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65800000051

第51章 评论(6)

其次,批判大众文化,必欲置其他文学思想于绝境,也是一种失误。张承志在1989年以前有一种处在"悬崖"边缘的感觉,总有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他以神抗俗,"他写的是经他漂泊心灵涵化了的东西,抒发的是他自己的心音"。他游离都市、疏远体制、誓做直抒胸臆的自由人。这,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学现状格格不入。伴随着市场经济涨潮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刺激着文学趋于商业化,具有文坛经济性人格的文学家也就应运而生。而文学的商业化极大地促进商业文学的大批量生产,大众传媒广为传播,被大众广泛分享。张承志要驾驶一艘自己的战舰在这雅俗并涌的海洋里航行,风险之大,不用赘言。并不是说文学商业化就是文学的归途,也不是说被大众主动接受了的文学都是精美和纯正的文学。但商业化世俗化的文学在现阶段不断扩充势力,抢占张承志的精神阵地,他无能为力,他固守无援的思想堡垒,知其不可为而为,仍惊呼"物的挤压",他如何口诛笔伐,施以投抢匕首,"无所不用其极,却无力改变这种尴尬境况"。

说张承志与商业化世俗化文学格格不入,不是说张承志一无是处。张承志对待文学的精神滑坡,并不是冷静的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寓于信仰的否定。他混同文学与道德,用信仰取代艺术评价,不论出发点如何,实际上和世俗文学一样,也选择了不恰当的文学的艺术审美视角--因偏执而漠视文学性。正如有人所说,"我们能够理解张承志愤激的心情,而不能理解他意欲灭绝"痞子"文化的极端行动",用这种方法去否定商业化世俗文学,效果甚微,相反,商业化世俗化文学会以人多势重和合时宜而在一时得势,淹没张承志的阵地。即使时过境迁,文学的商业化势力衰退,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去,当纯文学显示出灵魂地位的时候,张承志过于依附宗教信仰的文学圈子是不是太狭隘,他的境界能容得下"一切健康艺术"安家落户吗?很难。

张承志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坚守宗教一元的精神阵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卷入世俗的纷争之中。在真正的思想无援的绝望之后,他正严肃地思考。若能冷静地整理自己、超越自己,他会为我们奉献上更好的作品。

1995.5.3

鹦鹉扑火的胆识与乌鸦反哺的真诚

知道朱正安是7年前的事。读到他一篇痛击奢靡之风、忧虑群众生活的酣畅淋漓的杂文,被他的沉沉责任感和切切忧患情所感染,被他敢说真话的豪气、维护原则的正气所震撼,就写杂文《"傻瓜"的傻文章》寄出登在报上倾泻了我的感动。那时我未见过正安,并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相貌性格如何。7年后认识他,读了《反哺集》及其他作品,我窃笑,与原来料想的一样,果然是率直潇洒、真诚风趣、痴情文字、刚正质朴。

一部由"感悟录""隔靴搔痒""山水和故人"三辑100篇文章构成的《反哺集》,不论我们称其中的哪一部分为随笔、杂文或是散文,我们其实都面对着浸透自由思想和人格表现的散文本体精神。难道精致的杂文和随笔就不在散文的范畴吗?没有程式外衣、贴近人性、大胆展示个人情思与独立品格,正安先生深得明代"公安派""三袁"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之要旨,但又注重透视社会生活,走的是一条让正统散文由中心到边缘、非正统散文由边缘到中心,打破传统散文格局的随感、闲话、独语式的自由之路。

衣食住行、草木山水、花鸟鱼虫、锅碗瓢盆汇聚笔端,挥洒成独到的思想感悟,这是《反哺集》的第一道风景。生在江南水乡、长在贺兰山下的朱正安兼具江南之灵秀与朔方之旷达,刚柔并济。他的文章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无论大小事物,不管西体中式,不拘国事家事,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表现出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殷殷关注和切切感悟,篇篇可见思想的闪光。《狄更斯的"梯子"和我的路》悟出成就事业靠自立的道理;《街上流行皮夹克》悟出了保持个人风格的道理;《我爱无名山水》悟出了心静品高天地阔的道理;《马四的羊杂碎》悟出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区骂"何时休》悟出了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的道理……感悟出苦、感悟出涩、感悟出甜、感悟出乐、感悟出难;感悟出可笑、感悟出可悲、感悟出可叹、感悟出伤心;感悟出无限忧愁、感悟出无限希望。读者体味作者感悟的过程,就是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文环境的过程。这不是作者自谈自唱的过程,不是一味咀嚼的过程;是在敲响人们生活中不应喑哑的警钟,是在提醒人们在多种行为方式中尽量选择最得体的一种。正安在乎读者在想什么、在乎对读者的唤醒。

知民心、抒民情、顺民意的百姓意识是《反哺集》的第二道风景。身居一定位置又要有百姓情怀,是既为政又为文者的难得选择,说着容易做着难。把自己摆进去,撕开外包装,写一些真心话真情境是需要勇气的。正如高嵩先生在《序》中所言,在中国"其四书,宦书也;其五经,宦经也;其二十四史,宦史也"。在宦海中沉浮,"把老百姓的眼睛当成社会的眼睛和历史的眼睛,这是古今中外民本思想的精华所在"。正安在《为官况味》中言及身在宦海最怕百姓的眼光,袒露的是良知和胆识。织关系网、左右逢源、敬上威下,乐此不疲者大有人在,正安却因无休止的应付深感苦不堪言;想当名人是许多人的愿望,正安在《不当名人》中却铮铮申言"不敢出名也不敢当名人",他怕百姓的火眼金睛,怕"失去老百姓的信任"。行文不以领导的口气居高临下,立足点也是百姓角度,他把巴尔扎克的话记得很牢,"真正的政治医生应该治病治本"。政治之本是什么?老百姓的好恶!忧虑国计当先关注民生。站在民间立场上他审视社会,谈设奖检举、谈商品名称、谈纯文学与俗文学、谈凤城的空壳现象、谈打假的实质、谈华侨捐赠与国人的冷漠、谈数字与民族心理、谈坐公车……无不以百姓的心态、百姓的视角目光敏锐地观照大千世界,敢用匕首和投枪批判现实的胆识篇篇可鉴,眷眷之心感人肺腑。甚至以《异苑·鹦鹉救火》中的鹦鹉自喻,"明知濡羽之水难以芥灭山火,却仍要"飞而洒之"",如此赤胆忠心的"濡羽扑火"者多起来,何愁山火不灭,何愁社会风气不能好转?!

刻骨铭心的亲缘之爱、融入血源的乡梓之情、悲喜萦绕的师友之交的亲情珍藏是《反哺集》的第三道风景。毫无疑问,实验和创新的散文形态与写法,确有种种特质与尤长,但实际上是因为积淀了更多的实际和成功经验,形式底下流动的仍然是丰富的个人感情。《反哺集》在形式上是靠近传统散文的那一类文章,用质朴本色而又诚挚真切的语言,讲述了摇撼过情感与灵魂世界、珍藏在作者心底的人和事。关注国计民生、社会兴衰,在市场经济中扬帆弄潮的文人张贤亮,手把手教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严师李震杰和哈宽贵,远走他乡在电话里给未曾谋面的儿子突兀地说"谢谢"的父亲,传统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奶奶,饱经风霜历经艰辛乐观面对生活的母亲,默默无闻坎坷一生的伯母,为一个错误时代祭奠青春的无数知青,贫贱不移其志的工人画家姜风,有过芥蒂离别时却送来开水脸盆茶叶的邻居……蒙太奇般走进我们的视野。作家久郁于心底的对人的至性至情的关爱,钩沉曲折命运、历述家乡蜕变、状写风雨人生、追忆悲喜情境,尤其对第二故乡宁夏的赤子之爱,给人以情感的强烈冲撞,使人反观和品味逝去的岁月,珍惜生命深处那一份真情,谁能不被正安"雏鸦幼时受哺于母鸦六十日,长大后又哺母鸦六十日"知恩图报的真诚品格所感染?

另外,在游记中不简单复制景点的文化色彩,借景阐发个人的沧桑感和人文关怀,也是《反哺集》的一道风景。

我有一种感觉,正安受明清小说影响很大,现代散文语言的跳跃、灵巧和雅致受到了白话小说语言诙谐、幽默、风趣、直白的挤压,语言的张力略显不足,但这对《反哺集》要表现敢说真话的胆识和知恩图报的真诚来说,也许不是坏事。

2001.8.15

用诗词的方式抚慰自己的灵魂

朝着一个目标艰难跋涉的生命旅途是枯燥乏味的。在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行走的时候,除了要解决维系生命需要的物质补给问题之外,心灵的自我抚慰至关重要。不然,鲜活的期待会被过程的苦旅风干并磨成齑粉,最终难以涉足目的,甚至心灰意冷。

李兴英先生就是一位懂得抚慰自己灵魂的人。

农民的儿子,农村的生活,农民的情结,让李先生和"农"字结下不解之缘。上大学学农,刚工作在农技部门,后在宣传部门主要从事面向农村的宣传工作,进了首府在农建委工作,后来一直在参与帮助解决农民困难问题,扶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办供职。让农民的日子滋润,让农民的心情舒展,让农民的腰杆挺直,成为李先生的奋斗目标。几十年风雨兼程,几十年不懈努力,和许多人一样,李先生为解决"三农"问题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并且离那个简单但又十分难以企及的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像种子从发芽到结果会历经雨雪风霜一样,李先生为农民的努力备受艰难困苦。每当问题和困难包围着他、让他郁闷的时候,不善言谈的李先生就会用竹笛和小提琴演奏一些穿越时空、栖落在农民心底的美妙音乐来安慰自己。除此而外,还会把苦闷、忧郁以及帮农民解决问题之后的愉快变成诗词,用笔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问题和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本子一个个写满。当笛子和小提琴曲子一首一首随着时间飘走以后,厚厚的一摞本子和他的记忆一起珍藏在他的书橱里了。有一天,朋友偶然看到他把记忆牢牢锁在一个角落里,深感可惜,鼓励他出一本诗词集,这个建议促成了书稿《李兴英诗词选》付梓。

李先生为人憨厚质朴,敏于行而讷于言,因此孤独;李先生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堪称内秀。他能把郁结的情绪通过把握适度的气息吞吐释放出来,能把积淀的苦闷通过张弛有序的五指揉动。但笛子和小提琴不能像手枪一样时常别在腰间,他就借助笔和本子的方便挥发孤独。就李先生而言,文艺、文学的工具和形式并不重要,是孤独成就了《李兴英诗词选》。

李先生从来没有加入过音乐或者文学等协会学会,并不是因为曲高和寡,唯吾德馨。农民情结和志向决定他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爱好与性格决定他既有丝竹之乱耳,又有案牍之劳形。没有在群众团体的花名册上登陆,只是因为他没有想过要靠吹拉弹唱和写作追逐名利,也没有揶揄加入协会、学会的名人的意思,因为有人告诉我,一些人出了名以后,是协会和学会哭着、喊着绑架进去的。说来简单,李先生的诗词写作动机,特别私人化,主要是自娱自乐;说来有趣,李先生出版诗词选的主要目的是"挑一些能勾起回忆的诗词,老了欣赏起来方便"。这种个性坚守和生命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应该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哲理:与其不懈折腾,想出名但没有出名,结果劳顿伤神,还不如淡泊平静,孤芳自赏,愉悦身心。

毋庸讳言,这是诗歌势微的时代,写古体诗词更要耐得住寂寞。采用古体,足见李先生酷爱传统文化,尤其善于从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他是用诗词之杯浇心中块垒的"顽固派"。自己和自己的文化功底、文学修养较劲儿,难能可贵。

李兴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他胸怀秀丽山河,足踏万水千山;纵情山水之乐,感受自然之美;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所到之处,无不用心体味,忘情吟咏,挥笔抒怀。李先生是位行吟诗人,他对祖国山川的行游和体悟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到此一游"。有时候,旅行中他停下脚步,用心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仅在九寨沟一地,就写下了《九寨沟游吟》等几十首诗。他把自己的诗情泼向九寨沟,如画的仙境和绚丽的色彩,让他从不同的角度,用几乎是喷涌出来的诗句倾情渲染。李兴英是个敏感细腻的诗人,他的敏感表现在对自然万物,甚至是世间万象。我们常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身居闹市的我们对四季的更替已非常迟钝了,然而,他却保留着独特的敏感。于是,他笔下便有了许多写四季的诗。伤春悲秋,大概是中国历代文人固有的情结。诗人对秋季情有独钟,如《吟秋(十三首)》等等。李兴英外表虽然平静,但透过诗句,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因为是自娱,李先生不苛求自己,有感则发,自然流露,通俗易懂,自然少却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顾虑和尴尬。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鼓励自己、感动自己、安慰自己,不为环境因素左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无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物观物","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李兴英诗词选》中的诗词多状物少抒怀,甚至不抒怀,追求的是"无我之境"。但品后掩卷深思,"无我之境"中"我"的形象鲜明,"我"的观点无法抹去,"我"的感情跃然纸上。物后有"我",物后是"我",物后是动感情的真"我",这是《李兴英诗词选》的显著风格,正符合李先生表面平静、内里炽热的性格。

让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追求是令人崇敬的追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爱好是让人羡慕的爱好。

当写给自己看的诗词文本变成铅字后,当自娱自乐的心情记录走向读者并产生社会意义时,读者就会用规范或者约定俗成的标准评判我们的精神产品。如果有人对李先生诗词的结构技巧、语言锤炼、韵律平仄有更高的期待,那么李先生一定要突破我写我看的套路,节制随意,讲求法度,不断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呈蒙抬爱,却之不恭,门外谈诗,难免浅陋,权充作序。

2009.7.9

在时代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

--谈"花儿"的挖掘、保护和创新

研究"花儿"文化,弘扬"花儿"艺术,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之相依存的文化也在不断进步鼎新。不适应进步要求的旧文化被不断扬弃,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新文化充满张力。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不同板块、不同特色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以复杂多样的方式交融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文化倚重其萌生地区强大的经济背景源源不断地往外输出,对世界领域里其他文化造成空前的冲击和覆盖。由于经济等深层次原因,处于弱势的文化面临被侵蚀挤压、领域越来越小、穿透力越来越弱的局面。

同类推荐
  • 走进五溪大湘西

    走进五溪大湘西

    沈从文笔下的小湘西,众所周知:五溪这个地名,显得十分陌生。其实,五溪就是贯穿大湘西的五条河:酉水、锦水、舞水、巫水和渠水,小湘西只是酉水流域。《走进五溪大湘西》这部长篇人文历史散文,是作者多年挖掘思索创作的结晶,以独特的视角与批判的眼光,找出大湘西五溪古镇古寨古巷古码头兴衰美奇的根源,提示其本质,用轻松飘逸的散文笔调,深刻触及五溪文化的自身价值、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大湘西五溪文化第一书,是一部十分完整的真文化与元文化,一个个的文化形态与艺术品种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图文结合,使你领略到五溪文化的原始风貌,相信会引来世人惊叹。
  •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浸淫《红楼梦》28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主要部分有四部分。其内容包括推演和探究红楼梦后80回真实故事的《八十回后真故事》,个性品读红楼神韵的《红楼眼神》,咬文嚼字细谙精奥的《红楼拾珠》,小小视角隐含大智慧的《红楼细处》。
  •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

    《燕云居诗钞》中的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颇高的境界,所以,实不必对他的作品逐一分析,只宜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其机趣。可以说,“燕云居诗”和“燕云居长短句”,无论是古体、绝、律、词、曲,俱臻妙境。其中像“顾梁汾歌”、“改编下场诗”、“有感”、“金缕曲二首”、散套的“归去来书怀”,尤属各种体裁中的精品。这些诗作,在风流蕴藉中贯注着磊落不平之气,真情丽句,感人至深。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 曾国藩家书精选集

    曾国藩家书精选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家书精选集》是曾国藩在戎马倥偬、公务繁忙之余,写给家人子弟的书信。曾氏家书行文随想面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一部家书足可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热门推荐
  • 半世浮华只为你

    半世浮华只为你

    一场可怕的阴谋诡计,一场淋漓尽致的爱恨,他爱她是这辈子无法改变的事实,她却……
  • 莫道仙图

    莫道仙图

    一世轮回只为今世修仙。喜欢的请留评不喜欢的不能拍砖哦
  • 红阁凤凰

    红阁凤凰

    欢迎莅临红阁夜总会。这里除了有各种休闲设施让各位客人轻松外,还有…请看左边,有美女钓酒喝,保证老板荷包轻松;至于右边,这里有副业侍应,专业小偷,保证老板荷包继续轻松;还有,这里保证天天有美女警花查牌,保证老板身份证想丢也丢不了。喂,死老陆,还不帮忙宰羊…
  •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只为能活下去

    只为能活下去

    我只是一个小山村外出打工的农民,今年公司举办出国旅游,却没想到…(作品中会有违背常理的东西…请大家不要介意,毕竟剧情需要)
  • 地球上最辉煌的天王

    地球上最辉煌的天王

    街边唱了一首龙的传人,被人赞誉为民谣的新生。青歌赛一飞冲天,成为专业级歌手。他是史上唯一拥有横跨五个八度音域的鬼才歌者!从音乐开始,一步步走向辉煌!追梦的音乐之旅,他永远一骑绝尘!神坛之上,他说:I’m-king-of-pop!生来征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抹红颜定江山

    一抹红颜定江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沈缈静静的站在云雾缭绕的飘缈之巅,注视着西南方向喃喃自语,她背对着众人似不经意间抬起纤纤素手轻轻的拂过眼角,面对着万里河山,她娇小的背影显得格外的落寞。
  • 燃迹

    燃迹

    世界真的如你想的那么简单么,许多看不见的地方未知的人们在为这个社会的安定默默奋斗着
  • 史上最牛英雄召唤师

    史上最牛英雄召唤师

    如果游戏中的英雄一个个以真人版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咋样?如果这些英雄任你指挥,毫无条件的听从你的命令你会干什么?吴良做到了,带着手机以及里面的一款叫做‘王者荣耀’的游戏一起穿越了。“那个~项羽去把那个可恶的小子斩了!对了,虞姬留下陪我吧!女人不适合打打杀杀。”“貂蝉,快去暖被窝。吕布你还看着干什么?去门外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