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9500000001

第1章 对比效应: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1)

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并不是如传统经济学原理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客观地根据各个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属性进行独立的判断,而是经常受到决策情境的影响。“对比效应”就是决策受到情境影响的一种现象。

如何让滞销品变得畅销?

一个周六的上午,8点30分,阳光斜射到清华园的教室里。我在给大约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讲课。也许是因为连续多天高强度学习,很多学员看起来有点晨困。

为了振作一下大家的精神,给一天的课程一个好的开始,我抛给全体学员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难的小问题(brain-teaser):“如果你开了一家服装店,有一件男士夹克,质量不错,价格1000元,但是卖得不好,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这个滞销品更容易卖出去?”

这时全班学员都开始思考起来,困意消失了。

有个学员第一个发言:“打5折销售,降价为500元。消费者都喜欢打折。”

我追问:“这个方法确实可以更容易卖出去,但是企业损失了利润。这件夹克的成本可能就有700元,那降价为500元就亏本了。如何既能不降价,又更容易卖出去呢?”

另外一个学员说:“那就将价格标为2000元,然后打5折以1000元的特殊优惠价格销售。”

我再追问:“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很多商店都用打折吸引顾客。然而,在中国,如果原价是1000元,而促销时说成原价是2000元,然后打5折销售,这种方法涉嫌违法。”

这时,又有另外的学员说:“俗话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干脆直接涨价,将价格加一个零,标为10000元。”

我又追问:“确实可能有个别顾客会这样。但是,大多数顾客不会这么不理性。而且,一般只有在对产品质量非常不了解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根据价格的高低来判断产品档次。如果这件夹克只是一般品牌,消费者对它的质量较容易判断,那么标价为10000元估计只会永远卖不出去。不信的话,你让原价3万元左右的奇瑞QQ汽车,加一个零为30万元卖,能卖得出去吗?”

这时不少学员都笑了起来,更多的学员则陷入了沉思。

最后,有个学员举起了手:“那这样如何?这件夹克仍然标价1000元,但是在它的旁边挂上另外一件质量较差的夹克,标价却是1500元。”

我会心地笑了:“不错,这正是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如何让滞销品畅销的一个方法。”这位学员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这个方法不错?我们想卖的这件1000元的夹克(目标商品)的价格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在它旁边挂上一件质量较差而价格反而高达1500元的夹克(对照商品),这样消费者就会对这两件夹克进行比较,从而更可能买走那件1000元的夹克(目标商品)。因为相比之下,它显得质优价廉!

对比效应

这就是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学中神奇的“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也称为“对照效应”。有时候,为了更形象地理解它,我把它称为“找托效应”。

“对比效应”之所以神奇,主要是因为这种现象违背了传统的经济学原理。

让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在封闭的市场里,有A产品和B产品在竞争。A产品质量更高,但B产品价格更优惠。这时,A产品和B产品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更关心质量的人付出高价选择A,更关心价格的人则选择B。

这时,如果加入任何一个C产品,经济学原理认为A产品和B产品的市场份额都会因为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而下降。

然而,“对比效应”却告诉我们,如果加入的C产品在各方面都不如B产品(这时,C产品就是B产品的“托”),那么,B产品的市场份额不仅不会下降,相反还会因为和C产品之间的对照而获得优势,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

啤酒实验:你究竟想买哪种啤酒?

“对比效应”是谁发现的呢?1982年,美国著名营销学者、杜克大学的乔?胡博教授(Joel Huber)和他的同事约翰?潘恩教授(John W.Payne)以及克里斯托弗?普托博士(Christopher Puto)一起在美国《消费者研究学报》(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通过“啤酒实验”,验证了“对比效应”的存在。

2006年,我应邀去武汉大学举行的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上进行主题演讲时,正好遇到也应邀前去进行主题演讲的乔?胡博教授。当时,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胡博教授,您1982年关于‘对比效应’的论文是我和博士生们最喜欢的经典论文!”

乔?胡博教授开心地笑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研究成果长期被大家喜欢更令他开心的了。

在1982年他们的经典论文中,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参与实验。

第一组参与者在下列两种啤酒中进行选择:

啤酒A:价格是2.6美元,质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价格是1.8美元,质量打分是50分

不难看出,啤酒A质量更高,但价格更贵。这时,有57%的参与者选择啤酒A,剩下的43%的参与者选择了啤酒B。

与第一组不同,第二组参与者在下列三种啤酒中进行选择,其中啤酒A和啤酒B与第一组参与者看到的完全相同:

啤酒A:价格是2.6美元,质量打分是70分

啤酒B:价格是1.8美元,质量打分是50分

啤酒C:价格是1.8美元,质量打分是40分

猜一下,选择份额会有什么变化?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啤酒A和啤酒B的市场份额都会因为新的竞争对手啤酒C的加入而下降。

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在第二组的参与者中,有63%的人选择啤酒B。啤酒B的份额比第一组的43%增加了20%!

为什么?这就是神奇的“对比效应”的作用。在第一组中,由于啤酒A质量更好,而啤酒B则价格更便宜,所以啤酒A和啤酒B很难说哪一个更好。然而,在第二组中,啤酒C在价格上和啤酒B相同,但质量反而更差(这时,啤酒C就是啤酒B的“托”)。因此,对照之下,啤酒B就显得更加优秀,选择啤酒B也就有了更好的理由,啤酒B的份额自然上升!

由此可见,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并不是如传统经济学原理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客观地根据各个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属性进行独立的判断,而是经常受到决策情境的影响。“对比效应”就是决策受到情境影响的一种现象。

《经济学人》实验

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家、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教授(Dan Ariely)也曾验证过“对比效应”,而他用的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来做实验。说到艾瑞里,颇有些传奇经历。在以色列长大的他,18岁那年在参加以色列工作学习青年联盟的活动时,一颗镁光照明弹意外爆炸,导致他全身70%的皮肤被严重灼伤。

然而,身体上的伤痛并没有阻碍他的成功。在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之后,艾瑞里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又在杜克大学获得营销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分别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成为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在发表学术论文之余,丹?艾瑞里教授还出版了两本畅销书——《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及《怪诞行为学2》(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两本书皆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目。

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时,丹?艾瑞里教授曾经用《经济学人》杂志做实验来验证“对比效应”。在他的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

第一组参与者看到要订阅的《经济学人》杂志,有两个版本可供选择:

A.电子版,59美元

B.印刷版+电子版套餐,125美元

你会怎样选呢?也许你会认为125美元的印刷版+电子版套餐太贵了,而你平时也习惯了在网上阅读各种电子版新闻,所以你会选择更便宜的电子版。事实上大多数实验参与者(68%)和你一样,选择了电子版,而剩下的实验参与者(32%)选择了印刷版+电子版套餐。

与第一组不同,第二组参与者看到要订阅的《经济学人》杂志,则有三个版本选择:

A.电子版,59美元

B.印刷版+电子版套餐,125美元

C.印刷版,125美元

这时你会怀疑自己的眼睛。没看错吧?怎么会有那么“傻”的选项C?和125美元的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比起来,125美元的印刷版(选项C)显然非常“傻”,会有人选吗?

实验结果表明,确实,没有任何人选择印刷版(选项C)。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在,只有16%的人选择电子版(选项A),而84%的人选择了125美元的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原先的选择倒过来了。

为什么?这还是神奇的“对比效应”的作用。在第二组的选项组合里,印刷版(选项C)是一个被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完全占优的选项(“托”),它的出现,增加了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的吸引力。“对比效应”让原本不受欢迎的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变成了热门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印刷版(选项C)的价格“傻”得有点令人怀疑,你完全可以将它的价格改为120美元。这时,虽然印刷版(选项C)不再被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完全占优,但是二者在价格上仅有5美元的差别(对120美元来说,这点差别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125美元的印刷版+电子版套餐(选项B)。“对比效应”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上述的“啤酒实验”和“《经济学人》实验”,虽然都只是学者们进行的实验,但其展示出来的“对比效应”却可以对企业有非常大的启发。对于企业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引入对照产品(“托”),利用“对比效应”来巧妙地引导消费者的选择,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说,知道“对比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和决策就可以更理性。

索诺玛面包机:从无人问津到销量翻倍

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Williams-Sonoma)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著名厨房用品公司。许多年以前,它曾经推出过一款家用的面包机,售价是279美元。产品推出后就发现无人问津。毕竟,对于习惯了在大街小巷的面包店里买新鲜面包的美国人来说,谁会愿意花279美元买一台平时不太用得着的面包机呢?

按照这样的想法,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应该停止生产这款面包机了。

但是,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解决问题的方法却让很多人意想不到,他们不仅没有下架原来滞销的产品,反而又推出了一种新的面包机,容量更大,价格也更高,高达429美元。新品上市之后,原先滞销的售价279美元的面包机销量在短时间内竟翻了一倍!

为什么原本滞销的面包机突然变得受欢迎了呢?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消费者在对一个产品不能确定价值的情况下,就会寻求比较。而和新推出的更昂贵的面包机相比,原先的这款面包机就显得经济实惠多了。正是由于巧妙利用了“对比效应”,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成功地让一款原本无人问津的滞销品变得畅销!

生活中的对比效应

与上述营销学和行为经济学中的“对比效应”相关,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里的“对比效应”更加广义,它指的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如温度、颜色、形状、大小、长短,并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于它和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一件事物是否吸引人,很多时候是源于周围事物对它的“衬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比效应”现象不胜枚举。我是个篮球爱好者,业余时间里最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最喜欢的NBA球队是火箭队,原因当然是姚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11年,姚明宣布从NBA退役。更令人遗憾的是,NBA居然陷入了长达几个月的停摆。于是,我开始看中国的CBA比赛。有一次,我在看CBA比赛的电视直播时,意外发现姚明被邀请作为嘉宾评论员。不幸的是,这时紧挨着坐在他身边的主持人显得身材如侏儒般矮小。事实上,该主持人身高大约有1.8米,和普通人相比是高个子。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讲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在中国,她的身材并不算苗条或者纤瘦,而是比较丰满甚至是微胖。去年夏天,她去美国纽约旅游,顺便去了曼哈顿中城的梅西百货商店(Macy"s)买衣服。当时,她按照国内的习惯,叫服务员拿给她中号衣服试穿,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她发现自己像是被装进了一只麻袋。于是服务员给她换上小号衣服,结果居然还是大了一圈,连服务员都对她说:“我的天,你简直太瘦了!”女同事告诉我,这是有生以来她第一次听到别人拿“瘦”来形容她。那一刻,她一下子找到了做美女的感觉,非常开心地掏钱买下两件“超小号”。当她从梅西百货出来时,不仅时装收获满满,而且信心也满满的。

“对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企业可以对此巧妙利用,从而使企业的广告和传播让人印象深刻。

“大东西和小东西”

2003年1月7日,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向全球推出了最新的产品广告——“大东西和小东西”(The Big and the Small),隆重介绍了苹果公司最新的12英寸和17英寸两款笔记本电脑。在该广告片中,主演是NBA篮球明星姚明和好莱坞侏儒明星弗恩?特罗伊尔(Verne J. Troyer)。弗恩?特罗伊尔在美国的名气可一点不逊于姚明,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投身好莱坞,在以特技替身的身份参演了多部影片后,1996年的那部《王牌大间谍》(Austin Powers)让其跃升为好莱坞世人瞩目的明星。同时,他也在众多卖座影片如《哈利?波特》中扮演角色。

在广告中,姚明和弗恩?特罗伊尔正好坐同一个航班,并且坐在头等舱相邻的两个座位上。飞机起飞之后,姚明先拿出12英寸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勤奋地看着NBA比赛录像。而弗恩?特罗伊尔看到这一幕之后,则拿出17英寸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乐滋滋地看起了电影《卧虎藏龙》。大巨人姚明看着自己的小屏幕,再看看小侏儒弗恩?特罗伊尔的大屏幕,羡慕之余又有点忍俊不禁,最后两人会意地相视而笑。

2.26米高的巨人与0.81米高的侏儒,1.45米的身高差距以及反串式的所持不同尺寸的苹果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对比效应”。“大东西小东西”这部广告片让苹果笔记本赚足了眼球,也成为苹果笔记本电脑最经典的广告之一。

同类推荐
  •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菲利普·科特勒是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现任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科特勒的营销智慧》集合科特勒众多著作中的营销思想精华,帮助企业领导层、营销人员快速掌握科特勒营销要领和技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营销宝典。
  • 深度营销:没有卖不好只有不会卖

    深度营销:没有卖不好只有不会卖

    深度营销的精髓是什么呢?没有卖不好,只有不会卖,又要如何卖,才能让销售工作圆满完成呢?曾经有人说,如果想钓到鱼,就先要学着像鱼儿那样思考,那么作为销售员要想成交客户,当然也要像客户那样思考,才能把销售策略用得恰到好处,成功打动客户的心,促使客户切实做出购买行为。
  • 公司就是朝廷.2

    公司就是朝廷.2

    这是一本以历史为依托来讲管理的书。把公司组织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职业经理人”“CEO”等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用这样的手法解析历史事件,从而给现代公司人、公司高管以启示。之所以要把朝廷和公司结合起来讲,是因为如果把组织与人的关系放大,历史上所有的组织其实都和今天的公司组织关系相类似。无论是今天正在重塑公司人精神甚至是整个国民精神的公司社会,还是历史上的种种组织关系,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全集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全集

    一个好的推销员需要具备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即经验、方法和知识。每个梦想成功的推销员都可以借鉴大师的经验教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销售观念、策略和技巧,获知最新的销售理论,显著提高自己的销售水准,踏上成功之路,赢得财富。
  • 成功校长用人必知的45条定律

    成功校长用人必知的45条定律

    本书内容包括了校长人事工作中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四个方面,共有45个具体的知识点,涵盖了校长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与用人相关的各方面工作。选人是保证学校教职工队伍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用人是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现有力量的核心要素,盲人是为提高学校整体力量的最佳途径,激励是保持学校稳定和实力的有力保障,作为校长,必须把这几样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社会的认可,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职业口才训练教程

    本书是“‘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精品课规划教材”系列丛书之一。该教材大胆突破演讲口才类教材的编写传统,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独树“职业化”、“训练型”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分语言基础、沟通技能和职业应用三大模块共计十五章。在强化普通话口语表达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媒体主持演讲、服务营销、行政管理沟通、医护语言、导游讲解以及商务谈判等热门职业口才技能训练。为了切实体现“训练教程”的全新功能,在编写体例方面,本书于教材正文之后专门设置《学习参考》一章,对应简析正文各章“口才实践与训练”,以便于学员自修。所以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新型实用教科书,也可充当社会各界口才爱好人士的良师益友。
  • 放开那混蛋

    放开那混蛋

    皮塔拉文是个身家上百亿的富二代,这位花花公子平日里绯闻不断。但因其父遗嘱必须和月亮农场场主的女儿玛尼艾琳结婚,否则就得不到全部的遗产,这使他非常头疼。终于,有一天他怒气冲冲的开着跑车去农场找未婚妻了……
  • 快穿之病娇不爽

    快穿之病娇不爽

    作者表示不爽,很不爽,没人劝得动的那种,气死我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官衔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官衔条例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往事如烟璀璨如花

    往事如烟璀璨如花

    夫妻俩心怀鬼胎,表面上卿卿我我,内心深处却各自心有所属。
  • 秦时明月之山鬼

    秦时明月之山鬼

    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一个人能不抛弃我,后来发现,我还是要得太多了
  • 误人

    误人

    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百代繁华一朝都,谁非过客;千秋明月吹角寒,花是主人。当命运的齿轮碾过,谁逃得过?功名误人,美色误人,懦弱无能误人,无知平庸误人,薄情游戏误人,入骨相思误人,多应是、前生负你,今世使我偿填。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解不开,是你所施与的目光。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文化理论篇。该篇由7章23节构成。该篇主要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中国民族理论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发展、演进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发展是本篇的核心部分。下篇为民族文化现象篇。由8章28节构成。该篇从民族文化现象角度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族节庆、传统体育、传统医学等文化现象。本篇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灿烂多彩的,历史悠久的。
  • 掩饰的高中生活

    掩饰的高中生活

    她是一个奇特的高中生,人人都觉得她非常的奇特。在高中,她是如何战胜自己,挑战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