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17

第17章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老庄哲学(1)

先秦道家出于隐士,老子、庄子分别代表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二、三阶段,他们蔑视世俗的主流价值,而有高蹈出世之志,在无为无名中自寻乐地。“道”既被视为宇宙的起源,又被视为万物的本体;道即是无,无即无名,无和有是“异名同谓”。老子以为道的变化有其常则,而最根本、最显著的常则就是“反复”。人处世间,观大化周流,重在“知常”,并效法天、地、道,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庄子更具楚人精神,他的哲学可称为“生命美学”。人本无特异之处,与天地万物俱为道之所生,因此理应齐同万物,去人我、物我之界,不谴是非,死生任化,理解命与故,安时而处顺,乃能臻于绝对“逍遥”自在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家的发展阶段

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以杨朱为代表的隐士,是早期道家;《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群体。在印度和基督教的西欧,也曾出现过隐士,然而都是宗教修行者,靠离群索居的苦行生活磨炼身心,隐居只是达到宗教目标的手段。中国古代隐士却将隐居本身当成目的,视之为不苟于俗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的和谐中体验生命的真实。他们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情操、志趣和气质常常与众不同,是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

隐士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有多种资料记载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故事。许由推辞不就,反责备尧玷污了他的耳朵。他跑到河边洗耳。恰逢巢父在下游饮牛,听许由讲了事情原委,又责备许由弄脏了河水,于是牵牛到上游饮水。许由、巢父都是隐士,可见隐士的传统几乎与史书有传的华夏文明的传统一样源远流长。《论语》中称隐士为“逸民”,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都在逸民之列。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不少隐士,他们很敬重孔子,但都劝他不要汲汲以天下为务,应该知其不可而不为。

阐发隐士文化,用关涉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体系,将隐士的信仰合理化,这就是道家学说。冯友兰把先秦道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杨朱代表早期道家,老子是第二阶段,庄子是第三阶段。杨朱的思想其实非常简单,境界也很小,中心意思就是“轻物重生”,“生”(生命)又被还原为“身”(身体)。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养生,也就是养身,如果一心只想占有外物,积累资财或权势,那就是轻重不分,主次颠倒,外物本为养生之用,反成妨生害身之物了。生命的内容就是欲望,“天生人而有贪有欲”,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生命即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倒并非提倡纵欲,纵欲固然可逞一时之快,但可能伤生,非长久之道。因此杨朱讲“早啬”,就是要及早懂得吝啬之理,爱惜自己的身体,切莫使用太过。杨朱把欲望局限于身体、感官,完全无视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结果就导致人的形象被丑化成了一头“会说话的猪”。杨朱代表了一群极度绝望的人,生当乱世,雨打浮萍,成了惊弓之鸟,只好龟缩到身体以内,专注于感官之欲,再无心、无力探求身外之物。就如同一群地下室的老鼠,怕光,怕陷阱,怕外界的一切风吹草动,自闭于幽室之中,舔嘴咂毛,以为可以“全生远害”。《老子》、《庄子》亦有多处讲“贵生轻利”或“全形葆真”之说,但那不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杨朱怕受伤害,思来想去,仅会念一个“避”字诀,即俗谓的“惹不起躲得起”,说来也挺寒碜的。老子的人生智慧高明得多,他讲宇宙人生变化的规律,按规律处事,在人世间闪转腾挪,身手自然敏捷多了。然而这依然未达解脱之境,依然执著于生命和身体,愈执著就愈为它所限制,不能获得生命的大自由。老子最后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才是大彻大悟之言,不过《老子》书中发挥不多。《庄子》继此而讲“齐死生、同人我”,万物一体,豁然贯通,这就到了逍遥无碍的境地。庄子把生活美学化了,他要借此超越生活的苦难和生命固有的悲剧性,正因如此,《庄子》一书对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认为道家与“楚人精神”相关。李耳是楚人,《论语》中所记“隐者”之流,多是孔子适楚时所遇。庄子老家是宋国蒙地,与楚相邻,《庄子》一书的想象十分丰富,文思飘逸,正是楚辞一类的浪漫文风,与《诗经》的现实主义有别。因为楚人是新兴民族,受周文化的约束较少,所以能产生与中原正统不同的新颖思想。然而楚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造就如此独特的隐逸文化的呢?冯友兰没有说明,在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他放弃了这一思路,将道家归于“没落奴隶主阶级”,这就引发出许多不同的意见。世上原有一种人,感觉生来比一般人敏锐,对生存的困境和生命的悲剧性领悟极深,想探寻一条自寻解放的途径,故而选择了独立不倚的生活方式。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们,俱是大富大贵之人,究竟“没落”何在,逼得出家做和尚?伯夷、叔齐自困首阳山,所重者在”仁义”二字,岂是走投无路之辈?用世俗的功利的眼光看待真隐士,正是庄子所谓“以管窥天,以锥指地”,哪里领会得了隐逸的真精神呢?

《老子》一书,相传为“古之博大真人”老聃所作,老聃较孔子年长,据说孔子曾向他问礼,故此《老子》成书在孔子之前。胡适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从老子讲起的。冯友兰发表《中国哲学史》,力主《老子》系战国时作品,为此没少同胡适等人争论。冯友兰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春秋无私人著述之事,《论语》、《墨子》并非是孔子、墨子的专著,只能算是学生们的笔记汇编,《老子》一书不是问答体的语录,而直接以简练的文字表述作者的思想,显然是正式的私人著作;第二,春秋时期的书,都是就具体的事发挥议论,而《老子》一书的思想,“玄之又玄”,抽象、概括、精炼,这必然是哲学思维的发展和思想资料的积累达到相当高度后的产物。春秋时期无此可能。

冯友兰说,《老子》这部书虽然很短,不过五千来字,但也是一部哲学格言的总集,不是某个人在某一确定时期的个人专著。所以其中多有不一致乃至矛盾之处。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三个人:与孔子同一时期的老莱子,战国时的太史儋和李耳,他们究竟谁是“老子”,太史公自己也拿不准,但他记载李耳的生平及后裔最为详明。冯友兰提出一个假想:老莱子和太史儋的思想,以韵文形式流传于世;李耳把它们收集整理出来,掺以己意,编辑成《老子》一书。这样题名大概表示老莱子是其思想渊源。

《庄子》一书,也是庄周一派的论文总集,思想比较驳杂,不仅包含了道家三个阶段的内容,还包含了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那么其中哪些篇章才真正代表了庄周的精神呢?传统上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后学所著,所以当然是内篇才真正代表庄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的揣测,并没什么根据,要研究庄子哲学,应该打破内外篇的分别,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主要线索,参考其他各篇,这样才能把握庄子本意。老庄并称,实始于汉末魏初,因为老学、庄学两家都谈玄论道,道和德、有和无的根本观念也大致相同。

世界的本原:道,有,无

老子认为天下有一个初始,是个混沌未开之物,宇宙似乎一团虚无,因此可以用“无”来命名“道”。“道”又蕴含了天地万物,所以用“有”来命名“道”。

老庄的宇宙观中,有三个主要范畴:道、有、无。道即是无,这一点在《老子》的各章都是承认了的,没有疑义的。麻烦的是“有无”问题。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那么有和无就是母子关系,“无”较之“有”更为根本,道就是纯粹的“无”。然而老子却又说:“有无相生”,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有无并非绝对的对立,岂可单单谓道为“无”?实际上《老子》中,对“有”和“无”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比较粗糙,还残留着原始宗教里生殖崇拜的气味。《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第六章)“牝”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玄牝”是虚设的一种神秘的东西,生殖功能超乎寻常,天地万物都是从中生出来的。“谷神”是用来形容“玄牝”的,“谷”即指中空,“神”意味善变。老子的这一说法,是用人事来形象地比拟天道。《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上竹字头,下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橐*(上竹字头,下龠)”就是风箱,中间空虚,可是拉起来可以扇风助火。只要不停止运动,那貌似无物的地方,就能够无穷尽地生出风来,这就是“动而愈出”。中空即是“无”,无中生出实在的东西,即是“有”,就像“玄牝”生万物,橐*(上竹字头,下龠)生风一样,不过此处《老子》用形象代替了抽象概念。

第二种解释要更精确一些,它明确地提出“有”、“无”两个抽象概念,主要意思还是“有”生于“无”。这是《老子》书里讲得较多的一种说法,韩非和淮南王阐释老子学说,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种解释,有即无,无即有,有无是“异名同谓”。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第一章)道超乎形象,也超乎名言,所以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一旦落于言筌,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亦如此。此处“道”、“名”并举,随之即言“无”、“有”,这样的表述结构,有什么深意呢?

“道”作为一种本体,不可名状,也就不必有一固定的名称,我们可以根据“道”在运动过程中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变化地称呼它。对“道”的任何称谓都纯然为一代号,与普通名词不同,没有清晰的、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既可以称“道”为“无”,又可以称之为“有”。老子认为天下有一个初始,在天地始生之前,我们今天见到的一切东西都没出现,宇宙似乎就是一团虚无,因此可以用“无”来命名“天地之始”的状况。“道”蕴含了天地万物,既为万物之“母”,又岂能认为它非“有”呢?所以我们又可以用“有”来命名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眇,普通版本作“妙”,意即“微有”,刚露一点苗头的“无穷小”。徼,有边沿、极限、归宿的意思。天地将生未生、含苞欲放的那一瞬间,有某种无穷小之物若隐若显,若有若无,我们只好用“常无”这个范畴,来观察这种状态。“常无”当然不是一无所有的零态。“常有”这个范畴,就被借去用于观察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状态。“有”和“无”名称虽异,所指则同,这听起来玄而又玄,不可思议,但天地万物的根苗都在里边了。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什么是“恍惚”呢?“恍惚”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是恍恍惚惚的,其中“有象”、“有物”、“有精”(“精”指细微之物),“象”非天下可见之象,是无象之象;“物”也不是万物中之一类,是无物之物。这样,道、有、无三者就混而为一了。

“道”是浑沌未开之物,“德”实质上与道同体,不过是落实到了具体的事物上面。“德者,得也”,就是指事物从道体中获得的本质性的东西。《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冯友兰曾说,道是万物的共相,依此而推,德就是一物之共相。道好比天上之水,降于江则为江水,降于河则为河水,江水、河水即为“德”。“德”还只是事物的共相,“德”被赋予特定的形状、质料,在“势”的作用下,才能具体化为某种东西。道和德的这种作用,都是依其内在的、固有的趋势而动,并非有人或神在支配、命令它们。

庄子论“有”、“无”,但没有明确地说“异名同谓”,其实是有这个意思的。“道”被说成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有无对举,可不可共存,正是说道之“惟恍惟惚”。《庄子·知北游》记述说:东郭先生问庄子:“你所称的‘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先生就请庄子举例说明。庄子说:“在蝼蚁身上。”东郭先生吃了一惊:“怎么这样卑下?”庄子接着说:“在杂草身上。”“啊!怎么更加卑下了?”“在烂瓦上面。”“这不是越来越过分了吗?”“在屎尿上面。”东郭先生无言以对,直着眼发愣。庄子这是在说,道周流于万物,万物均得道以生。这里已经含有“齐物”的意味了。

同类推荐
  •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承接《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根据哲学家邓晓芒与作家残雪在前部著作出版之后的数次对话辑录而成,两人分别从文学和哲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进入对诸多问题的探讨,话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和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等等。本书的读者在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探索的历程。当一个艺术家想对自己为之献身的艺术进行一种哲学把握的时候,当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想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定位的时候,他就可能陷于这种探索之中。读者对本书可以期待的是,这种探索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代表女性思维的作家,另一个是代表男性思维的哲学研究者,在对话中进行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或演习。
  • 范畴篇

    范畴篇

    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范畴这个术语的,他规定出十个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是:实体、数量、关系、性质、活动、遭受、姿态、时间、地点、状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前面四个范畴,特别是性质,尤为重要。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

    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热门推荐
  •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存在着许多让人难以预料的困难或挫折,这些麻烦会挫伤我们的自信,扰乱我们的心灵。本书用一个个充满坚强与智慧的故事,在滋养人们心灵、启发人们智慧的同时,也为生活中充满挫折感的心灵注入更多的鼓励和勇气,帮助人们重新振作,再次扬起生命的风帆。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围绕“风雨后的阳光”这个主题,通过朴实的叙述,真人故事的再现,向读者传达着“风雨后的阳光”这样积极的人生信条。在这本书里,你能体验到生活的感悟、心灵的历练、战胜挫折的勇气、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让你的心灵在故事的洗礼中,品味着意想不到的智慧与快乐。"
  • 乱世状元:倾尽天下

    乱世状元:倾尽天下

    本是隐居凤鸣山水间,誓与浮名散的闲云野鹤。仅是因为心爱之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独入京师,考取功名。当状元之名加身时,蓦然回首,心爱之人却香消玉殒,魂归九泉。一夜青丝变白发,守墓陪伴整整十载。十年后,为了替她完成最后的遗愿,再次独闯京城。机关算尽,搅动天下风云。哪怕背负骂名,遗臭万年也在所不惜。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待到即将功成之时,却悲哀的发现原来只不过是一场惊天阴谋。自负学博天下,才冠绝伦,智计无双,只不过是别人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棋子。
  • 十年前你想过十年后的今天吗

    十年前你想过十年后的今天吗

    曾经那个少年没有想到今天的自己,也许是后悔也许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真实撞鬼经历

    我的真实撞鬼经历

    老人都说看病看病,却从不去医院。在我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是看病,却都是找一些神神叨叨的人号一下脉就称之为‘看病’而我的故事就是从一次鬼打墙跟丢魂儿开始……
  • 夏扉

    夏扉

    “师兄,我们一起唱歌吧!”那年,他看着他笑颜如花。“嗯。”他有些犹豫,并不知道心里的悸动是什么,更不知道在他点头的瞬间命运之神以把他们捆紧。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来自娱乐圈的复杂,还有突如其来的恶意。他说:“我们还有一个十年,两个十年……要一起走下去。”他和他,拥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梦想,相似的背景,超高的默契,他们并不完美,却为了梦想一点一点的努力。他,调皮捣蛋却惹人爱,帅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少女心,外刚内柔。他,温柔阳光骨子高冷,可爱的外表下掩盖着清冷的气质,外柔内刚。 (本故事纯属YY,请勿艾特真人。)
  • 综漫世界行

    综漫世界行

    找回最初时的心,聆听最真挚的感动!动漫是不同于现实,却高于现实,它是我们心中的梦于憧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阿狸的超级英雄

    阿狸的超级英雄

    苏木从高中时代就迷恋一个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但这个爱好丝毫没影响到她以姚城理科第二名的高考成绩升入庆文大学。入学一个星期,她就被轰轰烈烈的追求了。你敢信?追她的那个人竟然是那个高考成绩仅高了她两分的理科状元林牧歌。“你成绩好,我也是。你英雄联盟段位是最强王者,我也是。你生的好看,刚好我也是。”林牧歌顿了顿,又说:“你爸是副市长,我爸是市长,我们家境都如此登对,是注定要在一起的人。”苏木咽了咽口水,鬼使神差的点了头。在一起才不过两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苏木身受重伤,药石无医。她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她的本命英雄,九尾妖狐阿狸声音魅惑:“将你的身体献给我,我可保你一命。”苏木茫然:“身体?”阿狸慵懒一笑:“我在联盟里已呆的厌倦,将你的身体献给我,从此,你我合为一体,不分彼此。”苏木闭上眼睛,想起车祸时林牧歌血红的双眼,轻轻点头:“我答应你。”自从苏木车祸醒来之后,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她,单纯可爱,而现在不仅单纯可爱,还妩媚性感。他扶着额头,看着面前一身火红色吊带短裙的苏木,冷冷道:“去换掉。”这裙子,太……性感了。
  • 年少的欢喜到喜欢不容易

    年少的欢喜到喜欢不容易

    传言吴恙脑子不好使,吴恙默默接受,人云亦云多了,本来记性不大好使的吴恙生生变成了智商不太丰满的吴恙。或许传言都是这样,可是传言我等你,等你了好久,你怎么就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