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51600000017

第17章 秦汉失德天谴思想

秦汉灾害思想

导读

灾害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灾害成因的认识和救灾方法的认识。这两部分具有因果关系,是有机统一的。灾害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灾害经历和救灾实践中形成的,对于救灾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汉代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灾害思想,对于灾害的认识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按理讲,每一种完善的灾害学说,都由成灾原因解释和救灾主张两部分组成。但是汉代各种灾害思想体系发展不平衡,有的体系相当完善,如失德天谴思想,就由“失德天谴(成灾思想)——修德弭灾(救灾思想)”两部分构成;时令失序思想也包括逆时生灾——顺时行政两个部分。而有些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自然积贮思想包括灾害自然思想和积贮救灾思想两部分。灾害自然思想只强调灾害成因出于自然,对于救灾的主张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特征。而积贮救灾思想则重在救灾,持此论者强调积贮的重要性,对于灾害的成因缺乏成熟、深入的见解。这两部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在汉代这些灾害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失德天谴思想,它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其次是鬼神为祟思想,在汉代已不占主要地位,但仍然对汉代救灾产生很大影响。其他还有天文示变思想、时令失序思想、五行八卦思想、自然积贮思想等观点。鬼神为祟思想并入祈禳救灾措施中,其他学说则归入本章介绍。

失德天谴思想认为灾害产生于国家政治之失,是上天对君主政治行为过失的警告或惩罚,只有君主修德改政才能消弭灾害。“失德”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使用比较广泛,这里的德不单纯指道德,而是指德政,因此失德也叫失政。汉代君主面对灾异发布的自谴诏书中,“失德”常作“不德”。最早的自谴诏书,出现于汉文帝时期。文帝因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说:

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修德”一词也出现于先秦文献,但“修德弭灾”一词出现较晚,据目前所见最早在《宋史·庞籍传》中:“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景佑三年,为侍御史,……降知汝州。徙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庞籍曾建言:“频岁灾异,天久不雨。宫中费用奢靡,出纳不严,须索烦多,有司无从钩校虚实。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后来在明清时期,修德弭灾成为一种流行语。明景帝时,大臣章纶曾上《修德弭灾十四事疏》,同一时期的大臣商辂也有《修德弭灾疏》。

失德天谴思想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对汉代灾害认识和救灾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失德天谴思想起源

失德天谴和修德弭灾思想源于先秦时期,是随着民本意识的萌芽而出现的。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商代这种思想就已经萌芽。商汤时代就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西周时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张,《左传·僖公五年》载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灾异产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伯宗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认为人的行为会引起灾异发生,这和传统的灾害自然观或鬼神为祟观是不同的。根据《史记》的记载,修德弭灾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商代。《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两件修德弭灾之事。先是太戊修德桑榖死,后是武丁修德殷中兴。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这两件事情,现在看来并不是灾害,按照汉人的认识就归入“异”,是人们不能理解的怪异现象。太戊时期庭院里的桑树与榖树(即楮树,叶似桑,皮可制纸)合生在一起,一夜之间长到合抱之粗,确是骇人的奇异现象;武丁祭祀祖先时,有只野鸡飞到鼎耳上大叫,古人也认为是非常不祥之兆。古人认为“异”比水旱之类的灾害更为危险。如果说,商王修德可能是司马迁主观记述的话,周文王修德救灾的记载就增加了更多的可信度。《逸周书·大匡》载:

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惰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

这段文字记载了周文王在饥荒发生后,召集中央地方各级官员,调查、反省国家各个方面可能致灾的原因,文王自承“不德”,要求各级官员如实禀告,并在宗庙里上报给周人祖先,不能有丝毫隐瞒。《风俗通义》载:

昔晋文公出猎,见大蛇高如堤,其长竟路。文公曰:“天子见妖则修德,诸侯修政,大夫修官,士修身。”乃即斋馆,忘食与寝,请庙,曰:“孤牺牲瘯蠡,币帛不厚,罪一也;游逸无度,不恤国政,罪二也;赋役重数,刑罚惨克,罪三也。有三罪矣,敢逃死乎。”其夜守蛇吏梦天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为。”及明视之,则已臭烂。

上文中“天子见妖则修德,诸侯修政,大夫修官,士修身。”《后汉书》引《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周书》是记载周代典制的著作,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这说明此类观念先秦时期已经流行了。

春秋时期,修德弭灾思想的出现已经成了无可怀疑的事实。《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天道不,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星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以上记载表明,春秋时期将灾害与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君主有德将不会有灾害的发生;即使有,也不会造成大的损失,从而对传统的祈禳之法提出了怀疑。《史记》记载,郑定公六年,“郑火,公欲禳之。”子产曰:“不如修德。”又载,春秋时期,范蠡的小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范蠡派长子找庄生相救,许以千金。庄生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楚王实行大赦,也是一种修德弭灾行为。

二、董仲舒对失德天谴思想的理论发挥

修德弭灾思想虽然产生很早,但在汉代以前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失德天谴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董仲舒,《汉书》记载: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董仲舒在上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又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还对灾与异进行了区分,进而提出了灾小异大,灾先异后的看法。他说: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以下凡未注明页码者,出处同此。

灾与异,在汉代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灾是造成社会危害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包括水旱蝗螟、地震、战争等。异又称怪异,则是指异于寻常的自然现象。董仲舒所谓“先灾后异”,“异大灾小”之说并不足信,汉代文献也没有对“灾”和“异”作严格的区分,因此,汉代灾害与现代自然灾害的概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接近于“灾异”的含义,既包括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也包括当时人们并不能正确理解的异常现象。董仲舒将天人格化,认为自然界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君主不德行为的警告和惩罚,他将君主不德导致的行政失误分为五类,并提出五种相应的补救之法,从而完成了“失德天谴——修德弭灾”的完整的灾害思想。董仲舒的理论既是汉代失德天谴思想的代表,具有普遍性。同时,作为一家之论,又有明显的“五行化”的个性色彩,其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章第四节:秦汉五行八卦思想。

三、汉代对失德天谴思想普遍信仰

基于失德天谴思想,毎当灾异发生,君主总是下诏自谴“为政不德”,认真反省,积极寻求良方,改善政治。这类诏书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统计,两汉有此类诏书30次之多,其中因为日食、地震而自谴的占了很大比例。前面说过,文帝即位第二年就因日食下诏自谴“不德”,这是汉代君主最早的自谴诏书。后来,文帝又于后元元年(前163年)春,因水旱疾疫之灾下诏自责反省。诏曰: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汉元帝和成帝时发生两次地震,他们也分别下诏自责,承认为德政有失所致。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诏书说:“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表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

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冬十二月诏书中说:“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

汉代认为,君主修德行政是防止灾异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日常的工作。正如西汉扬雄所说:“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北宋吴秘注曰:“失于常德,灾异乃见,修而禳之,事在末后。”而一旦发生,面对灾异最好的办法是修政弭灾,而不是通过人力消灾。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湥思虑也。《白虎通义》上卷《灾变》。“凡日所躔而有变,则分野之国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御厥罚,则灾消而福至;不能,则灾息而祸生。”

汉代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有这样的主张,例如,桓帝永兴二年(154年)二月,京师地震,诏书中就说:“比者星辰谬越,坤灵震动,灾异之降,必不空发。敕己修政,庶望有补。”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臣陈蕃上书桓帝,称“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茹菽不足”,是由于“宫女积于房掖,国用尽于罗纨,外戚私门,贪财受赂”及政治不明所致,认为“天之于汉,悢悢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实在修德。”

《后汉书·郎传》载:“郎,字雅光,北海安丘人也。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少传父业,兼明经典,隐居海畔,延致学徒常数百人。昼研精义,夜占象度,勤心锐思,朝夕无倦。州郡辟召,举有道、方正,不就。”

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正月,公正征,乃诣阙拜章曰:“臣闻天垂妖象,地见灾符,所以谴告人主,责躬修德,使正机平衡,流化兴政也。《易内传》曰:‘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伏惟陛下躬日昊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祇悔。”

对于当时发生的旱灾,郎明确提出修德弭灾,反对祈禳之术。他说:

《易传》曰:“阳无德则旱,阴僭阳亦旱。”阳无德者,人君恩泽不施于人也。阴僭阳者,禄去公室,臣下专权也。自冬涉春,讫无嘉泽,数有西风,反逆时节。朝廷劳心,广为祷祈,荐祭山川,暴龙移市。臣闻皇天感物,不为伪动,灾变应人,要在责已。若令雨可请降,水可攘止,则岁无隔并,太平可待。然而灾害不息者,患不在此也。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录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赈恤贫弱,而但见洛阳都官奔车东西,收系纤介,牢狱充盈。臣闻恭陵火处,比有光曜,明此天灾,非人之咎。丁丑大风,掩蔽天地。风者号令,天之威怒,皆所以感悟人君忠厚之戒。又连月无雨,将害宿麦。若一谷不登,则饥者十三四矣。陛下诚宜广被恩泽,贷赡元元。昔尧遭九年水,人有十载之蓄者,简税防灾,为其方也。愿陛下早宣德泽,以应天功。

在古代社会,人类对战胜自然没有信心,他们宁愿相信道德的力量,并由此制造出许多修德弭灾的神话。《后汉书》载: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建武五年(29年),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帝闻而异之。二十二年(46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又载:(宋均)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度江。中元元年(56年),山阳、楚、沛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这两则史料都出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说明东汉初年这种修德弭灾的神话就广为流传了。汉代留下的这类神话甚多,说明修德弭灾思想在东汉被广泛接受,并由地方官修德发展到个人修身养性上去了。《后汉书·周磐传》载:“蔡顺(汝南郡人),字君仲,亦以至孝称。……母年九十,以寿终。未及得葬,里中灾,火将逼其舍,顺抱伏棺柩,号哭叫天,火遂越烧它室,顺独得免。”

通过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修灾弭灾并不仅仅是君主一人之行为与信仰,这一观念在汉代是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的。

四、汉代对失德天谴思想的怀疑和批判

修德弭灾将消灾的重点由神事转向人事,虽然在反对祈禳上有积极的一面,但在人事方面仍然有消极的因素。因为它将应灾的重点不是放在通过人力、技术行为遏止灾害的发生上,而是放在与灾害本身无关的道德政治行为方面。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修德弭灾行为无异是缘木求鱼,这在一种程度上人为地阻碍了救灾的实际进程。汉代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谷永以为:“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修政以应之,灾变自除。”认为水灾是上天对君主过失的谴告,主张改政消灾。当时,大臣李寻、解光亦言:“阴气盛则水为之长,故一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也认为是天意所为,国家因此竟然不去阻塞决口。

失德天谴思想在两汉时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具有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化的特点,这是上古鬼神为祟思想进一步演化的结果。虽然包含着部分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董仲舒的观点最初并未为世人普遍接受,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建元六年,前135年),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盐铁论·水旱》记载了大夫与贤良的论战,大夫说:“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固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大夫认为水旱之灾“天道固然”,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发生自然灾害并不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贤良则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水旱之灾是政府政教缺失所致,只有修德改政才能消除灾害。贤良说:“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风雨时,故循行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盐铁论·论灾》中记载了“文学”的言论,同样反映了失德天谴的观点。文学说:天灾之证,祯祥之应,犹施与之望报,各以其类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好行恶者,天报以祸,妖灾是也。《春秋》曰:“应是而有天灾。”……日者阳,阳道明;月者阴,****冥,君尊臣卑之义。故阳先盛于上,众阴之类消于下,月望于天,蚌蛤盛于渊。故臣不臣则阴阳不调,日月有变。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此灾异之应也。四时代序而人则其功,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常星犹公卿也,众星犹万民也,列星正则众星齐,常星乱则众星坠矣。

后来也有个别有识之士对失德天谴、修德弭灾的观念表示怀疑。东汉末年的应劭对“宋均令虎渡江”一事打趣说:如果真有神明报应的话,那尧舜时代就不应有老虎了,如果让宋均位列三公,让其德被四海,老虎岂止渡江,而是要逃往鬼方绝域的边远地带去了。《风俗通义·正失》载:“尧舜钦明在上,稷契允懿于下,当此时也,宁复有虎耶?若均登据三事,德被四海,虎岂可抱负相随,乃至鬼方绝域之地乎?”失德天谴思想也遭到了进步思想的批判。东汉的王充就是批判这种观念最有力的人物。他在《论衡》中阐述了许多自然灾害产生的物质原理,明确提出“天道自然,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感应上天。不过,王充的著作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而且就他本人而言,由于整个社会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反对失德天谴思想的立场并不彻底。例如,他说:“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政治之灾须耐求之,求之虽不耐得而惠愍恻隐之恩不得已之意也。……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于主,为政治者慰民之望,故亦必雩。问:政治之灾,无妄之变,何以别之?曰:德丰政得,灾犹至者,无妄也。德衰政失,变应来者,政治也。夫政治则外雩而内改,以复其亏。无妄则内守旧政,外修雩礼以慰民心。故夫无妄之气,历世时至,当固自一,不宜改政。”王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一方面反对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仍然主张用祈禳、修德的方法消弭灾害。在论及水灾时,他说:“天道难知,大水久湛,假令政治有失,犹先告急,乃斯政行。”意思是说:“天道难以弄清,大水长久不退,如果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引起的,还是先要告急,然后才修改政治,改变行为。”这里的“告急”是指水灾发生时,击鼓于社,向土地神告急的祈禳救灾仪式。王充虽然怀疑天人感应,但为了迎合当时天人相感的观念,最终依然陷入了祈禳、修德的泥潭。

总之,失德天谴与修德弭灾思想,在汉代经董仲舒的加工整理,已经理论化和系统化了,并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上至君主、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及普通百姓大都相信天灾与人事之间的因果报应关系,虽然有个别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修德弭灾行为是与祝祷禳灾行为的斗争中出现的应对灾异的表现。修德弭灾是人类由巫术迷信阶段向人文阶段过渡期间出现的,表现了救灾思想由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将灾异出现的原因和救灾措施的重点转向了人类自身,强调是人类自身的过失招致灾异,只有通过反省改政才能消弭灾异。修德弭灾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和政治色彩,在汉代占有核心地位,而祝祷禳灾行为和人力抗灾行为都占有次要地位。修德弭灾行为在汉代得到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强化,形成了一种系统的传统救灾体制,并一直影响到清末民初。

同类推荐
  • 宋轶

    宋轶

    两个废材中年男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打弹弓。一次外出打鸟,不慎掉进山崖,醒来发现两人居然穿越时空,来到了宋朝,于是乎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唐朝好岳父

    唐朝好岳父

    开皇元年,隋朝初立,舒安带着一个坑爹系统穿越而来。有一位好友叫做长孙晟,有一个义女取名叫做长孙无垢,贞观元年,这一年的舒安已经六十岁!备注:轻松流向,看一个六十岁的老妖如何在初唐年间越活越年轻!
  • 穿越当权臣

    穿越当权臣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一代权臣,横空出世。上通天子,下令百官。于万民与军士中,获贤能之名。我是一个权臣,一个动一动手指,就能引起朝堂震动的大权臣。
  •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

    《罗马帝国兴亡史:最后的执政官》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危机重重,战事不断。然而,无论是汪达尔人、哥特人、波斯人,还是其他可怕的敌人,都无一不惧怕和敬畏帝国战争指挥者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贝利萨里乌斯。他东征西讨,屡战屡胜,不断创造惊人军事奇迹,而他也是最后一个获得执政官殊荣,并最后一个在战场上斩获胜利的罗马人。作者罗伯特·格雷夫斯在书中借用一名帝国奴隶的口吻,宏观而细致地刻画了贝利萨里乌斯将军的戎马和悲情一生,同时,将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东罗马帝国的动荡不安的局势、军事征伐和对外扩张、社会风貌及精神文化生活等都作了十分深刻且生动的叙述。
  • 大明悲歌之天子劫

    大明悲歌之天子劫

    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大太监魏忠贤利用掌管特务机关锦衣卫和东厂的便利,残害忠良,一时间朝廷要臣大多听命于魏忠贤。他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千岁爷。天启六年冬季,皇帝为给三位王爷赴藩饯行,特意在紫禁城乾清宫设宴,并邀亲弟弟信王作陪。谁想得到,在乾清宫门外竟然遭到一群事先埋伏好的杀手行刺。幸亏锦衣卫百户罗云鹏带人及时赶到,挫败了这起阴谋。皇上大怒,着令魏忠贤查清真相,缉拿真凶。根据杀手的指控,信王成了这次谋杀的幕后黑手。同时救驾有功的锦衣卫百户罗云鹏也牵连在内。大明江山面临着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和最大的冤案。到底真相如何?信王和魏忠贤之间最后鹿死谁手?东林党后人,刑部给事中钱嘉义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决心查清案情,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他能够冲破权倾一时的阉党的重重阻力,取得最后的成功吗?请看长篇历史政治惊险小说《天子劫》,真可谓:杀机四伏危难重重大明江山命悬一线悬念迭起阴谋不断生死未卜胜负难料
热门推荐
  • 田村夜歌

    田村夜歌

    美丽知性的她,小时候在家乡时她便发现自己有通灵特性,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北京工作,偶然一次搬家到八宝山墓地后的田村居住,便发生了一系列怪诞的事情。她与他的情缘也由此展开......
  • 男神驾到:腹黑校草别惹我

    男神驾到:腹黑校草别惹我

    当傻白甜小白兔遇到腹黑大灰狼"苏悦悦我发现你越吃越像我家的招财猪了"凌熠辰蹂躏着苏悦悦有点婴儿肥的脸蛋“妈蛋敢说本宝宝像猪,就算像,那也是最最最可耐滴珍惜猪”苏悦悦一个翻身画面就变成了男下女上,凌熠辰忍住了笑意,“原来你想在上啊,可以,不如今晚就实施吧”妈蛋太激动了“哎喂,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动脚呀”某月手脚并用的扑腾着,还是被扛到了床上【本文男女主角身心健康哟,嘻嘻,男主好霸道】支持宝宝哟,么么哒本文和<雨停在了我的青春>里的名字差不多都一样,那文系统出了点事情,需要验证,只好用这个啦。两部都是宝宝写的,大家多多投支持票啊
  • 逍遥仙医混都市

    逍遥仙医混都市

    最强医仙混迹都市,从默默无闻的小医生,一路逍遥,一手神鬼莫测的针灸,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在他的病人中,有穷人,有富人,有美女,有怪兽,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遭遇稀奇古怪的事件,凭借着强横的实力和早已经失传的神医术,他游刃有余……
  • 男神你过来

    男神你过来

    言御痕,长得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明明一手遮天帝国的经济命脉,背后更是有数不胜数的势力,可他偏偏要靠在娱乐圈拍戏以实力示人。只为了她可以更好的站在他身边。她,长相小巧可爱,精致的五官使她在很多方面有更多优势。是生活,舞台上的小机灵,却在感情上频频摔跟头。某大佬无奈的扶额,算了,他的小丫头他会慢慢教的,不着急。一次发布会上,记者看着台上般配的两人,硬着头皮问道:“最近圈内都在疯传国民男神言御痕和纪小姐在一起了,请问你们可以澄清一下吗?”某男神听到记者的话,顿时不乐意了:“我家小可爱不配有个前缀吗?”场内顿时沸腾……一个是高冷男神,一个却是甜美沙雕小可爱!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敬请期待~
  • 对世界再见

    对世界再见

    当直男遇上直女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是什么让两块钢铁融合?是爱吗?是责任吗?欲知答案请看文章正文。
  • 魔龙侠梦传

    魔龙侠梦传

    梦里奇遇颠覆传统穿越,带入新的魔幻。
  • 某不科学的异能者

    某不科学的异能者

    远古的破灭,神魔退隐,修者匿迹,末法的新科技年代又诞生了异能者。
  • 羽翼行

    羽翼行

    羽之大陆上,没有斗气,没有魔法,没有丹药,取而代之的是羽和翼。顾岚带着自己扑朔迷离的身世,誓要走到大陆的巅峰,找到自己的身世来源。筋脉阻塞,受尽耻辱,就在即将臣服于人生的时候,一个人点醒了他“废物也是人,废物也可以让天才折服!”任他世人万般羞辱,我自展翼修炼成王者!魔龙展翼,末日降临,手执长枪,他立于云端,对天下的强者说道:“你们要做一辈子懦夫,还是一刻钟的英雄?!”当初的废物,成就此刻的王者--------------------------等级排行:羽者<羽卒<羽士<羽将<羽王<羽皇<羽帝<羽圣<羽神七月到了,更新!开始!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斗士AnotherWar

    圣斗士AnotherWar

    即使从同一个时点,也能延伸出无数种可能。其中有仅靠呐喊便能得到力量,进而取得胜利的分支。同时也有,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撼动绝望的危局。在这里,自神话时代开始的战斗即将走到终点,兵临圣域的冥王军只要攻陷最后的一角,就能握持大地。此刻阻挡在他们眼前的最后障碍,名为——十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