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1500000023

第23章 科技资源的竞争

一、大学科研水平竞争的由来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根本改革以后,很多大学的教师已经将从事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术研究使科学与高等教育联姻,给大学带来声誉,并且使学者成为比教师和主办人更为重要的人物。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教育形成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和现代大学竞争的重要方面。认识科研发展规律和科研水平竞争的特点及发展走势,准确地鉴定大学科研工作水平,科学地管理科研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的科研实力,提升大学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科技资源的内容及其特点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合体。与自然资源所不同的是科技资源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带有人类活动产物的特点。从更深层次分析,科技资源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推进人类劳动条件改善的一种要素集体。不仅如此,科技资源还是促进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要素。

(一)大学科技资源的内容

大学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四个方面。这几方面是大学科技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要素;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将最终决定一所大学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大学的学术声誉与科技竞争力。

科技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它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科技财力资源主要指大学的科研经费。大学科研经费的来源有政府拨款,大学自筹,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等。

科技物力资源是指各种科研仪器和设备。如大学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中心)等。

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各种科技文献、科技期刊、专刊、光盘数据库等。

以上四个方面中,科技人力、财力资源是大学科技资源竞争的主要方面。可以说,大学科技资源的竞争就是对科技人力、财力资源的争夺,因为它们是大学科研的基础性资源,没有它们,大学科研就无从谈起。

(二)大学科技资源的特点

1.高增值性。科技资源由于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技活动往往融入了研究者的努力因素。因而,与其他资源不同,科技资源的投入往往能够产生大大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高增值性是大学科技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

2.长效性。科技资源的长效性首先表现在使用上,它不像其他一些资源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它可以反复长期使用。另一方面,从其作用上看,科技资源从投入到成果,再到应用于实践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其影响往往难以短期内生效,是一种深远的长期作用与影响。

三、大学科技管理制度创新

人力资源,是科技资源的关键和核心。在促进科技创新的多种因素中,创新人才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远高于资金、设备、工作条件等等。同时,科技创新是复杂的、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其成果的产生既有可预见性,又有不可预见性。因此,一方面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尊重科技人才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成果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用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大学的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

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保护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同时确保科研活动的质量,以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吸引更多的优质科技资源。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用人机制、内部管理体制和学术信用制度等,从而为科技创新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

案例:教授负责制浮出水面。高校教授持股超百万

如今的教授再也不是过去只会夹着皮包给学生讲课的教授了。北京邮电大学实行的教授负责制,不仅要求任职的教授进行谈判,还鼓励他们持有公司的股份,把自己的知识成果转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所谓教授负责,就是给教授财权和人事权。学校有的课题组有七八十人,但学校支付工资的教授只有四五个,其他的科研人员都是教授用科研经费自主聘用的”。校长林金桐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把教授理解为一种身份、牌子,理解为这种牌子和身份带来的工资、房子、医疗待遇等。学校通过实行教授负责制,培养了一批知名教授和实力雄厚的研究组,目前全校拥有百万元以上股份的教授已有十多人。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岩认为,高校出现的“首席教授制”、“教授负责制”等使一批才高学广的大师、名师留守校园,为高校引进、培养、留住人才并推动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通过“传帮带”,能使学校迅速建立起学术梯队。同时,名教授的名气能迅速提升其负责的学科在国内外的名气。但有的教授学术能力并不是很强,而名气很大,“首席教授制”、“终身教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评选是否公正客观还值得商榷。

——《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2月12日

四、国外典型的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竞争,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是一切生物所共有的特征。竞争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理性,即每个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于每所大学所能占有的大部分科技资源都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要素,因此,大学在科学研究,争取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研究水平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这便是最普遍意义的科技竞争。

(一)“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美国的科技体制是以自由市场经济(又称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为基石,以“推崇市场调控,反对政府干预”为特色,强调市场力量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崇尚市场效率,反对政府干预。长期以来联邦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力度很弱,最明显的标志是自美国建国起至1993年,联邦政府中未设置主管科技的部门,虽然1993年设立了以克林顿总统为主席的国家科技委员会,以期加强政府在决策和科技预算等方面的管理,负责制定不带约束力的政府科技政策,这多少增添了一点“政府干预”的色彩,反映了政府试图依靠科技增强国家竞争力这一政策变化。主要表现为:调整国防科研和民用科研的资源配置;强化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使之直接成为工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把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科技一体化的主导产业,为此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的大学被誉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摇篮”,按照美国卡内基学术机构的分类,将每年至少授予50个博士学位,并至少从联邦政府获得4000万美元科研经费的大学划为研究I类。据统计,在1993年全美授予的2.5万个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中,研究I类大学中占1.8万个。这1.8万科学和工程博士就是1993年全美国“生产”的最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仅如此,大学在吸纳高级科技人才方面,也表现出其无可比拟的磁性与吸引力。1993年,美国的大学总共雇佣了21.3万名具有博士头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所有部门雇佣博士级人才总数46.6万人的46%。这21.3万人中,有15万名具有博士头衔的科学家、工程师在大学的科研机构里从事研究开发(R&D)工作。

美国大学科研经费的主渠道是联邦政府各部门,主要包括国防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其他来源有工业企业、非盈利事业单位和大学自筹。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历年来均占大学全部科研经费的60%以上,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工业企业与大学的应用研究课题也为大学科研带来大量经费。大学自筹经费,包括各州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资助以及从非盈利事业单位获得的资助也呈逐年增长趋势。

一方面,美国大学的科技财力资源来源多样,且大学与企业合作紧密,其科技经费充足丰厚;另一方面,在良好的科技运行机制作用下,大学的科技产出质高量大,体现出较高的资源使用效率。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德国以其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主张“国家尽可能只给予必要的干预”,以保障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二战后,德国一方面以美国作为科技发展的样板,陆续建立了12个国家大型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制定国家科研规划,并成立联邦研究技术部,以体现政府“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制定科技政策及其资源配置的任务。战后,为重振本国经济,德国调整了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重点,科技资源配置向信息、材料、生物等高技术及其产业倾斜,并从财政、贷款、税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高科技研发,可以说德国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而为世界经济、科技大国,这种针对性的科技政策及倾向性的科技资源配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以来,大学一直是德国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也正是德国的大学首创了研究生制度和研究生院。在财力资源方面,德国大学的基础研究,主要由德国五大综合研究机构之一的研究基金会(DFC)资助,虽然与美国的“研究I类”大学相比,尚有差距。但是德国的大学,特别是专科学校,对企业研究开发,尤其是试验开发,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自90年代以来,德国研究基金会(DFC)以推动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为目的进行改革,突破以往着重资助大学研究的局限,在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以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更高的效率。

(三)“社团市场经济”的日本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日本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市场经济国家,以私营经济为主体。政府直接投资公共事业,并以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手段,引导私人资本投资方向。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在竞争中取胜,用工制度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为典型。这是“社团市场经济”(或称“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除日本外,法国也是这一市场经济类型的代表。

日本的科技研究开发体系,是典型的“官产学”三角体系,即政府,民间企业和大学三足鼎立。文部省是政府内科技活动最集中的部门之一,具体负责领导大学的科研工作。文部省的科研基金是支持大学科研工作最为广泛和重要的基金来源。此外,日本大学还有大量来自企业财团基金会的研究经费。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大国,但科技人力资源十分雄厚。据统计,1994年,日本的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是64.1万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指标仅低于美国。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为79.6人。这一指标已超过同年美国的74.3人,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技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国外大学科研经费一般比较充足,有一定的保障,但却必须按项目通过申请、评审、批准的程序,竞争非常激烈。在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集中在一些历史悠久、实力强大、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的大学,据统计,1995名列前200名的大学花费了美国大学研究开发经费的95.6%,约192亿美元。日本大学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国立大学的科研机构,约占文部省科研经费的77%。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日本文部省设置了国家共同利用机构,完善合作研究体制,集中重点投资到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研究领域,这种改革加强了竞争与联合,使科研投入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

正是由于这种竞争性与灵活性,促使一些非重点大学调整竞争策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一两个学科办好,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而一些已经很有名气的重点实验室,也确立了重点研究领域,以便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增强竞争力。如英国的卢瑟福国家实验室的x激光研究便属于后一种情况。

五、大学科技竞争与国家创新体系

相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21世纪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知识的创新,新的更高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靠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创造以及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由于太学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环节,被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知识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国策,突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加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国家创新体系通常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4个行为主体。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和应用的主体;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研究院所、科研型大学、非赢利性研究机构等)主要从事知识生产、知识创新活动,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源;教育与培训机构,主要从事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机构制定有关政策,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家创新体系各有特点。如日本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技术立国”。政府参与的官、产、学有效合作。德国的创新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大学积极推进科学知识的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在以科学为基础的公司里设立独立于生产部门的工业实验室。美国的创新体系则由三部分组成:联邦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大学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们为工业提供了技术人员,为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想;高水平的企业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以及美国企业与外国公司之间的研究开发合作十分普遍。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世界其他各国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预见,具有激励和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功能的国家创新体系将逐渐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引擎。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知识新的增长和创造性的应用。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工程”。从国外的实践看,承担知识创新任务的主要是大学。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任务实际上是由科学院系统和大学共同承担。

如前文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而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与加工;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也是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与发展科研能力的动力;而大学利用其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所进行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则是知识信息的共享与应用。因此,作为一种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社会机构,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二)我国大学的科技竞争与科技创新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21世纪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既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

1.大学的科研优势

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大学具有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显著优势:

第一,大学尤其是综合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既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条件将各门学科的研究力量结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可行方案。

第二,大学具有良好的自由探求真理的传统和学术氛围,这样就增强了抵御不良功利性影响的能力,使大学在分析和处理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时处于比较中立的地位,有利于对复杂社会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三,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重使命,使得大学的研究和开发队伍,始终是由教师和研究生结合组成的。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投入研究和发展的人力中,研究生已占24%,其中重点院校达34%。教师学术水平高,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而研究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研究队伍这种动态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组合形式,既有利于保持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关系,又有利于将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这两项目标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具有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的趋向,大学在确立社会价值观,培养人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四,在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大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有利于大学吸收世界最先进的学术成果,使科学研究工作立足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在国际学术背景下进行,避免低水平重复。

大学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科学研究最有效的场所之二。据统计,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有2/3的论文是由大学发表的;在诺贝尔奖的授奖总数中,有3/4的是大学获得的。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大约是发表论文总数的3/4左右,获得的诺贝尔奖占总数的94%,体现了这些一流大学强大的创新研究实力。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

2001年,我国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其中,排名前50名的大学,发表SCI论文占大学发表论文总数的3/4以上。此外,我国大学承担着全国90%以上研究生培养任务。这表明我国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

2.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工程

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大学拥有较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另一方面,大学可以利用自身在高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转让科技成果,孵化知识型企业,甚至直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将大学纳入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不仅仅在于挖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提高科研水平,它将使大学的科研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从深层次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如果说,先前的大学科研活动是以实验室为依托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科研将以产业为龙头,以广泛的产学研结合、兴办高科技企业和孵化知识型企业为现实路径,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将加强大学科研与社会的联系,避免那种“书斋式”的研究;另一方面,它将使大学的科技资源面临更多样化的选择与竞争,尤其是人力和财力资源。科技资源将进一步流向那些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大学,使这类大学占领优质资源进而拥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同类推荐
  • 精典教育-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精典教育-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 中华美德——秉公处事

    中华美德——秉公处事

    本书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的其中一本。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 教师公文包-动物世界

    教师公文包-动物世界

    本书分“昆虫大家庭”、“珍惜的动物”、“动物界真奇妙”、“漫谈海洋动物”四部分,对动物的基本常识进行了介绍。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本书是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通过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所建立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共同研究和联合撰写的。它是老年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28年来老年教育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老年教育学研究过程中涌现的宝贵学术成果的积集。
热门推荐
  • 腹黑校草总裁闹哪样

    腹黑校草总裁闹哪样

    她无缘无故被老爸转到圣约瑟高中不说,遇到别人跳楼,好说歹说她也救了人家吧,因此还被某个贱男吃了豆腐,救了别人不说谢谢居然还莫名其妙的给她两巴掌,真是活腻了……在她身上,有一种感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一种叫爱的感觉!……
  • 圆分奕到

    圆分奕到

    这是一篇男强女也强的连载,因为一个选秀,一段起起伏伏的姻缘就此开启,中间有虐有甜。他们互相扒马甲,居然还要比谁扒得最多???第一次写,有意见的话就提,以后会越写越好!
  • 异界之最强亚索

    异界之最强亚索

    “树叶的一生,只是为了归根么……”江忆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穿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来,这里没有华夏昌盛的科技文明,但有属于异界独有的修炼之道,这是一个灵力与魔法共存的世界!他的脑海中,居然多出了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记忆,游戏人物疾风剑豪——亚索的技能!御风剑术,斩钢闪,狂风绝息斩……归根,或许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每一片树叶一生中的经历,是独有一份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无憾……这一世,我要带着御风剑术,在异界闯出我的辉煌!
  • 红豆散

    红豆散

    痴情妖精奔赴人间寻爱,却被卷入帝王家的恩爱情仇。
  • 超级炼金师

    超级炼金师

    以下属于‘死者’的丰功伟绩。“他白手起家,十六岁还是位流浪者,到二十三岁时却光照了整个玛法大陆。。。。”“他天资纵横,二十四岁年纪轻轻便以一把名为‘噬灵’的超阶魂器成功踏入令我等昂视的十阶炼金天师行列”“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他不能修炼魔法斗气,但谁都不可否认,他是千百年来,最接近神的男人。”四千年后,这位不能修炼魔法斗气的超级炼金师重生了。。。小小的一阶炼金术士,在皇城某角落为生活挣扎,直到他得到。。。“封面来自小无的封面铺子”感谢!
  • 神翼之黑暗与光明的抉择

    神翼之黑暗与光明的抉择

    少女开启创神翼之路一路磕磕绊绊都是因为有你们的陪伴又遇银发少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神翼之光明与黑暗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 东朝纪

    东朝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面具by陌陌爷

    面具by陌陌爷

    宋尘天生的男人面女人身,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人。纵使堂堂君子沈玉迁见了也不由心动。她十三年容颜未改,竟愈发的流氓本色了。当年的宋尘可极害羞,惹了柳门柳如是,从脖子到耳根都是红的,现在调戏起正人君子沈玉迁却十分上道,无心无情。宋尘知道,她的心早在十三年前给那个自称柳花花的混蛋挖去了,如今心已空,血早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筛出黄金人才

    筛出黄金人才

    本书专为企业打造专业有效的人才管理解决方案。以一家在区域市场中颇有名气的本土快速消费品公司YM集团为主体,以作者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为原型,以亟需解决的一线员工流失率高、校园招聘效能如何改善、管理人员能力如何发展、空降高管猎聘如何落地、社会招聘成功率低、测评中心构建如何落地这六大问题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YM集团应对每一类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案。本书以小说的展现形式,讲述了测评工具在人员选拔、任用与发展中的应用,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可作为指导人才测评工作实战的工具书。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中高层管理者,无论是HR还是非HR,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