筑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建筑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知识。进而扩大视野,培养其审美能力。本文分10个章节,共介绍了35处著名建筑。
  •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

    本册分为“时间与季节”“亲爱的动物们”“花树与果实”“火车与旅行”四个部分,选入穆旦、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海子、顾城、郑敏、孙毓棠、张枣、于坚、柏桦、食指、宋琳等众多名家的优秀诗歌作品。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提起唐诗、宋词,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句,并说出头头是道的见解。本书则撷取了现当代的优秀诗歌作品分享给读者。并且编者别出心裁,将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展示分析的同时,更着重启发读者进行全新的思考,而不拘泥于过往的解读。编者在每首诗歌甚至每节诗歌后,都进行了精练且富有哲思的点评。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电脑与网络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电脑与网络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

    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出口成章的汉语成语典故,是中小学生求之不得的语文辅助读物,对中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和语言能力有很好的辅导作用。
热门推荐
  • 无敌从加1开始

    无敌从加1开始

    “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我从穿越以来的短暂人生中学到一件事,“……人越是努力地修炼,就越是会被卡在自己都预料不到的瓶颈上……“除非超越人类……“我不想当人了,面板!!!!”“+1”“+1”穿越来到修真世界的苏凡一开始还以为自己特么是废柴流的,万万没想到,自己是无敌流的。因为,在他面前,万物皆可+1。
  • 踏仙弑尊

    踏仙弑尊

    叶秦,尊者之子,因仙界大战,被迫隐放人间,成就踏仙弑尊之路,却因无上大能推演,故遭到一路追杀。
  • 三千逍遥州

    三千逍遥州

    他,十六岁,轻狂浪子,一张古琴,一坛老酒,白衣胜雪,他姓云。他,十六岁,索命阎王,一把朴刀,一匹黑马,乌袍遮夜,他叫秦。逍遥三千,红尘之外的残棋复又推敲,对弈的人,今在何处?寒风一冽,刀客般吹熄了一盏摇曳在枯木间的黄昏。在这白金的夜里,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他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昔日恩师今若在怎舍徒儿战群狼

    昔日恩师今若在怎舍徒儿战群狼

    汇阴阳,动乾坤,开八门,动八卦,爻六界!
  • 剑斩三界

    剑斩三界

    一剑焚天。一剑破地。一剑斩皇。一剑刺敌。
  • 昨夜小楼又东风少女心

    昨夜小楼又东风少女心

    风,鹤起南飞。软萌少女花小楼vs禁欲少年鹤起。花小楼从初一开始就喜欢白易泽,喜欢了四年,用其中的三年追到了白易泽,可林可欣的出现,成功地打翻了俩人甜蜜的气泡水。最后,小楼顶了林可欣偷考卷的黑锅,被学校开除了。一阵失恋的颠簸后,花小楼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她回到了老家——南城。在这里就读了两年,并且遇见了那个满眼都是她的少年——鹤起。好巧不巧的,鹤起就是她在黑客界的师父,那个世界第一黑客代号Ac。一个被鹤起认为脑子缺根筋的软萌小妹妹和一个花小楼认为无所不能的大神哥哥撒起狗粮来,又是怎么地虐狗哪?哈哈,学学鹤起怎么撩人的:①月亮????都向你说晚安了,你这么还不睡觉,想我是吗?放心吧,等你睡醒了,我就回来了,回来作你的月亮,每晚在你耳畔轻轻说:晚安,小妹妹。②我如果有幸能够再次遇见你,我希望你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我的结婚证上。
  • 员工是做出来的:优秀员工的80个细节

    员工是做出来的:优秀员工的80个细节

    本书从讲述自我管理、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有效利用时间、掌握职业礼仪、成为公司的得力助手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了员工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细节。
  • 我一见你就笑

    我一见你就笑

    他,勒昊天,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当得了精英,成得了网红,却被赶出家门,体验民间疾苦。她,林乂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斗得过歹徒,拼得过流氓,却为五斗米折腰,成了别人的保姆兼保镖。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人,被一扇“命运之门”联系在了一起。自此,一个成为房东,一个成为租客,开始了鸡同鸭讲的“同居”生活。然而,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我家务白痴,你家事全能;我战五渣,你打架厉害;我对花钱没概念,你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们完全是天生的一对。”那个时候谁都没想到,有一天“混世魔王”也会脱胎换骨。喜欢一个人,就是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变成她喜欢的样子。
  • 车窗起雾我还是会写你名字

    车窗起雾我还是会写你名字

    “你会让故事重演一遍吗”“什么故事”人来又让往,我们的故事慢慢消逝在人海里很抱歉,我不该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不起”“别对不起了,我要的是对得起”“我做不到”
  • 那年秋天,秋意阑珊

    那年秋天,秋意阑珊

    好吧,她堂堂魔教第一杀手栽在渣男手里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让她绝心向死时又让她出现在另一个时空?就算是这样,那么老天能不能说明这神一样的剧情是什么鬼!她不想再遇到渣男,也不想再过前世那种生活了,她只想平淡的过完这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