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8400000058

第58章 论大变局时代与向阳湖文化的内在联系(2)

分析不同类型人在向阳湖不同的表现,离不开他们成长的道路,离不开他们曾经走过的大变局时代。透过这些不同人群的不同表现,可以帮助我们窥见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子,寻找“过去”与“当下”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读懂与理解向阳湖文化人和向阳湖文化。

具体分析,在“五七”干校期间,向阳湖文化人身上体现出的大变局时代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烈时代烙的影响

“文革”中有很多典型的行为,如对领袖狂热的崇拜,以最艰苦的劳动为荣等等,对知识分子而言,还多了一项深刻地自我反省与改造。

今天的人们,说起那个时代的狂热往往觉得可笑或者不可思议,如果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们因为年轻气盛,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容易受到鼓动,那么,一批经历了时代变局、见多识广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他们会是什么状态呢?

离开北京前,大部分“五七”战士都到天安门广场向毛主席宣誓,保证把自己“改造”成毛主席希望的“革命”分子,很多人宣誓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

郭小川在向阳湖干校写的诗中表白:“我们能够,/能够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了我们的毛主席,/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能够,/能够改造我们自己,/成为毛主席的真正战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更有一批“五七”战士,在干校真诚而深刻地自我反省,认为过去写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封、资、修”色彩,表示要与过去的自己决裂,郭小川在给家人的信中就认为,自己过去写的诗现在“不忍卒读”。 张光年则对照毛主席的那么多“最高指示”自我反省:怎么差距那么大呢?家人来信,他还主动上交给干校政工组审查。

“五七”战士司徒新蕾回忆,刚到干校的时候,睡觉的地方都紧张,一群女“五七”战士睡一个大的通铺,每人拥有的位置不足一米宽,翻身都困难,遇上孩子放假前来,窄小的位置还要加上一个小孩,就更是拥挤不堪。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时任干校军宣队总负责人的李晓祥回忆,“五七”战士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涨,都想当劳模,争先进,那些年老弱者也不例外。如干校组织集体背粮,年高体弱的张光年还主动要求比别人多背上二十斤,而郭小川则是干校有名的插秧能手。

一方面是个人遭遇的不幸,如张光年到干校的时候,是受中央专案组审查的成员,行动受人监督,还受着失眠、脱肛等疾病的困扰,郭小川在干校也是在大会上受批斗,还有多种疾病缠身。而另一方面却是真诚的自我改造心理和内心的火热。是什么让这些文化精英们如雾里看花一样,跟着时代的浪潮盲目与盲从?

我们不得不回头审视知识分子们走过的不平凡人生之路。苦难中国在经历大变局之后,如涅槃重生般立于东方。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们一直用他们的眼光在审视,而每一次审视,都增加一次对党的信任与深情。少年张光年是在“五卅”惨案的震惊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此后,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工作,以开书店的名义为党开展秘密联络,参加过大规模的抗战宣传,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敌人开展过斗志斗勇。郭小川是在日寇进攻家乡热河后,跟随全家逃亡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带着国恨家仇要求抗日,却遭到逮捕,在国民党宪兵用带钉子的皮带抽打下,他悲壮地喊着:“我是东北人,我就是要抗日!”卢沟桥事变后,郭小川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选择:参加八路军。1941年,他奔赴当时爱国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此前,张光年也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迎着抗日的烽烟到了延安。

当年,热血青年一批批地奔向延发,“是以‘回家’的亲切感觉而扑向母亲的怀抱的。”“把延安当成一个梦想,一个天国来奔赴的。”周巍峙、冯牧、严文井、李季、韦君宜等一批向阳湖人,都相继奔向当时心中救国的一盏明灯——延安。韦君宜称,当她看到拥兵数百万的国民党丢失了祖国的大片领土,而区区几万人的共产党部队却在一天天发展壮大,她更是把一颗红心整个交给了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看到,平民百姓宁可让自己的孩子挨饿,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解放军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不再受百年来的各种帝国主义欺压的独立的中国,1949年炮击长江中的英国军舰,五十年代出击美国于朝鲜,六十年代又彻底与苏联决裂,确实证明中国已不现可轻侮。百年来帝国主义给予中国的耻辱一扫而光。1949年的胜利带来了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国/从黑龙江到西藏,中央的指示令行禁止,级级奉行,畅通无阻,不再是五十年来的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了/这是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开国时期。”“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让百年以来最深切感受民族屈辱、有着国家统一与民族兴旺强烈诉求的知识分子们而言,决心真诚地委身于新的政权,追随新的领袖,并不自觉地把国家与民族的大业看得高于个人。

所有这些,对知识分子而言,除了紧紧跟随,他们有什么理由去怀疑或者抗拒党?正如韦君宜所讲“毛主席领导我们得到了胜利,我们全心全意拥护他,他是我们真正的领导袖。”既然多少年以来在潜意识中设置了一个“党和党的领袖不会错”的前提,那么在党和党的领袖要求大家在“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就是应该的,真诚地自我反省也是自然的。那种“在冰天雪地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拼出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天不怕、地不怕,千难万险踩脚下的先进集体。”的精神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顾当年那种狂热的追随,牛汉说:“1949年前后全身心为革命,这不是真正的简单,而是个性没有解脱,是宗教献身式的,是作为工具出现的。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愚昧。”

然而,处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多少人能够以超越时代的眼光,感受到自己的“愚昧”?相反,在行为举止不自觉地染上强烈的时代烙印倒显得十分自然。

二是从“斗士”精神的缺失看大变局时代对向阳湖文化人的影响。

如果说郭小川等人在干校的狂热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那么,另有一批人的行为则让人感动得匪夷所思。

冯雪峰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左联”发起人之一,鲁迅与共产党及毛泽东本人交流的桥梁,参加过长征,曾在国民党上饶集中营被关押两年。“文革”之前,被无端开除党籍,后被打成叛徒,1969年下放咸宁“五七”干校,此时,他年纪很大而且身体很差。

在“五七”干校,他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劳动十分积极,派他去放鸭,“他领任务之后,就马上去鸭群边寻找自己的岗位。尽管当时鸭子已吃饱,在水洼边睡觉,他还是蹑手蹑脚地往鸭群边靠,死死地盯住它们,生怕它们一展翅就飞跑似的。一会儿,鸭子纷纷醒来,在水洼里戏水,冯雪峰更显得紧张,围着水洼来回跑,任我怎样制止也无效。看来他将我交给他的任务牢记在心,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他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恢复党籍却未能如愿。1976年,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的家人还代他最后一次向党组织提出了恢复党籍的申请。

冯雪峰的行为不仅仅是让人感动,甚至让人不解。一方面,在上饶集中营的时候,他遭受着非人的待遇,病了,用刻图章的小刀做手术,被抽去两根烂掉的肋骨,用竹片挖去胸口的烂肉和脓血,即便如此,他至死不屈服,始终严守党的机密,还在狱中开展秘密串联活动、办壁报,表现了坚强的斗争意识与顽强的反抗精神。可是,面对“五七”干校无理而不讲人性的管制,他的反抗精神荡然无存,反而服服帖帖。

另一方面,他在人们纷纷脱党的低谷时期加入党组织,为了党的事业出生入死,最后却被无端开除党籍。然而,开除党籍的当天,他就召开家庭会议,嘱咐家人不要因为他的遭遇动摇对党的信念。此后,他从不抱怨,相反却以最虔诚的态度,争取重新回到党组织怀抱,至死不渝。

陈白尘 “文革”期间从南京被无端押送北京,先住“牛棚”,后又作为“中央专案组”的审查对象下放向阳湖。在向阳湖,他不仅没有通信自由,行动还要受人监视。

与冯雪峰一样的是,在解放前,陈白尘也曾蹲过国民党的监狱,那时候他也一样充满斗志:“但在我被捆住两臂,直立阶下,尚未用刑时,那位团副冷笑了一声说:‘陈斐(陈白尘在狱中的假名)呀,已经被绑上十字架了,你愿意做殉道的耶稣么?’我感到好笑:这家伙是在知识分子面前故意卖弄哩,便也冷静地回答道:‘你把我当作耶稣来恭维,不敢当。’”可是,在“文革”中,面对不公正的个人命运,他对党、对领袖一直保持着炙热的情感,他在《牛棚日记》中记载:“晚七时全机关开表忠心大会,即清队的动员大会。我和401室的人都去参加……这是把我们加入到群众中去的开始了,极为兴奋。开会前歌声不绝,听到几首新作的歌颂主席的曲子,不觉泪下。”1971年7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党的五十周年生日。作为一名党员,被排斥在党的一切活动之外,心中是不能平静的。”1972年1月11日,他的日记内容如下:“晨听广播,忽闻陈毅同志逝世的消息,顿然泪下。主席亲自参加追悼会,是无上的哀荣。”

冯雪峰也好,陈白尘也罢,都只是“五七”战士的缩影和代表,曾经的民主革命的“斗士”,如今成了民主的“俘虏”,自觉自愿地成了顺从的“羔羊”,而且还是对党心怀真挚情感的“羔羊”。

需要提出的是,陈白尘当年在国民党的监狱,还可以写文学作品,然后寄出狱外发表。如今,被“自己人”管制,他的家信都要受到审查,写日记更是秘密行动。

个人境遇与外在表现的反差,在“五七”战士中极为普遍。当年领导过著名西战团、又创作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周巍峙,早在1934年,反运当局禁止发行他的歌集的时候,他不仅不退缩,反而改名“周巍峙”(与旧社会巍然对峙)后继续发行。可是,“文革”开始后,他被迫每天指挥夏衍、王冶秋等人唱《黑帮歌》:“我是黑帮,我是黑帮,我有罪,砸个稀巴烂!”唱完之后就跪下,把胸前挂的牌子举过头顶,口中念着“我是黑帮周巍峙”。遭受这样令人发指的人格侮辱后,他下放到向阳湖放鸭,劳动态度却堪称一流,为了提高鸭的产蛋率,竟然去厕所掏蛆,冲洗干净后用来喂鸭子。

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让人们不得不思索。我们甚至容易读懂离我们更远的李白、苏轼,却读不懂离我们更近的冯雪峰、陈白尘。比如李白,无论是身居皇室,还是沦为囚徒,他的狂放都是一如继往,不曾发生过改变;苏轼无论位居三品还是成为一介农夫,他的自信和乐观也不曾下降;杜甫无论身在皇帝身边还是逃荒在外,他的鄙视叛军和忠于皇室从不曾动摇。但是,一个面对国民党的屠刀高高昂起头的读书人,会对“五七”干校专横的军宣队服服帖帖;一个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会在不断的盘问与责难中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所有这些,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再一次把眼光投向中国的大变局时代,以及大变局之后继续的巨变对文化人的影响。可以说,文化人在向阳湖行为举止上的不可理解,正是因为他们更深地理解了他们曾经走过的时代,更深地理解了当年拿生命做赌注、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奋不顾身追求的人生信仰,以至在惨淡的现实面前,他们宁可选择做“羔羊”,也不可以违背多年来自己的一腔热血。

走过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左联”岁月,经历了与鲁迅的交往到对鲁迅精神的护卫,经历过集中营的非人磨难,经历了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茫然,又在党的营救中脱离苦海,对当年毅然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冯雪峰背负着山一样的情感,这座情感的大山压得他和周巍峙等人宁愿在“自已人”面前俯首帖耳!也让陈白尘可以抛弃所有个人委屈,为党的事业心潮澎湃。

韦君宜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家呀 我们对得住你 你愧对了我们。”这个家,指的就是党。而她的先生在续诗中这样写道:“不管家里把我们当作外人 我们也是家里的人 就是死了也愿意——葬在家里的地 就是变做杜鹃 也住在家里的屋檐……因为打不掉也抹杀不了的——一颗共产主义的心”读了父母的诗后,他们的女儿说:“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在他们才二十多岁时,在他们曾经日思夜想、为之奋斗、无比崇敬的自己的‘家’里,是怎样地强忍住内心最大的悲愤,是怎样地以宁可化自己为乌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为乌有的代价,维护了这个‘家’的呀!/哪怕在深夜扪心的呻吟中,还要虔诚地自我讨伐。”

《红岩》的作者杨益言在走出渣子洞后,又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关押,在自己人的监狱中,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为的是将来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而此时,《红岩》的另一个作者罗广斌已经死于造反派手中。无论什样残酷的现实,都不曾动摇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对党的信念,只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他们用生命为代价做出的选择。

同类推荐
  •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老舍之后“京味文学代表人物”,满族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隆裕皇后的亲侄女。看“格格”作家笔下的市井生活及烟火气息。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作者叶广芩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童年家族的兴盛、热闹和欢愉,少年开始的波折和历练,经历过特殊时期,也见识了瞬息万变,冷暖体验都是切肤的。但她却能有一颗不屈从的心,不凡的见识,是洒脱豪迈对生活又极富热心的。这本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围绕其一家子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生活来展开:与女儿顾大玉的成长、教育中碰触的无数火花,九十多岁的公公跟新时代的晚辈(顾大玉)抱持着的固执与可爱,与丈夫到日本生活的种种热闹以及各种哭笑不得好玩有趣的故事,以及记录从医经历时印刻在心中的二三往事。主要体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人间烟火气息。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卡波蒂作品)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卡波蒂作品)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最黑暗的梦魇。
  •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

    《纳兰词全编笺注》的笺注,无论是沿袭前人的传统,还是悉心阐发的一家之言,也同样开放给后来的学人,以期对纳兰词的理解始终随岁月而深化。
  •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热门推荐
  • 豪门关系:冷漠上司不说情

    豪门关系:冷漠上司不说情

    序:她是纽约长老院的首席天才医学博士,艳丽冷情、且精通各类药理,唯独对血液敏感由此揭开尘封数年的神秘面纱。他是黑白两道上的霸主,狂傲冷漠、我行我素,军火界的垄断巨头。他和她在一天中的不同地点碰了三次面,他和她都不相信巧合,但事实摆在眼前却又不得不信。两个人只‘谈’情不说爱,可爱到深处却由不得他们。让她跟随他的脚步,体验惊险刺激与一场场阴谋与战争。
  • 绝巅天王

    绝巅天王

    开始,有人说他是虎豹之驹虽未成纹,已有食牛之气。后来,有人说他是鸿鹄之蔻羽翼未全,已有四海之心。最后,有记者笑着问他:“您已经如此富有,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到底还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他面对闪光灯从容的说道:“其实很简单,没有经过我的允许,这个世界上没人能伤害我。”他的亲人叫他吴二愣。他的朋友叫他吴浩然。他的兄弟叫他吴天王。【这是一个热血江湖,有笑点,有泪点,更有爽点。】
  • 仙缘重生

    仙缘重生

    一个是沉睡了千年的“妖孽”一个是温婉如玉的妖艳“冰山”男还有一个是放荡不羁的潇洒“二”爷各色美男围绕身边女猪脚还能忍得住这渐渐萌生的情嘛?请卿笑看、古代小妞如何破解生生世世的桃花劫。
  • 带着灵田来炼丹

    带着灵田来炼丹

    圣界的炼丹巨擘石氏家族一夜倾覆,偏远的小镇少年,背负着家族的传承,带着随身的灵田空间与可催熟灵药的神器,躲避仇人的追杀,修炼功法、炼制丹药、参悟剑道,最终走出一条丹武大道,解救族人,带领家族重新走向辉煌!
  • 拯救二郎真君

    拯救二郎真君

    一卷《六节藏象》流传了数千年;谢志的宗门也传承了数千年;他踏遍神州、寻遍大地,只为寻找一个机会。他找到了机会,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穿越诸天、拯救二郎真君吧!
  • 废柴相公:娘子,为夫不废!

    废柴相公:娘子,为夫不废!

    嗷嗷!她倒了神马霉运嫁了个绣花枕头夫君!没事溜溜狗,找找事,逛逛街,逗逗她。当她是什么?任他搓圆捏扁的面团吗?老虎不发威,当她是哈喽猫咪不成!她打,她吼……谁知,这家伙居然是皇子之身,天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苍天之尊

    苍天之尊

    ?修者当抱长生之望,坐而有望天之态。?佛者当抱大世大悲,所云有缘与众生。?魔者一怒千里焦土,不畏世间一切。末法年代后期,从地球而来的修者们各自征战,荣誉,名利,是被自我打败,还是被别人打败,是战败诸天,还是甘心做一世之奴。主角从地球开始征战诸天……
  • 异兽幻想

    异兽幻想

    身世离奇的“普通”少年白潇在厌倦了孤独的人生,准备在天台结束自己的时候,居然意外邂逅了存在于地球里侧的兽人。随之而来扑朔迷离的事件,重要之人的离去和令人绝望的宿命不断的考验着不同种族的两个少年之间的羁绊。魔术与魔法交汇,科技与炼金术的组合揭示着世界正被“邪神”所侵染的事实。少年为了保护重要的人,为了贯彻自己的王道而战斗!
  • 魔尊直播间

    魔尊直播间

    一个从异世界回来的平凡少年,确是众人所不知的魔尊!看魔尊如何在复杂的都市生存!
  • 你是我最后一抹光

    你是我最后一抹光

    高中时,她是学霸,他是学渣徐末曦以为陆屿与她没有交集了,可是他却对她念念不忘三年过去了她是世界顶级设计师Want他是KPL职业选手Light“你是不是对我蓄谋已久”徐末曦“是”陆屿徐末曦,你是我岛屿上最后的一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