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防和心防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工匠出身,做过宋国大夫,以后长期住在鲁国。曾习儒学,因不满其说,弃儒倡墨,独创新派,最后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墨家一分为三,称做后期墨家。现存《墨子》五十三篇,为墨子及其后学思想言论的总汇。
战国初年,楚惠王想恢复楚国以往的霸权,于是千方百计地扩大军备,并决定从攻打宋国入手,一个个地把阻碍楚国称霸大业的对手解决掉。
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城堡。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被一个个诸侯国的小城堡围隔开来。君主们谁都看着别人的地盘好。当然能把别人的土地、人民、财富、军队都收入囊中那更好。统一天下,前提就是吞并、蚕食、掠夺。所以老百姓偷人家一个钩子都可能被杀头,而诸侯之间的征战则美其名曰“清君侧”、“拱卫周天子”。于是,怎样又快又有效地攻破别国的城堡,成了每个君主和将领孜孜以求的事情。
为了造出最先进的攻城器械,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的木匠祖师鲁班。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去后,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被人们称为“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了一种新式武器准备全力攻打宋国的消息一传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人,一听到楚国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相较于老牌强国楚国,夹在各大国之间的宋国人微地寡,哪经得起敌人的强大攻击?
而墨子一向是以急公好义、辅助弱势群体为己任的。一听到两国即将开战,他立即星夜兼程赶去宋国。
在宋国做了一番安排之后,他又急行了十天十夜,终于赶到了楚国的都城郢。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攻打谁并不关我的事,何况我之前早已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锦袍,而费尽心思去偷人家一件旧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仍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见说服不了他们,墨子就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一旦我守城,谁也攻不破。”为了实地示范,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先后用了九套攻法,直到最后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仍然不能找到克制墨子的办法。而此时,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此刻的公输般心中仍然不服输,自己辛辛苦苦造出来的云梯怎能还未使用就宣告失效?他赌气跟墨子说:“我已经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我不说。”
墨子并不觉得诧异,他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见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只觉得一头雾水,就问墨子:“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想法其实就是想把我杀掉。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人守城了。大王肯定也会存有这种想法。其实你们想错了:我来到楚国之前,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个人就已在宋国帮助守城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便现在把我杀了,还是有人会想尽办法对付你们的。
“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怎样守城,甚至还曾总结过许多有效的守城方法。相信大王以前听过我们墨者的事情。我手下有三四百个忠心耿耿的弟子,一旦打起仗来更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而他们人人对我的话奉若神明,为了我的命令,这些弟子即使是‘赴汤蹈刃’也不会皱一下眉头。而现在宋国人面临亡国之祸,就算拼死也要保卫家园,大家无不上下一心要为守城而战,即使是老弱妇孺都愿意与国家共存亡。请问面对这样的一支劲旅,这样一个精诚团结的国家,您有什么样的方法能让人们屈服呢?
“现在连公输般都斗不过我,何况我还有那么多办法没使出来呢。别看你们现在看起来很强大,要真的硬拼起来,楚国就算最后取胜,相信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权衡一下,你还觉得攻打宋国是件容易的事吗?”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眼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实在是很困难,只好点头称是:“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就这样被墨子阻止了。
墨子在楚王面前所说的的确不是想当然的空话,关于怎样守城,他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集中列举了守城的各个要点。
有一次,他的大弟子禽滑厘问他:“根据圣人的话,凤凰不出现了,诸侯反叛周王,军队正在天下四处兴起。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控制弱国。我想守住一个小国该怎么做呢?”
墨子回答:“就你所知有哪些是守城的方法呢?”禽滑厘说:“当今各国常用来攻城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种:居高临下的攻法、钩梯法、冲车法、云梯法、土山法、水攻法、挖隧道法、挖城墙法、打洞法、队伍蜂拥攀城而上、辕韫车、楼车攻击法等等。请问老师会怎样对付这十二种攻城的方法?”
墨子说:“我方的城池修缮好了,防守的器械齐全了,柴米充足,上下彼此亲近,又能得到四面相邻的诸侯的救援,这就是我用来守城的基本条件。然而这守备的人即使有能力而不为君主所用,还是不可能守住城池。君主任用的那守城的人,他的才能必须是很出类拔萃的。守城的人必须有才能,同时君王还要专用、信任他,那么城池就可以守住了。
“想要固守城池方法不外如此:矮小的城墙把它加高;深城池使它宽阔;修缮好城市;积累足够的守备物资;薪草粮食足够用来支持三个月以上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等待保卫家园;吏卒百姓和睦相处;大臣对君王有很多的功劳;君王用仁义来取信于民;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也乐于为国效力。
“再不然,就是有父母的坟墓在;再不然,就是山林草木湖泽富饶、粮食物资充足;再不然,就是地形难攻易守;再不然,就是奖惩分明可以得到民众的信赖。具备了这十四条,那么,百姓与官员之间必然会上下相得。只要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共同御敌,那么即使敌人再凶恶也必然会在心理上稍逊一筹。只要众人的意志不动摇,城池就可以守住了。而这十四条无一具备的,即使是我也没办法守住啊!”
是的,城防防的,其实是人心。
◎故事感悟
人心齐,泰山移。再坚固的城墙也有被从外部或内部攻破的可能。而人们在心上筑成的坚固防线,才是真正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
◎史海撷英
鲁班奖
“鲁班奖”全称为“建筑工程鲁班奖”,1987年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设立,1993年移交中国建筑业协会。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搞好工程质量,争创一流工程,推动我国工程质量水平普遍提高。目前,这项标志着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由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颁发。
“鲁班奖”是行业性荣誉奖,属于民间性质。1996年7月,根据建设部“两奖合一”的决定,将1981年政府设立并组织实施的“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建筑工程鲁班奖”合并,奖名定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数额现为每年80个。
“鲁班奖”有严格的评选办法和申报、评审程序,并有严格的评审纪律。评审由评审委员会负责,协会只负责受理申报、组织初评和工程复查,不干预评选工作。评委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专家组成,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定。
◎文苑拾萃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是指中国旧时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含贬义。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三教九流”这个词的意义曾经是颇为高雅的。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
靠团结巩固东晋政权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琅琊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东晋建立后,王导身历要职。于咸康五年(339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西晋自从惠帝继位,任其后贾南风胡作非为,引起八王之乱,互相残杀,国势日衰,至愍帝,被匈奴族、汉主刘聪所灭,西晋亡。司马懿曾孙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的创建与王导的辅佐及其团结北、南士族是分不开的。
《晋书·王导传》记载:司马睿被封为琅琊王时,适逢八王之乱,他恭俭退让,得免于祸。王导素与琅琊王亲善,二人倾心相交,雅相器重,契同友执。王导见王室内讧天下大乱,劝琅琊王到封国。琅琊王出镇建康,王导帮助他依靠避乱南迁的北方大族,团结江南大族顾荣、纪瞻等,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发展自己势力。愍帝被俘,琅琊王于建康称晋王,建立政权,史称东晋。愍帝被害,晋王称帝,即晋元帝。
王导在辅佐元帝期间,一直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司马睿即位后,以王导为开府仪同三司,王导堂兄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实际上东晋权力掌握在王氏手里,故元帝称帝时,一再令王导到御床共坐,以受百官朝贺,但是王导却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元帝才不这样做了。当刘隗受元帝宠信的时候,王导不再被重用,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从不计较。
王敦以“清君侧”为借口,从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逃奔石勒。攻陷建康后,王敦对王导说:“不从吾言,几致族灭。”想篡夺政权,王导坚决反对,王敦阴谋没有得逞。及元帝死,明帝即位,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因病由其兄王含举兵进攻,王导部署兵迎击,王含大败。王敦不久病死,其分裂势力终被镇压。
明帝死,王导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成帝。庾亮出镇于外,有人向王导进谗说庾亮可能举兵内向,劝王导一定要严加防范。王导说:“我与庾亮休戚与共,他若来了,我就回家去,有什么可怕!”他从不计较个人进退。
王导辅东晋王朝三代,协调王氏势力与司马氏势力的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南北方士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打击分裂势力,以巩固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在南方,司马氏势力是很单薄的。西晋灭吴国后,排斥南方望族,所以他们对司马氏很不满。这些望族如周氏、顾氏等是拥有部曲的豪强,如果遭到他们的反对,将会引起动乱。同时,“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他们都拥有部曲、佃客,因而也与南方望族发生矛盾。所以,如何争取南方士族的支持,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是东晋王朝的要务。
王导采取的措施一是安置好渡江的北方士族,使他们居住于南方望族势力较弱的地区,使彼此少接触,以免引起摩擦;二是任用南方士族的首领如顾荣、贺循等,通过他们团结南方士族,并对南方武力强宗采取忍让的态度。如周勰父亲周王已因受北士轻侮而气死,死时嘱咐周勰为他报仇。周勰想起兵叛乱,但是因为他的叔父从事中郎周札反对,周勰不敢发兵。但是他的族兄周续却聚众响应。如果由朝廷发兵征讨,将扩大与周氏的矛盾,于是王导派周勰族弟周莛带兵去镇压,周莛用计杀了周续。对于周勰,却不穷追,把周氏族的人们争取了过来。
东晋刚刚建立,基础很不牢固,所以王导只能采取“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方针,这种方针从长远来看弊病很多,但在当时对稳定政局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故事感悟
王导在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坚持维护国家团结,反对分裂,协调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维护东晋的政权。在当时的官场上游刃,如果不是出于大局,是很难控制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