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56500000019

第19章 张爱玲,只是当时已惘然(1)

·傲气源于家世·

张爱玲是个宅女。假如不够宅,她如何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小团圆》,例如褒贬不一的《十八春》、《金锁记》,严谨的《连环套》,还有曾在央视热播的《倾城之恋》,电影《色戒》。

有人又说张爱玲是个汉奸,因为1937年7月抗日战场爆发之后的六七年,并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觉自愿与胡兰成交往。那个时候身为大学生的张爱玲已是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更为糟糕的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结识后对他倾心爱恋。她赠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着两行小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历史总是道不清说不明,而对张爱玲的一生褒奖自然是从她祖辈开始。

谈到张爱玲,不得不说说李鸿章,谈起这个名字,八岁小儿都会觉得熟悉。可甚有人知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的妻子便是李鸿章的女儿。

张家的祖籍直隶今河北丰润县。张的曾祖父张印塘(1797-1854),字雨樵,和李鸿章是生死之交的挚友,也是“丰润张氏”几辈子里第一个做官的人,也是个极为清廉、耿直的好官。后张印塘于安徽黄山市病死,因由是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交战战败被革职。

那时候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才七岁。

后来张佩纶发愤苦读,中举人又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后又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了中央监察部门的副职长官。

李鸿章那时已是威名赫赫的北洋大臣,念何其父辈袍泽之义,对张佩纶较为器重。

青年时代的张佩纶有个小插曲,清末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撰写官场黑幕,其中一部《孽海花》中绘声绘色写了不少张佩纶的事迹,书中有个人名叫“庄仑樵”,就是影射张佩纶。当然,内容都是正面的。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连上数十道奏章力主抗法——对洋鬼子不打哪成?朝廷就派他到福建马尾港去督军。可惜一仗打下来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战后追究责任,他被革职发配到边地察哈尔(现在的张家口)效力。或许是天妒英才,他先后有两任夫人都病死了。1888年张佩纶回到北京的时候成了一个光棍汉。

这个时候天津的李鸿章向他伸出援手,将张佩纶收入幕中,当了个心腹师爷。入幕半个多月,或许是李鸿章老爷子看重了张佩纶的人品又或者是聪明才干,竟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李经瑶(小名菊耦)许配给他,并且当下办妥了订婚仪式。

这一年41岁的张佩纶迎娶22岁风华正茂的李菊耦,两人19岁的年龄差距。显然牙齿眼睛掉落一地的人大有人在,即使放在现代,穷的叮当响的41岁老男人娶个22岁的老婆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当年的确发生了。

这段奇缘曾朴在《孽海花》里也有妙笔生花的渲染。

曾朴写道:一日,张佩纶有事一头撞进李鸿章办公的签押房内,忽见“床前立着个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的小姑娘,眉长而略弯,目秀而不媚”。

在旧时,同事之间也是要避家眷的,张佩纶来不及收脚,早被李鸿章望见,喊道:“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庄世兄。”那小姑娘红了脸,含羞答答地向张佩纶道了个万福,就转身飞快地跑进里间。

张佩纶与李鸿章谈着公事,忽然瞥见桌上有一本诗集,趁老太爷不注意,他便偷偷拿过来看。见里面字迹娟秀,诗意清新,知道是那小姑娘的手笔,不觉就有些倾倒。略一翻,见有两首七律,题目是《基隆》,读过一遍,当下顿感触目惊心。

诗的意思大致是既有讽刺,又很替张佩纶惋惜——若只安分做个论道书生.不去冒冒失失请缨杀敌,也就不至狼狈若此。

张佩纶看了“不觉两股热泪,骨碌碌地落了下来”。李鸿章就笑道:“这是小女涂鸦之作,贤弟休要见笑!”张佩纶唯有满口称赞,李鸿章便顺势托“张贤弟”给女儿寻觅佳婿。

张佩纶道:“要如何条件才肯给呢?”

李鸿章呵呵笑道:“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张佩纶是何等聪明,出来后赶紧托人去求婚,中堂大人也就一口应承了。

张爱玲小时候在《孽海花》中看到非常兴奋,连忙去问父亲。但是父亲一口否认,说爷爷当初决不可能在签押房内撞见奶奶,连所谓奶奶的诗也是捏造的。话说所有人料定张佩纶会东山再起,可没料到他和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水火不容,李经方还买通几个御史蜂起弹劾张佩纶。大概意思是说张佩纶不安本分,又在李鸿章署中干预公事。随后有圣旨下来,命李鸿章把张佩纶撵回原籍去。

那个时候太平天国败亡后的南京房子便宜,李鸿章便让女儿、女婿搬到南京去住,还给了份陪嫁。这陪嫁可不是平民之家的几个箱笼包袱,而是田地、房产和古董无数。总量之巨无法估计,只知三十年后分到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计有花园洋房八处及安徽、河北、天津的大宗田产。

此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因之声名狼藉,甚至被国人以民族罪人视之。张佩纶大概有感于此,自此绝足官场,不要那顶官帽子。

也就在那一年李鸿章油尽灯枯,官场失意的张佩纶在老岳父死后一年多也追随而去。37岁就守寡的李菊耦终日闭门教子,心有戚戚,不久染上肺病于1912年病逝于上海。遗下的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爱玲的先辈虽很辉煌,且从李鸿章这一脉来说也可称贵族。但外曾祖父李鸿章和祖父张佩纶在历史上都有过污名,所以张爱玲自小就和“贵族身世”自觉保持着距离。

在晚年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中她历尽人世沧桑,终于与自己的祖先全面和解,真正理解了他们的“不得不然”。

她后来的话说得很动情:“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然而戏剧性的是,这样的家世恰恰又带给了她一笔无以替代的财富。没落家族的种种人与事都成了她后来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她别样的文学路数。

·秋茧来自祖辈·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又对生活随波逐流;她是名门之后,却称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历经人间沧桑,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内心。

这种像秋茧一样包裹自己的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童年,来源于父亲,来源于这个繁华凋谢的家族。

张的父亲张廷重是最典型的豪门二代,生卒年份恰好经历中国近代剧变,可惜剧本里没有他,于是在这个剧本里他成了一个悲剧。他没能像父辈一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是一生都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

身为寡母的李菊耦(张的奶奶)经历清末间十几年的家国之变,家族昔日的尊崇和夫婿的未展之志都压在张父身上,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入侵,让她教导自己儿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现在的词汇来形容:填鸭。

可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张廷重八股学的学问成了无用。

张爱玲幼时对父亲不合时宜的举止有着很深刻的印象——个神态沉郁的夫子,终日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起长腔一唱三叹,算是作结。然后,沉默踱步,走了没两丈远,又起头吟诵另一篇。听不出那是古文、八股范文,还是奏折,总之从不重复。

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李菊耦又怕儿子与家族子弟们泡在一起学坏,故意给小张廷重打扮得像个女儿。

据张家的老资格女仆何干讲,那些衣服都是“花红柳绿”的,鞋子也是满帮花纹的花鞋。

李菊耦就是要让张廷重羞于见人,远离那些趋时的“坏小子”。何干后来回忆说,那时张廷重出门去玩,走到二门,趁母亲不注意,就会偷偷摸摸脱了鞋,换上袖子里塞着的一双。“我们在走马楼的窗子里看见了,都笑,又不敢笑,怕老太太知道了问。”见张爱玲《对照记》。

老祖宗的气息是深入这个家庭骨子里头的,在这种畸形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张廷重也是新旧杂陈。

他订阅《旅行杂志》,但从来不旅行,因为抽大烟不方便。他不穿西装,但是却穿西装背心,而且就直接穿在汗衫外面。他喜欢叔本华,但也买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译本来看。(见《小团圆》)

张爱玲还记得,小时见到父亲屋里到处乱摊着各武小报,让她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张爱玲一贯爱看市井小报,估计就是缘于父亲这个嗜好。

但旧时代延续下来的惯性仍是主导了张廷重的人生。这位遗少虽被母亲严厉管教,但成人之后旧派士大夫的嗜好一样也不少——吸大烟、纳妾、嫖妓、赌博。

张廷重在母亲去世三年后成家。迎娶的女子黄素琼,后改名逸梵,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广西盐法道道员黄宗炎的女儿。

黄翼升祖籍湖南,是正牌的湘军将领,曾与李鸿章一道在曾国藩麾下效过力。黄素琼系小妾所生,亲生母亲也死得早。她的婚嫁是媒妁之言、家族包办。

这位黄军门家的千金,就是张爱玲的母亲,是张家里的一个异数。

这个女人很有湖南辣妹子的风格,她后来对自己命运的选择无疑证明了这一点——母亲性格里的不妥协对张爱玲的成长影响甚大。

缠过脚的黄素琼没上过学,却受到较彻底的新文化熏陶。林译小说、“五四”风潮这些新事物,将她塑造成了民国之初很时尚的“新女性”。

由于黄素琼没上过学,反而是个“学校迷”,在她那个时代,为了求知,中年妇女也有上小学的,可惜家庭原因……因此她更是耿耿于怀。

黄素琼与张廷重的价值取向不同,当然也看不惯丈夫醉生梦死的活法。她劝诫、干预,但无力唤回,于是就转入消极抵抗。

张爱玲出生前后住在上海的两口子闹别扭还顾及面子。后来搬到天津,黄素琼劝告无效后彻底冷了心,自己去寻一些乐趣来麻醉,花了不少心思学钢琴、读外语、剪裁衣服。后来张爱玲只穿自己裁剪的衣服,估计来源于此。还好有个小姑子张茂渊也看不惯哥哥的陈腐。在张爱玲4岁时出国留学,母亲虽已28岁,借口监护小姑子,自己改了个非常文艺的名字“黄逸梵”,抛夫别子远走高飞了。这一走就到了英国。

远走只为追求自己喜欢的,哪怕一无所获,也强于委屈一生。

张爱玲在日后谈到对母亲的印象,说:“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4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见《童言无忌》。

张爱玲的享乐主义来自祖辈,对生活的悲剧感来自家庭;她在文章里同读者家常、人情练达来自父母的离异;她生在名门却想挣脱这个跟随一生的枷锁。由于幼时缺乏小户人家的天伦所以和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使她整个人显得孤傲,像秋蚕将自己包裹得严实。不得不说,张爱玲是个极度纠结的女子。

·和亲弟争宠·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在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话:“那一年,我父母26岁,男才女貌,风华正茂。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佣人,姊姊和我还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啊!”

张家的洋房在天津英租界,32号路61号。房子是当年爷爷张佩纶结婚时自己购置的,也是非常宽敞。张爱玲的童年记忆就从这奢华开始。享受主义的烙印从懂事一刻已经刻入她的骨髓。

张爱玲的回忆文章《私语》里对当年种种童趣有极为细腻的描写。读来犹如欣赏带有擦痕的老电影,旧而亲切。

那时的小瑛(张爱玲小名)整天由成群的仆佣所簇拥,被抱来抱去,访亲问客。小小年纪就开始熟悉大家族在节庆时亲戚往来的礼数。然而孩子的兴味,是在她独自窥见的天地。

家中的院子里,有个秋千架,是个其乐无穷的地方。小焕比弟弟勇敢,喜爱荡秋千。有一个额头上有疤的丫头——小焕唤她做“疤丫丫”,一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唿地翻了过去,这大概也让小焕感到了惊喜。

夏日的中午,是最可留恋的时光。小焕喜欢穿着白底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一碗淡绿色的、涩而微甜的“六一散”,就拿出谜语书、还有童话书,念出声来。那种绿绿的六一散,是以滑石粉和甘草为原料的解署汤剂。之所以绿,是因为里面加了西瓜皮。

天井的一角,有一块青石砧,是小焕最早的启蒙课堂。有一个瘦小清秀的男仆,常用毛笔蘸了水,在上面练习写大字。他也常给小焕讲《三国演义》,小焕喜欢他,没缘由地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毛物”。

而“毛物”的妻,自然就叫做“毛物的娘子”,简称“毛娘”。毛娘也是聪明的,能讲“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的故事,非常可爱,但心计也颇深。

一种世俗的情趣,也许从那时浸入了张爱玲的灵魂。

张爱玲的这篇《私语》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堪称写童年生活的双璧,都有很强的带人感。尤其是写了一些稀奇事务和憨态而有趣的人,还有伊甸园一样的家及童稚的恶作剧,而如今已是永远绝迹。

张爱玲的回忆文章里说,因为家中有男尊女卑的俗见,所以她很小就对弟弟产生了竞争心理。

小瑛和弟弟各自有专门的女佣带着。带小瑛的叫“何干”。

“干”是干妈的意思。

带弟弟的叫“张干”。

何干因为带的是女孩,自觉心虚,处处都让着张干,小焕却偏要与张干争。张干生了气,就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

张干还从小焕拿筷子时手指的位置,来预言小焕的未来,如果抓得离下端近,就说筷子抓得近,嫁得远。小瑛自然不可能懂这预言的真正含义,但也知道这不好,赶紧移到筷子上端。但是张干却说抓得远当然嫁得远。小瑛气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张爱玲不无幽默地写道:“张干使我很早想到了男女平等的问题。”

这说法自然不必当真。与张干的冲突,不过说明她从小就有的一种倔犟,她那时一心想的是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弟弟。性格决定命运,大抵如此。弟弟张子静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说:“她不必锐意图强,就已经胜过我了。这不是男女性别的问题,而是她的天赋资质本来就比我优厚。”童年的张爱玲,对这一点似有认识,但又不十分自信。

在她8岁以前的童年,是平和与亲切的日子居多,以至张爱玲日后的回忆,对那时是充满了留恋的。她说,天津的那个家,让人喜欢,是“因为有一种春日迟迟的空气”。

天津,是令她难忘的。

这个大都市,受西方的熏染一点不亚于上海,它给了懵懂的张爱玲六年温暖的童年,也给了她后来小说语言中偶或闪现的“北方话因素”。

同类推荐
  • 因为有爱,才会期待:张爱玲

    因为有爱,才会期待:张爱玲

    有人说她是小资的创始人,有人说她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还有人说她是文坛的一朵奇葩,人性的洞察者。是的,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就像她笔下的文字,精彩、孤寂和低郁。她,就是花开花落、芳香隽永的张爱玲。《因为有爱,才会期待:重遇谜一样的张爱玲》笔触清丽,以张爱玲的人生轨迹为线索,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张爱玲极富传奇的一生。
  • 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功臣的非正常死亡

    一个人的死亡如果能够理解为非正常死亡,这说明,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具有了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死亡方式,并且被世人所关注。对于横死的人,或者说是非正常死亡的人,人们总是抱有莫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因为非正常死亡的“非”或是横死的“横”,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 本书描写的非正常死亡的功臣,选取的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并且为世人所熟知的历代名臣,他们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拜将封侯,他们功高盖世而又被帝王所器重,他们才智过人且地位显赫,但就是这样一群被写进中国历史的功臣,无一避免地成为了政治权谋的祭品。这是因为,他们身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并且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一系列的政治权谋当中去。
  • 永远的小平

    永远的小平

    《永远的小平》是以邓小平夫人、子女以及工作人员的采访记录为素材编纂而成。全书每个篇章分别由邓小平的一位亲人主讲,有夫人卓琳讲述与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有五位子女讲述与父母的深厚情意和对父亲浓烈的热爱,也有邓小平孙子孙女对爷爷的回忆和怀念。全书以“情”贯穿始终,极富感染力。
  • 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自传》是海伦·凯勒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真实直白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10大偶像之一的传奇人生,从无光、无声、无语的苦闷彷徨走向积极、多姿多彩的世界,再现了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的努力、奋斗、不屈之路。海伦·凯勒不仅成功地走出聋哑盲人的失落,更是以惊人的毅力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一起来翻阅《海伦·凯勒自传》吧!
  • 时光荏苒

    时光荏苒

    本书是著名艺术家,编剧李苒苒老师的传记,记录了李苒苒老师的一生经历,其中大部分经历与中国电影发展息息相关。
热门推荐
  • 一串小核桃

    一串小核桃

    衣摆被拽住的的那一刻,金棠只觉得心被揉碎成几瓣,骄阳从头顶刺入灵魂深处,又化成轻柔的暖意慢慢席卷全身。他转过身去,眼眶红了一圈。最后只能半无奈半心酸的说,终究还是被我等到了啊。
  • 病娇王妃在线追夫

    病娇王妃在线追夫

    暗杀女王意外转生,没爹没娘?身中异毒?被人所救,不给原主一个交代岂不对不起她?从此踏上寻亲路。一路上,抢了别人家的新娘,带走人家孩子,踢了老师的丹炉,砸了店里的招牌,夺了神兽,毁了宗门……但是这个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臭男人是谁?撩撩美男可以,嫁人?老娘不需要男人!某男“撩谁?”“撩你”“嫁谁?”“嫁你”“不需要,男人?”“需要你!”她说“只要有你一人记住我,被其他人遗忘我都无所谓。”他说“在我和你的这条路上,我不是在执着,而是满足我内心的欲望。”
  • 读者精品——往事回味

    读者精品——往事回味

    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的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往事回味的故事
  • 快穿之女尊男的直播之旅

    快穿之女尊男的直播之旅

    浅九,一个来自于女尊世界的男人。因渣女劈腿,贱男背叛,而满门抄斩,在变成孤魂野鬼一千年之后,偶遇时空管理局的快穿直播系统:汤圆,收获了一群直播间里的观众,帮助一个个人完成他们许下的愿望,逆袭他们悲惨的人生。而他的第一次工作,居然是……ps:无cp,也可以理解为cp海了去了
  • 海雪堂峤雅集

    海雪堂峤雅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二战史·苏德争锋

    二战史·苏德争锋

    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发动冬季总攻后,德军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达116万余人,病员尚不包括在内。尽管如此,1942年春,他们尚拥有860万人的庞大兵力。在苏德战场,部署着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近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炮3229辆,火炮和迫击炮约5.7万门,作战飞机3395架。
  • 浅唱青春的味道

    浅唱青春的味道

    你是年少时的欢喜,最喜欢的少年是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重返儿时

    重返儿时

    瓶邪同人文。主要是写瓶邪儿时的故事,以我的方式给三叔填了一点坑,算是HE吧。
  • 撞城:一位经济学人的乡城心路

    撞城:一位经济学人的乡城心路

    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经济学人,亲历了“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大转型,这不仅是一个家族城乡生存方式的大碰撞,更是经济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大碰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家刘守英至情讲述三十年来乡城碰撞的心路历程。本书主要收录了刘守英教授关于中国乡村变迁和哈佛访学的系列随笔文章。作者不仅以其自身及家族成员的亲身经历,感性阐释了改革开放给其家庭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且凭借其几十年来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积累,更从学理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给整个农村和城市带来的改变。更为难得的是,刘教授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对大学教育和制度反腐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充分体现了一位经济学人的问题意识和经邦济世之情怀。
  • 守住你的合法权益:懂法用法必知的法律常识

    守住你的合法权益:懂法用法必知的法律常识

    当今时代,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攀升,对法律书籍的需求增长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讲述就业、婚恋、理财、创业及人生其他方面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在逐渐具备法律思维的同时,拿起法律武器,守住自身的合法权益。本书以案例吸引读者,以干货留住读者,以风趣感染读者,以法理支持读者,帮助读者破解人生路上的法律困局,拥有更加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