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史蒂夫问。
“我在韦登肯尼迪公司担任耐克品牌的全球客户主管。”候选人答道,他认为自己胜券在握。
史蒂夫停顿了一下--他可是耐克的忠实粉丝。
“耐克公司声名在外。”史蒂夫说。
“谢谢夸奖。”候选人答道。
“那么……你的工作就是别把一切都搞砸喽。”史蒂夫冷冷地抛出了这样的结论。
史蒂夫最终批准录用了这位李岱艾公司眼中的“完美”人选。他只是希望这个人理解,在迫切需要帮助的公司(如当时的苹果)里工作,与在只需维护业务的公司里工作,是大不相同的。无论面谈还是合作,这就是史蒂夫向人们展示的真诚。
事实上,说起我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一次会议,我还真得谢谢史蒂夫。那次会议是名副其实的“残酷的诚实”,发生在我为NeXT公司工作的日子里。在正确评价这次会议之前,你首先得了解事情的起因。
在开创NeXT公司数年之后,史蒂夫准备推出第一款产品--NeXT电脑,是时候给NeXT公司做第一个广告了。鉴于史蒂夫对广告的高度重视,以及这则广告对NeXT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次提案至关重要。
NeXT才刚开始和广告公司合作,因此,即使史蒂夫感到我们无法胜任制作广告的任务,他也不会立即把我们换掉。NeXT离我们有将近5000公里之遥,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和NeXT的关系不会迅速僵化。
由于这个时机非同寻常,公司领导拉尔夫·埃米雷提决定让他最欣赏的一位自由设计师帮我们设计NeXT的广告。这项设计将指引NeXT未来所有的营销材料的走向,所以拉尔夫选择了一位长期和李岱艾公司合作的美女设计师。她品位绝佳,得过很多奖项,而且迫切希望在史蒂夫面前展示一番才华。从表面上看,她堪称完美。
然而,广告史上最惊人的误读事件发生了--广告公司全力支持的美女设计师竟然建议史蒂夫“反其道而行之”。她想出的“绝妙”主意是,史蒂夫应该用最朴素、最没有科技含量的广告来宣传那家万众瞩目的高科技公司。在她设计的广告中,文字环绕着NeXT电脑的轮廓。她没有用现代摄影技术炫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而用上了黑白对比、木刻风格的手绘广告。也就是说,这个广告非常古色古香,看上去更像是一幅颇有乡村气息的年画。
当然,这个设计现在听起来是很离谱的。但当时,广告公司追求的是“与众不同”,许多聪明绝顶的广告人都看好这个方案--这一定让你大跌眼镜吧?在NeXT总部进行的首轮提案中,史蒂夫看到这个作品,当时就傻眼了。他立刻拒绝了这个方案,我们不得不下周再议。这让大家都觉得很难堪。
第二周,我们带着新方案,摆正态度,抵达NeXT总部。我们把广告改头换面,变得现代化多了,准备挽回上次的失利。会议开始,正当我们想把方案从文件夹里取出来时,史蒂夫说:“嘿,听着,在我们看到新方案之前,我想谈谈上周发生了什么事。”
他的语调很平静,平静到没有人预料到话语背后隐藏的危险。随着他继续说下去,平静的语调渐渐变得愤怒、激动起来。然后,他就像疯了一般,在说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时竟然破口大骂。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上周你们提交的方案简直是狗屎!咱们双方都心知肚明,它简直狗屁不如!但你们还是带着这堆狗屎一路来到这里,还把它们送到我面前。我无法接受!我希望不会再有下一次了!永远不要!”
史蒂夫绝对算得上是真诚的人,但在广告公司看来,用这样的开场白拉开会议的序幕可不是什么好事。值得欣慰的是,即便会议室里仍然回荡着咆哮声,但史蒂夫还是对新广告持积极态度,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我们的新方案恰恰就是NeXT公司沿用至今的广告--富有现代感的厚重黑色标题,大胆运用摄影技术,与宝马的广告如出一辙--这正是史蒂夫最初选择我们公司的原因。
所以,从工作层面上说,一切还算顺利。我们挽回了信誉,准备再接再厉,但事情的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
史蒂夫本不想再和我们探讨这个话题了,但现在,他卸下了工作的包袱,想重复一下刚才说过的话题。他说,会议刚开始的时候他发了那么大的脾气,的确有些不妥。他还解释说,他把上次会议看得很重要。他本打算一言不发,等着看我们第二轮设计的质量,但又觉得必须给我们敲敲警钟。这些就是他发火的原因。
接下来,史蒂夫再三考虑后才继续说下去。他对我们的提案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他也认为,既然我们已经合作了好几个月,彼此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有必要给我们找准定位。史蒂夫起身踱步,准备挨个儿评判我们的表现。幸运的是,我坐在最后面,所以能清楚看到史蒂夫如何用他那“残酷的诚实”评判每个人。
客户经理得了A。史蒂夫很喜欢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媒体负责人得了B+。他能力出众,但史蒂夫并不完全埋单。接下来是我的搭档--艺术总监。很不幸,他只得了F。因为史蒂夫觉得他应该对上周的惨败负责,尽管做设计的人并不是他,史蒂夫是这么教训他的:“如果你的能力仅仅如此,那么你就该把工作拱手让人。”
终于轮到我了。很荣幸,我得了A-。史蒂夫对我的评价是“干得不错,但仍需扫清李岱艾公司的‘束缚’”。
说起来,这个评价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涵盖了史蒂夫的先后两个10年。首先,苹果和整个广告界都目睹了李岱艾公司的卓越成就。除此之外,李岱艾公司对麦金塔电脑的热卖也功不可没。说到这里,你大概会认为史蒂夫会很喜欢这家“束缚”吧。其次,在这次对话过后10年,史蒂夫将重返苹果,官复原职。他满怀激情地签下了包括李岱艾公司在内的“束缚”,把它们变成了苹果御用的广告公司。
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史蒂夫的口头打分。于是,若干满怀喜悦的员工和一位心情沮丧的艺术总监收拾行囊飞回了纽约。最后,我们还是给史蒂夫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多亏他的坦诚,我们才找准了各自的定位。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况,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必须做些什么。尽管我们之间偶尔会产生摩擦,但我们还是和史蒂夫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让双方都受益匪浅。当事情悬而未决时,人们通常会面面相觑,而不是花时间寻找解决方案,此时“复杂”便会乘虚而入。而在史蒂夫“简洁”的世界里,外部事件基本不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旋转的炮台苹果公司内部仿佛有若干个舞台,游戏规则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剧情往往在意料之内。
史蒂夫无法容忍愚蠢行为,这个说法是有据可查的。当愚蠢事件出现时,史蒂夫绝不留情。史蒂夫绝不愿意雇用愚蠢的员工。
苹果公司的一位前任高级职员回忆说,他直接向史蒂夫报告工作时,经常会发生戏剧性的事件--他称之为“旋转的炮台”。没人能预测到这种事的发生,因为这取决于双方的谈话进展。有时候,在一些会议中,脑子短路的人会说出一些人人都知道会让史蒂夫火冒三丈的话。
这些话话音刚落时,现场首先会出现一阵令人不安的寂静。
令人尴尬的话语回荡在会议室里,史蒂夫的表情凝固在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静止了。你几乎能听到史蒂夫愤怒的“炮台”在“咯咯”作响,慢慢朝着“罪人”转过去。现场的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没有人敢站出来阻止。
最后,史蒂夫的“炮台”锁定了目标,即将点火启动,不假思索地射出所有炮弹。无论是目睹还是亲身经历这种场景,都会让人觉得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但在苹果公司,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学会接受惨痛的教训你可能会觉得,面对锱铢必较的首席执行官,苹果的员工已经被批得“遍体鳞伤”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高级职员才有机会直接和史蒂夫接触。一个员工挨了批评,并不意味着他会被炒鱿鱼。如果你保住了饭碗,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战越勇。你幸存下来之后,就会渐渐对表扬、批评和其他反馈通通免疫。
在办公室里情绪崩溃是万万使不得的,所以,脸皮厚倒是个不错的优势。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为NeXT和苹果公司工作了十余年,一直都直接和史蒂夫打交道,只有两次几近崩溃。这两次经历都让我刻骨铭心。其中一次是我长途跋涉12000多公里去夏威夷向史蒂夫负荆请罪。当时,乔布斯一家就在不远处的几棵棕榈树下度假。另一次是史蒂夫直接从办公室打电话找我。你一定认为在电话里挨骂没有面对面受训那么恐怖,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我有过一些很不愉快的经历,但如今,我会把它们视为“勇敢者徽章”。如果你为史蒂夫效力,却没有过被训的经历,你反而会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成为史蒂夫的攻击目标是什么滋味,但史蒂夫本人呢?他是否了解这种感受?他面对犀利的言语攻击时是什么反应?其实,早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史蒂夫就练就了一副厚脸皮。1997年,当苹果公司濒临倒闭时,史蒂夫的回归被许多人视为英雄壮举。回归后,史蒂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其他电脑公司对Mac机的克隆。当时,苹果授权其他电脑制造商出售和Mac机兼容的台式机,目的是吸引、开发新用户,同时保护OS这个饱受创伤的平台。
史蒂夫痛恨这个想法,他希望苹果能控制硬件和软件,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史蒂夫就谈到了控制整个用户体验流程的必要性。他从来不让苹果的用户一方面享受Mac OS操作系统的便利之处,一方面忍受非苹果硬件的缺点。然而,苹果社区里的许多人都对山寨Mac机情有独钟。他们认为,普及Mac OS操作系统是苹果公司生存下去的必需之举。当史蒂夫拒绝这个方案时,这些人恨不得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很多人都担心,重返苹果的史蒂夫在外面的世界还没得到足够的教训,如果他还仍想轻举妄动,可能会危及苹果的未来。
我真想不到史蒂夫经受了那么猛烈的攻击。反对者对史蒂夫的专业性甚至人格的抨击接踵而至,但史蒂夫的工作和事业都没有受到影响。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挨批评了,他很清楚,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因此,他尽可能坦然地把闲言碎语归类,从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其余的垃圾消息抛诸脑后。
发生在1999年的一件事让我更欣赏史蒂夫的“厚脸皮”了。那年,TBS电视台推出了原创影片《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史蒂夫听说电影即将上映时非常兴奋,当他得知自己的角色将由诺亚·怀尔(Noah Wyle)扮演时,他更是兴奋得像个十几岁的少年。诺亚是因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热播的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ER)而一炮走红的。
电影播出前一个星期,史蒂夫告诉我们,他将在家里举办一场派对,邀请朋友们一道观看首映。广告公司代表苹果和其他客户在TBS电视台投了一些广告,因此提前两天弄到了电影的预览版。他邀请创意团队享受了一顿视觉和味觉的盛宴--丰盛的比萨大餐和最新的电影。比萨很好吃,出乎意料的是,电影并不出色。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是,故事明显很夸张,而且为了场景的需要,还窜改了事情发生的时间。
让我们最关注的一点是,史蒂夫竟然被演绎成了一个有缺陷的角色。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他都拒绝承认自己是个父亲,拒绝支付私生女的巨额抚养费(即使当时他身家已过百万)。这可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形象。(注:大多数人都知道,史蒂夫最终还是承担了抚养女儿的责任,跟女儿变得很亲近,并为她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不过就首映来说,我首先想到的是:“糟糕,史蒂夫大概要重新考虑是不是要办派对了。”
我进行了认真必要的调查,并向史蒂夫如实汇报--电影所展示的他的形象很负面。即便是听到了这些,史蒂夫也毫不苦恼。他不为虚构的情节而惊讶,因为电影都是这么拍的。
影片首映后的第二周,我再次见到史蒂夫,我不知道是否应该重提那件事。事实表明,确实没有重提的必要。会议开始前,史蒂夫问整个团队有没有看过那部电影,他笑得很开心,似乎对电影评价颇高。我甚至怀疑史蒂夫跟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他似乎认为“一切宣传皆有益”,影片中负面的部分早就被他抛到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