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81300000030

第30章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话语 (4)

其次,传播载体分析。在中国的现实电视环境中,展现平台的不同所蕴含的意味和权力也许是迥异的。一方面,在媒体平台层面,对易中天进行采访的电视媒体是中央电视台,它作为国家电视台,具备官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给知识分子发言的空间,便是一种隐形权力授予,也就是说,国家媒体为易中天搭建了一个阐述自己行为合理性的平台,在这里已经微妙地打破了支持方与反对方的对话基础。另一方面,在传播具体载体--节目层面,《面对面》节目作为中央电视台著名人物谈话节目,其定位是"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专访"。从2003年开播以后采访了大量新闻人物,对于易中天的采访就已经将他认定为"有影响力"群体,而且《面对面》是一档探究客观事实、追问事实本质的节目,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找寻事件的真相,挖掘事件或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严肃和理性的探寻特性从侧面为易中天赋予了行为合理化解释的可能,甚至是某种单向度的话语权。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网站视频传播,扩大了这种传播效果。

第三,从受众层面理解。"《面对面》的栏目性质决定了它的观众群是那些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变动的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一些新现象新事物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较强的探究欲。这类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比较符合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视人群的特征,虽然这一群体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但是他们往往构成了影响社会舆论和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通过媒体和节目的双重确认,再通过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间的传播,从而借助特有观众群体的影响力蔓延至普通受众对于该现象的解读和认识。

2.文本分析

此处对节目访谈内容分析亦是综合了语境因素的文本分析。

(1)节目符合所蕴含的隐形话语权力

《面对面》这一节目名称就可以理解为隐含着权力的符号。

例如:

王:但你听到过对你的批评。

易:我倒真希望他面对面地坐在这儿来批评,没有人来。

易中天的回答无意或有意地用到了"面对面"这个词。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交流以书面形式为主(在前面中已经分析过),如果真要进行严肃的学术交流,用不着以"面对面"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几层含义:首先,"面对面"意味着话语权力的平等,能否拥有和我一样的话语权力,是批评者批评前应当考虑的;其次,"面对面"恰好是这个访谈节目的名称,也就是说与我面对面的是国家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王志,两者间存在着话语权的相互确认;第三,即使面对面争论,没有电视媒体的传播,批评者同样无法获得争论胜利的可能。

(2)"知识"背后的话语权

在这次访谈中,易中天多次利用"知识"权力对行为进行合法化辩护。其中,有"经典知识"占有所带来的话语权。

例一,易: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发明啊,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了,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

例二,易:食则同器,寝则同床,这是《三国志》的记载,把这个记载说出来,不能说不对吧。

例三,易:如果是学者提的意见,我劝他回去读书,读《韩非子》,《韩非子》说得很清楚。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

例四,易:读过《三国志》没有?《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例五,易:所以我看到《美的历程》和《万历十五年》以后,非常震撼。

例六,易:让谁以史为鉴,如果是给统治者做借鉴,那就是《资治通鉴》。

此处易中天通过对《三国志》、《韩非子》经典知识的掌握,而获得了相应的话语权,尤其是例四:"读过《三国志》没有?"其背后的含义就是书读得太少,没有批评我的权力。例三:"我劝他回去读书,读《韩非子》。"这里隐含着:多掌握知识,才能拥有话语权。"读书"成为易中天使用频繁的词汇,也因此而使他的话语更有分量。

而对于吕思勉献身的《韩非子》、《三国史话》、《美的历程》、《万历十五年》的借用,则证明易中天拥有合法地阐释经典知识的权力。一方面,他转嫁了对于其解读方式不认同的矛盾,即其解读方式是"大师"们的;另一方面,证明他自己由于获取知识丰富,而拥有了多样化阐释的话语权力。其中,对于《资治通鉴》的解释,从反面证明其从人性角度为大众解释历史的合理性。

(3)高等教育机构和教授身份的话语权

王志在访谈里尊称易中天为"老师",同时,节目中8次出现大学校园画面,在有声语言(即访谈内容和解说)中所使用的名词,有6次出现针对易中天使用的"教授"、"副教授",7次出现"学者",1次高级知识分子,1次知识分子。同时,出现8次"厦门大学"(易中天现任教学校)、5次出现"武汉大学"(易中天前任教学校和硕士学历获取地)。这个访谈中反复强调了易中天的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机构教授的身份,这种身份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而且,为了强调易中天在学校的受欢迎程度,访谈中多次出现易在上电视前就已经是在大学校园内广受欢迎,侧面证明电视媒体选择的正确性。

例如:

易: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吧。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室,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王:《百家讲坛》之前呢,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很自豪地说)历来如此。

(画面)易中天在学校开讲座,教室爆满,掌声热烈。

据媒体报道,易中天走红之后,报考厦门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在百度易中天吧里,有高中学生这样留言:"我是今年的高考考生,25日和26日是报考的日子,我义无反顾地在第一志愿上填报了厦门大学。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易老师对我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显然,这是易中天话语权力的影响表现,同时也是他的明星效益对教育机构的反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对于教授的电视兼职采取默许的态度。

(4)"大众"所赋予的话语权

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获取了大众偶像身份,表现为:在访谈间歇穿插的画面里,易两次戴着黑色墨镜--明星身份的符号暗示。其新书签售现场人潮涌动,数次出现的观众鼓掌画面,电视画面中出现网络中易中天吧的网页有这样的字样:"加油啊,易老师,所有的乙醚们是你最最有力的后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些都体现了易所拥有大众影响力。访谈的对话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一,易:如果说观众都不喜欢我这个,或者说只有寥寥可数的少数人喜欢,那我肯定下课嘛。因为很简单,观众他可以用遥控器来投票。

例二,易:由雇主说了算。雇主是谁呢?观众(微笑)。

例三,易:那么不喜欢我这种讲述方式的,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把我轰下去。他发再多的文章都没有用,他写再多的帖子都没有用,他在网上再嚷嚷都没有用。

这三处从反面证明自己受大众喜爱。试想如果不受观众欢迎,易中天是不会这样说的。尤其是例三,这个虚指的"他",即易的反对者。易中天暗指:尽管去发动群众把我赶下去,只要你有这样的话语权力。

节目中反复暗示易中天与大众没有距离。例如,(画面)易中天在开始演讲前,现场观众热烈欢迎,易中天笑着向观众致意,观众问:"易老师您拿一大口袋干吗呀?"易中天笑着说:"买菜。"而且易中天在访谈中的多次自嘲、自贬,以及自称"草根",都为了说明自己与大众是站在一个战线的,可以理解为变相地获取了在"对战"精英文化和学者批评时所必需的大众话语权。

易中天也毫不隐讳自己是为电视观众服务的。

例如:

易: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易:就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嘛。就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能不能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5)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媒体对学术场、教育场的合谋

上一章中,笔者论述了电视场通过电视知识分子这个代理人对学术场的影响。依据"伊达诺瓦法则",易中天是典型的将自己的作品投放入大生产场域的文化生产者,其与电视媒体的联盟从其改变学术风格之后,就已经产生了客观基础。

首先,易中天用启功先生的一首诗来描述成名前他的情境。

例如:

易:我碰巧当时读到了启功先生的一首诗,是启功先生自嘲的一首诗,他说,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我觉得启功先生真是太了不得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名前的易中天在知识分子场域中处于中下层,具备了要求改变场域内现存规则的"颠覆者"的潜质。通过笔者在第三章中的论述,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倾向于与场域外势力联盟以达到改变场域内规则的目的。

其次,访谈中,电视媒体和易中天联合暗示教育场内规则的不合理。

例一,易:大学是一个讲究专著和职称的地方,在武汉大学,易中天工作接近十年,也只是一个讲师。到离开武汉大学前,才评上了副教授。

例二,易:想过了。想得很清楚。了不起,副教授退休嘛。

王:当个副教授已经很好了。

易:是啊,该知足了呀。何不潇洒走一回,走呗。

例三,王:为什么要离开武汉呢,为什么要来厦门?

易:为了养老。

易中天评上副教授,是在提出离开武汉大学时,才"调提"的。例三的话语中,透露出易中天的一些私愤。而且,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体现了一种话语权力。此后,2007年10月10日,易中天被武汉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为易中天颁发兼职教授聘书,祝贺他"再一次成为武大的教授"。易中天在受聘仪式上,颇有意味地将自己和母校的关系比为儿子和母亲的关系,说"儿子报效父母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守在跟前反而长不大,好男儿应四海为家"。

第三,电视媒体与易中天对学术场规则的影响。

例一,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鹜,一支持者说"学术应该要从象牙塔走下来"。

例二,易:我们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像个人,感到幸福。问题在哪里,在人性。

例三,易:那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而且带有根本性,因此我在整理完我的《品三国》的书稿以后,非常紧张的条件下,我用了一万四千字的篇幅来回答他这个问题。而且我在这个回答当中,再三对他表示感谢和敬重。

例四,易:就是刘表不能见上帝,刘表只能见阎王,他们是不是这个意思。

王:这个得问他们自己。

在例三中,易中天用这个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具有很严肃的学术态度的。例二中,易中天使用了在电视中发言的权力,把对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定义为让人活得像个人,那么其对于历史的人性化解读就成为直达终极目标的最正确的研究路径了。例四中,王志与易中天明显地站在了一起,把批评者称为"他们"。例一中,那位支持者情绪稍显激动地说:"学术应该要从象牙塔走下来。"可谓是电视场利用话语权对学术场产生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类似的话语也被另一个电视知识分子纪连海说过。按照第三章笔者借用布尔迪厄的"特洛伊木马"同谋来解释,易中天在这里担当了电视场域向学术场域置放的"特洛伊木马",引入"大众是否喜爱"、"市场是否欢迎"等"他律"标准来颠覆学术场内"同行认可"的标准,从而以打破学术场内"游戏规则"的方式,达到电视场对学术场的控制。

(6)访谈中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困境和电视知识分子的尴尬。

正如笔者在第一章中解释的电视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知识分子在"脑体倒挂"的年代,在遭遇"英年早逝"的危机时,深刻思考了自己的生存问题。例如易中天在谈到自己一位师兄去世时说:"上联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叹人间从此惜年少。因为他是英年早逝嘛。下联是,生计九流,家徒四壁,问天意何时纵斯文。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说难道中国的学者、学人、知识分子,就该过这种日子吗?"

同类推荐
  • 千秋家国梦

    千秋家国梦

    本书是作家曾纪鑫近几年来思考地域文化、历史名人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大文化散文著作。全书由15篇各自独立的文章组成,但强烈的优患意识与炽热的爱乡爱国之心始终是本书的主调。作者以地处中华腹心位置的荆楚地区为标本,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一桩桩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一处处历史名胜的兴衰荣枯起笔,毅然穿透那重重的历史帷幕,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那一个个令人尴尬的沉重话题。其中,《走出古隆中》、《古城荆州》等文热切地呼唤改革,希望人们冲决封建网罗,摒弃小农意识,以跃身现代文明的大潮中去中流击水。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的真理是——单纯。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应该是单纯的。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
  • 村上春树和我

    村上春树和我

    他们的交往从来自村上春树的一通电话开始。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竟是在马拉松比赛现场;他们留下的第一张照片竟是两只脚?这本书将为你带来村上春树和其作品风靡英文世界的最有力推手——哈佛大学教授杰伊·鲁宾的文学交往、逸闻趣事。杰伊·鲁宾是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村上春树英文版最重要的译者,曾翻译过《挪威的森林》《1Q84》等多部村上春树代表作,对村上春树在英文世界被大家广泛接纳大受欢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村上春树在英文世界最有力的推手。国内翻译出版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众多,一直以来缺乏更进一步又能深入浅出的解读。杰伊·鲁宾的角色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村上春树和我》这本书里写了杰伊·鲁宾和村上春树因书结缘的种种趣事,一切从村上春树打给鲁宾的一通电话开始,延及两位的文学交往,比如两位的初次见面竟是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鲁宾的两只脚等等,这本书中不仅有鲁宾在翻译村上小说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也有文学观的交流、翻译技巧的探讨,以及种种逸闻趣事。
  • 给诺贝尔一个理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精选

    给诺贝尔一个理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精选

    本书精选了从1901年到2005年2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获奖演说,其中包括品特、耶利内克、君特·格拉斯、大江健三郎、海明威、黑塞、加缪、聂鲁达、叶芝等文学巨匠。他们的演讲或深沉凝重,或婉转抒情,像智慧的泉水,深邃的大海,超越了语言和种族,贴近人类的本心。他们用文学诉说着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灵魂和真理,正是这些大师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人类精神领域因影响巨大而据有独特的地位。读者在欣赏精彩演讲的同时亦可从中得到启迪和裨益。
  • 我的书斋生活

    我的书斋生活

    《文化名家谈读书》所选的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优美散文,如朱湘的《书》、丰子恺的《读书》、鲁迅的《读书杂谈》、何其芳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这些文章虽然都是描述书及读书的感受的,但各篇的观点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写读书的甘苦,有的是写购书、藏书的体会。所有的这些甘苦和体会,都是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体会、经验,甚至性格、情趣中衍生而来的经验之谈。所以,这些观点都是积极的、向上的,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热门推荐
  • 叛妻

    叛妻

    他狠,誓要拿掉她的孩子。她更狠,带着他的孩子由那高楼上跳下去。一朝重生,一抹灵魂寄托到另一个女孩身上。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终究,谁才能走进她心深处!当她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她成了他的大嫂。故事又将如何续写?
  • 赫莉女帝

    赫莉女帝

    本书没有太监!经人劝说去写些“抓人”的东西,闯出名号再继续更新这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道缘记

    道缘记

    武道在心,只求明性见神破虚空。一个孤独的少年在这道路上,面对劫难只是勇敢前行,只是在求那虚无缥缈的武道极致。
  • 光之圣女

    光之圣女

    主角王想因偶然得到创世神的物品并获得了传承,但唯一不好的是变成了女生,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新人写的变身小说,大家见谅啊!
  • 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人类星外根据地-太空站

    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人类星外根据地-太空站

    太空是宇宙存在的形式,对人类而言既是探索的对象,也是未来通向其他星球的通道,更是空间诸多能力的集中地。根据百度百科定义:“太空”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物质的,存在时空概念并存在于宇宙内部的一个有限的,有着开始和结束的整体事件。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些在笔尖中的岁月

    那些在笔尖中的岁月

    这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段,可能也没有太精彩,但都是我的真实感受,虽然是简单的生活,但我还是想把它记录下来……
  • 独步仙机

    独步仙机

    作为一个骨灰级仙侠文读者,姜希瑜相信自己对仙侠文绝壁是真爱。熟读各大榜上仙文不说,就连许多生僻的古代道家典籍,她都下了狠劲去啃。直到有一天,她被一本从地摊上淘来的《修真宝典》砸得头破血流,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了一个真正的仙侠世界!紧接着,她发现,地摊上淘来的《修真宝典》,那居然是真货!从前看各类仙侠文时,积累到的那些仙道体悟,也居然都能用得上!左手外挂,右手还是外挂。就算天生炉鼎体质,出场就面临着要被采补的危机又如何?这个节奏分明是要逆天!
  • 术极而道

    术极而道

    《术极而道》是一部东方玄幻小说,力求文字简洁,情节完整.主角连霂从连续的意外中失去母亲、父亲、部族后。开始踏入“术修”的门槛,在与各种势力的较量中成长。以发现“部族之地”的秘密为线索,打开上古血脉消失之谜,进而一步步的揭开秘密隐藏更大的阴谋......以下是文字片段.日暮峰”像一把出鞘了的剑,稍斜着插入“日暮山脉”,村中一条青石小路,蜿蜒入峰,时而穿洞,时而爬峰,约半个时辰的功夫,“连峰”就爬到了“日暮峰”中部,连峰吸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