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的链条被有意或无意切断,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因此彻底消失。正因为这样,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备受世人关注。世界各国已经达成默契和共识:真正丰富健康的世界文化应该多元多样,品类繁多。这一理想局面的形成和延续,并不完全由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因素决定,也应该由各国和各民族共同努力来完成。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彰显本民族文化魅力寻求途径。个性文化因此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得以充分展现魅力。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老文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活力的部分。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仍在绵延不绝的只有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证明了中国文化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文化是一个繁复浩大的命题。单就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艺术而言,就集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和谐、平淡、包容、入世、圆润等等。回望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无时无刻地沉浸在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的美轮美奂中。但是,置身现实中,环视周围,我们却觉得,我们很久没有能够创造出影响我们的生活、干预我们的心态的新的艺术样式。这显然是一种错觉,是我们未曾细察,是我们缺乏认识和总结。历史的不断演进,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可能不产生与时代息息相关、更适合表情达意的文学和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已经包围着我们,深入我们的骨髓,引领我们的审美情趣,左右我们的审美倾向,只是被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忽视了。比如"花儿"。
"花儿"显然是民间的民族的地域的艺术形式,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花儿"内容以爱情、谏政、讽世等为主,具体源于何时是学术界争论不定的话题,有周朝说、唐代说、宋代说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各种说法都可表明花儿是一种有着历史渊源的艺术形式。"花儿"与文学、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记录着中国古代、近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面貌及平民百姓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百姓展现丰富心灵世界的灵动渠道,承载了厚重的民族心理积淀和多彩的思想情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内,它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全球化、娱乐消费多样化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弘扬、创新"花儿",使"花儿"紧贴时代发扬光大,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
宁夏面积不大,但境内文化资源丰富,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多姿多彩。"花儿"是民风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主要在回族聚居区和占宁夏人口将近一半的西海固地区传唱。所以,挖掘、创新"花儿",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是丰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增强宁夏文化活力与魅力的需要。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入了"花儿";宁夏作为花儿流传面积较为广泛的地区,曾在花儿的研究和保护推广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挖掘整理保护"花儿"做了大量工作;宁夏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还举办过中小学音乐教师"花儿"培训班,积极推广"花儿"。尤其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同志力推文化发展,重视"花儿"的搜集整理和普及创新工作,各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花儿"演唱活动,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花儿"作品和音像制品,为"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花儿"普及、创新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把握契机,提高认识,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花儿",在中华民族大文化背景上权重"花儿",保护、继承、创新的任务很重,空间很大。如果努力,宁夏还会有更大作为。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花儿收集研究机构。中国文化宝库中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这得益于汉以后许多朝代都设立了收集民间音乐歌词的"乐府"。被我们视为瑰宝的许多乐府诗歌也曾是传唱在乡间地头的"野曲"。如果不是专门的乐府机构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这些时代的民族的精粹就不会留存至今。与古人比,我们有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更强大的保护能力。因此更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专门的力量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和最新创作的"花儿"作品,并进行分析研究,翻译推荐,繁荣创新。
二是让花儿进教材进课堂。这是让花儿普及并长久流传下去的有效办法。在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的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花儿"教材,让中小学生懂得"花儿"的唱法,感受"花儿"的艺术魅力,了解"花儿"的历史,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是面向下一代的,"花儿"的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花儿"进教材有利于对"花儿"新人的挖掘培养,是"花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儿"大赛。通过"花儿"会,"花儿"电视歌手大赛,万人"花儿"会等活动汇集"花儿"人才,展现"花儿"魅力,扩大"花儿"影响,培养"花儿"新人,发现优秀"花儿"作品,努力使吟唱"花儿"成为人们的日常文化行为。
四是要努力开发"花儿"产业。像毗邻省区学习,让"花儿"与旅游等项目紧密结合,比如在旅游景点旺季举行"花儿会"等,一方面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扩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保护发展"花儿"艺术。还要鼓励支持"花儿"音乐传播公司着力推出经典"花儿",制成DVD、VCD光盘,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拓宽"花儿"的发展空间,实现"花儿"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引导"花儿"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如果不是在走向繁荣发展,则肯定是在走向衰退消亡,"花儿"也不例外。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境遇,赋予文化部门和文化人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承担保护文化丰富多样性的责任,深刻分析"花儿"在时代发展中的传承关系,加大挖掘、创新和发展"花儿"的力度,让"花儿"焕发出时代活力,使"花儿"在现实拓展和历史延伸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10.23
"花儿"不唱心烦哩唱了"花儿"解馋哩
--六盘山区"花儿"风格略述
"花儿"是保留在大西北地区人民群众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苍茫辽阔的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西的广阔土地上,在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群众中,"花儿"被生动传唱,显示了极强的时代穿透力。
六盘山区的"花儿"在大西北"花儿"中传神隽秀,独树一帜。
六盘山地区处于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六盘山区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拉锯地带。六盘山地区是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重要地区。汉唐与西域的外交与贸易往来,宋夏连年不断的战争,蒙古军队数次西征迫使中亚细亚人东迁,元统治者实行屯垦牧养,明代的大规模移民,使六盘山地区沉淀了多姿多样的文化因素,凸显了鲜明的伊斯兰文化风格,留存了许多丰富珍贵的文物古迹。近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经济军事背景等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六盘山区处于封闭沉寂状态。但长城、烽燧、古堡、断剑、丝绸之路、战场凝固在六盘山区的灵魂里,因而被学者徐兴亚和作家王漫西称为文化的"琥珀化石"。
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沃土里,吸收着各种文化营养,由人民群众激情智慧浇灌,六盘山区的"花儿"茁壮成长,绚丽多姿。
六盘山区的"花儿"蕴藏丰富,内容深刻,长于抒情。
六盘山区山大沟深,土壤贫瘠,是黄土高原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封建时代,这里物质生活困难,精神生活贫乏,农民苦闷在心,压抑在胸。为了宣泄,他们只能把郁闷转嫁,只能对美好爱情寄托无限向往,正是:"唱花儿不唱愁怅的,欢乐的哪里有哩?""花儿不唱心烦哩,唱了花儿解馋哩!""尕马儿驮的是黑白糖,老黄金驮的麝香;二阿哥不是高兴着唱,忧愁时解一解心慌。"
六盘山区的人民群众把唱"花儿"叫"漫花儿"。方言"漫"是漫无边际、自由发挥的意思。因为地广人稀,因为天高云淡,因为完全放松,因为"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六盘山区"花儿"才最真实、最真切、最丰富、最感人、最原始地表现了底层百姓的丰富感情,才成为排遣的泉水、爱情的桥梁,才比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其实也是六盘山"花儿"艺术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六盘山区因此成为"花儿"富矿。同时,因为"情动于衷",也促使六盘山"花儿"成为中国民歌中表现爱情的艺术精华。
"花儿"随意、主观、即兴,因而成为六盘山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儿"融于六盘山区人民的血脉之中,是六盘山区人民艰涩生活的润滑剂,是欢乐与苦难的结晶。
六盘山区的"花儿"以表现爱情为主,涉及单恋、相思、失恋、结婚、分歧等恋爱婚姻的全部内容。细腻地表述和委婉的传达,使六盘山区的"花儿"灵动玄妙,征服人心。如:
《华山上一对牡丹》:"月亮(哩)上来着照华山,华山上一对牡丹,红牡丹红得耀(音rào)人哩,白牡丹白得是闪哩,我有心上山去折牡丹,手颤着折了个马莲。"
最后一句,绝妙总结了折花人的渴望、冒失、紧张、失意、失落和沮丧。
再如:
《尕妹妹像刚开的牡丹》:"石头崖上鹰抱蛋,连抱了三年的水蛋;二阿哥是鹞子空里转,尕妹妹像刚开的牡丹。"女子盼望爱情而得不到,对二阿哥产生了抱怨。
六盘山区的"花儿"在表现爱情的甜蜜、苦涩、艰难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评价标准与道德价值取向,反映出了敢爱敢恨和对理想自由的不懈追求;排遣愤懑,锋芒毕露,直抒胸臆,敢于抗争,是六盘山区"花儿"的思想精粹。
日常生活的困境,封建礼法的束缚,清规戒律的限制,使底层百姓生活空间狭小,限制了他们生活和爱情的自由。种种不公的际遇,使他们忍无可忍,不吐不快,剧烈爆发,把矛头指向权贵,甚至最高统治者。如:
《有话不给你白眼窝说》:"大堂上坐下个白眼窝,伸手着要钱着哩;有话不给你白眼窝说,开封府有清官哩!"
《谁狠了把我给挡了》:"炸雷一声雨一声,平地里起了浪了;二阿哥一声我一声,谁狠了把我给挡了。"
《看你杀呢么剐哩》:"吹鼓手坐在大门上,看你吹哩吗打哩?二哥站在大堂上,看你杀呢么剐哩?"
《我想跟谁就跟谁》:"我跟皇王爷打个捶,你立下的什么王法?我想跟谁就跟谁,为啥由不得自家?"
六盘山区的"花儿"含蓄悠远,委婉缠绵,感情炽烈。如:
《心里头有了个意了》:"白杨树树渐渐高,梢梢落下个喜鹊;嘴里不说眼睛笑,心里头有了个意了。"装在心里的爱慢慢生根发芽,甜蜜流淌在情绪里,微笑流露在脸上,但就是不告诉你。
《六盘山上清泉水》:"六盘山上清泉水,雨涟涟,挖耳的勺勺舀干;若要我二人姻缘断,三九天,清冰上开一朵牡丹!"这首"花儿"与乐府民歌《上邪》颇有相同之处:意境缠绵,感情深厚,态度决绝,与"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出一辙。
六盘山区"花儿"娴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用比兴,是民歌的突出特点。像所有传统民歌一样,六盘山区的"花儿"秉承传统,尽情挥洒,把比兴的手法发挥到极致,制造了迷人的意境。如:
《不由得心里跳哩》:"青海沿上牛喝水,惊得鱼娃跳哩;我要和尕妹妹亲嘴嘴,不由得心里跳哩。"
《毛辫子吊在后头》:"蝴蝶的扇子花绸绸,青丝线绾下的绣球;尕妹子走上风摆柳,毛辫子吊在后头。"
《要揣个尕妹的手哩》:"鹁鸽儿飞到缸边上,要喝缸里的水哩;二阿哥站在树边上,要揣个尕妹的手哩。"
前两句用比兴制造意境,后两句如针尖直戳核心。前两句有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极尽造情渲染之能事;后两句恰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但六盘山区的"花儿"毕竟和《诗经》有所不同。只要稍微留神,就会发现,在比兴同样生动、意境同样优美的前提下,六盘山区的"花儿"更加酣畅淋漓、大胆豪放。《诗经》"雎鸠"只是在河中间的小岛上"关关"叫几声,就让小伙子想到"窈窕淑女"是他的好伴侣。但你看,鸽子冒死飞到缸边喝水,是用生命作为抵押;二阿哥站在树边,绝不是只想不做,除了想之外,他要付诸行动,他要"揣"尕妹的手哩。毫无例外,每一首六盘山区的"花儿"都比《诗经》更有动感,都比《诗经》更有"敢为"的力度。如果说"景"和"情"的交融是传统民歌的优长,那么"动感"的张力则是六盘山区"花儿"在情景辉映下的亮色,这正符合六盘山区农民憨直豁达的秉性。
六盘山区"花儿"的语言淳朴率真,通俗易懂,生动酣畅。如:
《一整年还没搭上话梢》:"苜蓿草割了给牛吃,羊草还没种哩;嫩白菜不能叫驴吃,主意还没拿定哩。"
《我把你当人着哩》:"当面的鼓来对面的锣,远山里摇铃着哩;劝花儿你不要把心邪,我把你当人着哩。"
《他偏要寻一个病哩》:"阴阳先生骗人哩,拿八字合一个婚哩;我连阿哥要活人哩,他偏要寻一个病哩。"
这些"花儿"完全用白话表述,不加修饰,说理透彻,散发着泥土气息,展示了农民朴素和纯真的情怀。
六盘山区"花儿"看似平淡,但实际上用字精到,常常是从生活中提炼推敲字词,大巧若拙,出奇制胜。有时,甚至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收到意外效果。如:"眼泪花花把心淹了",措辞造句大胆形象。"把尕妹子的舌头咂冰糖"中的动词"咂"字,生动意外。"甜不过尕妹妹的舌头"中的"甜""舌头",用生活中的不可能,制造通感,使句子产生了极强的辐射力。
六盘山区"花儿"的心理和细节描述惟妙惟肖,灵动传神。如:"人不来了影子来,连(跟)影子要说个话来",借助想象,表达渴盼,令人陡生同情。"想我时不要高声叫,房檐上打土我知道",细节描写既有生活基础,又有心智表露,自然细腻。
六盘山区"花儿"贬斥奸邪,幽默诙谐、比喻生动、情趣盎然。如:
《浑身上下都是眼眼》:"清朝皇帝下软蛋,把江山割成片片;维下的阿哥衣裳烂,浑身上下都是眼眼。"这是一首有争议的"花儿"。表面上看,因为阿哥衣服烂,就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和最高统治者,表现了对生活的不满和对阿哥的同情和怜悯。但仔细研究,就不难看出,这首"花儿"并不是这样简单。六盘山区有歇后语云,"朝身上戳了一扫帚--浑身都是眼眼",用来形容人心眼小,坏点子多。《浑身上下都是眼眼》既骂皇帝无所作为、昏庸无能,也骂阿哥心术不正、不务正业、歪主意太多,表现了对皇帝和阿哥的轻蔑。"皇帝下软蛋"与阿哥"浑身上下都是眼眼"拟物、设喻巧妙,别有情趣,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