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8400000037

第37章 没有鞋与没有脚

一对青年农民夫妇,他们住在一个叫焦家村的村庄,抚养着一个刚刚半岁的女儿。每天早上,这对夫妇将女儿放在一个四脚朝天的方凳中,凳腿上缠上几圈绳子,以防孩子爬出,然后下地劳作。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的脸上全是鼻涕、眼泪,还有苍蝇,拉的大便被身边的小狗吃了,小狗还在继续舔孩子的脸……日复一日,每天的情形大致如此。不久,这个孩子被黄疸型肝炎夺去了生命。孩子的母亲说,没有办法,孩子没人带,丈夫一个人挣的工分养活不了全家,她不得不下地干活。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真实故事,记录这个故事的是一位女外交官,当时,她作为“五七”战士下放到这个村庄。

在我阅读当年干校学员的回忆文章时,我隐隐约约地发现了当年农民生活的情节。比如在咸宁向阳湖,也就是当年文化部干校所在地,一位干校学员说,当地农民一年到头耕作,秋收后工分算下来,一家除了口粮,简直拿不到什么现钱。几岁的娃娃要牵根麻绳放牛,似乎也没有看见提着书包上学的。还有一些村民常年靠稀饭充饥,经常要饿着肚子干繁重的体力活。而在湖南,一个青年农民高兴地说要去修铁路,因为修铁路除了管饭吃,每月还给二元五角的零花钱。在宁夏,“五七”战士看到,当地有的农民一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就穿上……

一位学者在到咸宁向阳湖干校后,说:“所谓‘校部’,也就是先遣队员在一块小高地上盖起了几排红砖平房……在当地老乡眼里,那些小瓦房是很新鲜的、很高级的,城市住房的样式,跟农村的民居大不相同。”另一位在向阳湖的当年干校学员则说,由于后期物资供应充足,每顿都有鱼肉或鸡鸭,每餐可吃半斤以上主食,还有大碗大碗的菜,荤、素搭配。

一位领导在回忆当年干校生活时,专门记录了三年干校期间的三次旅行。因为按规定,干校学员每年都有探亲假,每次探亲假期间,他就与家人共同进行一次旅游。第一次游了上海、井冈山和韶山,第二次则到了庐山、黄山,第三次游览了泰山、苏州和杭州。一路上,他们全家乘火车,转汽车,住宾馆,虽然辛苦,这在当时来说,也该足够奢华的了。就是放到今天,还值得很多人羡慕呢。

目前正流行一种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的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延续所必须的一切需求,然后依次是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精神的需求才会处在更高一个层次。按照这个理论,在丈夫养活不了全家的情况下,妻子外出劳动,女儿没人照料而夭折便显得无奈。

诚然,作为当年的干校学员,由于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诸如写作、画画、翻译等等),由于要接受思想改造、批斗,精神上的痛苦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他们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当然不容乐观。但是,一个干校学员每个月100至500元不等的收入,在当时一个农民全年所有收入不过百元的年代,至少在农民眼里,算得上是富翁级的人物了。向阳湖的干校学员,周末可以三五成群地到县城的餐馆打打牙祭,而一个当地农民,大约一年都不可能进一次餐馆的。

并不敢妄自评论这其中有什么不公平,只有一点让我不能不感到震憾,那就是在我阅读的当年干校学员回忆文章中,涉及最多的是个人遭遇的不幸,要么是对当年管教人员的控诉,要么是对繁重体力劳动或恶劣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要么是与家人天各一方的伤感,还有对不得而知的未来忧愁,或者是对政治批斗的不满,抑或回忆当年干校共患难的朋友,当然也不乏一些无奈的趣闻轶事。总之,没有一篇文章集中反映当年农民的生活,只是偶尔可以看到对农民生活只言片语的透露,而那位女外交官的笔墨是用得最多的。

一位母亲即将离开北京到干校劳动,她将孩子托付给人照管,每月付20元生活费。离开孩子的时候,这位母亲哭得肝肠寸断。我很同情这位年轻的母亲,也心疼这个孩子。然而,我却控制不住地要想起那个夭折的小女婴,还有她的母亲!这个无辜的小生命,她的父母含辛茹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挣到20元钱!

更多地关注自我的痛苦,而忽视了身边更多人颇深的苦难,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更为悲哀的是,下放干校的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

曾看过一段文字:“我一直哭啊哭,哭我没有鞋穿,一直到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不知道当年的干校学员看到这句话,该作何感想。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整个国家都被贫困包围,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一些农民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如果说知识分子没有鞋,那么农民自然是失去了脚的人群。面对没有脚的农民兄弟,知识分子们普遍的反映是为自己没有鞋而哭泣。

有一种观念常常被挂在嘴边,只有扎根于广大民众的文艺作品,才是好的东西,才是永恒的人民的大众的东西。而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一批批的知识分子到了中国最普通、最广大的民众中间,可是,除了对自我命运的叹息,他们还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即便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爱莫能助,那么在后来,他们甚至很少有人为这些苦难的民众拿起一支笔,写上一篇文章,更不要说其它文艺作品。

人们在提到屈原的时候,总喜欢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伟大”两个字。我想其重要意义在于他在自身命运遭到严重不公平的时候,还能唱出“长太息以掩涕泣,哀民生之多艰”这样深切关心民众疾苦的诗句。事实上,比起四十年前的干校学员,屈原无论从资历、能力还是抱负上,都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而他遭受流放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又比任何一个干校学员下放的时间要长得多。作为楚国贵族,屈原在流放途中,衣食问题还是得到了一定保障,这与干校学员还有着惊人的类似。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在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众苦难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确实有胜过干校学员的一面。

白居易身为朝廷高官,也曾被贬江州,一生命运起伏。但无论是身居朝廷,还是贬官外放,他始终怀着一颗忧民之心。他会为一个卖炭翁的命运进行入木三分的呼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他会想到在西湖上筑一道长堤,用以蓄水灌田。他会写上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以免民众再度遭受旱灾之苦。再度回想范仲淹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因为此时他仕途也正不如意。

还是那位女外交官,她在记述了女婴的故事后写道:“不久,校部组织向贫下中农学习,并帮助生产队插秧。我带着对小焦的敬意和对婴儿夭折的痛心,参加了那场劳动。我是北方人,不会插秧,尤其怕稻田里的蚂蟥。但那一次,真有点儿‘视死如归’的感觉,既不穿雨靴,也没有抹什么防虫油,任蚂蟥叮咬,血顺着小腿流进稻田里。直到插秧告一段落,才将这些吸血鬼拍打掉。我心里似乎好受些,毕竟我也替农民受一次苦。但久违的焦家老屋啊,相信你早已不再唱‘那过去的歌谣’”?

这是干校学员的回忆文字中,少有的打动我的对民生的关注和同情。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痛之深,恨之切。她用近乎自残的方式表达着某种情绪,虽然有些乏力,但总算有所表示;虽然微弱,但总归喊出了一种声音。

曾经下放咸宁向阳湖的一位文化人也曾回忆说:“住到农村才真正了解农民。知识分子不能老唱高调,身居高楼大厦,不问民间疾苦。”

当然,就在干校学员与农民共处的时候,也有为农民送医、送钱的故事,也有帮助农民学知识甚至为他们打毛衣的举动,还有返京后热情邀请农民进京做客的故事,甚至不止一个干校人要认向阳湖的孩子做义子。

可惜作为一批文化人,他们可以做又应该做的还有更多,但涉足的人又太少太少。一位曾经的县长说:都说干校苦,住得差,吃得差,可是农民兄弟们就这样住了几辈子,吃了几辈子,他们找谁去?

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同类推荐
  • 泰戈尔最迷人的美文:烂漫难收,如青春时候

    泰戈尔最迷人的美文:烂漫难收,如青春时候

    无论是水样的女子,还是孟加拉漫天的阳光,不管是人还是自然,在他笔下似乎总有些力不从心的忧怨。可是,它们又总是向上的,基调也总是乐观。他似乎在用一支忧愁的笔,赞颂人间真善美。这些文字流动着浪漫的光彩,充满了人生的哲思。他揭去了文字华丽羞涩的面纱,让它们落在平凡的日子里,变得平淡而随性。匆匆行旅,风中招摇的罗望子树,爱人的纱丽,离别的一眼瞬间,就连那闲坐的散淡光景,都成了是他纸页上的贵宾。和谐之美充满泰戈尔的文章,正如印度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让我们一起踏上他为我们铺就的浪漫之路,去体会他那绚烂生命的庄严与美丽。
  •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颇具争议性的哲学家,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与传统辩驳,却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编者君特·沃尔法特是国际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他不按体系,而是严格按照年代,从考订版(KSA)第7卷至第13卷5000页尼采遗稿中选编出这部作品。选编的第一条原则是,特别重视尼采哲学涉及“意志”“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虚无主义”等关键词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触过的重要人物,如叔本华和瓦格纳;还有尼采经常思考的问题诸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艺术和道德等。选编的第二条原则是尽力追求客观,甚至呈现出一种批判性阅读的视角。阅读这部哲学遗稿就好比在欣赏“一个知识分子写的日记”。沃尔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后。阅读这本书能看到最真实的尼采,更能使我们具体、直观、不受约束地理解尼采的“实验哲学”精神,对于尼采哲学的初入门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读本。
  • 纳兰性德全集第一册:词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一册:词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一、二册为词: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阙外,另增加了四十九阙,并附《纳兰成德传》(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一篇。
  • 登堂入室: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登堂入室: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民族之林。
  • 启迪学生的经典随笔

    启迪学生的经典随笔

    精心编选了优美华丽的经典散文近百余篇,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篇、佳作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赏读及写作能力。品读一篇优美的文章,犹如和一颗至纯至尚至美的心灵对话。精选的经典美文,字字珠玑,闲暇时读一篇,便提高你的阅读能力,丰富你的审美情趣,同时亦可提升你的人文内涵和培养你的综合能力。相信在美文的浸润中,能培养出你优雅的气质,练就你坦荡的胸怀,丰富你的深厚文化底蕴。
热门推荐
  • 红刺玫瑰

    红刺玫瑰

    二十四世的错过,今生最后一次的机会她能否把握?等候,仇恨,爱恋,爱不得的情能否冲破上古魔尊的诅咒枷锁?是诅咒还是命运。“我不要!即使算尽天下,我也要自由,我不要因为这样,再不能与他相爱!”或些许,穿越时空,守候着唯一的人。不负天下人,只负你一人,为何?只因无愧于人,而你是我唯一的,永世的爱人!这样的爱,你受得住吗?“诞生为神,使命为拯救苍生,最后又要为苍生而逝去,你愿与我一同?”“既是你,我非常乐意!”抱歉……我努力终生,在这里仍是无法再次与你在一起了,因为我要消散了。是你,我十分开心,即使我们再也无法在一起了,至少你有我陪着。当两个灵魂互相依偎在一起时,他们都看到了互相当初的模样。……
  • THE ADVENTURES OF REDDY FOX

    THE ADVENTURES OF REDDY FOX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学养猫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学养猫

    这黑猫的喵生信条是~_~“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 善始仙终

    善始仙终

    一次下意识的善意救人,古宇救了一位碰瓷老人的生命,结果却丢了自己的性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是古宇的这次救人感动了上天,让他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得以在修道界一位人族少年身上重生。而在修道界中,一次不经意间的善举,让古宇邂逅了一位古怪老头,从此开启了他惊心动魄的修道之旅。都说好人有好报,不知古宇在弱肉强食的修道界中能否善始善终呢?
  • 江湖尘事

    江湖尘事

    诡秘的江湖,荒诞离奇的传说,刻画着武林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绝世剑客,名门闺秀,武林大豪,空门隐士,独行大盗,江湖浪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庙堂,在闹市,在深山,在沙漠,在怒海,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而又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只眼睛的转折

    一只眼睛的转折

    谁能想到一次经历,换来了一只眼睛。谁又能想到,这只眼睛促成我人生巨大的转折。
  • 妙女多娇

    妙女多娇

    谁说穿越女都是人见人爱花开花现,林妙就是天生的扫把星!克死亲娘、克死弟弟,尼姑庵里带发修行整整八载!谁说重生的都是倒霉蛋,对于某人来说,重生只是更强大。忽然有一天,重生男遇到某个倒霉蛋,吓了一蹦——你不就是我上辈子临死前遇到的那个催命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上海地王

    上海地王

    小说通过主人公崔浩用尽兄弟、耗尽男女,终成地产之王的奋斗搏击历程,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房地产业的起伏兴衰。这是一部探究大都市人情世情性情的小说,一部揭秘中国房地产真相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深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对当下社会状况具有真切观察和批判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