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9500000002

第2章 对比效应: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2)

无独有偶,中国的湖南卫视也曾经用过和上述苹果笔记本电脑广告“大东西小东西”类似的策略。2012年1月,在湖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湖南卫视别出心裁,请来了美国NBA传奇明星“大鲨鱼”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当晚,舞台上作为主持人的何炅跟奥尼尔打闹得不亦乐乎,在大鲨鱼面前,娇小的何炅看起来就像一条小鲫鱼。2.16米高的奥尼尔只需伸手按住何炅的头部,何炅就是再努力攻击也只能束手无策。这对大小组合当晚乐翻了观众和网友,成为2012年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最大的亮点!

基于“对比效应”的广告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幅图:

在上面这幅图中,黑色矩形方框所代表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呢?不用急着去判断,让我们用眼睛去量一下。在盯着左边的图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看右边的图,有没有觉得右边的矩形框要短一些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和右边相比,左边两个圆圈之间的距离要宽一些,于是产生了视觉上的“拉长”效果。右下方的一行注释说得没错:“同样的距离,(右边的)感觉更短一些。”

相反,如果没有圆圈的位置做对比,而只是在左右各放一个矩形框,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两颗水滴,哪颗看上去更大呢?右边的,是不是?和不同大小的黑色背景相比,右边的水滴显得更大。右下方的一行注释说得没错:“同样数量的燃油,(右边的)感觉更多一些。”

再来看第三个例子:

左右两幅图中的两个黑点,哪个显得更大一些?我们的眼睛又在撒谎了:仔细看看左边的图,那个黑点的确显得更大一些,不是吗?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在了一个更小的方块当中。“对比效应”再一次“扭曲”了我们的判断,就像注释中所说的:“同样的载重,(右边的)看起来更小一些。”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三幅图并不是为了说明“对比效应”而专门设计的图形,而是德国大众新开迪商旅车(New Caddy Maxi)的宣传广告①。设计师在广告中采用了极简的表现方式:几个抽象的几何图形,配合寥寥数语,就突出显示了大众新开迪商旅车的三大优点:

1.速度快(所以“同样的距离感觉更短”)

2.省油(所以“同样数量的燃油感觉更多”)

3.空间大(所以“同样的载重感觉更小”)

看完这三则广告,你是不是也有点喜欢这辆大众新开迪商旅车了?虽然你还没有亲眼见过这辆车,但它给我们的感觉却是稳健、实在、不浮躁,还有一丝德国式的严谨和“没有废话”(no-nonsense)。很多广告商都喜欢用词语的堆砌来表现产品的特点,而相比之下,采用“对比效应”手法的广告则显得直白、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基于“对比效应”的定位:“Mac对PC”系列广告

企业除了可以运用“对比效应”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增强企业广告和传播给消费者的印象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还可以与竞争者进行对比来实现差异化。这对于突出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意义非凡,不管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2006年,苹果公司著名的“Mac对PC”系列广告就巧妙运用了对比,而将Mac电脑和PC电脑进行了成功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苹果的Mac一直和基于微软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PC在个人电脑领域竞争,但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相当长时间内,苹果Mac因为兼容性的问题导致其市场份额很小,无论是在企业还是个人用户市场,PC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苹果公司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甚至陷入了困境。

为了鼓励消费者尝试购买Mac,2006年5月,苹果公司推出了著名的“Mac对PC”系列广告,巧妙地运用了Mac和PC的对比。建立在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上的PC给人稳重、牢靠、不苟言笑的感觉。而苹果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PC的严肃、沉闷来反衬Mac的美观、乐趣,以及聪明、科学的设计。

在2006年5月播出的“Mac对PC”电视广告中,Mac和PC见面了:

“你好,我是Mac。”穿着牛仔裤的Mac说。

“你好,我是PC。”穿着笔挺西装的PC说。

“我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音乐、照片和电影。”Mac态度很轻松。

“我也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时间表(timesheets)啊,电子表格(spreadsheets)啊,还有饼图(pie charts)。”PC态度有些紧张,不甘示弱地反驳。

两相对比,Mac显得轻松、自然、贴近生活,PC则显得刻板、拘谨、难以沟通。通过对比,苹果告诉人们,Mac不仅具备PC的各种实用功能,如编写文档、收发邮件、分析制表等,更重要的是,Mac还具备PC所不具备的生活、创意的乐趣。

苹果公司这一“Mac对PC”的广告攻势从2006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年底,一共制作了66个短片(每段30秒),并邀请了贾斯汀?朗(Justin Long)扮演Mac,约翰?霍奇曼(John Hodgman)扮演PC。在这一系列广告中,Mac的形象轻快有活力,而PC的形象则有些陈腐愚钝。整个系列在轻松幽默之中又带有几分对PC的犀利嘲讽。

大众消费者对这一系列广告的反应是“很喜欢”、觉得它“轻松有趣”。在持续的对比之中,Mac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Mac的优点和风格,也有越来越多的PC用户开始购买并使用Mac电脑。考虑到很多用户一开始都只熟悉视窗系统的操作,而转到Mac操作系统是要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的,他们能决定改用Mac电脑,恰恰说明了他们对Mac电脑的喜爱程度,这也证明了苹果公司采用的清晰、有效的对比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近年来,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销量增长几近停滞甚至倒退,而苹果公司Mac电脑的销量却已连续多年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市场份额也一直在逆势上升,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三的厂商。

面对苹果电脑销量的持续上升,微软公司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的品牌形象已经变得“陈腐”了。如果苹果公司没有运用这样成功的对比策略,电脑市场也许不会呈现出今天这样戏剧性的变化。

微软的反击:“PC对Mac”广告

在苹果公司2006—2009年连续推出66个“Mac对PC”系列广告片之后,微软公司终于忍无可忍,宣布将斥资3亿美元进行广告宣传,用以反击苹果的“Mac对PC”系列广告。有趣的是,微软居然推出了针锋相对的“PC对Mac”系列广告。这些广告仍然使用PC和Mac来做对比,所不同的是,微软在广告中试图突出PC的成熟、稳重,将Mac贬低为幼稚、业余、不负责任。然而,这些广告并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大多数观众认为微软的广告缺乏说服力,这些“PC对Mac”广告只在电视上播出了几期就停播了。

2009年9月,微软用1000万美元的高价邀请美国著名的退休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与比尔?盖茨合演电视广告,以应对苹果用贾斯汀?朗和约翰?霍奇曼合演的“Mac对PC”系列广告。这一次,比尔?盖茨和杰瑞?宋飞住到了美国的一户普通人家里,和他们一起吃饭、打乒乓球,试图融入他们的生活。这似乎是微软想要说的:“我们虽然是精英,但我们也可以很平易近人,很贴近生活。”

然而,在这则广告中,人们除了看到比尔?盖茨在抱怨吃剩饭剩菜和杰瑞?宋飞不熟练的抽球动作,长达1分40秒的广告几乎什么也没有成就。大多数电视观众在看完后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而如果希望利用喜剧演员来突出PC的“有趣性”和“娱乐性”(苹果公司在“Mac对PC”系列广告里攻击PC的无趣和乏味),微软选择退休喜剧演员杰瑞?宋飞似乎也是个错误(为什么不选诸如Lady Gaga等更当红的娱乐界明星),这反而突出了微软Windows系统不够时尚、缺乏创新的特点(还记得微软的Windows Vista吗?2008年,我买了一台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由于预装的是Windows Vista,我只好请学校的IT支持人员帮助我将它卸载,然后装上更好用的老版本Windows XP)。结果,由于反响不好,微软在两周之后就停播了这则由比尔?盖茨和杰瑞?宋飞合演的电视广告(这1000万美元确实浪费)。

2009年10月,微软宣布推出Windows 7。为了反击苹果Mac的攻势,微软在Windows 7的网站上还专门设立了一个“Windows 7对Mac OS X”的页面,对比项目包括“娱乐性”、“简单性”、“工作性”、“共享性”、“兼容性”和“选择性”,等等。而在针对Mac进行评价时,微软用了“Mac可能让你扫兴”、“Mac需要花时间来学习”、“Mac无法帮助工作或学习”、“Mac不喜欢分享”,以及“Mac不让你选择”等强烈的对比字眼。但从总体上说,尽管微软同样运用了对比的策略,它的“反击”却收效甚微。

为什么让苹果大获成功的对比策略,在微软的身上就难以发挥作用呢?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对比策略不但没有能像期待中的那样,帮助微软提高品牌形象,它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让人们看到了微软PC的平淡和乏善可陈,以及苹果Mac的时尚和创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从对比中受益,这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该品牌是否适合运用对比;其次,它是如何运用对比的。

在微软的“PC对Mac”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微软的PC本身并不是一款鲜明有特色的产品。如果说PC可以为自己的沉稳、成熟和专业化而感到骄傲,还不如说这些特点是苹果在“Mac对PC”系列广告的对比中赋予它的。微软的PC似乎是按照功能强大、性能卓越的原则来设计制造的,然而这也正是它的弱点所在:哪一款电脑不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设计制造的呢?微软的PC也因此显得缺乏个性和特点。

因此,对于缺乏“个性”的品牌,对比是不适用的,它很可能会让竞争品牌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黑莓的惨败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

    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

    本书以优美的文笔,介绍了世界顶尖推销员以及那些从推销干起的全球富豪的业绩,以及他们的超级推销技巧。
  •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

    本书介绍了CRM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CRM理论、技术及市场的发展趋势,阐述了CRM的定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讨论了CRM的战略,并对CRM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系统介绍了CRM的流程、系统设计与实施,结合实际对CRM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进行了讲解。通过对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Center)的应用,讨论并分析了构建的方式与流程。介绍了电子商务下的客户关系管理(e-CRM)及CRM与工作流、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的整合。
  • 新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新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本书主要介绍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市场营销战略与管理,目标市场营销及各种营销策略等。
  • 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

    本书通过介绍“经营之神”王永庆、“代工之王”郭台铭、“半导体教父”张忠谋、“红顶商人”辜振甫、“台湾IT之父”施振荣、“船长企业家”张荣发、“金融大亨”蔡万才、“统一国王”高清愿、“驼金山的孤行者”蔡宏图、“米果大王”蔡衍明等十位著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经营心得、为人处事、商业战略、统御之法等,向读者全面展现一个世纪以来台湾商界风云的变幻、财富路线的演进,以及整个台湾企业家的往事今生与集体记忆。
  • 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忠告

    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忠告

    沃伦·巴菲特是当今股票市场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他在股市中创造了永不破灭的神话,成为全世界投资人仰慕的财富之神。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两年后,巴菲特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1956年,他回到家乡创办“巴菲特有限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至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热门推荐
  • 都市之帝君归来

    都市之帝君归来

    二十年前,一代天骄冰天帝君与五皇决战东海,自此六大强者杳无音讯。二十年后,帝君归来,重回都市,当风云再起,传说永恒!
  • TFBOYS:原来是爱

    TFBOYS:原来是爱

    穆潇潇从不觉得认识这三个男生是多幸运的事,因为就像人必须要呼吸一样,穆潇潇必须要遇到这三个男生
  • 花卉:养生保健

    花卉:养生保健

    本书分为:花卉养生保健作用、花卉莳养怡情法、四季花卉鉴赏与养生、药用花卉的应用、花卉食疗法五部分。
  • 农门有女春桃朵朵开

    农门有女春桃朵朵开

    大三女生李雯雯一朝车祸穿越到一个山村小姑娘春桃身上!面对极品亲戚,看她如何怼怼怼!!穷??没关系,看她一手美食创佳话!!相公有点丑,额,这可怎么办?!!
  • 重生之无上天赋

    重生之无上天赋

    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武林,还是在强者簇立的圣天大陆;人们拼的不是爹,不是钱,也不是脸;人们拼的是天赋,只有天赋极高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强者。
  • 触不到的白月光

    触不到的白月光

    富二代学渣因为一场醉酒事故无意中卷入了一场被人掩埋的凶杀案中,在快要揭开了尘封多年的真相时,却遭遇重重危机。学渣能否安然度过在暗流涌动的危机,又能否找到操纵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 受宠若鲸

    受宠若鲸

    俞小鲸第一次因为“内心戏”丰富,而遭人吐槽,只是她想不通,为什么他能听到她心底的话?再次遇到裴游,俞小鲸被迫成了他的小助手,不仅知道他有着“读心”的能力,还切身体会到了他护短狂魔的本质。“在海里有我喜欢的鲸,在心里也有我喜欢的鲸。作为我喜欢的人,你可以为所欲为。”爱鲸如命的裴游理所从此将以鲸为名的她划入了他的势力范围。
  • 快穿成恶毒女配怎么办

    快穿成恶毒女配怎么办

    秦浣的人生挺好的,没有什么特别不顺心的,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如果非要说遗憾的话,那莫过于她一直没谈恋爱可在秦浣看来,这也不至于被系统绑定吧?
  • 踏雪寻道人

    踏雪寻道人

    正是因为经历过,才会选择用最残忍的手段守护
  • 神级山村少年

    神级山村少年

    精彩难叙,不做简介,只能说一切皆因真人秀变形计而开始。---------------------------------------------【推荐科幻之作《超级钢铁英雄》,蜘蛛侠般耐干,绿巨人般能打能扛。】