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0100000018

第18章 佛法的传布(4)

汉末三国时代的译经僧中,最著名的是来自交趾(祖籍康居)的康僧会,他对江南佛教的传播影响极深。我国僧侣最早前往西域求法的是朱士行,他从于阗抄写胡本的《大品般若经》九十章,嘱咐弟子带回洛阳,经由竺叔兰与无罗叉译出,称为《放光般若经》。这部经在东晋时代被普遍研究。晋代译师中,译经数量最多的,首推西晋的竺法护,共译出大乘经典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译出时间在265—274年间。竺法护在286年译出《正法华经》,于是有观音信仰的兴趣。

第二期,译经高僧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从印度来的。他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兼通汉文。诸译师系统地介绍佛经,分判不同宗论著作,逐步厘定各种义理的汉译名词用语,并且确立了特有的翻译文体。他们的文体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经典的大幅进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

第三期的译经事业,与前两期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时期是由中国高僧所主导,为佛教经典的汉译与宗派的建立缔造了佳绩。典型代表是玄奘及义净两位高僧。他们曾在印度居住十几二十年,不但精通梵文,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此外,善无畏、不空翻译大量的密宗经典,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第三期不仅是国人译经达到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此后,一直到宋、元为止的译经事业,都可视为唐代译经制度、组织与规模的再发展。

佛教经典的汉译事业为我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促进佛法的弘传,同时也充实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富有文学价值的佛教经典极多,如竺法护译的《普曜经》描写佛陀的生平事迹,是一部极好的传记;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经》就像一出趣味横生的舞台剧;《法华经》更是一部饶富文学意味的经典,采用许多譬喻故事,阐扬佛法妙义;昙无谶所译《佛所行赞》,是佛教诗人马鸣的杰作,采用梵文韵体叙述佛陀一生的故事,全篇共九千三百句,四万六千余字,是一部长篇的叙事诗,堪称印度佛教文学的空前巨著;另如宝云译的《佛本行经》,以汉语四、五、七言格律合用,文字尤显生动精彩。

03.译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佛经翻译,多属私人自行翻译,并没有一定的人众共同参与的译场组织。例如从东晋到隋代之间,就是私人相约对译,由于规模组织很小,限于人力、财力,往往只能译出小品小本的经典,并无系统可言。

后来发展为公立译场,由国家广罗人才,逐渐成为专业工作。苻秦之时,道安大师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已受国家重视。鸠摩罗什在“逍遥园”,集合僧众数百人共襄译事,这是国立译场的开始。北凉“闲豫宫”译场,设于姑臧,由昙无谶主持。在鸠摩罗什前后来华的译经大师,他们主要目的是在弘法,为了弘法的需要而翻译佛典,因此,在当时就是讲经形式的译场。

入唐以后,由于译经方式大幅度改变,参与译场的高僧大德人数大为精简,是属于专家组成的译场。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已渐完备,分工精细,设有译主、笔受、证义、润文等各种职掌,立有译经的规则与方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讲解与讨论,反复钻研,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例如慈恩寺的译场,往往动员好几十个译经大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翻译之时,最低限度要经过六种不同程序:资料的选择、意义的翻译、文字的记载、文字的修正,再与原典校勘,最后,还需透过文学家的鉴定、审核,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到了宋代,太宗在太平兴国寺西侧建立译经院,当《开宝藏》雕造完成后,太宗即敕命在译经院的西侧创建印经院,开始印刷大藏经。此时,佛典的翻译、雕版、印刷、裱册和流通,成为北宋的国家事业。

04.译场组织与人事

从历代译场组织与分工内容来看,早期较为粗疏,晚期逐渐细密,经过调整改进,时代越晚,分工越细。下面以太平兴国寺的译经院为例,来说明一下译场的设备组织与工作职掌的情形。

译经院由三堂组成,中央为“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证译堂”。每堂各有精密的分工:

第一,译主。居中央正座而面朝外,宣读梵文,是译场的灵魂人物,负责主持译经工作,又称主译。他必须熟谙三藏,尤其精通他所要翻译的佛典。

第二,证义。坐在译主右边,伴同译主评量梵文。

第三,证文。坐在译主左边,当译主高声宣读梵文时,注意倾听,纠正错误。

第四,书字梵学僧。审慎倾听梵文,写出同音的汉语。

第五,笔受。将梵音改译成汉语。笔受必须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高深的佛学造诣。译经时,先由书字梵学僧用汉文音译,再由笔受意译成汉文。

第六,缀文。将已汉译的梵文连缀为通顺的汉语。

第七,参译。参酌梵汉两种文句的异同,避免产生矛盾。

第八,刊定。校订经文,删修冗长的文字。

第九,润文。坐在南面,参详经义,润色字句,兼管译场的僧众。

第十,梵呗。将译好的经典仿照梵音唱念一遍,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谐悦耳。

初期译经事业,一部经典自开译到最后的校勘、定本为止,才算大功告成,译场即可“解座”,也就是解散译场。如果是新译的经典,则由信徒抄写,或雇人抄写,以便流通。到了唐代,译经成为国家事业,及大藏经编订之后,又多了“缮写进内”、“钦定入藏”两道程序,就是由监译大臣将新译的经典献给皇帝御览,再经皇帝钦赐,将经典编入大藏经之内,才对外流通。

宋代的译场组织,经过不断演进而逐渐达到完备的形态,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宋代的译场制度也为中国译经事业创下不少佳绩。

05.五失本,三不易

随着译经事业的演进,道安、彦琮、玄奘、赞宁等祖师,为适应佛教发展时代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译经原则,广为历代译经师所遵循。

“五失本,三不易”,这是道安大师首先提出,在译经时应予避免误导的五种情形,及佛典翻译本质上的三种困难,详载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序》文中。

所谓“五失本”,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本意:

在语法上,原典和汉文结构不同,所以在汉译时有语序变更的问题。

原典的文字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时会因修饰而失去本意。

原典常有同类语词反复重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所以会失去本意。

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说明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删除,会失去本意。

原典在说完一事再接叙他事之时,常有重复前述文词的情形,汉译时多省略重复的部分,所以会失去本意。

所谓“三不易”,是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

佛经是依当时的风俗、语言等而说的,但物换星移,时俗全然不同,要使经文变为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文章,不容易。

圣贤所说深义,历经千年百世,要使末世凡夫理解,不容易。

佛经是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来传译,不容易。

生在乱世中的道安大师不只学养具足,而且高瞻远瞩,见地超凡,他对佛经翻译的主要立场是,不失原典的本旨,一心要使译文的文字契合经典的内涵。

06.八备十条

跨越北朝、隋朝两代的彦琮大师,是第一位将译经理论写成专文的人。他精通梵文,因此主张直接研习梵文佛典,但为了普及佛教,梵文佛典仍有翻译的必要,故提出翻译人才应具备“八备”的条件。道安大师在“五失本,三不易”之中,已大略说明了梵文的体制,但彦琮大师认为仍然不够完备,所以在《辩正论》中又重新拟定“十条”要例。

《辩正论》述说八备的内容:

一备:“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是说译经者首先必须心诚意正,具足恒心毅力。”

二备:“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是说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必须先持守良好的戒行。”

三备:“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译经的人才,理所当然要博通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

四备:“旁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直。”“是说除了佛学素养之外,还要旁及各种文史领域。”

五备:“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在人品器识方面,要有宽宏的胸襟,才能不偏不执。”

六备:“沉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乐好佛法而淡泊名利,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七备:“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对于原典的梵文或其他的胡语,必须精通娴熟。”

八备:“薄阅苍雅,粗安篆隶,不昧此文。”“是说译经者对于传统的文字学,乃至书法等,也应略知一二。”

由上可知,八备所谈,偏重于译场工作人员的选拔标准。

《辩正论》述说十条的内容:“字声、句韵、问答、名义、经论、歌颂、咒功、品题、专业、异本。”

07.五种不翻

译经生涯长达十九年、译经卷数多达一千三百余卷的玄奘大师,因鉴于旧译时代注重文采而不忠于原典的缺失,立下严谨的译经理论。总结他的看法,可归纳为下列三点:寻求完整版本;绝对忠于原本;强调五种不翻。

其中的“五种不翻”,就是他主张译经时,有下列五种情形不予意译,仍保留原音,进行音译。

秘密故不翻:如诸经中的陀罗尼,本是诸佛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因此不予翻译。

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吉祥、炽盛等多种含义,如果任意择译,必然有所偏失。

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因此保留它的原音。

有古译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但自古以来已习惯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也广为人知,因此保留前人的译法。

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一词,可以让人心生信念,如果译为“智慧”,恐生轻薄,因此以尊重故不予意译。

08.新意六例

正值译场组织巅峰时代的北宋佛学史家赞宁,虽未直接参与译经工作,但他检讨前代几位译经大师的译经理论,就梵语、胡语、汉语等问题深入研究,自创译经“新意”,一共六例,载于《宋高僧传》卷三。说明如下:

译字译音:分为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等类。

胡语梵言:说明原典有西域胡语与印度梵语的区别,梵语又有五天竺地域之别,而各地胡语也不尽相同。

重译直译:直接从印度梵语译成汉语的,称为直译;而由梵语先译成胡语,再翻为汉语的,称为重译。又译者来华途中,经历诸胡国时所译的经典,译语之中常夹带胡语,这种情形,既属直译,亦属重译。

粗言细语:印度的语言,有平常使用的口语,与典正书写的文言,佛陀说法时大多采用口语。佛陀的语音又可分为两类:分明典正的全声,即细语;不分明讹僻的半声,即粗语。

华言雅语:译成的汉语也有雅俗之别。

直语密语:梵语之中,涉俗者为直语,涉真者为密语。

01.大话寺院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间,西域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中原,初时便是招待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汉明帝敕旨兴建白马寺,明令该寺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后代僧尼的住所因此通称为“寺”。

所谓“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译经院,于是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的滥觞。“院”一般较侧重文教事业,如讲经院、译经院等。

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直到后世,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为“七堂伽蓝”。

寺院具有弘传佛法的功能,佛陀住世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堂”;讲堂本为寺院的建筑物之一,犹如今之教室,佛在世时祇园精舍便有七十二间讲堂,可见广建讲堂本为佛陀所倡导,后世则直接指称寺院为讲堂,讲堂于是成为寺院的别称之一。

寺院也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因此又称“道场”。隋朝时,炀帝曾经下诏,明令天下的寺院改称“道场”,并将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称“内寺”。

寺院又称“招提”,源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造立伽蓝,称为“招提”,意为四方僧房,也就是指自四方来集的各方僧众均可宿的客舍;后来称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

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屠”者,后来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也有称为“刹”者,因一般有于佛堂前立“刹”的风俗,故称寺院为“寺刹”、“佛刹”、“梵刹”、“金刹”或“名刹”。

02.佛寺建筑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借着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同类推荐
  • 微笑千年(禅·心灵·灵性)

    微笑千年(禅·心灵·灵性)

    本性禅师认为:至善,是一种天然的生命力,是一种天然的意志力,是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凝聚力、向上力,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强大力量,是世界的本源以及真理自身。这至善,是世俗伦理与道德向上抵近的方向,因之,世俗的真纯美也就有了判断的基本标准。人类,毕竟是世俗的。趋向善,抵近善,需要过程、形式、方法。佛家给我们的路很多,但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闻思修,戒定慧;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此中,慈悲为先。而儒家,给出的道,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间,以仁孝为先。而基督教给的径,则为——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么待你,你们也要怎么待人。此际,以博爱为先。本书以此种方式,探讨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事业,爱恋与婚姻。回归这一切的本源,衡量这一切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否趋向善。我们从书中看到一位禅师在生活中的思考和修行。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认识圣经

    认识圣经

    本书是有关介绍圣经背景知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对《旧约》、《新约》的历史和《圣经》各篇及《圣经》中主要人物、预演故事等方面的介绍。
  •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结婚的时候,大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人有多少钱?”“学历如何?”“地位高不高?”“外貌怎么样?”通常,人们都是像这样反复思量,然后做出选择。我有所欠缺,所以我需要对方,这就形成了某种依赖心理。问题在于,对方恐怕也是如此。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后,彼此的期待瓦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就产生了。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不会随着婚姻的到来而自行到来的。幸福甚至与婚姻无关。人只有独自生活不感到孤独,共同生活也不觉得麻烦的时候,才可以结婚。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完善自己,彼此适应。僧人打坐磕头是修行,而夫妻俩从不适合到逐渐适应对方,这也是修行。少年夫妻,老来伴。以诚相待,人生一晃即过。智光大师以如上忠告作为贺礼,希望大家铭记在心。
热门推荐
  • 灵师之沐莜

    灵师之沐莜

    关于生与死的对抗;关于善与恶的裁决;关于爱与恨的纠缠。
  • 鹦俊

    鹦俊

    英俊:“我是一个披着鹦鹉皮的人,在人类当中,我智商够用。可是在禽兽里面,却是其中的皇者---白凤皇!”反正我认为自己就是皇!“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一些是人的时候不敢做的事情,比如随地飞‘翔’”,比如摸女王xx。反正我也不需要节操!因为我是一只鹦鹉。”“我有病,鹦精病!”治不了,也懒得治!只不过目前,我还不能发作这病。因为女主人也有病需要去拯救,不然我可能会有被扫地出门的危险!毕竟我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嘴巴吃的有点刁,还没有觅食能力。“一切为了活着啊!”鹦俊朝着天空大喊道!
  • 凌静风雨

    凌静风雨

    还未待我继续想下去,已经被一个人一把揽进怀里,并且恶狠狠的说:“跟我在一起,不许你再想别的男人”
  • 名门毒女:娇妻快入怀

    名门毒女:娇妻快入怀

    丞相府大小姐云静初大婚当日被逼验身、休做下堂妇,死于乱棍之下。时光逆转,回到六年之前。一觉醒来,她发现自己拥有另一个灵魂,那灵魂穿越了千年、带着她前世的记忆为她而来!她浅笑盈盈,横扫三国!扭转乾坤!可这一世,她是谁的劫难,谁又是她的归宿?是狂傲不羁的冷面王爷,还是温柔知心的世家公子?是妩媚热情的医谷传人,还是呆萌痴情的小白皇子?本文女强男强,结局美满,过程略有些虐心。情景一:“静初,你给本王下了什么毒,让本王日思夜想,念念不忘?”某冷面王爷含情脉脉。“王爷不好意思你这毒我解不了咱们就此别过后会有期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哈哈哈哈哈。”某女一溜烟不见了。“你给我回来!”情景二:“花虞,你是不是有个小名,叫树袋熊?”某女青筋暴跳。“嗯~~~树袋熊哪有伦家可爱~~”某男厚颜无耻,挂在她身上不肯下来。“你给我滚开!”
  • 我家大魔头脑子有坑

    我家大魔头脑子有坑

    “听说了吗?时依终于被逐出师门啦!”“真是大快人心!她这些年来在仙门坏事做尽仗着本事作威作福,阴险狡诈又诡计多端,早就该被赶出去了。”“可是我听说,她临走前劈了咱们的山门,砸了牌匾,还抢走了圣器。”“竟有此事?简直欺我们门中无人,真当她天下无敌没能能收的住她吗?等着吧,马上就会派人前去将她捉回来了。”“唉!”“你叹什么气?”“可是我还听说,她吧,跟黎惑勾搭上了……”“什么!你是说那个自虚空降临的大魔头?”“正是。”“哎!难办,难办,真是师门不幸哉!”时依倒霉了小半辈子,没想到,自她被逐出师门的那一刻起,竟时来运转,一切都变了。开局免费送装备,出门无偿捡大佬。一刀暴击999,经验直接送满级。妙哉!妙哉!有人不服道:“此人用挂!该制裁!”时依看了眼身边悠闲喝茶的黎惑:“我不是,我没有,你别瞎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1994之安然

    重生1994之安然

    一场温水煮爱情。肖安然被迫和苛钟逸唧唧歪歪到被迫和他卿卿我我,到最后被迫把傲娇的男主从步步退让到训成忠犬的故事。
  • 盛世梦魇

    盛世梦魇

    崛起于阴暗争斗与暗黑魔法中的盛世里,本意隐遁过着平淡一生的主角池苑却莫名奇妙卷入一场离奇大祸。在被追杀同时也被保护和被利用的路途中,池苑慢慢觉醒,黑暗能力被怒火与悲痛推至巅峰。在疯狂的嗜血和悲悯世人的内心折磨中,几近疯狂欲终结世界的池苑忽而倒在莫名的力量之下。而此时,隐藏在背后的势力才终于浮出水面……
  • 快穿之炮灰的逍遥大道

    快穿之炮灰的逍遥大道

    女炮灰肖玲好不容易读完中职找到心仪的工作,就被炮!灰!了!!肖玲的怨气引来了炮灰系统,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努力做任务。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奇葩和极品,肖玲只能崩溃的用武力征服。在不能用武力征服的世界或者武力征服不了的,只能暗戳戳的在背后征服了。总之这是肖玲为了自己逍遥人生的努力向上着的故事(本书无CP,女主坚强向上的故事)
  • 不灭玄皇

    不灭玄皇

    平凡武馆少年陈林,遭遇不公,有心抗争,却奈何资质、家境平平。一次意外,获得九天玄鸟传承,从此开始觉醒。面对各路强者,他披荆斩棘,一路逆袭,最终成就不灭玄皇!天若欺我,我便诛天!地若束我,我便碎地!这世间,唯我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