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19900000029

第29章 两都巡幸与交通(3)

五、两都间交通的维护

为保证大都与上都之间四条交通路线的畅通,元朝统治者一方面建立健全站赤制度,给来往过客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另一方面在交通要塞设立军卫,保护行人的安全。

元朝在两都交通线上设置驿站的情况已见前述。在站赤承当差役的人,称为站户。站户是从民户中按一定财产标准签发出来的。在蒙古各部中,选择畜产多者应役:在中原地区,一般是按户等从中户里签发。一旦被签发为站户登记入籍后,即世代相承,不得改易。两都间的站赤,绝大多数是马站。马站户的主要职责是饲养站马(亦称铺马,蒙古语称为“兀剌”),随时提供驿站使用。按规定四户共养正马一匹,贴马(备用马)一匹,还要出人丁作马夫(蒙古语为“兀剌赤”),迎送往来使臣和递换接送铺马。此外,马站户有义务为过往使臣提供饮食、灯油、柴炭等,按照当时的分例,每名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斤,酒一瓶或一升:从人只支米、面:冬天加供取暖柴炭。这种供应,蒙古语称为“首思”,原意为汤、汁,汉文意译为“衹应”。①(参见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见《元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在两都交通线上的站户,总数一万户左右。②(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十九年三月”条)各站配置的站户人数并不一样,榆林、洪赞、雕窝、独石口等较大站赤站户一千三百五十户左右③(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七,《经世大典·站赤》“至元十六年九月”条),宣平等小站则只有两三百户④(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经世大典·站赤》“中统四年四月”条)。驿路以偏岭为界,岭南至大都各站由汉人充站户,岭北至上都各站以蒙古人应役。西路以兴和为界,分置蒙古、汉人站户。⑤(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经世大典·站赤》“中统四年五月”条)蒙古站户来自附近的蒙古部落。汉人站户除了部分在邻近一些州县签发外,大多来自外地,如云州的站户“乃迤南州城远来之人”⑥(《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年正月”条):榆林站有来自山东夏津县的站户⑦(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〇,《经世大典·站赤》“至****年五月”条)。增设龙门站时,站户是从保定至大名的驿路上调来的。⑧(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三,《六条政类》“安置龙门站”条)正因为“大都、上都站户多系迤南路分签拨前来当役,相去窎远,供给频劳”,规定由官府量给首思。以后各路站赤纷纷要求效仿此种规定,元朝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对此作了修改,“大都、上都站赤系天下之总”,其站户“一体自备经过使臣下马日首思”①(《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一九四一九,《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十年七月”、“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大德五年十二月”条。和雇和买,是国家以合理价格雇佣百姓的车船或购买百姓的物品。),但和雇和买与一切杂泛差役则尽行免除。以后基本上照此执行。

各站的马匹和车辆,原则上由站户自备,有时由政府购买,分给站户保养和使用。由于“大都至上都站赤,每岁车驾行幸,诸王百官往复,给驿频繁”,车、马往往不敷供给,“递运系官及投下诸物”②(《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一九四二〇,《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年五月”,“至大三年八月”条。)经常不能按期到达,政府不能不添加车辆和增备牲口。到元代中期以后,两都间十三站(驿路全部站赤加西路雷家店、宣德二站)的马匹、车辆等有了比较固定的配置:

昌平 马127匹,车53辆,驴424头

榆林 马250匹,车40辆,驴400头

洪赞 马105匹,车40辆,驴420头

雕窝 马100匹,车40辆,驴400头

龙门 马96匹,车40辆

赤城 马100匹,车40辆,驴400头

独石 马100匹,车40辆

牛群头 马216匹,车80辆,牛320头

明安 马158匹,车80辆,牛320头

李陵台 马208匹,车80辆,牛320头

桓州 马158匹,车80辆,牛320头

雷家店 马70匹,车20辆,驴200头

宣德 马100匹,车20辆,驴200头③(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二,《经世大典·站赤》)

乘骑驿马和使用车辆,要有官府的证明或诸王的令旨。官府证明分铺马圣旨(亦称铺马札子、御宝圣旨)、金字圆符(铁制,亦称圆牌)、银字圆符三种。“诸朝廷军情大事,奉旨遣使者,佩以金字圆符给驿,其余小事,止用御宝圣旨。诸王公主驸马亦为军情急务遣使者,佩以银字圆符给驿,其余止用御宝圣旨。”①(《元史》卷一〇三,《刑法志二·职制下》)站赤验符、旨给驿和供应首思,持圆符者有优先的权利。元朝政府原来规定给驿范围很严格,“除朝廷军情急速公事之外,毋得擅差铺马”②(《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七,《经世大典·站赤》“至元十年九月”条)。但是无论贵族、高级僧侣或是官吏都千方百计觅取铺马圣旨和圆符,享受免费供应的站马和首思,利用当时最完善、最便利的交通体系,其结果是给驿路带来过重的负担,造成了“给驿泛滥”的困局。这种现象在两都交通线上尤其突出,“大都至上都沿途站户消乏”③(《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十九年三月”条)情况十分严重,统治者虽然采取了一些诸如救济站户、限制给驿等补救方法,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为减轻两都间交通的压力,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滦河自永平挽舟瑜山而上,可至开平”。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司天监官员答木丁在上都向忽必烈又提出建议,用“匾船”通过滦河向上都运送粮食。由于所需人力较大,中书省臣认为“事涉繁重,不宜轻举,候回大都区处”④(《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三十年七月”条)。后经过太史院官郭守敬等人的勘察,认为滦河难以通航,没有实行。

天历元年(1328年),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帝位在两都间爆发战争,上都军队将昌平、榆林、洪赞、雷家店、古北口等站站户轰散,“焚劫畜产房舍殆尽”⑤(《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一,《经世大典·站赤》“天历元年九月、十一月”条),两都交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局势稳定后,政府重新调拨马匹,招集站户,恢复站赤,两都之间的交通线勉强维持下来。元末,红巾军焚毁上都,两都驿站体系才完全解体。

由于居庸关是燕京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大蒙古国统治者很早就在这里设兵守卫。成吉思汗时,命塔儿不台所统哈儿鲁军(亦作哈剌鲁,唐代葛逻禄人的后裔,原住巴儿喀什湖一带,蒙古西征时臣服)居守居庸关北口,此后该军就世代镇守于此。⑥(参见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四三,《柏铁木儿家传》)拖雷又在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各设千户所,负责“徼巡盗贼”。⑦忽必烈时增加了守隘汉军并将两个千户所升为上千户所。至大四年(1311年)闰七月,枢密院官员上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请置隆镇万户府,俾严守备。”①(《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元朝政府决定从钦察、唐兀、贵赤、西域、左右阿速等色目卫军中抽调三千名军士,加上原来守隘的汉军六百九十三人,组成隆镇上万户府,分设十个千户。次年(1312年),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不久又将上述哈儿鲁军划入了隆镇卫。②(参见《元史》卷九九,《兵志二·宿卫》)隆镇卫不仅负责居庸关交通孔道的保卫,大都北面和西面的重要山口都由其掌管,它的下属千户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其职责都是徼巡盗贼,保护交通的畅通:

南口千户所 置司于昌平县居庸关

庐儿岭千户所 置司于昌平县本口

黄花镇千户所 置司于昌平县东口(即黄花口,在县东一百里)

白羊口千户所 置司于昌平县西北口(白羊口在昌平县西北三十里)

北口千户所 置司于龙庆州东口

隆镇千户所 置司于龙庆州北口

古北口千户所 置司于檀州古北口

迁民镇千户所 置司于大宁路东口

碑楼口千户所 置司于大同路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东口

太和岭千户所 置司于大同路马邑县(今山西朔县东)太和岭隘(今山西雁门关北)

紫荆关千户所 置司于保定路易州易县紫荆关隘口③(参见《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元一统志》卷一)

为保证京师和“腹里”的安全,元朝设置了一个庞大的侍卫亲军组织。隆镇卫、西域卫、唐兀卫(1281年设)、贵赤卫(1287年设)、钦察卫(1286年设,1321年分为左、右两卫)、阿速卫(1309年设,分为左、右两卫)、龙翊卫(1328年设)、斡罗思卫(1330年设)等,是由“诸国人之勇悍者聚为亲军宿卫”,当时称之为色目卫军。①(参见《国朝文类》卷四一,《经世大典序录·军制》《元史》卷九九,《兵志二·宿卫》)这些卫军大多屯戍在两都之间的交通干道附近。除了守卫关口的隆镇卫和在西道荨麻林的西域卫外,左、右阿速卫屯驻在古北口旁的潮河川②(参见《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贵赤卫屯驻在檀州③(参见《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斡罗思卫亦立营于大都北④(参见《元史》卷三四、三五,《文宗纪三、四》),钦察卫则常年在上都路及其附近屯驻⑤(参见《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在两都间设置的这些色目卫军,肩负着长期保护都城北大门、保障交通干线安全的任务。至于皇帝每年出巡时的人身安全保护,则由其他卫军专门负责,上都路本身亦设有卫军机构,详见后述。

两都之间的道路,大半为山路,崎岖难行,其危险地段需要经常派人修理与维护。由于站户负担已很沉重,因此修路的任务大多由驻军来承担。如至元十七年(1280年)七月,发卫兵八百人治沙岭桥⑥(参见《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发察罕脑儿军千人修缙山道⑦(参见《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九》)。泰定二、三年(1324—1325),又调军修野狐岭、色泽岭、桑乾岭三岭道。⑧(参见《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至正十四年(1354年)五月,“诏修砌北巡所经色泽岭、黑石头河西沿山道路,创建龙门等处石桥”⑨(《元史》卷四三,《顺帝纪六》)。

元代的设站、立卫和修路等措施,为两都间的交通提供了保障。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焚烧上都之前,两都交通线基本上畅通无阻。

六、两都巡幸制度

自从两都制度确立以后,元朝皇帝每年“北巡”上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巡幸制度,正如当时人所说:“皇朝建国之初,四征不庭,靡暇安处。世祖皇帝定两都以受朝贡,备万乘以息勤劳,次舍有恒处,车庐有恒治,春秋有恒时,游畋有度,燕享有节,有司以时供具,而法寓焉。此安不忘危,贻子孙万世之法者也。故列圣至于今,率修而行之。”①(《国朝文类》卷四一,《经世大典序录·行幸》)上都巡幸,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行期。元朝民间知识分子对皇帝巡幸上都的时间,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叶子奇说:“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则驾幸上都以避暑,颁赐于其宗戚,马亦就水草。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自后官里岁以为常。车驾虽每岁往来于两都间,他无巡狩之事。”②(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孔齐也说:“国朝每岁四月驾幸上都避暑,为故事,至重九还大都。”③(孔齐:《静斋至正直纪》卷一,《上都避暑》)这些记载大多来自道听途说,并非亲身所历,所以与事实颇有出入。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开始巡幸上都,是在中统四年(1263年)。这年二月十三日由大都起程赴上都,八月二十五日返回大都。以后则大多在二月出发,偶尔在三月起行,从来没有推迟到四月。由上都返回大都的时间多在九月,有时提前到八月或推迟至十月。大都新城建成之后,忽必烈往往先在一月底或二月初“畋(打猎)于近郊”,地点在大都西南的柳林,返回大都宫殿后二至七天内即起程北上。元成宗铁穆耳基本遵循元世祖的巡幸时间,只有一次因为在二月份得病,才拖到四月成行。元武宗海山把巡幸时间确定在三月至九月。以后的皇帝,习惯于草地生活的如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等,都遵循三月至九月的巡幸时间,有时甚至有意延长在外时间,至上都气候已寒冷仍不还大都。如至治元年(1321年)八月底,元英宗驻帐于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获,一举两得,何计乎寒。’”④(《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习惯于汉地生活的如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文宗图帖睦尔及元顺帝妥懽贴睦尔等,由于对草原的寒冷气候不大适应,都尽量缩短在上都的时间,往往在四月甚至五月才从大都出发。上都地区“七月已似十月凉”①(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五,《秋夜长》),入八月后更是“高处不胜寒”,随行的百官、侍卫、伎工等“多人南归之心,早已合矣”,所以多于七月即从上都起程南返,八月回到大都。元末人熊梦祥所记“九月车驾还都,初无定制,或在重九节前,或在节后,或在八月”②(《析津志辑佚》,204、221页),这一记载是可信的。

(2)路程。从忽必烈起,皇帝的巡幸总是自东道辇路赴上都,西道返回大都。东道全长七百五十余里,十八处纳钵,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巡幸用了二十四天,已见前述。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巡幸用了二十五天(闰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二十四日)。③(参见《元史》卷一四,《世祖纪一一》)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巡幸只用了十九天(五月十八日至六月六日)。④(参见《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如该路每纳钵只住一宿恰需十九天,元文宗当即如此,而元世祖和元顺帝都是在某处停留了数日,所以要二十四五天,其他皇帝当大致相同。归程西道全长一千零九十五里,设二十四处纳钵,至正十二年(1275年)巡幸仅用二十二天(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十三日),至顺元年(1330年)巡幸用了二十三天(闰七月十八日至八月十一日),当有一至两处纳钵不停留。总的说来,来往里程虽然西路多于东道辇路,但所用时间相差不多,都在二十至二十五天之间。除此两道外,皇帝有时也经古北口道还大都⑤(如至元二十年(1283年)纳钵,参见《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九》),所用时间则不得而知。

同类推荐
  • 问道三十年

    问道三十年

    王道灭,侠道兴清风为伴剑作酒,历经肝胆写春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道中人,不问来处,不问归途只问当下本心虽死,无憾!
  • 汉末辽王

    汉末辽王

    现实世界的穷小子烂屌丝,在一系列悲催悲催再悲催的情况下,穿越到了当时被称为极北苦寒之地的辽东。“老子刚被甩就穿越啦!”“什么?这是汉末乱世!”“靠!我家祖坟让人给刨了?哪个王八蛋干的!”“好吧,弄不过人家只有脚底抹油了,但为啥要上棒子那去避祸啊?”本书,是小人物的天下!看猪脚带领着一群历史中的无名之辈,踩扁那些猛将、谋士、雄主!占辽东,平幽州,败袁绍,杀曹操,霸中原,威震华夏。
  • 神州浮图志

    神州浮图志

    公元前45年,大胤以法治国,天子为推行新律,不顾天下百官反对,毅然实行改革,为无数王公诸侯所不忍,反叛之势,如同洪水决堤,大胤数百年基业即将毁于一旦。
  • 征唐攻略

    征唐攻略

    当铁骑踏越山川原野,当刀锋临至头颅之上,盛唐不再,只剩一个外强中干的乱唐,胡人犯边,藩镇作乱,宫闱祸乱,阉竖掌权。有一人举于流民之间,一念扶唐,一念逆唐。李隆基,勿逼我反!他是一代诗仙李白之子,从一开始就只想守卫这片汉土,却在一夕之间,将那唐旗插在了九州之外的土地上。殿上之君,殿下之臣,吾该何去何从?
  • 一本皇叔

    一本皇叔

    文艺简介:如果有人问你看的什么书,你可以光明正大的告诉他,我看的是一本皇叔。二笔简介:这就是一本皇叔。普通简介:我是刘皇叔,我为自己带盐,听说黑我的很多,那我就让你们看看本皇叔是如何混吃等死的泡妹子的。扬州新军:52811130欢迎各位!
热门推荐
  • 恋上冷酷小弟

    恋上冷酷小弟

    本是很正经的练内功!为啥一问到丹田在哪儿,他就会恨恨的说,这辈子别练内功了!原来是他太好色!本是想显示一下五千的年文化功底,为啥一首《水调歌头》却是满脸怪异!原来穿越女碰到穿越女了!老天!您打发她到这儿来,是调戏她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山剑

    九山剑

    封神之战后天地秩序已定,但无数大神通者仍然为了圣人道果不断谋算,诸天万界如恒河沙数的修行者们更是为了向天争那一线生机,无所不用其极。大道无相、仙路无情,为了尝一尝这世间共尊的圣人道果,孟仲定要将这仙路走到尽头!
  • 那些你不知道的皇帝小故事

    那些你不知道的皇帝小故事

    本书主要讲述了皇帝或其父母的一些有趣小故事,又想详细了解更多皇帝小故事,请搜索,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梦中帝国之时空穿越。
  • 鹿晗我初恋了

    鹿晗我初恋了

    少女只身前往求学,机缘巧合下签约经纪公司出道。在有了哥哥、男友、成员的宠爱后,意外也随之而来,等待她的,是“涅槃重生”吗?
  • 伏妻

    伏妻

    伏妻,夫妻,福妻。伏之妻,成夫妻,得福妻。李萦和刘嚣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他的所谋,所伏。刘囂:小娘子,你就乖乖地从了爷吧!李萦:爷?你大爷,比我小三岁的小、表、弟!刘囂:李萦、景氏、公孙季……李萦(咬牙切齿状):你这是在威胁我!!!刘囂:哪能啊,包子还在家里等你开饭呢!李萦欲转身而逃。刘囂:无论你在那个旮旯,我都能将你揪出来。天下之大,只有我才是你的安身之处。(腹黑男主霸气为别扭女主套上羊脂白玉束魂镯,揪回家咯!)这其实就是一个腹黑男主如何将别扭女主一步步设计投怀入抱的故事。
  • 风华天圣龙皇

    风华天圣龙皇

    所处的世界,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为了自己,为了亲人,必须努力变强,强大到站在世界的顶峰傲世天下...
  • 我是电脑知识大王

    我是电脑知识大王

    知识的伟大在于它的博大和精深,人类的伟大表现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 中国人可以吃得更安全

    中国人可以吃得更安全

    从谈恋爱到结婚、怀孕、生孩子,今天才发现,自己已经做了近10年的家庭主妇。研究工作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身份,自然让我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正在处理的、经历的各种饮食安全问题,让我很早就有了一种想法——用我所学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
  • 科学名家

    科学名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精灵史上最废道馆主

    精灵史上最废道馆主

    穿越成为华蓝道馆主的小岚却有【大道馆主】系统傍身培养最强精灵,让华蓝道馆焕然一新?小岚表示,都是小事情游走在大陆之上,他是最全能的训练家立于华蓝道馆内,他是整个关东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