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30700000017

第17章 迷恋是一种吞食(4)

孩子走了。玛格丽特变得愈发孤僻,也愈发狂躁,歇斯底里。吵闹,无休止地疯狂吵闹。罗贝尔终于无法包容她。不久后,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罗贝尔后来向人倾诉,他当时对玛格丽特极度的神经质感到厌倦。“她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他说,“我实在无法理解她。”

“丧子在她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失。我觉得她要写本书。”玛格丽特的一位朋友回忆道。

写书。在第一部作品尚无确切的出版消息之时,她又开始准备属于杜拉斯的第二部小说了。

“一本打开的书就是夜晚。我不知为什么,刚刚说出来的话就使我泪流满面。”是时,她身上的痛苦与疯狂,已经成为一种强劲而孤独的力量。眼泪过后,唯有写作可释放。而那种力量,粗暴而野性,是毁灭,是吞食,也是成全。

1942年7月,产后的玛格丽特重新开始工作。她必须让自己在经济上得到独立。独立,即是自由。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顺利地出版,她决定先设法进入出版界。不久后,她果然成功进入巴黎书籍组织委员会,并成为出版评委会的秘书。新工作逐渐让她恢复了斗志,这位娇小美丽又乐于助人的女士也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是年秋,因为工作上的一次联系,玛格丽特遇到了迪奥尼斯·马斯科罗。一个伽利玛出版社的审读员,一个后来成为她儿子的父亲的男人,一个陪伴她20余年的情人。

“英俊。他很英俊。像上帝一样迷人。”第一次见到迪奥尼斯,玛格丽特就被他俊朗的外表吸引,并对他产生了征服欲。她随即建议他进入委员会工作,如此便可近水楼台。迪奥尼斯并不只是英俊。他虽然家境不太殷实,却因博览群书而谈吐不凡。他有着在出版社多年审读的经验,能够准确而迅速地鉴别一本书的优劣,目光独特而犀利。对于玛格丽特的作品,他经常能提出宝贵的意见。1943年,玛格丽特的小说《厚颜无耻的人》出版,她在扉页上致辞:“献给教我鄙视此书的迪奥尼斯。我的一个古怪的崇拜者!”

当然,对于玛格丽特,迪奥尼斯也并不仅仅是崇拜。面对玛格丽特炽热的爱情攻势,他很快就臣服了。他爱上了她,两人互通情书,频频幽会,在那个被战火侵袭的城市里,在婚姻之外,在彼此身上,不断探索新的激情,并在激情中获取最隐秘最狂妄的欢愉。

她是狂妄的。而比频繁出轨更狂妄的是,她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新一种新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将情人与丈夫维系在一起,在她周围,三人和平共处。

在布西科广场,玛格丽特安排他们见了面。那一天,罗贝尔戴了一顶卷边帽,看上去无比儒雅。或许是他的仪表打动了迪奥尼斯,接下来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迪奥尼斯与他侃侃而谈,两人竟越聊越投机,一次见面后,即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而且,事实证明,他们的友谊,以及他们与玛格丽特之间的三角恋情,确实是可以平静并存的。即便后来罗贝尔与玛格丽特离婚,他们之间依然没有隔阂,且一直并肩走过了战争的风风雨雨。

写作依然在继续。玛格丽特给新小说起名为《平静的生活》,讲述的却是一个一点儿也不平静的故事。依然是被死亡阴影禁锢的家庭,依然是贫穷、仇恨、爱情、希望交织的情节线索。幽闭的内心,人性的孱弱,在她平静而无情的笔下,开出颓废的欲望之花。生活是一方沼泽,唯有不死的欲望,才可以抚慰疲惫的灵魂。

“写作是充满我生活的唯一的事。它使我的生活无比喜悦。”然而,不论是爱情,还是写作,给她带来的愉悦,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都因为一封电报的到来戛然而止。她的生活,转瞬被一种排山倒海的悲伤淹没。那样的悲伤,仿佛来自世界底层,来自痛苦之核,四面八方,除却悲伤本身,已无任何存在。

1942年12月底,玛格丽特收到母亲从胡志明市发来的电报。噩耗传来,她的小哥哥保尔去世了。他被上帝召唤走了。

我的小哥哥死于1942年12月日本占领时期。我在1931年第二次会考通过后离开胡志明市。十年之中,他只给我写过一封信。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信写得很得体,誊清过的,没有错字,按书法字体写的。他告诉我他们很好,学业顺利,是一封写得满满的两页长信。我还认得出他小时候写的那种字体。他还告诉我他有一处公寓房子,一辆汽车,他还讲了车子是什么牌子的。他说他又打网球了。他很好,一切都好。他说他抱吻我,因为他爱我,深深地爱我。

——《情人》

保尔死于支气管肺炎。当时正逢战争,没有药物。他病了,他的母亲没有让他待在身边,而是让他住在一间工作室里。母亲与未婚妻轮流照顾他。最后,病情愈发严重,医生也回天乏力。

“在小哥哥死去的时刻,这一切本来也应该随之消失。而且是通过他。死就像是一条长链,是从他开始的,从小孩子开始的。”

小哥哥死了。尸体沉入出生的土地,那一片茫茫的泽国。带着对死者的祈祷。

如此,几个月前,孩子离世的悲痛又重新出现了。悲痛之中,又衍生了新的悲痛。她说,我的小哥哥已经把我和他聚合在一起,所以我是死了。是的,她是那样地爱着小哥哥,那样强烈的、隐藏的、有罪的爱、时时刻刻的爱,比爱自己的孩子更甚。

半个世纪后,她为一个英国的年轻飞行员写下一篇悼念的文字,里面游离的,全是对小哥哥的爱。爱的影子里,还有着她死去的孩子。

“我从未想过我能写这个。这是我的事,我,与读者无关。你是我的读者,保尔。既然我这样对你说,这样对你写,这便是真的。你是我一生的爱……在我们的整个童年,在你的整个童年中。”

她忆起童年时,与小哥哥一起在大河谷的田埂上玩到太阳落山,夕阳的影子将光辉涂抹在他的身上,像一层流淌的碎金子。他埋头在她怀里酣睡,宛如小小孩童。太阳下山后,大海无处不在。田野里的风将人吹拂得格外温柔,她守着他,一直到夜幕沉沉。她就那样守着他,不让毒蛇、黄蜂或凉湿之气侵袭他。他是她的孩子,她轻轻吻着他的眼睛,小心翼翼地爱他。

飞行员的死亡对她而言是一件具有私人意义的事件。譬如他孩童的化身,暮色一般的蓝色瞳仁。譬如他像小鸟一样的死亡,战争中的死亡,永恒的死亡。战争的色调,童年的色调。她想起胡志明市附近那个有着小哥哥尸骨的万人坑。她想起他的眼睛,曾被她轻吻过的眼睛,曾饱含过忧伤、喜悦和爱情的眼睛。还有,停留在他眼洞里的最后一丝痛苦的微笑,而她没有亲眼看到。永远也看不到。

孩子、小哥哥、飞行员,他们都是亡者。包括一部分的她自己。死亡是任何爱情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她说,“他们都一样,死亡也能施洗礼”。

“仍然写作。不理睬绝望。不,怀着绝望。怎样的绝望,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得到小哥哥死讯的时候,她正在创作小说《平静的生活》。她的笔触之下,是永远走不出的童年,走不出的家庭关系,走不出的绝望之爱。她的创作与其密不可分。

“我背负了太多的悲剧,它们四处发生。”死亡是对爱的洗礼,文字是对死亡的祭奠。小说中的人物替代她度过了童年,替代她体验悲痛和死亡,替代她蓦然将爱情掩埋在童年深处。她知道,小哥哥会成为她的读者,也会在她的过去里见到她的明天。

我的生活是一片沼泽

“就在这一刻,我随着成千上万的事物朝下滚:男人、女人、牲畜、小麦、岁月……”

1943年,罗贝尔在巴黎信息总部担任宣传秘书一职。其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他认识了未来共和国的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是时,密特朗刚从集中营出来,他正在组织一个抵抗运动。抵抗德意志、抵抗法西斯,以及与战俘、放逐者有关的系列运动。是年底,罗贝尔就在信息部辞职了,他加入了密特朗的抵抗组织,并以无与伦比的诚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热忱,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加入了抵抗组织,只因为我们是值得信赖的正直的人。”1944年2月,在罗贝尔的影响下,玛格丽特也辞去了出版社的职务,与丈夫一起加入了密特朗领导的抵抗组织。她专门负责社会事务,即了解被逮捕人员家庭方面的工作。

“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永远见不了面。从加入抵抗组织那天起,我们就断绝了往来。后来有一天,我丈夫被捕了。再后来就是分离和逃亡。”

那是她第一次深入政治。在抵抗组织工作是隐秘而危险的,每天被敌人包围,随时可能出事,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而当时一旦被捕,就要付出自由乃至生命的代价。玛格丽特深知其中利害,身在险境,她不想连累迪奥尼斯。所以,自从加入抵抗组织后,她就不再与心爱的情人往来了。

可是,令玛格丽特没想到的是,不久后,迪奥尼斯也参加了法国共产党。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候,他成了她与罗贝尔亲密的同伴,成了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在抵抗组织里,罗贝尔化名勒华,玛格丽特化名勒鲁瓦夫人,迪奥尼斯则化名为马斯,他们一起为爱国运动倾注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在不平静的生活里尝尽惧怕与凶险。

1944年春,随着盟军的登陆,巴黎的抵抗组织也遭到了严厉的搜查,很多核心成员都被捕了。是年6月,又有一批成员被捕,其中就包括罗贝尔及其大妹妹玛丽·路易丝。在迪潘街,他们落入了纳粹敌人布置的陷阱里,被捕后流放德国。在流放的过程中,玛丽·路易丝因身体虚弱失去了生命,罗贝尔也音信全无,生死未卜。

我在呼吸。从鼻孔里呼出的气息真实、微湿、温热。我终于活下来,虽非出自本意。我的生命执拗地朝前走,此刻似乎停了下来。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感觉两个手心是我的:属于我,属于此刻正在承受我的发现的那个我。就在这一刻,我随着成千上万的事物朝下滚:男人、女人、牲畜、小麦、岁月……——《平静的生活》

生命是真实的,痛苦也是真实的,它们有着潮湿而温热的气息,与呼吸混在一起。它们倾听着心跳的声音,倾听着岁月坠落至绝望深处的破碎的声音,倾听着死亡与孤独的猎猎回声。

那一段时间,设法营救丈夫,是玛格丽特全部的心思。罗贝尔于她,不仅有爱、有亲情,更有精神依附。在抵抗组织里,她做的是安抚被捕人员家庭的事务,却无论怎样也安抚不了自己。她消瘦得厉害,但还是坚持每天出去打听消息,在不安、恐惧、无望与焦灼中,度日如年地等待。尽管情人迪奥尼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

“我的小玛格丽特”,他吻着她,让她安静,满怀的怜意里有着万般柔情。而他的小玛格丽特却说:“亲爱的,我的整个容颜遭到无谓的摧残,逝去时光的摧残……时光像水磨一样把我抽干。你看,我的生活是一片沼泽,无论我怎样挣扎,也只能发出厌倦的汩汩声。”

为了早日救出丈夫,玛格丽特甚至主动去亲近德国警察署的人。罗贝尔被抓后,就曾有人看到她与一个叫戴尔瓦的男人频频约会。“她往索塞街走,看见戴尔瓦就习惯性地给他使眼色。为了能给丈夫和小姑子送包裹,她在戴尔瓦面前大显魅力,戴尔瓦也认为她非常迷人,就明显地开始向她献殷勤。而杜拉斯则不动声色,任其表演,即使是难以忍受,也没有反感的表示……”

戴尔瓦是德国警察署的人,通过他,玛格丽特打听出了丈夫被关押的地点。虽然那个声称可以营救罗贝尔的戴尔瓦并不具备帮助她的能力;虽然他告诉她的关押地点并不正确,但她依然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她宁愿听到谎言与托辞,也不愿在杳无音信的情况下茫然等待,一无所知,一无所获。她必须讨好他,甚至迷惑他,为了救出丈夫,她不惜一切,哪怕希望再渺茫。她将那一切付出都视作是战争。她深入其中,像一个疯狂的斗士。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国解放了,历经5年,战争的噩梦终于结束了,举国上下一片欢庆。

玛格丽特也终于收到罗贝尔来自达豪集中营的信:

“我的宝贝。上周的此时此刻,在集中营里还能听到机关枪的响声。我们被关在监狱里,枪声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改变了地球……我必须回去,我没有生病,但我精疲力竭,因为集中营的生活实在太累人了……我可能老了100岁。剩下的就是幸福了……”

落款时他说:“和你在一起,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哭了,她赶紧回了一封信,感谢生命的奇迹:

“你还活着,你还活着!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回来的。我在地狱中坚持了多长时间……亲爱的罗贝尔,我的宝贝……你要有耐心,不要吃太多饭,不要喝酒,最好滴酒不沾。天气很好。这就是和平。明白了吧。罗贝尔,今天的天气多好啊!你牵制着我的生活。我引为自豪的是,我和你生死会相随……回来前给我打电话……我觉得我不能再等了,我已经精疲力竭了。”

1945年5月13日,在迪奥尼斯的帮助下,罗贝尔被成功从集中营带出,并送至巴黎家中。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到家时仅余奄奄一息。玛格丽特日夜守在床边照顾罗贝尔,那一段时间,她哪里都没有去,只是尽心尽力地陪伴在丈夫身边。

罗贝尔躺在床上,跟她细细地诉说着在集中营痛苦的经历。一年来的暗无天日,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和信仰。回忆起纳粹的残酷,罗贝尔情不自禁地浑身战栗。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艾森豪威尔传

    艾森豪威尔传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德国人的后裔、壮志难酬、战争中的新星、向意大利进军、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向德国本士进军等。艾森豪威尔毕业于将星云集的西点军校。作为战功卓著的军人,他创立了美国陆军第一所战车训练营,指挥过北非登陆战、西西里登陆战、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以及解放巴黎、攻占德国等战争;作为政治家,他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即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达到一面以武力威胁为手段,一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反共作幌子,排挤英、法等国势力,以实现独占中东的图谋。但随着国务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尔主义最终失效。
  •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

    《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讲述了从乡村少年到童话名家,安徒生以文学的名义,向我们叙述他的挫折、泪水及心路历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丑小鸭”。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个子很高,样子木讷,有一只很大的鼻子和一双特别大的脚……如今,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只“丑小鸭”终于享受到了天鹅般的待遇,他就是安徒生。《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安徒生的童话人生,再现生命的神奇和他一生的美丽。从安徒生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学改变命运、影响世界的力量,而且还感受到了一个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人的生命光彩和人格魅力。
  • 戴高乐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天主教爱国主义家庭。1909—1912年在圣西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未来优秀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英勇作战,曾三次受伤,在凡尔登战役中一度被误认为已阵亡。二战期间,当法国政府准备同德国谈判停战时,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并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此后,他作为自由法兰西武装力量的领袖,带领人民积极反抗纳粹德国。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1965年他成为首任通过全民普选当选的总统。1968年5月由学生和工人发动的叛乱,动摇了戴高乐的领导地位。
热门推荐
  • 都市腾龙

    都市腾龙

    六开门弟子林子毅,带着师门任务下山闯荡都市。一身侠肝义胆,一双铁拳铮铮。一份属于现代男儿的神话。一曲谱满沸腾热血的传说。向不公呐喊,向不平挥拳,真正的热血男儿,不曾屈膝,不会低头。
  • 紫玉轩的女人

    紫玉轩的女人

    民国时期,北京的一处豪门大宅——紫玉轩中,七个女人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连在了一起。雍容华贵、美艳脱俗的女主人,勇于追求真爱的贵英,坚毅刚强的团座夫人,追求真爱、义无反顾的千金小姐……一个个跳动的身影,让人目眩。故事中充满了豪门贵族的爱恨情仇、情欲纠葛,异国的人文风情、浪漫情怀,以及女性特有的柔情似水。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大时代里,她们各自涂抹着自己的色彩,演绎着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 柳如是与绛云峰

    柳如是与绛云峰

    《柳如是与绛云峰》被分类为历史小说,但更像是部长达数万言的大散文。作者以明末清初的才女柳如是为主角,写出了传奇女子柳如是与传奇之石绛云峰的传奇。夫君钱谦益为其盖绛云楼,“房栊窈窕,绮疏青琐。旁龛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列三代秦汉尊彝环璧之属,晋唐宋元以来法书。官哥定州宣成之瓷,端溪灵璧大理之石,宣德之铜,果园厂之髹器,充牣其中。
  • 非正常玩家研究报告

    非正常玩家研究报告

    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世界开始流行灵气复苏了。连终点小说网上也是一大片的灵气复苏题材。但是这个世界的灵气因何而复苏,上一次的灵气枯竭又是因何而起。对这一玄学现象,一直也没人能给出个科学的解释(手动滑稽.jpg)。做为一个曾经的职业玩家,龙夏发现这个灵气复苏之后的世界,居然和某款游戏里的世界观,是极为的相似。这是“痒迅”公司的阴谋,还是驴老板的野望?想要了解这里面的实情,就请大家打开本书吧。本书轻松有趣,适合想要放松心情的各位。
  • 执灵者

    执灵者

    万物有灵皆为善,倘若因怨而死,便化为恶,当怨为煞之时,就可以威胁到生灵,而这个时候,则是维护阴阳次序的他们,出手的时候了。
  • 倾城热恋:总裁别放肆

    倾城热恋:总裁别放肆

    一次出轨,让她结束了一段期待已久的感情。一次情感上的失意,让她和他产生了交集。“若我们产生不了爱怎么办?”“不试试,你怎么知道?”面对他的猛烈进攻,她一次次防守。这场爱情游戏,谁又会是最终胜利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没烦恼的活法

    没烦恼的活法

    最近比较烦?烦到没有力气、好想放弃?其实,生活真的不像你想的那么糟,它的变化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决不可以自寻烦恼。《没烦恼的活法》就是要告诉你一个没有烦恼的活法。
  • 寻找张丽华

    寻找张丽华

    这是一个偏执的故事,一个悬疑的故事,希望读者能耐心读下去。
  • 外科发挥

    外科发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可以练功得海贼

    可以练功得海贼

    海贼王的世界因为一只蝴蝶而被搅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